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周期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危机管理周期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危机管理周期理论

危机管理周期理论范文1

关键词:人力资源危机;危机生命周期;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高贵的财富,在动态变化的经营环境中,受到一些偶然性事件的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危机也时有发生,无论是像富士康员工的多起自杀事件、不断出现的劳资纠纷,还是由于员工使用新媒体导致企业面临泄密、声誉损害等风险,都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危机的防范引入到了更为宽阔的范畴,人力资源危机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无法回避的重要议题,引起了企业管理者们的高度重视。

一、 企业人力资源危机

人力资源危机是严重影响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它是指因人的要素对企业的人力资本安全性和基本目标的实现构成潜在或现实威胁、要求企业在短时间内做出紧急回应的突然性事件。零点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现代企业所面临或正在遭受的各种危机困扰中,人力资源危机占据53.8%的比重,有33.7%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人力资源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而表明,人力资源危机在现代企业危机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化解人力资源危机是现代企业危机管理的首要任务。

张文仙(2011)将人力资源危机划分成人才流失危机、人才使用不当危机、员工突然变故危机和人员过剩危机四种类型。其中,人才流失危机是企业人才特别是核心人才的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危机;人才使用不当危机是因为人才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给企业带来的危机;员工突然变故危机是因为员工突然死亡、法律诉讼等造成的企业人力资源危机;人员过剩危机是因为人员过剩,造成企业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而给企业带来的危机。尽管企业的人力资源危机包括多种类型,但从总体上看,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人力资源危机均具有突然性、紧迫性和危害性的特点。这是因为,人力资源危机往往起源于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突发性事件,通常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危害,迫使企业必须在危机出现的第一时间,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减轻或降低人力资源危机给企业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否则就会造成企业的名誉受损,或者财产的损失等。

二、 人力资源危机生命周期

20世纪50年代,马森・海尔瑞(Mason.Haire)最早提出用生命周期的观点来看待企业,他认为企业的发展也符合生物学中的成长曲线。此后,生命周期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研究领域。管理学者斯蒂文・芬克(Steven.Fink)将生命周期的概念引入对企业危机的研究中,提出了企业危机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危机犹如人的生命一样,从诞生、成长、成熟到死亡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一般包括:企业危机酝酿期、企业危机爆发期、企业危机扩散期、企业危机处理期、企业危机善后期,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生命特征。

企业危机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为系统研究企业危机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规律提供了解决思路。人力资源危机是现代企业所面临的诸多危机之一,人力资源危机的发展演化过程也经历着从诞生到死亡的生命周期,因而人力资源危机同样适合用危机生命周期理论来进行解释和加以研究。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生命周期如图1所示。

人力资源危机酝酿期是导致企业出现人力资源危机的诱因开始萌发的阶段,如果企业不能在人力资源危机酝酿期及时发现这些诱因,或者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那么这种潜在的威胁很可能会迅速地扩展,从而导致人力资源危机的爆发;人力资源危机爆发期是企业人力资源危机逐渐显现,并爆发出来的阶段,该阶段如果不对人力资源危机加以控制,可能会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危机全面爆发;人力资源危机扩散期是企业的人力资源危机迅速扩散,危机效应全面爆发的阶段,该阶段如果不采取任何应对措施,可能会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人力资源危机处理期既是危机持续发展的阶段,也是危机的解决时期,该阶段若能妥善处理人力资源危机,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命运发生转变;人力资源危机善后期是企业妥善处理人力资源危机的善后阶段,该阶段如能有效地消除人力资源危机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企业仍能够重新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尽管企业的人力资源危机可能会处于危机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但只要能够及时根据企业人力资源危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外在特征,准确界定其所处的危机生命周期阶段,就可以找到有效消除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解决对策,从而帮助企业顺利地渡过难关。

三、 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生命周期管理对策

1. 人力资源危机酝酿期:寻找危机诱因。危机诱因是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危机形成的各种危机因子。黄攸立和司冬玲(2004)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的研究,分别从组织的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指出了人力资源危机因子。组织宏观层面的人力资源危机因子主要是组织的学习力因素,即因组织学习力低下而引发的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组织中观层面的人力资源危机因子主要是组织的制度因素,例如企业规章制度的不健全所导致的各种人力资源危机;组织微观层面的人力资源危机因子主要是人的因素,即因员工的个人因素所引发的企业人力资源危机。

在企业人力资源危机酝酿期,寻找企业人力资源危机诱因,就是要分别从组织的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辨别企业人力资源危机因子,探寻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建立危机预警机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产生。为此,现代企业可以通过定期的人力资源危机排查或借助于外部咨询专家的管理诊断,全面审视企业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情况、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和员工的职业健康状况,努力消除各种人力资源危机因子,使得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生命周期管理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

2. 人力资源危机爆发期:控制危机爆发。在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爆发期,各种人力资源危机因子的作用开始凸显,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危机迅速形成并在企业里爆发,威胁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在人力资源危机爆发期,采取措施控制人力资源危机的爆发,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生命周期管理的主要任务。

控制危机的爆发,就是要在找到企业人力资源危机因子、辨识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类型的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危机进行控制,包括建立企业人力资源危机快速反应系统,成立应对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专门组织机构,制定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策略、工作计划和工作流程等,从而确保在人力资源危机爆发的时候,企业的各级管理部门都能够对人力资源危机形成快速地反应,有条不紊地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危机,阻止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进一步蔓延。

3. 人力资源危机扩散期:防止危机扩散。人力资源危机爆发后,企业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人力资源危机因子的影响,控制人力资源危机的爆发,而是放任其自由发展,那么人力资源危机因子的作用就会急剧凸显出来,人力资源危机会迅速地向企业管理的更深层次延伸,企业人力资源危机波及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大,受危机牵连的人数也会不断地增加,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的危机效应也越来越强,形成企业的人力资源危机不断向外扩散的恶化局面。

防止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扩散,沟通是关键。张丽(2009)认为,沟通是危机管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工具,具有其它手段和工具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优势。有效的沟通能够及时对外准确信息、消除员工的各种疑虑,使企业转危为安;不当的沟通则可能会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危机加重。现代企业在防止人力资源危机扩散的过程中,既可以选择正式沟通渠道,也可以选择非正式沟通渠道。其中,正式沟通渠道主要包括正式商谈、结构化会议、公文交流等;非正式沟通渠道则包括自发谈话、非结构化会议等。作为频繁分享危机信息的方式,正式沟通渠道与非正式沟通渠道都必不可少,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4. 人力资源危机处理期:妥善处理危机。危机处理是人力资源危机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主要是借助于科学合理的危机处理方法,消除人力资源危机因子的作用,控制人力资源危机进一步发展的态势,防止其继续扩散,并逐渐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危机得以化解的过程。危机处理的好坏,关系到企业能否消除危机,最终恢复到企业正常发展的轨道上来。

王志良(2007)认为,危机处理的具体策略主要有否认策略、卸责策略、止痛策略、疗伤策略和认错策略。否认策略是希望表明危机与企业无关,适用于危机事件产生的证据虚假、危机评估标准不当、恶意诬陷等情况;卸责策略是希望降低企业对于危机所应承担的责任,适用于危机已发生并产生了伤害,但产生危机的原因非企业所能控制;止痛策略是降低危机的危害程度,适用于在危机伤害已产生的前提下危机后果被过于夸大的情形;疗伤策略是采取措施使危机不再继续发生,适用于危机已得到控制并能够建立起危机防御机制;认错策略是希望通过承担危机责任来寻求谅解,适用于危机确系企业自身原因所导致,危机影响也已得到控制。现代企业应根据人力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发展态势等情况,灵活采取不同的策略加以应对,以有效地化解人力资源危机。

