建筑垃圾分类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垃圾分类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垃圾分类制度

建筑垃圾分类制度范文1

关键词:建筑垃圾;施工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066-02

1 建筑垃圾的综述

1.1 建筑垃圾的定义

根据《城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规定(修订稿)》,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建设、拆迁、修缮及居民装饰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余泥、余渣、泥浆及其它废弃物。

1.2 引发的环境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镇建设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期,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亿~20亿立方米,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按照每新建一万平方米建筑排出垃圾约500~600吨计算,近年我国全年仅施工建设产出和排放的建筑垃圾数量就在0.8~1.2亿吨之间。另外一方面,每生产l m3的混凝土大约需要1700~2000kg的砂石骨料,2004年,我国商品混凝上的产量为2.84亿立方米,由此消耗掉的砂石骨料大约为4.8~5.7亿吨。如此巨大的建筑垃圾产出量和砂石骨料的需求量,必然导致大量的垃圾堆放和开山采石,最终结果会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侵占土地、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同时这也是对资源的浪费。

2 建筑垃圾的分类及组成

2.1 分类

按照来源分类,建筑垃圾可分为土地开挖、道路开挖、旧建筑物拆除、建筑施工和建材生产垃圾五类。建筑垃圾的组织成分很复杂,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物所产生的建筑垃圾的成分不一样,但其基本组成主要是渣土、碎石块、废砂浆、砖瓦碎块、混凝土块、沥青块、废塑料、废金属料、废竹木等,其具体成分如图1所示。

2.2 建筑施工垃圾的组成

调查表明,建筑施工垃圾主要由碎砖、混凝土、砂浆、桩头、包装材料等组成,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80%。表1列出了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工地中建筑施工垃圾的组成比例和单位建筑面积产生垃圾量。

3 施工过程中建筑垃圾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方法

从表1中可见,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工地,垃圾组成比例略有不同,而垃圾数量因施工管理情况不同在各工地差异很大。

3.1 各类建筑垃圾产生的原因

(1)碎砌块的来源。

施工技术人员在砌砖前没有对施工人员没有进行详细的交底,造成施工人员随心所欲的施工,从而产生错误的砌筑方法或造成返工;工人技术达不到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错误或砌筑不当;采购的砌块质量有问题。

(2)砂浆废料的来源。

砌筑时产生的脚底料或没用完的剩料;装饰装修时产生的脚底料或没用完的剩料;返工时产生的不能用的废料;工人不注意节约造成的砂浆浪费。

(3)混凝土废料的来源。

现场加工混凝土时,混凝土在搅拌、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模板安装不合适造成的跑浆、涨模情况等;工人浇捣操作不当引起的混凝土浪费;采用混凝土泵输送混凝土时,泵管里剩余的混凝土及机械操作误差引起的混凝土浇筑不到位;混凝土浇筑不合格造成的返工及所需混凝土量计算不对造成的过剩。

(4)钢材废料的来源。

工人由于责任心不强,在绑扎钢筋或安装模板时不爱惜材料造成的浪费;技术人员在下料时没能充分利用钢筋的长度;加工钢筋时剩余的钢筋;由于返工造成的钢筋弯曲变形而不能再用的钢材。

(5)桩头废料的来源。

浇筑承台前的破桩头;试桩及不合格桩的拆除;预制桩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桩头破坏产生的废料。

(6)木材废料的来源。

因支设模板所产生的木料垃圾;制作木模板时产生的废料;木材的保护不周引起的腐烂;工人操作不当产生的废料。

(7)包装材料废料的来源。

购买建筑材料时所附带的包装材料没有得到回收处理引起的材料浪费。

(8)屋面材料废料的来源。

施工人员没有预算好所用的量而造成进货过多;施工过程中工人由于自身技术或者环保意识不足引起的浪费。

3.2 施工中建筑垃圾的控制的方法

(1)从施工人员角度减少建筑垃圾的方法。

从技术人员角度看:熟悉好图纸、做好对工人的技术交底;实施现场监管、做好各道工序的验收;做好建筑材料的预算,减少由于过剩的建筑材料转化为建筑垃圾概率。

从具体操作人员角度看:尊重建筑工人;建立健全的制度,通过详细的制度管理建筑工人;加强对施工工人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浪费建筑材料对个人、企业及整个社会的危害。

