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学校教学改革方案

小学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文1

新一轮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对我国普通音乐教育改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的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最近在全国正式启动。针对当前音乐教学现状,许多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九年基础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在此阶段学生就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乃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最大的变革就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善教与学的方式,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使我们课改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根据纲要精神出台的《音乐课程标难》,又在音乐学科范围内做了更具体的要求。强调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的综合;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完善评价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的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鉴于我区是这次国家课程改革试验区,特选题为“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思动和主票观点

(一)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验证性研究

1.验证音乐学科课程标准。学习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实验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适切性,根据实验情况,分年度形成对课程标准的修改建议。

2.检验实验教材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教材改革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教材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3.检验实验教材在试验区的可行性。教材是否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否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要求,教材内容的组织是否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体验、模仿、讨论的建议。

4.实验教材与学生的适切性研究。实验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现实和社会现实、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生认知发展的适切性研究j实验教材主题式的课程体系、语体风格、呈现方式与学生的适切性研究。

(二)教师培训与提高研究

1.培训内容:设置以问题、专题为中心的结构体系。分解为理论与技能、考察与实践、课题研究三大板块。具体内容包括(回)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2)新课程的教与学;(3)新课程与学生发展;(4)新课程与教师教育;(5)新课程与教学评价;(6)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实施与评价;(7)教学方法的新探;(8)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

2.培训模式:分解为专题培训、反思实践培训、案例式培训、观摩研讨培训、课题研究培训、导师指导培训、学术沙龙培训、网络交叉培训。

3.培训目的:(l)被培训者对新课程有着思想上的共鸣与理念上的认同;(2)被培训者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得以提高;(3)建立一支热心并胜任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与开发的音乐教师骨干队伍;(4)营造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三)教学改革与课程评价研究

3.评价流程:档案纪实、分项积累:发挥特长、强项评价:鼓励为主、综合评定。

(四)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2.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3.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三、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一)创新程度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鼓励探究式学习。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使学习成为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3.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力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倡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

4.本课题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目的中从四个层面强调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做法。

5.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

6.体现了学科功能即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具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功能、有陶冶情操培植学生品质的功能、有健身育心的功能、具有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功能。

7.本课题具有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二)理论意义

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全面实施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及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三)应用价值

1.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和音乐的整体性认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经验,培养和锻炼教师,为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四、确保完成任务的基础、条件、措施

(一)基础

课程改革工作涉及范围很广,政策性、业务性都很强,必须由行政部门宏观调控,统一指挥。统一调动,统一安排。为此,我区成立了由区教委主任、副主任、普教科科长、进修学校校长、各业务部主任以及部分中小学校长组成的课政领导小组。教委主任亲自参与听课、研讨、例会等活动,了解实验工作的进程;同时我们还成立了由区教委、区教师进修学校、基层骨干教师组成的工作小组,及时反映基层学校的问题,及时与进修学校各部门沟通,及时反馈区教委,共同研讨,商榷解决途径。这种行政、业务、基层三维度组建起来的组织机构,为课改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使我们的课改实施得以顺利进行。

(二)条件

1.教师提高自我的愿望强烈,参与课改的热情高涨。

2.有多位一体的组织保证。

3.课题项目负责人是西岗区音乐教研员和科研室人员,小学高级教师,曾在《大连教育》《辽宁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获得过辽宁省优秀音乐教师称号,所写的论文在省、市多次获奖,多次上过国家、省、市、区观摩课,有实际教学经验,指导教师的课在国家、省、市获奖。

(三)措施

1.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我们课改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工作小组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汇报实验情况,总结出现的问题,确定下一步工作思路,强化了实验过程的监控。

2.建立课题研究制度。成立由科研室、小教部、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新课程实施研究中心组,定期组织全区范围内的研讨,发挥中心组的辐射作用。

3.建立教研制度。我们改变了过去各校独立教研的方式,采取全区研,分片教研,及时交流,共同研究,切实把握教育改革方向。

4.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每位实验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札记、教材小议、课后小结、教案、教学随想等分期上交教研员,及时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以便对新课程的验证积累实证。

5.建立经费保障制。区教委设立了“课改”专项经费,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研究程序与预用效果

(一)研究程序

启动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为开展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创设必备的条件。