5. 人力资源危机善后期:消除危机影响。由于危机本身带有一定的危害性,企业的人力资源危机如果不能被妥善地加以处理,可能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或损害企业的社会形象,致使企业受损。因此,在企业人力资源危机善后期,通过各种途径,消除危机给企业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尽快恢复企业或品牌的形象,使企业的发展回归到人力资源危机之前的状态,重获员工、公众、媒体以及政府部门对企业的信任,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危机善后期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消除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不良影响,重点是总结和恢复。吴思嫣和严军生(2004)认为,进入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总结恢复阶段,首先要对人力资源危机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总结危机管理的经验教训,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其次是要安抚员工、股东、供应商、客户、政府管理部门等利益相关者,争取获得最广泛的理解和支持。企业既要对在人力资源危机管理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危机生命周期管理各环节的失误或不足之处,评估人力资源危机所造成的各种损失,接受危机教训,并采取措施以弥补管理漏洞,又要通过社会公共媒体披露企业人力资源危机处理的最终结果,检讨人力资源危机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奖励和惩罚相关人员,挽救企业和品牌的形象,避免人力资源危机的再次发生。

四、 航空公司的人力资源危机生命周期管理案例分析

随着民营资本介入民用航空,大量民营航空公司的崛起,使得民航业以每年12%~14%的速度迅速发展,航空业正逐渐从精英时代向大众化时代过渡。截止到2010年,航空业需新增飞行员6 500名,而我国目前每年培养飞行员的总数只有600名~800名,现行飞行员数量难以弥补巨大的需求缺口。在航线不断增加,飞行员数量远远不够的情况下,许多航空公司只能单方面提高飞行员的任务量。而薪酬并没有与任务量同步,这挫伤了飞行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引发飞行员的种种抵制行为。例如,东方航空公司的18名飞行员集体罢飞和22名飞行员集体“转会”、上海航空公司的40余位机长同时报请病假,以及多家航空公司飞行员辞职等,折射出在航空业加速发展的过程中,航空公司所面临的空前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

从危机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来看,航空业的快速发展蕴藏着航空公司人力资源危机因子,即因为航空业的快速发展和飞行员培训周期较长、无法及时提供大量的飞行员,从而引起航空公司对行员的迫切需求。鉴于目前航空公司普遍缺乏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致使许多航空公司普遍遭受飞行员罢飞、“转会”和离职等人力资源危机困扰。为此,航空公司一方面要强化危机管理意识,建立起人力资源危机预警系统,另一方面要在人力资源危机生命周期的爆发期内,针对飞行员罢飞、“转会”和辞职的原因,采取措施阻止人力资源危机的蔓延,例如进行离职飞行员访谈和加强对飞行员的培训等。由于航空公司的人力资源危机会严重影响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航空公司应在人力资源危机生命周期的扩散期内,通过员工访谈、召开内部会议等方式,及时防止危机的扩散和进一步传播,并在人力资源危机生命周期的处理期内,采取各种措施,妥善处理飞行员的罢飞、“转会”和辞职等事宜,例如,通过提高飞行员的待遇、减轻飞行员的工作量、促进飞行员的职位晋升等途径,尽量满足飞行员的各种需要,提高飞行员的工作满意度。在人力资源危机生命周期的善后期,航空公司应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加强员工培训,通过媒体宣传,尽量消除飞行员罢飞、“转会”和辞职给航空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防止再次出现类似的人力资源危机。航空公司的人力资源危机生命周期管理如表1所示。

五、 结束语

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管理方法来灵活地进行处理。通过引入危机生命周期的管理理念,提出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生命周期的概念,按照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生命周期的发展变化规律,采取各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来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危机,从而帮助企业摆脱人力资源危机困境,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福鑫,任娟.构建文化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管理预警系统.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6):46-49.

2.田明成,邰学爱.基于人力资本特性的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管理.科技管理研究,2007,(11):182-184.

3.张文仙.浅析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管理.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3-85.

4.徐操志,颜绍华,许庆瑞.组织创新的生命周期观.科研管理,2001,(6):44-49.

5.黄攸立,司冬玲.企业人力资源危机及其因子探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2):102-103.

6.张丽.企业危机管理中的沟通策略.科学与管理,2009,(4):51-52.

7.王志良.谈企业危机处理任务及实施.商业时代,2007,(8):54-55.

8.吴思嫣,严军生.试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管理.经济师,2004,(12):140-14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GL014);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项目(项目号:S1205YLXK);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号:JWCXSL1201);上海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11XSZ05);上海理工大学人文社科攀登计划(项目号:12XPA02).

危机管理周期理论范文2

【关键词】 公允价值会计; 顺周期效应; 文献评述; 宏观动态

在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使用。所谓公允价值会计就是对受市场行情变化敏感的资产、负债按最近报告期时点的公允价值计量,将最近报告期时点与上一报告期时点的公允价值的变动差额确认为损益。

我国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已达六年之久,而在执行初期就赶上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许多企业破产倒闭。人们寻找危机的诱因是把目光聚焦在“公允价值会计”上,许多专业人士试图找到因公允价值计量、确认的财务报告对人们感知产生的效应。学术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国是否存在顺周期效应?市场危机期间公允价值会计的采用是化解金融风险的工具,还是产生证券价格下跌的传染效应的推手?本文拟对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思路和线索。

一、关于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经济学释义

在经济学中,描述经济数量与经济波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采用“顺周期效应和反周期效应”这两个术语。从宏观上看,顺周期效应是指经济数量与经济波动之间是正相关关系,是指对经济周期波动的顺应与加强;反周期效应是指经济数量与经济波动之间是负相关关系。那么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则是指公允价值会计对经济周期波动的“顺应”与“加强”两种效应。“顺应”效应指的是公允价值会计反映了经济周期的波动,“加强”效应是指公允价值会计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正向反馈作用。从统计上来讲顺周期效应代表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经济波动是否正向影响了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和确认的损益;另一方面是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和确认的损益是否会对经济波动具有正向反馈效应。

二、我国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理论上的争鸣

金融危机之后,由于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成为金融机构攻击会计界的主要依据,会计界面临公允价值会计的废存问题,因而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自然就成为研究的热点。

陈旭东和逯东(2009)、黄世忠(2009、2010)、王守海(2009)、刘思淼(2009)、潘秀丽(2009)、于永生(2009)、韩俊华(2011)等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根源、传导机制等进行了研究。其中关于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最有影响的研究论文为《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该文通过分析现行会计准则对银行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的计量目标和计量要求,得出了公允价值会计在银行业产生顺周期效应的机理,并且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主要通过资本监管、风险管理和心理反应这三个机制传导顺周期效应,建立了我国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理论基础;从会计层面和监管层面分析了FASB、IASB、FSB、IMF和FSA提出的应对策略的利弊,对我国会计监管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黄亭亭(2009)分析了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之间的关系,认为金融危机本质上是经济问题而非会计问题。于永生(2009)认为财务报告与金融监管政策的关联性和次贷产品的复杂性是顺周期效应的根源。韩俊华(2011)认为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根源是银行家功利的态度、金融系统管理行为及管理方式的顺周期性、金融监管的顺周期性、投资者的羊群效应和资本市场的混响效应。

