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相关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相关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相关知识

心理学相关知识范文1

【摘 要】“新闻真实”是新闻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传统的“新闻真实观”研究具有形而上学的色彩。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认为形而上学不足以揭示“真实”的本质含义,主张“回到事实本身”。本文以现象学的方法对“新闻真实”进行了现象学的还原,让“新闻真实”回归到“真实”本身,这种新阐释的核心就是让“新闻事实”自己言说。现象学“新闻真实观”在一定意义上提供了一种新的新闻学理论研究方式,同时也彰显了新闻学人文科学的价值本性。

关键词 新闻真实;现象学;回到实事本身

一、“新闻真实”的现象学涵义

任何一门学问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理论创新基础之上。在我国新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建国之前,我国的新闻事业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总体上处于一种比较朴素的发展状态,还没有发展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建国之后很长一段时期。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新闻学才真正走上学科自律的发展道路。新闻学之所以能够在当代中国获得迅猛发展,与整个社会对新闻的普遍需求有关,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各种信息的需求量急剧上升,面对着这种情况,国家制定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相关新闻法律法规,以此来大力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

在今天,新闻事业不管是从规模上还是从质量上较20世纪80年代之前有了大的发展,但是相关的新闻理论却始终徘徊不前,这在一定意义上严重地阻碍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的势头。陈力丹在谈到当代的新闻理论发展时说: “深化新闻理论的研究,除了要研究新问题和新现象外,对基本范畴的研究应该重新赋予较重要的地位。如果一个一个地做全面的考察,能够提出许多深入的思考。例如,已有研究人员分别就新闻事实、新闻价值写出了专题研究著作。可惜这种深入的研究尚限于学界的个别人。”笔者认为陈力丹对当代新闻理论整体状况的把握和认识是十分深刻而且全面的,当代的新闻理论不能只局限于对单纯的新闻现象的描述,更要对新时代所出现的新的新闻现象做出合理的理论阐释,这种阐释工作并不能仅仅以传统的理论做假大空式的臆测分析,真正的理论创新必须要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借助于新的理论武器对新时代、新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明确定位这种新问题所出现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这样的工作才是以新瓶装新酒,才会有真正的研究价值。

笔者认为新闻理论的创新必须要对传统的新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新形势下的全新反思,因为在一种理论体系当中,核心概念阐释不清,所谓的理论创新也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什么是新闻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呢?鲍勃·富兰克林等人主编的《新闻学关键概念》中收入了236个新闻学关键概念,当然他也没有穷尽所有新闻学核心词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会有更多的新闻学核心命题形成,这也是新闻学不断发展的表现。虽然新闻学的相关核心概念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它必须形成本门知识所特有的概念,而且这种概念不能随意转化成为其他知识的核心,否则该种知识的可靠性与独特性就无法保证。笔者认为在新闻学理论中,像“新闻真实”“新闻价值”“媒介”等等都是新闻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但是从知识的体系上看,一定有一些概念在某种程度形构和规定着新闻学的基本思想,其中“新闻真实”就是这样的一个核心概念。

那么什么是“新闻真实”?在建国以来的多次关于“新闻真实”的讨论中,主要形成了“本质真实观”与“现象真实观”,“宏观真实观”与“微观真实观”以及调和这两组互相对立观点的“新闻真实三层观”。笔者认为对“新闻真实”的正确理解不能将眼光只局限于“本质”“真实”“微观”“宏观”这些传统形而上学的概念之上,而要突破旧有观念的限制,对“新闻真实”概念中的“真实”合理理解才能形成正确的“新闻真实观”。

“真实”按照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解就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实存状态,“新闻真实”就是要求在新闻报道中,按照客观的实际情况,不参与任何主体的判断,将事情原原本本地报道出来。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近代以来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的“新闻真实观”都是以此思想为基础。但是笔者发现这种貌似纯粹客观的“新闻真实观”实际上仅仅只是人的一种观念构造的结果,这样的一种观念有着十分强烈的主观因素作为基础,因为新闻活动总是一种人的活动,人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因为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总会形成他认识事物的一个角度,对事物的观照实际上并不是现实的。按照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的看法,任何事物对人的显现都只仅仅是一种“侧显”,因为人受生理条件的限制,知觉总有一定的阈限,所以那种超越于客观事物之上的纯粹的观看是不可能的,而所谓的“纯粹的观看”只是人的主观的精神构造的结果。这样人们看到所谓纯粹客观的“新闻真实”,从现实性的角度来看是不可能实现的。

