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科学基本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科学基本知识范文1
1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强化专业教育,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护理人员面对的是有身体疾病或心理障碍的人,必须对患者的身心给予帮助,这种从社会、心理和身体等方面关怀患者的行为需要在护理教育中培养。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育结构及教学模式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1.1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
目前,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绝大部分为女生,且多为独生子女,不太懂得如何关心别人的生存状况[3],主要关注自我发展,导致不愿主动与患者交流。据我校对2007-2008级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约40%的护生报考护理专业是为了好就业,30%是听从父母安排及老师的建议,10%是服从专业调配,只有20%表示热爱护理工作,认为它是一种崇高的职业。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不稳定,导致其学习热情不高。
1.2学生人文素质相对缺乏
我国高等护理专业的主要生源是高中理科生,缺乏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素质存在先天不足。通过调查问卷看出,有43.2%的学生希望开展文学艺术和语言类人文选修课,有28.7%的学生希望开展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类人文选修课。在校护生一方面渴望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人文方面知识的内容,全面发展自身素质;而另一方面又认为人文知识与基础课、临床课相比,不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从而在思想上轻视人文知识的学习。
传统的高等护理教育重视医学基础知识,忽略人文知识的传授,体现在课程设置上通常为3大模块:普通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有关人文课程学时大约只占总学时的1.8%~8.4%,而国外一些医学发达国家一般高达20%~25%。通过本次调查我校只有4.9%的专业老师在专业授课中能够较多的渗透人文知识,一般和无的就占95.1%。另外学校在人文学科建设、人文课程完善以及人文教育目标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不能满足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
1.4护理人文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绝大多数护理院校都存在护理人文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许多承担人文教学的老师是由护理专业老师转型过来的,缺乏深厚的人文和社会学知识。他们在护理人文课程的讲授中,不能很好地将护理学与人文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无法更好地适应护理人文教育的发展需要。比如,对人文选修课的调查结果显示,人文选修课老师上课质量评价优秀者占15.7%,一般和差就占84.3%。本次调查发放问卷700份,收回653份,调查对象为2年级以上护理专业学生。
2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与对策
2.1构建人文素质多学科教育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引导和配合。西方的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部类组成,以美国、德国为最多,达20%~25%[4],英国、日本约为10%~15%。在医学人文学科群中,医学与人文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成为核心课程。如社会医学、医学哲学、卫生经济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等学科,构建多学科框架,尤其是开展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推动医学从个体医学到群体医学,从医学预防到社会预防,从技术政策到社会政策,以超前意识引导医学与社会紧密结合,推进医学的社会化和现代化。
2.2加强护理人文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是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践者[4],因此,拓宽教师知识结构是提高人文教育师资水平的重要措施。医学院校应采取进修学习、在职听课等措施,让人文科学教师补习医学基本知识,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或者,让具有一定人文科学知识的医学专业教师兼职参加人文科学教学,在教学中学习、提高;还可聘请人文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参加人文教学,同时,还应培养一些具有医学和人文科学双学位的高层次人才,为建设高水平的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实施高质量的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保障。
2.3全方位营造人文教育氛围
2.3.1确立人文教育目标
有计划地举办人文讲座、名片名著欣赏、文艺表演、演讲比赛等,有效地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比课堂教学更切入社会热点,内容更广泛、更新颖,对学生的影响也更远。比如,利用每年的“5•12”国际护士节举行系列活动,包括护士授帽与职业宣誓等活动,使学生的知识、人格、精神在活动中得到最大幅度的提升。