从材料员的角度看:严把质量关;材料员应与施工管理人员多进行沟通交流,对管理人员提出的进料单进行认真审批,避免材料进料过多而造成的浪费;加强对施工工人的监管。

(2)管理方式方面影响建筑垃圾的产生。

采用商品砂浆,将钢筋制作外包给专门钢筋加工中心,就能大大减少混凝土这种建筑垃圾和废钢筋的产生。

采用分包的方式将单项工程承包给个人,为了保证经济效益,承包者就会想办法降低建筑垃圾的产生。

(3) 施工工艺方面减少建筑垃圾。

比如用可以循环使用的钢模板代替木模板,就能减少废木料的产生。

采用装配式代替现场制作,也是减少建筑垃圾的好办法。采用产业化的生产方式,房屋的构件可以在工厂批量生产,减少了传统施工现场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可以节约建筑材料, 减少建筑垃圾。

(4)采用绿色建材。

比如采用GHB机质轻骨料砼隔墙板、粉煤灰小型空心砌块、钢丝网架水泥聚苯乙烯夹芯板、石膏空心砌块等,可以减少建筑材料的产生。

参考文献

建筑垃圾分类制度范文2

建筑规划设计阶段的节能措施主要是从建筑规划设计和环境设计两个方面着手进行的。科学的建筑规划可以对建筑节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建筑规划设计根据建筑物朝向、日常时间、散热能力、绿化情况等方面来进行设计。例如减小外窗面积可以有效降低通过窗户所传送的热量;再如,基于同一地区在夏季东西朝向所产生的空调负荷相对于南北朝向所产生的空调负荷要高出20%~60%,建筑物应尽量按照南北朝向进行建设。对一些环境指标进行适当调整可以有效降低热岛效应,从而改善因环境问题而产生的建筑耗能。建筑绿化分为环境绿化及结构绿化两类,环境绿化对城市建筑物的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而绿化结构的调整可以抵挡部分太阳辐射并对热量进行吸收。

2建筑单体设计阶段的节能措施

2.1围护结构设计,建筑的维护结构应根据建筑节能的设计标准来进行设计,确保节能建筑的结构热工性能的各类评价指标满足相应的标准,使建筑的热工性能得到明显的提升。

2.2屋顶保温及隔热也是围护结构节能的重中之重。在温度较低的地区,屋顶应设计相应的保温层用于防止室内热量的流失;而在气候炎热的地区,屋顶应设计相应的隔热降温层用来抵挡辐射并阻止热量传播到室内。常用的保温技术主要是在屋顶的防水层下面添加导热性能较低的材料进行保温,常见的材质有玻璃棉、珍珠岩等。

3工程施工阶段的节能措施

工程施工阶段所产生的耗能是最大的,它是一个将所有物质和材料转化为建筑的过程。在施工阶段主要是通过降低能源、资源消耗的方式来实现节能目的的。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应关注建筑材料开发、运送及装配。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制定严禁的管理制度来规范材料的使用,建立材料出入库台帐,对每笔出入库信息进行详细记录,限制单笔材料领取数量,同时考虑到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应尽量就地取材。在施工时应尽量选择有利于节省材料的技术,并对废弃材料及设备等资源进行回收利用,科学安排周转材料和设备的使用,减少使用所花费的周期。尽可能使用一些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等,有利于建筑节能的实现。

4建筑运行及维护阶段的节能措施

在建筑运行及维护阶段应建立完整有效的建筑能源测量管理系统,加强对建筑能源的管控、设备维护保养的管控及建筑能用的测量管控,在确保建筑物良好功能及性能的条件之下,利用测量分析来实现节能。建筑行政负责部门对建筑的采暖进行供热,并对空调制冷制热的电量消耗数据进行收集与统计,根据所收集到的数据来制定相应的建筑节能管理方案,并根据方案实施具体的细则。除此之外,还应针对建筑能源的消耗情况建立相应的网络数据库,为后续的管理及对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同时也可以为国家能源测量评价制度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帮助。在经济评价方面,通过对节能经济相关指标的评价,对建筑节能数据的分析,可以为建筑节能改善措施提供基础数据,帮助将来的节能管理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节能经济指标主要包含两大块,分别是运行及维护经费的降低、贴现投资。首先,运行和维护经费的降低指通过建筑节能设计及环保材料的使用使设备运行所消耗的能源降低、耗能设备维护保养费用的降低及管理人员劳动成本的降低;而投资回收期指的是节能投资和节能所产生收益两者之间达到平衡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其中,投资回收期时间越短,说明节能措施所产生的积极性和效益也就越高,对促进建筑节能的进行。

