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一的科学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一的科学知识点范文1
1.问题的提出
"教学做合一"是指:"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又必须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应以"做"为中心,这个中心指的就是"事",也就是实际生活。可见,"教学做合一"是主张以"实际的生活"为中心,教育要与实际生活密切相联系,教学内容及方式要面向生活和社会,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如何在"教学做合一"的层面上体现发展观,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智慧、充满趣味、充满生命的张力和徜徉,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健康的发展?
基于此,本人提出了"构建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旨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形态,架起现代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致力于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生的全员、全面、主动的发展,并使这种发展趋于最优化与可持续,最终达到"教学做合一"效益最大化。
3.亮点展示的注意点
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实施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的四个"亮点"展示应注意一些基本环节,以保证"教学做合一"的顺利实现。
期待动态生成
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新课程需要新教学,而新教学需要新预设。成功的动态生成,能够经历到思维碰撞的激情、思想的高峰体验和情感的深度震撼。
聚焦本真课堂
初一的科学知识点范文2
所谓“面批面授”,指的是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或者在批改学生测试卷过程中,要求学生本人积极参与,教师当面批改,期间或鼓励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或直接指出他们在作业或测试卷中存在的错误、不足之处;也可以了解学生在知识点方面存在的缺陷;还可以增进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之情。
为探究“面批面授”的作用,我用初一三个班的学生来做比较实验。
原来的政史综合老师注重课堂讲授,忽略“面批面授”及个别指导。固然,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讲授,讲授是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讲授的优点在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教师合乎逻辑的分析、认证,生动形象的描绘以及善于设疑、解疑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教师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讲授也明显存在不足,通过对2009年初一学生期末政史综合科测试卷(抽样30人)进行对比,发现仅依靠课堂讲授,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经过深思后,2009年9月,我利用自己任初二年级政史综合科教师的便利,探究“面批面授”之作用。
一、“面批面授”的措施
(一)批改学生的作业时
尽量当学生的面批改作业,如果是学生态度不认真,写字马虎潦草,我想办法让他们懂得认真的重要性。告诉他们:“随便应付的态度,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对老师不尊重。”有的学生写字的悟性较差,字虽然写得不好看,我也以鼓励为主,并对其加强指导。只要发现笔画没写规范或结构、占位不对,我都会一点一滴地指出其缺点,让学生今后多加注意。
(二)批改综合测试卷时
1.若是单项选择题不会做或者做错,我当面就教他们一些做选择题的答题步骤与方法。①抓关键词。认真阅读题目,掌握题目的真正内涵,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选择。②分析选项。一般情况下,每题的选择答案都是四个,在选择时要依据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逐个分析每个答案。最好清楚自己选择这个答案而不是选择其他答案的原因。③结合社会热点选择。综合科紧扣社会热点,有时我们也要从统治者的角度去考虑而进行选择。
当然,在具体做题过程中,我们要综合分析、灵活运用、恰当推理,最终才能获得正确答案。
2.对于综合科的问答题,建议先审题,后构思,最后作答。审题就是要看清题意,懂得题目问我们什么,要求我们答些什么,掌握出题人的真正出题用意。审题之后,紧接着就是构思,构思要求依照题目中涉及的知识点,去思考课文中曾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做过的类似题目或者老师讲叙过的重点、难点,在自己的头脑中整理一遍,从而确定答题思路。有了答题思路就好办了,最后可以作答,作答时要注意几个问题:书写要工整、答题应全面、思路该清晰,并且要依照题目所给的分值来确定自己答案的长短,当然也要注意讲究简练。
(三)对知识基础不牢固、未懂得综合科学习方法的学生,当面传授自己学习综合科的一些方法及技能
1.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要集中精力,认真地去听课、去记、去写,积极参与课堂,主动与同学合作学习,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及对学习充满信心是有益的。2.培养良好的兴趣。综合科学习成绩的好坏,知识基础是否牢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关系。3.理解记忆。综合科中有许多的知识点及相关理论,这些都要我们去理解、去记忆,我要求我的学生去理解并记住一些知识点。4.及时复习。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及时的复习能对旧知识加以巩固,运用时也能做到熟能生巧、灵活运用。