三、我国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方法上的争鸣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有事件研究法、以剩余收益模型或者会计理论为基础的线性回归方法、统计基本指标相关系数法、Logit模型法、Probit模型法,但是实证结果却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

部分研究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效应。孙敏慧、孙杨清、徐诗奕和朱朝晖(2011)通过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系数分析认为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对我国金融业上市公司的利润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效应,但整体影响不明显。徐经长和曾雪云(2011)借鉴Hodder et al.(2006)的模型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显著地增强了资产价格波动性;金融资产规模越大,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价格波动的关联性越大,这显示出了金融脆弱性会间接地受到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利影响。谭洪涛、蔡利和蔡春(2011)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结果表明:(1)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股市过度反应显著相关;(2)对金融业来说,市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会显著放大股市波动,股票回报对公允价值的过度反应程度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呈现出非对称性;(3)过度反应不是存在于事件窗口而是存在于估计窗口。胡奕明和刘奕均(2012)采用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研究发现在市场波动期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与波动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比在平稳期更加显著;波动率与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正相关性主要出现在长周期上。周丽聪和青爽(2012)采用Probit模型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收益项目与金融行业景气程度交互影响,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使得公司股价被传染,进而引起了资产价格循环。管考磊(2012)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引发顺周期效应。

部分研究认为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在我国并没有表现,或者认为顺周期效应的存在取决于不同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刘贵生(2009)收集了在我国A股上市的14家银行2007年的财务报告,系统地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财务波动性的影响。结论是公允价值计量从整体上尚未对我国上市银行的业绩造成实质性影响,但影响了个别上市银行财务的波动性。作者运用大样本数据对银行业的财务波动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是仅仅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刘奕均和胡奕明(2010)以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市场波动的增加是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和交易导致的,公允价值计量收益却减小了市场波动,这吻合了我国基金普遍存在短视和羊群行为的现象。刘斌和罗楠(2010)分别从牛市、熊市两个角度分析了公允价值准则影响市场同步性的内在机理,并对2007、2008年的市场交易状况做了均值T检验和WILCOXON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在牛市中公允价值准则的运用会提高市场同步性(即推动市场整体上涨),但是在熊市中两者关系不显著。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的评述

在中国期刊网中以“公允价值”与“顺周期”作为关键字进行索引,发现对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研究的实证论文都是从微观实体的会计数据着手,研究每个微观实体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与价格波动的关系。此类实证研究有两个困难需要克服:一是检验微观个体的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必须要能获得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资产详细数据,并且需要同时能够获得这些资产的市场价格,而这在我国现有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现状下是非常困难的①;二是衡量微观实体的资产价格波动率主要采用“日收益率的变化”来反映,反映的是短期的波动,这一衡量方法却无法“捕捉”公允价值对资产价格反馈循环导致的资产价格大幅波动。对于第一个困难,国外已有Bhat等人(2011)通过研究银行“抵押资产证券(MBS)”的持有量变动与MBS的价格来解决。对于第二个困难,胡奕明和刘奕均(2012)通过改进“波动率”取值范围,尝试“捕捉”公允价值对资产价格反馈循环导致的资产价格大幅波动。

目前理论界大部分研究仍集中在从微观个体的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和波动性的微观领域来研究顺周期效应,研究的是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加强”效应,采用的是静态相关分析,大部分研究方法是通过回归分析的解释变量系数符号和显著性、相关系数来判断,而分析顺周期“顺应”效应在本文所做的国内文献搜索整理中尚未发现,对公允价值与经济波动的交互作用关系、顺周期效应的持续时间并没有深入研究,而这方面的研究是需要宏观经济模型的支撑和一定样本量的数据支撑的,因而从宏观方面研究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的很少。然而从宏观方面研究金融危机中的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才是真正对我国会计政策和金融政策有借鉴意义的研究方向。

五、宏观动态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研究的未来

随着我国对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资本市场将逐步得到完善,这会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因而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范围将会不断增大。此外,随着新会计准则执行的深入,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实施指南和配套制度的出台,公允价值会计执行得更加规范,公允价值会计披露的数据也会不断增加,这就为公允价值会计应用的宏观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更加具有实用价值。仅仅基于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的现象本身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更加关注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短期”效应,但是短期效应对政策制定所秉持的长期可持续的原则是相悖的,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长期”效应。此外不仅需要研究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加强”效应,同时需要研究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顺应”效应;不仅需要研究和借鉴国外有关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应用实践和经验,稳步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更需要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进行对我国政策制定有针对性的宏观研究。从宏观层面研究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同时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顺应”效应与“加强”效应进行研究,引入宏观动态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研究方法,进而研究公允价值会计与经济周期波动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相互反馈关系及相互作用时长,从而找到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作用时长,才能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学者们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动态的角度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理论和实务进行研究才是公允价值会计服务于政策制定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23-29.

[2] 黄亭亭.公允价值争议:计量可靠性与顺周期性的分析[J].武汉金融,2009(4):33-35.

[3] 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9(9):22-28.

[4] 韩俊华.以消除金融顺周期效应为主题论公允价值的计量[J].统计与决策,2011(2):138-141.

[5] 孙敏慧,孙杨清,徐诗奕,等.中国金融业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9):16-19.

[6] 徐经长,曾雪云.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价格波动[C].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重庆: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2011.

[7] 谭洪涛,蔡利,蔡春.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C].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重庆: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2011.

[8] 胡奕明,刘奕均.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场波动[J].会计研究,2012(6):12-16.

[9] 周丽聪,青爽.公允价值会计与金融传染性——基于上市金融企业2007—2010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12(2):11-15.

[10] 管考磊.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的实证检验[J].财政监督,2012(5):27-28.

[11] 刘贵生.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财务波动性的影响——基于A股上市银行2007年年报数据的分析[J].西部金融,2009(1):3-6.

[12] 刘奕均,胡奕明.机构投资者、公允价值与市场波动——基于我国A股市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0(2):110-120.

[13] 刘斌,罗楠.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会加剧市场同涨同跌吗?——论公允价值准则与市场同步性的关系[J].证券市场导报,2010(9):4-11.

[14] Bhat,G.,R.Frankel and X.Martin.Panacea:Pandora’s Box,or Placebo:Feedback in Bank Mortgage-Backed Security Holdings and Fair Value Accoun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1,52(2-3):153-173.

[15] 陈旭东,逯东.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源起、争论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9(10):18-23.

危机管理周期理论范文3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的各种结构性、非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威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全国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表现为几大特点:一是数量逐年上升,从1993年0.87万起、1994年的1万余起,上升到2003年的5.8万余起,增加4.8倍,年均递增16.9%; 2005年上升至8.7万起,而2006年已超过9万起。二是参与人数逐步增加,从1994年的73.2万人次,上升到2003年的307.3万人次,增加32倍,年递增12.3%。三是事件规模不断扩大,100人以上的事件从1994年的1388起,上升到2003年的6831起,增加3.9倍,年均递增14.6%(黄建宏、肖显富,2009)。[1]究其根源,既有由自然原因导致的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旱灾、水灾等)衍生而来的社会问题,又有由人类社会自身原因所导致的各种社会性危机(例如社会动乱、战争、恐怖袭击等)两大类。其中,由人类社会自身原因所导致的各种突发事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因区分出一些主要类型,如由于技术原因所导致的,由于经济原因所导致的,由于政治原因所导致的,由于社会纠纷与冲突所导致的,由于文化价值差异所导致的,由于社会心态原因导致的突发事件等(洪大用,2008)。[2]

