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提高文学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怎么才能提高文学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怎么才能提高文学素养

怎么才能提高文学素养范文1

关键词:文学性研究 提高文学素养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此,我们也可以说语文教学“教之无文,行而不远”。枯燥无味、毫无文采的教学,学生不愿听,又有何教学质量可言呢?语文教学应突出文学性,再现课文本身的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寓教于“文”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一、培养语文教师的激情

语文教学有别于理论学科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其生动性、形象性,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形象思维高于理论思维。教师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传情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看春花秋月,喜意盈怀;观惊涛骇浪,壮怀激烈;听高山流水,叹知音难觅;歌大江东去,抒壮志情怀……教师的激情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关爱。很难想象一个视教书为“副业”的人对教书育人会充满激情,对语文教学会品味诗情画意,对学生会施以关爱。其实,语文教材中许多经典的例文给教师教学的再创造活动留下了无垠的空间,足以让我们激情奔放、游目骋怀。如《水调歌头.大江东去》的壮美与豪放《雨霖铃》的婉约与柔情,《声声慢》的寻觅,《紫藤萝瀑布》的深情与执着等等,都值得语文教师以激情去挖掘、去表现。有了激情,课堂才会有生机、有活力,教学活动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而要让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语文教师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文学素养低的语文教师怎么能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呢?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这里所说的学习并非专指专业方面的学习,而是泛指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但是就目前而言,语文教师的读书情况令人堪忧。我们的语文教师只是在看一本参考书,一本参考书外加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仿佛就有了看家本领。这种教师学习状况是一种纯自然状态下的小作坊式的教学状态。要知道,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步伐日益加快,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不断涌现,如果我们对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那么我们僵化的知识体系如何帮助学生构建起崭新的知识框架?语文课又怎能赢得学生的喜欢?甚至使人难以忍受在教学活动中的呆板和枯燥,更谈不上教学活动对人的良好教育和影响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读书,无以教书,不充实自己,无以育人。教师不仅要关注世界政治、科技、社会动态,也要研究教育理论教育专著,让自己的生活有不竭的清泉,也要让这清泉在理性的渠道中自由地流淌。为了教一段文,就读一本书,这种应付式的仓促应对的结果只能是是语文教学变得枯燥而苍白。读书是一种涵养,浸润于古今中外大师营造的精神家园中,我们的心灵会变得纯净而柔情,我们的心胸会变得浩瀚而广阔。读书是一笔财富,陶醉于精神世界的悲欢离合,我们便拥有了追求真善美的勇敢和坚毅;读书是一种追求它能激励我们在人类文明的冲撞中不满于苟且的显示,张扬起开拓进取的风帆,在继往开来的伟业中上下求索。不读书,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不会教书、不会育人,不敢走上那神圣的三尺讲台。

其次,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的“诗意”。诗意存在于生活之中,诗意蕴藏于文本之中。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取,并串联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的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爱莲说》中称赞的君子风度,《天净沙。秋思》透示的怀乡情愫,篇篇优美的诗文,都值得我们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教师领悟了,才能以此引导、启发学生,才能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去体味人类文化的经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教学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三、营造平等温馨的课堂气氛

怎么才能提高文学素养范文2

1.1有利于大学生的图书借阅与思想沟通,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图书馆员每天面对众多的大学生,其借阅与需求又是多种多样的,而一座图书馆拥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册的藏书,包含了林林总总各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管理员不仅是图书管理方面的专才,更要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借文学素养的内涵力量,在图书馆员与大学生之间,搭起一座相互沟通、彼此信任的桥梁.

1.2有利于语言表达的精采与魅力,从而塑造个人良好的形象

图书馆员每天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相互交流沟通的语言是否生动有趣,是否能得到大学生的喜爱与垂青,这与图书馆员的个人文学素养有关.事实证明,一个人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眼界自会开阔、心胸自会豁达,更重要的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极大地提升.近些年来,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露面的宣讲者,无论是讲清史三百年的阎崇年,还是讲两宋风云的郦波、讲百家姓史的钱文忠等等,他们均以精采的讲述,鲜活的语言赢得了千万观众的叫好.这里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凡在《百家讲坛》露脸的宣讲者,大多是大学教授或是中学老师,他们有着很高的文学素养.图书馆员在与高校大学生的交际中,如果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他(她)的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会对借阅学生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注重向图书馆员学习,注重文学素养的自觉提升.可见,高校图书馆员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会使他的人品修养变得高雅,会让他的语言具有张力与吸引力,同时,图书馆员的个人形象也得到了较好的塑造.