光阴似箭,经过一年对“面批面授”的实践及探究,2010年7月我重新对2010年初二三个班学生期末政史综合科测试卷(原来抽样的30人)进行了比较:
二、实践探究后的结论
(一)教师要及时地反馈与矫正作业
1.作业反馈的及时性。及时地批改学生作业,能尽快地反馈教学信息,检验教学效果。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解题情况,提高答题正确率;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
2.作业评讲的指导性。根据学生作业情况,进行及时的讲评(包括:作业方法的指导,作业内容的指导,作业态度的指导,语言表达、书写的指导,等等)。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的评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使师生双方的思想得到沟通,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掌握情况,弥补疏漏
通过面批,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是在哪些方面存在知识的疏漏或者是对知识的不理解、不会运用,懂得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运用恰当,检验某些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通过面授,学生对原本没有弄清或似是而非的问题充分理解,教师也有针对性地去指导每一个学生,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同时,师生间也可能在“面批面授”交流中相互启发。
(三)沟通情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学生自信
初一的科学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中学;课程渗透性教育;专题课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072-03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中小学性教育缺席、缺位的现实被归因为一个重要的制度原因,就是我们的师范教育中没有专门的性教育学方向,专业的性教育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是一个空白。而在当前学校性教育面临“无教材,无师资,无课时”的三无现实情况下,一些先行开展性教育的地区和学校的做法是通过课程渗透的方式来开展。近年来不少的师范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中出现了“性教育”的字眼,而其中不乏有性教育开展模式的探讨。这些将“性教育模式探讨”作为研究主题的硕士研究生论文多是理论联系实际地探讨多样化的性教育开展方式,既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也有研究生们亲自蹲点中学、进入课堂的教学实践。这些教学尝试和学术研究给了我们宝贵的探讨“课程渗透性教育”模式的机会。
研究发现,当前通过“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开展性教育的教学、研究成果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呈现:
(1)充分发掘了中学生物课教材中关于“人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青春期”、“传染病和免疫”等知识点,将初中生的性教育渗透到生物课学科教学中。并探讨性教育通过学科渗透进入生物课的途径和成效。
(2)充分挖掘中学语文课教材中爱情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等主题素材,探讨通过语文课对中学生开展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等性教育内容。
(3)结合思想品德课、体育课、班级管理课等途径开展中学生异往的性教育内容。
在“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成效研究方面,主要的研究策略为:通过没有开展性教育的对照班和开展“学科渗透性教育”的试验班进行实验对比,课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性教育的科学知识、行为态度上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而实验班通过课前、课后的对比研究,各项观测指标都有了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教育因此显现出成效。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有的这些研究在以下方面也存在着不足:
(1)研究伦理问题。在同一所学校人为地选择“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实验研究,有悖公平教育的伦理。
(2)在当前学校性教育没有广泛开展,而课前调查显示青少年对性教育有迫切需求的情况下,“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怎样走出实验室,成为一种可推广的模式——这是一个比“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成效研究更重要的问题。但是现有研究基本没有提及。
(3)通过没有开展性教育的对照班和开展“学科渗透性教育”的试验班进行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到底是开展性教育和不开展性教育之间的差别,还是“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和其他性教育模式之间的差别?这值得探讨。
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展性教育过程中的“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和“专题课性教育”模式对比的基础上来探讨作为一种性教育模式的“学科渗透性教育”的成效、建设和推广机制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课程渗透性教育”的涵义
所谓“课程渗透性教育”就是在原有教育载体中,紧密结合原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增加和融入新型性教育目标,有机和谐地贯彻现代性教育理念和内容,并透过原教育载体的展开过程,在实现其固有教育目标的同时实现新的教育目标。