5建筑拆除及报废阶段的节能措施

建筑垃圾分类制度范文3

【关键词】建筑垃圾;处置;现状;思考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桐乡市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各类建设工程、修缮装修工程产生的建筑垃圾大幅度增加。同时,近两年浙江省“三改一拆”行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也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增加了建筑垃圾消纳的负担。因此,如何加强建筑垃圾科学管理,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规范化、科学化处置展已经成为目前桐乡市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建筑垃圾的主要来源及危害

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废弃物。建筑垃圾大多为固体废弃物,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所产生的垃圾各种成份的含量虽然不同,但基本上都是由土、渣土、砂浆、混凝土、砖石、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金属、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包装材料及其他废弃物等组成。

随着桐乡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房地产开发、地下人防工程建设、道路改造、厂房建设、农民新村开发建设及店面装修等,所产生的建筑垃圾量日趋加大,尤其是现在的房地产建设大部分会建造地下人防工程,由此产生大量建筑废土。这些建筑废土除用于工程回填和低洼地填平外,剩余部份去处成了管理部门和各施工单位的一个难题。同时,“三改一拆”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也加剧了建筑垃圾处置难。据调查,仅桐乡市区每天产生零星建筑垃圾约350立方米,建筑垃圾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比重越来越高。

建筑垃圾虽然没有生活垃圾那样的恶臭,但它带来的危害却不容小觑。一方面,建筑垃圾的倾倒或填埋不仅严重影响一个城市的市容环境卫生,而且占用土地,污染了土壤、空气和水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另一方面,装运建筑垃圾进行违法乱倾倒的车辆大多都是重型自卸(后八轮)货车,城市道路路面被超载超重车辆碾压后,往往不堪重负,损坏严重,增加了道路维修负担。

二、建筑垃圾管理现状及处置水平

1.理顺管理体制机制

自2008年7月起,桐乡市根据建设部《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该市管理实际,制订了《桐乡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对建筑垃圾的运输、消纳、处置等环节均作出明确规定,在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建筑垃圾怎么管、如何处置等问题。同时,明确了城市建筑垃圾由城管部门负责审批、执法和管理,并在城市管理局设置建筑垃圾管理办公室。市规划建设、公安、交通、环保、物价、工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做好管理工作,妥善解决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职能交叉、相互推诿的机制弊端,建筑垃圾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2.加强建筑垃圾处置配套设施建设

自2008年该市开展建筑垃圾规范化管理以来,先后在市区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11处,配套相关处置设施,承担起城市建筑垃圾的消纳和处置工作,并指派人员实行24小时管理,确保环境整洁良好。此外,在市区各社区建立了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用于临时收纳房屋装修垃圾,并由环卫部门负责清运到建筑垃圾消纳场。

3.推进建筑垃圾规范化处置

一是建立处置核准制度。严格建筑垃圾出入审批手续,建筑工地、房屋装修、道路挖掘等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在工程开工前,必须向城管部门提出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申请,经核准后方可开工建设,对建筑垃圾产生源头进行有效管控。二是建立运输单位准入制度。严格落实城市建筑垃圾专业运输公司及运输车辆准入制度和资质年检年审工作。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须符合“不少于20辆核定载重质量5吨以上的自卸车辆,运输车辆采取密闭措施、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等条件,且必须按照核准的运输时间、路线、地点运输和处置城市建筑垃圾。目前,该市已有6家企业、253辆运输车辆取得运输资格。建筑垃圾必须交给已取得《城市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的运输经营单位和运输车辆运输。三是实施数字化管理模式。在建筑垃圾专业运输车辆上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车载终端设备,对各公司的建筑垃圾运输、消纳处置活动实施全程监控,随意倾倒建筑垃圾现象基本得到遏制。

4.严格执法管理

建筑垃圾管理办公室配备专门的执法人员、执法车辆、锁车设施等执法装备,加强对市区各类建筑垃圾(包括建筑、拆房、市政、交通、水利等)的管理、处置和执法,同时加强对各镇、街道处置建筑垃圾的管理和指导。城管、公安、建设、交通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不定期开展联合整治,对乱倒建筑垃圾、抛洒污染路面等行为从严查处。针对夜间建筑垃圾乱倾倒较多的实际情况,专门抽调执法人员组成夜间巡查组,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公布值班举报电话,及时查处乱倒建筑垃圾行为。今年以来,该市依法查处各类违法处置建筑垃圾案件达200余起。