一、研究回顾

理论社会学家提出了诸多理论来解释集合行为的机制和过程。国外关于集群行为的机制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①暗示、模仿理论。认为在集群的情景下,由于社会促进而产生反应增强和动员集群成员行为,彼此间容易产生暗示和模仿,因而无论在成员的心理上还是在行为上均显示明显的同质性。②感染理论。认为在集群的情景下,就像受传染病传染那样,群体的情绪、观念及兴奋感迅速向周围人传播,人们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很快地受到感染。但是,集群成员被感染的程度,则取决于个人参加集群的态度和目的。③需要不满理论。认为在集群的情景下,个人很容易将自己难于消除的不满转化为集群的行为,用这种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满。如在集群中,常能看到群体暴力性破坏行为和攻击行为。④群体标准理论。在一定的场所下,由于集聚大量的人,很快就形成了群体的判断、感情和需要的规定,这一群体的标准决定了每个人的行为及思想方式。⑤压力理论。在集群的情景下,大多数的人具有共同的动因而显示共同的反应,产生一定的压力,使个人感到要遵从群体行为,而且使个人相信群体的行为是正当的。近期对集群心理较有影响的研究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K.兰和G.E.兰、R.H.特纳和L.M.基利安。K.兰和G.E.兰提出的理论试图解释一群人是通过什么样的步骤和机制才逐步形成列朋所描述的群众;特纳和基利安则提出了“紧急规范理论”,认为当一群人处于模棱两可的情景下,某个人的行为举止就可能成为所有人行为的规范,促使人群的情感、行为趋向一致。

突发事件理论研究在西方国家起步比较早,特别是在美国。以卡罗林纳大学的james l.morrison为代表的学派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突发事件理论的研究,如今,在美国、欧洲、俄罗斯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理论已经达到量化的水平。中国突发事件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晚,主要是基于灾害预警系统方面的研究。[1]

近年来,基于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快速增长态势,国内学术界掀起了一波研究热潮。梳理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大致归纳研究进程与现状。

从研究视角看:社会学视角与非社会学视角并行。国内学者基于国外相关理论分析国内群体性突发事件,如基于博弈论(周定平,2008)[2]、集体行动理论(刘能,2008)[3]、政治参与理论(苗贵安、王云骏,2009)[4]、社会冲突理论(黄建宏、肖显富,2009)等视角。[5]

从研究方法看: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研究并重。就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既有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微观层面上关注国家与公民互动过程,研究权力运行与权力结构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形成与发展中的关系;又有小叙事、大视野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层面关注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发原因、发展规律、对策设计等进行一般性解释与阐述。

从研究内容看:学理性探讨与对策性探究并举。目前学术界就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其侧重点既有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特点、原因、后果的学理性探讨,也有如何预防和解决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对策性探究。

本文主要以2005年以来在中国境内发生的、影响力比较大的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为分析样本,探究其特征、危害及其演化机制。

二、研究设计

1.样本分布特征分析

课题组跟踪研究了历年来在中国境内发生的、影响力比较大的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建立了比较详细的案例库。在案例库中,分别按照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事件影响力维度来抽样。从时间维度看,分别涵盖2005~2009年;从空间维度看,覆盖了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一般发达地区、较不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从事件影响力维度,主要抽取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其中:分别根据其影响力大小可以分为4个等级。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将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关于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等级划分标准,本文参照我国现行的交通事故等级划分标准,设定如下:四级事件:是指一次造成轻伤1至2人,或者财产损失不足1000元的事件。三级事件:是指一次造成重伤1至2人,或者轻伤3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不足3万元的事件。二级事件:是指一次造成死亡1至2人,或者重伤3人(含3人)以上10人(含10人)以下,或者财产损失3万元以上不足6万元的事件。一级事件:是指一次造成死亡3人以上,或者重伤11人以上,或者死亡1人,同时重伤8人以上,或者死亡2人,同时重伤5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6万元以上的事故。

基于时间、空间、事件影响力三个维度的样本分布特征见表2-1:

表2-1 样本分布特征

2.样本基本类型特征

关于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类型特征,一般基于组织特征和利益诉求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前者是指该事件是否事先有组织有谋划,具体包括有组织、无组织两类;后者是指事件的行为主体是否有直接的利益诉求,具体也可分为有直接利益诉求、无直接利益诉求两类。基于上述二维分析,样本的类型分布特征见表2-2。表中统计结果显示:有组织有直接利益诉求的样本占30%;有组织无直接利益诉求的样本占35%;无组织有直接利益诉求的样本占5%;无组织无直接利益诉求的样本占30%。

表2-2 样本的类型分布特征

3.研究方法:HVC(Hazards,Valnerability,

Capacity)评估法

关于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损失评估重点,主要是对社会系统的脆弱性进行分析与事件风险度评估,目前常用的方法是HVC评估法。这种方法将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危险要素、社会的脆弱性和社会的承受能力综合起来加以考量,具体步骤是:首先,进行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风险要素评估,包括类型、征兆、频度(可能性)及持续时间等;其次,进行社会脆弱性评估,包括影响程度、地理位置、人的防范能力、发生的原因、公众意识等;再次,根据风险矩阵,得出风险总体水平;最后,评估社会承受能力,包括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可利用的资源、应急响应能力等,并将突发事件风险与社会应对能力进行投影分析。

三、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损失与风险评估

本文采用HVC评估法,对20个事件样本进行分析。统计分析及结果显示,20个样本中,风险等级为1级的占65%,2级占10%,3级占15%,4级占10%。

表3-1 20个事件样本的损失与风险评估

四、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风险源分析

洪大用认为,目前中国正处在现代化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并行,传统因素、现代因素与后现代因素并存,导致现阶段是社会不和谐因素的活跃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因而也是各种类型公共危机的易发期。在此多事之秋,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与衰退、技术风险、产业调整、失业下岗、生产事故、劳资纠纷、社会保障失灵、城市移民、社会分化、地区差距、贫富差距、公权腐败、干群矛盾、公众参与、群众维权、主文化疲软、思潮混乱、信仰失落、心态失衡、恐怖袭击、传染病、社会控制弱化、危机管理能力不足以及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都有可能诱发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洪大用,2008)。[1]

本文将上述原因归结为经济源、社会源、政治源、自然源、技术源、混合源等。其中,经济源包括征地拆迁及补偿、产业调整、生产事故、劳资纠纷、资源权属纠纷、非法集资、国有及集体资产流失、经营承包权属问题等;社会源包括社会保障失灵、城市移民、社会分化、失业下岗、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等;政治源包括公权腐败、干群矛盾、公众参与、群众维权、基层选举违规操作等;文化源包括主文化疲软、思潮混乱、信仰失落、心态失衡等;自然源主要指自然灾害、生态退化等;技术源包括传染病、社会控制弱化、危机管理能力不足等;混合源包括多种要素如人为因素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多因素引发的恐怖袭击等,均属于此类。

基于上述分析框架,20个分析样本中,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风险源分布情况如表4-1所示。结果显示,20个样本事件的主要风险源的比重依次为:经济源居首,占35%;混合源次之,占30%;社会源为20%,政治源为10%,技术源为5%。

表4-1 20个样本事件的主要风险源分布

五、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机制

关于突发事件演化阶段的划分,常见的是基于管理流程的“三阶段论”,即“事前、事中、事后”的划分,还有一种基于发生过程应急管理措施的“四阶段论”,即“预警期、应急期、缓解期和重建期”,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将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成长期、爆发期、平息期、重建期”。

