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理论培训的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理论培训的目的范文1
【关键词】 临床路径; 目标教学; 临床护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2-0130-03
临床路径是指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共同制定的针对某个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有顺序和时间性的整体服务计划,以减少康复延迟和资源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顾质量[1]。它是具有高品质、高效、低成本等优点的医疗服务模式。而目标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层层分解、环环相扣的教学目标为主线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2]。随着护理教育模式的改变与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轮转护士需求,为更好的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高年轻轮转护士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培养真正的实用型人才,本研究通过临床护理路径结合目标教学应用于轮转护士培训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1年3月在本院外科轮转的护士30名为试验组,其中本科8名,大专22名。选择2009年2月-2010年3月在本院外科轮转护士30名为对照组,其中本科10名,大专20名。轮转时间均为两个月。带教老师均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在外科工作5年以上具丰富临床经验和带教经验的护理人员。两组轮转护士的教育经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按照外科培训计划,入科后均由总带教进行入科介绍。对照组由总带教分配教学内容给相应负责该内容的带教老师教学,轮转过程由不同的带教老师完成带教。试验组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带教老师将教学路径表发给轮转护士并详细讲解路径内容与学习目标,根据教学路径表严格执行由一个带教老师带教一个学生,每阶段均考核目标达标情况,并将教学路径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总带教和护士长,矫正、修改教学路径,直到达到教学目标。其中教学路径表是根据护理部制定的培训计划结合专科特点,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制定的,见表1。
1.3 评价方法
两组轮转护士入科第2天、完成2个月培训后,均进行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和护理实践能力考核。理论考核由科室总带教出题,采用闭卷形式,满分为100分。操作考核在胸腔闭式引流、导尿、灌肠、胃肠减压、心肺复苏、气切护理6项操作中抽取两项,满分为100分,取平均分,由总带教进行考核。两组轮转护士完成2个月培训后均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并完成一份护理查房作为实践能力考核成绩,由护士长和总带教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初期对比
两组轮转护士入科第2天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护理实践能力考核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培训后的对比
两组轮转护士完成2个月培训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护理实践能力考核比较,试验组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护理实践能力考核三个方面的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轮转护士初期各项考核成绩比较 分
组别 理论知识 操作技能 护理实践能力
对照组(n=30) 77.43±4.56 87.33±3.42 82.60±2.28
试验组(n=30) 77.33±7.27 87.51±4.06 82.44±3.85
t值 0.0638 0.1894 0.1853
P值 >0.05 >0.05 >0.05
表3 两组轮转护士培训后各项考核成绩比较 分
组别 理论知识 操作技能 护理实践能力
对照组(n=30) 83.80±3.48 92.93±1.91 89.46±4.36
试验组(n=30) 93.27±2.29 95.93±1.55 92.89±2.35
t值 12.4268 6.6621 3.787
P值
3 讨论
3.1 建立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本研究试验组与对照组教学的内容相同,避免了由于传授不同的知识引起成绩的差异性。由于传统的带教模式对于轮转护士的培养方向模糊,往往轮转时师生双方均对教学目的认识不够清晰、准确。而试验组在培训过程中,模拟临床路径设计相应案例,将专科护理知识融入于护理技术教学中[3],明确提出每阶段教学目标,避免了教学的随机性和盲目性,给带教老师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和检验目标,而且即使中途遇到更换带教老师的情况也不会对轮转护士的培训造成影响;同时学生能预先明确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提前预习,查阅资料,避免了传统教学无序被动的教学,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意识;有研究指出,目标教学法可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学质量[4]。表3结果也显示,无论是在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技能方面,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护理路径结合目标教学法应用于轮转带教中更能提高轮转护士各方面的能力。
3.2 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了教学质量
本研究对照组带教是由总带教分配教学内容,不利于教学的连贯性,同时沿用以老师为中心单向教学法,师生的了解较少,不利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试验组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以共同教学目标为导向,它改变了传统师生教与学的模式,使带教老师能了解自己带教的轮转护士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密切了师生关系。同时带教老师对带教每阶段严格实施阶段质控,每周评价目标完成情况,对未达标的内容及时矫正,分析变异原因,及时改正和不断完善。表3结果也显示,在护理实践能力方面,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护理路径结合目标教学法应用于轮转带教中更能提高轮转护士护理实践能力。
总之,护理路径结合目标教学法是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明确了教学内容的同时,制定了可执行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适于在轮转带教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霞,陈鹏,崔莉.“五勤”临床教学法提高护生业务能力方面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2):273-274.
