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教学实践总结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教学实践总结报告范文1
首先,我要感谢今生所有带过我课的老师。在这几天义务支教中,我体验到了当老师真的不容易,当一个好老师则难上加难,所以在此向所有的老师致敬!
我们这次支教分为初级英语启蒙班,英语小学升初中班,英语初中班,日语班,法语班这五门课程,我担任日语老师。我们日语一共两个班,有五个老师,每天早上上两节课,法语班跟我们日语班的时间相同,英语班早上跟下午各有两节课。日语第一天只有一个班,第二天由于学日语的人又增加了,我们就又开了一个日语班,这两个班刚开始的第一节课都由我带,在上课的前一天我准备了很多有关日语的知识,又查了很多资料来确定我所讲的知识的准确性,生怕误人子弟。而当第二天站到讲台上的时候,突然有种紧张的感觉,虽然我平时经常上台表演,在众人面前出现已经很习惯了,但我这次的身份是老师而不是演员,我不仅仅要带给学生知识,还要带给学生教育,所以,我有点紧张,我怕我不能做到这两点。然而当开始讲课的时候,我放松了很多,因为是第一节课,我想让同学们对日本先有初步的了解,所以给他们讲了很多有关日本的风土人情,讲了日语的以及日语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汉字,就这样,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我的第一节课还算成功。就这样,我们来支教的每位志愿者也都跟我一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上好每一节课。
在授课最后一天的早上,初级英语启蒙班有一位小朋友送了我们两颗撇兰(一种菜名),在中午休息的时候有位小朋友直接跑到我们老师的宿舍给她的老师送了她家两根最长的黄瓜跟两个最圆的西红柿,到了下午,我们取消了课程,举办了一个小型的欢送派对,在派对开始前,有两个初级英语启蒙班的小朋友各送了我一张帖画,还有一个小朋友送了我两张他最流行的“玩具”卡片……那个下午,我们每个老师都收到了孩子们的礼物,对我们来说它不仅仅是一张张小小的贴纸,一朵小小的红花,还是对我们教学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的依依不舍,尤其是一个小女孩听到我们第二天就要走,一个人在那哭泣,还用她的铅笔在英语本上歪歪扭扭的写了“我希望大哥哥跟大姐姐明年还会来”,当时我们中有的老师也哭了…
其次,我要感谢全天下的母亲,尤其是我的母亲。
在正式开始授课的第一天早上,小学班的学生只有十几个左右,估计是我们的教学成果比较明显,就一早上的时间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同,当天下午的时候又来了很多学生,其中很多学生因为年纪太小,让妈妈给送过来的,这些妈妈把孩子送进教室以后一直不走,有的站在教室里看着她们的孩子,有的站在门口往里眺望她们的孩子,还有的就坐在她孩子旁边,给自己的孩子整理文具,这时已经到了上课时间了,我便走了进去告诉这些妈妈们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了,让她们放心回去吧,等下了课再来接。这些在教室的妈妈们便嘱咐了自己孩子几句之后慢慢的往教室门口走,到了门口她们又停下了,往里看她们的孩子,看着她们放心不下于是我便说:“你们放心吧,我们不会让他们乱跑,下课了我们好几个老师都在这照顾着呢,我们这个英语老师教得也非常好,你们就放心吧。”然后一位妈妈就回应道:“我们就等你这句话呢,你这么一说我们就放心了。“ 另一位妈妈说:“老师,那我们就把孩子交给你了啊.....。”经过我的再三嘱咐,这些妈妈们才放心离开,当这些妈妈刚转身下楼的时候,我脑子里猛然浮现起了我上幼儿园时候的情景,浮现起了我妈妈把我送到幼儿园教室后又跟老师打了招呼才走的情景,心理面突然有种莫名的感动,突然一下子好想我的妈妈,好想感谢她把我养大成人,中间不知为了我付出了多少,而在我懂事的这几年里却一直未曾领情,又使我感到非常的内疚;当我在过道从窗户上再放眼望去,发现竟然还有几个妈妈依然站在教学楼下继续等着她们的孩子......。
再其次,我要感谢我们这个实践小分队,大家为了这些孩子们都付出了很多,因为我们是外语系的实践小分队,所以在这个十四人的队伍中只有两个男生,尤其对于女生,大部分都是娇生惯养出来的,但她们从来没有抱怨过食宿的条件,并且我们每天都自己买菜,自己做饭,当然,作为男生的我,在这个支教的机会中我又掌握了一门大厨应该掌握的技术,那就是怎么使用食堂的大灶,那个灶的煤气罐有一米五左右高,还挺粗,那个火有油阀,气阀还有个忘了什么阀,一共三个阀门,点火的时候要用那个电子打火机,刚开始的时候还有点慌,总控制不住火,到后来那大灶对我来说已经得心应手了,并且我炒的菜大家也吃的挺香,也算是我学到的另一门技术,女生们都学着切菜,主动的洗锅洗碗,还有个学姐用烙饼机给我们烙饼子吃,味道也是绝无仅有的,大家都在为志愿者这个光荣的称号奉献着。
大学生教学实践总结报告范文2
关键词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实践能力;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2-0113-02
Reform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ed Design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ZHOU Tao, ZHANG Ruimin, LIU Qiao, LI Shuanming, ZHONG Furu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actice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goal,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eaching method, examination method and teaching effect. The reform of the integrated design course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Key words integrated design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ve thinking
1 引言
随着石河子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人才目标要求的提出,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成为当下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电子技术综合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实训类课程,是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成长的必由之路。由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制作和自行调试电子电路,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综合模拟、数字、高频电路知识,解决电子信息方面常见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电子电路设计与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调试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开展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
2 现状
以往的教学安排中主要侧重电子电路的设计和仿真,留给学生自己用于思考和设计的时间有限,设计基本停留在纸上和计算机上。因此,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虽然W生在参加接下来的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大学生训练计划、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毕业设计时理论分析能力得到提高,但实际设计和调试时却出现大量问题很难得到快速解决的现象。所以,这种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目前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提出的要求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
