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体会心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手术室护理体会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手术室护理体会心得

手术室护理体会心得范文1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实习生 带教 心得体会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300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201-02

护理实习生在医院实习的过程是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到实践中,是实现从护理学院学生过渡到正式护士的关键。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科室,是对病人实施手术治疗、检查、诊断、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除要求手术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广泛的学科知识外,还要求眼明心快、手脚灵活、应变能力强。因此,护生带教工作不同于其他临床科室。

通过对2008-2012年152名护理大中专实习生在我科实习的结果进行分析,现将带教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1.1 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护理专业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实习期间是职业道德和专业思想培养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时期。在当今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觉得护士工作又累又脏,收入不高,地位低,后悔选择护理专业的并不是个例。应注意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为基本点,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思想教育。并请优秀护士进行护理工作先进事迹讲座;组织护理专业学生开展“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专题讨论等活动,让使她们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1.2 培养良好的慎独修养。慎独,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坚持信念,自觉地履行医德原则和规范,全力救护患者。护理工作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独立操作,要时刻站在患者的角度着想,任何时候考虑的都是患者的安危,不计较个人得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1.3 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技术操作的训练。除了复习和巩固学校学到的知识,还要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遇到问题学会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苦练各项操作技术,做到轻、准、稳,既能减轻患者痛苦,也能赢得患者信任,给患者以安全感。

2 护理实习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1 存在的问题。手术室属相对封闭式设施的高危科室,其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具有特殊性,手术室护理实习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反应。①护理实习生面对新的陌生环境、陌生的带教老师、紧张的工作氛围而感到恐惧不知所措。②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无从下手,如护生在处理病人紧急情况时插不上手,从而产生自卑沮丧,自信心不足。

2.2 根据roy适应模式制定带教计划。罗伊适应模式指出:人应对环境刺激的适应水平与人的适应能力有关,每个人的适应水平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其适应水平也是变化的。

2.2.1 适应环境:实习学生入科前3天由专人集中带教,学习手术室各种规章制度、掌握手术室的区域划分,熟悉环境及物品摆放位置,熟悉手术室工作流程;强调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示范正规操作流程,并进行练习。从而消除实习同学面对陌生环境,陌生工作状态,学习内容多而产生的畏惧感和压力感。

2.2.2 采取一对一带教,并制定科学带教计划:手术室实习时间安排为6周。一般为第一周见习,熟悉环境及各项规章制度,重点是术前访视及接送患者的规则。第二周为无菌持物钳的使用及无菌物品的取放,系统介绍无菌包的打开及一般手术的常规备物,做到放手不放眼。第三周为术中药品的使用原则,循序渐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第四周可让护理实习生了解手术步骤,由带教老师一对一让护生了解器械护士的职责、手术步骤及手术器械的清洗与保养,第五、六周开始可增加护生的动手机会,从而达到由了解到掌握的学习目的。

2.3 注重沟通交流,营造轻松氛围:距离感对实习学生来说意味着忽略和遗忘,导致他们认为自己不重要或不被作为独立的个体被尊重[1]。当学生感觉被忽略、被边缘化时,易使实习同学产生陌生、紧张、畏惧、逃避等不良情感体验,而往往表现出失眠、头痛、疲劳、食欲不振等生理反应,因此带教老师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实习学生的态度,关心实习学生存在的心理、生理、社会方面的问题,搭建有效地沟通交流平台。使实习同学在轻松、温馨的环境中渡过实习阶段。

2.4 耐心讲解:一些实习学生会认为在手术室实习只有做器械护士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巡回护士工作不太热心,认为巡回护士就是输液、给药、传递物品等。作为带教老师要仔细讲述巡回护士的职责、重要性,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一样是手术配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在此阶段,我们发现实习生存在无菌观念不强,无菌原则把握不到位的问题,这就要求带教老师不厌其烦、耐心地指导同学,同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达到实习学生预期的期望值。

3 总结

通过对手术室护理实习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识别,并根据罗伊适应模式制定实习计划,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适应手术室的环境,强化无菌操作理论,克服紧张、畏惧心理。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很好的完成了手术的配合,从而顺利完成了在手术室的实习阶段任务,为进入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手术室护理体会心得范文2