既然纯粹客观的真实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到真实,现象学提供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著名的现象学口号“回到实事本身”,“回到实事本身”不是完全排除任何人与历史的因素,而是要让事实本身自己显现,在这个显现的过程中“悬置”一切自然主义态度,即将任何未经反思的观念与判断都以加括号的形式置之不论,而让人能够在和现象照面的过程中直观到事物的本质。

对于新闻活动而言,新闻报道者并不是在报道之先,从主观上将新闻对象对象化,从而确立自己的一种先人为主的观念,而是要“悬置”新闻活动中的主观判断,让新闻事实自己表达。以2014年11月10日《新京报》的一则新闻报道为例,该报道题目为《河南××学院一男生表白被学校开除》,在今天这样一个爱情自由甚至爱情泛滥的时代,这样的报道的确是具有强烈吸引眼球的效果的,但是能说这是一则“真实”的新闻报道吗?很明显,根据报道,这个刚上大一的学生的的确确被开除了,但是因为“爱情表白”吗?不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任何一所高等教育学校的管理者绝对不会因为学生的爱情表白而开除学生,人们看到导致该生被开除的原因是该学生在学校管理者劝阻该生的过程中以及该生父母到达之后,该生的一些过激行为才直接导致学校开除该生。但是《新京报》在报道的过程中,并非让事实说话,而是将自己的一些意念例如引起新闻受众的惊异、提升该则报道影响力的观念已先行植入到新闻报道之中,进而影响了真正的“新闻真实”。这无疑就是失实的报道。究其原因,就是对“新闻真实”的“真实”理解出现了偏差。

总之,根据现象学“回到实事本身”的观念,所谓“新闻真实”就是要“悬置”新闻报道过程中的任何先人为主的观念,让新闻事实自己说话,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新闻真实”。但是必须要区分清楚现象学的“新闻真实观”不同于“零度写作”中的主体消亡观念主导下的客观报道,在现象学“新闻真实观”中,十分强烈地存在着一种主体间性,即让新闻事实自己表达,这里新闻事实不再是冷冰冰的抽掉了人的存在处境的简单的社会事实,而是让新闻事实通过现象学意义上的具有无限生机的和表达可能性的“现象”自己对人言说,此时新闻活动中的受众也不再是置身于新闻事件之外的单纯的聆听者,而是和通过切身的体验,同新闻事实一道进入对新闻存在的感悟活动中,这样的真实才是一种真正的“真实”。

二、现象学“新闻真实观”的理论价值

首先,现象学“新闻真实观”是一种全新的理论,它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为当代的新闻学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视野。

新闻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有着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研究者必须将研究的客体对象化,作为研究者的主体必须将自身的一切主观因素排除在研究活动之外,从而揭示对象的客观规律,达到对真理的揭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的学生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包括自然科学)是对存在者的研究,存在者可以大到天体宇宙,小到人的情感心理,关键是这些“存在者”都是可以以实体的形式而存在的“存在者”,在自然科学的研究活动中,这些“存在者”是异于作为认识活动主体的人的存在者,它们的关系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在认识活动中,“真实”就是主体的认识与认识对象完全符合,这种认识活动的结果就是真理。

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的是,在人文科学研究活动中,活生生的人的要素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始终。活生生的人是指人以其生活于其中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世界不再是外在于人的认识对象,而是随时随地都将人的历史、人的现在与人的未来串联起来的境遇式的存在环境。但是在传统的人文学科研究活动中,由于采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原本是活生生的人的体验都转化成了认识对象,例如情感、想象力、道德伦理、审美体验也都转化成了实体性的存在者,都成了与人相异的一种东西,这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的敞现。

在新闻学研究中,任何新闻实际上都是关于活生生的人的新闻,所以“新闻的真实”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的客观真实,而是一种渗透融合了活生生的人的体验的真实,以上文所举的新闻报道为例,如果报道者能够以境遇化的方式去理解“表白事件”的话,则从性质上它就转化成为一个“开除事件”,所谓境遇化的理解就是“悬置”任何现成的观念,设身处地地了解该事件。这样“事件”对于报道者而言就转化成一个内在于自己的“事件”,该事件的真理也就在事件自身的显现中完成了“揭蔽”。