3 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课程的改革与探索主要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实施、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
课程目标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将学生已学过的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以及高频电路等课程的知识综合运用在该课程中[2],从而培养学生具备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选择,电子电路仿真和电路设计软件的使用,电子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以及实际应用电路项目的开发、管理等综合能力,使学生切实经历从原来课本上的电路到EDA软件的仿真电路再到实际看得到、摸得着的电路的实现过程。该课程是对现有课程体系的完善和补充[3],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校级SRP(Student Research Project)活动、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以及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等专业竞赛的兴趣和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水平。
教学内容 课程的主要内容按照基本知识验证、专业知识综合、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原则进行安排,主要包括:常用电子元器件基础知识;常用电子测量仪表的使用;电路仿真软件的使用;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与实现;电子电路系统设计方案提出、论证、设计、元件焊接、系统调试;撰写总结报告、答辩等。
1)常用电子元器件基础知识:主要讲解电阻、电容、电感、电位器、变压器等常用元件的区分,还包括一些电子常用术语,比如单面板、双面板、焊盘、焊接面、虚焊、桥接等。
2)常用电子测量仪表的使用:包括万用表、示波器、函数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的基本使用方法。
3)电路仿真软件的使用:主要讲解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的使用。
4)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与实现:Altium Designer软件中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和PCB图的绘制方法。
5)电子电路系统设计方案提出、论证、设计、元件焊接、系统调试: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四个人一组,每组一个设计题目,每组经过方案的提出、讨论、修改、教师审核、论证后设计出电路仿真图,仿真没有问题后设计PCB图,然后制成单面板进行元件焊接、调试。
6)撰写总结报告、答辩:系统设计完成后,每组撰写总结报告,提出系统的优点和设计不足,以及设计过程中自己的心得体会,最后制作幻灯片进行课程汇报答辩。
教学实施 在完成各个教学内容时,课程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整个教学过程分为4个项目进行,通过项目的完成,学生逐步完成课程的学习,综合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
1)基本元件及电路测试项目。教学内容的前两部分讲解完成后,要求每个学生进行基本元件参数的测试、电路虚焊、双面板线路测试等。通过该项目,学生掌握电子元件与电路测试的基本方法和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2)电子电路设计和仿真项目。在该项目中,教师首先讲解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的使用方法,然后以实例设计一个两级晶体管放大电路。在此过程中,教师从元件参数的选取、放大倍数的计算、系统测试和修改等方面给学生进行讲解。讲解完成后,学生参考实例设计一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晶体管放大电路作为练习。练习完成后,全体学生设计一个波形发生电路用来产生方波、三角波信号。学生设计过程中可相互交流,碰到问题可询问教师,最终完成项目预期目标。该项目完成后,学生可以掌握电路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电路设计的基本原则。
3)电子电路制板与焊接调试项目。前两阶段的项目完成后,教师讲解电路制板软件Altium Designer的使用方法和手工腐蚀法制作单面电路的流程,讲解和制作过程以上一个项目中的两级晶体管放大电路为例,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如果有问题可随时提出,教师进行解答。最终要求学生自己实现一个两级晶体管放大电路的印刷电路板的绘制,以及电路的腐蚀、焊接、通电调试。通过该项目,学生掌握了电子电路从书本的理论知识到实物实现的过程。
4)C合设计与总结项目。学生按学号进行随机选题,题目内容涵盖模拟电路(如连续可调直流稳压电源)、数字电路(如循环彩灯控制器)、高频电路(如小信号阻容耦合放大电路设计)。题目选定后,题目相同的学生分成一组,组建项目小组。项目组成员提出设计方案,经过理论论证,设计完成仿真电路和PCB电路,然后采用手工腐蚀法实现电路系统的板面布线,最后进行元件焊接和调试。系统完成后,整个课程基本接近尾声,每组学生要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汇报答辩。通过该项目,学生掌握了复杂电路的设计与实现,以及团队合作完成项目设计、管理、总结的过程。
教学方法 课程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理论课程完全靠教师讲授以及实验课程以学生动手为主的模式,采用教师讲授、项目训练、学生参与设计和讨论、分析讲解和答辩的形式。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设计思路,充分调动积极参与的兴趣。
考核方法 课程的总评成绩由5个部分组成:考勤10%+课程表现10%+项目完成情况30%+课程答辩情况20%+课程报告30%。新的考核标准打破原来课程总评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设计成绩两部分组成的模式,主要以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完成度作为考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效果 经过两周的项目驱动训练和实践环节的总结,学生对于测量仪器的使用更加熟练,对常用电子元器件的选用和封装了解得更为清楚,对电子电路的设计和实现更加有信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 结论
课程改革和实践在石河子大学电子信息工程2012级、2013级和2014级为期两周的电子技术综合设计课程中进行,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安排和各个环节的设计比较欢迎,加大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侧重基础能力培养,将项目管理理念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加大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后续的毕业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中凸显了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大鹏,黄沛昱.“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课程建设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36(6):41-43.
