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保规章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保规章制度范文1
一、绪论
2008年4月25日,海南省政府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这确定了海南旅游发展的基本目标,发展生态旅游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组成。生态环境是海南省发展的最大资本,也是海南旅游发展基础。海南的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亮点。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分析生态旅游对海南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分界洲岛生态旅游景区借力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好时机,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近些年来不断发展,以期待实现海岛型生态旅游景区的适度开发,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增砖添瓦,为中国海岛型生态旅游景区树立标杆形象。
二、海岛型生态旅游景区发展现状分析――以分界洲岛为例
分界洲岛位于海南省陵水县香水湾牛岭旅游开发区的东侧近岸海域,平均水深6米,总面积为45328平方米。从2002年5月起,投资3000多万元,利用岛上400余亩土地,年接待游客量过百万,实现旅游收入近亿元,是地方政府的重要纳税企业;创造近千就业岗位,直接或间接带动相关产业近千万产值发展。从海南岛发展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岛发展最近也成为旅游业热点,分界洲岛是由陵水环球旅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和管理,陵水环球旅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自登记注册起开发建设,到目前为止已投入资金2亿多元,建有2个游艇码头、办公大楼、售票大厅、接待大厅、餐厅、VIP接待室及各种配套设施,并引进大型客运船12艘及快艇18艘,形成一个完整的交通运输体系,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岛屿观光渡假服务。2013年1月,海南分界洲岛旅游区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国家5A级海岛型旅游景区。因此,更加吸引了岛内外游客来此观光旅游,体验山、海、岛相融合的美妙。
三、分界洲岛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岛上的环保机制不够完善
虽然分界洲岛在开发时已经明确发展生态旅游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但是其环保机制不够完善。没有明确的自然环保区域,也没有硬性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对于游客对景区的破坏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规划。应该明令禁止一些不环保行为,例如禁止采集珊瑚贝壳,禁止随地扔垃圾,并且有专门人员的监督和明确的罚款金额。
(二)分界洲岛生态硬件设施不完善
应该完善生态管理机构污染处理系统,岛上酒店等施工对环境污染也很大,需要更加完善的净化工程。虽然现阶段景区环境质量优良,如空气质量、噪声质量、地面水环境质量、污水排放分别符合GB3095-1996的一级标准、GB3096-1993的一类标准、GB3838的规定、GB8978的规定。每日产生的垃圾,进行日产日清,不隔夜处理。但是应该随着岛上客流量的和设施建筑的增加而调整完善岛上的净化工程。
(三)生态保护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景区自开发建设以来一直注重景区品牌建设及市场的开拓,以强势电视媒体为依托,联动电台、报纸、杂志、网络等,展开超强度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攻势来加强景区品牌的推广。但是对生态旅游的强调力度不够。必须以生态旅游为宣传根本同时也给大众普及生态旅游概念。同时还要常与相关政府部门、旅行社到其他地区进行生态旅游市场宣传促销等活动的推广。在岛上景区内,还没有足够的生态旅游宣传标语,在潜水区和海滨浴场区完全没有环保宣传提醒标识。
(四)游客和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还相对薄弱
虽然景区工作人员上岗之前会经过严格的培训,但是对于专业的生态旅游环保知识的掌握还是很不足。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晚,所以生态环保知识的普及还不够,游客对生态环保旅游的认识还不足。由于很多地区在发展旅游过程中体现出较强的功利,只重眼前利益,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缺乏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有效保护,所以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只有传统的旅游景区工作经验。在强调以生态旅游为基础的分界洲岛区工作,员工的生态知识、环保意识都无法与国外成型的海岛型生态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相提并论。
四、完善海岛型生态旅游景区订制策略――以分界洲岛为例
(一)建立旅游生态管理机构
政府的执行作用在地方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海南当地政府有着海洋管理和旅游局环境监测等部门,他们可以制定一些有关于海岛开发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对开发商的破坏行为进行约束,并且可以起到监测的作用,定期派人到岛上进行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保留监测数据结果。同时旅游集团在岛上也建立相关的环境监测部门,由政府人员和管理集团同时选拔人员组成,有海水质量、海洋生物、树木植被、空气质量、实体垃圾处理等监测员。互相监督,协调合作。企业的企划领导层制定方案,要以长远发展方向考虑,制定可延续性的发展战略,完善明确的发展计划,从市场到环保充分研究深思熟虑的发展理念。
(二)建立岛上环保章程
