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活中的科学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活中的科学常识范文1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已渗入各行各业,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的一些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概念具体化、生活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用“一张纸对折20次能否比珠穆朗玛峰高”引入对数的概念,利用“三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引入排列的概念,用“体育彩票等奖的可能性”引入概率知识,木工师傅弹墨线的方法,实际应用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数学知识;自行车架、房屋支架、钻机铁架的骨架中,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例如:在《导数》的第一节设置了“变化率”,通过“气球膨胀率”和“高台跳水”两个问题,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抽象,概括出导数的概念的过程和方法,进而又用学生已经熟悉“高台跳水”问题去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等问题。学生善于思考数学中的生活事例,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思考中不断创新,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三、注重实践活动,使学生作业生活化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因此,我们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要注重实践,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把作业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作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数学问题,从而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拓展与延伸,同时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例如,在学习了数列之后,我们可以为学生在下面几个问题:《买哪家的电视机合算》、《按揭贷款购房研究》、《家庭理财研究》中设计一份作业,通过作业的设置, 使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常见经济事件有进一步的数学上的正确认识。进一步使学生更深刻认识到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课程下的数学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四、尝试数学建模,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是在实际应用的需求中产生的,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建模和数学一样有古老历史。如欧几里德几何就是一个古老的数学模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电磁学中的麦克斯伟方程组、化学中的门捷列夫周期表、生物学中的孟德尔遗传定律等都是数学建模的光辉典范。目前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数学建模在生态、地质、航空等方面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建模是培养现代化高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数学建模被时代赋予更为重要的意义。
数学建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关资料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建模比较感兴趣,并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他们对数学及其它课程的学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探索的愉悦,领略到了数学的魅力,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数学建模问题如“投资买卖”、“手机付费”、“分期付款”、“教育储蓄”等问题都贴近实际生活,有较强的趣味性,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兴趣,这种兴趣又能激发学生更努力地学习数学。
五、让数学软件进入课堂,活动方式生活化
生活中的科学常识范文2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83-02
语文学科是各学科中很难在短时间内能够大幅度提高成绩的“慢性学科”。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就很难把语文学好。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看到沿海一些省市实施“大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真正融入生活,真正使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使语文深入人心。而我们学生平时对语文不感兴趣往往是因为单纯的教材教学太枯燥无味,于是笔者就开始模仿他们的做法,大胆开拓尝试,实践“大语文”教学,在语文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主要通过开展以下几项语文活动课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读课外美文、每日一讲、编辑手抄报、看新闻联播、举行语文知识竞赛。通过五六年的尝试,得到了一些收获,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读课外美文
(一)读美文的作用
一是读美文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二是读美文是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大量的阅读美文,可以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直至转化为能力。三是读美文不仅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我们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等。这些令我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也可以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所认识。
(二)读美文的途径
