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1

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古代文学

21世纪是教育创新的世纪。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如何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课程特点,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适应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变奏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之路,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以文学史为纲,以作品为本,强化原典教学提升素质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应加强原典教学的分量,把作品的讲析与导读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发掘其文化内涵,突出当今社会有重要意义的东西,首先,可以利用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格言名句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操、立身、处世、廉正、爱国教育的好材料。如孟子“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身处世态度以及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深切教诲,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和鞭策。其次,古代文学作品中塑造的许多人物形象也是教育学生的好材料,如勤劳、美丽、勇于反抗的秦罗敷;威武不屈、不辱使命的苏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给后人留下了学习的榜样。最后,利用古代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社会需要具有独到的创造力、强烈的竞争力和环境的适应力的人才,而当代不少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心理承受能力,表现浮躁、自满而又脆弱,在尊重他人、文明礼貌、处理个人问题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有待加强和完善。古代文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可以利用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事物的真、善、美,什么是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从而提高他们对事物的审美意识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体现创新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古代文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形式单一,以填鸭式为主,师生之间沟通、交流不够不利于教学相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方法的获得更为可贵。因此,教学设计的核心就是如何发挥学生的参与性,通过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提高学习能力。从而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受益无穷。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可以借鉴哈佛大学MBA教程案例教学法,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指导学生锻炼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对别人的观点、感情等采取开放宽容的态度,吸收别人的长处。如在讲解李商隐诗歌朦胧美时,就可以以他的颇受争论的《锦瑟》一诗为讨论对象。由教师首先介绍前人关于此诗的十余种主要观点,然后由学生对这些观点进行评价、选择,在思想的交锋碰撞中,最终形成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实行畅所欲言式教学法,让学生充分发挥大脑自由联想的能力,大家交流各自的思想成果。如在讲授古典小说《水浒传》时,教师完全可以抛开陈旧的作者、思想、艺术等讲解模式,而由学生自由发言,谈谈感受。畅所欲言法可以使学生自由展示自我的个性化思考,所以可能涌现出一些真知灼见,使学生彼此促进、交流。这种教学方法比通常的教学方法能使个人更富有创造性和主动性。总之,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发生改变,由简单地传授、灌输知识转化为对学生的指导、启发,由教书向教学转变,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培养其钻研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大力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显示其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古代文学教学信息量大,而应用现代技术手段上课就可以相对增加信息流量,节约有效的教学时间。而且,由于作品距今年代久远,学生对于其中的许多文学文化知识感到陌生,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组合就能较为便利地提供可感知的事实材料,帮助学生建立起与教学内容及教师相关联的共同经验。多媒体课件将声音、影像、动画、图像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图文、声乐并茂的艺术氛围,这在调动学生兴趣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传统古代文学教学中作品的音乐性难以得到准确、生动的再现,无法让学生受到感染,而多媒体的运用就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如在讲《西厢记》时,先让学生看了一段黄梅戏《西厢记》,看完后当学生还在意犹未尽的回味时,将作品的重点以问题的方式交给学生讨论。还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诸如国学网,南京师大网,全唐宋金元词文库及赏析数据库、中国期刊网期刊数据库,中国诗歌网等,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打开一个学习古代文学的新天地,吮吸知识甘泉,摄取成才养料,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4.打破书面考试的单一模式,建立综合考核、全面评价的新机制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以书面考试的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不少学生凭借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以至变成了死读书的机器。所以必须打破过去那种单一的考试模式,重新建立综合考核、全面评价的科学机制。首先,调整试卷内容,缩小识记内容,增大实际分析问题的内容、特别是教材范围以外作品的内容,增加不确定答案的题目比例,从而增大能力、素质考核比例。其次,丰富平时成绩内容、落实实施方法。将学生课外的课程活动项目结果纳入课程平时成绩。如在古典诗文吟诵比赛、古典文学名著读书报告会、学生研究性课题、发表与课程相关的论文或作品鉴赏文章等方面的表现都纳入课程平时成绩;落实课程论文和古代文学名篇背诵等内容。以此加强对学生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应用及创造能力的评价。然后是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以往轻视平时成绩考核,我们调整了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成绩的比例,做到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考核并重。并建立和落实由闭卷考试、课程论文、课堂表现、默写背诵、课外活动项目等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最后,是建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制度,将学生的考核评价渗透到平时教学过程中。将平时成绩登记表分课堂表现、上课出勤、课程作业、课外活动项目等栏目,基本涵盖了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内容。这样综合考核的结果,既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实际,也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成效,更能促使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水平,增强实践创新能力,从而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2

一 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于一问。”可见,“疑”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生疑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生疑、质疑。