三、当前建筑垃圾处置存在的问题

1.建筑垃圾去处难

尽管桐乡市先后建设了11处建筑垃圾消纳场,但由于各个消纳场先后饱和或用于土地项目建设,无法实现循环使用,每个消纳场的“寿命”仅半年左右,便逐个关闭。目前仅存一处,位于绕城北路外,由于路程远、运输成本高,造成使用率低下。与此同时,随着市区周围的不断开发,土地资源紧张,建筑垃圾消纳场的选址越来越难。建筑垃圾无正当去处也造成了乱倾倒建筑垃圾行为的多发。日趋加大的建筑垃圾量和由于选址难而导致日趋减少的建筑垃圾消纳场所产生的矛盾已经成为桐乡市建筑垃圾管理的一大难点。

2.道路遗洒、扬尘情况普遍

由于运输渣土带来道路遗撒、扬尘情况屡见不鲜,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工地在处理建筑垃圾的过程中对出入口和工地内道路硬化程度不高,造成运输车辆带泥运输;二是运输公司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装载建筑垃圾过程中会装的过满,在车上形成“小山”(即“尖头车”),极易造成道路遗洒、扬尘等情况的发生;三是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不规范。运输车辆的类型有重型自卸货车、中型自卸货车、轻型自卸货车、低速自卸货车、变型拖拉机、运输型拖拉机等。除重型自卸货车配有盖板外,其余的都没有密封措施,容易造成路面遗洒。在桐乡市的运输车辆中重型自卸货车所占的比例仅为20%,大部份车辆陈旧,挂外地牌照,且大部份车辆都仅挂靠在运输公司,流动性、随意性大,不便于相关部门管理。

3.跨区域建筑垃圾处置难

近年来,因桐乡市周边地区地铁及其他工程的陆续开工建设,产生了大量工程沙土,桐乡市大麻、洲泉、崇福、石门、河山等镇陆续涌入大量的工程车倾倒沙土,甚至从最初的直接偷倒发展到从农户手中承包土地进行倾倒,严重污染环境,毁坏耕地,破坏国家土地安全。以该市某镇为例,2014年以来,共教育和制止建筑垃圾乱倾倒行为21起,其中跨区域倾倒行为8起,占38%。由于此类现象所处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监管体制不明确、跨区域沟通协调机制缺位等原因,导致跨区域倾倒建筑垃圾行为的处置困难、久罚不治。

4.建筑垃圾处置方式落后

目前桐乡市对建筑垃圾的处置方式简单,仅仅对渣土、砂石、陶瓷等进行简单分类,主要以填埋为主,部分废料、废土用于工程填埋和企业制砖,处置能力和水平比较滞后,用于循环利用的不到总量的1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不高,加速了消纳场的饱和,占用了大量土地,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四、关于建筑垃圾处置的几点思考

1.加强源头管理和动态管理相结合

严格审批,加强建筑垃圾清运公司及车辆的监管,适当提高准入门槛,执法部门督促运输公司对运输车辆进行严格规范管理。执法管理部门加强日常巡查管理,从开工前条件审查入手,做到文明施工、出场车辆不带泥、不造成对干道的扬尘污染,抓好“净车”出场源头管控和“两点一线”过程监管。同时加强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对无证运输、超载抛洒、违法倾倒建筑垃圾等行为进行严格查处。

2.完善跨区域协调机制

完善跨区域处置建筑垃圾的相关法规,理清跨区域处置建筑垃圾申请的审批主体,探索研究在一个地点申请受理多个县市级主体审批方案。建立跨区域部门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建筑垃圾执法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各执法部门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及时通报相关行政许可、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等情况。

3.实施建筑垃圾综合循环利用

建筑垃圾中的许多废弃物经分拣剔除、集中粉碎后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国外大多数国家将建筑垃圾看做重要的再生资源,实现了建筑垃圾的高回收率和循环利用。因此可以借鉴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模式,对黄土、工程渣土、塑料和拆迁垃圾材料等进行科学分类、分区堆放,引进再生技术,为制砖厂等企业提供原料,切实提高利用率,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政府应加快出台鼓励政策,对于再生建筑材料的企业应给予奖励或资金补助,积极探索建筑垃圾处理新模式。

建筑垃圾分类制度范文4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六安市城市规划区内建筑垃圾的倾倒、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利用等处置活动。

