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手术室护理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手术室护理模式范文1
手术室是医院抢救重症患者的主要场所,不仅需要严格保证手术室的情节环境,同时也要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以便在患者病情剧变时能够及时作出迅速反应,此外,手术室中医疗事故发生率较高,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手术室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文主要研究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将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手术室收治的82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象,所选患者均无精神障碍,能够配合相关调查。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均41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21~76岁之间,平均(37±1.25)岁;胃肠部位手术7例,肝胆部位手术11例,心肺部位手术10例,卵巢部位手术6例,子宫部位手术5例,脑部手术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实验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19~78岁之间,平均(38±1.54)岁;胃肠部位手术10例,肝胆部位手术8例,心肺部位手术9例,卵巢部位手术6例,子宫部位手术6例,脑部手术2例;给予实验组患者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监测、健康宣传等;实验组则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术前优质护理。由于手术治疗的创伤性较大,许多患者在术前会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针对此情况,护理人员对患者详细讲解相关手术知识,使患者了解开展手术的重要性,在提高其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为其手术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护理人员同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够获取患者信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术中优质护理。在安排患者进行手术前,护理人员应当实现调节手术室温度与湿度,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手术环境;在手术开始前几小时,护理人员访问患者,事先进行手术沟通构建和谐关系,同时,护理人员为患者帮助患者执行导尿、吸氧以及输液等必要操作;护理人员在护送患者进入手术室的过程中,应当尽量保障运送速度的均匀性、保持平稳,避免出现碰撞等情况;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全程陪同患者手术,实时监控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便与相关医师积极沟通,并良好配合医师工作,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3)术后优质护理。在患者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积极为其擦拭或者清洗皮肤,更换患者的衣物、床单,保障病房的干燥、舒适。另外,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状况,出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报告给相关医师。同时,护理人员应当积极同患者家属共同叮嘱其饮食等方面的注意事项,以亲切的态度获取认可。
1.3效果评定
采用我院自制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情况进行评定,得分越高代表焦虑度越高。同时,对两组护理后的满意度进行调查,≥85分为基本满意,65分≤满意<85分,<65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基本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表示方式为(珔x±s),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例数/百分比,(n/%)],当P<0.05时,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为(41±1.23)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为(67±1.65)分,实验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护理后基本满意有19例、满意有20例、不满意有2例,总满意度为95.12%;对照组护理后基本满意有11例、满意有23例、不满意有7例,总满意度为82.93%;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医院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手术患者护理的过程中,由于患者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手术恢复时间长,因此,对于手术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2]。近年来,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已经获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且获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护理特点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具备针对性的护理方案,通常来说,优质护理模式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的护理,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对患者实行人性化干预措施,同时也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病情状况,与传统护理模式比较,优质护理服务的时间跨度较大。本次研究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实验组,其护理后S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与桑梅芳等[3]研究结果相符;提示,在手术室患者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心理,提升护理水平。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了,实验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高达95.12%,与对照组的82.93%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还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而改善护患关系。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确切,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杨勇 单位: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秦洪波,高文燕,黄彩红.手术室优质护理模式开展的临床意义及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09(15):181-182.