2.3.2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的绿化和规划、校训与学生行为规范的制订、人文景点的设立、教室和实验室的布置等,处处体现人文思想。比如,在校园中设立南丁格尔的塑像,在教室走廊布置南丁格尔的誓言以及历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事迹介绍等,使学生在良好的人文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人文科学基本知识范文2
关键词:物理教学;文理兼顾教学模式;解决枯燥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100
学生的在校时间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度过的,都习惯了传统教学。传统的教育基本上以专业知识为主,很少考虑侧枝知识。学生容易认为教师就是只会本专业,其他的都不会了,所以教师不能做到使学生信服或者说没有魅力,许多学生容易走神,课堂气氛往往比较沉闷,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课堂之外的精彩实在太多,课堂之外的魅力实在太大,把心交给课堂的学生也越来越少。
如何才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呢?外在的、吸引人的东西,诸如讲一个笑话做一个夸张动作,只能是一种“浮华”;内在的、吸引人的东西,可以称之为“品位”。吸引人的东西,绝大多数是内在的。教师吸引学生,让学生回归课堂的最好的方法,应当是让自己吸引学生,应当是让自己的课堂吸引学生,这就是魅力品位和教学品位。对于物理学科而言,这应当包括教师的人文科学素质和理科科学素质。
一、魅力品位在物理学科中的培养尝试及学生评价
这一要求比较高,教师须同时具备良好的文科素质和理科素质。都说文理相通,这话极有道理。例如我们讲到热力学第一定律,内容可阐述为:要做功,则必须耗能量,进一步可以说成不劳而获是不存在的,这多有人生哲理。又如讲热力学第三定律时,课本表述为:绝对零度不可能达到。我们都知道绝对零度是完美的理想状态,所以基于这点,上升到哲学就可以讲成人无完人。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若是所学的物理知识没有上升到指导人生的高度,那么相对而言,物理学要枯燥得多,学生总认为学物理纯粹是解决工程领域的问题,看不出所包含的人生哲理,这样物理学范围就很狭义了,很多人都会失去学物理的热情,教师的魅力品位得不到提升,造成恶性循环,极为不利于教学。所以,理科的教师应该多想想,如何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上升到学生人生的指导。因为挖掘出专业知识对学生人生的指导作用,是我们的一大任务。
前年,笔者多次从专业知识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升华为人生的哲理。比如讲动态电路,就暗含擒贼先擒王(指干路电流)、声东(注:指不变的电路,电阻)击西(注:指电阻值变化的电路电阻)。孙子兵法的道理,便对学生讲明了。学生受到了教育,对笔者的评价是比较高的。这说明学生充分肯定了这种做法。在这里,笔者希望能带给读者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物理还可以这么教。
我们的一线理科教师从事教学的时间长了,对文科,特别是哲学方面的知识早就丢完了,要补补文科方面的哲学知识是极为必要的。
二、理科科学素质的简述及培养
数、理、化、生、地理等科有很多的知识是互相联系的,若我们只掌握单科的专业知识,则知识面是不够宽的,学生就会认为教师只懂专业,还能懂什么,还没有学生自己厉害,学生就会渐渐地否定教师,表面服实际上却不服教师。如地理上所讲的气压梯度力,其实用物理学解析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又如地理上所讲的城市布局,则几乎要涉及整个理科领域,若地理教师不掌握一些理科的基本知识,则不可能解析得很清楚、很服人。再如,数学上所讲的速度,如果数学教师没有物理领域的速度知识,怎么能讲得好?
所以,教理科的教师平时应该多掌握一些其他科的基本知识,这样也有利于拓宽视野,更好地为本科教学服务,同时也要表现出教师渊博的知识,亦能暗地影响学生:书上所写的字是死的,所记的知识不是皇权里的圣旨,所学的知识都可以跟别科联系,从而判断所记的知识是对还是错,有时还真能判断出教科书上所记的知识是错的,进而启迪人生,帮助学生培养宽广的情怀和素质。
人文科学基本知识范文3
摘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仍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并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提出改善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的措施,如改进教学质量与选课制度,合理设置专业课,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等。
关键词:就业 环境科学 问卷调查
Abstract: Nowaday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drawn public’s attention. However, the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students is not optimistic. This paper proposes several measures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of employment according to the feedback of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environmental science college. For instan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he elective system, to set up specialized courses reasonable, to enhance social practice and activities and so on.
