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理论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理论培训范文1
关键词:多元视野;本土化;开放性
在多媒体席卷全球的趋势下,音乐的应用已经遍布各个领域。随着人民群众生活审美的要求增加,音乐相关的产业日益壮大,其中音乐培训的教师缺口日渐显著。因此,音乐教育不仅能提升全民素质,而且能促进新服务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主要参照西方。一方面是因为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完备,乐器表现力强,音域范围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传统的音乐理论仍在探索中,乐器的表现能力还有待发挥。相比其他艺术门类,音乐是一个求新和求变要求更强烈的艺术形式。音乐可以包罗万象,只要能给人以愉悦感,任何元素都可以添加。如京剧、山歌等,元素来源的广泛性,让音乐的创新存在无限可能。这样一种开放的艺术形式,对多元文化的视野要求就更迫切。
现行的初级及中级音乐教育模式存在理论不完善、陈旧等问题。音乐技能的训练主要以钢琴等西式乐器为主,存在技能单一,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等毛病。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音乐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由于音乐教育上对西方模式的偏重,不仅使我们的音乐发展僵化,而且使很多优秀的本土音乐形式失传,这种形势下,开展多元文化视野下本土音乐的研究势在必行。在初、中级的音乐教育上,要积极引导,逐渐形成音乐多元化的理念,在音乐技能的训练上,要不拘一格,百花齐放。音乐是开放的,令人快乐的,令人舒适的,令人感动的。音乐教学也应该别开生面,收放自如。
就目前的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引入多元化,添加本土化元素。
一、音乐理论指导应该更开放,注重中西结合
初、中级别的音乐教育,一般偏重技能训练,对理论要求比较少。但教师在介绍这些理论的概况时,仍旧要有指导思想。主要体现音乐理论不是僵化的,各大文明都有自己的音乐理论。西方音乐理论虽然成熟、文献众多,仍旧有很多需完善的地方。中国音乐理论缺乏,可挖掘的地方有很多。教学时,可重点向学生介绍音乐理论的丰富性、开放性和可不断完善性,激发有音乐理论潜能的学生的兴趣。
二、音乐技能的培训丰富化和本土化
目前的音乐教育技能培训,主要是声乐练习以及对钢琴等乐器的掌握。声乐练习是一项有关生理学等学科的比较客观的技能,需要重复不断地坚持练习,练习的曲目也是由易到难。整个学习过程整体上是比较枯燥的。在多元视野下,应该增加更多的练习曲目,国内的、国外的以及本土民间的,如,《茉莉花》《唱山歌》等,本土的喜闻乐见的歌曲的增多,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乐器技能培训的选择上,应该完全由学生自由选择,音乐是不拘一格的,只要演奏得当,任何乐器都能创造出美妙的旋律。中国的传统乐器各式各样,有很多在独奏上能与国外主流乐器媲美,如二胡、笛子等,另外还有很多种具有独特表现力的民族乐器,如马头琴、腰鼓等。中国本土音乐的挖掘性极强,跟这许多不同种类的乐器密切相关。让学生自由选择乐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乐器技能掌握的广博度,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成为综合性音乐人才。
三、音乐审美的本土化
音乐审美是一项既有公共性,又有私人性的活动。很多经典曲目是大家都共同接受的,美感度较高的音乐典范,如《土耳其进行曲》《命运交响曲》等。但个人的喜好不同,审美又极富私人化。扩大音乐的接触面,了解旋律所表达的音乐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中国的本土音乐很多是极富私人感情表达的,但美感又极高的曲目,如《步步高》《二泉映月》等古典名曲。另外,散落在民间的少数民族歌曲,更是数不清,在课堂上引入这些本土的音乐,对学生本身来说,也是一种精神享受。
四、音乐实践的本土化
素质教育要求知识更贴近时代,更服务于现实。校外课堂的开展让学生有机会将课堂所学加以实践。传统的实践主要是以歌曲表演、交响乐或歌剧欣赏为主。这些节目通常可以通过电视、网络获取,了解的途径比较多。素质教育的校外课堂,可深入民间音乐活跃的地方,去了解本土音乐的历史,感受特定环境下,有特别表现力的音乐形式的形成过程。去向本土的音乐艺人学习,并将其元素活用到主流音乐中。
五、音乐课堂教学的本土化
音乐课堂有音乐的旋律才能称之为音乐课堂,对于学生来讲,最熟悉的莫过于当地的山歌或者号子,例如,我们家乡的海门山歌《淘米谣》,这首带有吴语味道的淘米谣通过轻快、悦耳的节奏反映了我们沿海农村妇女的日常生活,再如《隔滨看见野花红》《小阿姐看中摇船郎》等,歌声清纯甜美,学生在悠扬婉转而熟悉的曲调中感受轻快的民族生活,将音乐与生活相结合,让孩子们在音符之间感受生活的真实、亲切,这样更利于学生对音乐的深入了解,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音乐是一个需要持续创新的领域。其理论的变化性,技能的更新速度都比较迅速。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就可以作出优美的旋律。音乐知识如同音乐本身一样,也是流动的。音乐教育除了需要基本功,更需要别具一格的创新能力,多元视角下的本土化教育,给音乐教育添加了更多知识性、趣味性的元素,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孟惊雷.西方音乐学构架对我国音乐理论教育的影响[J].鸡西大学学报,2007(07).
音乐理论培训范文2
关键词:舞蹈专业;大学音乐;必要性;大学生;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85-1
在舞蹈艺术的发展史上,音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是一种利用节奏与声音来表达感情的艺术形式,而舞蹈则是以优雅的舞姿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舞蹈与音乐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都是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都是以连续的过程来丰富艺术的内涵,通过舞蹈节拍或音乐节奏揭示人们的内心世界!对人们视觉和听觉产生感染,达到艺术欣赏的目的。
