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手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观经济手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观经济手段

微观经济手段范文1

城际短途高速公路与其他的长线路的高速公路在很多方面都有其特殊性。首先是与普通高速路的总长上来比较。从始至终的总长上城市圈内的城际高速就有自己的里程优势。例如以武黄高速公路、武鄂高速路等城市圈内的城际高速时间均在一小时以内。其次在使用人群的类型上,除了货运和客运交通以外、短途的城际客运交通更加频繁。另外私家车使用者这一使用人群是城际高速使用对象中一个典型的人群,这一使用人群的数量要远远大于其他远距离的高速公路的使用者。最后最具有特殊性的就是城市圈带来的经济生活一体化,促使更多的人,因为生活、工作的原因不得不频繁的往返于城市圈内不同的城市之间。很多人住在武汉,工作在黄石、咸宁或孝感等其他周边的城市。频繁的往返于城市圈的交通网络之中。

城市发展的深入,带来城际间多方面的交流与发展。对于频繁来往、奔波于城际交通之间的人。在路上的体验与感受也成了他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精神造成高度的紧张。[2]作为使用频率如此高,需要花费人大量时间穿梭其中的交通载体,城际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趣味性显得格外有意义和价值。

增加高速道路的趣味性应该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考虑。一,丰富游历要素。对于高速道路,驾驶者和乘客是以纵向穿越的方式完成整个高速行驶。沿着路线两侧的变化实现高速景观的游历体验。[3]想要使驾驶证和乘客在行驶过程中既安全又有精神层面的享受,应该从丰富游历要素上来设计景观,合理设计打破现有的枯燥和乏味。所安排的游历要素本身应该具有趣味性和设计感。元素的使用和重复、变化的节奏也应该具有趣味性。

从环境心理上分析,短途高速使用次数的频率之高,城际高速道路的景观设计,如果枯燥乏味的感受显得更加突出,这样的景观给人的心理感受会潜伏太多的安全隐患。因此破除单调,提供驾驶者和乘客以变化的运动感受。例如减少树形、高度、颜色从头至尾一样的单调性。以武黄高速为例,从上高速到下高速,道路两侧基本上是以高大的乔木,严严实实的将道路两旁的景进行了遮蔽。中间的分车绿化带大都是以矮小的松柏和呆板的方块绿篱进行分隔。要增加景观效果的趣味性,就应该从打破这样的单调着手,注重分车绿化带的立面造型。例如植物在间隔一段规整的绿色墙体后可插入一个绿色雕塑,[4]当然要注意的是保持较大的间距,注意绿色雕塑和绿色墙体不要有明显的高差,以免由快的车速,使驾驶者、乘客在视觉上由于频繁的明暗切换形成眩光和眩晕感,[3]严重影响驾车的安全性以及乘客视觉上的舒适性。

使高速景观的设计更具有趣味性的方法有:一,利用植物之间的色彩差别打破现有枯燥的色彩关系;二,利用生命力顽强的观花累灌木或小乔木保持适当间距的穿插在长青植物之中,注意无明显高差,如果里面是非直线的造型,其曲线应该起伏平缓、变化有规律。特别是在高速的中间路段区域,即高速区域,其两个点缀性植物或其他装置之间的间距宜大不宜小。三,在嗅觉上为路途的感受增加变化。在沿途可种植一些有香味的乔木或灌木,或在低速区域可种植些花卉。这种嗅觉刺激应该把握好在整个路程中出现的频率和节奏。不可一路都是这样的嗅觉感受,那样反而会产生厌烦和麻木的感受。通过这种时有时无的嗅觉刺激就可能会给人留下一些期盼和惊喜,从而带来有趣味的心理感受;四,道路环境的变化,要取其自然。高速两侧不宜用高大的树木严实排列,贯穿全程,应该注重视觉的调节,对于视觉、风景优美的某一路段,可取消高大植物的遮挡,即减少了视觉上的压抑感也将一些很好的景致纳入到道路景观中,缓解枯燥和压抑的游历感受;[3]五,采用多样化的遮蔽手段,重视个性、突出特点,对于沿途影响视觉美感的民居、工业建筑、山体剖面、隧洞口截面。应该结合周边的环境以及实际需要采用多种遮蔽方式。例如山体剖面和隧洞口突兀的混凝土在外,应该通过立体绿化弱化人工与自然之间的视觉冲突。对于沿途需要遮蔽的地方可通过公益广告牌、具有构成寓意的立面墙体来装饰。既要有实际功能也能通过个性的设计增加视觉上的趣味性;六,在沿途景观中注重软硬景观穿插结合,通过人为添加的雕塑、小品,以及大自然给予的天然水体(溪水、湿地、湖泊、江河)、田野景观、城市远景等来丰富高速道路的游历要素。