胡塞尔说现象学首先是一种方法,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新闻学研究时,人们也不再将新闻事件看作是一个认识的对象,而是通过理解与诠释,使新闻事件的本质得以自身显现的过程。这种方法对新闻学理论研究来说无异于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其次,现象学“新闻真实观”揭示了新闻学的价值本性。

传统的“新闻真实观”不管是“本质的真实”还是“现象的真实”,或者是“微观的真实”和“宏观的真实”以及它们的统一,都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新闻学研究基础即新闻的价值本性。价值就是对人的有用性、对人的意义。如果在新闻活动中,只追求客观的真实,而忽略它对人的价值,那么这样的纯粹客观就如康德所说的在“真空中飞翔的鸽子”一般。现象学的“真实观”总是有关于人的“真实”,海德格尔通过一把锤子说明了真正的真实总是不离人的一种真实状况。他说,一把锤子,在没有使用它时,它就已经在那儿了,但是此时锤子与其他的物件,例如没有生命的石头一样自然的存在,它们本性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旦当人们使用锤子的时候,锤子就明显与没有生命的石头区别开来了,锤子的本性正是在这种人的使用过程中显现出来。对于“新闻真实”而言,所谓的“真实”也就是在对人的有用性的基础之上,它的意义才显示出来。任何与人的存在无关的“新闻真实”都是没有意义的。

心理学相关知识范文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locus of control and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284 university students by using Adolescent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scale, Intenal—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scale and the Procrastination scale. Results: The degree of students'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is lower than average. The locus of control was significan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rocrastination on other tasks.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nd other task's procrastination have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ime management. Conclusion: The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was affected by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and locus of control in some way.

关键词:学业拖延;心理控制源;时间管理倾向

Key words: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locus of control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64—02

0 引言

学业拖延,是指学生在学业任务中的延迟和拖延行为,主要指故意而且没有必要的推迟开始或者完成与学业相关的任务。Ellis和Knaus研究发现,高达95%的大学生有过学业拖延的情况[1],Solomon&Rothblum(1984)研究发现有一半的大学生报告在学业任务中至少有一半时间会拖延[2],并且这种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3]。国内有关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业拖延现象[4][5]。同时研究者们发现,学业拖延行为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会带来很多消极影响。一方面表现为个体积极主动学习行为的减少,致使学业成绩下降[6]。另一方面表现为长期拖延的个体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内疚、低水平的自尊等负面情绪,甚至更易患免疫系统的疾病。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时间管理能力和心理控制源作为稳定的人格特征对拖延行为的影响,为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干预提供一些依据。

1 方法

1.1 被试 从陕西省四所高校随机抽取300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4份。样本包括各个年级的学生,其中男101人,女183人;大一96人,大二81人,大三62人,大四45人;文史类150人,理工类134人。

1.2 调查工具

1.2.1 学业拖延量表(PASS) 采用Solomon和Rothblum编制的学业拖延量表。量表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测量拖延程度(18个项目),第二部分测量拖延的原因(26个项目)。本研究并未对拖延的原因进行测试。

1.2.2 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 采用黄希庭、张志杰编制的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由时间价值感量表、时间监控观量表和时间效能感量表三个分量表组成。量表采用 Likerts点自评式量表,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分别评定为1分至5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时间管理倾向水平也越高。

1.2.3 心理控制源量表(I—E LCS) 采用Rotter编制的心理控制源量表[7]。该量表含有23个项目和6个插入题。每个项目均为一组内控性陈述和外控性陈述,要求被试必须从中选择一个,记分时只对外控性选择记1分,内控选择不计分,得分范围在0(极端内控)到23(极端外控)之间。得分越高,越趋于外控性。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 程序 严格按照心理测量的程序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完成。

2 结果

2.1 大学生学业拖延的总体情况 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总体学业拖延程度不高,平均数为27.98,并未达到均数36(偶尔拖延)学业拖延程度高于36分者仅达18.7%,而报告学业拖延水平非常严重(得分大于48分)的被试为1名。对学习任务的拖延与其非学习任务的拖延进行配对T检验发现学习任务的拖延程度显著低于非学习任务(p

