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专题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园专题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园专题研究

幼儿园专题研究范文1

2013年1月23日从教育部获悉,为进一步规范各类幼儿园用人行为,教育部近日印发《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提出幼儿园应当按照服务类型、教职工与幼儿以及保教人员与幼儿的一定比例配备教职工,满足保教工作的基本需要。来源:中国教育报2013-01-28

2013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在渝启动

2013年5月20日,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在重庆市江津区几江幼儿园举行2013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今年宣传月的主题是“学习指南,了解孩子”。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强调要通过一段集中的学习与宣传活动,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贯彻落实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普及开来,引向深入。来源:教育部2013-05-21

财政部: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41亿元支持学前教育

2013年5月31日电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从2011年起,中央财政通过设立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引导支持各地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财政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1年起到2013年5月,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341亿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来源:中新网2013-05-31

“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题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题研究中心2013年6月17~1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并同时举办了首届中国未来学前教育家论坛。

据中国教育学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建立学前专题研究中心的目的,是研究、探索和实践、解决当前学前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此前,中国教育学会已经根据教育发展新形势,分别建立了多个专题研究中心,加强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专业指导和服务。学前专题研究中心将依托华东师范大学、面向全国开展工作。来源:《中国教育报》2013-6-23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第65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开幕

幼儿园专题研究范文2

笔者针对相城区10所幼儿园近20位幼儿教师进行了对话访谈,调研发现:区域内幼儿园的园际交流活动存在着“帮扶计划缺失、交流形式单一、研究专题流失、教育公平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内园际交流活动的健康发展。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炼出了一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改善策略,希望以此促进区域内园际交流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

问题一:帮扶规划缺失

具体表现:近三年内,相城区各所幼儿园之间通过“姐妹园结对、园际联盟”等形式开启了区域层面的园际交流活动,普遍采取“平行联谊、互助合作”的交流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园际之间往往怀揣“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交流态度对待此项活动,缺少强园、老园针对弱园或新园进行的“帮扶计划”,缺失相应的结对方案或帮扶目标,在此背景之下开展的园际交流活动难免落入“流于形式、轻视研究”的尴尬局面。

改善策略:因园制宜,制订帮扶规划

每一所幼儿园都有自身的优势或不足,由此产生不同的“发展需求、特色规划”。幼儿园之间的园际交流活动是促进区域内学前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的必要途径。基于此,笔者建议,各所幼儿园之间需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加入“园际联盟”团队,既需要有强园针对弱园、老园针对新园制订的帮扶计划,同时也需要呈现出弱园、新园审视自身“薄弱之处、发展需求”而制订相应的学习与发展规划,促使强园和老园的园所特色更加鲜明,同步帮助弱园和新园获得自身原有经验基础之上的新提升与新发展;与此同时,“园际联盟”团队需要选派骨干教师成立“园际教研组”,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两园或多园教师依托“项目审议、教学诊断、专题研讨、对话争鸣”等诸多形式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因园制宜地帮助弱园和新园“按需规划、量身定制”园务管理和特色发展的最佳方向,夯实弱园和新园在起始阶段的基础,因势利导地助推弱园和新园的阶段性、渐进式和可持续发展。

问题二:交流形式单一

具体表现:纵观本区域内幼儿园的园际交流活动形式,侧重于“教学活动交流、科研经验交流”这两类形式,这两类交流活动均属于“单向传输”。即便是交流活动之后会组织一些评课或议课活动,往往容易出现“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真实现状,缺少园际之间的互动诊断、对话争鸣、深入探讨,无法触及园际交流活动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根源,很难针对某一话题形成共鸣观点或在某一层面达成教育共识,导致幼儿园之间的园际交流活动长期停留在比较肤浅、低效的形式表面,从而陷入“重形式、轻内容”的走过场局面。

改善策略:双向沟通,丰富交流形式

园际交流活动有助于加强各所幼儿园自身的内涵建设,提升结对园的办园品质,缩小城乡间、园际间的教育差别。在此理论认知基础之上,笔者建议,两所结对园在定期开展每一轮园际交流活动之前,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或电话沟通等交流平台进行横向联系,双向沟通了解彼此需要“共同关注、亟待解决”的困惑或疑难问题,由此梳理并确立每一轮园际交流活动的主题。结对园根据主题确立具体内容,随后展开诸如“班级环境观摩、区域游戏诊断、园本课程审议、行政影子跟班、骨干教师会课、教师学习沙龙、骨干争鸣讲坛”等园际交流活动。丰富园际交流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内容,聚焦发现并及时解决园际交流活动中真实、客观存在的薄弱问题或盲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在“剥离表面伪形式、沉淀内在真本质”基础之上获得共同学习与互促发展。