大学生教学实践总结报告范文3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 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45-02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事关教育和医疗两个最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人民群众对优质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的要求,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高素质医生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形势下,医学院校必须加速医学教育改革的步伐,创新教育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本科生导师制的引进和实施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 本科生导师制的概念
导师制是一种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制度。导师制的英文是“TUTORIA”,最早始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指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因材施教。在医学教育中实施导师制最早开始于加拿大麦克玛斯大学医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对象是本科大学生,导师主要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工作、科研等全面的咨询,在关键问题上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便学生参考,但避免为学生做出任何决定。要求导师采取定期见面会、电话、网络等不同的方式主动与学生联络,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潜移默化和直接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关心。
二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教学的意义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大学教育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大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初步形成,但又不太稳定,可塑性较大。导师制的实施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导师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
2.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医学院校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本科生导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导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和教学实践,给学生讲解创新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结合学习和社会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和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奋力推动者。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面临着学习、就业、恋爱、婚姻等方面的压力和困惑,普遍存在着压力大、紧张、焦虑、孤独、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导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积极解答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加强个别辅导与咨询活动,做好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4.唤起大学生个性和特色,促进素质教育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首先给了本科生充分接触学院师资的机会,使新生一入学就能接受导师面对面的指导。另外,在大一新生中推行学分制,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广泛的选课和专业选择的自由度,在这种充分自由的环境中的大一新生,无论是在思想理念,还是学习方法或是日常生活中,都迫切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而导师恰好是学生与学院相互了解的桥梁。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强化了个性意识,使学生更加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为本科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教学的措施
1.深化对实施本科导师制意义的认识
结合开展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大讨论活动,及时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认识到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调动每一位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理解接受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观念与模式,并能结合自己的具体工作,自觉强化素质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体系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2.强化本科生导师制的职业培训
强化本科生导师制的职业培训可以使每一位导师能了解学分制的基本构成、基本制度及运行的基本体制;了解导师的素质要求与职责及主要工作内容;了解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了解学分制下本专业教学计划的结构、培养目标、业务要求、各模块之间的关系、学分比例等。作为导师,不但要了解自己所讲授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位置、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还应了解整个教学计划的结构,了解每门课程的位置、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
3.健全本科生导师制聘任制
学校应当建立严格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制订奖励措施。导师在受聘期间应享受导师津贴,导师工作按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计入教学工作量之内,同教学工作量一样享受校内津贴等福利政策。将导师考评结果记入教师年度考核档案,作为教师晋职晋级评优的重要依据。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负责任的导师,取消导师资格,并视不同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
4.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创新导师指导模式
各高校可采取设置导师课、设立学校导师工作日等措施,为师生搭建交流与沟通平台,推进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同时,要开拓导师指导的形式,创新导师指导的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是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上,既可开展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也可利用电话、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手段加强沟通;既可以让资深导师做公开性的专题报告,广泛地为本科生作指导,也可以让本科生互相交流,做相关的总结报告。此外,在促进导师与学生交流,倡导导师找学生交流的同时,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要求学生主动找导师交流,主动与导师预约时间请教问题,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师生沟通与交流,改善师生关系,形成良性互动,促进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医学教育要培养让群众放心的合格医生[N].中国教育报,2012.5.14
大学生教学实践总结报告范文4
[关键词]项目化;实践教学;实施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6.24.268