岛上的管理公司制定相关章程,对投资者的行为规范,对施工队的规章,对工作人员的规章制度、对游客的规定等。在平时定期给工作员工进行环境保护的知识培训,同时游客在上岛前和路行没有景点的时候进行生态环境知识讲解。推广生态旅游产品,在景区或路边增加标识,促进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岛上的基础设施如浴场的躺椅,路边的休息石、垃圾桶、路牌都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可循环利用资源。提倡员工和施工者都能够又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环境保护上,还包括了在未来几十年几百年乃至更远的市场效益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有品牌意识,建立自己独特的品牌,具有创新精神,在市场发展和规划中也能够考虑的更远,做好前期推广和促销,建立好自己的品牌形象,以生态环境定位,吸引高标准的高端游客和国外游客。
(三)强化旅游保护宣传
宣传必不可少,促销力度必须要加强。打造国际性海岛旅游品牌,可以借鉴东南亚各国从建筑式样、装饰壁画,到电视和灯箱广告、随处可得的精美旅游小册子,还有热情洋溢的旅游咨询人员等多渠道的促销宣传模式。景区给大家提供的仅仅是一个服务,而生态环境自身是大自然给予的,并非人为创造的,所以旅游者也应该给予自然多一点关爱。所以在宣传中充分体现出分界洲岛是海岛型生态旅游景区,所有的旅游景点和娱乐设施都是建立在生态旅游的基础上来实现的。
(四)培养生态旅游人才
近中期分界洲岛旅游人才的补充以吸引外部人才为主,积极引进旅游行业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项目策划、旅游教育培训等专业技术人才。制订高级旅游专门人才培训计划,实施持证上岗制度,建立淡季旅游从业人员再培训制度。注重对一线旅游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导游员的培养上,要树立导游人员的道德意识、形象意识和服务意识,建立一支技能精湛,服务规范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首先,对从业者在学术和文书等方面传授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关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能先从认知上得到了解。其次,带领员工在自己景区内实行生态旅游的讲解,由实物来像大家介绍生态旅游,或者有关生态旅游的视频电影。最后在平时工作中,不断地渗透生态概念,从身边小事互相感染和督促。
(五)完善旅游综合设施建设
加强海岛从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系统,优质服务,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在分界洲岛的路海交通、码头建设、岛内交通、宾馆设施建设、旅游区建设、休闲娱乐场所和旅游商品生产等方面都要推行绿色设计,这是建立旅游生态岛的关键。岛内旅游交通应推行徒步、自行车,道路设计要将人为影响降至最小,人行小径要融入自然。岛上的宾馆设施建设不应追求城市化的商务宾馆设施,应该是低密度、低容积率、中小型化、风格特异和本土化的,融入当地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之中,要避免砍伐树木、破坏植被,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点。同时从建筑材料、电力供给、能源消耗的节约、废弃物处理等全方位实施全新的管理。旅游区和休闲娱乐场所的建设更要注意生态环境的营造。旅游商品的生产也要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并形成分界洲岛的特色。将分界洲岛真正建成海岛型生态旅游景区的示范区。
(六)增加旅游者环保意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分界洲岛生态旅游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旅游者不断地增加,对旅游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和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提高海岛型生态旅游景区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是尤为重要的。我们要有目的性、层次性给出几点建议:可以根据旅游者的受教育程度不同,让他们接受不同方式的生态旅游概念的讲解,例如对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旅游者,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土生土色表演歌唱快板等表演方式传输生态环保知识,高等教育游客可以进行文字、授课等方式进行等;积极配合当地旅游景区的相关生态规定,认真倾听景区安排生态旅游教育课程,从中领悟生态环保旅游的益处;以谦虚的心态进行旅行,真诚地希望从当地居民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对当地民风民俗进行学习,了解禁忌,尤其注意口语、肢体语言以及拍照;花一些时间对你每天的经历进行反思,以加深自己的理解力。
五、总结
生态环保规章制度范文2
为了更好地建设绿色生态、和谐,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针对我市近年来化工项目审批较多、规模较小、起点较低、环境风险较大、管理水平不够到位的特点,现将进一步加强我市化工项目的环境管理,有效控制新污染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严格项目审批,把好化工项目准入关
作为项目环保审批部门,我们将严格按照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本着“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指导思想,认真履行审批职责,把好化工项目准入关。现将化工项目审批中的几条原则重申如下:
(一)对规模较小、工艺设备简陋、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予审批或补办手续。
(二)卫生防护距离内存在居民区、疗养院、学校等环境敏感点的化工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和补办手续。
(三)向饮用水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内直接排放污水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化工项目不予审批或补办手续。
