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环保管理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园区环保管理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园区环保管理方案

园区环保管理方案范文1

记者:盖世理在建设低碳环保的物流仓储中心时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

盖世理:在物流仓储中心建设与运营的过程中,企业对降低碳排放的需求越来越高。盖世理率先提出物流设施的环保理念,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与探索,其王旨就是从环保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和设计仓储建筑的构造。盖世理这个富有创造性的概念后来发展成“生态模式”(EcoTemplate)方案,用以开发未来的配送中心和低成本、环保型仓库。“生态模式”方案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用水,减少浪费,减少污染物,增加生物多样性,降低运营成本。

记者:据我们了解,盖世理在2008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对低碳环保的实施做了详细的计划,该报告的主旨包括哪些?

盖世理:2008版《可持续发展报告》展示了盖世理在全球开发最尖端物流配送设施的全面解决方案。在该报告中,盖世理计划在2010年前实现领先的持续性发展战略,而碳益是该项战略的核心,具体目标如下:

能源:所有开发项目中35%的项目将实现碳益,全球项目的碳排放总量减少35%;

废物:全球项目中50%的建筑实现废物再利用或再循环

水资源:全球项目中70%的建筑百分之百完全重新使用雨水;

生物多样性及居住环境:全球项目中70%的场所能改善生物多样性及居住环境;

污染物:在建设中采用下破坏人类和生态环境的材料。

记者:低碳环保的物流仓储中心在建筑设计、建筑材料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盖世理:低碳环保的物流仓储设施确实涉及到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工艺流程等许多方面。在此我用一个具体案例来进行解释。

2009年3月26日,盖世理新完工的位于英国北斯塔福德郡查泰菜园区的配送中心获得了英国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BREEAM)首个“杰出”评级。这个生态物流园区总面积35500平方米,它的建造为未来物流中心的可持续性设定了新标准。该建筑的设计融入了多项环保措施,因此每年可节省高达30万英镑的运营成本。

该生态物流园在可持续性方面的亮点包括:

(1)能源方面

整个生态物流国采用了高能效的措施, 旨在成为“碳益”建筑。由位于园区一端的生物燃发电站为整个园区提供能量,用于供热和发电,以降低成本。此外,部分屋顶安装了光伏设备,园区道路的地下安装了动能转电能的设备,利用进出物流园的车辆所产生的动能发电。

(2)水资源方面

除安装了高效利用水资源的设备外,生态物流园还安装了雨水收集系统,用于收集屋顶雨水并在建筑中重新使用。其他雨水和地表水将被转至建筑旁的池塘中,起到生态平衡的作用。

(3)材料

生态物流园使用的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英国建筑研究院全球绿色环保规范指南》中获评A或A+等级的材料。而且大部分材料是向拥有环保管理系统的供应商采购,所有木材都经过英国森林管理委员会(FSC)认证。生态物流园内所有表面材中挥发性物质的含量都很低。

(4)废弃物

生态物流园的目标是零废弃物填埋。建筑产生的废物数量极低,且所有废弃物都将被循环使用。大部分主要供应商也都致力于将自己产生的废弃物用于循环使用。

(5)生态

盖世理对生态物流国的原有土地实行了生态改进计划,包括在物流国内增加若干本地物种。在整个物流园开发及后期维护等过程中,该计划将被持续贯彻并进行优化管理。

(6)当地社区

生态物流园内绿地对公众开放。此外,在被荒废了多年以后,该生态物流园区的开发还为该地区创造了众多培训和发展的机遇。虽然目前通往园区的公共交通尚未开通,但在进入园区的道路上已经开始规划公交车站,这将为未来生态物流园的使用者和广大公众创造一个更加绿色环保的公共交通策略。

记者:盖世理如何把这种先进的理念引入到中国的项目中?在中国所做的项目使用怎样的技术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其节能减排的效果如何?

盖世理:盖世理自2006年2月进入中国以来,就致力于环保仓储及工业设施的建设开发,目前业务稳步增长。除了已完成的位于昆山、南京的物流园区和北辰(天津)项目,盖世理还在其他战略区域寻求新的开发项目,如天津的武清、成都、东莞、上海及周边地区。

2007年为沃尔玛开发的天津配送中心,是盖世理将全新的绿色设计理念带到中国的杰作。

仓库内白天的照明全部来自于屋顶的自然光。透明采光板的面积约为整个屋顶面积的3.5%。采光板由于采用了新材料,在保证足够强度的前提下,其熔点也低于屋顶材,如果遇到火灾,这些采光板会提前熔解,有利于迅速排烟。库区内用于夜间照明的灯具,采用比普通灯具节能25%~30%的15级别的光源。