2011年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实施意见》,意见指出高等教育改革要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着力点,坚持“整体设计、分类管理、重点建设、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原则。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等方式提升学生社会服务的技能,要求每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翻转课堂、强化高等教育的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力。在这方面,我们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探讨项目化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优势和启发。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以实务性、操作性为取向的专业。社会工作专业除了具备一般社会科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和知识之外,还应掌握社会工作的方法、技能。为此,近几年来我们社会工作专业一直在探索和践行“项目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包括社会工作实验课程的项目化设计和实习的项目化。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当代中国,对社会工作的研究是很有限的,可以说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三化”,即本土化、职业化和专业化,对项目化的研究少之又少。即使是对社会工作项目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实际项目入手,阐述项目的具体运作和管理实务,而缺乏对社会工作项目运作与管理的深度研究和发展模式的归纳,可以说存在相当大的研究缺口。
而在西方,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人类服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管理主义的挑战和管制,换而言之即专业主义与管理主义的争论。管理主义和专业主义针对社会工作的争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知识和技巧层面的争论;二是在权力和利益层面的争执。尽管专业主义和管理主义的争论看似激烈,其实也并非不可调和,那么在具体的实务中,什么才是支持着中国社会工作,从专业主义和管理主义的“碰撞”中走出来的现实途径呢?联系到近年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可以理出一条脉络轨迹,那就是社会工作项目和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总是相生相伴的,[1]项目作为实务的单元,而机构作为管理的单元,两者的共同发展统一于项目化管理这一新的工作方法之上。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会工作机构下的项目化运作就是一条解决管理主义和专业主义争论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能发展出一种新型的社会工作模式。
项目化教学模式已经在许多课程中得以运用,对项目化教学的研究也比较多。但纵观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本文立足于项目化教学实践,以实际教学经验为基础对社会工作专业项目化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2 项目化教学的内涵及其解决的问题
2.1 项目化教学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凯兹(Lilian G.Katz)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Sylvia C Chard)博士共同推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2]具体来说,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带动教与学,将学生置于真实的项目任务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课程内容整合优化为一个个项目,通过完成项目和任务学习课程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于项目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都是以完成和评估项目任务为终点,本文认为项目化教学的终点绝不应停留在完成项目这一环节上,还应将继续向外延伸。“以项目报项目”是项目化教学的另一目的和试金石。简单来说,就是以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方案来申报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主题意识和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并通过申报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来检验项目化教学的成果。
2.2 项目化教学所解决的问题
项目化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脱节、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不充足、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而提出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项目化主要通过解决如下问题。
第一,解决教师的传统观念和教法的问题。“项目化”教学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借助一个个项目来完成教学任务,并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拓展、在课程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
第二,解决教材问题。以“项目”来组织教材和教学,要求我们加强项目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目前,社会工作专业的部分教材的实用性与社会工作实践相脱节,缺乏系统性和对实践工作中案例的开发。项目化教学能够针对不同的项目将不同课程的知识进行系统化运用,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锻炼,同时能够将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类似案例引入到课程中,对课程进行补充和整合。
第三,解决师资问题,由“学院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双师型”教师是对专业化教学、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践要求教师在教学和指导实践的过程中采取边实验、边检测、边总结、边调整的方案,整体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第四,解决实训基地问题。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做到有场地、有器材,校内实训设施、设备应有足够的,使所有实训项目正常开展,这是“项目教学法”的物质基础。
第五,解决评价机制问题。变传统的以一张试卷定成绩,为以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为主的评价机制。采用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技能、创新方法的培养。让学生摆脱“一卷定音”的枷锁,真正找到学习和实践的乐趣,并通过学生的表现完善测评机制。
3 社会工作专业项目化教学的实践
“项目教学法”引入了现代培训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职业岗位需求和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是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课程项目化改造的过程中采用“双线制”训练方式。
3.1 建立四大课程模块
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社会工作实际工作内容和社会工作实务工作取向不同,我们在培养方案中将课程分为四个模块,根据这四个模块来确定项目,即技术取向模块、服务人群取向模块、问题或需求取向模块和社会工作综合实训模块。
3.1.1 技术取向模块
这一模块侧重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理念、价值与方法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技能与手法。具体分为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应用和社会网络分析七个方面。
3.1.2 服务人群取向模块
这一模块侧重于社会工作的服务人群面向,即社会弱势群体。分为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流动人口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六个方面。