手术室护理模式范文2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1~12月采取“无缝隙护理”模式的80例手术室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实施“无缝隙护理”之前的80例手术室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14~77岁,平均(47.1±9.3)岁;患病情况:头颅外伤18例、急性阑尾炎14例、急性胆囊炎11例、急性胰腺炎13例、胆结石7例、肾结石9例、其他类型8例。观察组:男43例,女37例;年龄13~79岁,平均(47.3±9.6)岁;患病情况:头颅外伤19例、急性阑尾炎13例、急性胆囊炎12例、急性胰腺炎14例、胆结石8例、肾结石9例、其他类型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另外两组护士各20例,对照组护士年龄21~35岁,平均(29.9±5.0)岁;学历:中专(包括职业高中)8例,大专9例,本科3例;工作年限1~8年,平均(4.30±1.22)年;观察组护士年龄20~34岁,平均(28.3±4.2)岁;学历:中专(包括职业高中)7例,大专11例,本科2例;工作年限1~8年,平均(4.27±1.09)年。两组护士的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无缝隙护理”管理方法
1.2.1积极转变服务理念
在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之前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关于“无缝隙护理管理”的相关资料,将“无缝隙护理”理念及原则融入及贯穿于整个围术期,与患者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接触”,为手术患者提供一个“优质、安全、舒适”的手术环境以及护理服务。
1.2.2开展民主化管理
无缝隙管理过程提倡患者自我管理。在实行“无缝隙护理”管理之后提出科室全体护理人员人人都是护理质量小组成员的理念,人人都能参与质量控制,人人都为双重角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人人都需要为科室的护理工作献计献策,尽量积极主动地去做。护士长应经常性地同护士谈心、交流,听取多方的意见,并组织科室所有护士集中地进行探讨与分析,形成工作制度大家顶,预防对策大家提的工作氛围。
1.2.3实行规范化管理
首先,应使制度标准化: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管理需求,结合科室实际工作状况不断地修订职责、护理常规以及制度等。其次,护理行为合法化:在围术期延伸扩大了护理工作的基本内涵,修订了术前探访——术中个性化护理——术后回访工作的护理流程。整个流程由手术室的护士亲自执行,改变了往常由手术室护工到病房接患者的危险行为。在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事先向患者进行告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肢体暴露。再次,实行弹性排班周末安排制度:改变传统的排班模式、减少固定班次以及增加可调控的班次,在制度上应将每班工作职责加以细化,每天按照手术任务合理地安排手术人员,并合理地配备护理人员。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准备情况、医患满意度、护士考核成绩。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准备情况对比分析
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物品准备完善率、记录合格率及工作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267,x2=5.228,4.386,4.397,P<0.05)。
2.2两组医患满意度及护士考核成绩对比分析
观察组医患满意度及护理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x2=4.209,5.271,t=3.995,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与增强,医疗安全问题被提上日程,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医护工作人员应该保持较高的警惕性,努力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及其他手术风险事件的出现,确保风险因素,对实际病情进行观察,并作出相应的充分准备。然而由于很多患者对手术了解的知识很少,目前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消极负面问题,不良情绪往往会对治疗的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不仅要求具有熟练掌握技术操作的能力,同时也对护理提出了更高、更好的要求,护理工作已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无缝隙护理”是一种严密衔接的护理过程,护理人员术前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针对其存在的心理顾虑及提出的问题逐一解释,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术中积极主动地配合临床医生和麻醉师,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指标及病变部位的变化,护送患者入病房,并做好交接班工作,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为术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奠定了基础。在手术中实施“无缝隙护理”能够提高护理效率,缩短手术时间,具有良好的效果。但不仅要求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服务,而且要求提供的服务注重患者的感受,护理工作已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无缝隙护理”是一种严密衔接的护理过程,护理人员术前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主动服务意念、提高了护理工作人员的考核素质,大大提高了患者及医生对护理的满意度。
4结语
手术室护理模式范文3
【关键词】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手术室;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手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在手术期间,护理对于患者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1]。手术室护理关系着患者的治疗效果,所以对手术室的护理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院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对手术室护理采用常规管理,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对手术室护理采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比较采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前后的护理效果。现将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对手术室护理采用常规管理,选择期间进行手术的19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对手术室护理采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选择期间进行手术的20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2方法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对手术室护理采用常规管理。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对手术室护理采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方法为:(1)建立质量控制小组:科室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建立多个质量控制小组,如建立手术室各室管理组、器械管理组、护理文书组、消毒隔离组、急救管理组等。