(二)研究背景和实验设计
目前,采用中学“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的学校多是通过生物课渗透性生理学、性健康和性卫生等知识,通过思想品德课渗透青春期的异往、性道德、预防性伤害等品格、道德和能力技能,条件成熟的学校还在生物课教研组、思想品德课教研组中专设“性健康教育兴趣小组”以团队化、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性教育。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根据“主课”的相关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设置5~10分钟的性教育教学环节。
在多年尝试的基础上,这两种主流的方式在多所学校开展。这客观上为我们选择实验对比样本提供了“自然环境”。我们选择了采用“学科渗透性教育”和“专题课性教育”模式的学校各三所,每所学校初一至初三各选一个班进行试验设计对比,见表1。同时,在走访各实验学校的时候,对上课的性教育老师、校长以及前来参加家长会或性教育家长培训会的部分家长进行了访谈。本研究的定量研究资料和定性访谈资料均来自于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0年立项课题“学科渗透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效果评价研究”。
本研究试图通过性教育成效比较。包括正确的性生理知识、符合主流的性态度和价值观、处理性际交往的技能掌握的比较。通过结构性问卷调查进行课前课后对比研究来探讨“学科渗透性教育”的模式建设和机制推广。
三、结果与分析
在课前课后的对比中,两种模式三个年级的数据比较都有明显的差异:开展性教育课程增加了中学生们对科学性知识的掌握,促进了学生们对青春期身心发展变化的坦然、愉悦地接纳,引起了学生们对和谐异往关系的关注。
(一)两种模式下中学生性生理知识掌握比较
因为两种模式上课的内容和方式略有不同,性生理知识的比较主要基于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身心发育所必备的关于两性生殖系统、功能、卫生保健等知识。
表2显示,相比较“专题课性教育”模式,“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班级的学生性知识得分更高,并且成绩波动范围更小,二者在三个年级上都有显著差异。
(二)两种模式下中学生性心理比较
初遗/初潮是青春期的大事,如果没有来自家庭、学校或同龄人等的关心和指导,青少年往往容易恐慌。表3显示,对初二初三的中学生而言,“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他们对初遗/初潮表示“不担心”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的对照组。而两种模式下的初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4显示,对初二、初三的中学生而言,“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他们对自身性生理变化感到“不苦恼”/“不困惑”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的对照组。而两种模式下的初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5显示,对初一、初二的中学生而言,“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他们对中学生谈恋爱发生性关系持“否定/反对”态度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的对照组。而两种模式下的初三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课堂观察和课后调研发现,相比较“课程渗透性教育”模式而言,“专题课性教育”模式首先在时间上更有保障,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更高,讨论问题也更深入,这些保证了“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的中学生在青春期的性心理发展上更深入、更成熟。
(三)两种模式下中学生处理性际交往的技能掌握
性教育课程中最重要的技能培养包括了拒绝异慕之情外,就是掌握预防来自成年人性伤害的方法。表6、表7显示,相比较“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的初二、初三学生掌握的拒绝异慕之情的方法更多,预防来自成年人性伤害的方法更多。这和“专题课性教育”模式的广泛参与、深入交流有密切关系。
四、结语
本文的研究表明,在当前性教育还只能以一种策略的方式部分地进驻中学校园,为中学生的青春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情境下,“课程渗透性教育”模式和“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作为两种比较切合实际的途径为性教育的开展做了很好的探索。实践表明,两种模式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通过本文的探讨,结合四川省近年来推行性教育的经验,我们认为,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课程渗透性教育”模式更值得我们推广,在这个推广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
首先,充分挖掘现有的生物课、思想品德课、语文课、体育课等多学科资源中的性教育知识点,结合青春期的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对性教育知识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性教育课程渗透环节,将性教育“润物细无声”地通过其他课程渗透到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其次,通过成立团队/教研小组教学的方式来开展课程渗透性教育,在学校创造一种健康积极的开展性教育的氛围。同时,促进更多的老师了解性教育,支持性教育的开展。
最后,通过家长培训、教师培训等方式,澄清家长、老师和校长对性教育的各种偏僻的、错误的认识,获得家长、老师以及校长的理解非常重要。这种培训,可以通过邀请外来的专家来开展讲座等方式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英.生物教学中进行青春期早期性健康教育的初步尝试[D].内蒙师范大学,2007.