3.1.3 问题或需求取向模块
这一模块侧重于社会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特别是在处理民政事务方面的作用。分为失业救助、社区矫正、法律援助、计生服务、纠纷调解、危机干预、贫困救助、企业员工援助八个项目。
3.1.4 社会工作综合实训模块
该模块要求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包括: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公寓、少年管教所、青少年成长训练营、校内同辈群体辅导站、企业、医院等)开展活动。结合实习单位的工作要求,制定项目计划书,并在实习期间付诸实施,真正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要求。
3.2 项目化教学实践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实验室进行的课程实习,具体包括个案工作课程实习和小组工作课程实习;另一方面是在实习基地进行的综合实习。所有实习的基本流程都采取项目化的形式进行。
3.2.1 对学生进行分组
对于每一级学生,我们都会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学生证号码进行编码,然后利用抓阄或随机数表将学生按照5为一组,分到不同的小组中,然后在每一小组中再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出1位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的整个项目活动。这样做:一是能够保证每个组中男女同学性别的平衡,同时也能保证不同宿舍的同学的平衡,避免了关系好的同学和一个宿舍的同学扎堆的情况;二是之所以将5人分为一组,有利于发挥每个同学的作用,也便于监督与合作;三是现在的很多项目申报时对团队人数都有明确的规定,即要求团队人数不能多于5人,如南风窗、调研山东、中国青年行、益暖中华等项目;四是从现有实习单位的接收能力和实习效果来看,5个人为一组是较有效率的一种组合。
3.2.2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整个项目,以此为过程考核的重要指标
在项目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从课程的教学与考核到实习任务的完成与验收,我们都采用项目化的方式进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论证、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总结报告,并积极申报各类项目。
(1)课堂教学以项目的过程实践为考核的重要指标
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程为例,本课程共分为8个单元,成绩考核以项目考核为主,采取3-3-4制。具体分为三点。
第一,平时实践占总成绩的30%。整个实践分为五个环节。实践课之一:选择社会调查课题实践。具体内容:学生分组;选题指导;确定选题。实践课之二:抽样实践。具体内容:确定抽样框;确定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实践课之三:测量实践。具体内容:确定变量;概念操作化;确定研究维度、发展研究指标。实践课之四:问卷设计实践,具体内容:问卷设计雏形;问卷设计自行讨论;问卷设计指导;问卷设计成形。实践课之五:资料处理与分析实践。具体内容:整理审核;编写编码手册;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每个环节结束后学生都要以小组为单位将小组的作业提交到网络平台,五个环节作为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30%。
第二,期中考核占总成绩的30%。期中举行社会调查综合演习,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成问卷设计组、抽样设计组、测量操作组、问卷管理组、实地调查组、问卷数据管理组等几个小组,要求学生在演习中扮演参与调查者的角色、调查组织者角色等角色。通过演习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理论储备提升为实践能力;将学生零散、分割的实践技能整合为系统化、流程化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个体间的合作能力与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行动能力;培养现代分工合作制下的职业适应能力。占总成绩的30%;
第三,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占总成绩的40%。
(2)校内外实践以项目计划书为考核标准
校内实验室的课程实习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社会工作的理论、理念和方法,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分别采取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手法设计项目计划书。已进行的实习项目主要有:大学生健康养生、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交往情况、“我是谁”“友谊地久天长”、大学生职业规划、饮食文化等。
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要求学生根据所进入的不同实习环境、场景在与实习基地充分交流和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出针对不同人群的项目计划书。例如:针对山东淄博高德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员工普遍存在的压力过大问题,我们设计了“企业职工心理压力疏导”项目;针对华侨城小学生下午放学后孩子存在的无人陪伴等问题,我们设计了“向日葵青少年成长坊”和“新市民子女城市融入与适应的彩虹桥项目”;在淄博市临淄区闻韶办事处辛东社区,开展了“移网情深、放飞梦想――社区青少年网瘾矫治计划”和“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机构的服务需求调查”;在淄博市福利院开展了“老人需求情况的个案访谈”和“快乐老人:关爱老人,从陪伴做起”等项目。
3.3 分段、多元、校内外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采用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能力考核贯穿教学始终。以对完成项目的过程考核为主的方式,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程度、工作态度、完成项目的情况进行公开、公正、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
真正打破以一张试卷评定学生的考核方式,按项目进程采取量化与定性、校外与校内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第一,采取量化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第二,考核内容包括:任务书完成情况;小组中成员的工作态度、协调沟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督导共同参与考核。
3.4 以项目化成果申报其他社会调研活动
“以项目报项目”是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成果展示和检验的重要途径。在项目化教学和实训的过程中,学生已能掌握项目申报、筹备、实施和总结与展示的能力,这就为申报其他社会调研项目做好了准备,同时也提高了申报的成功率。在社会工作项目化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以项目报项目”的模式已经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在“青年中国行”“调研山东”“挑战杯”“齐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康师傅创新挑战赛”“好丽友”“大学生公益梦想实践大赛”等大型调研活动中成功突围,并获得了较好的名次。这些成绩的取得也证明社会工作项目化和过程化改革方向的正确性和项目化改革措施的有效性,在其他兄弟院校中有着一定的推广意义。
4 结 论
项目化的实践和实习模式能够保证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的完整和层次的深入,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将“能力本位”真正落实到实处;能够把学生与案主、学校与社工机构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两者形成相互依赖、互利共生的关系;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发现问题的能力、设计项目的能力、调查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等),使其更早地接触、投入到专业社会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王瑞鸿.社会工作项目精选[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3]徐锋.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要素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8).