对于某个突发事件而言,就是从事件萌芽回到消失的全过程。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类非常规突发事件,也可以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来分析。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评价,是一个评价与事件、影响或行动相关的社会负荷的客观过程,它通过识别事件性质及其类型,评价这一突发事件的影响及其危险度,并评估和确定实施应急管理的机会。该评价涉及突发事件的整个生命周期。

一般来说,突发事件有其自身的运动和演化规律。比较典型的是Fink(1986)所提出的“危机生命周期”的概念,他借用医学术语形象地对危机的生命周期进行了描述,把危机生命周期划分为危机征兆期(Prodromal)、危机发作期(Breakout)、危机延续期(Chronic)、危机痊愈期(Resolution)四个阶段。Fink模型不仅勾勒出危机的过程,并且侧重阐述危机每一个阶段的特点。这一框架为危机管理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1]

课题组基于Fink模型以及对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特征,将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包括萌芽期、成长期、爆发期、平息期、重建期,这个过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突发事件生命周期。

第一个阶段是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萌芽期。在这个阶段,由于影响社会安全的风险要素或危机隐患非常隐蔽,隐含的社会风险问题不易察觉,因此常常容易被管理主体忽视。

第二个阶段是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成长期。在这个阶段,警兆信息显示有潜在的风险乃至危机可能发生。在突发之前,一般就有一些征兆显示公共危机有可能发生。如果对这些征兆和信息有足够的意识,就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前采取行动尽量减少风险和危机发生所造成的损失,也使得公众对即将发生的问题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第三个阶段是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期。在这一个阶段,具有危害性的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并引发危机。这种阶段,事件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对社会和国家的物质的、非物质的影响深远和巨大的。

第四个阶段是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平息期,同时也是危机的延续期。在这个阶段,危机的影响持续,同时也是相关行为主体努力消除危机的过程,作为事件管理责任方,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实施应急管理,各方行为主体在事件平息期要形成合力化险为夷。

第五个阶段是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重建期。在这个阶段,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已经完全解决,所以又被称为危机痊愈期。实际上,仅仅停留于突发事件的解决还远远不够,还要消除该类事件对受害人群的身心影响,重建社会公众的信心,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基于上述分析框架,在20个分析样本中,不同类型的事件各演化阶段持续的时间和风险性是有差异的(假定持续时间长短分别用1、2、3、4、5对应于很长、较长、一般、较短、很短。风险性分别用1、2、3、4、5对应于很大、较大、一般、较小、很小),则得到下表5-1:

六、结论及讨论

危机管理周期理论范文4

赵 洁1 马玉姣2

(1.中银通支付商务有限公司 北京100032 ;2.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试验中心,北京,100854)

摘 要:项目管理中企业危机处理与各项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动力,项目管理与企业危机处理关系在文章中给出分析。

关键词 :项目管理;企业发展;危机处理;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F2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062-03

一、研究背景

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发展环境中,市场变化速度非常快,企业项目管理与企业发展情况相互结合,企业的日常管理情况与经营情况难以满足日常的需求,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与企业发展环境中都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制定着详细要求,例如美国的雀巢;品牌含有塑化剂活动的地址运动对雀巢品牌造成的影响与冲击,以及美国强生公司的成功处理泰诺药片与中毒事件的具体对比,导致强生公司的危机管理的大量亏损。又有我国三鹿乳业公司本身作为一个乳制品公司,在乳制品的制作以及生产过程中掺入了大量三聚氰胺,导致许多儿童的身体受到影响,在国内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有超过3000多例儿童患有三聚氰胺导致的肾结石与胆囊结石,甚至引起了尿毒症与肾衰竭等疾病。在国内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项目管理已经作为企业日常操作企业盈利项目的一项正常活动,在项目管理中如果一切正常,安全性较强的完成所有工作,则企业项目管理则为企业赚取一定经济收益,如果企业项目管理产生一定危机或风险则对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就会太大,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影响,企业日常管理与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认真负责,及时整理,处理好各项活动内容。这样才可以将企业经济收益与企业发展相互结合,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例如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处理项目管理中发生的风险与存在的危机过程中,很多危机事件的处理中选择了品牌树立与信誉树立的全新方法,利用针对重视程度与信誉处理的棱镜处理方式进行品牌价值与企业本身安全度的保护。在发生SARS病毒后,一些企业的生产能力降低,但是医药类企业的生产能力逐渐增强,企业处理危机的方式与能力就是通过经历危机而锻炼的。危机管理与各项公司活动的处理将对公司本身造成很大影响,对组织、员工、产品、服务产生影响,对资金与声誉产生影响。所谓企业危机管理,就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针对企业可能面临的或正在面临的危机,及时做出危机预防、危机识别、危机处理三类工作,保证企业形象恢复管理等行为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当前我国学者针对企业项目管理与危机管理的联系还较少,当前的研究工作中,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的内容与流程都针对企业个体进行研究,根据企业的特点展开调查,总结经验。国内的企业根据自身项目管理内容与过程展开研究,对研究成果以及模型数据进行调查研究,处理各项企业危机管理的要素内容。在企业项目管理中,企业本身的危机管理根据管理方法与管理内容展开项目研究,企业的危机管理是根据企业项目管理风险,制定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危机防范策略,及时处理各项企业指标与内容,对企业的危机管理工作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处理。我们可以将企业危机管理的特点与现代项目管理的定义进行比照。现代项目管理认为项目是一个组织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在一定的时间、人员和其他资源的约束条件下.所开展的一种有一定独特性的、一次性的工作。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危机管理的过程完全符合项目管理的定义。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项目管理的方法在对企业的危机管理中加以应用。

二、我国项目管理与企业危机的应用概述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多元化社会,任何企业都处在风云莫测、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面对各种多变的环境影响,企业遇到了来自内部和外部各种不同的危机。借鉴国内外近年来处理企业危机的经验,本文认为,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为改变危机处理中的管理问题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2.1项目与项目管理的特点

当前项目管理的发展处于成熟阶段,项目管理理论始于50年代中期,项目管理的理论内容与科学管理方法改变了人们的资源分配方式,也重新划分了组织与资源控制的具体做法,在广泛的推广与企业对项目管理操作的具体行为中,项目管理的方式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

第一,项目的定义和特点

项目的概念指的是针对一种独特产品、服务、人物做出的一种努力工作,项目的特点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有预定的目标与管理对象,在资源与环境的约定中,可以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资源消耗与信息使用的均衡发展,在目标确定后,项目管理的具体内容就会收到影响。

第二,项目管理的定义和特点

项目管理的概念指的是在企业或组织活动中,通过使用知识、技能、技术等各项因素,以此操作实现项目要求的各项内容,完成项目各项标准,实现项目目标,满足企业项目相关人员与组织发展的要求。在企业现代化项目管理过程中,管理的特点主要是项目管理内部的一系列对象,项目或项目处理内容中,各个相关要素与项目管理全过程的系统工程以及思想,项目组织管理具有一定特殊性、临时性柔性的各项内容,强调协调性与项目管理的体制内容,基于团队建设与管理的个人负责制度结合,项目管理的目标管理与预期管理目标的判断,相互结合保持一种有效的环境建设,满足后期验收结果,项目管理的方法中,根据工具与手段相互结合,保持企业项目管理的开放性与发展的创新性。