Keyword: employment, environmental science, survey
1 前言
2007民生指数显示,86%的公众认同环境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39%的公众认为环境污染给本人和家人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或较大影响。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环境科学专业也由原来的冷门专业变为热门专业。然而,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各类企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而高等教育的公共服务和“非市场化”特点,决定了高校招生、人才培养的非市场机制不能完全与市场化的人员聘用机制接轨[1]。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学专业是国家一级学科和国家学历认证首批通过的学科,学科建设在全国属前列,但近年来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下降,不能不引起该专业教与学的双向反思,本文通过对2005级环境科学毕业生的调查,得出一点关于该专业教学的反思,供同类院校参考。
2 调查表概述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学专业是国家一级学科和国家学历认证首批通过的学科,学科建设在全国属前列,但近年来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与本校教与学是紧密相连的。而教与学多种因素有关,课程设置、教材选用、适当的实践教学是其中的比较重要的因素。为此,我们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如图1所示),调查的对象为昆明理工大学2005级环境科学毕业生,调查问卷的问题是从班级普查中得出,调查所列出的问题是该班备受关注的问题。调查人数为40人。针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这一因素,只有15%的同学认为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合理的,85%认为不合理。选课方面只有10%学生认为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选课;有90%的学生认为该专业开设课程没有侧重于工程技术类;有65%的同学认为只注重“理工”课程而忽视“文理渗透”;有5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交叉学科(如环境美学、环境心理学、环境社会学)。针对“课堂教学是否更应与实践相结合,更多让学生到厂矿等地实地学习”这一问题,有85%的人的答案是肯定的,这也说明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由于就业的压力,有95%同学认为更应选取实用性教材,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
3 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从学生的反馈中可以看出环境科学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教学体系、教学质量观和学生的心理因素等。这不仅给学生就业带来很多影响,而且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高校建设也产生许多不利。问题总结后有以下几点:
(1)环境科学专业所学课程较全面,但深度较浅,涉及内容较泛,导致学而不精。人才的培养,成功在于专心致力,而失败于杂学而不精。环境科学研究既要从一个统一的体系来纵观,又要从多层面系统中进行细致的探索。正如卡尔威特所说:做事情力图做到精益求精就是一种美德,学习知识也一样。学生要把握一个统一的整体观,同时又在具体的领域中细致的进行学习和研究,精益求精才能有所作为。
(2)该专业课程设置没有针对性,学生不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选课,因此很难在某个领域有所见解,更谈不上创新。大学生不但是知识传承的载体,还是崇尚和实现创新的活跃群体,对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2]。欧文认为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同样,本科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因才施教,培养具有个性的,有独立主见的人才,而不是具有共性的复制品。
(3)该专业工程技术类课程开设较少,如结构分析、城市规划学、工业设计、交通规划等。而且教学过程中没有侧重培养方向,实际应用的能力不高,没有资质的认证和技能的培训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技术能过适应社会的发展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样,科学研究只有体现其应用价值才有意义。而单纯的理论研究只能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上,难以提现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4)环境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仍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交叉学科开设较少,如环境美学、环境心理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才能融会贯通整个知识体系。卢梭曾经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本科教育确实应该是一种整体与均衡的完整教育,本科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外,更要培养学生宽广的人生视野、思辨与表达能力及独立成熟的人格。
(5)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生不能将知识转用于实际生产并转化为社会财富,而只能将所学用于考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而目前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主要为“行政主导型”,而不是“社会中介主导型”,也没有构建一个实践教学体系[4]。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所以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然而一些高校并没有为更多学生提供一个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节,这样使大学生在4年学习中都没能接受多个实践环节的培养,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不扎实,而且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今后的就业难问题成为客观必然。