每个小组包括3-4名护理人员,选择1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理人员担任组长。(2)组织护理培训:科室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参加护理培训,邀请资深护理人员讲解手术室护理管理的重要性,采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责任意识。各质量控制小组单独组织护理培训,组长为组员发发放护理质量控制管理表,讲解各自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的相关内容,倾听组员关于质量控制管理内容的意见,对不合理的内容进行及时修改;各组长为组员分配工作,使各组员的职责明确,切实提高其责任心。(3)护理质量检查管理控制:质量检验管理小组不定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进行突击检查,观看手术室护理操作,评价手术室各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记录不规范的地方进行及时整改。对于考核结果优秀的护理人员,将考核结果与奖金及晋升挂钩,对考核不良的护理人员进行约谈,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1.3观察指标观察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前后的手术室护理差错率及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情况。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并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前后的手术室护理差错率分析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后手术室护理差错率为0.05%,较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前的0.3%显著降低(P<0.05)。具体结果见表1。2.2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前后的护理满意率分析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4.9%,较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前的81.3%显著提高(P<0.05)。具体结果见表2。
3讨论
手术室是外科手术进行的主要场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术已成为多种疾病治疗的常用手段,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护理事业正在迅速发展,护理部门已成为各大医院的重要部门之一,承担着患者的护理服务任务。手术室的患者多为病情复杂、病情较重的患者,所以患者更离不开优质的护理服务。然而,在一些医院,存在着手术室护理不规范的现象,这对患者的手术治疗极为不利,同时也增加了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风险。由此可见,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3]。质量控制对于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控制尤为重要。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以建立多个质量控制小组为基础,在每个小组内选出组长主管本小组所涉及的护理管理任务,组长又给组员分配工作任务,明确各组员的工作职责。可以看出,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中组长及组员的工作职责均较为明确。明确的工作职责从某种程度上明确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这对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好坏最终由护理质量检验管理小组来评价,其所进行不定期突击检查更有利于发现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奖惩机制的建立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对待护理工作更为认真负责。由此可见,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具有良好效果。为探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本院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对手术室护理采用常规管理,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对手术室护理采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结果显示: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后手术室护理差错率为0.05%,较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前的0.3%显著降低(P<0.05)。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4.9%,较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前的81.3%显著提高(P<0.05)。本研究说明,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别逢桂,李柳英,王文平,等.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7):596-597.
[2]伊学珉,朱学玲.“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1):139-140.
手术室护理模式范文4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来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19~59(36±4.5)岁,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严重糖尿病、肝硬化及心脑肺部疾病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身体基础状态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2组患者住院期间治疗和麻醉方案大体无明显差别。
护理方面,对照组采用传统一般护理。研究组实行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具体措施:首先成立无缝隙责任小组,根据职称、临床经验等任命一定数量的护理组长,负责管理责任护士的工作、培训、考核,组员分配以老、中、青搭配为原则,实行组长领导下的无缝隙责任制管理模式,岗位到人、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术前主动向患者介绍科室环境、主刀医师及相关责任护士,进行入院健康教育,告知家属陪护和探视制度,并以自己成功护理的经验耐心讲解患者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态度温和,倾听患者对手术的顾虑,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针对性,实现主动服务无缝隙。术前饮食指导、术前用药及肠道准备指导均须由专人完成,手术当日,按照手术室门接患者—手术—协助送至病房或重症监护室—详细交班记录等一系列措施,保证全程护理流程无缝隙,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术中护理以资深与低年资护士合理搭配,促进低年资护士业务能力的进步,保证手术间安静、整洁,室温以23℃为宜,巡回护士要多与患者交流以转移其注意力,帮助患者摆放手术和四肢,避免麻醉意外损伤,术后加强巡视,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出院时嘱咐患者定期随访。
1.3治疗标准