[2] 刘颖.中学生物教学中青春期性教育对策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初一的科学知识点范文4
关键字:小学科学;初中科学;教学衔接
小学课程的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初中的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作为基础阶段的小学与作为入门阶段的初中二者并非是独立的两个阶段,而是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决定性阶段,从小学到初中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关系着教育任务、目标的实现。小学、初中科学课程对对于学生的科学知识以及科学素养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小学都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教学,但是由于客观和主观等原因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材的多元化、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使得科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也日益突出。就目前而言,科学学科在中小学衔接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学生生理、心理的变化影响教学的开展
小学阶段,学习的外部活动形式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低年级的教学多注重参与度与娱乐度,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初中阶段学生们的生理与心理都发生了变化,学习内容也从过去的具象感知逐渐过渡到抽象概念的理解。另外,伴随成长的个人价值观正在形成,青春期的叛逆、自尊、畏惧情绪等因素也影响着教学。学生生理、心理的变化使得对学生对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有了更多的要求。但是目前,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脱节,一方面初中的科学学科的工作把重点集中在知识的输出,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小学迅速过渡到初中的知识,在内容、难度以及形式方面加重了学生的压力,抽象性的内容使学生在一旦受挫折的情况下很快就丧失了对整个学科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教材的差异性与多样化影响教学的开展
中小学科学学科的编写虽然都已《课程标准》为依据,但是在编写的思路、特点、形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小学的科学课程教材切入点小、难度小、体验性强,内容以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现象和基础科学实验为主。而初中阶段的科学学科内容多、难度大,内容多以量化说明、概念为主。而目前,小学、初中科学学科使用的教材不统一,内容、形式上的衔接性较差,系统性、连贯性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3.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影响教学的开展
小学与初中的分开办学,让小学、初中的科学老师之间缺乏沟通,互不熟悉对方的教材,对9年制科学教学缺少系统的认识。出现小学老师随便教,初中老师重复教的状况。另一方面小学老师和初中老师在教学形式、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小学老师注重学生的个体情感以及学生本身,而初中老师由于教学压力很难关注到学生的个体情感变化。在以往对学生学习物理困难因素的调查中,有20位学生提到了物理老师教学方法对自己的影响,虽然这个比例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0%(调查总人数为200),但我们可以看出,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的方法或多或少影响学习的深入。
4.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影响教学的开展
小学阶段,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不够重视科学教学,课时量和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学生的基础科学知识并不扎实,尤其是数学的基本计算能力。由于在小学阶段缺少有效的训练,部分学生到了初中阶段出现了单位不会换算、计算速度慢等问题,而基本科学知识的缺乏影响了整个科学学科的教学进展。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在小学阶段实验课开设少,动手机会少,学生缺少真实而有效地体验。学生所学的知识往往限于理论而缺少实践的支持,造成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很多初一的孩子更多是小学阶段的“让我学”,缺少自主学习的习惯。
面对小初教学的衔接问题,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教师、教材在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让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与学进行充分的结合,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了解、适应,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从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角色过渡,注重知识的衔接,习惯的培养,关注情感的变化,采取正确的策略积极有效、科学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5.注重兴趣的可持续,关注学生情感变化
科学学科在小学阶段是学生们的“最爱”,可是到了初中阶段却成了“噩梦”,原因之一是由于在内容上初中的科学学科难度要远远大于小学,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个人情感因素在初中阶段发挥了很大干扰作用,使学生们对学习缺少了兴趣和动力。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以及情感的波动。
6.注重教材、教法的可持续
学校、教师之间应该建立沟通机制,避免小学、初中衔接上的断裂层。小学和初中科学教师应有教法、学法等方面的沟通,并熟悉1--9年所有教材。小学老师应知道同知识点的“未来式”,做好小学阶段的铺垫。初中老师应知道该知识点的“过去式”,了解学生的基础,避免重复教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在教材上,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接受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下一个阶段。针对初中生计算整体薄弱的问题,小学阶段应结合小学数学,有计划、分步骤地落实小学生的运算达标,夯实计算能力。
7.依据儿童心理学发展规律,分阶段培养学习习惯
成功的捷径恰恰在于貌似不起眼的良好习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依据儿童心理学发展规律,顺利由“他律”向“自律”和“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首先得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并持之以恒,让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自主安排学习任务、做事不磨蹭、善于总结反思、独立动手实验等习惯都要求在小学阶段有目标、分阶段逐步培养起来。
4.重视科学,规范教学
老师、学生、家长都要提高对科学学科的重视,意识到科学学科的重要性。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杜绝随意换课、代课,科学课当自修课用等现象,规范教学过程。小学科学重实验,重体验,方法的掌握和兴趣的培养都离不开每一个实验。科学学科的教师要做好每一个科学实验,积极开设学生分组实验,注重实验的探究过程,在实验中充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小学、初中科学学科的衔接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当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发展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科学、有效、可持续的策略做好科学学科的小初衔接。在小六的毕业季,我们可以开设小初衔接的科学体验课,在学习内容、方式以及学生的心理上做足功课,帮助学生提早适应初中科学的教学模式,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同时,也可以加强小初科学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减少小初衔接的断层现象。
参考文献:
[1] 冷见,代武春,邓小琴.浅谈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教学衔接[J].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2] 韦安勤.浅谈“中小学衔接”问题[J].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3] 吴涧石.科学科学的中小学衔接策略探微[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年第12期.