[2]方慧麟,薛小玲.护理目标教学临床实习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255.
[3]蝇宇,赵雁,张欣,等.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实施小组学习法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31.
理论培训的目的范文2
摘 要: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实现增值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人性观、激励理论等管理理论在日常工作管理中的提炼和应用,同时也是企业的一种系统化智力投资。随着企业对于培训的不断重视,人力资源的这种增值方式对企业发展的意义显得日益重要。
关键词:企业培训人性观激励智力投资
企业培训是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使员工具备完成现在或将来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并改变他们工作态度,以改善员工在现有或将来职位上的工作业绩,并最终实现提升企业整体绩效的一种具有计划性和连续性的活动[1]。企业培训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人性观、激励理论和组织中的心理契约的体现手段和实现方式,逐步成为人力资源实现增值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企业培训的人性观意义
(一)企业培训满足了人性假设理论中“员工社会、心理的需求”
中国古代人性理论有性善、性恶、性素朴和性三品论等几个主要的假设观点。对以上假设和与之对应的管理模式进行梳理,会发现虽然不同人性观指导下的传统管理思想大相径庭,但从总体来看它们还是呈现出一些主要特征,即以人为本、德治、顺道、求和,突出以人为本,运用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去实现管理并推动个人和社会发展。
无独有偶,西方的人性假设理论和管理理论也有与中国传统管理观类似的理论出现。20世纪20年代后期,著名的霍桑实验揭开了对人性认识的新一页。霍桑实验表明,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群体成员,个人的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作积极性上只具有次要的意义,群体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人假设应运而生,它假设认为,员工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是次要的,他们更关心地是人际关系、尊重、社交等社会性需要。
培训的开展以注重员工所需为出发点,采用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发掘人的潜力。把合作和协调融合培训之中,合作和协调成为活动的主题,通过建立良好、共商、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氛围,为组织和员工的发展提供和谐的环境,通过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密切合作。在学习和改变沟通方式和途径的同时,有利于企业内部信息畅通,上下级之间沟通便利,同事之间和谐友好。拓展实践培训强调员工亲身体验,员工在情感体验和自我暴露的同时,融情于管理之中,无形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距离,使员工的归属感、整体感和集体责任感予以提升,员工会为了树立集体形象而努力,并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促进集体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培训提供了员工自我实现和自我突破的条件。
20世纪50年代,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对人的需要开展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所谓“自我实现”,是说人具有发挥自己的潜能、表现自己的才能的需要。人们需要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使人们能在这种条件下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2]。
企业培训绝不是盲目、毫无目的的。培训是针对在日常工作和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和状况有目的的进行的一种提升员工和集体能力的活动。培训中的课程安排和设置,都是按照大多数员工自身工作发展需要而开展的,紧贴员工所需,重视对他们的培养和塑造,使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的价值观得到改善和提高,使之有能力去更好的完成工作,从而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提高个人业绩,推动个人的不断进步,使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培训中所创设出的良好工作氛围也为此后的工作环境、管理制度的改善和创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极大的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二、企业培训是实现激励的手段
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活动。激励的目的是让员工具有正确的工作动机,使其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能够满足自身的需要,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从而充分调动和提升员工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从组织行为学上讲激励指通过刺激激发人的动机,增强人的内在动力,促使个体有效地达到目标的心理过程,即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在培训中的应用
内容型激励理论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即: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激起人们的动机。管理心理学认为,需要是激励过程的起点,这一系列的理论就是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探讨激励工作动机的规律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七个层次;赫尔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人类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需要,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奥尔德弗的ERG理论发展了马斯洛和赫尔伯茨的需要理论,将人类的需要归为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成长需要;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侧重于对高层次管理中被管理者的研究,将人类的高层次需要划分为权利的需要、归属和社交的需要、成就的需要。上述几种理论虽然划分的原则和方式以及发展方向各有不同,但是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探索怎么去满足、调节、引导、培养人的需要,从而达到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目的。培训作为激励的一种手段,从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成就需要等不同方面给予员工不同方面的满足。