心理学相关知识范文3

【摘要】《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是中职文秘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课程。目前该课程的教学中存在重知识教学、轻岗位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影响了课程教学效益。文章在分析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课程实施实践导向性教学策略,并总结了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实践导向性教学;策略;反思

《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是中职文秘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课程主要内容涉及信息采集、文书草拟、文书办理、档案管理等方面,主要培养学生信息采集、文书处理以及档案管理的系列职业技术能力,为其今后从事文秘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虽然当前经过课程改革以后,《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主导教学模式有所改变,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忽视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培养,课程教育、教学功能达成度较低。

一、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现状

《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多变性和开放性,但目前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学基本上局限于教室,教学空间狭隘逼仄,处于教师为主、学生紧跟的状态。虽然增设有情景环节,但与学生以后的工作环境还有一定差距,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还是有所偏差。由于知识的更新换代很快,故教材往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滞后于鲜活的现实。如穿插身边的案例将更利于学生了解、掌握最新的实践技能。

现在《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课堂教学需要根据情境创设完成任务,这比以往的教材有所进步。但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打破原有的教学手段,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进行“填鸭式”教学。这种方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最令人担心的是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致到实际工作中不能学以致用,无从下手,彻底变成了门外汉。

二、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实践导向性教学实施策略

(一)精心整合教材内容,做好项目编制

这法那法,不吃透教材就没法。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内容繁杂,头绪多。以目前我校采用的《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教材为例,该教材是浙江省中职文秘专业课程改革成果系列教材之一。全书系统介绍了采集信息、草拟文书、办理文书、管理档案等内容。全书108教学课时,教学任务重,实践性强。因此,教师要在准确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情、校情的基础上,站在学科高度,以“实践”这根准绳引航课堂教学,深刻解读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将教材主干知识整合为相应的实践项目单。如“拟写传播与事务文书”内容可以整合为备忘录、传真稿、新闻稿、总结四个实践项目。

(二)虚实结合,优化实践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一线劳动者的重任,因此课程教学十分强调教学与岗位、专业与就业、课堂与企业、训练与生产的零距离,从而实现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此才能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适销对路,受到企业的认可。

1.在虚拟职场情境中领悟

(1)文字案例情境

受到安全、资金、人力、课时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中要常态性组织一线企业岗位实践可能性不大。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如能创设合适的文字案例情境,不仅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还能为学生创造出一种逼真的职业实践情境。如在教学“整理和装订纸质文件”时,笔者利用我校毕业学生的职业经历,创设、描绘了如下一则情境:“王伟丽是学校13届商务助理专业优秀毕业生,就业于温岭市福德隆鞋业有限公司,担任办公室文员。2016年年末,她要对公司里的很多文件进行归档,她的桌子上摆放着诸如《关于要求追加20周年庆典活动经费拨款的请示》《关于同意追加拨付庆典活动经费的批复》《20周年庆典活动经费使用具体方案》《关于授予×××等同志“十佳优秀员工”称号的通报》《关于新建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实验基地的函》《关于同意温岭市福德隆鞋业有限公司新建厂房征地的复函》等文件。面对这些纸质文件,该如何整理呢?王伟丽苦闷不已。”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替她想想办法,出出主意?面对真实的职场实践情境,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他们主动站在职业人岗位实践角度,展开讨论。

(2)多媒体信息情境

中职学生往往不喜欢单一的理论知识学习,而对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多媒体视频、图片等喜爱有加。因此,中职《信息、文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功能日益强大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创造职场实践情境。如在教学“做好会议记录”内容时,笔者在校办主任的支持下,事先将当月召开的校务会议进行了全程拍摄,并在计算机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了剪辑。课堂教学时,在切入新课后,笔者播放了这段会议视频。熟悉的环境、教师及严谨有序的会议议程像磁铁一样把学生吸引住。教师及时提出实操任务:设计会议记录表,对会议的整个过程详细记录。学生兴趣盎然,立马着手完成,在实践动手中对会议记录的特点、写作方法自然而然地了解,感悟,内化。