二、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审批要求落实到位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作为环保部门,除了加大宣传,提高企业法人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以外,更重要的是深入企业调查了解情况,督促企业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落实项目审批所提出的要求和措施。要求各县(市、区)环保局,对本辖区内由设区市以上环保局审批的化工项目,有计划地进行建设施工期的环境监督检查,及时向企业指出和向我局反馈企业在建设中存在的环保问题,并建立相应的督查档案。此外,各县(市、区)环保局还应对辖区内由我局审批的化工项目的试生产,按照试生产的条件,进行现场检查,提出是否同意试生产的意见,并抄报我局。
三、坚持标准验收,有效防范环境风险
建设项目环保竣工验收是检验项目建设单位执行“三同时”等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落实项目环评批复要求,有效控制新污染和防范环境风险的重要环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抓好抓实。
(一)配套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单位应按环评及其批复的要求,确保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不折不扣、高标准地配套污染防治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对污染防治设施未配套到位和主体工程采用陈旧简陋等落后设备的化工项目,不许投入试生产,并不予通过环保竣工验收;
(二)规范项目设计施工。规范项目设计施工,建设整齐、流畅的生产线和舒适的操作环境,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延长设备和管道的使用寿命,而且还可以减少因设备管道损坏、泄漏,以及管道杂乱无章所引起的操作不便而发生事故的概率。因此,要求各化工企业在项目获得审批后,必须舍得投入,请正规设计单位设计和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施工,确保设计和施工质量,否则,项目不予验收;
生态环保规章制度范文3
1、新《环保法》的概述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监督管理 第三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第四章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五章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我国新《环保法》整体重在明晰政府顶层设计、主导职责及监督职能;其次在保护和改善环境方面新增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两个概念,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使得区域进行选择性开发变得有法可依,对于保障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可以改变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和人才投入得不到法律支持的不良局面。然后从预防污染方面鼓励企业及各单位从技术创新、推行清洁生产、监视测量及应急处置等多方面采取可行措施杜绝环境污染。我国在由政府主导、企业执行、群众监督等一系列措施落实下推行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的方式,让环境保护工作在透明的状态下良性发展。这样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环境污染制造者的隐蔽,增强了政府的监督力度,以及群众参与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新环保法出台、下发给地方政府当地环境标准的制定权,根据当地环境的实际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质量检测标准;并且支持对于当地环境保护的资金和人才投入。这些举措,明显地刺激当地环保市场的不断壮大及环保现状的改善。新环保法对于环保责任主体重新规定,将污染排放单位、技术部门以及监督部门全部划入环保责任主体,并增加了对于排污单位的惩罚力度。
2、开展企业环保管理工作的作用
在新环保法及四个配套管理办法下,各产污企业如同上了轨道的火车一样规范、秩序前行。言外之意,如果不能按照政府的环保政策轨道执行,企业将偏离轨道出现停止运营的风险。这样一来,产污企业实施环境保护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开展环境保护有助于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减少或杜绝企业在生产活动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在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提升企业形象方面也有重要意义。通过制定科学的环境管理战略和目标,明确企业各部门权限和职责、将政府环保政策有效执行做到了企业合规守法的承诺,避免企业触犯相关法律法规的风险。更好地对可能形成的污染进行预防,从源头上对污染进行把控,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政府环保工作引导及企业环保意识增强的基础上,环保工作逐步实现企业走上自主预防、技术创新的新道路。企业不仅从污染治理方面取得巩固业绩,更是从环保技术创新尝到发挥优势内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增强环保应急措施,外部寻求、开创新的企业经济增长点,为企业无形中增加隐形效益。这样也促进我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及环保经济市场拓宽发展。
3、摸索企?I环保管理工作的方法
3.1完善企业的环保机构
虽然企业内部也设置了环保机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环境保护工作只有这一个部门完成,其他关联责任部门却主动不参与。甚至有的企业在精简机构时为了节省资金,将环保部门撤掉,而有的企业根本就未单独设立环保这一职责。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只靠企业内部的环保部门很难完成企业所需的环保任务。原因是:企业的领导对环保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未想过或是没有时间对优化环境保护系统进行研究,只注重提高业务水平;环保部门的人才储备不够,具备这一专业知识的人才偏少,出现问题不能够及时解决;很多企业的环保部门人员都是身兼数职,不能一心扑在环保工作上。企业设立环保部门尚且如此,更遑论根本就没有这一部门。所以,要想减轻环境受到的破坏就必须设立专门的环保机构,加大对环保领域的投入,聘请专门人才予以相关工作的指导,提高领导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