4 解决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策措施分析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反应出的问题,如要改善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增设环境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交叉学科,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目前在开设环境科学课程时,环境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仍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片面强调“理工”的课程,而忽视了“文理渗透”[5]。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不利于创造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如果只接受专业课程体系的教育,其结果必然造成学生知识结构欠缺。环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除了要懂得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懂得将环境科学知识与文化、人口、伦理道德相结合的知识[5]。未来的教育将以人文教育为社会价值取向,环境科学只有与人文科学相结合,并接受人文主义的社会价值导向,才能使环境科学真正有益地服务于人类。除了使学生懂得环境科学、环境治理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外,更应使学生站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角度来认识环境问题,强化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社会交往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课程的设置不在于多,而应在于精,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有益。
(2)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特点,建立自主选课体系,选择研究方向,确定所学课程,整个过程由学生自主选择。环境科学研究的方向和运用生产领域广,因此学生应有自主的课程设置机动权,有些课程是可以让学生自己选修的,而不是强行地要求每个学生必修全部的课程。应该自己制定一个培养计划,确定研究的方向。有的放矢才能确定具体的目标,才能根据社会形势规划未来的方向。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3)教学方式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环境科学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应试方面不应该是绝对的,而教学应该形成一个“自主学习+讨论+授课式”的连续过程。另外还可以几个人合作一个小项目,这样可以锻炼团队合作的能力,课外实践活动与社会参与环节能提高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目前我国本科教育主要以授课式为主的,老师讲课,讲课之后布置作业,复习考试。学生在一个以考试为中心的氛围里无法在所学领域有所作为,更谈不上个人素质的提升。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重在提高实际能力的运用,因此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如到厂矿、企业、科研机构实习或做兼职,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等。
(4)培养创新能力和意识,社会各界提供支持平台。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推动下知识社会的形成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被认识,技术创新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它在生产、生活、技术科学、社会发展中的实际应用[6]。大学生创新不仅是思维意识上的突破,而且还需要载体和支撑他的平台——社会的扶持与支撑。
(5)秉持发展的观点,积极跟踪环境科学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最新动态,与学生合作共同研究,不断改革和深化教学体制。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技术不断地由低端向高端发展,很多新兴领域入雨后春笋般崛地而生,如二次能源的利用、新型节能环保工艺等,也将带来很多就业的机会,机遇与挑战共存是未来带给人类的宣言。
5 总结
环境科学专业成为热门专业的同时,就业率仍然处于下降趋势。就这一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初步分析之后发现,最根本的问题是教学体制中的诸多不完善,如课程设置、培养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等因素。根据产生问题的根源提出了如下措施: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增设环境人文科学、社会学及交叉学科,提高学生综合能力。2)建立自主选课体系,选择研究方向,确定所学课程。3)教学方式与实践能力相结合。4)培养创新能力和意识,社会各界提供支持平台。5)积极跟踪环境科学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最新动态,与学生合作共同研究,不断改革和深化教学体制。
参考文献
[1] 周广训,高校“市场”调研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21.
[2] 王东方,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评价因子的导向性意义分析[J],2007:1-2.
[3] 段丁强,开展就业技能需求分析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逻辑起点[J],人才与教育,2007:158-159.
[4] 张建臣,高等院校计算机学科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改革[J],学术理论-现代企业教育,2006:1-2.