(1)研究前期主要任务是运用培训、示范等手段,迅速将教师送入实施实验的轨道。

(2)研究中期主要任务是运用培训、交流等手段,有效地将骨干学校和骨干教师引入研究实验的层面。

(3)研究后期主要任务是适时建立规范,使学校在没有外来特定支持条件下能独立实施课程,使学校、教师研究课程改革活动持续化。

3.总结阶段(200.7~2004.9)

全面总结实施课程改革实验,提炼研究成果。

(二)预期效果

1.阶段及周期实验报告。

2.新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3.全员培训经验总结。

4.课题评价经验总结。

5.新课程资源开发成果。

小学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文2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目的;相关讲授问题;创造性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主流。小学美术教育也以素质教育教学为方向,开始全方位转变。社会的日益发展,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这一切都需要人才从小培养教育。单凭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创造性思维方式和教育手段,成为小学美术教学中重点提倡运用的学习方式。小学美术与其他科目一样,也需要小学生具有很好的观察应变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美术兴趣和绘画技能,成为现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一、创造性教学目标及特点

小学美术教学虽然知识较浅,但所涉猎的教学内容比较广泛,同时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也至关重要,要让学生在学知过程中,深入了解美术艺术,不断增强知识与素质的自我更新和完善,就要通过美术艺术让学生懂得欣赏、掌握技能,从学习中提高自身素质。新形势下的教育方式要求学生以自由开放的思想方式进行学习,不被教条形式所约束,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接触美术及美术作品来培养发现艺术美感,还能以此激发学生探索美术学习的兴趣。正是由于这种因素,小学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开拓性教学方式,通过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以各自对美术的理解和体会来学习美术,从而培养小学生在思维上的灵动性和创新性,改变以往沉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

二、当前小学美术课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模式化教学和没有认真引领学生思维进行授课。模式化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讲解,一切新知识都已模式化,死搬硬套的进行传授。这样的授课形式,根本引不起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对小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真程度没有进行充分了解,只是以完成美术教学而教学的方式,这样的授课学生根本不喜欢。其教条主义式教学,难以让学生在思维和美术创作上有所体现,也为学生的学习进步设置了障碍。当前的小学美术课教育,已经从应试转变为素质教育,提高小学生美术素养和语言知识的表达,才是小学生学习美术课的重点。教师对所教美术只是将教学内容进行细致描述,而忽略了小学生对美术有关自己独特的个性追求和表达方法。在学生眼里,不同事物都有其不同个性,学生对这些事物的感知也各不相同。美术课不但要教会学生美术基本功,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事物产生独特的心灵解读。学生只有达到这种效果,才能发挥自由想象的空间了,产生独创性。在这里教师不要限制学生思想行动的发挥,要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空间,如果老师只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做,不考虑学生的思想和理解效果,最后的结果就是教出一群没有特点,同一形式水平的学生。

三、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方式

1.小学美术教育应对小学生进行自主创作性教育培养 这需要小学生彻底摆脱模式化形式学习,在自由的美学环境中感受生活和艺术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师通过这种以美育来带动美术教学的教育形式,要自身重视这种教学方式,深挖教材,能根据学生特点有选择地进行相关美育教学。再者,美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以引导者身份,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可以指点学生美术基础知识上的不足,对学生的独特创作思路及时给予表扬,从而提升学生对美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学生学习美术,首先要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在学习美术上,有能力创新和拓宽创作思路。但这种知识一定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让学生能够从抽象的美术思维中得到理解和认知,能熟练掌握美术绘画和艺术鉴赏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训练,让学生在反复磨练中懂得美术基本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耐心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启发想象、延伸思维,以使学生能尽快地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独立作画。

小学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验教学;教育观念;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热潮中,要求我们数学教师时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自觉改变教育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力改进教学方法,着力改革学习方式,努力促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是我们每位小学数学教师现行素质教育下的一大使命。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几点自己的拙见。

一、突出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实验教学的探究素材,在数学实验中真正实现“做数学”,并在“做数学”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如“圆锥体的体积”一课,为了避免学生学习圆锥的体积后,在实际运用公式时容易把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中的三分之一遗漏。所以,在教学中我更突出了本课的实验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提出猜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得出公式”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课堂上我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深入实践,用自己的学具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到操场上用圆锥装满沙子,倒入自己的圆柱中,看看几次可以装满。在我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加深了对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才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理解。