3.2明确企业环保和相关环保部门的责任承担方式
要治理污染首先应该从污染的源头开始,企业内部应该将污染治理的责任划分细致,施行谁污染谁负责的责任制。将污染源细分,从每个小源头进行污染的治理和控制。当然,企业内部各部门处理污染的能力不尽相同,对于处理污染能力较弱的部门企业应该加以扶持,并设立奖励制度,激励对于污染治理做出贡献的部门或者个人,让整个企业协同努力治理污染,而不会出现你推我推的现象。企业环保管理工作除了依赖企业自身的自律外,还应该由上级环保机构进行监督管理。环保机构也要根据发展的需求改革以适应监督工作。
3.3提高管理者环保文化素养,规范管理者的行为准则
(1)认真学习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企业环保管理者要不断学习党和国家与企业相关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并建立健全企业各项环保制度办法,以保证国家环保相关规章政策的正确贯彻和落实。(2)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环保管理水平。环保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对企业环境保护管理的实质工作懂得“管什么,怎么管”。因此,需要管理者不断地自觉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了解当前环保新形势、新动向,掌握一定的企业管理技能,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正确发展。(3)工作踏踏实实,认真负责。环保管理者对待工作要尽职尽责,一丝不苟。本着“摸清底数、依法合规、不弄虚作假”的原则,搞好企业环境保护常态化管理工作。
生态环保规章制度范文4
1、严格按照国家环保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保方针,进一步加大力度,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目标。进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识教育,使全厂形成了“我要环保”、“我为环保”的良好氛围。
2、推行清洁生产、开展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环保先行,末端治理不放松,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3、绿化美化环境,营造美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规范管理,持续改进企业环境绩效。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精髓是持续改进、持续实施,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做好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与规范的具有持续改进管理功能的环境管理体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4、落实节水、节电、节焦、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以技术创新为动力,采用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治理生产过程排放的污染物,全面完成减排计划;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进管理,提高综合利用率,进一步实施循环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5、尽量利用其他专业统计已有的各种资料,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总结成绩,找出矛盾,提出建议。
6、通过环境统计分析,反映出我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为制定环境保护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生态环保规章制度范文5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节能减排
据国家教育部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358所,在校生2231万多人,如果每人每天耗费0.0l度电和0.005吨水.一年则耗费八千一百多万度电和近四千一百万吨水。在能源日益短缺的今天。这一数字足以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重视。如果师生员工的节能意识淡薄,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节能管理漏洞,加之节能技术匮乏,浪费能源量也将进一步增加。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观念问题。经济学上有所谓的“公地悲剧”:即公地是公共的,谁都可以使用,而收益是自己的,问题是大家的;只要可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公共资源浪费与否无人关心。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受益者与承担者的分离,正是浪费现象严重的根源。高校师生在学校公共区域内的活动能耗基本上都是免费的.节约用水和节约用电意识没有深入人心。
2.节能规章制度建设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节能激励政策。
3.节能手段单一。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和推广工作力度不够。
4.能耗计量设备不到位,统计和分析工作无法开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作为学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这一精神,引导广大师生员工牢固树立节能环保意识,深入开展“节能减排”,积极推进节约型学校建设,保证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强化责任,统筹规划,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一)建立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学院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学校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业绩考核的一项内容,实行问责制。有关部门要抓紧制订具体的评价考核实施办法。