1.3有利于及时搜集或购置必要的书籍,从而丰富馆藏与满足学生借阅的需要

图书馆员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他们的知识面比别人宽,自觉学习的欲望就会更强.因此,在为图书馆增添书籍的时候,他们就拥有更多的发言权.1)社会上有许多本地作家,他们每年都会有不少的书籍出版,而这些高校所在地作家的作品,对大学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与示范作用.图书馆员及时了解本地作家的出书信息,动员他们向学校图书馆捐赠图书,这是作家与图书馆双赢的好事.2)图书馆员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对馆藏图书会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哪些是热门,哪些是冷门,随时做到心中有数.在建议学校购置新书籍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地方高校图书馆员文学素养提升的基本途径

2.1熟悉优秀传统文化,强化自身文学素养

谙熟我国传统文化和了解历史知识的丰富与积淀,是文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进步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历史的进程是一面镜子,对今人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图书馆员在与大学生的交流中,当学生需要借阅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时,由于自身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便可以为学生借阅什么样的书籍,查询哪些方面的资料,提供具有指导性的参考意见.同时,还可以就历史的演变与进步,和大学生一块探讨帝王将相的兴衰替变,从中得出以史为镜知兴亡,以人为镜知得失的深刻道理,从而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由是,原本单调的图书管理工作,通过图书馆员文化知识的介入,就使借阅与查询的过程变得生动而有成效.

2.2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加强自身文学修养

阅读学习是个人文学素养和提升的重要源泉.实践证明,大量、广泛的阅读文学作品是图书馆员加强自身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作为一个图书馆员,如果不善于学习,没有海量阅读文学作品的积累,不了解古今中外文化精髓,没有养成经常阅读的好习惯,势必将导致自身文学素养缺乏源泉.自身文学素养低下,怎么能够给读者推荐经典文学图书呢?更谈不上指导读者对优秀图书的阅读和利用了.馆员生而有幸在图书馆工作,工作时间同时也是难得的学习时间,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只要沉下心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不但可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也是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极大补充.当然,从工作角度出发,馆员阅读不能“偏科”,要求无论是中外的文学书籍或古代、现代文学作品以及社会学、科普等方面的知识,馆员在阅读过程中都应有所涉猎.馆员首先应该热爱文学、懂文学,才有可能高效地为读者推荐文学书籍.馆员自己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才能从心灵深处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3].

2.3熟知著名作家,走近借阅人心灵

在图书馆的书籍中,文学书籍占了相当的份量.因此,图书馆员必须了解和知晓一些著名作家.比如国内的,要知晓中国先秦两汉作家、隋唐五代作家、两宋金元作家、明清及现代作家.国外的,要知晓古希腊、古罗马作家,要知晓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的重要作家.大学里,虽然系目众多,但阅读文学作品是不分文科、理科,不分年老年轻的.而且在具体的借阅活动中,由于个人对不同作家的好恶与偏爱,就会产生名目繁多的借阅需求,比如有的喜欢中国的莫言、有的喜欢路遥,有的喜欢英国的莎士比亚,有的喜欢法国的巴尔扎克,有的喜欢俄国的契诃夫等等.不同大学生喜欢不同的作家,反映到图书馆员那里,就是五花八门的借阅状况.如果图书馆员对中外作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与借阅者就有了相互勾通的可能,有了共同的语言,从而就可以了解借阅者的思想,知道读者的想法、期盼,会与借阅者成为文学阅读上的好朋友.

2.4了解必要的文学知识,适当撰写论文

要知晓一些文学知识.图书馆员除了知晓一些中外文学名家以外,还应该知晓一些文学方面的知识.比如诗经楚辞的丰富内涵,唐诗宋词的格律规矩等等.养成写作习惯,这也是一个合格馆员应该有的素质之一.写作的范围因人而异,可根据自己的特点有所侧重,以平时生动鲜活的材料为题进行写作.在写这些东西时,应该尽可能加进一点文学色彩,增加文学性,既可使文章增色,也有利于文学素养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写一点文学鉴赏和批评的文章,或是诗歌、散文、有益于个人文学素养的提高,也有益于人生境界的升华.