根据北方冬季寒冷、仓库内的温度可低至零度以下的特点,仓库内专门安装了使用天然气的供暖装置,天然气在特制的装置中燃烧之后,其热量通过反射板进行供暖。由于天然气是洁净的能源,所以燃烧后不会污染室内空气。

在物流中心门口装置了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整个第一期工程配备了一台10千瓦的风力发电机和5。平方米的太阳能采光板,每年可发电约7300千瓦时,用于满足园区门口收发室和门卫室全年的用电需要,包括空调、照明等。

园区环保管理方案范文2

1.加快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3月28日,我市召开2013年环保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今年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任务,市政府与各辖市、区签订了《2013年生态文明在行动目标任务书》。市政府制订印发了《市部门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考核细则》、《市辖市、区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考核细则》和《2013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现场督查方案》。今年下达的全市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达5741个,包括生态建设、太湖治水、清水工程、蓝天工程、环境安全和污染减排6个大类,比去年增加2012个。每月开展督查和点评,并在媒体公开通报进度和尚需整改的重点问题,有力推进了项目进度。

2.强化生态功能区保护。按照《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要求,调整了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范围,并进一步明确了保护要求,全市生态功能区面积已达总面积的20.6%。组织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开展了生态环境监察4次。市8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均已划定明确范围,并树立标志。完成市天目湖湿地一期工程,建成2000亩湿地。启动区新龙生态林建设工作,小黄山旅游休闲保护区一期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3.深入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建立了土壤环境质量定期调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召开了市土壤调查工作推进会,在去年完成35家污染场地土壤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2013年度40家污染场地调查任务,其中化工企业25家、涉重企业15家,为建立全市污染场地档案打下了基础,也为土壤污染防治和区域发展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4.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强调研和督促指导,提升我市连片整治工作完成质量,市、区第三期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均已通过复核,太湖流域一、二级保护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已组织申报并通过省环境咨询中心评审。积极开展“康居乡村”建设,全市已有90个三星级“康居乡村”通过验收。

5.积极打造生态亮点。编制了生态文明亮点打造工作方案,制订了《市绿色机关(镇级)建设标准》和《市生态文明餐饮示范街(饭店)建设标准》,修订了市生态村标准。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顺利通过环保部、科技部、商务部的综合验收;经发区和高新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通过评审,取得环保部、科技部和商务部同意创建的批复;经济开发区已编制完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并上报。区街道和区街道通过国家级生态街道创建现场核查。全市生态文明示范村、生态村、绿色机关等创建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6.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的全社会参与。在报纸、电视、网络、电台等媒体上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市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了市生态文明宣讲团,印发了《2013年市生态文明建设大宣讲活动实施方案》,已开展生态文明大宣讲8次。组织实施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调研课题和“生态地图”编制工作。“生态地图”已上线试运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反映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各种亮点和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推进情况,市民可以通过生态地图了解全市环境质量等内容,并提出防治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建议。

(二)着力解决市民身边的环境问题

将“三解三促”工作与领导“大接访”和领导包案制度紧密结合,推动疑难、复杂环境问题的解决。开展“压复环境”专项行动,将进京、赴省上访、重复致信领导同志及来市集访等积案列为重点,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后向所属辖市、区环保局集中交办,建立责任体系和网络。每月召开环境与执法工作会议,掌握突出问题的成因及发展趋势,强化跟踪督办。在处理涉及多方面问题的时,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争取支持,共同解决。对不属环保管辖的,落实“首问责任制”,由具体工作人员负责及时转办并告知人。

继续开展常态化环保找差,修订完善《环保找差义务监督员管理考核办法》,落实每月考核制度,新增环保找差义务监督员7人,调整2人,目前共60名监督员。共找出各类环境问题290个,完成整改246个,完成整改率84.8%。

(三)着力狠抓污染减排

2012年减排完成情况在全省位居第一,其中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已动态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按2012年GDP测算,除氮氧化物外,其他三项指标已达到现代化指标要求,氮氮化物累计削减率仅为3.24%,尚未达到“十二五”减排的时序进度。制订2013年度减排计划,共上报各类减排项目208个,141个项目已完成工程建设或关闭到位,其中,我市列入国家对省年度考核计划中的6个项目已全部完成。预计今年上半年我市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将完成半年目标,由于钢铁产量上升等原因,二氧化硫完成尚有难度,具体结果有待国家、省半年核查认定。