二、注重实验教学,丰富学习经验

充分的活动是生命成长的历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比较抽象的问题或者操作性比较强的知识时,要注重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参与的机会,并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如,在“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认识、验证,并应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深知任何一个设想都应该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得到结论,才能加以应用。因此实验教学更是本节课的一大重点,只有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亲自动手,才能更好地理解“水面上升空间的大小即浸入水中物体体积”,进而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因此在科学实验室中我给学生准备了量杯和西红柿。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去尝试探究,学生能够用通过观察两次量杯中水的刻度变化得出西红柿的体积,很好理解用放入物体之后的水面刻度减去放入之前的水面刻度,就能得出被测物体的体积。在理解了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之后,我还给学生提供一个大的长方体容器,在没有刻度的情况下想办法也求出西红柿的体积。学生对于问题解决更加感兴趣了,小组内展开了讨论,在交流中发现很多学生能够测出长方体容器的长、宽、高,以及量出前后两次水面的高度,最后求出了西红柿的体积。在整个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由“想象―观察―实验―再实验”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首脑并用,合作交流,成为数学知识问题解决的探索者。这样的数学学习,使学生不但丰富了生活学习经验,能够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

三、强化实验教学,放飞学生心灵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注重强化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现如今的数学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更要通过强化实验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经验,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而达到再现数学发现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实验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技能的建构过程中。如“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一课,这一节数学活动课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新奇的,从未接触过,对于学生更是陌生,在教学参考书中更是少有介绍,而在教科书中有一句建议:“让学生了解莫比乌斯带。”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就布置学生自己回去看,没有重视本课的教学,而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强化了实验教学,通过设计3个活动环节:(1)做莫比乌斯带,并验证它只有1条边和1个面;(2)沿二分之一线剪开并猜想可以剪成什么形状,再动手验证;

小学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文4

1 统计学教育现状

1.1 课程分布不够密切

高校为统计学科目安排的课程时数较少,一周之内学生们只能上几节统计学课,又缺少平时的实践训练及即时复习,导致学生们学到的知识无法进行巩固,简单的统计基础没有打成,自然而然,统计学的教育缺乏了相应的有效性。与此同时,统计学与概率论的知识联系密切,可谓唇亡齿寒,某些高校并没有对此专业开通概率论课程教育,这使得单一的统计学教育缺乏概率的理论性与计算性支撑,无法被学生简单理解[1]。所以,学生在学习统计学时“听不懂”现象时常发生。

1.2 缺乏多角度教学方法

现今各高校的统计学教育只专注于课堂教育,就是所谓的教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死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单一无新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教学方式缺乏实际性,不能带动起学生们的思考讨论,只能要求他们死记硬背。例如在讲授回归分析的相关内容时,如果把重点放在介绍回归系数的计算公式,而忽略了回归系数含义的解释,就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和应用。统计学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自然有其实践的意义。现今的教学方式不仅约束了学生们对于统计学实践操作的思考分析,而且局限了统计学的发展方向。

1.3 统计教学与科技的发展链接不上

随着中国科技不断壮大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普遍应用,但是统计学技术依然停滞不前,这是极为不合理的,在计算机技术中,统计软件数不胜数,运用到教学的标准计算机软件也是应该有的,但是在众多高校中,统计学原始教学配备着计算机软件教学的形式少之又少,就无法对学生们进行专业的统计教育[2]。即使某些学校能够拥有足够的创新勘察力,开展了此类教学,但是想法是好的,行动总是差了一步,即教授对于这种教学方式的强调力度不足,导致学生们不够重视,使好好地发展方案付之东流。

2 统计学教育的改革方案

2.1 改革教学模式,多重教学

改革教学模式,高校在统计学教育的过程中要一改以往教学的单一性,在教授授课的时候可以配备计算机教学,上半节课进行理论教育,下半节课带领学生开始计算机实践操作,并且时时进行机上小考,以增强他们对于此类教育的重视程度;统计学在教学中需要大量运用数据、统计表、统计图,还会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数学计算。教授可以运用这种多媒体方式,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们眼前一亮,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氛围。少去了书写各种公式计算步骤的过程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减少教师劳动力的消耗。更重要的是,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更形象的表现出图表所代表的含义,更直观,更方便被学生理解,从而达成了多重教学的目的。