每个学期开学初,笔者就要求学生在搞好课堂学习的同时,坚持课外阅读,每日摘抄,写读书笔记。阅读和摘抄的内容天文地理、名言警句无所不包。课外阅读是课堂的补充,学到什么文体,便阅读相应文体的课外美文,摘抄相关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这样做,既使课内课外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了学习的针对性。自从开辟美文阅读以来,引起了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并发表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从学生的发言中能感受到他们的变化。
1.我们农村学校,缺乏课外读物,为了解决读有物、抄有文的问题。笔者向他们推荐《读者》、《疯狂阅读》、《时文菁华》、《青年文摘》等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要求三五位学生合订一份语文方面的报刊或杂志,并尽量做到不重复,这样全班五六十位学生有近20种报刊杂志,建立班级图书角,供学生交换课外书籍。
2.学生摘抄的数量每日在200-300字之间,要持之以恒,养成自觉摘抄的习惯。通过一个学年的摘抄积累,很多同学解决了作文素材缺乏问题,写起作文来,洋洋洒洒,言无不尽。甚至平时连说话也带点书卷气了。
二、每日一讲
我们农村的学校,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少重视“讲话”训练。为了弥补这一教学缺陷,笔者每天上课前让一位学生讲述自己摘抄的内容,可以讲故事、说新闻、解释名言警句、说心得体会、口头作文、朗诵诗歌、“我是新闻发言人”等,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通过一年的试验活动,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解决课外文段阅读问题的能力大有提高,班里掀起了读书的热潮,语文科的成绩也大大提高了。
1.这项活动利用课前5分钟来完成。开学第一周就把“每日一讲”顺序安排好,方便学生做准备,所以一般情况下都能如期完成,不会占用更多课堂时间。因为有了课外阅读摘抄积累,学生逐渐都能做到言之有物,而且整个过程也比较流畅,语言表达流利,讲者的姿态也自然。
2.笔者经常找一些著名的政治家的演讲视频给他们看,用于激励那些胆小怯场的同学,让他们相信,只要我敢去说,我也一定能够讲得很精彩。同时,笔者作为主导者、引导者,也常常博览群书,收集资料,积极参与,给他们注入“新鲜的血液”,也向学生介绍一些说话、阅读和摘录的技巧及方法。
我们以前也断断续续办过一些手抄报,但占用学生的时间较多,后来就停办了。前年桂林地区的恭城瑶族自治县的高考经验介绍时大篇幅地强调了他们学生编辑的手抄报在高考语文成绩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我们河池市教育局再次要求全市的中学生都要学会编辑手抄报,积累知识,力争提高语文成绩。
笔者所执教班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办报基础,在这个大环境中,他们更是如鱼得水。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摘抄,积累了很多知识,小有收获,他们都想说出来给别人听,苦于无机会叙说。笔者就提示他们可以通过举办手抄报展评来显示自己的风采。于是学生3人一组合作办报。排版、誊写、插图等既分工又合作,又学会了当小编辑。通过手抄报展览,无记名投票评比,选出优秀的手抄报上送学校宣传栏加以展览。这样,很多以前对语文学习漠不关心的学生也有了兴趣,有了热情,这样,语文课不再无味了,因为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用到了语文知识。
四、看新闻联播
作为当代中学生,既要读好书,也要关心国家大事,而新闻联播是最好、最易实践和坚持的途径。
1.笔者在每天19:00-19:30的时间段让学生看新闻联播。让学生在了解国内外时事政治的同时也学会了对问题的表述,又学会了说话的一些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听“国标”普通话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模仿,矫正自己错误的发音,在说话中避免夹杂壮语方言,为学生说好普通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2.看新闻联播还有利于提高作文写作水平。写文章用语不规范,看新闻联播无疑是最重要的学习机会,它有很多经典的话语,是可以现学现用的,比如“继续深入学习、落实xx精神,以xx精神指导各项工作;切实贯彻xx思想,努力实现xx目标;一定要紧紧抓住xx机遇期,加快推进xx,为xx而努力奋斗……”通过耳濡目染的学习,不用多长时间,培养了学生规范行文的能力。
五、举行语文能力竞赛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课的热情,笔者每学期都举行一次语文能力竞赛,择优予以奖励。
考试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组织学生参加县邮政局主办的“书信比赛”以及“步步高”全国作文大赛、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知识竞赛。班级曾有37位学生获得书信比赛奖励,两位学生分别获得2012年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知识竞赛全国一等奖和全国三等奖。这些学生的获奖大大增强了大家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信心。二是每位学生出一道题,综合起来作为竞赛的试卷,这样内容涉及面广,扩大学生的视野,又让学生掌握了考试及出题的方法及规律,为语文考试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制作竞赛试卷的过程中了解了出试题者考察意图,对于平时语文考试试卷的内容和结构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考试中就能得心应手。
总而言之,通过开展以上五项语文活动课,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大面积、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黄麟生.中学语文教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汉青,黄麟生.中学语文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生活中的科学常识范文3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活、学习、环境、法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287-01
1.实际生活常识对中学生物教学的辅助作用
中学生物学知识涉及到人类生存的方方面面,生物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把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活现象相联系。我们知道,生活常识、生活经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生活常识、生活经验生发联想。
1.1 用生活常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生物教学中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有利于生物知识的记忆和巩固,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思维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讲蝗虫一节,就先举出发生在西北、华北等地区的蝗灾新闻,分析蝗灾的成因,很容易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蝗虫形态、生理知识的兴趣。在讲遗传与变异时,适当举出一些生物技术新成就:基因组计划,长寿基因等,开拓他们知识面的同时也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