1.创设质疑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不难发现,我们的学生大多不敢提出疑问。为此,教师必须努力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营造质疑的环境,为每一个有疑而不敢问的学生解除后顾之忧。当学生鼓足勇气提出问题时,哪怕是极其幼稚的,教师也应热情地赞扬他战胜自我的勇气。假如教师用欣喜的语气评价:“这位同学提的问题真有水平,不错!”或“这位同学思维敏捷,这么快就发现了这一问题,真棒!”学生得到肯定,心情自然愉悦。其他同学感受到老师对这一同学的赞赏,感受到老师热情的鼓励,心理自然没有负担,自然也就跃跃欲试。这样,他们就敢踊跃地说出自己发现的问题了。

2.指点质疑技巧,使学生善于质疑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因此学生的质疑能力自然有所不同,有部分学生质疑时往往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甚至有些质疑是在钻牛角尖。因此,我们就必须指点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技巧,给学生一双会“疑”的“慧眼”,使学生善于质疑。

第一,从文章标题处质疑。标题一般都是文章主旨性内容的高度浓缩,概括、凝练,或暗示主题,或点明对象,或渲染气氛,或交代背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针对标题质疑,也就抓住了阅读的关键。

第二,从关键语句处质疑。要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就应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进行质疑。如一些推动情节的句子、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主旨句等都是可质疑的关键语句。如《孔乙己》中介绍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就是关键语句,抓住这一句子质疑、释疑,也就了解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社会地位,从而找到分析这个人物的钥匙。

第三,从文章前后“矛盾”处质疑。有些课文的语句看似前后矛盾。实则是作者匠心独具,大多蕴含深意。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感觉“矛盾”的地方进行质疑,破解其弦外之音,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如《孔乙己》最后一段“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中的“大约”和“的确”是相矛盾的,学习时就可这样质疑:“作者将‘大约’和‘的确’两词并用,有何用意?”如果联系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及其遭遇,可能还会生出另一些疑问来,如: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大约”“的确”死了的依据各是什么?这样,抓住这一“矛盾”处质疑,就能加深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理解。

第四,从文章多次反复处进行质疑。作者使用一些手法是为了加强一定的表达效果,多次反复处正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而有意为之,需要仔细品味。比如《安塞腰鼓》中“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一句,“容不得”一词的反复出现,正是为了突显安塞腰鼓所展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气势磅礴,如山崩地裂压顶而来,使天地万物变得渺小。引导学生质疑理解这一反复处,有助于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 教师要大力发展学生的释疑能力

“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须知,引导学生质疑只是手段,释疑才是最终目的。因此,我们既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更要大力发展学生的释疑能力。

1.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既不可置之不理,更不可包办。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妨先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他们尝试自行解决或运用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

2.引导学生协作攻关,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搜集起来,择取几个具有讨论价值的重点问题,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讨论。这样,在小组合作探究时,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情感交流和相互启发,甚至辩论,从多方面入手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群体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倡导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3

那么,语文学科具有哪些特点呢?语文学科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五性”,即工具性、人文性、时代性、综合性和模糊性。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是文道合一的学科。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还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过程。

语文学科在内容上具有时代性。这是时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反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种文化。”这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学要用人类最先进的文化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

语文学科在知识上具有综合性。就语文学科而言,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山川草木,花鸟虫鱼,无所不包。从培养目标来看,包括听、说、读、写方面的知识内容;从语文知识来看,包括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等知识内容;从语文教学内容来看,包括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写作等。总之,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具有相当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还表现在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上。

语文学科的这些特殊性,给语文教师提出了重大课题,语文教学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到语文教学上,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不能满足于侧重积累的“零敲碎打”,必须形成一种立足时代、全面开放、兼容实用的现代语文观。这种现代语文观要求语文教学融方法于动态的教学过程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提高学生能力比积累知识更迫切。在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信息量日益剧增,语文教学倘若仅仅停留在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上,无异于乌龟追兔子。怎么办?唯有“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自已去试,自己去悟,形成思考和质疑的习惯,才能使他们达到融会贯通,化知识为能力。

其次,在课堂上平等“对话”,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能动的参与者,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求异,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个性、特性来开展语文教学,设计教案不能呆板,多设计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提供广阔的时空。课堂结构不应单调,一堂语文课不求面面俱到,力求讲透一点,讲细一点,讲深一点,最终达到讲明白一点。便于反思,便于运用,便于实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立足课本,拓展阅读能力。语文教学要注意拓展延伸,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在处理教材上,不能死抠教材,把知识教死了。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必须用好。在课堂教学中,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克服“一锅炒”“一刀切”和“一言堂”。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同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交流,积淀起应有的文化底蕴,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能力,建立起应有的语文知识框架。