随着国企私有化改制的深入,失业的员工已达数千万。再加上社会上的私有企业、小企业本身存在的风险性因素,人员的流动和变换更为严重。员工在工作的同时也时刻面临着下岗失业的隐忧。而培训的进行给员工一种心理暗示,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员工在一定时期内避免失业的危险,消除了他们对于工作岗位不稳定、不安全的隐忧。
近年来,许多企业在为员工培训中贯彻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采取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产生出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如实行个人设计培训计划、提倡参与式培训、职业生涯设计和终生教育以及开展丰富人生的培训活动等,使得培训既是一种员工知识技能提高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员工之间、上下级间的相互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因而促进员工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和责任感,也是现在培训的目标之一。培训作为一种非学历的成人教育,旨在提高学员的综合素养,提升学员的工作能力,使其愉快地完成安排的培训任务。
柔性管理模式下的培训任务是将学员放在第一位,鼓励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组织目标内化,进而外化为自觉行为。培训中可以感受到组织和同事的尊重和理解,挖掘出工作中的情感凝聚,使员工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得到体验和满足。培训内容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知识学习――技能培训――态度养成――潜能开发。其中,潜能开发是人才开发中最深层次的内容,指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开发,涉及一系列的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潜意识的调整与开发。这种培训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开发,最深层的内在需要得到满足,在不断的自我实现体验中工作动机得到激发,从而更加敢于挑战和创新,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二)培训能促进实现组织契约的形成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契约组合”,或者是“一系列合约的联结”。这些契约可能是文字的、明确的,也可能是口头的、心理的和内隐的。在企业理论中一般讨论的都是正式的经济契约,很少人注意到隐形的“心理契约”。近年来由于竞争全球化、企业结构重组、人员精简、不断变革等全球大环境的影响,心理契约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4]。
心理契约是雇佣关系中双方对于相互责任的认知,或者说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他与组织意见相互关系的体验和见解。正式的雇佣契约一般是稳定的,很少会发生改变。但心理契约却处于一种不断变更和修订的状态。良好心理契约的构建,应以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为保证。员工追求的不仅是一种经济利益,更是一种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选择一个组织往往是以追求个人良好的发展前景为目的的。因此,企业在建立培训体系时,一定要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相结合,以此保证培训的目的与个人发展目标、企业发展目标相适应,增强员工的成就感、满意度和忠诚度,起到强化员工心里契约的作用。
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来看,加强培训、增强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是加强其心理契约的有力措施。从人员培训到岗位培训,从授课的方式多样到团队活动的灵活,从单一的培训模式到立体的培训体系,无一不是增强员工心理契约、提高员工认同度的有力保证。
采用立体化的培训除了具有提高员工技能的目的外,还有一个隐含的目的,就是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以此加强心理契约。因为只有不断的提供改进自我的机会才能使员工建立对企业的献身精神。所以说,培训的机会有助于塑造员工的献身精神。
培训在对增强员工心理契约的作用方面愈发凸显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终身雇佣制度似乎已成为一种梦想,公司不会保证永远不解雇他们。员工将会通过不断的、系统化的培训和学习来尽力保证自己的竞争力。作为回报,公司尽可能地保证员工具备“可雇佣性”――领先的技能,即保证不断地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教育,扩展其知识技能,使得员工在任何时候都具备找到理想工作的能力,以保证员工心理契约的稳定。随着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员工进行培训前,要结合员工的职业规划,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勾勒远景,并为员工制定“量身定做”的培训计划,保证员工培训的有效性和连续性;培训中给予员工必要的指导与支持;培训后要采取有效的绩效考评手段。如此完整的培训体系对于员工的长期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三、培训实质上是一种系统化的智力投资
企业投入人力、物力对员工进行培训,员工素质提高,人力资本升值,公司绩效改善,获得投资收益。
培训建立在众多人性假设、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提炼企业管理理论中的精华,并结合实际问题,以员工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结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现状,给予员工必要的指导和支持,激发员工潜能,协调人际关系,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双受益。
四、小 结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培训已经成为企业的必须,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活动,随着人力资源对价值创造贡献的逐渐增加,人力资源的这种增值方式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也变得日益重要。
参考文献:
[1]董克用、叶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赵国祥.管理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3]周斌.激励理论在企业员工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11,12.