二是景观的节奏与韵律应该与高速的形式规律相结合。国内高速道路行驶的特点,如从收费站开始算起,汽车的行驶规律应该是停止――低速――高速――低速――停止,这样的一个运动规律。[3]从低速区来看,这个阶段车速较低,景观的变化节奏也可以更大,元素相比高速区可以更加丰富有趣。如果把车的运动规律看成一个驼峰,而景观的趣味程度则成相反的弧线规律,速度越低,景观越精致、变化的节奏越明显、景观元素越丰富。强调点的运用,焦点的营造,线条的变化。高速区域,越应该在追求趣味性设计的同时注重设计元素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强调平稳的节奏,通过简单、整体的设计减少视觉上无意义的干扰,分散驾驶者的注意力。

通过从丰富城市圈城际高速沿线的游历要素,结合实际的高速行驶规律,把握高速景观的节奏与韵律,是人们从频繁且枯燥的高速往返中解脱出来。通过景观的趣味性设计,打破隐匿在乏味下的安全隐患。让频繁的出行不再是简单的位置移动,而是具有高品质的,合乎心理需求和视觉美感的运行空间。

【参考文献】

[1]刘金祥,“大都市圈”战略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J].理论探讨,2004(06)

[2]张萍,“高速路沿线房建设施的景观设计.”[J]. 中外建筑.2003)(05)

微观经济手段范文2

关键词:工商行政管理;宏观控制;微观搞活;职能;作用

一、工商行政管理的特征概述

1.综合性。工商行政管理具有综合性,首先管理的内容丰富和多样,管理的过程整体且统一。市场中各种商品的流通和交换,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联系都决定了市场关系的复杂和多样,进而决定了监督管理的多元化。而工商行政管理就是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对市场主体资格的审核和确认,包括市场主体的进入、竞争和退出。正因如此,工商行政管理具有综合性。2.程序性。工商行政管理是发挥经济监督职能的部门,必须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客观要求进行监督管理,尤其要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等条文,在工作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监督管理活动中切忌主观性和随意性,要有严格的规范性和程序性,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科学规范的程序,严格进行行政管理的实施。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行政确认等活动中确立规范程序,保证工商行政管理的顺利完成。3.关联性。工商行政管理属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管理的范畴,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国家经济进行监督管理,从而维护和构建市场的秩序。工商行政管理并不直接使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也不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和生产活动,而是通过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督来管理市场秩序,保护市场中各个主体的合法权益,因此工商行政管理将国家对于市场的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它具有了关联性的特征。4.超脱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隶属于国家的行政机关,并不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因此不会与市场中各个主体具有关联,也不会存在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够依法行使对市场的监督权力,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正是因为它具有超脱性,没有利益纠葛,能够超脱于市场之上,因此才可以公正执法、严格执法,监督和维护国家的利益,维护市场中各个主体的权益。

二、工商行政管理中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的关系

1.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宏观是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出发的,而微观经济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的,体现了经济生活中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他们具有一定的联系,能够相互影响。微观经济的运行需要宏观控制,而宏观经济的运行也要微观经济来保证。因此在行政管理中不能只注重宏观手段,总想着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控制,而忽略了微观搞活。应当从大方面进行控制,小方面进行放开,才能使得市场经济既平稳有序的运行也能灵活蓬勃的发展。2.微观是基础,宏观是方向。微观经济是单位个体,而这些个体组成了宏观经济。宏观控制对国民经济高层次的管理,要想取得宏观控制的成功就必须增强微观经济的基础。没有宏观控制的引导就缺乏经济的方向,没有微观的搞活就容易导致市场经济规律的紊乱。因此实行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相结合才能使得经济市场管而不死活而不乱。3.加强微观搞活是实现宏观控制的保证也是宏观控制有效性的标志。微观搞活和宏观控制实质上并不矛盾,因为宏观控制并不是本身的目的,其目的也在于搞活经济市场,促进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首先微观搞活从单位个体出发,使得经济繁荣发展,市场昌盛,这样才能进行宏观控制。如果市场止步不前宏观控制也没有了意义。其次宏观控制是控制经济发展的方向,其目的也是繁荣市场,最终也落实到了微观经济基础上面,从微观上面才能检验出宏观控制是否有效。