初一的科学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 高效 低负 历史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近年来“高效低负”的课堂教学成为教育教学的共同追求目标。那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低负高效”呢?对于教师而言,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评价等环节显得非常重要。任何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都离不开学生主体,需要学生充分准备。因而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有效备课、上课、反思展开论述,探讨如何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低负。
一、有效备课――积极进行课前准备
1.教师课前准备
(1)备教材
特级教师于漪曾写道:“潜心钻研教材,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结构、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思路等,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己口,如出己心。”任何成功上课的老师都离不开课前的充分准备,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弄清楚教材、三维目标、重难点。只有对知识点了如指掌,才可能游刃有余地运用,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快乐学习。
(2)备学生
每年初中学生情况不同,质量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家庭情况、就学记录、学习要求、生理心理特点等。不能一味地按一个模式教学,需要灵活地进行教育教学。平时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年级、年龄、思维等特点。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在教学中依托学生的基础展开相应教学,对于学生成绩存在的差异要积极寻找原因,制订个性化指导方案。
2.学生有效预习
新课程一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重要,要求教师让更多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其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大胆改革,为更好地参与课堂进行预习。如果学生对新课内容较熟悉,准备充分,那么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老师、学生多互动,既节省时间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二、有效上课――充分发挥师生的能力
学生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主要在课堂上,所以要想打造高效低负的课堂教学,就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致力于学生兴趣、能力、知识的培养,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笔者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很重要。
1.教师发挥其教学技能
教师充分备课的目的是上好一堂课。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互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博览群书、善于表达,还需要有精湛的教学技能,包含能写一手漂亮的黑板字,会画简单的地图、简笔画,以及会使用多媒体白板,等等。
(1)灵活运用教学简笔画
灵活运用教学简笔画,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化抽象为具体。比如,笔者在教学初一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就是黑板上画出了长江、黄河的方位,让学生感知北京人元谋人和山顶洞人的地理分布情况。同样,讲到大禹治水时,在黄河、长江示意图上一画,学生就清楚治的是哪里的洪水了。再如讲到三国鼎立时,简单的三角示意图就能让学生记住主要政权的名称、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灵活运用实物教学
研究表明,直观是领会及构建科学知识体系的起点。如教学初一历史《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讲到轰动世界的兵马俑时,笔者根据这一课内容操作简单、材料易备等特点,带了很多实物给学生看。一方面把自己去西安旅游时买的兵马俑旅游纪念品带给学生看,另一方面把自己在西安拍的兵马俑照片给学生看。结果一下子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学生热情高涨,都愿意学习,有助于实现高效低负学习。
(3)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认知情感的发展,弥足很多场景、实物因时间、空间限制不能完成的缺憾。灵活运用多媒体、白板可以在课堂上展示真实场景,开阔学生视野。如讲到初三《美国南北战争》时,可播放相应影片,加深对时代背景的了解,从而有助于实现低负高效历史学习。
(4)合理运用教学语言
科学证明,人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学习的效率是最高的。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还可以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对知识的理解;鼓励性语言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改变其学习态度和方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用生动有趣、幽默等激励性语言组织教学,活跃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笔者讲到战争双方喜欢用PK一词,学生很喜欢听,也很投入。