(3)活动表演情境

教学中的活动表演本质上是一种开放性的实践学习,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方法的过程,是锻炼各种学习能力的过程,是因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而认识自我、增强自信、调动兴趣、体验价值判断等丰富心理世界的过程,是训练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并形成健康人格的过程。实践表明,在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表演活动,能把深奥、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直观化,通俗化。如在教学“签收文书”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根据企业相关部门签收文件的程序排练相关小品。

2.在岗位实境中体验

虚拟职场实践情境虽然有其优越性,但毕竟与一线真实职场有着一定差距。《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在工作实践情境中展开学习,掌握职业技能。

(1)校内实训

以往,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师受条件限制,教学往往是按照教科书从理论到理论,全然没有让学生亲眼看看,亲手摸摸,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近年,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许多中职校文秘专业校内实训设备设施有了极大改善。以我校为例,学校先后投巨资建成了办公自动化实训室、模拟办公室、会议实训室、形体训练室、文书与档案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场所。此外,学校还购置了各种秘书实训视频影像等素材库。这些实训设备设施高度仿真,为学生的专业学习营造了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逼真的企业环境。《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安排在这些场所进行。如“档案管理”章节内容重要知识点多,动手能力要求高,历来是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师头疼的内容,如果放在文书与档案实训室组织教学,则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学生在这个高度仿真的企业环境中,亲自动手整理,装订,分类,排列,编号及装盒,扎实掌握了档案管理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严谨细致、合作创新等职业素质,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职业道德教育。

(2)校外实习

校外定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加一线职业人的工作,真正地体验职业人的滋味,提高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最终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标。鉴于《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学生校外实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合理利用企业的资源;二是要围绕某个教学活动或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三是要做好监督与汇报,以企业评价、学分量化等形式优化考核。

(三)科学布局,打造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是中职学校教学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重要训练载体,是学生走向企业的预备岗位。中职学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目前,我校文秘专业先后与温岭市办证中心、浙江华夏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温岭营业部等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这些单位成为我校文秘专业实践基地,为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师组织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也促使文秘专业教师不断地学习掌握信息、文书和档案管理的新标准、新知识、新技术,带动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

(四)科学组织,编写实践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目前我校文秘专业所使用的《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教材是由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相较于老版教材,该书采用了大量的一线企业案例,安排了系列实践内容,如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会使学生对于企业文化的感受更深,对知识和技能的领悟也更加到位。为此,我们可以结合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学特征编写相关的实践校本教材。

(五)鼓励参与,创新教学评价

在实践导向性教学环境下,教学时空、教学模式、教W资源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对课程教学评价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那种唯考试成绩定高低、判优劣的评价方式显然行不通了。为此,教师要切实转变理念,探索实践导向性教学环境下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的有效评价模式。

1.引入行业企业评价

实施实践导向性教学,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发展是关键。因此,教学评价中应充分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即行业企业参与评价。这样,评价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实训实习的真实状况。当然,企业评价内容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德(主要包括工作态度、责任心、服从意识、全局观念等)、能(包括专业基本技能、人际沟通能力、学习新事物的能力等)、勤(包括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劳动纪律观念)、绩(工作业绩)。

2.实施多元动态评价,过程与结果同频共振

实践导向性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动态性、多元性。因此,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应该重视学生个体差异评价,即过程性评价,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总结,从而激发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但《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又是中职文秘专业学生会考、高考科目,结果评价也不能忽视。因此,教师要制定科学评价量表,实施多元动态评价,把过程与结果性评价融通为一体,实现教室与岗位、教师与师傅、考核与考证、学历与证书的融合。以“总结拟写”这一实践项目为例,可制定如下评价量表:

三、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实施实践导向性教学的效果与反思

(一)成效

1.学生职业定位更加准确

在实践导向性教学环境下,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定位更加明确,对于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也更加明白,从而明确了学习任务,学习效果也更好。

2.学生技能得到极大提升

在实践导向性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践机会比传统教学的成倍增加,实操技能和应变能力得到锻炼,综合素养得到逐步提升。这对于提高学生将来的就业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就业岗位适应期明显缩短。

3.专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实施实践导向性教学,带动了文秘专业的实训设备设施、校企合作基地及师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专业内涵的提升。

(二)问题反思

1.学生监控管理工作比较困难。在实践导向性教学模式下,教学时空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增加了学生的管理难度,学生违纪现象有所增加。

2.评价机制尚不够科学。实践导向性教学对传统师生评价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尚缺乏完备的配套评价体系。

3.增加了办学成本,同时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郑巧燕.四个关注,用活教材[J].新教师,2013(09):33-34.