1.2 用生活常识说明理论知识。生物学中有的理论比较难以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较难的理论,常需要通过举例来说明,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就可以充当实例。用生活常识说明理论,可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通俗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有用,因而能更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
如讲"鱼"这一节课,如何让学生真正认清生活中常见、常吃却不甚了解的鱼呢?通过捉鱼,学生体验到一只手把鱼抓出鱼缸很难,自然得出鱼的体表有黏液这一特征;通过观察,学生了解鱼在水中运动时,鳃的摆动,当它前进时,一对胸鳍像划桨一样向后划水,尾部像摇橹一样摆动。当它后退时,一对胸鳍向前划水,尾部摆动。
1.3 用生活常识印证生物学知识。生活中学生所熟知的一些谚语、俗语、诗词、故事等,往往都含有一些中学生物学知识。在讲到这些生物学知识时,联系有关的生活常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记忆。
如生活中常会听到"树怕伤皮,不怕空心"这样的俗语,从生物学知识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因为植物输导有机物的筛管在树皮中,树干空了的部分只是髓和一部分木质部,靠近树皮的具有运输水份、无机盐功能的新生木质部仍然活着,如果树皮坏了,筛管断了,根部会因缺少有机物而"饿死"。
2.中学生物教学对实际生活行为的指导作用
在解决社会上一些重要的生活问题时,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并合理地应用生物学知识,通过生物知识来指导生活行为。
2.1 帮助学生解答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学生的衣食住行,治病服药均离不开生物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答案就在生物学知识中。在生物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使学生丰富知识,增长经验,提高生活能力。
如有人认为"歪瓜劣枣"更好吃。在学习"激素调节"这一内容后,请学生探究产生"歪瓜劣枣"的原因,由此得到正确结论:种子发育不良导致了果实发育的不良, "歪瓜劣枣"属于果实发育不良,与口味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2 帮助学生提高环保素质。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环境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环境教育的基础--学校环境教育更是受到人们的重视。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通过生物学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学习到大量的环境基础知识,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环境情感和环境技能等有着重要作用。
如在"爬行动物"、"鸟类"的教学中,联系有人捕杀麻雀、蛇、青蛙在市场出售,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行为的危害,并坚决做到不吃麻雀和蛇等野生动物。并且组织学生学习宣传"生物防治"技术,放弃对农作物病虫害用农药防治的传统办法,增强对有益生物的保护,加大"以鸟治虫,以蛙治虫,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的力度。
2.3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学生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科学课程的教学来说,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该达到这样一个最高目标: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作为中学生物学教师,必须充分理解生命科学的思想基础,善于在生物教材中发掘多样化的素材,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注重卫生保健;在饮食方面讲究完全营养和均衡营养;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科学地生活。
如讲到细菌和蛔虫时,教育学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喝不洁净的生水,生吃瓜果要洗烫。讲到消化时,教育学生不要暴饮暴食,要细嚼慢咽。讲营养时,教育学生不偏食,要保证各种营养物的数量均衡等等。对学生进行这些生活习惯教育时,由于紧密结合了所学知识,所以学生更容易信服和接受,学生就会更自觉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4 帮助学生提高法制意识。"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结合生物学教学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如在学习《青春期》内容时,可让学生明白尊重别人也就是在尊重自己,社会上的任何一种工作和职业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理解,尊重别人的一切隐私,任何偷看或泄露别人秘密的行为不仅可耻,而且违法。
生活中的科学常识范文4
【关键词】新背景 初中物理 生活化教学
初中物理是学生接触科学的前提,其教学情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对物理、甚至对科学探究的态度,有着非凡的意义。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学生生活为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在生活中的物理规律,并不断地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得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所谓生活化教学指的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探究物理知识或者尝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等,是知识与生活相互转化的一种创新教学手段。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物理技能和素养。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新背景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
一、运用生活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学生的思维。我们知道,初中物理理论性较强,里边涉及许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无味,学生也很难了解其中的奥妙,学习起来往往找不到头绪,久而久之就会物理学习失去了兴趣。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有着诸多的生活常识内容,诸如:家用电器中涉及到物理知识的串联、并联;日常生活中的树木的成长涉及的光合作用等等。恰当的运用生活导入能够以生活的常识内容吸引学生的关注,进而以生活的经验来刺激学生想要学习物理的欲望。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运用生活常识进行导入,刺激学生的感官。