我科从2000起开始施行全麻下行低温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由于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模拟心肺机,对心肺功能都有较大的影响,而患者术后早期呼吸与循环功能尚不稳定,所以需用机械通气辅助以减轻呼吸做功,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全身各个脏器对氧的需求,防止二氧化碳潴留,顺利渡过早期危险期。因此,此期的护理尤为重要。我们自2008年1月~2010年1月观察并总结我科268例心脏手术后患者的呼吸道护理,现总结资料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268例,男158例,女110例,年龄1.8岁~69岁,平均21.5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21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47例。行单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57例,单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48例,法络四联根治术1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手术2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于体外循环下缝扎3例,二尖瓣置换术5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2例,单纯双瓣置换31例,双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术15例,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3例。治疗结果:术后痊愈266例,死亡2例。

2 护理

2.1 检查气管插管:患者手术结束呈麻醉状,带气管插管返回ICU后,病房护士迅速与麻醉医生共同检查气管插管的位置是否正确,听诊肺部,判断气管插管是否在气道内,警惕发生气管插管过深或过浅。检查气囊松紧是否适宜,测量气管插管距门齿及鼻尖的距离,并做记录,便于每班护士交班时能及时发现气管插管是否脱位。我们常规用医用胶布适度固定好气管插管,用束带约束患者四肢,防止患者麻醉逐渐清醒,因躁动将气管插管拔出,发生意外。摆好患者后(去枕平卧位),迅速准确的连接呼吸机开始做工,警惕因呼吸机管道的牵拉造成气管插管脱出、扭曲或打折。

2.2 湿化气道:患者回ICU,在连接呼吸机的同时,应打开呼吸机上配备的湿化器,防止在机械通气期间分泌物黏稠及形成痰痂。吸入温热的气体可以减轻气道黏膜的刺激,减少支气管痉挛或哮喘。加强气道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以防止纤毛运动功能减弱,造成分泌物排出障碍,湿度98%~99%,温度31℃~33℃。对于痰液黏稠者可持续湿化,间断雾化吸入,稀释分泌物,利于痰液排出。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我们科室开展的心脏手术需要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术后患者可能出现循环、呼吸状态不稳定,肺部分泌物增多。因此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一系列的客观原因可能导致肺部感染,使痰量大大增加。所以,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改善肺部通气,维护心脏功能的重要措施。在术后早期,如果不考虑脱离呼吸机,可适当的给予镇静处理,避免人机对抗增加耗氧量及降低耐受性。吸痰前后充分的给予纯氧吸入,以增加氧的储备。,吸痰时间控制在10~15s,吸痰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及口唇颜色,出现血压下降,SaO2

2.4 严格掌握停机的指征

综合指标

(1)神智清楚,反应灵敏,安静,自主呼吸有力,咳嗽反射好。

(2)心功能改善,循环功能稳定,升压药用量减少或停用,血压正常,生命体征平稳。

(3)无严重的组织水肿和酸中毒。

(4)肛温-皮温3℃,末梢循环好。

(5)无出血,心包填塞现象,引流液在正常范围内。

(6)无任何呼吸功能不全的表现,如鼻翼扇动,发绀,烦躁不安。

(7)双肺呼吸音无较多干湿罗音及痰鸣音。

(8)施行脱机,气管插管内给氧5L/分,血气结果满意。

生理指标

(1)Paco2小于45mmHg

(2)Pao2大于80mmHg

(3)Fio2小于等于50%

(4)PEEP小于等于4cmH2O

(5)自主潮气量成人大于等于8ml/kg,小儿大于等于5ml/kg

2.5 撤机后的护理:撤机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皮肤颜色和温度、SpO2等情况,脱机30-60min复查动脉血气分析,持续心电监护,如出现异常,立即恢复呼吸机辅助通气。除此按常规护理,护士应全面观察临床动态变化,常听诊双肺呼吸音:(1)雾化吸入30min/次,2次/天;(2)协助坐起,叩背,按压喉结下的凹陷,刺激患者咳嗽,促进自主排痰;(3)指导患者做呼吸操、深呼吸及有效咳嗽的方法,尽快恢复其呼吸功能。此时给予呼吸道正确、合理地护理可改善心肺功能,达到促进治疗的目的,也是恢复治疗的关键。

3 体会

在我们科室开展的这些体外循环手术,有风险,也有收获。危重病人在医疗监护和抢救中使用呼吸机越来越普遍,护理人员必须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理论知识,严密观察病情,熟练掌握各种呼吸机的使用方法,灵活处理使用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我们积极学习并从中总结经验,希望更多的患者能从我们的服务中重获健康。

参考文献

[1] 阮昕华,姜楠,李庆和.中华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6.22(4)281-283

[2] 徐宏耀,吴信.心脏外科监护.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