2.2 开展实践教学

统计学作为实践性强的学科,如果脱离了实践,就缺乏了开展课程的意义。教授要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讲解,即案例分析,将现实生活中的统计案件带到课堂上去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分析,使其对于实践统计有了初步的了解,不至于案件发生的时候手忙脚乱,同时舍弃古板的教学手段更容易使学生们理解并产生兴趣,也会相应的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统计的生命在于应用,统计学教师不仅要钻研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多涉猎一些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知识,并且有意识地将统计学的讲授和具体专业领域的内容相结合,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让学生深切体会统计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们不仅需要课内的实践,还应该走出校园进行户外实践,例如教师可以就某个统计案件开展一个统计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亲自去实践并开展活动,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们的动手动脑能力,还加深了此类统计知识在他们脑中的印象。

2.3 完善考核方式

虽然统计学考试不能全面证实学生的听课效果,但却在大方面上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于统计学的掌握情况,所以考试还是必不可免的,不过老旧的考试内容是不可靠的,答案单一,内容枯燥一成不变,无法达到测试目的。这时新型的考试模式需要被启动开来,可以大胆地加入调查报告、专题论文、案例分析等考试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应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报告或论文、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3]。这会极大的加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改过去的无精打采,时时刻刻都对统计学充满兴趣。

3 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切勿急躁

无论考核改革还是实践教学都是急不来的事情,这需要长时间的试探操作与修正,千万不要因为达不成效果,贸然急进,统计学的教育是需要一步一步进行的,只有走稳了上一步才能安心的进行下一步计划,如果不计后果苍蝇般乱撞,只会白白浪费了多时的准备;高校的领导班子也千万不可以因为老师的不理解,学生的不支持颓然放弃,改革就应敢于去面对各方面的争议,因此坚持下去,相信不久人们就会意识到它的好处,对改革的赞美声经久不绝。

3.2 不要雷声大、雨点小

现今高校统计学教育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所以当本校的改革教育方式既定下来后绝不要只是不断地宣传,而不进行实际的行动,不论在校内还是校外,这是不被提倡的。过度的宣传只会使学校的教育学习氛围越来越稀薄。只有不断的改革,不断的对学校进行实践改善,才会让学生的学习交流充满活力生机。所以既然改革方案已经被确认下来,就去实践吧,不要怕失败这只是在不断尝试不断修正的过程,又不是谁都会不经实践就可以确定好改革方向。

小学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文5

关键词:安全专业;师资建设;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杨春海(1977-),男,甘肃高台人,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讲师;袁荣鑫(1962-),男,江苏常熟人,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江苏 常熟 2155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81-02

当前我国工业安全生产状况总体基本稳定,但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工业企业的种类和规模的快速扩张,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并有一股上升的势头,仅从媒体的报道来看,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1-3]

此类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有思想认识的欠缺,有专业技术的缺失,同时也有管理层面的松懈,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专业安全技术人才的现状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不匹配。

随着工业企业技术和管理的不断发展,安全事故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经济特点,即发生事故的类型都与当地工业企业的种类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石油、化工行业企业集中的地域,频发事故一般多为火灾爆炸、泄露中毒、高温烫伤等事故,制造业集中的地区,频发事故多为粉尘危害、噪声污染、人机安全事故等。

无论何种事故,对安全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迫切程度也有明显的地域经济特点。但是,对于我国培养安全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来说,安全专业的分布特色,还无法完全满足地方对安全技术人才的需求要求,特别是对于地方院校的新建安全专业,这个问题就更为突出。

一、我国高等院校安全专业的学科设置情况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础。[4]安全专业的学科建设也不例外,不仅要培养适合目前市场迫切需要的人才,更要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出发,统筹学校未来的发展定位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

我国安全专业学科的设置,经历了一个从“立足学校特色专业”向“大安全”方向发展的一个过程,其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安全科学领域对“大安全”方向发展的极力推崇,但是是不是所有发展安全科学专业的院校都要奔着这个目标去挤这个“独木桥”?笔者并非完全赞同。