本办法所称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等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和其它废弃物。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建筑垃圾管理工作。

第四条建筑垃圾处置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

鼓励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

第五条建筑垃圾消纳、综合利用等设施的设置,应当纳入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专业规划。

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对城市建筑垃圾处置实行科学安排,统一调配。

第六条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应当向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获得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后,方可处置。

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在接到申请后,应在五日内作出是否核准的决定。

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应遵守建设单位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签订的《文明施工合同》,已核准的处置车辆要有明显标识。

第七条按照《建设部关于纳入国务院决定的十五项行政许可的条件的规定》,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或者建筑垃圾运输单位申请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需具备以下条件:

(1)提交书面申请(包括建筑垃圾运输的时间、路线和处置地点名称、施工单位与运输单位签订的合同、建筑垃圾消纳场的土地用途证明);

(2)有消纳场的场地平面图、进场路线图、具有相应的摊铺、碾压、除尘、照明等机械和设备,有排水、消防等设施,有健全的环境卫生和安全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

(3)具有建筑垃圾分类处置的方案和对废混凝土、金属、木材等回收利用的方案;

(4)具有合法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车辆行驶证;

(5)具有健全的运输车辆运营、安全、质量、保养、行政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

(6)运输车辆具备全密闭运输机械装置或密闭苫盖装置、安装行驶及装卸记录仪和相应的建筑垃圾分类运输设备。

第八条禁止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

第九条施工单位不得将建筑垃圾交给个人或者未经核准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运输。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不得将危险废物混入建筑垃圾,不得擅自设立弃置场受纳建筑垃圾。

第十一条建筑垃圾储运消纳场不得受纳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

第十二条居民应当将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别收集,并堆放到指定地点。建筑垃圾中转站的设置应当方便居民。

装饰装修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处置建筑垃圾。

第十三条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并按照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处置,防止污染环境。

第十四条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在运输建筑垃圾时,应当随车携带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按照城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的运输路线、时间运行,不得丢弃、遗撒建筑垃圾,不得超出核准范围承运建筑垃圾。

第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

第十六条建筑垃圾处置实行收费制度,收费标准由市物价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定。

第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地堆放物料。因建设等特殊需要,确需临时占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所堆放物料的,应当征得市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同意后,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八条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核发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纠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核发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或者超越法定职权核发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的;

(二)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不予核发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核发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的。

第十九条公安、交警部门要确定专人积极配合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对处置建筑垃圾车辆的管理。

第二十条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对建筑垃圾管理应实行定人、定岗、定时、定路段、定责。

建筑垃圾管理人员执行公务时必须出示证件,文明执法,秉公办事。

第二十一条违反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的,依照《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第139号令)实施处罚。

建筑垃圾分类制度范文5

关键词: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技术;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技术实施背景

1建筑废弃物的危害及利用价值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建筑废弃物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露天堆放或填埋,占用大量土地资源,使得土壤质量降低,造成地表沉降;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费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空气质量;对水域造成污染;破坏市容,恶化城市环境卫生。

建筑废弃物的主要成分有:土、渣土、废钢筋、废铁丝和各种废钢配件、金属管线废料、废竹木、木屑、刨花、各种装饰材料的包装箱、包装袋、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碎砖和碎混凝土块、搬运过程中散落的黄砂、石子和块石等,这些材料约占建筑施工垃圾总量的80%。但经过分捡、剔除或粉碎后,大多可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如废铁丝、废电线和各种废钢配件等金属,可再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竹木材可用于制造人造木材;砖、石、混凝土等废料经破碎后,可代砂用于砌筑砂浆、打混凝土垫层等,也可用于制作砌块、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砖、瓦经清理可重复使用;废砖、瓦、混凝土经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后,可作为再生骨料配制低标号再生骨料混凝土用于地基加固、道路工程垫层、非承重混凝土空心砌块、混凝土空心隔墙板等。因此,建筑废弃物是一种重要的可利用资源。

2国外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及利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已把城市建筑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作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在综合利用建筑废弃物方面,日本、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在政策、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均比较成熟。国外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及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综合利用

据有关资料显示,新加坡2006年建筑废弃物产生量约为60万吨,日均产生量约为1600吨,98%的建筑废弃物都得到了处理,50-60%的建筑废弃物实现了循环利用。目前很多地区建筑废弃物利用率已达100%,并实现了永久循环、优先使用的目标。