问题三:研究专题流失

具体表现:众所周知,各所幼儿园之间均存在着教育特色或优势强项,因此,针对某一项目或研究专题进行的园际交流活动更具研讨价值。但是,本区域内大部分幼儿园之间的园际交流活动存在着“随机性强、系统性差”的典型问题,并不是根据各所幼儿园的园所发展规划和教师成长需求确立“结对姐妹园”,单纯依据各园园长们“主观意愿、就近选择”而自由结对并随机开展活动,由此导致两园或多园之间的园际交流活动呈现出“缺少共性话题、研究专题流失”的问题症状。

改善策略:单元滚动,务实专题研究

“姐妹园结对”是本区域内园际交流活动中最典型、最普遍的组织方式,“教学活动交流、教科研经验交流”这两类交流形式最为常见。笔者认为,几所姐妹园之间应以“共性问题”为切入点,按需选择“规划目标一致、教育特色相近、研究专题互补”的幼儿园结对成为姐妹园。定期或不定期地针对某一课程项目进行“专题研究”,提倡以“单元滚动”为研究模式开展两园或多园之间的园际交流活动,将3~5年的园际交流“预设方案”整体目标切分并细化处理,设定若干个“课程小单元、研究小专题”,将其纳入每学期、每学年的园际交流实施方案之中,有序开展“主题明确、层次分明、形式多元”的园际交流活动。每学期、每学年的园际交流活动实施方案在其目标定位、内容设置等方面需要体现出“滚动衔接、循环递进”的研究态势,高度重视并有效规避“专题流失”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分层落实“、差异互补”的专题研究活动,进而拓宽园际交流活动的视野、质量和深度,稳步提升两园或多园之间的园际交流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问题四:教育公平不足

具体表现:近三年内,随着本区域教师职称评定中园际交流活动必须满5次的硬性指标出台之后,幼儿园之间的园际交流活动显得异常频繁和热闹。但是,幼儿园应该安排哪些教师执教“交流课”?承办交流现场的幼儿园各个班级可以安排哪些幼儿进入“交流课”公开课堂?诸多新问题、新现象则应运而生。面临职称评定的教师仅仅因为“需要”而上课,普遍存在着敷衍了事、滥竽充数的消极态度。与此同时,承办交流现场的幼儿园内某些班主任教师,考虑到本班幼儿人数较多的问题,往往会根据个人喜好随意分配某些幼儿经常性参与、进入“交流课”公开课堂,另外一些幼儿则无机会参与、进入“交流课”公开课堂。因此,参与交流教师的“需求上课”和进入“交流课”公开课堂的少数幼儿的专享特权,成了各所幼儿园推进“教育公平”的最大阻碍,引发出幼儿园园际交流活动中“公平竞争”与“特权分配”之间的两难问题。

改善策略:民主管理,保障教育公平

幼儿园专题研究范文3

1.提高认识,达成共识

组织教师学习并反复领会“纲要”与“行动计划”精神,提高认识:

1.1开展教育科研是当务之急。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质是幼教规律的探索与发展,而规律的探索发展是依赖于幼教科学研究的开展与推行。

1.2幼儿园教育现实是幼教科研的实践。科学研究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践研究。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许多问题只能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寻找答案的。幼儿园的实践是切实的客观存在,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研究才具有生命力。

1.3幼儿教师是幼教科研的主力军。教师活跃在教育实践第一线,拥有研究对象(幼儿及教育过程)和纷繁而丰富的教育现象,研究将有利于缩短教育理论通向实践的距离,而源于实践的应用研究。

1.4研究主要针对影响本园教育质量的根本问题,通过科学实验,寻找有效的解决手段与途径。

2.组织实施

2.1建立科研管理办法、组织教师学习科学研究的科普知识,鼓励大胆探索,实施规范化管理。

2.2常规教研与专题研究结合。常规教研指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探讨教与学的规律,研究教育过程。如社会教育领域“西安古迹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教学实验中,展开师幼、家园,同伴之间广泛互动,社会资源与自设自制教具互相结合,而且提高学习能力,发挥创造性。专题研究一般是针对临时出现又有碍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问题,如班上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早晨来园时精力不足,据说离园后和节假日都要去上辅导班(英语、艺术、智力等),于是设计"幼儿家长期望调查"专题,结果发现691名3~6岁幼儿家长中给孩子课外时间请家教或上辅导班有116名占被查总数16.8%;培养孩子有一门专长的575名占总数83.2%,及时就如何尊重幼儿生长发育规律,保护孩子身心健康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得到一些家长认同。版权所有