从其他专业的发展规律来看,一个专业乃至学校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大多是从刚开始一个学科甚至是一个学科的一个方向逐步拓宽,逐步发展,再拓宽,再发展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都是从一个“点”,逐步壮大,最后形成能够在全国有影响的院校,安全专业也不例外。[5]在地方院校新建安全专业初期,无论是对专业的理解、师资力量、资源积累,还是社会的认可和支持都还不完备。一般大多情况下是依据某些特色专业,以此基础为依托,建立相应特色专业的安全学科,例如,依托机械专业建立安全专业,一般在专业设置的基础课大多为机械安全,依托化工专业的安全专业,一般的专业基础课大多为化工安全课程,矿业工程建立的安全专业课,大多以矿业安全课为专业基础,这是安全专业建设初期的通用做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比较务实,走得都比较“稳”,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逐步转向了向“大”而“全”发展的方向,最后都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其原有特色安全专业有一定程度的淡化,但是最高端的学术研究、学术成果依然是在原有特色专业的基础之上。

形成这种发展规律有其必然的原因:

第一,对安全学科的本征认识不清,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安全学科起步较晚,各专业建设负责人只能从本身擅长的知识结构和对安全科学的认知来制定学科建设规划。

第二,学科建设队伍在不断的建设过程中加深对安全学科的理解和认知,然后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强化。在此过程中,无论是横向科研项目还是纵向科研项目,“半路出家”的教师获得几率相对较小,这就给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带来一定阻力。

第三,在试图不断拓宽学科专业方向的过程中简单化增加了学科方向的课程设置,而相应学科方向的师资队伍力量的转向相对滞后,使大多“半路出家”的教师授课压力加大,同时也使学生课程量负担过重,在短期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第四,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由于专业建设在原有特色基础上拓宽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还是学校配套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场地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这就给拓展初期的专业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

第五,目前发行的教材没有跟上“大安全”的时代要求。由于安全科学专业起步较晚,教材起初都带有相当的特色专业特点,这就使得“大安全”专业建设的要求和意愿很难被满足。

第六,用人单位的需求还是以特色安全专业为主,使得学校培养愿望与就业用人单位的人才意愿产生了错位,造成了学生就业的困惑,目前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工科院校毕业生的特点

工科专业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毕业后均工作于各种工业生产的第一线,其工作环境大多存在有粉尘、噪音、振动、易燃、易爆、高温、高压、腐蚀等危险源。据统计,我国约有5O万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职业危害的人数超过2500万人,职业病的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和新增病人数量居世界首位。每年因工伤事故直接损失数十亿元,职业病的损失近百亿,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上千亿元。

因此,无论是对自身职业卫生保护来说,还是对企业、社会和国家而言,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和较高的安全理念,无疑意义重大。

虽然大多数企业工厂都配有专职的安全人员,由于我国安全建设领域的不足,很多的专职安全人员受自身素质所限或者是受到客观条件和历史因素的限制,很难将安全隐患降低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如果工作在第一线的人员具有较高的危险源辨别能力和安全技术知识,就可以及时发现第一现场的安全隐患,将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避免很多事故的发生。

此外,工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基层锻炼成长,一部分可能会进入企业工厂的领导岗位,如果具备了较高的安全管理素质和安全隐患意识,那么必定会改善整个企业、整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严峻的安全形势,为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职业卫生环境以及国际声誉作出极大的贡献。

三、地方工科院校新建安全专业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根据现有实际情况如师资、实验室条件、地方资源,稳扎稳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优势资源,首先建设出特色的安全专业方向。

二是加大师资建设力度,及早做好长远规划,包括师资力量配置、师资的进修培养等。

三是平衡好“特色安全”和“大安全”的关系。在学科建设中,不能简单地把培养适应所有行业的安全人才作为目标,否则往往会使培养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多而不精,感觉什么东西都能干,结果做每一样事情都费力[6],无法满足企业用人期望值。

四是建好学科团队是关键。学科带头人要具备站在学科前沿带领一个群体不断取得学术成果的能力和水平,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保持稳定发展,在学术上要有成就,在工作作风上要刻苦、认真,管理上要科学民主,团队成员之间团结、奋进,积极进取,就会为一个学科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高水平的师资梯队,就有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也就有了取得高水平成果的必要条件。

五是认真做好学科培养方案的论证,这一点尤为重要。培养方案的形成,关系到教师教学科研的重心,关系到学生对安全专业的“认识特色”,培养方案制定得好,可以使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就业机会都得到很好的提高,尽可能减少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弯路。