(四)着力实施清水蓝天宜居工程

1.实施清水工程。一是太湖治水。我市列入省政府今年下达的太湖治理目标责任书中的类479个项目已完成180个,在建279个,20个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完成率37.6%,在建率58.2%,总体进展顺利。进一步完善太湖、滆湖蓝藻预警监测体系,新增2艘高效自动打捞船和1辆藻水自动分离车,配足打捞力量,累计出动打捞2278人次,765船次,打捞蓝藻40224吨。二是河道水环境整治。编制完成《2013年市河水环境生态提升方案》,通过生态修复、补充截污和清淤工程,对13条市河进行生态提升,采取控源、截污、清淤、活水等措施,对23条黑臭河道、6个黑臭河塘进行综合整治,共计100项工程。目前,25项已完成,29项正在实施。三是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完成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并上报省厅。督促区推进魏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船舶修造厂、煤沙码头搬迁。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日常监管,严格执行日报制度,每周组织对水源地巡查监测,确保全市饮用水安全。

2.实施蓝天工程。一是深化“禁燃区”建设。今年,我市“禁燃区”面积将由152平方公里扩大至230平方公里,共涉及45台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已完成23台;懒汉炉拆除范围由73平方公里扩大至149平方公里,计划拆除93台懒汉炉,已完成57台。市、市、区等积极推进“禁燃区”划定工作,正在开展前期调查。二是实施燃煤锅炉治理。我市锅炉烟尘治理方案已基本完成,纳入方案中今年需完成治理任务的151台燃煤锅炉中已有118成治理,完成率达78%。三是强化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污染废气治理。今年我市计划关闭24家化工企业,完成22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整治。目前,已有11家化工企业停产,15家企业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整治。四是推进化工园区整治。对市盐化工集中区等5家化工园区环境整治情况进行初步核查,对照考核要求对各园区进行评分,并提出针对性整治措施,督促相关园区整改,确保年底前达到省环保厅阶段性验收要求。五是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我局于5月2日全面启动机动车尾气净化器激光打码工作,并与市财政局、公安局召开专门会议,推进非绿标车抓拍系统建设,加大对高污染车辆驶入限行范围的查处力度。目前已进入软件开发和设备采购程序,力争10月份左右形成能力。上半年,我市共注销汽车5755辆,转出汽车3646辆。六是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从5月25日到6月25日,每日开展秸秆禁烧巡查,共出动860人次,夏收期间共发现火点75个,比去年同期减少31个。七是开展大气监测预警与科研。全面启动PM2.5源解析工作。编制完成大气重污染预警与应急工作方案,将报市政府出台。

3.强化其他污染防治。辐射环评执行率、许可证发证率、“三同时”验收率、废源收贮率、污染源监督检查率和整治达标率均达100%。着力推进对国家、省、市危废重点源的分级管理,加强对危废及重点危废产生源的监管,对年产10吨以上危废的单位全部安装视频监控装置。进一步完善远程监控系统,全国率先初步解决了放射源发生意外丢失或被盗的监控问题。自4月起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执法行动,对全市危险废物监管重点源进行抽查,严查违法行为,排除环境隐患。市工业固废填埋场等项目建成投运,有效提升全市危险废物处置能力。

(五)着力创新环境管理,实施科学监管

将2013年确定为市环保系统的“科学监管深化年”和“作风建设年”,深化“环保3218在行动”,进一步创新、完善各项举措,务求形成机制、协同推进,建立环境质量预警体系,有效地降低各种环境风险;突破瓶颈,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彰显生态文明亮点。

1.建设环境预警体系。为提前介入消除环境风险,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率先制订实施《环境风险信息预警办法(试行)》。将环境风险信息分为特别重大(红色)、重大(橙色)、较大(黄色)和一般(蓝色)四个级别分级管理,规定处置时限和要求;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和预警联络员,制订内部处置流程,健全预警体系;综合环境监测、现场执法、举报和环保找差等方面的信息,科学析源,找准对策;会同各级各有关部门合力整治,及时消除环境安全隐患。今年以来,环境风险信息预警482起,均按程序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建设环境风险信息预警处置平台,已上线试运行。

2.深化治理设施标识化管理。去年完成37家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全流程标识化试点工作,按规范建设完善治理设施,并在关键点位配上图识、标记,使整个治理流程一目了然,有效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治理实效。今年起在此基础上,计划分三年完成辖区内工业企业及污水处理厂的治理设施全流程标识化管理工作。年内重点布署国控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及化工、印染、涉重行业等重点排污单位。根据排污许可证核定情况,上半年,各辖市、区已上报全流程标识化企业513家,完成标识化建设101家。

园区环保管理方案范文3

处理好四种关系

当前,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处理好环保与发展的关系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东莞市委、市政府一直强调要实现发展与保护共赢,当两者有冲突时,环境保护要优先考虑。去年,黄江镇准备上马一个30亿元的化工项目,然而经过论证,该项目不符合国家、省有关化工项目的环保选址要求,最终被叫停。虽然当地都很想推动这个项目,但是在严格的环保政策面前,大家最终达成了共识。