3.体会

3.1幼教科研的园本化、个别化是重要发展方向,但要处理好统一与独立的关系,鼓励教师因地制宜,各尽所能,各具风格。

3.2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科学研究与相关基础学科的知识水平与研究能力。首先,科学研究是一门独立、严密的学科体系,是从事科研人员要学习和掌握的;再者从事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必须有相关的儿童心理,生理科学知识支撑与铺垫。培训工作也是迫在眉睫。可以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办法,如请专家讲课或课题指导,和参加当地学术活动等。

3.3重视成果管理

成果应作登记、评估计算工作量及与分层管理,组织推广和支持发表,并与园内奖励、职称评定挂钩,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努力提高工作质量。

幼儿园专题研究范文4

一、开展专题研究,提升教师素质

在以往的家园互动中,教师习惯于指挥,较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家长处在被动服从地位,这不利于家园共育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组织教师深入展开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如:通过理论学习、案例解析、话题讨论活动、经验分享等途径,探寻家长互动的有效性,如“如何与家长沟通”沙龙;“特殊儿童、特殊家长典型案例”专题研讨;“我的幸福教育小故事”;家长工作经验分享“对家长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教研沙龙,在研讨中转变教师观念,改进家园互动策略,提升教师与家长互动的技能,促使教师研究并掌握与家长良性互动的语言、方法、策略,让教师在家园互动中更自信、坦然地面对家长,提高家园沟通的有效性。

二、转变家长理念,提高家长素养

一个好习惯的形成肯定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1.在公约中提升。对孩子的教育可以简单到“从自身做起”这样一句话。民工孩子由于居住的环境比较差,父母工作比较繁忙,往往忽视了孩子行为卫生习惯的培养。开学初,我们会发放幼儿园拟订的“家长文明公约”,让这些外来民工家长自觉遵守幼儿园的一些规章制度。比如,仪表整洁,不穿拖鞋、汗背入;接送孩子时文明停车、排队等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每学年开展“明星家长”“文明小天使”的评比活动、“幼儿来园活动文明礼仪行为”常规调研,强化家长、幼儿的文明素养。促进家长育儿观念、行为的转变,激发家长对孩子的责任感。

2.在调查中提升。我们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外来民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需求,努力让家长认同现代的教育理念,解除“认识上的误区”;找准切入口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如填写《夸夸我的好宝宝》家长问卷,寻找孩子的不足或闪光点,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在阅读中提升。幼儿园开设了图书借阅区,家长可以免费借阅家教书刊和幼儿书刊,一方面提升家长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把幼儿园的一些好的资源与家长共享,此举受到了民工家长们的一致肯定。

三、提供学习平台,获取家教技能。

外来民工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教育子女的手段简单、粗暴,打骂体罚孩子的现象非常普遍,加上缺乏科学育儿知识,导致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的偏差,损害了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家教指导活动,积极引导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不断丰富自己的家教知识。

1.幼儿园定期开设家长课堂、邀请儿保专家、儿童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等来园做针对性专题讲座。

2.信息平台的利用。各班在校园网的班级主页上开设了“家庭教育”专栏和“亲子教育大家谈”网上论坛,为民工家长搭建一个自由发声的平台和学习的空间。部分外来民工受条件制约,无法参与讨论网络论坛交流的,我们利用“家校通”平台,将论坛话题给家长,家长用纸条对话的形式参与讨论。每学期我园多名家长的家教文章在滨湖区家校网“家教论文”征文比赛中获奖,就是来源于平时的积累。

3.幼儿园设立家园信箱,对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家长进行个别指导与交流;每个季度的“蒲公英家园报”各班家长的家庭教育的经验分享;每月的家庭教育指导日,园方制订出开放日的计划并组织活动。

四、搭建互动平台,促进幼儿发展

我们搭建互动平台引导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和幼儿教育,努力构建家园之间和谐的教育氛围。每次活动,家长和教师共同成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孩子在活动中发展与提高上,促使家长自觉成为班级活动的主人,成为和孩子共同参与活动的朋友。

1.互动沙龙,有声有色。每学期的家长学校开放周、“家长助教”等活动,让家长在自悟中发现自己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与老师互动交流中,获取新的教育观念,在参与孩子的活动中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2.亲子同乐,情感无限。幼儿园经常在特定的节日,开展亲子实践活动,推进幼儿发展,如特色主题活动“花好月圆迎中秋,巧手创意做月饼”;“播撒绿色种子 共建美好家园”植树节活动;“大爱无疆 情系尚锦”爱心捐助活动;“点点达人秀――小班迎新年亲子化装舞会”;丰富的活动拉近了孩子、家长、教师的距离,为更好地进行家园沟通奠定了基础,从而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幼儿园专题研究范文5