2.5多听讲座了解文学知识

怎么才能提高文学素养范文3

【关键词】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 艺术修养

古筝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它的音色优美,易于入门。当前古筝教学已十分普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热衷,又逐渐地渗入到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之中。在这样的情形下,有些人由于缺乏对这门艺术的基本认识,学琴盲目,不知如何才能深入地学习这有着丰富表现力和艺术个性鲜明的乐器。

为了让更多的学习者和热衷者进一步认识、学习、掌握好古筝这门优秀的艺术,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古筝教师把眼光更多地投入到审美培养中来。我想就古筝教学对学生审美培养这一问题,根据自己在古筝演奏、学习上的体会,在这里谈谈我的看法。

一、古筝教学中的审美

因为古筝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它除了要有与其音乐一样的音乐色彩、音乐织体等外,还更需要有韵味、有风格、有意境。要想真正的学好古筝,就要在掌握好基本弹奏技术的同时,在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上下功夫。

“学筝”并不是要说纯粹去学习弹奏古筝的技法,而是学习古筝在全面提升“学筝”者综合素质上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音乐的学习可以潜移默化地使人增强对美的感受能力,能促进增强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人际交流能力以及自我心理控制的能力。

此外。古筝的历史、律制和滑音技法,对余韵的要求非常高。是继承了“大音希声”的中国民族音乐代表,一直以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国学知识的积累对学筝者非常重要。

筝又可以说是所有民族乐器中风格特点最丰富的乐器了。北方筝粗犷高亢有河南中州筝、山东齐鲁筝、陕西秦筝;南方筝细腻委婉有浙江武林筝、福建闽南筝、潮州潮汕筝、客家筝;还有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朝鲜族伽琴、蒙古族雅托葛。当代古筝宗师曹正先生曾用“茫茫九派流中国”来形容古筝风格流振的丰富多彩。

众多的风格流派有着丰富的音乐语言,这与地域人情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如果不能了解各流派的地域特点、人文特点、语言特点等,就没法掌握好各种风格的乐曲。

二、文学修饰对古筝演奏的作用

传统筝曲中的《汉宫秋月》、《鸿雁捎书》、《苏武思乡》、《蛟龙吐珠》、《粉蝶采花》、《莺啭桃李》、《凤求凰》、《翡翠登潭》、《昭君怨》、《平沙落雁》、《出水莲》、《梅花三弄》等,创作筝曲中的《长相思》(王建民曲)、《箜篌引》(庄曜曲)、《云裳诉》(周煜国曲)等古筝乐曲名,只要你稍加留意就能发现这些要么是美妙无比的词藻,要么就是与诗词歌赋、历史事件、民间传说联系在一起的。

从诗词发展而来的古筝曲有《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胡笳十八拍》(蔡文姬)、《渔舟唱晚》(王勃《滕王阁序》)、《枫桥夜泊》(张继)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品,经作曲家们有感而发所创作出的筝曲。如果没有一点文学知识,连原诗的意境都无法体会,怎么可能把乐曲弹好并带给听众中国文人式的含蓄的古典美呢?

从历史事件发展而来的古筝曲有《广陵散》(古琴曲移植)、《林冲夜奔》(陆修棠王巽之编曲)、《临安遗恨》(何占豪曲)等,弹这些曲子必须要深入了解真实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和事件。“聂政刺韩王”的悲壮,“莫须有”罪名的千古奇冤,即使林冲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要在名著《水浒传》中将林冲逼上梁山的事件仔细研读。这样才能合理推敲人物性格和事件发展,揣摩作曲家创作意图,以体现在演奏过程中。

从民间传说发展而来的古筝曲有《高山流水》(传统曲目)、《孔雀东南飞》(郑德渊曲邱大成改编)等。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佳话被改编为三个版本的《高山流水》,河南版的甚至是传统筝家初次见面必弹的曲目,以表敬意结为知音。刘兰芝与焦仲卿凄美的爱情,通过对一双孔雀凄凉的哀鸣、哭泣。最后无可奈何地飞离“借物喻人”的“拟人化”描写,叙述了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一对恩爱夫妻不得不离散分别的爱情悲剧。对传说故事的了解与否直接体现在乐曲情感运用方面。

以上只是举了个例,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还有许许多多乐曲没有提及,筝的音乐文学性是从筝诞生那天起就一直伴随着它的,几千年来文人乐者为此结下了恒久的审美美学观点。

三、二者互不可缺

由上可见,古筝艺术不但有着其它乐器的共同特性,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和全面提升文化素质的内涵性。