人文科学基本知识范文4
关键词: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 非均衡发展 影响对策
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高校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具有合理的内容和现实价值。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指向人,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非均衡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
追溯我国的高等教育史,科学与人文始终未能均衡发展,达到有机的融合。在古代,人文教育占主导地位,科学技术不受重视。到了近代,西方科学教育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迅速发展,获得重视。在19世纪末我国开始出现以自然科学为主的高等教育,1952年开始院系调整,长期文、理、工、农、医分校,基本上是科类单一的学校,造成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离。1977年恢复高考后,在高中实行文理分科,进一步导致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非平衡发展。由此可知,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呈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对大学生的全面成长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1 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
对大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多少以及内部构成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才,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现今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出不合理的倾向,对他们的全面成才产生了直接的消极影响。
现在的理工科大学生不仅人文知识缺乏,而且学习人文课程的动力十分不足。上课时,很多学生坐到后排,来上课只是为了点名,而不是为了接受人文知识的熏陶。特别是扩招以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对于人文知识兴趣有下降趋势,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学习人文知识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对他们找工作不能发挥直接作用,不如扎扎实实把专业学好学精。有调查表明,理工科大学生倾向于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他们最想学习的知识依次是“计算机知识”、“实用技能”、“网络知识”等实用知识,而“人文知识”仅以33.53%的选择率排在第4位,比排在第三位的“网络知识”少14.43个百分点。1998年在对418名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调查中,有45.7%的理工科大学生不太了解法律规范,48.3%的理工科大学生不了解周围的社会,有97人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曲作者,有130人不知道文天祥生活在什么朝代、史可法是何许人也。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相当薄弱,其“重实用技术,轻人文知识”倾向十分明显。
对文科大学生来说,虽然学习的内容是人文社会科学,但受目前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冲击,他们学习的“功利主义”倾向也很明显。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21.16%以上的文科大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最苦恼的问题”是“所学专业没有前途”,只有4.3%的文科大学生表示崇拜理论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尽管他们的学习指向是社会科学。但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并不钟情于“文”。同时,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很少开设科学教育的课程,而且即使开设了几门科学教育的课程,由于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很大不同,加上高中文理科分班形成的文科惯性思维,对学习理工科方面的知识感觉有点难度,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很难提高。
2 大学生人文素质下降。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发展失衡,人文教育十分薄弱,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严重分离,加上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消极影响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的冲击,造成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下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扭曲。团队精神缺乏,集体观念淡化;(2)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不强,社会公德较差,法治意识不强;(3)情感脆弱,抗挫折能力较低,缺乏良好的个人品质;(4)人文科学知识贫乏,语言表达能力差;(5)文化底蕴不足,文化品位不高,文化熏陶不够,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民族精神淡化。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文化的甄别和过滤能力较差。以上方面,表明大学生存在着人文素养的缺失,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成才,甚至影响到大学生的“做人”。确实,弱化人文教育使得我国有些大学生缺乏起码的道德修养,个别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辨别真、假、美、丑、善、恶等。据对在深圳的理工科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调查显示,他们在表述其经常性感受的词语中,选择迷惘、无聊、空虚、孤独、想自杀者竟占总数的10%。
由此可见,现今大学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确实存在非均衡发展的状况,不仅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而且与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要求不吻合。应该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只有采取全面的措施,这个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切实的解决,才能使大学生得到全面成长。
二、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发展的对策分析
科学和人文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双轮,也是使人协调发展、展翅奋飞的双翼。完整的教育必须既包括科学教育又包括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容、功能与目的不同,决定了二者必须融合互补才能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加强素质教育,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1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高等教育必须通过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来指导教育活动。在目前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科学教育排斥人文教育的倾向,或者说是文理相轻。对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的重要性,许多有成就的大科学家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华中理工大学演讲时就指出:没有先进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落后,就会衰败,一打就垮,永远受制于人,受人宰割;然而,没有优秀民族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空虚,就会异化,就会自垮,自甘受制于人,自愿受人宰割。可见,单纯地强调科学教育或人文教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现代高等教育办学观念。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念,在强调科学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文教育,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使两个方面的教育内容互相补充,在教育思想上融为一体,互相促进。
2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