一、当前我国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舞蹈与音乐分别设立为相互独立的学科,削弱舞蹈课堂教育效果。在舞蹈课堂教学环节,教师仅仅把音乐作为舞蹈训练的一个工具,忽略学生音乐基本功的积累,如此一来,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就会被机械的表现,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教师应注重对我国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理论的培养,利用音乐去激发学生在进行舞蹈表演时的内心力量和灵感,实现人、舞蹈、音乐真正的统一,恰当、真实地表达舞蹈的艺术内涵。
(二)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三种方式:记谱法、节奏法、音乐欣赏法。
1.记谱法
记谱法是以五线谱为例,让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识谱,同时让学生尝试着练习演唱掌握作品节奏,从而更好地演绎作品。因此,舞蹈专业学生学习五线谱和简谱对音乐有更深的印象是有必要的。
2.节奏法
节奏在音乐理论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特别是针对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学好节奏对学生的舞蹈练习有辅助的作用,如果学习不好节奏,不知道音乐中的节拍、拍号等知识,就不能对音乐有更深刻的认识,导致在舞蹈练习中听音乐而跟不上节奏,不能使舞蹈和音乐更好地结合。
3.音乐欣赏法
在音乐理论的学习中要适当地给学生欣赏一些音乐作品,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讲解大小调式和中国的民族调式,把调式的学习运用到欣赏音乐中去。通过欣赏不同的音乐风格把握住不同的音乐节奏,通过欣赏音乐使舞蹈专业学生在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上有更大的提高。
(三)考核方式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舞蹈专业的训练重点,单纯地倾向于机械的技能训练。作为一名舞蹈专业的学生,应该意识到,舞蹈不仅是肢体的摆动,音乐的伴奏对于提升舞蹈的艺术感染力是十分必要的。在考核方式上,高校对舞蹈专业学生成绩的考核过于片面和单一,应该吸收和融入更多音乐理论的元素。
二、舞蹈专业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的必要性
(一)是改变与提升舞蹈专业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保证
大学音乐教育既是提高音乐素质的教育,更是以音乐为教育平台,着重培养非音乐素质的教育。因此,如何构建大学音乐教育的教学体系关系到能否实现大学音乐教育“育人”的根本目的。现在我国部分普通高校开设的音乐必修课或选修课主要是面对少数人进行的非系统的音乐教育,大学音乐教育的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融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活动辅导及实践培训的大体系;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是融音乐基本认知、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听辨能力、基本实践能力的综合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完整体现音乐教育的内涵,才能真正达到大学音乐教育“育人”的目的。在基础教育不够完善的情形下,大学音乐教育既是对基础教育的补充也是对音乐教育教学体系的完善。所以,构建大学音乐教育科学的教学体系与合理化的内容是改变与提升舞蹈专业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保证。
(二)是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取得未来舞蹈艺术事业成功的需要
加强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学习音乐理论,是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取得未来舞蹈艺术事业成功的需要。真正的舞蹈艺术,需要的不仅仅是狭义的“跳舞”,更多的是多种艺术相关知识的积累。其中,音乐就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显得必要。因为师范类舞蹈专业的学生,将来很可能会从事舞蹈教学工作,从事舞蹈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仅仅局限在跳舞上。试想如果一个缺乏必要的音乐理论的老师担任舞蹈教学的任务,那么,其必然不会引导自己学生的音乐理论的修养。如此恶性循环,必将不利于舞蹈专业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舞蹈专业学生音乐理论的学习,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三、小结
综上所述,音乐与舞蹈如影随行,音乐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我国高校目前对舞蹈专业的学生的音乐理论教育不够重视,学生的音乐素养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实际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必须摒弃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将舞蹈视为舞蹈与音乐相结合的综合学科,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要学会灵活使用并结合实际情况,不能完全依赖规定的教学方式而丧失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本身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以及自己的教学质量,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紧紧联系实际,让音乐到生活中去赴学生享受音乐。因此,加强我国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相关的音乐理论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霍岩.舞蹈专业学生音乐课教学探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2).
[2]蔡丽红.浅谈高师舞蹈专业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S1).