怎么才能提高文学素养范文4

一、 明确课外阅读的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7~9年级的学生“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要了解学生读过哪些书,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订阅读计划,每学年、每学期,以至于每周、每天都要有具体的阅读目标,规定一定的阅读量,教师应督促学生严格履行计划,切不可一曝十寒。

二、 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信息化时代,电视、网络视频等以排山倒海之势对阅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波,然而,电视、网络视频的“可视性”怎么也无法弥补它的诸多缺陷,电视及网络上的视听资料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阅读。青少年喜欢看电视、上网,这无可厚非,那么,我们不妨因势利导,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感受通过电视剧、网络视听等方式与阅读原著来了解古今中外名著的不同,使他们明白,电视与网络视听资料不过是断断续续的“随手翻翻”与“快餐式”的“浏览”,远不如直接阅读文字的获得的感受那样具体、细腻,只有直接阅读原著,才能潜入文本深处,与历史对话、与作家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领略用文字刻画的人物、创造的美景,享受阅读带来的酣畅淋漓的。

7~9年级的学生,年龄增长了,接触到的领域扩大了,认识事物的能力增强了,他们需要读更多的书来拓宽眼界,广泛获取知识。针对学生课业负担重、课外阅读时间缺乏的现状,应当号召他们见缝插针,利用饭前、晚自习前、睡觉前等“边角料”时间阅读,鼓励他们“贵在坚持”——安排一名学生语文课前五分钟朗读自己选定的美文并作简要述评;每天开展半小时读书读报活动;每两周安排一节读书交流课,推荐好书、赏析美文、演讲比赛、交流心得;要求学生每周记1000字以上的历史、科技、风景、人物、民俗风情、名人名言等内容的读书笔记,写两篇读书心得,以巩固阅读效果,积累写作素材,为习作奠定基础,让他们体验读书的快乐,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一旦激起阅读的欲望,时间就不再成为问题。

三、 选择经典的课外读物,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

好书是智慧的钥匙。“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在阅读文学经典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心灵因细腻而伟大,心灵因怀疑而深邃,心灵因孤独而奇特,心灵因关怀而多情,心灵因痛苦而至诚。”(张文质语)

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高品位、高质量的课外书籍。一是将与教材配套的《新人文读本》推荐给学生,以课本为样本进行辐射性阅读;二是推荐文学名著,让学生在与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们的对话中,提升人生境界,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三是推荐优秀报刊杂志,如《语文报》、《读者》、《时文选粹》、《智慧背囊》、《中华活页文选》、《中学生阅读》等,让学生在获取广博的知识的同时,感受深厚的人文精神,提高文学涵养。

四、 授以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教会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常用的读书方法有:

(一) 味读与美读。将文本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这是味读;“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这是美读。

(二) 精读与略读。精读是完全性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重点段和描写优美、精辟的句段,细心研读,反复读,驱谴着想象去读,进而领悟作品的言外之意;略读是不完全性阅读,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上。

(三) 圈点与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千古经验之谈。光读书不动笔,就像筛筛子一样,装的东西多,流失的东西也多。指导学生阅读时在书上圈、点、勾、画,标出文中最能表现事物特征或事理的关键词句,便于理解;对含义深刻的句段,用批注形式,大胆提出质疑,进而分析作者在表现手法上的独到之处。

(四) 三遍阅读法。第一遍,很快地读完文章,初步领略大意;第二遍,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留意篇章结构;第三遍,一段一段地仔细读,深刻领会,并注意炼字炼句。

(五) 还可以引导学生齐读、分角色读……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着想,把“钥匙”交给他们,让他们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领略文学天地的旖旎风光,切不可喧宾夺主、越俎代庖。

怎么才能提高文学素养范文5

1.没有具体的阅读目标。我们清楚的知道,学生无目的阅读是不会有进步的。那怎么样才算“读”好?在阅读中不能停留在 “肤浅”的知识表面上,能够从文中读出自己,引发思考。而这些都需要老师来引导,教师应通过不同方面帮助学生对每一遍的“读”设计不同的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有目的地读,这样学生每次阅读的感受和收获都是不一样的。

2.缺乏正确阅读方法的指导。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是现在我们上语文课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看似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是我们忘了自己作为教师的导向作用,也忽视了语文课文自身的必然的特点。在这点上我们可以学习余映潮老师的教法,他将诵读与默读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实现了学生的有效阅读。

3.轻视默读的习惯培养。默读也是一种有效阅读的形式,换句话说阅读习惯就是能力。默读它区分于朗读,因为一个有效的默读更能提高阅读速度,同时也赋予了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也有利于文本的正确深入理解和扩大语文的阅读量。