第四,跳出课堂,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课程,课堂与生活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作为母语,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资源极度丰富。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它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室,不能局限于十五分钟,不能局限于课本,要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钻出作业堆,奔向图书馆,奔赴大自然。有了大量的课外涉猎,学生知识会逐渐丰富;有了大量的生活观察,学生视野会不断开阔;有了更多的思考内容和方式,学生思维就会更为深刻与敏捷。

第五,整合与语文学科知识有联系的各学科知识,并能够结合到语文教学中来。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凡社会生活各个主要侧面,都可包括在语文教科书之中。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4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 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因此素质教育更应该突出职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已经证明, 在司法警察工作岗位中, 凡是能坚持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警察办事效率远远高于墨守成规、思想保守的警察。由此可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司法警察人才, 不仅能极大地提升他们自身的综合职业素质, 而且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司法警察工作的效率。因此我院《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就以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旨归, 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方式,促成高职大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资源,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适应环境, 创造性地构建人际关系,达成对自身创新素质的实现。

一、教材整合应适合于司法警察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我院司法警察职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服务基层一线的法律职业人才,因此我们《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组采取教材资料包形式,有针对性地选取了一部分司法警察类文学作品以彰显我院人才培养特色。教材篇目的整合是以弘扬人文思想为主旋律,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学及中外现当代文学优秀篇章的集结,为高职大学生提供丰富精美的精神食粮,让他们在审美欣赏中陶冶情操,升华情感,在对价值体系的感悟中,达成对思想与精神的和谐自由,从而突破习惯上的思维定式,激发出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我们在讲授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时,又选取中国元代关汉卿的戏剧名作《窦娥冤》,为高职大学生提供中外悲喜剧的对比学习;再比如我们在学习蒲松龄的名作《席方平》时,还为高职大学生推荐当代作家陈源斌的小说《万家诉讼》进行古今文学的对比学习。所有这些文学作品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都能从多角度给予高职大学生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起到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作用,从而为我院高职大学生的司法警察职业梦想助飞起航。以小说《席方平》的学习为例,讨论的最亮点是有个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认为如果席方平生在当下,他一定要担任他的律师,运用法律知识,走司法程序,伸张正义,一告到底,告倒为止……

二、教学模式应适合于司法警察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我院高职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然而基础知识薄弱,创新探究动力不够。因此我们大学语文改革组针对学情,摒弃传统的记忆型、接受式教学模式,采取了如下几项创新型的教学模式。

首推情境型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出视觉冲击力强的课堂情境,加之于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使我们的大学语文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引发高职大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讨论,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大学语文的教学鲜活而有魅力。如我们在讲授《春江花月夜》时,就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通过画面、声音、色彩的营造,为高职大学生创设了一种非常美好幽静的情境,仿佛融入其中,真切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再加入教师富有情感的文学语言与深刻性问题的诱导启发,将阅读欣赏引向深入,引导高职大学生积极主动去体验,加深对宇宙的哲理思索与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去创新自己的感知与见解。

其次是研究型教学模式:即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氛围,以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以引导高职大学生独立思考,最终形成具有个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积极成果。比如我们《大学语文》改革组就爱因斯坦的名篇《我的世界观》设问:“人为什么活着?”,指导高职大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以及社会调查实践等方式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提炼,丰富自己的感受,加深对爱因斯坦的认识与“人是为他人而活”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自身的思维能力,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

再次是活动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充分研究高职大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面,精心设计各种语文实践活动项目,全面调动高职大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潜能,发展提升其创新能力。比如开展演讲、辩论、表演等活动,发挥高职大学生特长优势,增强自信心与自豪感;再比如指导高职大学生参与创办各类文学社团、举行读书报告会、专题研讨会以及社会调查等活动,实现课内课外的学习实践衔接,增强高职大学生与外界社会的接触交往,提升人际关系,创新学习模式。

最后是慕课型教学模式:慕课的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翻转课堂,教学过程将从以教师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此高职大学生的学习也将变得更为有效。然而在我们目前的高职教育资源条件下,完全按照慕课形式去实施授课还显得不够成熟,但是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推介高职大学生在网络上观看一些名家专家的授课视频,要求形成自己的个性感受与理解,在课堂后发表看法与意见;鼓励高职大学生积极主动寻找学习资料,设计教学方案,制作教学课件,创新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

三、 考核评价方式应适合于司法警察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要想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创新型司法警察人才,还需要有公平、公正、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才能保障《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目标的有效实现。