(二)从学院长远发展及日常运行管理的全局出发,对节能、节水、环保工作进行统筹规划。严格执行国家节能环保标准;建立健全节能环保制度;做好学校发展和校园建设规划,加强基本建设、维修改造及日常工作、学习、生活运行过程中的节能环保管理。
二、健全规章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一)健全规章制度。加快完善节能减排规章制度,加抓紧完成节能监察管理、节约用电管理、排污交易管理等方面行政规章的制定及修订工作。
(二)严格节能减排监督检查。学校可与水务工程公司合作,对全校范围内地下自来水管网漏水检测装置的安装和适时检测,通过查漏补缺,使水损率降到了最低。
三、奖节罚超,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学校可以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可按照“总额控制,节约有奖,超支自负”的原则,对公用水电进行计量化管理改革。在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等区域安装水电计量表,建成学校公用水电计量网络。这将大大增强了各院系、各部门节能节水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性,提高水电资源的使用效率。
四、加强宣传,提高全校师生节约意识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节能减排内容。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节能减排知识,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实丰富节能、环保教育内容,将节能、节水、节电等教育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纳入课堂教学,真正做到节能环保教育进学校、进课堂。
(二)利用各种形式,在广大师生中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水宣传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宣传日为契机,单独或与供电公司、自来水公司、环保局等单位联合举办宣传活动;将校园存在的浪费现象通过一定形式予以曝光;大力开展以“创建节约型校园”、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等。以此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食、每一张纸的意识,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开展节能环保社会实践活动。每年的寒暑假让学生参加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专业特点,把对节能环保有关知识的了解和实习实践中的环保行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以此促进学生强化环保意识、掌握环保技能、养成环保习惯。
(四)表彰奖励一批节能减排先进单位和个人。学校对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并通过校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形式来宣传节能先进典型,在全校师生中起到示范作用。
(五)领导老师带头,发挥节能率先垂范作用。建设崇尚节约、厉行节约、合理消费的机关文化。建立科学的政府机构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制订并实施学校机构能耗定额标准,积极推进能源计量和监测,实施能耗公布制度,实行节奖超罚。
五、全校总动员,将节能减排落到实处
(一)学校发挥主体作用,贯彻落实节能减排相关规定
1.严格执行节电节水规定。制定节电节水的相关规章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办公设备尽量减少待机时间,下班后应及时关闭用电设备,特别要求关闭电器电源,减少待机能耗;在室内自然光照较好的情况下,尽量不开照明灯,教室内人少时少开灯,坚决杜绝长明灯和白昼灯;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所有场所的水龙头,都要定期巡检,不得有跑、滴、冒、漏现象,坚决杜绝长流水现象发生,减少浪费等等。
2.从严掌握办公经费开支。压低各单位经费分配指标,从严开支使用;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节约办公成本;提倡使用办公平台或电子邮件发送文件,减少传真和纸质文件;尽量在电子媒体上修改文稿,减少重复打印次数;一般的传真、复印提倡双面重复用纸,提高利用率。
(二)引导学生发扬主人翁精神,从身边事情做起,力行节能减排
1.切实增强环保意识。对电池、废旧计算机零件等有害环境的用品,实行分类收集,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引导学生将废弃的书本、纸箱、易拉罐、矿泉水瓶等不能乱扔乱放,设置统一存放地点,由公寓管理收集,变废为宝。
2.推广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学院或者各系可购买部分教科书,面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循环使用;先在部分系开展教材循环使用试点工作,力争全院推广。
六、明确责任,奖罚分明,积极推进并建立长效机制
相关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节能减排”的组织实施,制定严格标准和检查制度,奖罚分明。对违反规定的人和事随时给予通报和处罚,将节能减排工作落实情况和成效纳入单位和个人年度考核指标,对节能减排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和奖励。
通过教育师生员工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重要意义,倡导科学的消费理念,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和精打细算、勤俭办事的良好风尚,通过全校总动员,师生积极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积极投身到“节能减排”行动之中,必定能创造性地做好节能减排各项工作,为高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7-4.