无论人文教育还是科学教育,其教育目标必然是通过教育层次、内容及方式来实现的。在大学,教育层次、内容及方式的体现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体系是否设计合理,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因此,各大高校都在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 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这方面,南开大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早在20世纪90年代,南开大学就进行了面向21世纪的课程体系改革,将课程体系划分为思想道德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基本知识与能力、专业知识与能力和文化素质五大板块。教学改革突出了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教学改革取得了成效。南开大学的课程建设对于我们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他们的课程体系改革,打通了人文专业与理工专业的壁垒,促进了科学教育人文化及人文教育科学化。
3 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变革思维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是一门特殊的职业,一直被社会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的素质如何对学生影响非常大。长期过窄的专业教育模式,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忽视,加上“”时期教育的动乱,造成了大学的畸形发展和一代学生素质的缺陷。现在许多大学教师也是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现在的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科技创新不断,因此,每位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能把自己局限于所任教的课程和专业领域内,要具备对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要努力达到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精深,交叉学科知识广博,改变自身的那些狭隘的、分裂的思维方式,具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思维,从而胜任新时期对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要求。
4 改革中小学教育培养模式。奠定大学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的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科的交叉与综合,这在客观上要求必须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高中文理分科,使得很多学生从高一甚至更早就对自己有了分科定位,学习精力过早地出现倾斜,而真正分科之后,则完全抛开了与考试不相关的科目,这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据我调查,在文理分科的时候,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优势和兴趣还不是很清楚,往往是按照家长的意愿或者从众心理来选择,这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特别是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使得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出现了断层。在我们今天高等学校中不少教学工作是在给大学生补课,补中小学教育不足的课。而高等教育又是专业教育,它不可能容许教师有更多精力进行长期补课。因此,实施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要坚持从中小学抓起。要重视中小学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把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统一起来,以系统的思想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气息和科学氛围。
校园文化在较高层次上规范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按照科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精心设计和构建校园文化系统,对大学生科学和人文素质的养成和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和人文素质的系列讲座。在很多大学,最吸引学生的并不是课堂教学,而是一些人文讲坛、科学讲座等专题性的学术讲座。二是以开展活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如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周末文化节,组织各种征文、演讲、心理剧、歌咏和舞蹈等比赛,举办各种高质量的艺术展览、电影欣赏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三是充分发挥典型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大力发现、总结、推介和树立各类先进典型,让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广大学生见贤思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的洗礼。四是以优美环境物化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设,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升华精神,提高素质。
三、结语
总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发展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人类自身精神发展需要对现代教育提出的客观需求。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挖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深刻内涵,更好地体会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且要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理论来分析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更好地促进高校教育的良性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3]袁贵礼,赵春英.从大学生的学习取向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2).
[2]周俊.论理工科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2000,(3).
人文科学基本知识范文5
一、认识观的转变
体育的功能具有多因素,如健身、健美、医疗保健、延年益寿的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经济的社会功能。其价值不仅是为了健康、娱乐,或为升学、就业做准备,而是为了人的一生做准备。因此,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二、教师观的转变
人文科学基本知识范文6
【关 键 词】教师教育;综合课程培训模式;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99-02
教师教育模式的变革创新,意在提高教师教育的效率,促进教师和谐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发生着深刻彻底的变革。这场变革的主流趋势就是支撑教师教育的理念根基已由以往的“理论”转向了关注“实践”[1]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相对滞后,传统的理智取向仍然支配着我国教师教育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新型教师的需求极不适应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相继开展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各项改革中,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基础教育发展对优质教师资源需要不断增长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推进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并使之更为切合基础教育对新型教师的需求,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综合人文课程培训模式的产生