[2]刘金生,霍克林,魏定敏.课堂教学素养五项[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

心理学相关知识范文4

在概念上,思想、心理和意识具有相通性,因为心理是思想的基础,同时又渗透在思想中。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觉悟问题,而且更多地面对着要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往往侧重于教育内容,忽视了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教师像念经,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大学的课堂不应该再像中小学的课堂那样,单纯靠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一些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东西,经常是“左耳入右耳出”,难以达到将它内化为自身道德品质和动力倾向。那么,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通过改良教学方法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值得我们深思。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

人格是指人在现实生活中比较稳定的人生态度和行为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人格是由多种因素经过长期潜移默化而形成的,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动态心理构成物。魅力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吸引人的力量。一个人的魅力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如一个人的内在涵养和素质,外在的仪表、服饰、行为动作,在相互交往中的地位等。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它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教养、为人处事态度等。

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如果一位教师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接纳,实际上他(她)就具备了—定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具体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示范、激励和熏陶的重要作用。

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身为人师应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学习领域,不仅自己所学专业要“精深”,相邻学科也要“广博”,向“博、大、精、深”迈进,教师把讲课进行得如行云流水,内容旁征博引,每一堂课都是一场异彩纷呈的学术盛宴,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相反,教师一味地朗读幻灯片,把本身就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晦涩难懂,学生的表现自然是不为所动。

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根本是高尚品德,正如北师大的校训所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因此在担当培养人的任务之前,教师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魅力崇尚高尚的操守,他需要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需要站得直、走得正。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从事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清贫职业,保持平和的心态尤为重要。高校教师虽然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也属于工薪阶层,另外由于国家政策导向,使大学的功能变成了重科研、轻教学,所以很多教师越来越轻视没油水的教学任务,转而研究课题和搞第二职业,充实了自己的皮囊,却亏空了学生的脑袋。

二“标签效应”和学生的需要层次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学生不感兴趣,公共课不是专业课,这个课程能及格就行,学好学坏都没什么用,首先在态度上,学生就已经忽略了“思政课”的重要性。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这件事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件事“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引申到此处,“思政课”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被学生贴了一个不重要的标签,而后学生就会在行为上应付了事。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跳出高校“思政课”地位低的思维定势,联合学校,做好“思政课”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提高重视程度。

如果套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专业课是以后谋生的工具,就业的技能,就像生理需求一般,直接关系到自身利益,专业课学艺不精就意味着今后要挨饿受冻,关乎生命,开不得玩笑;而公共课是安全需求,只要过关就行,毕竟这五门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的学分还与自己的毕业证和学位证挂钩,能确保自己安全毕业就可以了。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很多学生觉得政治离自己很远,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政治载体,只是承载的内容和份量不同。政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民众的生活姿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举例政策的出台,涉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也许关乎到学生自身,也许关系到他们的亲戚朋友。将现实生活与课本的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政治品格和政治敏锐性。学生看似与政治无关,其实是紧密相关的。政治生态决定着百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风气,如果对政治的态度是麻木与漠视,学生就真的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三期望定律在“思政课”上的运用

期望定律一般被广泛应用在管理过程中。比如,管理者相信下属,并给对方一定的期许,对方往往就会按照上司期许的目标奋进。同样,老师注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表现出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并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与鼓励,使学生树立起极大的学习信心,往往就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不同的学生,其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都是不一样的。老师如果高高在上,居高临下,以严格的要求,苛刻的标准看待一般的学生,看到的永远只能是一无是处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是做不到对学生真诚以待的。如果老师真能蹲下身子看一看,那学生在老师的心目中就会变得高大。有了这种感觉,老师对学生的肯定、鼓励就会发自内心,对他们的期待就会非常真诚,学生自然就能从老师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这种真诚。

学生都是有个性的,其发展的能力、方向都不完全相同,对于同样的问题,或是同样的结果,放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其价值是不一样的。就是在同一个学生身上,老师如果换个角度想一想,就会发现学生原来还可能是那么出色。