2.2分级处理

美国的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大致分为三个级别:一是低级利用,如现场分拣利用,一般性回填等,占建筑废弃物总量的50-60%;二是中级利用,如用于建筑物或道路的基础材料,经处理厂加工成骨料,再制成各种建筑用砖等,约占建筑废弃物总量的40%。三是高级利用。

2.3“四化”管理

所谓“四化”即建筑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化”。美国等发达国家从标准规范到政策法规,从政府的控制措施到企业的自律行为,从建筑设计到现场施工,从优胜劣汰建材到现场使用规程,无一不是限制建筑废弃物的产生,尽量避免产生垃圾,鼓励和奖励建筑废弃物“零”排放。这种源头控制方式可减少资源开采、减少制造成本、减少运输、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比长期实施的各种末端治理更为有效。

2.4法律规范

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实践中,美国在建筑废弃物处理法律规范方面,已经演变了“三代”,制订了《固体废弃物处理法》、《混凝土骨料标准》等一系列完整、全面、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政策法规。同时也建立了建筑废弃物运输准入制度、《建筑废弃物填埋场设计规范》等一系列制度和规范。

2.5政策优惠

新加坡对建筑废弃物处理实行特许经营制度,有5家政府发放牌照的建筑废弃物处置公司,专责承担全国建筑废弃物的收集、清运、处理及综合利用工作。并设有循环工业园,采用低租金、长租期策略对园内企业进行扶持。

3国内建筑废弃物处理及利用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建筑废弃物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进行了探索及尝试,虽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建筑废弃物综合产业化发展开启了良好的开端。其技术研究及应用主要在以下方面:利用建筑废弃物造景;利用建筑废弃物生产环保型砌块;利用建筑废弃物生产再生骨料;利用建筑废弃物进行地基加固处理。

二 关键技术方案

1技术方案

建筑垃圾回收利用通常采用国内建设单位自主创新研发并获得专利的整套工艺技术,对建筑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根据不同建筑废弃物特点,分门别类利用,其主要包括建筑废弃物破碎分选和块类建筑再生制品制作。

1.1建筑废弃物破碎分选

(1)建筑废弃物块体破碎预处理及分拣。这是进入下一个处理工序之前需进行的预备工序,采用人工或机械破碎处理少量较大块状废弃物,将建筑废弃物主体的尺寸控制在0.3米内。并通过人工分拣出明显的大块杂物,分类存放,做其他处理和利用,以加快建筑废弃物消化处理的速度,提高建筑废弃物加工处理厂内部再生转化生产的效率。

(2)一级破碎处理。通过机械破碎的方式将建筑废弃物主体的块体进行破碎处理,调整建筑废弃物主体的尺寸大小,最大粒径不超过40mm。

(3)磁性分选。利用钢铁金属自身具备磁性的特性,将残留在建筑废弃物主体内的钢筋类物质去除。

(4)人工分拣。利用人工将混杂在建筑废弃物主体中最后的小部分金属块体及其他明显的杂物尽可能的分拣出来。

(5)水洗分选。利用水的浮力,分选出建筑废弃物中尺寸较小的木屑等其它轻质物质并对建筑废弃物进行了清洁处理。主要有间断式水洗分选和连续式水洗分选两种工艺。

(6)一级筛分。这是建筑废弃物转化再生产品的开始环节,以25mm和5mm进行尺寸分界控制,对待处理的建筑废弃物进行筛分处理,粒径尺寸小于25mm的作为第一类建筑废弃物再生转化产品,即连续级配再生粗骨料(粒劲范围为5-25mm);粒径尺寸小于5mm的作为第四类建筑废弃物再生转化产品,即再生细骨料;粒径尺寸大于25mm的进入后续相关环节进行加工处理。

(7)二级破碎处理。利用机械破碎方式将已经过处理的粒径在25-40mm的建筑废弃物主体的块体进行破碎,以最终获得合理分布粒径,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建筑废弃物再生转化产品。

(8)二级筛分。对经过二级破碎处理后的建筑废弃物进行筛分处理。在20mm、10和5mm进行尺寸分界控制,粒径尺寸大于20mm的返回二次破碎处理;粒径尺寸在10-20mm、5-10mm的作为单一粒径的再生粗骨料;粒径尺寸小于5mm的作为再生细骨料。