[4]周亚县.引入心理契约的培训管理模式探索[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理论培训的目的范文3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收费实行“两证一票一卡”制度及省物价局收费管理的有关收费员必须持证上岗的规定,进一步规范我市各类收费行为,提高我市收费人员的业务素质,经市委组织部阳组通[*]36号文批准,决定在市直范围内举办这次收费员培训班。希望大家倍加珍惜这次培训机会。为使这次培训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讲三点要求:
第一、要提高认识,明确培训目的
这次培训是收费单位收费员资格培训。《广东省行政事业性收费收费员证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收费员(直接实施收费行为的人员)均须持有《收费员证》方能上岗收费。第五条规定收费员必须参加物价部门举办的收费员岗位培训班学习,经考核合格后,由物价部门发给岗位培训结业证书。申领《收费员证》。市委市政府关于规范收费的规范性文件中,强调收费实行“两证一票一卡”制度,其中就有《收费员证》的规定。
这次培训班主要学习收费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收费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我市收费人员的业务水平,切实强化收费管理,对规范我市价格和收费秩序,制止“三乱”现象,维护社会稳定,优化经济投资和发展环境,促进全市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以,大家一定要提高认识,明确这次培训的目的,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对收费知识和收费员职责的感知、认识,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第二、要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培训效果
大家都有各自的岗位,有的甚至身兼数职,大家都很忙,到来参加培训也不容易,既然来了,就要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听讲、记笔记,使这次学习能有所收获,不虚此行。为了保证这次培训的质量,我们选定的教员都是市物价局的业务骨干、具有较深厚的价格学理论功底和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所以,这是我们学习、提高的大好时机,应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培训的实效性。上课时不准迟到、早退,随便出进,手机都要关掉,课后再联系业务。
第三、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培训的具体性和实质性
理论培训的目的范文4
关键词:党校教学 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 对策探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225-02
教学工作是党校全部工作的核心,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基层党校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干部教育的主体地位作用。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分析产生的原因,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对于推进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改进党校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 目前基层党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资金不足
基层党校教学的资金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办公设施的陈旧和教师工资制度的不完善这两方面。首先是教学办公设施陈旧,很多基层党校建筑面积虽大,但是办公条件落后,教学设施更新缓慢,多媒体教学活动很少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其次,虽然党校教师属于事业编制,但是教师的绩效工资却很难兑现,结果就出现一些行政人员参照公务员标准,即使学历和工作年限不如教师,工资却比工作多年的教授高的现象,这严重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教学资金不足还减少了地方党校教师外出培训进修的机会,使他们无法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这也严重影响党校的教学质量。
1.2 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1)部分学员干部存在功利主义和短视行为,重视实际的工作,轻视党校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认为干部的培训学习只是形式,可有可无,因此,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强,以工作忙和任务重等理由敷衍应付党校教育培训。还有部分学员将培训学习视为放松调整的好机会,将精力都放在拉帮结派、纵情享受上,而把学习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抛之脑后。(2)虽然党的有关文件对参加教学培训的党员和干部有时间要求及考核规定,但是在现实中却没有将培训考核的结果与干部的选拔任用结合起来,一些未按时参加教学培训的干部的政治前途也没有受到影响,或者先提拔后培训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也是导致学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3)党校对参加教育培训学员的学习效果检验不足,量化标准低、设置不科学和缺乏具体有效的奖惩措施等是其中存在最多的问题,这也导致接受教育培训的学员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1.3 基层党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因循守旧
党校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到学员在工作岗位、工作经验、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灵活运用教育培训方法,特别是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中,对传统的组织培训和集中办班模式进行大胆的革新和改进。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和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将学员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掌握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1.4 基层党校教师的教学内容系统性和规范性欠缺,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