大学生教学实践总结报告范文5
关键词:大气环境;实践实习;教学方法;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43-02
一、引言
本校针对于大气物理、大气环境等相关专业本科生设置了《污染气象与大气环境探测实习》课程,开设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大气环境研究中的几种常用的环境要素探测方法,以适应未来工作和学习的需要。该实习课程包括照相法测烟云扩散、双经纬仪测高空风、污染气体监测和大气气溶胶监测四部分组成。照相法测烟云扩散、双经纬仪测高空风这两部分主要是在《污染气象学》和《边界层气象学》这两门专业理论课程之后开展的实习教学。而污染气体监测和大气气溶胶监测则是在《大气化学》和《大气气溶胶》理论课程之后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同时,在完成这些实验观测资料处理时,学生需要用到之前学习过的统计和绘图软件,才能完成实验实习报告。因此,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如何将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和思考有如下几点想法。
二、精选课程内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1.精简课程内容,精炼相关先行理论课程中已经介绍过的内容。《污染气象与大气环境探测实习》这门实践课程的知识点已在先行理论课中有详细的阐述。如何让学生既能衔接理论课程的知识点,又能重点掌握通过实验方法获得理论计算所需的关键参数的方法是这门应用课程的一个关键问题。比如在进行“照相法测烟云扩散”的教学中,大气扩散参数和烟云抬升高度这两个概念在《污染气象学》课程中有详细的概念定义,[1]而在实践课程中主要通过叠加多张烟云照片勾画出轮廓线,用直尺测量出水平距离及相应的烟云半宽度,换算成真实的尺寸,再利用计算公式求解大气扩散参数。这个过程中需要应用Photoshop等软件以及matlab、origin等编程语言。因此在本课程中不再对这些方法的基本概念进行展开,而是重点讲解这些概念和原理在实际外场实验中如何通过观测手段获得和实现,让学生掌握怎样利用不同观测手段实现特征参数测量的方法。
2.突出重点问题,要在有限的课时中讲解最实用、最广泛的实验方法。大气环境要素获得的方法很多,包括多种经典方法和现代集成方式。在本门课程教学中挑选当前该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观测技术方法。例如在“大气气溶胶监测”中选取环境保护部门广泛使用的β射线法的颗粒物监测仪进行使用,此监测仪能够实时的测量大气环境中的PM10,PM2.5和PM1.0颗粒物的浓度。该监测仪采用了高灵敏度的光散射光度计,其输出信号与完整的β衰减质量传感器的平均测量值不断的参比,实现了长期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要求。监测仪采用先进的固件优化浊度计信号连续的质量校准,保证测量的质量浓度随着颗粒物采样始终独立的变化。学生经过实习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该类型仪器的基本原理,具有独立操作仪器的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3.紧跟学科前沿,讲授最新的科研成果。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前的一些概念、定义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仪器的观测方式也会向着更准确、更集成使用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学生掌握越来越的知识和信息。[2]因此,这门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经典的观测方法以外,还需要了解一些最新提出的方法和技术。这都需要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不断获得当今最新科研成果中的相关信息,不断补充到课程讲授中去,让学生接触最新的理论和技术。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1.由实际个例入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其计算过程多为复杂的数学推导以及观测仪器枯燥难懂的设计流程。学生听讲感觉枯燥乏味,不知所云,提不起来上课的兴趣。[3]本课程从社会关心的热点环境问题入手,例如雾霾天气,PM2.5等,让学生带着思考和问题和之前学过的理论课程相关内容相联系,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动性。例如在分析PM2.5浓度日变化规律时,和老百姓的晨练习惯相联系,指出PM2.5浓度存在典型的早晚高,而午后低的变化特征。晨练时的高浓度PM2.5浓度不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午后的4-5点在低PM2.5来源和较高大气边界层扩散条件容易带来适宜的空气质量。这样通过课本联系实际生活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2.设置实验小组,令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本课程在进行外场试验时,需要多个同学协同合作,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对于某一个同学而言,不可能完成庞大的综合实验工作。因此,在完成理论部分讲解之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每组一般4-5人,每个实验小组针对某一方面的课程内容展开试验设计,开展实验、数据整理、综合分析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同时,每一个实验小组内部,学生有共同的研究方向,但分工不同,每个人负责一块工作内容,并进行相互交流。从而让学生就一个实验实习课题,深入了解其基本理论原理后,自己设计方案,分工开展工作,自我组织管理。
3.注重信息反馈,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比例。通过实习课程的学习,学生每次上交实验报告后,都先安排本实验小组同学相互批阅,指出其亮点之处和存在的不足。然后推选出各小组中撰写最优秀的实验报告,各小组之间进行点评。这种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且随着学生之间的点评工作,使学生不光关注试验报告内容,而且使学生对绘图,总结文字等写作细节有更加充分的比较和掌握,使绘图和写作效果更加符合科技文章写作和大众审美要求。
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本课程教学团队是多名副教授,高级实验师,讲师和实验师组成,其中4位成员具有博士学位,3位具有硕士学位。团队成员学缘结构多元化,分别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专业结构多样化,教师专业分别是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环境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和自然地理学等专业,具有专业交叉,优势互补的特点。教师研究领域包括空气污染气象学,气溶胶化学,边界层气象学等。所有成员先后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SCI期刊上先后发表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多名成员先后主持完成校内外教学改革项目多项,包括江苏省教材建设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实习教材建设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项目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类野外实习实践项目,在教学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实践课程教学和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实习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课程团队还与相关学校专业授课老师经常性展开教学探讨,以拓展眼界,交流技法,相互发现讲授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教学效果日臻完善。为了建立规范的考核机制,在学校教学考核的规章制度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教学实践课程的相应管理和考评机制,这为课程管理的高效实施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制度。正是这些措施和制度为课程团队在教学和研究上的发展和创新筑建了扎实的工作基础和长久的发展潜力。这也促使了该实践课程教学走向一个新的水平和阶段。
五、结语
本文总结和归纳了笔者所在的实践教学课程团队在多年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相互提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选课程内容,从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达到提高学生兴趣的目的;此外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本文对《污染气象与大气环境探测实习》这门实践实习课程的总结和整理,希望能为其他高校相关学科实践教学提供些思路。
参考文献:
[1]蒋维楣.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2]方宏远,李建.研究生教育课程《工程结构反分析理论》的教学实践及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227-228.