作者简介:
音乐理论培训范文3
一、“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概念的界定
目前,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独立的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学科,全国各高校的具体做法是将其相关专业附属在其他学科之下开设。学科命名和专业命名上存在多样化的特征,如:“音乐科技”“电脑音乐制作”“音乐工学”“音响工程”“录音工程”等。虽然名称上有所差别、隶属于不同的学科,但各个学校专业的实质及其涵盖的专业知识面却大致相仿,基本上涵盖两个方向的内容:
1.音乐科学基础研究与实践:主要通过实证的手段进行各种具体音乐学科试验、研究,以指导相关行业如,音乐声学、电子音乐设备制造、软件编程等的发展。并为相关学科和领域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和理论基础。适合音乐与数理基础比较平衡的学生,音乐专业与理科专业学生协助研究。
2.电脑音乐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主要是以电子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引入音乐学领域的具体研究、实践中来,探索音乐各领域研究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式,以促进音乐创作、表演、教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并改善和促进创作、表演、制作、传播等音乐产业发展的所有环节,适合音乐基础偏重的学生。两者的主要专业课可以相同,但前者侧重于科学技术基础、计算机科学、声学等方面,后者侧重于电脑音乐的实践应用。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各高校对专业的命名都只能包含本学校为满足从事某种社会职业需要的培训而设置专业方向的含义,它是片面的,不能真正包含这个学科完整的意义。笔者认为,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这个概念能很好的涵盖上文所总结出的学科的两个方向的内容。“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这一概念可以理解为音乐创作者以人的大脑及计算机为控制中心;以MIDI技术和数字音频技术为控制手段和信息交流语言;以合成器、采样器等一系列电子发声器为音频终端,通过音序器软件平台进行人机互动的音乐创作方式。为行文方便,笔者先借用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这一概念来称此学科。
二、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相关专业在我国发展概述
20世纪八十年代初,计算机音乐传入我国。首先进入了大学的领域是在1984年,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音乐实验室”。随后,天津音乐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及上海音乐学院等在1986与1988年先后两次邀请国外专家前来讲学。1987年北京大学成立了“音乐声学与计算机音乐研究室”。这些机构虽然有些已经停止了工作,但他们为我国计算机音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先驱的作用。
在专业音乐教育领域上,刘健于1987年在武汉音乐学院首创音乐音响导演专业,1991年该专业成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并于199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4年,张小夫在中央音乐学院创建了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1997年开始招收“电子音乐作曲”和“电子音乐技术理论”双专业硕士研究生。2003年,吴粤北在上海音乐学院建立音乐工程系,招收音乐音响导演方向和音乐艺术与科技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2003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成立并于2004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另外,中国戏曲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等专业院校都陆续开设了计算机音乐相关专业。
在专业音乐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上,上海的两所大学迈出了第一步。1984年,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联合创办了计算机音乐实验室。三年之后,龚镇雄教授在北大物理系创立了音乐声学和计算机音乐研究室。这两所研究室的成立,为我国数字化音乐理论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我国高校开设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相关专业的现状分析
1.对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相关专业存在整体意识偏差
国内音乐院校对计算机音乐类专业的认识,客观上仍存在着来源于文科传统的非技术或反科技主义的观念阻碍,这或许同艺术与科学两种文化间的性质差距有很大关系。这种观念在音乐与计算机学科的不断结合、相互依靠发展的今年是非常落伍的,但这种存在偏差的思想势力目前仍很强大,使大多数专业类艺术院校对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相关学科的定位不够准确,这些学校相关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电子音乐作曲和计算机音乐创作等专业方向高端人才的培养。这样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当前社会大量需要的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结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是有较大的区别,阻碍了学科的发展。
2.教材不健全、不统一