三、工商行政管理在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中的具体职能分析

1.监督职能。工商行政管理具有监督职能,也是其最主要的职能。其作用是为了维护市场的稳定运行并且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公开。有了监督职能才能够减少非法企业的存在,减少经济市场中投机倒把的行为发生,保护合法企业的经营,避免其受到不正当竞争的危害。2.控制职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一些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控制管理经济组织活动,对于经济发展的方向可以进行控制和纠正,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正常活动。并且对于市场的结构可以进行控制和优化,使其符合国家宏观政策的要求。3.协调职能。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使得经济主体增多,经济利益矛盾也不断增加,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协调职能进行各主体之间的协调,保证其矛盾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各主体之间的和谐发展才能使得市场和谐稳定。4.服务职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许多基层服务任务,对于一些证件的办理和核查都需要与基层打交道,因此其服务职能也是非常重要的,应当确保基层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素质,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态度,简化服务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做到这些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服务职能。

四、工商行政管理在市场运行中所起的作用

1.有效调控市场机制运行。由于市场机制的运行,会让效率得到提升,但也会存在优者更优,劣者被淘汰的情况,这样将会拉大贫富差距,使得地区间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因此工商行政管理可以进行宏观控制,让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进行有机结合,再有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通过一些行政手段来使得经济发展更加平稳更加有效,实现社会的公平,缩小贫富差距。2.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能够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由于市场失灵等原因的存在,还需要宏观调控进行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改革。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了必须把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得其在正确的领域发挥出最大的功能,资源是否能在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工商行政管理中,能够通过宏观配置进行资源优化,通过微观搞活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3.合理优化市场结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够控制企业登记管理程序,对于国家支持的产业结构类型进行积极支持,对于生产污染大、消耗高、无销路产品的企业应该及时检查登记,让其早日转型、合并或者歇业。因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够调节和控制行业结构,让行业布局向着合理化发展,在优化市场结构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4.弥补市场缺陷,依法维护市场秩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监管,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于合法的企业进行保护,对于不合法的企业进行取缔,维护市场秩序的有效运行。对市场缺陷进行弥补,避免市场失灵等现象的发生,严厉打击投机打靶和走私贩卖等违法活动,避免搭便车行为。

五、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的对策建议

1.强化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为了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经济秩序,就要进行工商行政管理,实行有效的市场监管。为此要形成以监管职能为核心,其他职能为辅助的形式,使得相关职能推动监管职能,在工作中形成以监管职能为主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监管的作用,使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用。2.建立健全责任制度。为了确保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作用的发挥,就要对于部门内部的权责进行详细的划分,保证机构能够高效的运作,在发生事情时也能够追究到个人,而不是找不出具体的责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其认真负责,对于市场监督不放水,保证其依法检查依法处理。3.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监督工作任务也变得更多,因此应当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素质,对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使其能够适应新任务的要求。首先应当充实具有法律、经济等专业知识的人员。其次,应当组织专业培训或者专业讲座,帮助其提高业务素质。另外随着任务的增多,不仅应当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还应当提高其服务素质。应当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进行微笑服务,并且将程序进行简化,从而提高办事效率。4.提高各类市场的规划统筹。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各个市场也进行了蓬勃发展,例如工业品消费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等,这些市场各不相同,不能运通统一的经验进行管理,而是应当进行调查研究,进行管理办法的完善和修改,在不同的时期和经济形势下进行不同的统筹规划,进行合理布局。另外也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及时掌握行情的变化,为企业提供有效信息,使其能够及时有效的做出正确的反应。