[2]胡大立,谢先彪.建设节约型社会 践行科学发展观[OL].人民网.,2005.7.13
[3]黄颖娜.学校节能减排教育长效机制探析――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视角[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5).
生态环保规章制度范文6
关键词:绿色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化学实验课程
1问题提出与绿色化学
“8•12”天津港码头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震惊全国,甚至世界。这种特别重大的安全责任事故,至今压在人们的心底无法抹去。然而,近年来高校实验室(中心)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这些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而且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财产甚至生命的重大损失。认真地梳理、调查、分析这些安全事故的原因,非常明显,主要起因:(1)不正确的安全观念和态度(侥幸、无所谓、不在乎);(2)缺乏知识及技术;(3)生理的不当不适应;(4)不适当的环境和设备引起的行为。总之,是人的责任安全意识不强或管理不善,都是人的因素。据确切统计,人为因素占98%[1]。因此,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居安思危,防患未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EnvironmentallyBenignChemistry)、清洁化学(CleanChemistry)。即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减少或消灭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2]。可以看出,绿色化学注重源头预防,提倡无毒、低毒原料和反应条件的应用,使资源和原料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实现环境的无害化和可持续化发展。基于绿色化学理念,在绿色化学视域下,尝试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创建绿色、环保、安全的化学实验室管理升级版,取得了良好效果。
2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的安全管理
2.1加强绿色化学教育
树立实验安全意识绿色化学教育主要是绿色化学思想、理念、“5R原则(不用危险品、减少用量、循环使用、回收再用、再生)”的教育。把绿色化学的思想和理念融入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贯穿到化学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理论教学的绪论课,在讲好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发展、应用中,适当提及新兴学科绿色化学的研究对象、发展以及应用,让学生知道绿色化学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用处。尤其是在讲授化学科学技术对科学和社会历史贡献时,一定要提到,化学科学技术的另一面。即人类生态环境的化学污染和化学产品的安全危害。让学生一开始就有绿色化学的思想和理念,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始终具有绿色、环保、安全的意识和责任。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定律、技术、方法和化学反应过程都可以融入绿色化学的思想和技术。化学实验课教学中,更是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用绿色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减少或消灭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如何使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的排放;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以及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产品。教育以绿色化学为科学基础,使师生“知其所以然”,使其体会“何应为、何应不为”,将安全意识转化为安全习惯,实现安全意识固化和安全行为常态化。加强师生实验安全操作技能训练,从每个细节入手,从根源上强化安全意识和责任。实验教室里有《化学实验规则》《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化学实验室安全歌》以及“绿色、环保、安全”的红色标语,使用仪器设备、药品用品上有“绿色、环保、安全”的标签。处处是“绿色、环保、安全”的字样,事事是“绿色、环保、安全”的责任。营造了“绿色、环保、安全在我心中,绿色、环保、安全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这样,在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参透绿色化学的思想和理念,常念化学实验安全的“紧箍咒”,就能安全无忧;只有警钟长鸣,才能防患于未然。
2.2制订绿色管理制度