以课题研究推进园所特色建设

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特色建设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师生的实践活动就是研究的源泉,只有扎扎实实地组织好幼儿园保教工作,才能保证课题研究之水源源不断。

幼儿园把两个立项课题的研究融合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之中,融合在幼儿园发展的进程中。具体工作上,园所通过“每月一议”“课题研讨”等方式,切实抓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和管理。幼儿园的“十二五”规划课题《发展幼儿艺术潜能之研究》在苏州市教育学会的网上管理检查中,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昆山市级课题《“启源教育”园所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深入开展,在幼儿园特色建设、文化建设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在课题研究中,幼儿园依托“翰博林苑”团队活动,将课题研究与幼儿园一日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做到教育研究课堂化。具体工作上,文林苑创造性地开展读书活动、编辑园刊等,所编辑的《细语新禾》系列文本成为老师、家长、幼儿喜欢的读物;策划出版的《花开的足迹》教师篇、幼儿篇,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团队活动的深入,使幼儿园初步构建了启源教育文化引领下的“艺术教育”特色课程,让幼儿在“感受、体验、智慧、创造、和谐”中发展,逐步体现出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

以课题研究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园本教研的深入,必须寻找有效载体。实践证明,课题研究是园本教研的重要形式,它不仅能促进骨干教师的提升和发展,也是促进普通的一线教师逐步成研究者,从“孩子王”成长为“学者” 的必由之路。

幼儿园提倡教师人人参与微型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在申报园级课题的基础上,申报市级课题。在实践中,幼儿园还将微型课题研究和班级日常教育教学研究、班级特色教育、班级主题环境创设相结合,让课题研究贴近教师的实际,让教师在研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施“发展幼儿艺术潜能之研究”中,青年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在教研组子课题下申报微型课题,分别开展美术领域和音乐领域的小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将启源课堂(实践课例)作为研究的抓手,依托课堂教学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有创造性地组织音乐和美术特色活动,使幼儿在艺术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方面得到稳步发展。目前,幼儿园还在不断构建在启源教育文化引领下的“艺术教育”特色课程,从而进一步开发园本课程。

以课题研究促进园所环境建设

幼儿园将课题研究渗透在校园环境、班级环境的创设中,围绕启源教育理念,设计园标、园刊、园歌、象征物,通过打造“活力翰林”“艺术翰林”“人文翰林”“魅力翰林”的环境文化细节,表达教师对“启源”教育的诠释。让幼儿看到的是优美艺术的环境、听到的是悦耳动听的音乐,使他们感受美、享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幼儿园将课题研究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园所环境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让幼儿园收获了成果,青年教师设计教学活动能力、参与校园文化和特色建设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以课题研究破解保教工作难题

为了更好地满足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需求,使幼儿的教育科研更加切合教师的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幼儿园开展了“幼儿园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调查”,对全园教师分年段进行了问卷,问卷统计显示,大家对基于行动的园本教科研和师资培训最为欢迎。为顺应青年教师发展的需要以及使幼儿园保教质量不断提高的需要,幼儿园梳理青年教师工作中的难点,结合当前幼儿园教科研立项课题研究,一个学期确定几个研究小专题。具体操作方式就是在幼儿园开学第一周由业务部门会同教研组长,共同商量本学期教研科研工作,列出教师培训和教育研究项目清单,由骨干教师根据自身特长选择项目,成为小专题研究的领军人,发挥骨干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理论引领、案例实录、研讨跟进等措施,沉下心来引领教师进入研究的殿堂。

通过扎扎实实的对小专题的研究,幼儿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针对青年教师在保教工作中遇到难题如何进行处理的解决之路。

幼儿园专题研究范文6

关键词: 多维管理 园本教研 幼儿教育

幼儿园的园本教研是幼儿园根据自己的办园思想,以教师为主体,自主进行的教育科学研究。它是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促进幼儿教师发展、推动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幼儿园开展园本教研要取得实效,就必须立足于本园的实际情况,构建园本教研管理体系,形成园本教研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园本教研活动,寓研于教,寓教于研,研教结合,相得益彰,促使教师在园本教研中获得专业的成长。基于园本教研的实质和本园的发展特点,我将从以下四方面谈谈我园的具体做法:

一、以园为本,组建多元化的教研团队

我园以“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为指导思想,根据教师备课时间,将教师分成两大组,采取教研组长负责制,切实保证每月两次的研讨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问题研究为主,及时了解教师教育实践中存在问题,让教师就普遍存在、持续关注的问题,通过案例研讨、实践探索、专题研究、教学反思等一系列活动,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共性问题,把握幼儿园教育教学发展的大方向。