在开设电脑音乐课程的院校中,还没有任何学校有一套完整配套的教材,虽然各个院校现在都在教学内容方面和教材编写方面进行探索,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相应的标准。而目前国内能够见到的关于电脑音乐的书籍,一般都是讲述软件应用问题,如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专业级音乐制作理论与实践——ProTools从入门到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CubaseSX与Nuendo电脑音乐制作》、《计算机绘谱》等等。这些书籍只能解决软件的操作问题,甚至有些书籍编写的十分浅显,只适合初级学习使用,不能解决电脑音乐中诸多其它方面的问题。这又是阻碍学科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
3.教师学习背景单一
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相关学科是集音乐创作、制作、计算机技术、声学、电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综合知识。美国的电脑音乐教师具有音乐专业背景和理工科专业背景的比例大约是3:1,并且,没有已经有8%的教师已经具有了专门的计算机音乐专业学历。而在国内,这个比例甚至大于9:1,在专业面的广泛程度上远远低于美国水平。
4.研究型机构数量偏少、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目前,国内担任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相关学科研究工作任务的研究所、研究中心数量偏少,一些高校中对此学科相关研究项目有兴趣、有想法的研究员因为研究机构数量的偏少而不能使自己的想法得到科学的实验与证实。表面上看是使学科的科研能力严重滞后,但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更影响到了学科相关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发展,不能满足我国巨大的市场需求。
四、对高校开设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相关专业的思考
1.明确学科定位,发展相关专业
目前有关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相关专业的学科还未建立,各个院校开设的与此相关的专业都是基于本校教师个人对此专业前景的理解下建立的,全国的专业开设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这就要求建立严谨的学科体系,去统领各个院校相关专业的发展。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学术团队,创造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并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资源。
2.高层次、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虽然国内各个领域人才的绝对数量和储备力量是相当大的,但是,与发展本专业所需要的既懂技术又懂音乐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是有区别的。由于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相关专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需要大量的师资和知识复合型专业人才,为学科的发展和专业的建设提供丰富的经验。
3.分阶段、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各地对发展音乐科技学科的重视,近年来数字化音乐理论与创作相关专业课程的建设速度的明显加快。但是,由于对培养目标认识不足,造成毕业生流失大量流失。应采取分阶段、分层次的培养模式,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针对社会所需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
4.加强交流,促进发展
音乐理论培训范文4
然而,由于目前我国音乐教育的水平还很有限,大部分中学甚至没有开设音乐课,导致各高校所招收的音乐专业学生专业程度参差不齐。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高考前经过了的“强化班”培训,考试成绩不错,但学得并不系统,也不扎实,这些现象都对基本乐理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高等学校音乐专业的基本乐理课教学还存在很多误区,如对基本乐理的不够重视,教学内容不太合理等。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部分中,强调了感受与欣赏、表现、即兴创造、创作实践、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内容。笔者认为,基本乐理课的教学也应该依据《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优化教学内容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基本乐理教材也是种类繁多,各具特色,质量参差不齐,各高校的音乐教师大部分都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教学内容,这样很容易造成有些重点内容被忽视、省略、随意删减,笔者认为,音的性质、乐音体系、音级、音列、音名、唱名、音的分组、音区、变音记号、记谱法、五线谱、各种谱号及谱表、音符、休止符、节奏、节奏型、节拍、拍子、音值组合法;音程;和弦;大小调式、五声性调式等;转调、移调;演奏、演唱法记号、省略记号、装饰音等内容是基本乐理必不可少的。
另外,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几乎用西方乐理知识代替中国乐理,中国传统乐理知识以及二十世纪以来现代音乐各流派的技法知识在基本乐理书中几乎无人提及。但是,作为音乐教师在基本乐理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忽略,尤其对于二十一世纪的学生来讲,中国传统乐理知识以及二十世纪以来现代音乐各流派的技法知识更显得重要,基本乐理课堂中加入这些内容,不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工作实践。