六、总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市场经济主体的增加使得市场更加容易混乱,因此工商行政管理就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为了有效对经济市场进行监管,工商行政管理从宏观控制和微观搞活两方面着手,积极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于市场中的衰败企业和非法企业进行监管,让其转型和关闭,有效维护了市场的秩序,使得市场结构更加完善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建立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作者:侯德林 单位:河南省安阳县民政局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手段范文3

[关键词]货币政策 产业效应 新规则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政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上世纪年以来,我国有许多学者对旨要克服通货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应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重点分析货币政策的产业效应。

一、货币政策简单介绍

众所周知凯恩斯学派的都认为货币政策行动能通过利率的途径对经济产生影响。然而,利率是否能作为货币政策的一个中介,通过调整利率来实现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这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争论的焦点。早在上世纪80年代,通过研究分析得知利率是比货币总量能更好衡量货币政策的一个指标。主要是由于利率吸收了货币总量的预测能力。通过VAR检验认识到商业票据的利率与一个国家三个月的国库券的利差对真实收入群体的预测能力显著高于利率的影响力,也高于货币的总量。由此可知,利率信息收益曲线是对货币政策很重要的一个中介指标。

二、利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出现的新规则

在我国,这几年,经常出现国家对准备金率或利率的调整信息,说明国家通过利率的货币政策来调整国民经济情况。下图1是近三年贷款利率调整情况,图2为2011年走势图。之所以我国利率显示出如此变化现象,主要是由于利率目标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中介目标之一。

图1 近三年贷款利率调整情况表

图2 项目情况的利率走势图

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为了稳定国家经济稳步增长,通过调整利率来实现。利率在满足这四个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的增长发挥作用。第一条,利率的调整适应市场的变化,由市场决定利率变化。第二条,利率跟市场是联动变化的机制。第三条,利率在国民经济中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要把握恰当的利率标准,不能太高也不宜太低。第四条,利率结构要合理,要有合理的地区结构、行业结构和期限结构。用利率作为国民经济调整的杠杆,主要是因为利率对经济方面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的功能。第一,利率具有调节、分配、控制、驱动和中介功能。调节主要体现在,通过调节利率来引导国民分配自己的资金流向。分配主要是将货币在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分配用以发展国民经济或国家重要单位。控制是指控制货币的流向,驱动能力主要体现在通过调整利率的高低会诱导一些客户存款的导向,如利率高银行就吸金较多,人们把钱存进银行比较多,利率低则存进的相对少很多了。第二,利率在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方面中的作用。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操作方式中的所谓“规则”,是指在货币政策予以实施之前,事先确定并据以操作政策工具的程序或原则,如弗里德曼主张的“单一货币增长率规则”;“相机抉择”则指中央银行在操作政策工具过程中不受任何固定程序或原则的束缚,而是依据经济运行态势灵活取舍,以图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在金融学领域中,一般把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归结为五个方面:高度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市场稳定。

三、结论

然而,利率发挥作用不是无条件的。它一方面要受到利率管制、授信限额、市场开放程度、利率弹性等环境性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具备完善的利率机制,其中包括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适当的利率水平、合理的利率结构等。如果利率机制本身存在缺陷,那么利率的杠杆性作用也很难发挥出来,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性作用,就是要强调市场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使政府对利率的调控间接化。中央银行应建立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从而使三大货币政策工具都能影响利率,并使反映市场供求的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符合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体系对利率的升降变化应有相当的灵敏度;微观经济主体的融资行为要建立在健全的利益机制基础上,且对利率有较高的弹性。只有从几个方面逐步进行改革,才能改善现有利率机制,充分发挥利率对我国经济的作用。

参考文献:

[1]Judd,John P.and Glenn D.Rudebusch.1998:“Taylor’s rule and the Fed:1970-1997.”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Economic Review. No.3, pp.3-16

微观经济手段范文4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微观规制;结构调整;政府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规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的经济机制,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与控制,是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除此之外,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落实国家规划提出的各项具体任务,调整经济结构和调节社会分配,还需要与产业政策相配合,保持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深入持久地做好各项微观规制的基础工作。