第三,企业危机处理方法与企业项目管理的结合

企业危机管理与企业项目管理的结合,是将项目管理的工作与企业危机管理工作结合,通过处理危机管理的一系列内容,改善目标发展与处理的各项内容,以此提供企业危机管理的明确发展目标,加强企业危机管理的内外部联系,改善企业危机管理的有效性。通过企业危机管理与形象管理,不断改善企业危机爆发后对企业的危害性,利用企业管理创新与形象塑造的方法,不断改善危机处理方式,完善危机处理机制,提高企业对危机应急管理的能力,针对企业可能发生的危害或存在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在企业的生产、管理形象建设中,一些负面影响都需要及时处理,通过项目管理减少风险,降低对企业的危害,降低企业的损失。一般情况下,危机处理是一种一次性任务,它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虽然危机伴随着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但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改变和产生危机的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危机也是不一样的。企业每一次在进行危机处理时面对的都是不同的危机状况,处理方式、内容和方法都有所不同。危机处理具有极强的时间要求。危机的产生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缩短危机存在时间,最大限度减少危机产生的损害,是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甚至生存的重大问题。因此,要求危机处理要及时、迅速、准确,高效率的化解危机。危机处理需要企业使用企业内外部环境中的各种资源来完成任务。包括人力、组织、媒体和工具等资源。在分析了企业危机处理的特点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特点正是项目所具备的条件,符合项目特点。因此,可以说企业危机处理就是一个项目,我们可以使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对其进行管理。

三、项目管理在企业危机处理中的应用

3.1应用的价值归总

项目管理在企业危机处理中,可以作为一项改善性活动去做,处理好各项活动的协调工作,利用项目管理的控制与操作方式,进行有效协商,改善项目管理在企业危机处理中发挥的功能与作用。企业危机情况一旦发生,就会引起各类项目管理与企业发展的风险因素,导致企业的发展面临困境,在项目管理中企业危机处理与企业发展受到阻碍,导致企业受到损失,这类发展往往可以通过一个全新的项目管理与成功的操作,提高企业的应对能力与自身价值。将项目管理引入企业危机处理的管理中去,需要从不同方面做出努力。

3.2项目管理系统思想在企业危机处理中的应用

项目管理系统思想在企业危机处理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组成各个要素分析系统,形成管理架构,通过系统整体出发考虑企业的现实利益与具体情况,掌握企业危机处理的各类信息,对企业的项目管理内容与企业的危机项目看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让各个项目与危机之间建立联系,危机处理的因素分解为若干个责任制度为基础的单元体,这些单元体可以逐个的被搜索并查找归类,这样就可以将责任快速划分和承担到每一个人的位置上。通过系统、整体、分解、综合的考虑,形成全新的危机处理项目分解内容,对字母表和具体情况进行汇总处理,掌握生命周期的特点,然后根据危机处理的相应管理者的阶段性的因素进行总体危机处理,避免企业的风险加剧,造成更大的风险损失。

3.3将项目管理三维模型引入企业危机处理

项目管理三维模型主要由项目生命周期、项目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职能领域三个部分组成。项目的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危机处理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危机处理有时间限制,具有生命周期特征,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2)企业危机处理生命周期是随着企业危机生命周期(潜伏期、成长期、爆发期、衰退期)展开的相关工作,从而形成危机处理工作周期(循环),分为六个阶段,即危机处理计划、成立专业小组、危机的确认和评估、建立高效信息传播渠道、实施危机处理策略、危机处理反馈。(3)危机处理工作周期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不同。危机处理计划阶段工作重点是针对不同的危机情况,作出合理、翔实的处理规划方案;成立专业小组是成立企业危机处理的团队组织,以危机涉及的相关部门、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核心,组建危机处理的组织结构和人员结构,为危机处理构建组织机构;危机的确认和评估是企业对危机发生源进行判断及对危机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高效信息传播渠道是企业在危机处理中进行信息沟通的重要保障,企业内部信息高效的沟通和传播是保障危机处理及时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企业外部信息的沟通和传播是企业与社会媒体及消费者达成理解、重塑企业形象的重要措施;危机处理策略是企业进行正确危机处理的方向和具体措施、方法;危机处理反馈是企业对危机处理每一段进程进行的综合反馈,包括数据、成本、信誉等内容的反馈和处理,使企业及时掌握危机处理情况并保存相关资料,为不断提升企业危机管理能力奠定基础。危机处理工作周期贯穿于企业危机生命周期中,对企业危机进行全面的查找、处理、反馈,使企业做到对危机的有效管理。

项目管理的职能领域与项目管理的因素包括了企业日常经营与发展的所有重要环节,在企业的项目应用与企业的各项发展因素考虑中,要认证考虑具体的项目经营策略,重点分析项目不同领域与架构中的管理重要性。通过九大领域职能对企业经营和管理进行定位,确定企业的经营范围与危机控制职责,其中包括:资源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管理。在这些领域中,企业危机管理的工作更是占到了重要角色,危机处理的情况直接决定了企业发展动力的强弱,企业中资源安排与企业信息对称的关系也影响着企业危机工作处理的有效性。企业中一般的沟通管理决定了企业危机处理的效率,确定处理管理职能后对危机管理的效率与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保护,在安全性与危机组织的协调性上做出积极调整,科学合理的将项目管理与危机处理应用结合。沟通和信息管理职能是确保危机和危机处理信息在企业内外得到及时、准确地传递和沟通,使企业能够全面、翔实地主动掌握危机管理工作情况,达到最佳处理效果。

3.4项目管理工具在企业危机处理中的运用

项目管理工具主要有工作分解结构、责任矩阵、组织分解结构等内容。它们在企业危机处理中的应用分别如下:

第一,工作分解结构。工作分解结构是项目管理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主要应用于项目范围管理,是一种在项目全范围内,分解和定义若干个层次工作包的方法。它按照项目发展的规律,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定,进行系统化的、相互关联和协调的层次分解。结构层次越往下层则项目组成部分的定义越详细。

第二,工作内容分解程序是按照具体项目管理内容与项目管理企业危机处理内容而定的,根据企业危机管理内容,处理企业项目实施的各种问题,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处理,对其中的各项因素与细节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处理好企业危机管理的各项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总体目标是对产品的合格率、市场占有率、资金回笼等问题的设定,分解目标是结合总体目标进行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并在具体职能部门将危机处理任务分解,使总体目标落实到各部门和人员上。在具体的企业危机处理工作分解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危机情况、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状况和特点,应用工作分解结构图表。

第三,责任矩阵排列,责任矩阵是最新提出的研究理论,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中,责任明确个人的理论演变而来。责任矩阵是一种将工作任务与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的工作方式,在部门或个人中,将责任明确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处理组织中存在的工作关系与内容,对企业中个人的责任进行调查研究,强调每一项工作的项目负责内容,对明确个人与项目中的具体地位和责任矩阵中的矩阵内容进行单元的划分与工作任务的制定。在矩阵中通过符号代表每一种工作与项目内容的具体安排,对每个工作单元与信息的处理都进行明确定位。在企业危机处理工作中安排具体工作时,应运用责任矩阵表明每个参与危机处理人员的工作细则和任务。

参考文献:

危机管理周期理论范文5

关键词:金融经济周期;金融加速器;金融冲击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004-02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这与金融部门的支持密不可分,金融部门与经济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如何通过金融部门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规避金融因素造成的经济波动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

20世纪以来,美国大萧条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学术界对金融因素对经济波动的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看,金融危机的出现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无论是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还是亚洲金融危机,都让我们认识到了金融因素能够对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现如今的周期理论已经不得不重新审视金融市场因素对经济的影响,金融经济周期理论是近年经济周期理论发展的新阶段,该理论将金融中介部门纳入DSGE模型框架中,在整体经济框架下对金融因素进行研究。金融经济周期理论能够为“十三五”期间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以规避金融危机的出现。