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本乐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针对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这一特点,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应该通过传授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教学能力、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确,不仅要“学会乐理”,而且要“学会教乐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在教基本乐理课时,每节课都会预留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讲解一周以前布置的新课内容,通过课堂上的实践,许多学生原本以为自己的基本乐理学得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要真正走上讲台准确地讲出来,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另外,基本乐理课程的教学最忌“纸上谈兵”,还需要与具体的音乐作品相结合,避免重理性轻感性,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如在讲解调式分析时,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民族调式中的七声调式与大小调式的区分,有的老师认为,只要“fa”和“si”少的就是民族调式,“fa”和“si”多的就是大小调式,其实这样的解释是非常不严谨的,有时候很容易分析错。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多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培养音乐感觉。
三、改进教学方法
1、去“繁”就“简”
我在上基本乐理课时,曾有一个学生对我说她高考前学基本乐理时,每次做作业都要哭,我感觉很惊讶,详问才知道,原来每次老师都要学生把基本乐理书上的内容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学生学得非常痛苦,效果也不好。教师在教学时应将繁杂的概念等进行概括、提炼,再让学生记忆。如在教“音程”时,有的老师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每一个音程的音数,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本人认为可就“就简”,在基本音级范围内,二度、三度记音数很简单,可以去记,四度、五度可以这样记:“除fa-si是增四度外,所有的四度都是纯四度,除si-fa是减五度外,所有的五度都是纯五度,”六度、七度可以用转位去算,这样一来,就非常简单了。再如:讲解和弦这一章时,有的学生喜欢记概念,对于大、小、增、减四种三和弦的概念有时候容易记混,我就归纳为:大、小三和弦下面的三度与名称一致,即大三和弦下面是大三度,小三和弦下面是小三度,上面相反;增三和弦有个“增”字,就像大胖子,即两个大三度;减三和弦有个“减”字,就像个瘦子,即两个小三度等等。十几年来,我通过对音程、和弦、调式等内容的概括、提炼,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学科渗透
教学范围的延伸以及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同步学习或未开设的课程提供前瞻性的指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者开始认同这种学科渗透的教学方式并已运用到了教学中。
第一、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渗透。基本乐理属于音乐基本知识的范畴而视唱练耳属于音乐基本技能训练的范畴,从表面上看好像没有太大的联系,但实际上,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这两门课程都包含记谱法、节奏与节拍、音程、和弦、调式调性、速度、力度、演奏演唱法标记等方面的训练内容。因此,在基本乐理的教学中引入视唱练耳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做到听觉能力的培养与理论讲授同步进行。如在音程的教学中,可以弹奏音乐作品让学生听辨其中的音程以及不同度数的音程的音乐表现力;讲解和弦时,可以通过弹奏实际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不同性质的和弦的音乐表现力以及不同和弦的色彩的对比等。当然,由于学生程度的不同,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很容易地从音响中去听辨或感受到基本乐理中所要求的答案,这需要教师和学生持之以恒,长期训练。
第二、基本乐理与和声学的渗透。教过和声学的老师都知道,如果学生基本乐理没有学好,和声学的教学也很难进行。笔者发现,在和弦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很少有教师按照四部和声的排列法等要求去讲解,有的教师虽然“做到了”与和声学的渗透,但弹奏的是“无根和弦”,即只有右手的三个音,没有左手声部,这一做法是不可取的。在讲解这一章时,讲师可以在学生已经会辨认与构造和弦的基础上,稍讲一下四部和声的排列与简单连接,再引入音乐作品让学生去感受。如《黄水谣》的伴奏,呈示段中大三和弦的运用使和声色彩明亮,表现了黄河两岸的美丽景色;中段运用减三和弦来表现日寇侵略造成的妻离子散的凄凉景象;再现段运用小三和弦,表达了内心的痛苦以及对敌人的仇恨。在讲解基本乐理、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和声语言在艺术表现中的重要性,为以后学习和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选取一些比较简单的音乐作品片段,让学生分析和弦,然后教师在钢琴上弹奏让学生分辨,深入理解所学的和弦在实际音乐作品中的运用方式以及音响效果,这样,既让学生学习了和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和声感知力以及音乐听觉能力,可以说做到了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以及和声学的学科渗透。
3、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音乐理论培训范文5
钢琴在乐器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其音乐表现力极强。钢琴属于演奏难度较高的乐器,在具体弹奏中变化丰富,这就使得初学者很难对钢琴的技巧进行把握。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学员自身的音乐素养对其具体的演奏情况会产生直接影响。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有些学生没有很强的领悟能力,基本功不够扎实,学习效率较为低下。如果学生没有较好的音乐素养,就算拥有熟练的演奏技巧,在弹奏过程中也很难完成变通,不能在弹奏中进行创作。所以,在高校钢琴教育中,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提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二、高校钢琴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重视基础理论教学