一、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

实施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其中,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是政府经济管理的两大基本方面。通常政府实施的宏观调控主要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总量调控,政府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的调整则属于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微观规制。保持国民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即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需要政府进行宏观总量调控。宏观总量调控又称价值调控或信贷调控,是对社会总供给价值层面的调控,是通过控制货币总量而实现的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调控,其对宏观总量的调节是要达到对宏观供给总量控制的直接目的,并以此间接约束社会总需求。宏观总量调控的具体控制力表现在对货币发行总量、信贷供给总量、证券市场规模等方面价值总量的控制上及对银行储蓄和贷款的利率、银行法定准备金率的直接变动。宏观总量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表现,是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方面。政府拥有宏观总量调控的职责,却并不需要天天运作这种对宏观经济干预的职能。只有在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偏离正常状态和秩序时,即社会总供求出现明显失衡时,才需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必要的价值调控。宏观总量调控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是由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践证实的。根据新古典理论,包括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政府的宏观经济职责只在于维持市场秩序,让市场的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由市场利率和价格的升跌来调节投资、消费、信贷等等,政府不应为减少周期波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目的而对市场的价格信号和资源配置进行直接干预。尽管至今在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中,还有不少人传承新古典理论,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宏观调控,但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排斥政府作用,反对政府宏观调控的声音早已销声匿迹。

需要明确的是,宏观总量调控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而宏观总量调控的有效性是有局限的。这就是说,在政府发挥宏观经济管理作用中,总量调控的作用是显著的、必要的,但却不能解决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不能取代政府其他方面的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就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两大基本面来说,总量调控只能解决总量问题,即解决经济的过热或过冷问题,解决投资总规模的过大或过小问题,解决国民经济发展已经或可能偏离基本运行轨道的问题,等等,不能用于解决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因此,不能将经济结构调整混同于宏观总量调控,不能期望通过总量调控改变国民经济结构,总量调控肯定影响经济结构调整,但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区别于宏观总量调控,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可用总量调控替代且不同于总量调控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内容。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包括物质生产,也包括劳务生产。两大部类的平衡包括国民经济运行中所有产业供给与市场需求间的结构平衡。这种结构平衡不仅是在价值层面上探讨总量平衡关系,而是对实际生产能力的结构的适当要求,并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范围内要实现结构平衡。这其中,所有的供求结构平衡都源自生活消费品的供求结构平衡要求。正是从满足生活消费的需求出发,才产生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结构平衡要求。这就是说,为实现生活消费品的供求结构平衡,其他所有方面的产品供求结构都只是一种逻辑对应关系,即都是在生活消费品生产适当的基础上一层接一层展开的生产消费品的生产供给与市场需求间的结构对称要求。由于生产生活消费品是生产的最终目的,生活消费品的供求结构平衡是社会最基础的供求结构平衡,所以,在调整社会生活消费品需求方面,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结构平衡的影响最为基础和最有连锁反应效力。

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应从满足社会生活消费品需求出发,不断地对国民经济的结构进行调整。这种结构调整与总量调控有别,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微观规制的重要方面。

二、微观规制的基本特征

对国民经济进行结构调整属于微观规制。微观规制包含调整结构,却不只是表现在结构调整方面,还有更多内容。但表现在国民经济运行多层面上发挥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微观规制不同于宏观总量调控的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长期性

宏观总量调控基本上是短期性的,而进行结构调整的微观规制具有长期性特征。在实际工作中,不论政府的微观规制表现在国民经济运行的哪个层面,都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必须长抓不懈的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树成指出:“节能减排,以及把住土地闸门等,本属于政府的微观规制职能。我们常说把住两个闸门:一个是信贷闸门,一个是土地闸门。信贷闸门属政府的宏观调控问题,而土地闸门属政府的微观规制问题。但由于政府的微观规制是‘政府’的职能,很多人就将其视为‘宏观’问题而归入宏观调控职能中。这样一来,不利于节能减排和把住土地闸门的贯彻执行。因为宏观调控是针对经济运行的短期波动和变化而采取的措施,根据经济形势的‘冷热’变化,其方向和力度可以时松时紧。但节能减排和把住土地闸门等这些属于微观规制方面的长期任务,却不能时松时紧,而必须‘长’抓不懈。现在,一些地方由于抓紧了节能减排和土地利用等审批工作,因此经常有人问,什么时候宏观调控可以转松。其意思是,什么时候节能减排的审批门槛和土地闸门可以放松。所以,要把节能减排和把住土地闸门等这些政府的微观规制从宏观调控中剥离出来,以利于‘长’抓不懈,下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针对性