一、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金融加速器理论

金融加速器理论以资产负债表渠道为基础,金融因素为切入点,研究了如何通过冲击影响经济运行,为周期理论的新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主流的观点通常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企业的现金流渠道为切入点。未预期的利率上升会使经济总产出和企业的现金流减少,从而使企业对外部融资份额的需求增加,这会使成本增加并且促使外部融资出现溢价现象,从而使企业下期投资、产出、收入和现金流减少。第二类是以抵押品价值与资产价格渠道为切入点。资本品的需求会被未预期的货币紧缩减少,这种货币紧缩也会使资产价格降低,企业用于贷款的抵押品价值也会减少,资产价格会随着预期现金流和企业净值的减少而进一步减少。金融加速器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会将冲击部分问题放大,进而对经济造成影响。

外部融资溢价是其核心概念,借贷者之间的委托问题会受外部融资成本的影响,从而变得更高。在信贷市场需求不改变的情况下,借款人的资产净值与外部融资溢价之间呈反方向变动。而资产净值由很多因素决定,其中利润、资产价格等是很重要的因素,且这些因素与经济呈正方向变化,这会使外部融资溢价与经济周期呈反方向变化,由此带来企业投资、生产等方面的波动。因此,资产价格下跌可能会使企业资金负债情况变得不理想,使企业信用降低,向银行借贷出现危机。信贷市场具有不完备性,而这种不完备性会使冲击变大,这是金融加速器理论的根本内涵。

二、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现状

金融经济周期理论一般来说是将信贷约束纳入模型中,通过信贷约束来研究冲击是如何造成经济波动的。国外学者Bernanke和Gertler(1989)将一个信贷约束方程纳入到模型之中,以说明金融市场有放大功能,即金融加速器原理。Goodfriend和McCallum(2007)研究中,发现将银行中介和货币纳入到增长模型中能够更好地解释金融变量。总的来说,这些研究的主要贡献是把金融部门引入到框架中,将信贷约束机制看作是内生的。

将金融部门纳入到框架之中是该理论的里程碑,之后的研究百花齐放,而金融冲击无疑是其中一个焦点。金融冲击是指由金融部门自身内生出的波动性,可能很小的冲击,但却可能使经济出现剧烈的波动。Jermann和Quadrini(2012)的研究为我国金融危机后周期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新的道路,他们将银行部门纳入模型中,在周期框架中集中纳入了银行、流动性和货币政策等问题,考察了金融冲击对经济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融冲击能够改变企业的借贷能力,进而对总产出造成影响。

国内学者吕朝凤和黄梅波(2011),从流动性约束或借贷约束角度研究中国的经济波动,结果表明,它们是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特征的一个重要传导机制。张伟进、方振瑞(2013)将金融冲击和金融摩擦全部纳入DSGE模型中,利用1997―2012年的季度数据,发现金融冲击不仅是投资波动的最重要因素,在解释总产出方面,贡献也较大。而王国静和田国强(2014)将金融冲击纳入DSGE模型中,发现金融冲击通过放大作用可以对经济波动造成很强的影响,可以很大程度地解释经济波动现象。霍强和蒋冠(2014)在金融摩擦的背景下,探讨了利率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了利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呈负相关。而周炎和陈昆亭(2016)在DSGE模型框架下纳入金融经济周期,以此来分析供给侧冲击与金融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对该现象解释力最强的是供给侧冲击而非金融冲击。

三、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空间

第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贷市场在国际中越来越重要,在开放经济下研究金融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变得十分重要。而在开放条件下,关于适合中国经济情况的模型方面研究并不多,应该引起重视。

第二,2007年次贷危机过后,金融机构的摩擦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总的来说,该理论鲜有考虑由其他因素引起的金融摩擦导致的经济波动,如垄断因素、税收因素等,而这些都将是今后需重点研究的方向。

第三,金融部门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因素,如存贷款总额等于金融冲击等引起经济波动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如何在这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又能避免经济波动所导致的经济危机等负面现象,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四、对我国的启示及政策建议

2015年,随着股市泡沫破裂,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金融部门的支持无疑对经济增长能起到促进作用,研究金融因素所导致的经济波动现象对于“十三五”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7月8日,召开了经济形势座谈会,各方代表均肯定了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金融如何改革以及怎样防范金融风险,已经成为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制定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存贷款总额等因素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且也要考虑金融因素能够放大冲击,进而使经济出现波动这一现象。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告别了通过利差躺着赚钱的时代,同质化的服务使得银行间竞争加剧,对金融部门的监管应该更加严格。金融因素之所以能够影响经济波动,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由于融资过于依赖银行,而银行信贷又受到政府部门的管理,而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较多,由于“融资难”问题的存在,受金融因素影响的程度远大于大型企业。如果能够使融资渠道增加,则可以减缓外部融资溢价的影响,进而可以有效避免金融因素对经济波动造成的影响。因此,我们应鼓励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中小企业才能够更容易生存下去,从而使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

最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一定要慎用,尤其是金融危机后,企业无法立刻熨平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扩大生产的可能性并不高,此时增发货币可能会引起资产泡沫,对经济的危害程度更深。

参考文献:

[1] Bernanke,Ben,Mark Gertler.“Agency Costs,Net Worth,and Business Fluctuation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1):14-31.

[2] Bernanke,Ben,Mark Gertler,Simon Gilchrist.“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 work”,in Taylor,J.B.and M.Woodford,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s,Volume1C,chapter 21,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1999.

[3] Jermann,Urban,Vincenzo Quadrini.“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Financial Shock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2,(1):71-238.

[4] 陈晓光,张宇麟.信贷约束、政府消费与中国实际经济周期[J].经济研究,2010,(12):48-58.

[5] 鄢莉莉,王一鸣.金融发展、金融市场冲击与经济波动――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J].金融研究,2012,(12):82-94.

危机管理周期理论范文6

【关键词】企业危机;危机深化;对策;表现形式

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认为:企业的成长与老化同生物体相似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即,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死亡期——不同的时期遭遇不同的危机。但是,与生物体成长规律不同之处在于,从孕育到死亡并非企业发展的必经历程。也就是说,企业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完全取决于企业管理的灵活性及其危机管理的可控性。