1.2块类建筑再生制品制作

块类建筑再生制品制作工艺,主要是将经过破碎与分选加工后粒径合适的建筑废弃物骨料进行配比,再配以适量水泥、外加剂等,经过搅拌,利用成型机设备加工和切割成各种形状的块类制品,经干燥养护后成最终产品。

2设备方案

通常采用建设单位自主创新获得多项专利技术的建筑废弃物处理生产系统,包括大型封闭式立体布局处理系统、地仓全封闭式自动储运系统和全自动再生料制品生产线等,生产全过程可实现“粉尘、噪音、污水”零排放。主要设备包括破碎系统设备、分选系统设备、筛分系统设备、皮带输送系统、配料系统、成型切割设备、码垛系统、控制系统等。

三 国家政策引导与支撑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固体垃圾处理法》,与200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国家计委、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于2002年的“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确立了建筑垃圾的收费制度;2005年建设部《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提出建筑垃圾处置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对垃圾的倾倒、分类与运输等作出了规定,并鼓励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

此外,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十一五”期间,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要达到60%。《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可燃废弃物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技术及设备等研究项目列为国家专项重点研究攻关课题,加大科研及开发投入力度,建设示范线,力争在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有所突破,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我国当前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明确把“废弃混凝土及各种建筑废渣循环再利用技术与装备”列为先进制造业技术,并强调“积极发展废渣用于建材生产的资源化技术”,“发展适用面广、能处理处置量大或多种固体废物,技术先进,处理成本低,并可作为再生资源的产业化技术和设备势在必行”。

上述法律法规构成了我国有关建筑拆除、垃圾处理和产业发展的法规体系,虽然操作性还不强,但使建筑垃圾的管理与资源化、产业化发展进入了法制化轨道。此外,还颁布了相关的标准及规范,这都将会为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秋义.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技术[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1.

[2]刘浪.循环经济理论在建筑垃圾管理中的应用[C].重庆大学硕士论文.指导老师:郑泽根.2007.

建筑垃圾分类制度范文6

一、目前建筑垃圾整治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

今年初,__城管执法局、创建办、规划建设、公安、交通等部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审批许可组、督察指导组、联合执法组,根据桐乡市政府统一部署和《桐乡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全面开展了建筑垃圾专项整治工作,并将建筑垃圾专项整治工作与建筑工地创卫管理专项整治工作有机结合,整体推进。截至11月底,审批许可组已办理建筑垃圾处罚核准20多起,3家建筑垃圾运输公司达到《__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标准,通过审批核准。督察指导组、联合执法组走访指导施工单位100多家,发放宣传资料300多份,建筑垃圾消纳场处置建筑垃圾3000多立方米。城管执法各辖区中队针对建筑垃圾乱倾倒、装潢垃圾处置等的特点,组织力量走访装修公司、开展夜间执法巡查活动,对电瓶三轮车乱倒建筑垃圾、装潢垃圾堆放不规范等问题加强教育纠正,查处违章行为10多起。通过前阶段整治,建筑垃圾初步实现了规范化处置,乱倒建筑垃圾现象明显好转,建筑垃圾事先审批核准制度基本建立,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城市建筑垃圾专项整治当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1、规范建筑垃圾处置的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由于建筑垃圾规范化处置工作刚刚起步,长期以来建筑垃圾处置处于无序化状态,一些施工单位、道路开挖单位、运输单位以及装修单位及人员尚未形成实施建筑垃圾规范化处置意识,少数电瓶三轮车、施工单位人员对建筑垃圾规范化处置不理解不配合,制约了管理工作的开展。2、建筑垃圾长效管理办法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建筑垃圾规范化管理刚刚起步,管理经验相对不足,对运输单位、施工单位、装潢单位的监管机制有待探索和完善,如何应用市场化手段来规范建筑垃圾市场秩序,促进建筑行业发展的办法有待进一步创新。一些镇、街道尚未开展建筑垃圾规范化管理,少数运输单位偷倒、乱倒现象仍然存在。3、建筑垃圾执法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建筑垃圾运输处罚主要在晚间进行,目前对建筑垃圾的执法管理主要依靠通过延长管理时间,开展联合整治的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人力物力的投入较大。在执法方式上需要进一步创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执法的实效性。4、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目前建筑垃圾消纳场对建筑垃圾收纳处置,主要用于工程回填,尚未对建筑垃圾中石料、砖块等实施综合利用,形成建筑垃圾循环利用。