首先需注意高职大学生的考勤与课堂表现。作为司法警察

人才的培养,首要的是强调他们的纪律意识,因此考勤必须严格。其次课堂表现也非常重要,听课是否认真,思考是否积极,发言是否踊跃等等,这些项目都应纳入大学语文最终的考核评价体系之中,确保真正的公平、公正与有效,避免期末一张试卷定高下的做法。

其次考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因此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必须布置一定的作业。当然作业的总量应在三次以上,作业质量可以从主题、材料、思想性、语言艺术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考察结果以打分方式计入大学语文课程学习的总成绩。

其次一定要把握好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关系。以我院大学语文教改为例,基于学习过程决定学习成果,学习态度决定学习效果的共识,我们结合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对高职大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将原来的平时成绩由占总成绩的30%上调到50%,期末考试成绩由占总成绩的70%下调至50%。

最后还需要对期末考试试题进行改革,以有利于司法警察学子的发挥。语文基础知识考点应适量控制,设计一些灵活的能考察高职大学生思想认识与创新能力的试题,鼓励老问题有新解答,避免单一、死板,僵化的考题模式。

后记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5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

综合性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它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单一的学科本位教学的界限,实现了语文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整合。它是包括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是语文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活动的综合;也是学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和主动探究性学习的综合。

2.实践性

综合性学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注重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广度和宽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运用、感受、体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

3.开放性

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在学习内容,还是学习空间,或是评价标准上都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享有比较充分的行为自由,可以允许通过多样的渠道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答案,而在最后的评价中则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综合性学习的准备阶段,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在确定的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引导下,引导学生确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案,这也是培养学生组织能力的过程。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研制活动方案,讨论具体的研究思路和措施,并根据家乡环境的实际情况,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2.注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合作的、自主的探究方式,它

的基本组织形式就是小组活动,小组的成员由学生自主协商组成。强调小组的有效合作、优势互补、功能整合。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组内交流,组内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3.关注学习过程和体验

强调学生必须具有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行为,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活动的结果。如,在五年级下册《走进信息世界》的综合性学习中,学生自主地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最后根据资料和自己的判断得出结果,虽然有些结论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可是学生经历了整个活动过程,其语文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本质的提高,这是传统语文课堂所不可替代的。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6

一、小学语文教师高素质要求

小学语文教师要达到高素质要求,首先在学历层次上需升格到本科,其次小学教育师范院校必须按小学课程门类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学科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并重,所以一位能胜任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教师需从以下几方面来定位。

1.小学语文教师培养首先要定位于“教师”这一职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其教育性上,是教师这一职业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本质特征。要从事育人工作就必须具备相当的教育科学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包括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行政与管理、教学方法与策略、课程的组织设计与评价、教育统计与测量等,使小学语文教师懂得教育的科学与规律,形成教育理念,掌握教育艺术与技巧,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2.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还应定位于“语文”学科。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虽还没有专门设科,仅纳入整个小学教育专业之中,但采用综合培养,分科(向) 发展的培养模式,其专业性仍有所体现。尤其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课,语文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生活。这就对师范生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师范生对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原则和内容非常熟悉,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特征,掌握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具备厚重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3.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培养要体现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

也就是说师范生要懂得将教育理论,语文学科知识运用于具体教育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股无形力量。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掌握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课堂管理知识,学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具备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要能紧密联系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密切关注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成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具有实践智慧的问题解决者。这些可通过设置教育见习,教学实习等课程来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应突出“双专业”的特点

现在正在倡导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其发展方向强调教师教育“双专业”的特点。所谓“双专业”,一是学科专业水平的专业化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准。二是教育专业化问题,就是“怎么教育,怎么教”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等”,对教育理论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懂得教育教学一般规律,有着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历练好教师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学会多学科的综合,将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作为教学艺术手段,推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学科专业的专业化,要求教师具备所教课程的学科知识。教“语文”这门课程,就要具备专业的“语文”学科知识,即语言、文字、文学等知识。但是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在学科知识专业化方面的要求不同,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要求标准、正确、宽泛,但不一定深透。如汉语拼音知识,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熟悉声母、韵母的区别,懂得拼音组合规则,能发音清楚,书写正确。因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这些知识直接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所以其学科专业化的体现是建立在语文知识基础上的正确性、规范性。在课程设置上就要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朗读的能力、书写的能力、基础知识掌握的标准和规范的考核。对于教育专业化问题,这是小学教育专业升本的前提。几十年的中师教育无法胜任小学教师的培养,也便是在教育专业化方面的力量不足。作为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除具备相应的语文学科知识外,还必须对教育理论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懂得教育教学一般规律,有着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历练好教师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学会多学科的综合,将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作为教学艺术手段,推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三、小学语文教师培养更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