大学生教学实践总结报告范文6
当前,随着“互联网+”为核心的革命浪潮兴起,推动着新兴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云计算作为一种使计算能力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的新型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个项目中,为当前教育资源总体缺乏且分布不均的现状提供了一种优化资源的选择,“教育云”在教育界被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和推广。
一、网络教学资源和平台国内外现状
高校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优质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教学硬件设施资源、图书文献及电子信息资源等。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高校的教学资源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严重制约高校的教学和管理。
在国内方面,截至2009年底,上海市46所高校中,有44所学校将“精品课程”作为重要的网络教学资源,有28所已经构建了网络教学平台[1]。截至2014年6月,优慕课公司在全国250多所高校利用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建设网络课程70万门,累计访问量24亿人次[2]。另外,国内一些企业也积极建设了一些网络开放教学平台,如百度教育[3]、网易公开课[4]、中国大学MOOC[5]。
在国外方面,典型的共享信息平台有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点击量最大的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6]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免费公开课程项目[7]。另外,Google、IBM以及EMC等云计算厂商在美国大学校园及全球推广云计算计划,通过云计算降低分布式计算技术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本,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开发各项以大规模计算为基础的研究,如:东非“健康联盟”云计算项目通过虚拟计算实验室拓展可供学生远程访问的教学资源。
二、已有网络资源存在问题分析
从前面可以看出,国内外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也推出了多种不同的学习、教学模式,如MOOC、微课、精品课程等,但仍然还是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
1.未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很多教学平台设计功能复杂,追求大而全,导致很多老师和学生使用不方便或者操作流程复杂,打击了老师和学生使用平台的积极性。另外,平台有些功能未能满足教学要求,如在线批阅学生作业,很多平台只是提供文档上传功能,不具备在线批阅功能。
2.网络教学资源未与课堂教学实时同步。部分高校老师会按照学校要求上传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等资料。但当网络资料上传后就很少更新,也不及时跟踪学生学习网络资源状况,这样导致网络教学资源仅仅是静态展示库,网络教学的应用无法落到实处。
3.现有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无法实现个性化定制。现有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基本上可以满足资源上传、下载功能,但无法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模板定制、学生作业抄袭管理和远程多种平台实时访问和管理等功能。这严重制约了课程交互式教学。
4.现有平台难以支持大容量数据存储、传输和访问。现有网络教学平台普遍难以提供1GB以上文件上传、共享访问服务,有的虽然支持大文件上传,但传输时间也很长,而很多教学资源依赖视频教学,导致网络教学一些重要资料不能够及时提供给学生,影响了网络教学效果。
三、云计算技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优势
云计算结合了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的特点,以租借的形式为用户提供按需共享服务,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解决了异构、同构环境下软硬件资源管理的问题,且资源可以按需进行动态扩展和配置。
2009年我国于上海举办了第一届“云计算辅助教学高级培训”,其目的也在于逐步推进云计算辅助教学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应用[8]。云计算技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实现资源共享,满足未来发展需求。云计算可以整合教育资源,将以往孤立的优质教育资源集中整合于“云端”,形成一个海量的资源池。
2.降低教育成本,节省资源。云计算对用户接入配置要求很低,用户只需要有宽带云计算接入接口就能正常工作,无须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相关硬件;云服务可以提供定制服务,常用软件在云端都可以集中提供。
3.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云计算具有强大的互动功能,学生在云+端“交互式”学习中,完全实现了自主学习。教师也从学习的推动者真正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
4.提供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桌面云解决了师生交互、资源上传、作业提交、课堂在线考试等问题。服务器云解决了软硬件虚拟化、考试服务器系统部署、办公自动化等功能,通过网络,师生都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四、我院在云平台教学实践的改革
2013年,我校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500万元建设了一个H3C私有云实验室。学院为每一位老师配置了2G内存、500GB硬盘、3.0GB主频CPU虚拟计算机一台,也为全院将近2000名学生每人配置了4G内存、200GB、3.0GB主频虚拟计算机一台。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云平台在教学方面的作业,学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建设:
1.充分利用云硬件资源,优化教学条件。我院计算机中心除了承担本院学生日常的教学任务外,还承担了全校所有公共课(如高等数学、马克思原理)、计算机等级考试、全校英语听力教学等内容。以前学院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置新电脑,现在已经将这些功能全部移植到云虚拟计算机上。
2.充分利用云平台存储功能,构建覆盖全院师生的专业课共享资源体系。学院要求每一位老师必须将课程教学资料(如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课件、教学实验、作业、辅助资料等)全部上传到云平台,学生可以随时查看、下载学习。云平台教学资源库如图1所示,该资源库的建立很好地解决了以往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单一、难以相互共享访问、查询不方便等问题。