就目前的音乐专业教学情况来说,有不少学生在入学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培训,也没有深入探究过音乐理论,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音乐理论知识严重匮乏。高校在钢琴教育中往往忽略这一问题,认为学生在之前的学习阶段完成了乐理知識的学习,从而忽略了基础理论的教学,很多学生在钢琴训练中因此发生了很低级的错误。
(二)教学内容单一
社会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对各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使得钢琴教学的目标需要改变。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教学方法也还是沿袭惯用的应试教育,没有根据社会环境有所突破,缺乏创新意识。在钢琴教学中,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对钢琴的兴趣,从而对学习效率产生不良影响。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差
钢琴教育应该对学生的实际演奏能力进行关注,单纯强调乐理知识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所以在钢琴教学活动中,老师需要对乐曲的基本理论进行讲解,之后进行示范演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不能全面地完成授课工作,导致学生在自己演奏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使得理论知识与音乐实践不能进行有机结合,学生学到的知识大多较为死板,不能进行灵活的应用。
三、高校钢琴教育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措施
(一)重视因材施教
教学活动的开展对象是学生,只有教学目标、内容、方法都符合学生的现状,才能让教学活动取得最好的成效。这就要开展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的方式非常科学,在教学改革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取得的成果也较为显著。因材施教开展的前提是老师要对学生有较全面的了解,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方案的选择。所以,在钢琴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才能够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要求,保证教学活动有效开展,促进每一名学生的进步。因材施教需要老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方面了解,及时根据发展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二)加强理论结合实践
钢琴教育的开展是为了让学生具有钢琴演奏的能力,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在具体教学中,老师首先要保证学生具有很强的乐理知识,之后更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演奏能力。所以,老师需要在教学中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钢琴素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是先动脑后动手,给学生充足的理解时间,对老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行理解消化,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通过钢琴演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
学生要想培养起较高的音乐素养就需要正确的练琴习惯,良好的习惯还能帮助学生提高演奏水平,掌握演奏技巧。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开展科学的钢琴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的练琴习惯。老师要有意培养学生乐感,帮助学生熟练应用钢琴技能,在学生具有一定乐感的前提条件下,提升其日常训练的难度。在使演奏技能得到提升的同时,节奏感也得到提高。钢琴演奏不是短时间就能有成效的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老师要起到有力的督促作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还要善于鼓励学生,对其进步给予肯定,使其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充满热情,领会到钢琴演奏的魅力。
音乐理论培训范文6
本文针对高师声乐发展状况和高师声乐发展的总体方向,认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
[关键词]
高师声乐教学;学生;综合能力
我国高师声乐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满足21世纪发展的需要,只有这些方面是不够的。声乐教育还是沿袭了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几十年来,努力战斗成为专业机构,丢失了最初的教学目的。高师声乐教学和专业院校声乐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他们有不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方向培养也不同,音乐学院培训的是演员,而师范学院培养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师,一个是走上舞台,一个是走上讲台。