其次是处理好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很多人认为,严格监管会对发展带来一定冲击,而强调服务则可能带来环境隐患。实际上,监管与服务的最终目的都是推动经济更好更优质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并不矛盾。为此,我们提出了打造服务型监管的理念。一方面,监管必须从严,要坚决打击污染环境的行为;另一方面,在抓好监管的基础上提供优质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

再者要处理好敢为与不为的关系。敢为,就是在执法监管过程中,要敢于担当,坚决向违法排污行为亮剑,不能够因为怕得罪人、怕担责任而不敢为。特别是服务经济发展时,对于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工作,要依法敢为。而对于可能影响环境质量,带来环境污染的行为,坚决不能为;对于权钱交易、有违廉政的行为,坚决不能为。

最后还要处理好规范与效率的关系。现在,环境管理工作越来越规范,各项行政行为都必须依法依规,工作效率有时会受到影响。以案件为例,案件的处理必须按照规范走完流程,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往往与投诉者期望的解决时效有差距,这也为我们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如何破解?这就需要我们在规范管理的同时,尽量简化一些办事程序,尽所能压缩环节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推动五个方面改革

今年以来,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全面深化环保领域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和《东莞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全面明确了今后4年全市环保领域改革以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方向,其中全市环保领域改革方面共涉8项任务、49项措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共涉7项任务、27项措施。概括起来说,东莞的环保改革重点要推动五个方面的工作。

在环境准入方面,实行差别化环境准入政策,并推动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准入。以往由于项目环评手续比较复杂,项目审批的时间相对较长,部分项目的建设进度容易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求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产业集聚区都要做好规划环评,对于哪些项目可以进入、项目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等,都要明确表明。项目招商引资的时候要依法把好关,对于能够引进的项目,项目环评可以依据规划环评的要求,简化环评报告相关内容,提高审批效率。同时,做好环境功能区划的确定,确定各区域的环境功能(例如土壤、大气、水质、噪声的状况),做好分区,引入项目时必须符合功能区的标准。

在利益调配方面,东莞将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主要是制定生活垃圾处理生态补偿金征收及使用办法,启动跨镇街处理的征收工作,切实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厂周边环境整治及市民关系协调处理,以破解垃圾处理“邻避效应”;制定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跨镇(街、园区)调剂使用生态补偿制度,每一个项目的上马,当地必须要有环境容量,同时要有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缺一不可,总量指标不足的可以向其他镇购买。此外,探索研究功能区内跨镇街税收分成、财政补助奖励等与主体功能区、生态红线面积等环境保护责任挂钩的财税利益分配机制,简而言之,对环境保护贡献大的地区将得到相应奖励。

在环境治理方面,探索推行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第三方治理”的原则,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推进企业污染第三方治理、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第三方专业运营管理,提升环保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企业环保管理。

在环境执法监管方面,强化执法监管。除了利用好环境信用管理手段、推动信息公开、建立数字环保动态信息化管理平台之外,东莞将建立联动执法机制。按照这一机制,环保局每个科室的工作人员到企业办理业务,发现企业违法时都要结合业务开展现场执法,保护好现场、做好笔录、通知环境监察人员介入调查,这一制度我们环保称为“首发现负责制”。此外,我们还开展了挂点联系企业制度和包案制度,即环保局副科以上干部,每个人必须挂点联系1~2家重点监管企业,做好服务、强化监管,推动这些企业解决环境问题。包案则是党员干部以及副科以上干部,每个人包办一个案件,对案件全程跟踪负责,直到案件圆满解决。

在建立环保责任考核体制方面,我们大力改革考核体系。在环保考核上,我们对各镇街的水、气监测点位以及数据进行公开,对于状况比较差的点位,考虑将其纳入环保考核当中,以此倒逼污染治理。另外,针对有些镇街养猪场多、有些电镀厂多、有些VOC排放企业多等不同情况,将设立个性化的考核指标,使考核更加科学客观。

提升全社会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宣传是环保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目前很多老百姓甚至是企业主,对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都不了解,对我们的工作是比较不利的。为此,我们要不断探索创新环境教育宣传的新形式和新方法,提高宣传效果。

近几年,市环保局与市教育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举办的“环保征文比赛”、“环境小记者夏令营”、“百名环保小卫士评选”等系列环保进校园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使环保宣传进入了社区、进入了家庭,引起了广泛社会影响。

园区环保管理方案范文4

(一)完善机制、条块结合

为完善网格化监管组织建设,县环保局向县人民政府报告请示设立乡镇环境保护机构,《关于设立镇乡环境保护工作机构的请示》(大环27号),同时下发了《环境执法绩效评估工作方案》(大环发22号),明确了网格化管理的评估方法;实施条块结合管理机制,综合污染企业状况、环境质量状况、工业企业集中区域和周边环境敏感状况等因素,将全县划为四个“块”,以各乡镇(工业集中发展区)行政区域为单位,细分为若干个网格,日常以“网格”为主落实责任区监管力量,实行环保网格化管理,作为业务线“条”上的所有职能股室则作为辅助补充力量,定期到联系的“块”上