二、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管理的对策措施

针对目前建筑垃圾管理中存在的实际情况,建议以引导建筑垃圾市场向规范化、有序化发展为着眼点,进一步完善建筑垃圾管理制度,加大对建筑垃圾源头治理力度,加快实现建筑垃圾管理规范化。

(一)继续加大宣传发动,提高群众自觉遵守意识

建筑垃圾规范化处置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培养群众的自觉遵守意识十分重点。因此,必须持之以恒地加强建筑垃圾规范化处置的宣传和引导,不断提高建筑垃圾行业从业人员及广大群众规范建筑垃圾处置的自觉性。一是进一步做好上门宣传指导工作。督察指导组和城管执法各中队要树立长效管理意识,建立定点、定人联系制度,继续走访施工单位、装潢单位等,发放建筑垃圾规范处置宣传资料,宣传解释规范建筑垃圾运输、处置的重要意义和乱倒、乱堆建筑垃圾的危害性。指导建筑垃圾运输单位、施工单位、装潢单位做好建筑垃圾审批核准、包扎覆盖、规范消纳等措施,逐步让群众知道在运输处置建筑垃圾时应当遵守什么样的规定,提高规范建筑垃圾管理的自觉性。二是加强新闻媒体报道。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营造氛围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大对建筑垃圾整治进展情况、先进典型的报道力度,对违章行为及时曝光,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三是研究建立行业协调沟通制度。根据建筑垃圾运输管理行业起步时间较短,行业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的情况,逐步建立建筑垃圾运输处置行业交流会、座谈会等工作机制,听取多方意见,宣传建筑垃圾管理的法律法规,逐步规范行业秩序,完善行业自律制度,营造自觉遵守管理规定的良好氛围。

(二)整合管理资源,完善建筑垃圾长效管理机制

要实现建筑垃圾规范化管理,关键在于建立建筑垃圾长效机制,规范建筑垃圾市场秩序。要在建立审批核准、部门联合整治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完善管理办法。一是完善行业监管机制。制订建筑垃圾运输行为监管制度,建立运输单位台帐资料,对运输单位违反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的违章行为在实施行政处罚的同时,将违章行为记录在案,在对运输单位资格审批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考虑,对违章行为恶劣的,取消其运输建筑垃圾的资格。二是要建立经常性联合执法机制。建筑垃圾管理一项长期性工作,由于建筑垃圾违章行为涉及城管、建设、公安、交通等多个部门,需要多部门协调联动。要建立部门协调机制,不定期开展联合整治,对无证运输、乱倒、乱堆等违章行为从严查处。三是要研究引进市场化机制。对建筑垃圾运输、处置等逐步建立公开招标制度,公开建筑垃圾清运单位、数量、竞标情况等内容,提高建筑垃圾管理效益,规范建筑垃圾市场秩序,并实现建筑垃圾的公开化、透明化。四是要推进镇、街道建筑垃圾规范化处置工作。要根据各镇、街道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镇、街道建筑垃圾规范化处置工作,建立镇、街道建筑垃圾收纳中转站,建立二级转运网络,扩大建筑垃圾规范化处置的范围,消除管理空档,实现建筑垃圾规范化处置城乡一体化。

(三)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建筑垃圾执法管理的实效性

要进一步总结建筑垃圾管理的经验,探索建筑垃圾管理方式方法,规范建筑垃圾管理机制,提高管理的实效性。一是要建立定点指导和区域负责制度。根据城管执法各辖区中队的区域划分,按照“谁的区域产生建筑垃圾,由谁监管”的原则,在施工单位、道路开挖等建筑垃圾处置审批核准时,确定1-2名辖区城管队员,作为建筑垃圾管理联络员,负责建筑垃圾运输、消纳等环节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帮助解决审批手续,指导规范营运等工作,把管理关口进一步前移,防止违章行为的发生。二是研究建立建筑垃圾运输消纳信息化管理系统。借鉴先进城市经验,对运输单位的运输车辆安装gps数字定位系统,将运输车辆编号、运输时间、运输路线纳入数字化信息平台,对运输、消纳情况实施全程跟踪监督。通过提高建筑垃圾监督管理的科技含量,减少管理和执法工作人力物力的投入,节约管理成本。三是进一步加大源头治理力度。针对建筑垃圾管理的特点,在查处违规运输、消纳建筑垃圾时,要突出对施工单位等建筑垃圾产生源头的治理这一关键环节,重点加大对产生建筑垃圾单位的处罚力度,控制建筑垃圾产生的源头,提高管理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