2.学生发挥其学习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要把学习的基本自由权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解放他的双手,解放他的眼睛,解放他的嘴,解放他的空间。
随着新课改的继续深化,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迫在眉睫的今天,小组合作学习应该说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途径。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各抒己见,能够按时完成目标任务。通过生生间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既做到资源共享,又能互相评价、互相激励。总之,能真正打造高效低负的课堂。
3.师生间注意精讲精练精评
一堂课45钟,如何合理分配教师的讲和学生练的时间,这在高效低负教学中极其重要。在初中课堂教学改革中,选择“精讲精练”,抛弃“满堂灌”的做法在很多学校取得了较大成果。
所谓“精讲”:教师尽可能地少讲,严格控制教师讲授时间,一般情况下要求教师讲授时讲重点、难点。所谓“精练”:重点练习。课堂上挤时间出来给学生当堂巩固,减轻学生压力,节约其学习时间。
但笔者认为精讲精炼需要及时反馈,所以精评同样很重要。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做老师布置的例题,然后教师有选择地挑易错例题进行评析,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三、有效反思――师生课后及时反思
上课固然重要,但如果离开课后反思,对教和学都是不利的。教师和学生只有对每一节课进行有效反思,才会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在不断学习中进步,实现课堂的高效低负。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提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要想实现高效低负,需要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发挥各自作用。师生只有做到课后有效反思,课前有效备课,课堂有效上课,教育才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全国有效课堂实践策略研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习资料.
初一的科学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初高中 英语 过渡
《高级中学课程标准―英语》指出:“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高中英语教学,仍要坚持组织听说读写各项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以提高他们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那么,笔者从英语的这四种基本技能浅谈一下。
一、听
初中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接触“听”较少,大部分英语老师都是以汉语教学,而高中要求老师多以英语授课,高一学生乍一下不是很容易接受,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中等者,上课犹如听天书。因此,在高一开始阶段,老师在教授课堂内容时,特别是每单元涉及的重点知识时,用英语讲解后,仍需用汉语多解释,使其彻底明白。待过一段时间,学生慢慢适应后,可改为全用英语,学生更易接受。此外,高一教材每单元都设计有听力部分,应使学生加强练习,课堂上时间毕竟有限,可引导学生课外多听。例如,现在学生都喜欢用MP3,MP4听歌,可引导学生储存一些优美的英文歌曲,经典的电影片段等,增加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可以使其增强听力能力。
二、说
现在高中学生,尤其是作为农村高中的学生,学英语没有具体的语言环境,说英语的机会较少,但现代化的英语教学又要求学生有说的能力,以便以后与人交流。而在初中阶段,学生很少有机会说英语,因此,从高一开始,老师就应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地说英语,敢于开口说,不怕犯错误,老师还应当多鼓励学生,使其有信心去说。高中教材每单元都有“Speaking”部分,每单元都有特定的内容,如“Making friends”“Making apologies”等,并且都把常用的表达方法,有用句型等列举出来。最初时老师可适当地多举些例子,让学生模仿练习,待熟悉各种表达之后,再由他们自己编造对话、故事等。另外,课外时间,可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说英语,例如,可鼓励学生创办英语角,在寝室教室与同学多用英语交谈,说简单的句子,多种方法激发其说的兴趣,多练习,随着练习的增加,学生自然而然就能说出一口流利纯正的英语了。
三、读
读,是唯一一项在初中就广泛涉及的基本技能,然而,初中所读的内容较浅显易懂,而高中教材选材广泛,贴近现代生活,渗透了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学科融合性和拓展性,尤其是高科技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的能力更高,并且在高中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绩,因此,提高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高中课本每单元都有三篇文章,每篇Reading之前都有Pre-reading,用来导入Reading,之后都有Post-reading,用来检验课文理解程度,教师要充分利用手头资源,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对于那些叙述性较强的文章,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既检验了读,又锻炼了说的能力。此外,在读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强调语音语调,断句等,为说英语打好基础。除了课本上的资源以外呢,高一学生都有大量的阅读材料,每天可引导他们适量阅读课外材料,最初多挑些有趣的,学生感兴趣且易懂的,慢慢增加难度,逐步提高其阅读能力,在学生阅读有困难时,老师要及时给予指导。
四、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