参与环保网格管理工作。

(二)分工负责、责任到人

(1)落实网格责任领导。各级环保局分管副局长担任网格责任领导,负责监督和督促网格环境监管工作。工作职责包括:指导和检查督促网格环境监管工作落实情况,对重点环境监管工作和突出环境违法问题亲自安排部署和直接组织查处。

(2)落实网格主要负责人。各级环境监察负责人是网格主要负责人,负责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工作。工作职责包括:负责组织制定网格环境监管工作落实的具体计划和措施,带领各网格环境执法人员落实环境监察制度和要求,具体组织实施网格内各项环境执法检查工作开展。

(3)落实网格直接责任人。相关执法人员是网格执法主体,对管辖网格的环境监管负直接责任。职责包括:按规定落实各项环境监察制度;现场环境监察,完善环境监察记录,对环境违法案件及时调查取证;及时调查处理纠纷;做好环境污染事故调处工作;指导乡镇(工业集中发展区)做好污染治理与环境管理工作;帮助建立乡镇(工业集中发展区)环境管理人员队伍。

二、主要做法

(一)明确监管对象。建立了网格内环境风险源、重点污染源、辐射源、饮用水源和敏感环境单位档案资料,并实施动态更新。

(二)分级分类管理。将网格内国、省控重点污染源、饮用水源和敏感环境点列为重点监管,重点查处;其他列入环境统计范围内的一般污染源,建立了企业环保“一厂一册”基础档案,并定期进行巡查。

(三)实行投诉处理网格责任制。各网格执法人员,负责对各自管辖网格内的环境违法排污行为投诉进行及时处置,并做好后督察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执法人员少,部分县区环境监察机构编制数和实有人员存在较大差距,无法完全满足全市网格化、精细化环境监察管理的需要。

二是企业覆盖范围比较广,各乡镇、工业园区还未设置完全专门的环保机构和工作人员,对完善网格化监管组织建设工作造成较大影响。

三是装备执法经费不足。由于我市是农业市,各级财政经费预算不足,执法经费较小,不能完全满足网格化执法管理工作需要。

四、工作建议

一是环保部统一出台网格化的相关规定,明确要求各乡镇成立环保管理机构,并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

园区环保管理方案范文5

关键词:产业布局;清洁生产;开发区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8-0071-02

1引言

为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建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示范区、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循环经济的试验区。结合目前开发区现状及笔者多年从事环保工作的经验,提出以下观点建议,权作抛砖引玉,以促进开发区的经济与环保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2 目前状况

2.1总体布局建设

由于历史原因,开发区大多是边规划边建设,没有很好遵循生产与生活完全隔离的原则,如化工厂靠近居民区,发生化工气体泄露将危及居民安全。热电厂位置距安置居民区太近且在生活区上风向,排放废气易对生活区大气环境造成影响。很多印染企业布局分散,跨度大,极不利于今后的行业集中治理。同一区域内分布着性质不相容的企业,一个企业的废气(尘)污染排放对相邻企业的产品有影响,需要安静的企业往往相邻产生噪声震动的企业等等。由于工业园区有居民生活区,应在靠近居民区的工业片区安置无污染的、轻污染的工业项目,并建设一定宽度的绿化隔离带,以减轻工业污染物和噪声对周边生活环境的影响。

2.2产业定位

产业定位应遵循该地区的总体规划,不少地方为了招商引资政绩,并没有很好遵循这个原则。如有的地方规定以电子信息、无污染的生物医药技术、建材、纺织、制衣、食品、机械等国家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对有一定污染的项目要严格控制,特别是大气污染较重的项目;禁止引进化工、造纸项目以及医药、酿造、冶金等行业中对环境有较大污染的项目。但开发区却存在着印染、缫丝、绢纺等对水体污染较重的行业,对大气污染较重的木材加工业,国家严控的化工、电镀等一些行业。

2.3排水系统

开发区应按“雨污分流、清污分流、中水回用”的要求规划建设排水系统,“清下水”要集中排放;截污管网等配套工程应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充分论证启动期废水排入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可行性,如不可行应尽快分期建设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须经预处理达标后方可接入集中污水处理设施,而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率不得低于25%;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应尽可能用作绿化用水、地面冲洗水、道路喷洒水等低水质用水,以减少开发区用水量和排水量。目前不少开发区并没有全部建设雨污分流管道,特别是先期建设的道路管网。有的将污水排入生活污水处理厂,而生活污水处理厂因设计及工艺的原因只能达到一级B的排放要求,无法满足重点流域工业污水一级A的排放要求。不少开发区由于污染和集水能力的影响,加上供水管网的缺陷(主要是指没有中水管网,影响到水资源的二次、三次利用),大量内河网的水无法成为工业用水。