(1)党校的课程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地市的差别性较大。党校的教育培训应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布置和展开,但是时至今日,中央关于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管理部门仍然没有制定出指导性的教学大纲和布置相应的教学任务。传统的教学内容布局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具体的贯彻执行的办法,各个相关的教育教学部门也没有组织必要的研究和交流,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和流通,都处于自行摸索的阶段,这就使党校教学培训处于盲目的状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难以保证。同时,各个地方党校不根据学员的实际需求和自身的研究方向,教学内容安排不是有很大的随意性,就是比照上一级党校的教学计划进行生搬硬套,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2)理论知识多,实践内容少;专题内容多,系统内容少。党校教学不但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培训和指导,更应该重视对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许多党校仍然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布局上存在时间分配不均的现象,教学内容主要仍是党性修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讨论等,没有从总体上给学员的实践创造机会。同时,教师的教学内容涉及到前沿学科、方法论和实际科学方面的内容也比较少,如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方针、农民收入途径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策略和社会稳定等。这就导致学员在处理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时束手无策,无法将理论转化为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此外,教师常常将政治理论、法制建设、法律法规知识、经济理论和党建理论等分成不同的专题进行讲解,忽视了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理论的讲解缺乏系统性。(3)教师的教学与学员的实践相脱节,为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提供的教学内容不足。我国正处于发展的时期,各种问题和矛盾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党校教师要结合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帮助党员干部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为党员干部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但由于基层党校教师理论知识掌握的多,实践经验缺乏等自身素质的局限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对于处理目前社会基层难点热点问题既无经验,又不能够深入分析,往往是不敢讲,不会讲。教学内容相对苍白空洞,很难发挥教育培训的优势,提高学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培训的目的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训化倾向;标准;承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0-0003-03
一、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促进人身心发展的过程,“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1]。教育规定出某些活动或过程必须符合三个标准:第一,价值标准,即教育要采用道德上可接受的方式教授有价值的东西;第二,知识标准,知识的深度、全面发展中包含的知识的广度以及“善的知识”构成了教育;第三,过程标准,即采用合理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让学习者认识到所学的知识是有价值的,从而以自觉或者自愿的方式进行学习。[2]
因此,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着本质的区别,学校职业教育是正规的、系统的、有组织的教与学的活动,它符合教育的三个标准:以合理的教与学的方式教授价值、教授知识,最终使学习者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即“出于内在动机,具有全面知识,而追求事物内在价值的人”[3]。职业培训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某种技能或者特定的知识而进行的一种短期的培训,是一种带有外在的、功利性目的的短期学习。
二、高职教育培训化倾向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征,高等教育意味着培养出来的是具备高等知识的高级别人才,职业教育意味着其培养的人才具备特殊的技术与技能。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具备高等知识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甚至是专业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仅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而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具有创新性、发展性的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出现了培训化倾向,追求短期的功利性目标,就知识传授来说,将教育的目的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知识或者技能的习得,轻视原理或者理论的学习;就价值教授来说,轻视道德教育;就教学过程来说,缺乏对学生自觉和自愿学习的启发与引导,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培养目标出现了偏差,正如一些学者所说:“目前,高校培养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差,甚至不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更谈不上培养高技能人才。”[4]
三、高技能人才的特质
高技能人才除了完成常规任务之外,面对复杂的实践情境能进一步完成复杂的技术任务,总的来看具有以下特质:第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遵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活动中自我完善,达到高尚的职业道德境界;第二,具备高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顺利完成工作情境中的从简单到复杂、从常规到异常的所有任务;第三,具备突出的创新能力,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能够技术创新、工艺改进、提高效率,对于工作任务要求的提高、条件的改变甚至延伸的工作等都能够应对自如;第四,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在工作中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各种任务,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组成了强大的实践智慧,能应付各种复杂的、意外的情境,具有做出重大决策或完成重要任务的潜力;第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领域,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四、走出职业培训的误区
当前,高技能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优化升级的瓶颈,直接影响到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持续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只有走出职业培训的误区,才能完成这个重大的社会历史责任,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技能人才的特质决定其培养模式必须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养成为基础,在知识传授上坚持理论与实践并举。