在以个体需求为形式的研究团队中,主要是解决一些个性问题,从而验证共识,满足教师个体发展需求。

(一)自主的沙龙式教研

为了打破以往教研活动形式单一,枯燥乏味,以教师的被动学习为主的局面,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个性特点及教育上的相通点,采用问卷调查、自由报名的方法,组成了形式多样的沙龙式教研团队,有:阅读沙龙、音乐沙龙、美劳沙龙。旨在为教师营造民主、开放、和谐的教研氛围,提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让教师在“快乐自主”中探讨工作中的“疑点、难点、热点、焦点”,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

(二)自发的师徒传授式教研

我园要求刚毕业的新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拜自己所喜欢、所认可的老教师为师傅,从中学习老教师的所长;而老教师也有责任辅助新教师的成长。

(三)自觉的班组式教研

班组成员的三位教师可根据自己班的各种教学、生活、家园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情况进行自发的、不定时的研讨,并记录在班会纪录上,以使本班的各种工作有序地、出色地完成。

二、以研为本,实现教研内容的创新

(一)以拓展思维为主的教研活动

在教研中,组长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菜单”,强调思考的广度与深度相结合,教学与游戏相结合,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结合,让教师在整个教研中采用轻松愉快的游戏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以问题研讨为主的教研活动

教师的发展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问题教研。在教研活动前,教师要寻找问题,可以从现场办公中寻找,也可以从与教师的交流和教师的随笔中寻找,让教师中普遍存在、持续关注的问题,通过案例研讨、实践探索、专题研究、教学反思等一系列活动,得以解决。

(三)以感受体验为主的教研活动

1.教育体验

在研讨中,我们倡导教师聚焦幼儿发展,反思教育行为,总结教育经验,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更强调集体智慧的碰撞。组织观看教师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在观看时,许多没有被注意到的现象越来越凸显出来,就像照镜子,一方面会产生相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共鸣,另一方面会由对方身上的优点或不足引起对自身所存在问题的反思,使教师的教育活动从开始的三角形过渡到正方形、再到多边形,最后变成相对完美的圆形。

2.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重在提升教师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在沙龙组教研中我们会让教师通过欣赏音乐、文学作品、名画欣赏、幼儿作品赏评等形式展开研讨;还结合我园各项活动,安排一些教学活动之外的教研,如:共同讨论、设计园内教师着装、幼儿园环境创建、“六一”活动节目的编排、道具服装的选择,舞台的设计等。

教师在研讨中体验,在体验中研讨,在娱乐中体验着人生的价值,使教师变得更为优雅、美丽、自信。

三、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管理者的引领作用

教育管理的魅力不在于指令与权威,而在于引领教师主动研究和实践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意识和行为。

(一)领导的重视和引领

幼儿园的教研工作成就如何,领导是第一责任人。我园每次大组教研活动领导都要蹲点,目的主要是了解老师是怎样研究的、组长是怎样管理的,重点是帮助和扶持教师整体推进,把握教研的方向,为教研活动保驾护航。

我园领导还赋予教研组长一个特权,每个教研组都可以根据研究的课题,向园部申报专项经费,由园务会讨论后执行,为她们提供物质支持和培训支持。

(二)教研组长的组织和引领

教研组长就好比是一只“领头羊”,教研组工作有序开展、教研组的和谐氛围、教研组的有效研讨及教师的主动参与都离不开教研组长的科学引领。

我园要求教研组长:首先,不仅要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其次,教研组长在教研中,不仅要尊重教师的独特认识,形成教研组与教师独特的教改特色,而且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知识链”效应,用教师的群体智慧解决教师在实践中产生的困惑。再次,组长在教研活动前,要理清思路、明确目的,并收集相关资料,有准备地进行教研;教研活动中,引导教师紧紧围绕中心议题不跑题,及时敏锐地捕捉讨论中有价值的经验;教研活动后,要善于梳理、归纳总结、丰富经验、找出未解决的问题或新问题,并关注活动后的作用。

我园各个教研组长都是非常优秀的,她们的热忱感染了大家,创意吸引了大家,判断也说服了大家,可以说每一位教师在各自的教研组中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定位,在轻轻松松中收获了“领悟”。

四、感悟教研,促教师专业化成长

走过一阶段的教研路程,我们感到:园本教研的过程是一条艰辛之路,同时也是一条快乐的专业成长之路。因为:有行动就有收获。

感悟一:新教研团队的实施,使我园逐渐形成了求真、求实、求新、求乐的教研氛围。

感悟二:通过教研活动,我园的保教质量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