六是重视实践环节。特别是初建专业,本来实践环节就非常薄弱,如果不重视实践教学,培养的学生都“眼高手低”,只是掌握了一些“死”的感念和理论而已,毕业后很难胜任实际工作,更谈不上创新,同时也会限制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可行性的几点建议

1.建立合理的学科队伍

学科队伍承担着学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改革的实验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学科生存的基础。一个合理的学科队伍,应该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有鲜明且有优势的特色,符合学校学科规划目标(往往以服务地域经济发展为目的),同时具有前瞻性的目光和巨大的凝聚力;能及时加强对外交流,掌握学科前沿和行业方向。在合适的阶段适时进行进修培养,便可以健康茁壮成长,培育出令人喜爱的果实。

2.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

有了合理的学科队伍,必定会发挥每个师资的力量和优势,因此,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就显得顺理成章。值得注意的是培养方案应根据学科队伍的发展、学科前沿和行业动态以及地域经济特点及时进行修正。

3.重视课程实验

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应多开实验项目,实验设备尽可能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因为由于技术的发展,往往实际生产第一线的设备相对比较先进,因此需要实验课程的实验仪器能紧跟时代的发展;同时,试验过程中尽可能缩小分组人数,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

4.重视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实习尽量选择具有普遍安全问题的工厂(单位)和地域经济特色的企业单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可有针对性将一些科研问题作为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提高毕业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要以特色为依托并逐步向外拓宽

这个过程不可急躁,但又不可不做,逐步加强安全专业学科与其他专业学科的交叉,只有这样安全工程专业才能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途。

6.加强学生素养能力的培养

安全学科内涵丰富,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运用基础知识进行不断自学进化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极强的责任心,因为学校最终的目的是培养社会认可的高质量人才。人才的内涵包括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还包括能力素养的培养,因而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一个特殊的新建热门专业,在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的专业建设初期,这一点尤其要注意,这涉及到一个专业面对社会考验能否满意通过的问题,也涉及到学科建设长远的发展前景问题。

7.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与力量

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探索建立长效、良性的与企业互惠发展机制。充分利用社会、政府、研究所、企业、公司等资源与技术,全方位促进学科的积极建设和健康发展,特别是加强校企合作,可以达到互惠互利,既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又为学科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近期三起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的通报[Z].2012-10-15.

[2]殷文韬,傅贵,袁沙沙,等.2001—2012年我国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特征及发生规律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141-147.

[3]李亚斌,邓永军.企业安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大众标准化,

2003,(3):40-41.

[4]李晓群.学科建设的要素及原则[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

(9):39-40.

小学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文6

(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5)

摘 要:当前我国英语学习低龄化的程度很高,但其“价高效低”的结果也引发愈加广泛的质疑。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和高考改革方案,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对英语学习低龄化有所缓解和修正,但现有的改革还不足以完全改变英语学习低龄化的现实。只有切实转变功利主义的英语学习倾向,直面当前英语学习低龄化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改进已发现的不足,才能让英语学习尽可能地向其本身回归,进而推进我国英语基础教育的进程。

关键词 :英语学习;低龄化;关键期假说;利益自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0.034

0 引言

从2001年秋季开始,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全国的城、乡小学逐步从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而一些大、中城市则把学习英语的起始时间放到了小学一年级。此后,我国规定的英语学习的起始年龄就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即普遍开始学习英语的年龄应为9岁左右,最早则可低至6岁左右。但实际的情况是,英语学习低龄化的程度远不止于此,很多孩子从3岁左右进入幼儿园(尤其是英汉双语幼儿园)起就开始学习英语,还有一部分学生4、5岁左右就开始进入各种早教班学习英语。英语学习低龄化广义上是指12岁(即初中一年级)以前的英语学习,狭义上是指9岁(即小学三年级)以前的英语学习,本文反思主要针对狭义上的英语学习低龄化,兼顾广义上的。

1 对英语学习低龄化的反思

支撑英语学习低龄化的理论基础是语言习得研究中所谓的“关键期假说”,即Lenneberg提出的假说:通过“接触”(exposure)就能习得任何语言的关键期是2岁至青春期(puberty)。一般认为关键期终止的具体年龄为12岁左右,也就是说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在2岁至12岁左右。按照这一假说,从3岁左右开始在幼儿园学习英语就具备了理论上的可行性,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似乎也有一定的必要性。