高师声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教师,有声乐教学的能力,具体而言,可以培训声乐学科理论知识;把握好声乐教学方法;能完成课堂唱歌、欣赏、弹唱等内容的教学任务;能应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来演唱和示范;能自弹自唱;能辅导声乐节目,如独唱、重唱、对唱、表演唱、大合唱等;能指挥多声部合唱;能组织声乐作品欣赏;能组织每周一歌活动以及兴趣小组活动;能组织歌咏比赛及歌手赛等。这是合格师资的必备条件。所以,成为一位声乐教师比成为一名演员更为困难,这都需要高师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为学生明确培养方向、传承并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实现高师声乐教育与中小学教学结合目标的做法。目前,高师音乐教育还没有完全走出长期模仿专业音乐院校的办学体制,重专业、轻理论、重技巧、轻基础,缺乏教师职业生涯的观念,忽视学生教学师范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毕业生缺乏实际教学能力,无法适应音乐教育的现状。为了让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声乐无论是唱还是教都是技能与素质并存的。声乐的综合素质是指声乐学科内的全面素质,在过去比较长的时间里,对艺术生源的选择、教学、教程、培养目标、人才价值都会有意无意地造成技艺与文化的对立,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师资队伍的变化和扩招等因素的作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许多学生入学起点低,文化、专业素质相对要受到一些影响。这些学生毕业时的音乐专业能力、音乐教学能力很难达到应有的要求。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虽有一技之长,但缺乏音乐的整体素质。音乐反映了生活,我们需要一定的素质去表演,正是这种独特的,这使得音乐可以修身养性、提升人格魅力。因此,高师音乐专业教师和学生不应仅仅被视为声乐技巧课或表演课,而应被看作是文化知识和艺术课程的学习。在教育观念上,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音乐老师的条件。声乐教学必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目标是基于职业技能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为高师声乐教育必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专业技能教育目标体系是以全方位素质教育为依托的。高师的声乐教师在教学中的歌唱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侧面的,因此教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全面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把声乐作为音乐人门的手段更好地释放出来。有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在教学上具有“重技轻艺”的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目前许多学校常用技巧去评价声乐教师,而忽视了对他们综合素质的要求,致使高师声乐教师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盲目传授给学生,片面强调抓单项技术的训练,一味追求训练成果、追求专业上的“精、尖、高”,完全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综合能力的培养。把声乐等同于技能教育,实际上是步入了高师声乐教育的误区。作为学生来讲,其演唱水平与自身的艺术修养是分不开的,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他们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比如他们在演唱作品时,精力大多用在了声音技巧上面,而忽略了声乐作为一门艺术的整体存在。由于自身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在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上,以及歌曲的表现力上就很欠缺、造成了学生声乐学习非常浅薄,无法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演唱的作品不尽人意。这样,仅凭良好的声音条件,而缺乏一定的文化素质修养,以后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是很困难的。要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合格的基础性音乐人才,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创造条件,实现高师音乐教师队伍从传统技能与技巧型向实践与艺术双类型转变:鉴于高师吉乐教育的条件局限,仅以小课、中课完成全部声乐学科素质教育的任务是不现实的,因此可通过开设《声乐共修课》完成共性教育,形成大、中、小课相结合、小课侧重专业素质,中课则侧重教学素质、大课强调综合素质。理顺和完善声乐教育学科的系统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还要增加普通文化类型课程和音乐课程的比重,以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达到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声乐综合素质基本要求。
二、培养学生基础声乐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主要是系统地讲授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歌唱发生器官,歌唱的姿态、呼吸、发声、共鸣等问题。喉头位置与打开喉咙,人声分类声部及其特征,歌唱语言及咬字吐字,音乐术语表情记号、整体歌唱的训练等。目前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声乐理论课是个空白,一般教师只在声乐个别课中,在指导性用语、作品艺术处理上涉及到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但很有局限性。有的教师通过口传心授,教学生掌握一些发声训练,但学生不知其所以然,歌唱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直接影响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声乐艺术,作为诸多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长河的沉淀和积累,在它发展历史过程中,凝聚了许许多多声乐家和声乐教育家的智慧、学识和经验,而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理论体系、科学歌唱和训练方法。