面对九零后的大学生,很多教师会觉得他们太过张扬,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代沟,无法沟通。基于此,教师在讲台上自说自话,学生在后排扎堆各忙各的,井水不泛河水,课堂上鲜有交流。为了打破这一局面,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些舞台上大显身手,比如针对某一时事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学生施加积极的自我暗示,使其克服紧张的情绪,将自身能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有了交流和沟通,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才能更深一层,对学生多一点欣赏与喝彩,少一点轻视与指责,在一言一行中流露出对学生的信任,学生是真挚的,他们会尽自己所能做的一切来回报教师的鼓励和信任。形成了课堂互动,教学效果就比单纯的灌输好得多。

总之,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担当着主导者的角色,对整个实践教学的设置和开展发挥着主导的功能,而学生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通过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体验参与其中,两者密切配合,相互作用,共同决定教学的过程和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心理学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新时期的到来,使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灌输教学显得苍白无力,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自己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将心理学同“思政课”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效果,更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林元,张玉梅.从心理学视角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9):20-22.

[2]李雪华.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的结合[J].安徽文学,2009(2):275.

心理学相关知识范文5

关键词:电子工艺与品质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169-02

电子产品工艺与品质管理是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面向的岗位(群)之一,原课程体系中支撑该岗位的专业课程只有两门,即《电子产品质量检验》、《电子工艺》,其教学内容侧重于常规与基本知识的介绍,在品质管理与控制、质量统计分析方法、工厂3C认证程序,以及编制工艺文件、生产现场的工艺管理与生产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还较欠缺。而电子产品工艺与品质管理岗位(群)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除要求具备一定的电子基础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动手能力外,还要求具备一定的生产工艺与质量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能正确地使用标准,熟悉电子产品的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会编制工艺文件等。很显然,原有两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容量,不能满足电子产品工艺与品质管理岗位(群)对从业人员在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为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基于“一个公共平台+多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新增设电子产品工艺与品质管理方向。为了让学生拥有系统的电子产品工艺与品质管理职业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应适当调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原有的专业课程结构,重新设置电子产品工艺与品质管理方向的核心专业课程,同时应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电子工艺与品质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

(一)专业课程设计理念

本专业课程设置和建设的理念是:课程设计坚持以学生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任务为目标、以行动过程为导向,实行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养成并重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电子工艺管理及品质管理的系统知识与技术服务能力。

(二)专业课程设计思路

专业课程的设计思路是:针对行业和地方企业对电子工艺与品质管理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校企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的设计,如图1所示。“分析职业工程过程转换配置学习领域”这个阶段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宏观设计过程,设计出专业课程体系,从“扩展描述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这个阶段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微观设计过程。

(三)专业课程设置

通过对四川长虹集团、四川九洲集团、广东步步高公司、四川电子军工集团等多家大中型企业进行调研,获取电子信息行业整机生产主要岗位的信息,与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专家一起,广泛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工作内容与过程,确定了电子产品工艺与品质管理专业方向在对原有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其核心专业课程体系。

在调研、分析岗位群分布情况的基础上,获取电子工艺与品质管理专业方向的岗位(群)名称及其职业能力与任务分析表,如表1所示。

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一起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研讨、归纳与选择,确定行动领域。根据对完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依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的原则,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确定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归属课程,形成了电子工艺与品质管理方向核心专业课程,如表2所示。

我院2010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分为两个专业方向:一是原有的电子产品维修与制造方向,二是新增的电子产品工艺与品质管理方向。两者公共平台课程完全相同,只是在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上进行3~4门核心专业课程的重新设置,在专业方向课程上有所侧重,其余的专业方向课程都相同。教学团队主要是对专业课程名称的确定及其切实有效地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

对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程教学设计以数码电子产品整机产品为载体,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通过《电子产品质量检验》课程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教学模式由下列几个方面凝练而成:

第一,将学习活动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通过专业教育、工厂认知使学生明确自己将来可能面临的实际工作岗位将要干哪些工作,需要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具备哪些操作能力,使每一个环节的学习都与实际工作相联系,实现工学结合。