如:在学习“压强”教学内容时,笔者以生活中的一个常识性问题进行导入,即:冬天河水结冰,小孩子在河面溜冰不小心踩破冰面时,旁边的人马上趴在冰面上,之后爬过去营救小孩,为什么不能跑过去呢?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之后,笔者引出压强的概念,有效的将知识与生活相融合,增强初中物理知R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为有效初中物理教学奠定基础。
二、设置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内容的设置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性内容,关系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大都采取灌输式教学,让学生硬性的掌握相关的物理概念,死记硬背物理原理等,不能够真正的了解物理的科学意义和作用,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甚至记住了所有的物理知识却不知道如何运用等。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设置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一方面丰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究,在探究中了解物理原理,找到问题的答案等等,真正意义上的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如:在学习“光的色散”教学内容时,鉴于其中物理知识点的理论性,笔者将其与生活相联系,将其转化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即:在大雨过后,太阳出来,空中会出现彩虹,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就自己的经验进行讨论,诸如:有的说出现彩虹是太阳光遇到雨水的一个映射;有的学生则说;是太阳光的反射等等。之后,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这一生活现象,去物理知识中寻求答案,很快学生找到真正的原因:太阳出来之后,阳光过空气中残留的水珠时候出现的色散现象。这样,通过生活化的内容,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的探究物理知识。
三、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
实验是初中物理知识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然而,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不可能逐一的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感受物理与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因此,教师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因素来辅助教学,拓宽教学的范畴,延伸课堂教学的质量。笔者在教学中,鉴于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性,尝试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借以来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即:笔者改变传统物理教学课下安排作业练习的形式,而是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些生活化的物理实验来让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亲手制作实验,实践实验,亲身的体验物理的科学性、生活性等,感悟物理的实用性,进而增强自我学习物理的信念。
如:学习“声现象”内容之后,笔者开展“制作简易乐器的课外活动”;学习“光现象”之后,笔者开展“万花筒制作活动”;学习“物质的物理属性”内容之后,笔者开展“天平制作活动”;学习“电路初探”教学内容后,笔者开展“我爱发明”的课外活动等等。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多元化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将物理学习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深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总之,生活化教学是基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能够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作为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适当的引入生活内容,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究物理,运用物理去解决生活中的常识等等,从根本升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科学常识范文5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具体目标和高中化学“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对于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化学生活化教学概述
高中化学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课程,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化学教学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实践活动,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学生活化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感兴趣的、容易使学生产生概念理解规律的生活背景,利用生活经验所能够提供的素材,指导学生对新的问题情境做出描述、解释和探究,并尝试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1.教学资源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一项常项课外作业――让学生收集生活当中的“化学常识”,并了解这种常识当中所包含的化学知识以及生活中的运用方法,这项作业得到了学生的拥护,学生也能够积极地从生活当中吸取“知识的养分”,如常见的食物腐烂就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反应,金属的锈蚀、盐酸洗厕所、生石灰遇上水变成熟石灰、蜡烛及燃料的燃烧都是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制作自己的“化学常识手册”;根据学生所积累的“化学常识手册”,我经常在课堂上因材取用,将书本知识与生活中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让书本的“死知识”与生活中的“鲜活知识”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极大地拓展了教学资源。
2.教学情境生活化