传统的教育目的工具化、功利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思想仍然存在。教育长期的重理轻文导致了不少学生社会意识淡薄,然而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树立与教育相符合的培养目标。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高度分化、有高度综合的趋势,多个学科之间的不断渗透又形成了许多新型的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人们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多方面的知识,这一发展趋势迫使教育部门和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方法及目标作出较大的调整: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中要求要改变目前课程中以学科为本位的、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根据这一精神,基础教育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社会的发展呼唤着综合型人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综合教育,因此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综合性人文课程毋庸置疑。
二、综合性人文课程师资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启示
1. 培养目标的定位。最基本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政治历史等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中学人文科学综合课程教学。现在教育的发展,这些人还可以选择从事一些相关部门的研究或者管理工作,但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强的综合能力。
2. 对教师培养的场所和机制的探索。教师的培养主要是在教育学院,特别是师范学校完成的,这使学生有可能在已有专业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接受系统的教育训练并且可以进一步参与实习活动,从而弥补了我国教师培养中长期存在的专业训练与教育训练失衡的缺陷,同时也从制度安排上保证了学生具有宽阔的知识基础。然而此模式强调的是学生以后对整个人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融合,强调对知识和技能的整体理解和运用,而不是某一个方面的深入或者单科知识的叠加。
3. 本模式下更加注重与教师培养直接相关的环境因素。通常我们所指的培养环境因素是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在学生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接受以学校文化为主题的文化熏陶,开展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因而,学校环境应该体现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应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强调学生的人文素养。
4. 价值取向上的与众不同。这个培养模式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传统分科教育为主转向现代综合教育,由专业科学知识为中心转向知识整合为中心的。因此,本着全人发展、动态的、回归生活的价值观念,整个模式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道德观的建设、能力的培养和与国际意识的树立,是理性和人性完美的结合,艺术和科学现实的统一。
5. 课程设置的重大变革是整个模式的核心。改变课程设置模式是很重要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式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给教学生涯带来不便。而综合性人文课程师资培训模式的设置是分与合的结合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原来教育模式的缺陷。“综合”表现为文科学科群构成的复合专业基础课,这样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阔、在专业主干课上设置模块化系列,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修其中的某一方面,最后设置一些概括性强、拓展性强的课程加以总结的三段课程体系。
三、综合性人文课程师资培训模式的实践探索
1. 精确的定位培养目标。既要为学生未来的身心发展创造条件,又要坚持为社会服务的方向,因此大致可以将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特殊目标。基本目标则按照国家的规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特殊目标则是培养适合我国课改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能够胜任人文课程及相关学科课程教学的复合型人才。
2. 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气氛。校园文化是一个相对抽象的东西,包括校园内的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学校里面全体师生员工所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这些是潜在的课程,可以通过开办人文科学课程讲座、举行演讲比赛等有意义的活动。通过这些让学生接触的不仅是一些科技知识,同时还能塑造学生的情操。不断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尽量将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内化为做人的基本品质,在实践中不断地磨练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如何使现有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是我们要考虑的重点。既然是综合性课程培养模式,那么首先课程的设置要进行整体优化,在设计人文课程的时候最大程度地吸收符合学生发展的改革经验和结果,对课程进行整合处理,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坚决反对简单的把各科课程拼盘或是相加。在课程设置时候可以抓住一条主线贯穿所有的课程,以便于学生更好的融会贯通;在课程设置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依据学校的条件尽可能多开展选修的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给学生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课程的设置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人文课程的设置注重凸显公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民族文化的意识;加重人文课程的比例,特别是社会实践和团队合作的比例,要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思考来体验社会的现实情况,不断地提高自己;在课程设置中还有隐形课程的存在,此时的隐性课程指的是那些难以预料的可能随即出现的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课程,这些课程通常被我们遗忘或忽视,但是他的影响却是难以忽视的,比如我们所处的学校环境、一个班级的文化等对于学生的情感、意志、行为和价值都会起到特殊影响。
四、综合性人文课程师资培训模式的发展趋势
综合人文课程培养模式是顺应教育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有一定的必然因素,但是如此模式今后该如何发展呢?
首先,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革新教师培养理念,培养反思研究型教师。目前,国家教师培养除了强调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外,更加突出了教师的教育改革能力、对教育教学的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要求。因此,综合性人文课程师资培训模式要更加关注能力的培养,关注个性的发展和个体差异性,不断地反思教学,运用已有的经验深入到对所遇问题的探索中;其次,培养模式的空间变化。教师教育机构纵向的发展和横向的延伸引发了教师教育模式的空间转型。现行人文课程师资培养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定向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但是由于综合型人文课程培养模式是在我国新的一种教师教育模式,仅靠高校的培养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协作的方法扩大受教育的对象。通过网络以跨越空间地域限制实现远程协作的方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资源共享。最后,此模式从理论走向行动是整个模式发展的目标。W・布列钦卡说:“教育是一种行动”。[3]相应地,教学工作也是一种行动,现在教育越来越关注不是考了多少分,关注的是如何将所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虽然整个模式一直都在强调理论联系实践,但是一直没有将实践真正地引入到社会中解决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尽可能地安排实践活动,以便于学以致用。
一个课程的设置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积极地探索综合性人文课程师资培训,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培养合格教师的创新型举措。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要坚持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运用多种模式结合促进我国教师教育的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5.
[2]朱鄂桂,龚志武.教师教育模式的空间变化与发展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5):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