然而,对于过早在小学开设英语,尤其是小学一年级(更不用说学龄前)就开设英语课的做法,大部分外语教师,尤其是外语界的大部分专家教授如胡明扬、赵世开、李观仪等都持否定的态度。在多方梳理了国外“关键期假说”的相关试验和论证后,桂诗春认为:“‘外语要从小学起’或‘外语学习越早越好’这一类说法从理论上到实践上都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未经证实的假设,不能作为教育决策的根据。当前在英语教学中困扰着我们的主要问题是效率和经济效益不高,与其把外语教学延长到小学,还不如做一些缩短学制提高效率的试验。小学开设英语课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有目的地进行试验,不能不问条件一哄而起。”束定芳教授认为:“小学开设外语,教育上的投入与产出的严重不成比例是惊人的。从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的角度,除保证一部分重点小学和特殊目的教学外,考虑到人力、财力和效益的关系,似可鼓励社会力量从事低年龄学生的外语教育,以满足部分特殊家庭的特殊要求。同时集中精力,抓好初中阶段的外语起始教育,因为这一阶段恰好是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12-15岁)。”另外,英语学习低龄化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副作用却很明显。英语学习低龄化常见的副作用有:妨碍母语的习得、浪费孩子的时间、削弱孩子的兴趣、形成语言石化现象等。事实上,英语学习低龄化“高投入、低回报”的现状,以及对英语学习其它方面的反思,可能直接导致了2013年以来的一系列与英语相关的教学改革政策的出台。

2013年10月,北京市公布了该市的高考改革方案,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改革是:自2016年起,语文学科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英语学科分值将由150分下降为100分;英语将不再实行统一考试,而是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考生可多次参加,考试成绩3年内有效,高考录取时英语学科的成绩按考生所获得的最高分计入总分。该方案还明确了北京市的小学在三年级之前将不再开设英语课程。截至2015年,全国大部分省、市、区已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也都明确了近3年内英语高考将遵循“取消统一考试、实行社会化考试”的原则。

尽管这些高考改革措施的制定是基于诸多复杂因素的考虑,也不意味着可以轻易地削弱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但可以合理地推测,关于英语科目的高考改革至少可以说明以下两点:第一,基础教育中确实存在着“强调英语过了头”的现象;第二,在大范围内全面推行低年级外语教学的“条件尚未成熟”,其“必要性”也值得怀疑。

正是因为英语学习低龄化(尤其是关于“是否需要在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问题”)一直备受争议,且实施以来的整体效果也不理想。所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修订《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版)时删去了有关“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的表述,修改为:“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各地可根据师资条件、资源配置等情况,制定本地区的课程实施方案,确定小学开设英语的起始年级及小学和初中毕业时应达到的级别要求”。基础教育发展程度在全国领先的北京市,基于该市英语学习低龄化的现状,也在2013年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的同时,明确了从小学三年级起才正式开设英语课程,在三年级之前不再开设英语课程。这无疑是求真务实之举。

虽然英语学习低龄化“价高效低”的现状一直饱受争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已经意识到英语学习低龄化的副作用、并已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在短期内,英语学习低龄化的现状还不可能有明显的改变。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围绕英语学习低龄化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关的利益自制机制,正是这种利益自制机制在为英语学习低龄化推波助澜。

2 英语学习低龄化中的利益自制

所谓英语学习低龄化中的利益自制,是指与英语学习低龄化的形成有关的机构或个人通过自主决定或选择,直接或间接地让低龄儿童学习英语,并寻求从英语学习低龄化中获益的行为。在英语学习低龄化的形成过程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幼儿园和小学、校外的外语培训机构、图书出版社、家长(或学生)等是主要的利益自制主体,他们在利益自制的动机、行为方式和实际获益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2.1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升管理能力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规划和监督实施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方面起主导作用,领导我国的英语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为了尽早尽多地培养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推进的英语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必要的、可行的,但从国家层面到基层教育行政机构,都确实存在有些政策缺乏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研讨就推行的。英语特级教师、北京四中外语教研组组长李俊和老师在评论2013年北京市的高考英语科目的改革时也说到:“这次英语改革不但对中学、小学,对全社会都是一种震动,这样大型的改革必须得有科学数据,有周密细致的社会调查。而且数据应该公布于众。调查了什么人,多少人,这些数据反映了什么状况,而且应该进行听证。教育政策的出台确实应该多一些调查、研究和试点,有不合适的要勇于尽快纠正和改善。