学生与化学知识以及生活情境的“疏远”容易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抓住时机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以及师生交流情境,引起学生对化学内容刺激的反应,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习的乐趣;注重拓宽学生的表达空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让课堂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如,在《合理选择饮食》一节的学习当中,我当场调查了班级上一些学生当天早餐与中餐的进食口味,并询问他们此刻的身体体验与感受,一些学生回顾自己早上与中午都吃得过咸,到了下午有点头晕的感受;一些学生反映感觉口很干,总想喝水;也有学生说因为吃了酸味的东西,所以口腔说话时有点不对劲……以临时的情境,来让学生体验食过咸血压容易高,味精过多容易过敏、口渴等等健康观念。
3.教学内容生活化
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都有化学的影子。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学习中,学生对蛋白质与微量元素都有了了解,我布置学生回去收集生活当中的“化学常识”,一个学生收集到生活中的“喝鸡蛋清能解毒”的常识,但是这个学生并没有得到这个常识的答案,这时我就将这个问题提供给全班同学,让大家来探索其中的究竟。经过两节相关知识的学习,集思广益,学生了解到重金属比如Hg、Pb等是能够与蛋白质作用而破坏蛋白质组织的;而鸡蛋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喝鸡蛋清可以代替人体蛋白质与重金属离子反应,延缓重金属对人体组织的伤害;同时,我也提醒学生:一般重金属中毒需要马上喝鸡蛋清或者是纯牛奶,以缓解重金属对自身蛋白质的破坏,但是切忌鸡蛋清不是解毒剂而是缓冲剂,喝完这些还得去医院检查一下,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4.教学形式生活化
传统的化学教育只重灌输、只重视知识教育,造成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运用完全脱离,学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化学教育效果低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以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动手尝试,这是积累经验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应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这个标准课堂,如进行田野考察、科学馆参观等等,打破了单一的课堂集中教学形式,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
5.布置作业生活化
生活中的科学常识范文6
一、数学教学情境生活化
小学生还处于直观思维阶段,正是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善于发现日常的生活情景,特别是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相比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接触、观察和了解、积累了更多的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效果,教师就应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真正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效果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氛围里,通过轻松、活跃的观察、讨论、思考来完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吸收、消化和运用,真正做到数学教学的寓教于乐、寓教于活。此外,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生活常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如在进行物体的体积的相关知识学习时,教师可以讲正方形、圆形、长方形等各种形状的生活容器带进课堂,并在容器中注入水,然后通过观察不同容器中盛水的多少来了解外观不同的容器的体积大小,通过这些生活小实验的引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中浓浓的生活气息,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之以理和想象力,并适时地将各种形状的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教授给学生,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并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效果。
二、数学知识理解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是人们对生活常识的抽象化和系统化,数学集结、凝聚了人们丰富、广袤的生活智慧,可以说丰富多彩的生活孕育了高深广袤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知识正是延续充满人类智慧的数学知识的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生正处于数学基础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小学生正处于数学意识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富于观察的特点,教师要有针对地就生活中学生提出的有关数学方面的问题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教师通过将数学知识的教授放置于生活这个“大课堂”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掌握数学知识,体验数学魅力,培育数学精神。
如在组织学生去公园,公园规定门票制度是成人票10块,学生票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7元的门票费,而一个班有35名学生,有2位老师,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37个人用哪种方法购买门票最实惠?每种方法所需支付多少门票费?通过这种现场教学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熟悉相关的数学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更加真切地理解到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相关数学知识去进行生活理财规划。
三、数学知识应用生活化
数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科学,数学知识正是人们在不断的生活经验累积中逐渐发现和掌握的一门科学。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来源,数学知识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时要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像联系,通过将生活化的情景进行知识化,将生活中的问题抽象化为相应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