2.4集中供热系统

相关文件规定省级开发区集中供热系统必须于08年底前投入运行,热电厂建成前,入区企业自建供热设施须用清洁能源,一旦实施集中供热,企业自建供热锅炉须无条件拆除。目前不少开发区热电厂有的尚未建设,有的尚未运行,有的因工艺所限无法保证持续集中供热,致使企业自备供热锅炉无法及时拆除。目前开发区的企业自备锅炉中,1吨以下立式燃煤锅炉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些立式小锅炉出厂时无配套除尘器,有除尘器的往往是请无资质的私人安装的,除尘器质量难以保证,除尘效果也就难以保证了。大部分1 吨以下立式锅炉使用单位,不能按照环评要求安装除尘设施,烟尘直排,这是目前造成开发区烟尘污染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司炉工违规操作、使用劣质烟煤,为了保证供气量,改反烧为直烧,造成黑烟滚滚;有的是除尘设施损坏,排烟单位未能及时维修,带病作业,除尘效率低下。

2.5 环保守法状况及机构人员

大部分开发区是以前从县或市工业园区升级而来,存在边规划边建设的问题,区内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情况极不规范,初期进园企业大多未经环保审批,即使后来补办了环保审批手续,也存在着先天性缺陷,企业在选址、布局、治理设施的选择等方面都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后来的入区企业即使经过环保审批,也大多未经“三同时”验收,企业没有污染治理设施或没有按环评要求落实,使其治理污染的能力、效果大打折扣。由于以前地方政府对招商引资企业的保护,区内企业的排污费大多没有缴纳,无法以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治污、减污。根据相关要求,省级开发区必须有地方环保局的派出机构。目前,不少开发区无独立的地方环保派出机构。环境监管缺失,极易造成污染失控,引发污染事故及群体性的污染事件。

3完善思路

3.1创建生态工业园区

随着经济的发展,由工业引起的污染逐渐得到了重视,建立生态工业园被认为是目前解决工业污染、保护环境的一种可行的途径。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在生态工业园内企业相互链结,充分利用资源,一个生产过程的“副产品”将会是另一生产过程或另一家企业的原材料,整个工业园形成一个各种资源(能源、水和原材料)循环流动的闭环系统,从而形成共生网络。考核内容由经济发展、物质减量与循环、污染控制和园区管理4部分组成,在具体指标中,除了一两项经济发展指标之外,绝大部分是环境保护、能源和资源消耗指标,突出了生态工业园区的生态特色,强化了生态工业园区必须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这一根本要求。

3.2优化功能分区

开发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简单的工业发展向工业化、城市化同步推进转变;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高度,充分重视开发区的功能分区和产业空间布局安排。在开发区规划范围内,从有利于物质集成、水系统集成和能源集成的角度,结合开发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现状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总体布局。合理划分产业发展区、商贸居住区、支持功能区。

3.3强化产业空间布局

建立“生产――消费――分解”的产业空间布局。开发区的各个成员可分为核心成员、附属成员两类,其中主要工业企业、热电联产及资源回收中心为核心成员;污水处理厂、工业固废处置站、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填埋场、居民生活、公共绿地设施等为附属成员。建设生态共生系统时一方面要考虑一个企业的废物变成另外一个企业的“食物”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生态共生系统的效率和柔性,使得该系统能处于健康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3.4积极推进清洁生产

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定,严格把好企业或项目的准入关,不得引进任何污染严重的产业和项目;支持鼓励入区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进行清洁生产,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形成推进清洁生产的良好机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资源消耗的减量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废弃物排放超过标准的企业以及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监督实施清洁生产方案。积极引导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加强开发区的环保审批管理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污染物的集中治理,创建具有行业特点和区域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

3.5落实奖励扶持政策

对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企业,认定为循环经济产业链中的项目或企业,执行国家以及省市对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的有关项目安排、土地使用、税收贴息、价格收费、投资优惠、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为了增强招商引资的力度、高效率开发和建设开发区,结合实际情况,对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型企业或项目,制定和形成符合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具有针对性的地方性优惠政策,为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入驻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

4 结语

综上所述,开发区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应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重点,将开发区建成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的工业基地,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

参考文献:

[1]李建国.吉州区是如何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的[N].江西政报,2008-7-10.

[2]朱铁军.关于促进省内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N].宏观经济观察,2005-7-26.

[3]张志怡.循环经济促进天津开发区“血脉”畅通[N].北方经济时报,2007-4-10.

[4]周珂,梁文婷.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新内涵[EB/OL]中国网,2008-11-19.