3.准备构建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随着信息化深入到教学的各个方面,教学模式也在发生转变,比如学生需要个性化电脑桌面环境以满足多元化的实验学习,教师在正常教学过程中需要在多种教学环境快速切换,而传统的分散式管理已无法满足定制化、快速化的教学需求,利用云桌面完全可以满足这种需求,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学”,满足现代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自由学习的需求。
五、创新型的交互式课堂教学探索
在学院提供云平台教学条件下,笔者选取了“无线网络技术”、“Linux编程技术”两门课程进行了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1.建立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日历和教学大纲:提供详尽的教学日历和教学大纲,让学生及时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模式、进度安排等。
电子教案:提供授课电子教案,供学生和其他教师参考。
重点讲授:以视频录像形式讲解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讨论交流:根据教学进度和实施效果,设立讨论议题,就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相关资源:提供其他丰富多彩的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和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作业:每门课布置5~10次作业,作业安排具体、翔实,给出评分细则和每次提交截至时间。
实验:提供实验操作手册,实验安排、实验要求、实验报告撰写规范等。
考试自测:每一章都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和自测题,学生可以就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和自我测试。
云虚拟桌面:每个学生都能够启动自身的虚拟桌面云,在云桌面中完成课程相关实验、测试和程序编写。
2.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笔者依托云平台条件深入研究和探索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设计的主要教学形式包括:(1)指定时间,集中分组技能训练,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在各自的虚拟机上操作使用教学资源和教学实践训练。(2)安排机动时间,由学生自己通过移动互动平台预约,进行个别技能自主训练。(3)布置课外作业,每堂课的内容讲解只是占学生课堂教学很少的部分,学生必须通过平台预习、查询相关文献、课后独立完成所布置作业。(4)开展专业动手能力考核,平台建立专门的课程测试工程,每一门课设计4~5个工程,工程题目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学生根据教学进度,提交工程报告、源程序、测试报告和总结报告等。(5)建立相应课程的云虚拟桌面模板,如WindowsXP基础模板、Windows程序设计模板、Linux编程模板等,学生根据作业或实验要求,手动选择进入不同模板的虚拟计算机中,完成相应的学习。
3.建立课程有效反馈、跟踪机制。基于云平台的网络教学探索与实践,笔者和我院老师在实践中发现,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平台操作使用,教师通过相互交流学习,相互共享核心资源,改进教学方案和实施步骤,同学生建立紧密的协同学习机制。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反馈、跟踪机制:(1)跟踪观察。关注学习平台的正常使用,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及时解决并提出改良方案。(2)根据学生动态反馈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资源和任务设置,改进教学模式。(3)关注学生的使用过程,包括作业完成情况,浏览、发帖、回帖等交流活动,分析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建构过程,并对其过程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4)单独交流。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了解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精英团队,以精英教育激励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通过运用云桌面+智能终端结合的教学模式,保障师生之间主动积极的参与以及无障碍的沟通交流、建构知识意义、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并多维度收集反馈信息的互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增强实践能力,从而有效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4.改革学生成绩评价体系。课程成绩是当前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校以前课程成绩构成固定、单一(必修课: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选修课: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这种方式存在设置不合理,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上课不积极、作业不认真完成、考试作弊。
笔者以云平台为切入点,首先,实现对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每一个过程进行有效监管,学生作业、实验、平时测试等都只能在云虚拟桌面独立完成,无法抄袭。另外,对课程成绩构成体系进行改革,包括平时作业、出勤、小测验、工程训练、实验、期末考试等,将期末考试比例降到40%,从整个实施效果看,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六、结束语
本文针对云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和交互式教学进行了实践研究,主要发挥云计算技术服务教学信息化技术优势,颠覆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体现在:
1.利用云端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机,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颠覆传统课程教学流程,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传统课堂教学环节是“课堂信息传递、课后消化吸收”,而基于云平台的课堂教学是“课前信息传递、课中消化验收、课后总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