一、企业危机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1.企业危机的表现形式。目前,我国企业危机深化过程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表现:(1)产品危机,产品性能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企业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2)价格危机。内外部环境掣肘产品定位,引起产品销售困难,市场占有率急剧下降;(3)资产危机。如,意外事故、人为失职等主客观因素导致企业资产的不必要损耗;(4)财务危机。如,资不抵债、经营亏损、资金周转受阻等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5)技术危机。如,技术决策失衡、创新能力不足、进步缓慢甚至停滞都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状态;(6)人才危机。行政管理与技术研发骨干大规模流失促使企业管理断层、技术断档,导致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营管理难以为继;(7)信息危机。兵法云:“兵马未到,粮草先行”。而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就是企业成长的“粮草”,其及时与否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制胜法宝;(8)信誉危机。“人无信不立”,企业亦是如此。信誉降低,失去公众、顾客的信任与支持,必然使企业处于“墙倒众人推”的不利局面;(9)绿色危机。“绿色壁垒”伴随各国环保标准不断提高,逐渐成为企业产品出口与内销的第一道关卡;(10)品牌危机。品牌形象维护的到位、知识产权保护的得力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水与舟的微妙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企业危机的特征。企业危机的发展主要分为,潜伏期(表面上企业的运营一切正常,但在平静的海面下潜在的危机因子正滋生)、征兆期(企业运作开始产生波动)、爆发期(企业管理失控,危机不断扩大)。因此,企业危机无论表现为哪种形式都具有如下共同特征:(1)突发性。企业危机发生的时间、规模、态势、波及范围难以预测。虽然,内外部生存环境引发的企业危机在爆发前总会存在些许征兆。但是,人为疏忽或习以为常的视而不见往往导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结果;(2)聚焦性。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性、范围的全球性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因此,面临危机挑战时企业的应对策略与机制在媒体无限放大传播给受众、顾客的情况下,危机处理与公关的滞后所带来的不利后果早已超越了危机本身对企业发展的威胁。如处理不当,只会导致企业危机的不断升级。(3)破坏性。任何企业危机都具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特点,不论其形式如何、规模多大,都必然造成企业不同程度地破坏、混乱与恐慌。这种“连锁反应”不仅破坏企业正常的经营秩序,更有甚者动摇企业立足于市场经济的根基,从而威胁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4)紧迫性。企业危机一旦爆发,伴随其破坏性能量的迅速膨胀与释放,危机应对策略提出的时效及其可供决策的信息凭借急剧萎缩与缺失。这往往造成决策者忽略其他部属或部门的不同意见而影响决策质量,导致危机态势急剧恶化。(5)不确定性。主要有表现形式的不确定性、影响规模的不确定性、持续周期的不确定性。除上述特征外,企业危机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阶段性和效果双面性等特征。

二、企业危机产生的原因

企业危机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只有掌握不同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危机深化过程中企业管理的应对策略。因此,通过研究企业管理相关理论以及参考企业危机案例,总结出下列三项企业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1.缺乏危机意识、形成管理误区。缺乏有效的全局规划、系统的行业预测与分析。盈利时没有全面的战略布局、制定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亏损时又因陷入困境束手无策,无法主动预防危机的滋生。上述行径都为企业危机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此外,忽视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多样性与灵活性。过分强调经济手段的绝对作用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管理步入误区。形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木不见林”的短期管理行为,也给企业危机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2.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及其应急预案。因受资金、人才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或前期投入与准备不足,大多数企业无法制定行之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和应急预案,对于企业危机的预防与管理仅仅凭借主观经验判断。加之内部人员流动频繁,致使企业内部的危机管控机制随之变化——忽高忽低、良莠不齐——无法实现危机管理机制与应急预案完善应有的经验积累、补充与延伸,更不可能对风险的预知与确认形成全面的体系。最终,无法避免企业危机的产生。

3.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性危机。本文伊始提及企业发展处于不同生命周期必然会遭遇不同阶段的危机。(1)企业成长阶段。立足未稳、势单力薄、缺乏相关技术研发技能或管理经验,容易产生领导管理与决策危机。(2)企业成熟阶段。企业运营与管理逐步进入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但是,经过长期稳定发展后,因各种规章、制度、条例、计划、报表等文件日益繁多而造成管理结构的日趋僵化。导致企业管理欠缺灵活性、可控性,创新受到约束,从而产生管理效率危机。(3)企业老化阶段。陈腐、僵化的管理营运机制与体系更会引起诸多企业危机的爆发。例如,世界500强企业、至今已成立170余年的日本崇光百货公司2000年突然倒闭就是一个显著案例。

三、危机深化中企业管理及其应对策略

针对企业危机产生的不同时期(潜伏期、征兆期、爆发期)对应制定如下企业危机管理机制及其应对策略从而达到:在企业危机“潜伏期”杜绝危机,在企业危机“征兆期”限制危机,在企业危机“爆发期”控制危机的目的。

1.做好企业危机的预测与防范。“防微杜渐”是企业危机预测与防范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最有效的一步。变被动应急为主动预防,将企业临时应急机制转变为常设预防机制。通过定期开展企业危机检查、评估工作,获得危机管理的主动权。同时,改变固有思维模式。要意识到企业危机的预测与防范不能只依靠管理层,要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动员企业全员共同参与、相互协作——这也是企业凝聚力的体现。另外,企业预防与防范机制不同于一般的规章制度。该机制需要灵活掌握修改时间,定期对其可控性进行评估,随时增减内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此外,主观上还要努力缩短管理机制从制定到执行的周期,使该机制在企业危机深化过程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管理作用。2011年报喜鸟集团董事长高瞻远瞩,面对2012年宏观经济形式以及报喜鸟微观经济策略都做了精辟的剖析,从而制订出了适合报喜鸟的风险防范机制,以提高报喜鸟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逆势而上。

2.打造有效的企业危机管理团队。一支反应迅速、经验丰富的领导团队是企业危机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力量。这股力量直接影响到不同时期对企业危机杜绝、限制和控制的效果。因此,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组织结构,建立矩阵式的灵活多变的危机管理团队——企业高层以危机管理委员会的形式存在,由最高领导者担当委员会主席,从各个职能部门抽取核心管理骨干担当委员会的成员。企业危机管理团队存在意义在于:计划性、系统性地收集企业危机信息,检测危机信号、发现平静海面下滋生的危机因子、处理企业危机征兆期造成企业运作波动的消极因素、控制危机爆发后的破坏性能量与波及范围。最终,形成健全的企业危机管理策略。2012年我认为报喜鸟一直以来都重视团队建设,希望报喜鸟能加强管控环节,让专业人员的参与决策,让管理经验的人系统评估决策方案,让经营班子真正把握经济形式以及报喜鸟企业发展的实情特点,真正代表员工让企业经营强势发展。

3.做好企业危机管理后的完善工作。企业危机的结束不代表危机管理及其应对策略工作的结束。危机过后的经验总结与相应企业危机管理手册的制定与更新尤为重要,该项工作将决定企业今后的持续发展。如果不能杜绝重蹈覆辙、无法重建社会责任、恢复企业形象,同样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有时还会引出新的危机。因此,必须克服重事态平息、轻善后处理的错误做法。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及经营情况,我们能做什么?经营策略调整?经营目标调纠?经营措施完善?应急组委会成立?阶段性重点工作调纠?我们做还是没做?还是准备做?

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企业所面临的危机也可能是社会的危机,甚至是国家的危机。因此,企业在处理危机时,单靠自身的力量是杯水车薪,这时企业在管理危机时就要借助社会和政府的力量。传播媒介、科研院所、知名专家、社会团体,甚至国家检验机构、执法机关,都可能在危机发生时成为企业渡过难关的关键所在。第三方的正确介入为危机的解决争取更多的时间,防止负面影响的扩大和蔓延。特别是政府的介入,依靠政府在国家管理中的特殊地位,有时可能产生扭转乾坤的作用。因此,在处理重大的企业危机时,考虑合理的利用社会和政府的资源是极其必要而且有效的。

四、结论

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会遭遇不同的危机。所以,企业应根据危机发生时所处的生命周期制定企业危机管理策略。首先,要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这样有助于提升危机预测能力;其次,伴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系统的更新;再次,当企业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时,应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改变企业目前所处于的生命周期,使企业持续保持青春和活力;最后,建立企业危机预警系统对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风险进行适时监测、警报与预先控制。

总之,企业危机管理的应对策略就是要以企业的管理团队为核心,以全体员工为基础,以方案制度为依据,以内部控制为手段。调动社会和政府资源,构筑完整的危机应对网络,最终提高企业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参 考 文 献

[1]张芳.企业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