明确实验安全责任哲人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安全的保障和“笼子”。在绿色化学的视域下,首先对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分析研究,增加绿色、环保、安全的实验内容,去除毒性强、污染重、危害大的实验内容,用微型实验和替代实验的方法,保证化学实验内容的绿色安全化。对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进行认真的修改完善,在《化学实验规则》《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化学实验药品仓库安全管理规定》中,有法规依据,包含绿色化学的理念和技术;有严格的实验操作规范和责任担当赔偿要求。尤其是,还全面制订了《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筑起化学实验绿色、环保、安全的“防火墙”,为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立下了不可逾越的规矩。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还有两项必须做好的工作。一是,化学实验“三废”的处理。高校化学实验的内容广,学时多,频次高,任务重。所以,“三废”物品量多危害大。为此,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主要是废气、废液能收集净化的,收集净化后再处置,不能收集净化的,在确保流通的情况下排放。对废渣,特别是剧毒药品,实行个人责任处置制度。多数是封袋,贴上标签,注明废品名称和危害,安全处置。二是,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3]精神,化学实验室的危化品仓库,有懂技术、有知识、管理经验的专人管理。并实行,需要主管部门签字的《人员准入制度》,有管理人员负责的《人员进出登记制度》和《物品进出仓库登记制度》等。始终绷紧安全管理这根弦,处处扎牢安全管理这个“笼子”。
2.3遵循绿色化学理念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2.3.1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绿色理念
绿色化学的理念可概括为“三性”:一是洁净性,致力于从源头上防止和消除污染;二是原子经济性,在获取新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子,实现“零排放”;三是安全性,尽可能不使用有毒或有害的危险化学品,反应条件尽可能温和或安全。该理念的目标并不是被动地去消除安全存在的隐患,而是要主动地从源头上去“防患于未然”,有效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根本上转变思维方式,培育师生安全思想观念,提高其安全素质,构建完善安全技术体系,将实验室的危险降到最低程度。基于这一理念,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又负有新的工作责任。实验室的设施建设,仪器设备、药品的购置,实验技术和方法,从计划到实施都要遵循“三性”理念,重视安全管理的整个过程,形成化学实验室绿色、环保、安全的管理系统模式。
2.3.2设施设备的安全绿色化
按照绿色、环保、安全的要求,学校投入较大资金对化学实验室的校舍、水、电、通风、实验台等进行合理设计和升级改造。选用原材料保证带有绿色环保标志,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给排水管径不小于规定数值,以确保给排水的通畅;照明电与动力电电闸分开,设计短路、过载、漏电等保护装置,确保一键断电,有效遏制事故的蔓延;通风、排气系统满足大型精密设备的特殊需要,便于有毒有害气体的散发;建立了消防预警设施,事故警报系统、呼救系统、逃生系统等。设施设备的绿色化,从源头上堵住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消防、报警、呼救、逃生系统的设置,在事故发生时都会发挥最大效益,使危害程度降至最低。
2.3.3实验技术方法的绿色化
从绿色、环保、安全的角度出发,优化实验教学的内容。采用“替代”原则,对于毒性、危险性较大、成功率较低的实验(如硝基苯和浓硫酸的制备),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模拟实验;用调温式电炉替代酒精灯。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倡“拒用”原则,淘汰毒性大、危险大、耗量大、污染严重且成功率低的实验,选用无污染或者少污染的实验,如氯化钠提纯、醋酸质量浓度的测定等。实施“减量”原则,精密计算,严格控制实验药品用量;积极推广微型实验,保证实验操作安全和“三废”污染的减少。贯彻“循环”原则,尽量选择反应产物可以连续利用的实验,让实验产物可以被其他的实验所用,节约成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绿色化学理念、技术为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效益。
3结束语
化学实验室虽小,但安全管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只要领导重视,管理人员用心尽力,融入绿色化学理念,采用绿色化学技术,就能使安全管理升级。近几年,在绿色化学的视域下,加强绿色化学教育,制订绿色安全管理制度,提升绿色化学实验技术水平,使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杜绝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也遏制了小事故频发的势头。基本形成了高效安全的管理模式,创建了绿色、环保、安全的化学实验课程体系。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良好环境,也为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新途径。
作者:仲婧 朱晓慧 曹晓群 单位:泰山医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仲婧.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化工贸易,2015,7(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