第一,加强道德教育。从教育的本质出发,道德教育是教育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特征之一,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活动。“教学是一种道德实践,这一观点是世界上对教学工作最具生命力的理解之一……教学活动本身充满着道德意义……”[5]“教学既是一种知识传递的行为,也是一种培养道德的活动,教学的这两部分内容是绝对不能分开的”[6]。从教育的目的来看,康德认为,教育就是要使本能驱使的自然人转变为能够自觉运用社会规范来支配行动道德的人,也就是通过文化的熏陶使人摆脱自然欲望的束缚而变得富有教养,从而塑造出“文化—道德”人来[7];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借助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能明辨善恶,陶冶情操,坚定意志,养成去恶从善的品德,“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8]。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真正的、必要的目的,是一个人在他的任何活动中都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在赫尔巴特看来,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教学中教书和育人是紧密结合的,道德教育是教学的目的。因此,无论从教育的本质还是教育的目的来看,高等职业教育都必须以道德教育为使命,注重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还肩负着职业道德教育的使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到社会关系及社会风貌;同时,社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素质,帮助大学生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第二,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并举。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在技术人员成长的过程中,理论知识的习得与实践实习同等重要,“一个技术工人必须具备的条件,不是能够理解特定的作业所需要的特定技能,而是通过使用简单的工具能够处理各式各样材料的那种手、眼、心经过系统训练所学到的需要具有适应性的一般技能。”[9]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能够理解不断变化和复杂化了的生产过程所需要的智力和知识,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科学知识理论方法对人类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直接,在生产过程中,知识型技能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需要人们把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直接运用到生产活动中,为企业创造价值。
教育不是训练,高职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帮助学生获得某种特定的技能,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习得,要加强基础理论教育。如今,应用技术飞速发展,学生在学校期间学到的新技术可能到了毕业的时候已经被更新的技术取代了,并且企业需要创造性的开发研究才能发展,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担此重任。学校应该是理论知识获得的主要场所,因此,高职教育必须从以应用技术教育为主转向以加强基础理论教育为主,而新的应用技术可以通过在企业部门接受继续教育获得,所以应用技术的教育应该由企业部门完成。如日本的横河电机公司,1951年建立,1952年开始初期的企业内培训,形成了公司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及其他措施在内的继续教育体制,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科学技术水平,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销售额、纯利润、专利数比培训前增加了好几倍。因此,企业内培训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各司其责,才能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理论与实践并举,首先要帮助学生认清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转变轻视理论、“理论无用”的思想观念;其次要针对目前高职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缺陷,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方法,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逐渐引导他们自觉学习理论知识;最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联系起来,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启发他们去探索、发现现象背后的原理、理论,拓展他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甚至让他们参与到实践课题研究中来,带领他们做开发性的研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愿望。
第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根据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个体取得生活上及事业上的成功需要具备三种智力: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及实践实训中都注意到了学生的分析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的培养,而创造性智力常被忽视。创造性智力是面对新任务、新情境产生新观念的能力,反映在技术工作中就是技术工作者的技术创新能力。创造性智力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是个人才能及经验积累到一定量之后产生的质的飞跃,而这一切需要以丰富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因此,高职教育要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及融会贯通,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满堂灌”的现象,要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假设、敢于想象,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挑战的勇气。
第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工作性质使他们面临复杂的工作情境,需要他们开发性的、创造性地劳动,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他们必须加强身心素质的锻炼,使自己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状态,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化的工作情境。
五、结语
教育不是训练,而是理解。高等职业教育要走出“职业培训”的误区,这是教育的使命所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也需要承载价值标准、知识标准、过程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3]【英】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邬冬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孟庆国.论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4(31).