对所有患者访视前及麻醉前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对于患者的应激性则统计记录2组患者麻醉前的心率、血压及皮质醇浓度。派专人制定护理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表,患者出院时,嘱咐患者完成。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访视前2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前SAS评分、SDS评分、心率、血压及皮质醇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满意度方面,研究组为9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护理模式范文5
关键词:围术期;手术室护理管理;亲情护理模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围术期患者,总计110例。其中男女患者人数比例为63:47,最低年龄为21岁,最高年龄为68岁,年龄均值为(34.53±3.74)岁。采用计算机法将110例围术期患者分为两组,经SPSS21.0计算后组间患者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1.2方法。55例观察组围术期患者予以亲情护理干预服务。①术前护理。术前,护理人员需要组织简洁易懂的语言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掌握患者心理状况的变化情况,并适时予以干预和调整,指导和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1]。术前1d,进行术前宣教,帮助患者提前了解手术治疗的基本步骤及相关内容,稳定患者情绪。②术中护理。术中,护理人员全程陪伴在患者身边,适时通过肢体接触和语言交流予以患者支持和鼓励,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严格监测患者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并高效的配合手术医生完成手术治疗。③术后护理。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将患者送回病房接受观察,并做好交接工作,对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予以监测和记录,一旦发现异常,需要立即通知主治医生,并告知患者其家属术后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等。针对55例对照组围术期患者,护理人员根据常规护理要求对患者进行基础性护理干预服务即可。1.3观察指标。监测和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等指标,并采用贝克抑郁量表[2]对患者不同时间的抑郁情绪予以评估。调查和对比两组患者的舒适程度及护理满意程度。1.4统计学处理。将本次实验研究中形成的全部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包SPSS21.0进行研究和处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定依据以P<0.05为准。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生理指标及抑郁情绪对比。观察组55例围术期患者实施亲情护理干预服务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及抑郁评分较比55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围术期患者的相关观察指标更趋近于正常范围,见表1,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患者舒适度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对比。55例观察组患者围术期接受亲情护理服务后,疼痛舒适、睡眠舒适、心理舒适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55例围术期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后的各项舒适度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见表2,组间数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讨论手术作为临床治疗疾病的有效治愈方式[3],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当中。据调查[4],部分围手术期患者往往由于对手术认知的不足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甚至引发应激反应,影响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而属于护理干预则是导致患者产生消极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结合本次研究内容,我们选择了110例围手术期患者,并对其进行随机分组护理干预。所得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亲情护理干预的55例观察组围术期患者,无论是血压、平均动脉压,抑郁评分,还是舒适度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55例对照组围术期患者,组间数据差异检验后均符合统计学的判定标准,P<0.05。由此,足以证明,亲情护理干预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调节和稳定患者的生理指标及心理状态,改善患者的舒适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胡华荣 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中医院手术室
参考文献
[1]杨静.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5):70-71.
[2]陈普艳.围手术期亲情护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2(z1):178-179.
手术室护理模式范文6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逐渐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对护理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服务理念逐渐个性化、多样化及层次化。手术室是医院开展手术治疗、诊断和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不再仅仅是配合手术医生实施手术,还要考虑到手术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对手术效果的影响[1]。人性化护理服务是以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为目的新型护理服务模式,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个性化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精神上处于满足且舒适的状态,减少不适的程度,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尊重患者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及患者隐私。它将患者的个人需求作为出发点,在护理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精神、情感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都感到满足的状态[2]。有效的人性化护理可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反应,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保证手术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对我院2016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择期手术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3月择期手术的638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排除肝、肾、心等重要脏器损害者和意识障碍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0例)和观察组(318例)。