所谓科学方法,就是指这种歌唱方法建立在广泛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具有科学理论根据。要想解决畜乐技能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必要系统地、全面地阐述声乐技巧,通过理论认识指导实践,少走弯路。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往往使学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的。通过基本理论的学习,学生不仅会对唱歌发声器官有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对合作单位的需求作出准确的判断与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歌唱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声乐理论课要分阶段和实践穿行,教师要严格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原则,不要盲目地讲理论不注重方法;或只重方法不讲理论。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声乐理论大课的形式,分年级、分阶段、分程序进行,使学生对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歌唱发声训练、声音的分类等一系列声乐理论知识做一个比较系统的学习。高师声乐教学有其特殊性,培养的学生大多从事教学工作,他们与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不同,师范的声乐学生不仅是解决“怎么唱”的问题。对师范生来说,全面、系统、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尤为重要,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是他们声乐学习的重点内容,要为他们将来从事教学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作为即将走上讲台的教师不仅要有演唱能力,而且还要有广泛的、扎实的理论知识作后盾,这就要求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建立在广泛的理论讲授基础上。
三、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1987年5月,国家教委在天津召开了高等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目录审定会,会上重新审定了音乐教育专业,并更为明确地规定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即具备表现和音乐鉴赏能力,了解国内外音乐教育发展动向,有初步的科研和创作能力;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能胜任中等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并能组织课外音乐活动。这里十分强调要对学生进行教师索质的培养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在此后国家教委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中仍然强调这一点。但在目前声乐教育的现状,仍然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发法等,严重的与普通中小学脱节,使得刚毕业的学生无法顺利的转换为教师的角色,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声乐老师必须在思想上明确教师音乐教育是培养能唱、玩、有丰富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教学方法的人。在小学和中学都会开展课外活动的能力,一个歌唱能力,二声乐教学能力,对于一个声乐老师,两者缺一不可。歌唱能力充分体现在课堂范唱,教学能力包括课堂教学能力、课外活动指导能力、合唱团的培训、组织文化活动能力、技能等。应设立课后集体实践,学生掌握歌唱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感知,可以是集体的声乐和合唱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提高艺术感染力,学生也可以听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声乐课,将会学到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个性化的技能。此外,学生在学校也经常参加学校的活动,社区利用假期积极参加教学实践和艺术实践,一边学习、一边教、边实践、边不断提高演唱。
四、结论
最能体现高师声乐教育特点的是学生将来的从教能力,高师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技巧之外,还应把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技巧通过教学成功地体现出来,这才是高师音乐院校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的根本之所在。要想使高师声乐教育能够真正适用于21世纪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就要明确高师教育的方向,切实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声乐理论知识的培养,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为以后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作者:裴欣桐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第一、二届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09).
[2]余笃刚.声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05).
[3]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