2.2 存在攀比心理的幼儿园和部分小学

幼儿园和小学是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和监督下执行相关的教育政策的,但在英语教育低龄化方面,有的学校是主动获益,有的则是被动参与的。对于具备一定条件进行幼儿园和三年级以下的英语教学的学校来说,英语学习低龄化往往成为标榜素质教育、吸引生源,进而提高收费或扩大学校影响的有效措施。有调查表明,“有些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主要并非是因为市里或区里的意见‘有条件的学习可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而是因为‘周边学校均已开设,而且学生家长也有这方面的要求’”。对于即便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都困难较多的乡镇小学来说,教育管理部门要求落实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则成为了很多学校的压力,这最终导致了“许多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的中学生和大学生普遍反映小学学英语几乎没学到什么,与其他从初中开始学外语的同学相比并无任何的优势可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由于小学学得差,对英语课居然产生了畏惧心理。”因此,在大部分小学为了克服困难而落实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时候,注定只有少部分主动推进英语学习低龄化的学校是真正的获益者。

2.3 精于教育产业化操作的外语培训机构

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近3亿人的庞大英语培训消费群体,英语培训机构总数量超过5万家,市值已经超过300亿元。根据一项对国内英语培训市场的深入调查,少儿英语培训占英语培训消费群体总人数约70%以上的份额。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堪称英语学习低龄化的最大推手。外语培训机构也是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英语学习要从小学起”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等观念的积极宣传者,有时候甚至故意误导家长,给家长进行貌似有理的教育价值观的宣讲,进而促使部分家长主动或者被动地将孩子尽早送入外语培训机构。在花费了不菲的金钱和漫长的英语课外培训时间之后,却不一定能够换来相应的回报。陈琳认为,即便教育部取消小学英语课程,最高兴的还是外语培训机构,因为很多家长已经对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英语学习要从小学起”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等观念深信不疑了。所以,最终的结果是,英语学习低龄化的现状不会有根本的改观,外语培训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低龄儿童的英语水平的同时,收获更多的是大量的金钱,从而从英语学习低龄化中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2.4 疲于跟风、心怀期望的家长和学生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能够进入重点小学、重点小学的重点班级,为了能让孩子进入重点中学,以后考入重点大学等,许多家长主动或被动地将孩子千方百计地送入双语幼儿园、小学双语特色(重点)班,更多的则是带着孩子涌进了各类良莠不齐、收费不菲的外语培训机构,他们谋求的是孩子将来尽量体面的人生和阶层地位。一部分家长和孩子经过短则几年、长则十余年不懈的在校英语学习或校外英语培训,英语成绩提高了,实现了部分或全部的期望。但更多的孩子,则可能是在本身缺乏兴趣或能力不够的情况下被家长送进英语培训班或各类重点学校、重点班,他们收获的却可能是疲惫与不甘,以及被浪费的一部分美好的童年时光。英语学习低龄化是家长和孩子们可以主动拒绝的,但在英语学习低龄化成为趋势,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下,很多家长和孩子更多的时候是没有信心不被动地加入英语学习低龄化。因此,在英语学习低龄化中,家长和学生可能有部分人会获利,期望得以部分实现。但从根本上来说,无论他们的期望是否能够实现,家长和学生还是成为了英语教育功利主义趋势的受害者。

3 结语

因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幼儿园和小学、校外的外语培训机构、家长(或学生)等利益自制主体的观念和立场不会短期内改变,所以英语学习低龄化的现状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延续。但随着教育改革、特别是高考相关改革的深入推进,英语学习低龄化会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更加科学、合理、务实的领导和监督下有所改观,使英语教育回归其本身,而不是沦为教育功利主义的棋子与道具。因此,在看到英语教育低龄化成绩的同时,更应该立足长远的教育发展战略,直面当前英语学习低龄化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改进已发现的不足,积极推进我国英语基础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陈琳,王蔷,程晓棠.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桂诗春.“外语要从小学起”质疑[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3 李卉君,周立. 英语学习低龄化的副作用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10(3)

4 李俊和. 反对高考英语改革的九点理由[J].华人时刊(校长),2014(2)

5 李伟.几岁学英语[J].三联生活周刊,20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