4.家长们急功近利的思想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作为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把更多的心思花在课业上,一旦发现孩子读名著,家长常常采取一种相当敌视的态度,总之,凡是考试不考的就不准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试教育使很多人变得急功近利,而这种思想对教育造成的危害是长久的,大量剥夺了学生阅读的时间,以牺牲学生的素养为代价。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语文教师,深知中学生阅读很有必要,面对这些情况我们该做些什么?我认为要从学生长远发展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的阅读特点,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可以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课、演讲比赛等,吸引学生的参与,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产生对美的追求,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从而逐步培养起阅读的兴趣。

第二、 教师的引领指导不可或缺。试想一下:一个不阅读的老师,和爱阅读的学生。没有教师的榜样示范,何以有学生的效仿?所以教师要指导帮助学生确定阅读的目标,学会阅读,教师应该把语文的课堂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不应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而是和学生共同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问题根源的乐趣,并尝试着自己去阅读,从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对于一些篇幅比较长的名著,可以帮助学生分成几个部分来读,这不仅解决了学生自由时间少的问题,而且更有利于他们消化作品的内容。

怎么才能提高文学素养范文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就业 教育创新 师范 文秘

一、 师范类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市场经济中“生产”和“消费”的理论告诉我们:消费决定生产的方式和数量。消费促进生产,如果把学校培养出学生比作生产的话,那么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就是一种消费。时代在前进,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生产出逢时对路的“产品”、产学结合是当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来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是大部分同学的首选。但是,就当前中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看,更重视语言和文学的理论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也很大。相对来说语文教学等实践方面则被忽略了。很多高校包括重点大学都会用很大一部分时间来开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课程,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语文教育学这些实践性课程则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一个困惑——学不能致用。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应该提倡创新性课程设置。身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他们是对后代人影响最早,也是最久远,最深刻的群体,中国的人才是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教师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因此,教育观念非常重要。高校汉语言专业必须培养学生的前瞻性、创新性观念,为中国的创新教育培养一批预备队员,以便他们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习下去,为中国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要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必须对传统的“一听到底”,“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封闭,很多同学都带着“熏”和“浸”的意识在听课,当然,这种听课方式可以好好的感受大学教师的学者风范,体会他们滔滔不绝,声情并茂的讲述,但是,很多同学听完后脑子里面什么都没留下,也从来不思考,自己应该怎么样去让自己以后的学生学到一些东西。所以,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把学生纳入课堂中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真正做到“熏”、“浸”之后的“刺”和“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改革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课程的人文性品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大特色是它的人文性,学生不仅在本专业可以学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在本专业感受到强烈的人文关怀。这对于学生将来步入教师队伍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增强课程设置的人文性同时也是为了回应新课改和新热点,做到教学联系实际,当下小学和中学教学都提倡人文教育,对小学生、中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给学生减压,所以,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人文性元素是对同学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二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纳入课堂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学生只要带“两只耳朵”去上课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先把要讲授的内容告诉同学,让同学们预习,然后在上课之前每个学生都要提一个问题,看看谁的问题最具有建设性。

2.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高自己能力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不仅仅要通过理论性的课程汲取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通过实践课程掌握扎实的实践知识。作为一个教者,他必须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不懂得实践,就有“心中浪翻浪,口中不见波”的感觉,学得再好,不懂得教,也不是一个好老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改变传统的实习方式势在必行。老一套的实践方式无非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出去实习一个月,这种方式可能对某些同学有用,但是它只是给同学一个实践机会而已,并没有在观念上给学生们一个实践的转变,有很多同学并不能适应角色的转变,等到自己适应老师的角色之后实习已经完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关键是从观念上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说让学生一进大学就有老师的观念在他心中,在大学四年间,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学生的实习期间。这就相当于每个学生都有四年的工作经验。

二、文秘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文秘方向的学生就业方向要远远大于师范类的学生,记者、编辑、机关单位的文书等等都比较适合文秘方向的同学,但是近年来文秘专业毕业生表面上的供不应求和实际上的就业质量不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分析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趋势和就业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提高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路径,为文秘专业的建设指出努力的方向。从文秘专业就业方向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工作的的共同点都写作。

小结: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专业技能强,适合市场发展的人才,闭门造车并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产学结合以成为现代教育办学的宗旨。高校就业教育与教育一样重要,汉语言为学专业不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加强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当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教育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