第二,专业知识教学实物化、现场化,职业岗位操作能力培养以任务驱动方式工位化、任务化。介绍专业知识时充分利用实物、图片、Flas、工作现场情境,启发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培养职业岗位操作能力时则以实战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分配的任务,保持训练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校内教学时,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形式展开,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作业活动是对实际工作过程的模拟,既融汇了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内容,又有助于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形成。而在校外实训部分,则以各工作岗位要完成的生产任务为内容,同时了解企业文化,在兼职教师或师傅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的。

第三,课程教学目标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接轨。随着电子技术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器件与新产品等的快速出现,电子产品元件、整机产品的检验技术和手段也将不断更新。在把握“够用、实用”的原则方面,本课程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采用国家职业资格考核标准――“音视频设备检验员(中级)”考核标准和国家“注册质量工程师(初级)”职业资格考试标准。

第四,课堂教学实习化,实习教学课堂化,实现教学场所的一体化。教学场所配备设施齐全,除实践操作的工作台、实物等外,还配置有多媒体设备、视频展示台、视频资料等,实现了专业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场所的一体化,为行动导向教学创造了条件。

第五,开放式教学。通过到工厂企业参观、生产实习等,把课堂延伸到社会,把学生学习、训练活动融于社会实践中。

教学效果

专业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创新,加强了面向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针对性、实践性、可操作性,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的问题。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方式设计,将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式用学中做、做中学、学用结合的方式取代,加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教学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戴四新,陈绍敏.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7).

[2]喻文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0,(17).

[3]包华林,刘良华.“校企深度融合,全程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7).

[4]胡斌,俞玮.示范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5]程玲云,李旭.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心理学相关知识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管理模式 新时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3-02

前言: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管理的工作,还只停留在“管”的阶段,这是所有高校普遍发生的现象,重在“管”,而忽视了“理”。通常,我们要管理相结合,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模式处在一个教育发展的前言。但是大多数高校并不能实现这一标准,大多数的高校,只是通过学生制定的规章以及制度,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干预以及严格的管理。这样一来,就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难以真正实现。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情况而言,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模式过于单一,一味的崇尚管而不是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制度的管理,是最为主要的管理手段,行政管理被当作一个主要的感力手段,通过一系列的多种制度和牵制,以及约束教育者和教育的对象,把大学生作为一个教育发展下,所管理支配的对象。在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还有待改进的管理制度。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是很落后的,它还停留在依赖管来限制学生。这样就缺乏了对于学生人性化的关怀。各种各样的严苛的规章制度无处不在,各种各样的管理标准成百上千。这样通过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苛约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们的反对。尤其是当下,自由社会下成长的大学生,更会因为对于当代追求自由以及对于自主思想渴望的他们来说,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这种管理制度,是缺乏人性化的象征,是对大学生缺少关怀的象征,这无疑给高校的大学生带上一把无形的枷锁,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只有权力。因此,这样的管理制度,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抵触和反叛心理。同时,严格的规章制度也并没有尊重学生,并且没有尊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自身特点以及在各个方面上,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会感到巨大的压力。并且会很严重的挫伤了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这些都是当今的大学生,特别的高职高专学生因为没有目标,目标模糊,学生不积极,不主动,自我控制能力差等等的原因,这些学生更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基本都是发育成熟的,因此会有自己的思想,想要追求自由,不希望别人管教,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强制性约束和干涉自身生活等等,因此,不论是对高职高专学生,还是对于高校本科学生,都要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着思想教育管理要从他们自身的性格特点等等因素,实际的出发,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制度,这样一来就会体现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因此,也会在新时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得到提升。

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模式

目标管理模式,是我国现代所缺失的一种管理方法,这种目标管理法,是指在管理目标的指导下,把管理的对象,作为中心,把管理的效果作为评价,从而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的科学管理方法。高等学校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必须运用目标管理法,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并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制定具体的目标之后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和管理活动。

自我管理模式,是指学生对于自己的自身发展,做出一定的自我控制以及自我约束的管理模式。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拥有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目标,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大学生对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各方面需要最了解。自我管理可以激发大学生提高道德素质的自觉性,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结论:在新时期下,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必须要进行改革,原有的改革,是教育的弊端,限制学生的一种管理手段。因此上述做出了两种有效的改革后的管理模式,目标管理模式和自我管理模式,让管理更具有人性化。因此,我国的教育事业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