园区环保管理方案范文6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改善居住环境,建设临港新区”为目标,以“解放思想,勇争一流”主题实践活动为动力,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属地管理、综合治理、全民动员、社会参与”的原则,大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努力把临港区打造成“宜居之区、畅通之区、洁净之区、靓丽之区”,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源头治理的原则。按照治标和治本相结合的思路,认真调查分析园区环境存在的根本问题,从源头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园区环境整治,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园区环境的深层次问题。

2、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坚持条块结合、重心下移、权责一致、协同整治。明确和细化管委、各部门和村两委在环境综合整治中的责任,建立健全环境综合整治长效体制和常态化管理体制,密切协作,确保实效。

3、坚持分工负责的原则。按照谁分管、谁负责的要求,实行管委领导分工责任制。各责任部门和单位要强化领导力量,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园区环境整治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形成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

二、目标任务和责任分解

从2012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通过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工作,使我区环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和常态化管理制度基本健全,形成“区容区貌秩序改观、环境管理有序、园区品位提升、发展环境优化、居民素质提高”的良好局面。

(一)大力开展路域河流环境综合整治活动

1、进一步加强园区道路、河流卫生整治。进一步健全完善园区道路环境卫生保洁与管理制度,加强园区道路环境卫生保洁与管理,扩大充实保洁队伍,合理优化辖区内区域保洁力量,使主次干道在可视可控范围内,道路垃圾随产随清,第一时间保证道路卫生整洁。启动二期整治工程,修建标准护堤,清理河道,美化绿化沿河区域,打造风景秀美的沿河休闲区。

2、进一步加强路域、河流绿化管理。做好园区内主次干道和支路、河道两岸等公共区域内的园林绿化工作,积极协调园林、林业等部门,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绿化设施,对绿化的断档带进行补植,做到不缺不断。重点抓好长春路、上海路、青岛路、北三路以及北京路两侧绿化工作,建立沿路屏障式绿化带,注重后期养护。合理利用空地,增加彩色景观绿化植被,提高园区绿化水平。

3、进一步加强园区市政设施建设与维护管理。完善园区市政道路配套,重点抓好长春路、北三环、北京路、前湾港路道路两侧硬化亮化建设,铺设多层次立体感的人行道板,丰富园区道路风格。加强园区市政设施养护管理,及时整修部分沥青面层、人行道板,增加重点路口红绿灯等交通标志,创造安全、舒适、便捷的出行环境。将疏港高速大庄出口节点附近作为重点整治区域,做到路标齐全完善,道路安全畅通。

4、进一步加强主次干道沿线环境综合治理。彻底清理园区主次干道沿线乱贴乱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和乱扯乱挂等问题,加强视觉环境整治,专项整治户外广告、占路经营和门头牌匾等问题,提升园区整体形象。

5、进一步加强废旧物品回收点的清理工作。加强废旧物品回收点整治工作,清除园区主要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废旧物品回收点。坚决取缔无证经营业户,规范合法经营业户,努力实现集中入室经营。

(二)持续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

1、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各村两委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方案,明确各阶段整治工作目标,落实责任人,通过扎实持续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确保达到村容整洁的要求。

2、进一步加强村庄环境整治管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要求,重点抓好清理“三大堆”(土堆、粪堆、草堆)工作,抓好小型供水、生活饮用水处理和垃圾收集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五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房)工作,规范家禽、牲畜饲养和清洁卫生管理,减少家禽粪便污染。开展庭院环境整治工作,搞好庭院绿化美化,着重治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对村庄道路、场地、房前屋后、厕所定期清扫,保持村庄整洁。完善村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特别要实施农村道路改造提升工程,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五化”工程维护管理长效机制,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3、进一步做好建成区村卫生保洁工作。健全完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制度,将垃圾清运作为村庄卫生保洁的重点来抓,及时联系协调运输车辆。根据园区公共部位垃圾桶设置标准,并结合各村人口数量、垃圾量等实际情况,在建成区村内设置垃圾桶,实行统一处置生活垃圾,禁止建成区村自行处理生活垃圾。

4、进一步做好山区村卫生保洁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各村结合实际,以方便群众投送为目的,以不影响村庄形象为原则,合理配置垃圾桶或建设垃圾池,配备垃圾清扫工具,并在符合环保要求的基础上,经公示且村民无异议后,设立集中填埋垃圾点。坚决杜绝生活垃圾乱扔乱放问题。

5、成立专门的卫生保洁队伍。保洁人员以村居住人口为原则配备,100户以下村的设1-2人,100-200户的村设2-3人,200-300户的村设3-4人,300-500户的村设4-5人,500户以上的村设6-7人。保洁人员具体负责进出村道路两侧和主要街道的卫生保洁。建成区村要保证垃圾入箱,山区村做到垃圾入池,日产日清。