[5]Hansen, D. T. Teaching as a moral activity, in V. Richardson(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4th edn[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2001.
[6]E. Campbell Connecting the ethics of teaching and moral education[M].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97.
[7]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8]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9]【日】细谷俊夫.技术教育概论[M].肇永和,王立精,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
The Training Tendency and Conduct Criteria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Yuan-yuan
(Wuhan Railway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Wuhan 430205, Hubei Province)
理论培训的目的范文6
1、教育目标不明确
现在的外语教师教育者认为他们的教学和培训目标应该是对受训教师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注重对受训教师的教学技能的灌输。其次,受训教师的学习目的往往有较强的功利性,表现为学历观念、福利观念较重。换言之,不少受训教师参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毕业证书、学历证、保教职、改变工作环境等。
2、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外语教师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主要是关于外语课程与教学方面的概念、技能、方法等;实践方面主要是指导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很多缺点,课程内容十分落后,只关注教师学习各种课程教学内容,忽视了教师在理论在基础上创新的能力,还忽视了教师的科研能力等等。
3、培训方式单一
受传统教育思维方式的影响,外语教师教育者历来把传播知识当成自己的首要任务,因而,“自上而下”的授课方式往往成为了他们常用的手段。总的来说,目前的外语教师教育培训方式较为单一,体现如下:在没有对受训教师进行需求分析的情况下,便采取单向的培训手段,从头至尾对受训教师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在这样的授课模式下,培训教师往往滔滔不绝,犹如说教,严重缺失人文教育理念;在课程上,授课教师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被忽略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带来比较消极的教学结果:受训教师听课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的心理。传统的外语教师教育方式往往采取讲座式培训、短期培训、中长期的学历、非学历培训等。显然,不少人把外语教师教育等同于培训,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培训之所以受到外语教师教育者的青睐,有其便易的特点,而且也符合在职受训教师的工作岗位特点,但是,培训决不能等同于外语教师教育。
二、外语教师的自我反思
我国目前正处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伟目标,顺应新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理念对教师的要求,我国外语教师教育必须从传统教师教育体制向现代教师教育体制转变,形成一种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可持续性发展的终身教育活动。以下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几个方面。
1、转变外语教师的教育观念
外语教育专家理查兹认为,外语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长期积累起来的带入课堂的有关教与学的信息、价值、理论和假设等,是课堂决策和行为的源泉和认知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对语言的看法;第二,对教师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的看法;第三,对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角色的看法;第四,对语言教学和学习方式的看法。外语教学观念的改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认识到位了,改革才会有力度和成效。因此,推进外语教学改革,加强教师的教育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2、明确外语教师教育目标
由于错误教育目标的影响,外语教师教育者和受训者抓不住教育和学习的本质,双方因而都达不到预期目的。外语教师教育的目标应是:帮助、引导受训教师构建终身的学习能力,获得永久的可持续发展。要构建教师终身的学习能力,就要从改变教师的内在思想入手。教师成长问题的关键是其自身教育意识的全面觉醒、对教学实践的领悟,建立“自我”。所以,外语教师教育的核心目标不应该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彻底改变教师的内在思想。3、提高外语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水平,重视外语教师培训项目的质量外语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即语言知识与教学技能。但是目前教师教育课程重视语言知识而忽视了教学技能。因此,在设置外语教师教育课程时,语言知识与教学技能要相互平衡,相互联系,不能顾此失彼。此外,还要充分重视教师培训项目的质量。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培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这些培训项目的效果到底如何?这就需要对教师培训项目进行评估。一方面这是对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估的要求,另一方面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国目前外语教师培训项目的特点以及如何进一步开发不同类型的教师培训项目。
4、改进单一化的外语教师教育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