对照组男186例,女134例,年龄22~71岁,平均(41.5±2.3)岁,小学学历106例,中学学历98例,中专或高中学历76例,大专以上学历40例;普外科96例,心胸外科74例,骨科68例,妇产科45例,脑外科37例。观察组男175例,女143例,年龄20~78岁,平均(40.9±2.7)岁,小学学历114例,中学学历89例,中专或高中学历82例,大专以上学历33例。普外科101例,心胸外科76例,骨科74例,妇产科37例,脑外科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学历、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术前给予健康教育,术后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并做好出院指导工作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科学的人性化护理。其内容主要包括:①加强护士的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 采取多种形式如外聘专家培训、讲座交流等增强护士有关人性化护理的服务意识,转变其固有局限的思维模式,牢固树立人文护理、个性护理、全程护理和谐护理的服务理念,强化“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患者满意为目标”的服务思想,做到接待患者热心、治疗细心、护理精心、服务用心的理念,切实为患者提供舒心的护理服务。同时,强化礼仪修养,以人文精神推动人文服务,打造礼仪化的护理服务,做到语言得当、行为规范、仪表整洁、服饰得体、庄重大方、和蔼可亲。②强化护患交流,营造人性化就医环境 护理人员在每项操作前均先向患者解释,以取得其理解、配合。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将尊重、爱护患者的理念贯穿于手术全过程,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动态,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减少患者不良情绪反应对于麻醉和手术的影响。同时,注意病房和手术室的环境配置,如病房放置详细的服务指南、鲜花、健康教育图画、宣传栏,安装柔和的床头灯,张贴特殊检查、特殊疾病及特殊治疗的温馨小提示,床单被褥采用淡雅的纯棉布料,使患者感到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适、安全,有归属感,减少心理的紧张感。③注重细节 非语言行为是一种不以自然语言,而在沟通中借助表情、手势、眼神、穿着甚至物品的摆设与他人的空间距离等为载体来帮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提倡微笑、亲情、细微服务,护士与患者的目光交流可以给患者轻松和被尊重的感觉,而微笑的眼神则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有利于稳定情绪。此外,术前在综合分析患者病情的基础上,给予患者鼓励性、安抚性的细节性言语和动作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提升配合手术治疗的配合性。术中尊重患者的隐私,保暖可以让患者感受到人性化护理,为防止患者在手术中因为过度的身体应激反应影响手术顺利的进行。术后和蔼的言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配合护理的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④出院随访 患者出院时,记录详细的电子档案,并赠送爱心服务联系卡,护送患者到医院门外。出院后可通过电话、信件、上门随访等方式,定期了解患者身体情况,并认真登记保存,同时根据随访的情况及时为患者提供正确的建议和知道,让患者体会到人性化的关怀。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3]
采用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和护理质量情况。其中护理满意调查问卷包括护士服务意识与态度、护士仪表及语言、业务水平、就诊环境等,满分100分,≥90为较为满意,70~89分为满意,60~69为一般,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由两名实验员交叉记录、校验,得出完整数据导入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检验, 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对比情况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为(76.3±12.1)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为(91.2±4.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17 P=0.000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9.912 P=0.019
3.论
手术室是医院的特殊场所,手术室的病人由于对医疗治疗了解有限,心理上较易出现较大的波动,如术前患者较易产生不良的负面情绪反应,术中由于不熟悉手术环境,心理上紧张、恐惧,手术担心预后,心理负担较大[1,4]。
传统的手术室护理局限于手术配合和常规的抢救治疗,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个性化的、有效的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秉持“以人为本”、“顾客至上”的宗旨,护理人员均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注重给予服务对象人性关爱的温暖与人性的回复,使其在手术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护理服务的满足感和安全感,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以人为本 ”的整体护理内涵,充分展现了护士的多重角色功能,扩大了护理范畴,确保患者更加温馨、舒适、满意、放心地接受手术。
人性化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手术进行,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刘靖萍的研究[5]显示,实施人性化护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前及常模,而护理满意度则高于常模。张勤等[3]的研究也发现,人性化护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反应,稳定患者的心率和血压,提高护理的质量。本文通过实施有效的人性化的护理,对于实施人性化主体的护理人员加强培训,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和人性化服务的意识,使其从根本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营造人性化就医环境,强化护患之间的交流,提高患者对于护士的信任感,提升配合手术的依从性。注重细节的观察的实施,及时出院随访,体现出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让患者真正体会到人性化服务的精髓。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护理质量评分也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人性化护理模式更新了护理管理和服务理念,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丰富了护理工作的内涵,大大缩短了患者于手术室之间的距离。手术室实施人性化的护理有利于缓解患者不良的情绪反应,增加患者的舒适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升护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毕华,张敏,李蕊.人性化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6):119-121.
[2] 张勤,张铭玉.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4):113-114,116.
[3] 彭小红.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究,2013,11(27):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