(三)深入开展园区企业环境综合整治活动

1、大力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协同市环保部门,着力抓好水、大气环境污染及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噪声、异味、粉尘等污染扰民问题的综合整治。通过发放环保宣传册、公布举报电话等方式,加大查处力度,进一步提升园区环境质量。

2、大力开展园区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园区内所有企业要严格实行门前“三包”,职工宿舍和食堂设置垃圾箱和果皮箱。企业产生的生活垃圾要运送到市生活垃圾场进行集中处理,禁止随意乱拉乱倒。

(四)大力开展园区绿化

自2012年起,用三年时间,对园区村庄、荒山、荒坡实施绿化和改造提升,对主要通道林带实施断档补植和提升。到2013年底,使全区村庄、荒山、荒坡等宜林地段实现绿化全覆盖。2012年,全区计划完成新造林600亩,其中荒山绿化500亩;新育苗30亩;四旁植树1万株;封山育林500亩;新增活立木蓄积3000立方;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0%以上。

1、大力实施荒山荒坡造绿工程。2011年上半年,重点完成疏港高速、沈海高速以及204国道两侧可视范围内荒山荒坡造林绿化工程,消除坡面。根据上级部署,确保完成主要通道两侧林带,村庄林带断档补植的提升任务。

2、大力实施村庄造绿工程。结合园区环境综合整治,选择适宜的绿化树种,大力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农村”,重点实施村庄“四旁”(村旁、路旁、沟旁和宅旁)绿化美化。2012年,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闫家屋子村等16个村高水平村庄绿化工程。

3、大力实施防护林建设工程。重点抓好邓陶山、虎背山等山区防护林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田林网建设,做到美化绿化相结合。

(五)持续广泛开展公民素质提升活动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手段,通过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专题宣传橱窗、宣传栏等,集中宣传爱国卫生、爱护环境等常识。广泛开展养成良好公共行为的系列教育和实践活动,形成个人讲卫生、人人参与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形成“讲卫生、懂礼仪、有修养”的良好风尚,提高居民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开展科学知识、卫生知识和健康知识教育,引导居民提高环境卫生意识,摒弃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俗和卫生习惯。加强爱护公共设施教育宣传,引导居民自觉抵制和纠正不文明行为。广泛开展“卫生文明家庭”、“卫生文明单位”、“卫生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精心打造和谐文明的临港新区。

三、实施步骤

(一)发动部署。3月下旬,临港管委召开动员大会,部署目标任务,各村(居)、各事业单位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发动力度,营造良好的环境综合整治氛围。各村(居)、各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整治方案。

(二)组织实施。自3月下旬起,用三年的时间,管委、各责任部门、各村(居)、各事业单位要集中时间、人员,按照工作责任分工,开展全面综合整治。各有关责任单位要认真对照管委考核目标,积极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和绿化美化工作,确保全面达到上级要求,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三)督查验收。管委将对各责任单位开展园区环境综合整治情况进行督查,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批评。每阶段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结束后,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确保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由管委会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全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全区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工作,协调解决整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查考核工作。各有关企事业单位、村居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专门班子,认真抓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各项责任目标的落实。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以各村及园区道路沿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环境为重点,以点带面、以大带小,全面推进。各村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各自实际,确定每阶段和每年的工作重点,制定具体的整治工作计划。各企事业单位、各村居要逐级逐人明确目标责任,层层分解任务,确保各项整治措施落到实处。

(三)多方筹资,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健全环境综合整治经费保障投入机制。管委决定拿出1000万元资金,对全区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实行“以奖代补”,专门用于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工作。各村要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村庄排水设施、道路、环卫设施、村容村貌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要用足用活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奖补政策,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的积极性。

(四)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各企事业单位、各村居要进一步完善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群众参与、监督长效机制,确保整治有成效、不反弹。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要配备专职人员和管理队伍,明确卫生清扫、垃圾清运、绿化管护和道路养护等的范围和责任,确保能扫得净、看得住、管得好。建立健全村庄环境管理制度,制定村规民约,加强日常管理和经常性维护,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五)严格考核,强化督导。将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工作纳入管委对各村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大考核权重,确保管委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和长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实行加分、倒扣分制度,每年对环境整治工作实行分阶段考核,其中日常考核实行倒扣分;群众举报查实一次扣5分,有令不行、整改不到位、被曝光一次扣5分。进一步优化完善现场考核办法,由管委领导带队,每月分两组(第一组:建成区15个村,第二组:山区村15个村)组织一次现场考核检查评比。综合每月日常考核和现场检查评比成绩,对每一组得分前两名的每次加10分,对每一组得分第三、第四、第五名的每次分别加5、3、1分,对两个组得分列后两名的,每次扣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