宏观总量调控对微观经济实体的影响具有普遍性或共同性,而不具有局部的针对性;而微观规制在国民经济运行各层面的作用都具有约束被规制者的针对性,即其作用不是泛泛地铺天盖地,而是针对具体的局部解决具体的规制问题。如,结构调整要解决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就要有针对性地对钢铁产业进行有效规制,做出具体的减少产能的安排并落到实处,直至达到调整目的。

(三)绩效性

宏观总量调控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具有时效性,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宏观总量调控必须极为迅速地随之变化,而在此之前的调控即失去时效,不再有延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微观规制是长期性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内容,因此,微观规制具有政府实际工作成果的绩效性,是长期的工作积累,与宏观总量调控的时效性有所不同。如,政府对土地资源的微观规制,是长年不断的工作内容,而控制好土地资源,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工作的重要绩效。

(四)法制性

宏观总量调控是对国民经济运行做出的价值调控,虽然是依法实施的经济调控,但这种调控并不体现具体的法律规制,而更多的是经济政策层面上的直接反映。因此,准确地讲,宏观总量调控表现出很强的政策性,是国家主要宏观经济政策走势的集中体现。但对微观规制来说,不论是哪一方面的工作,都要依据具体的法律法规条款办事,不可能脱离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微观经济实体进行规制,因此,就这一点而言,与宏观总量调控具有的政策性表现不同,微观规制具有鲜明的法制性,表现为任何规制都要严格地按相应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如,反垄断法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于是,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作为具体承办的政府部门就要依法接受有关经营者集中的申报,严格制止未经申报的经营者集中。

(五)基础性

宏观总量调控治标不治本,因此,具有时效性和热点性,而不能在对国民经济的调控中直接触及和解决运行基础的建设问题。凡进行宏观总量调控,都必定要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成为一段时间内的经济热点问题。但与宏观总量调控的治标不治本不同,政府承担的各方面的微观规制任务,都是既治标也治本,而且重在治本。所以,严格的说,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实施微观规制是为解决国民经济运行中各方面的基础问题,具有基础性特征。如,政府对电力业务许可证的颁发,就是一种基础性的规制电力行业经营与发展的宏观管理手段,可以通过这一手段的运用达到有效约束电力行业的发电企业、输电企业和供电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进步、网点分布等直接的规制目的。

三、微观规制的多层面表现

政府微观规制负责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多层面进行调整。其职责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赋予,是国家法律的规定,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落实。

(一)调整经济结构

保持经济结构平衡是保持国民经济运行良好态势的基本面。微观规制的长期任务之一就是保持经济结构平衡,因此,政府微观规制的工作重点就是要不断地根据经济运行的情况变化调整经济结构,基本实现国民经济运行中经济结构的动态平衡。通过具体的协调工作,运用适当的产业政策,政府调整经济结构微观规制的成效表现为:一方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保持市场供求结构的基本平衡。

(二)配置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土地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除土地资源外,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还有:石油、煤炭、矿山、河流、风力、海洋、森林、野生动物,等等。耕地是最宝贵的土地资源,保护耕地是全国人民的神圣使命。按照宪法的规定,农村耕地是农民集体的生产资料,归农民集体支配。但各级政府对农村耕地的保护是义不容辞的,必须落实到实处。无论何时何地,保护耕地都是政府微观规制的重要任务,是政府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城市土地及其他非农民集体所属土地由各级政府负责支配。政府对土地资源的配置是重要的微观规制权力,是政府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和干预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只要政府把好土地使用关,就是做好宏观经济管理中最基础的微观规制工作,就可基本保障国民经济运行在实体经济领域不发生大问题。至于其他自然资源的宏观配置,也是均由政府的各专职部门负责。肩负重任的政府职能部门必须依据国家法律,认真履行微观规制职责,按国家规划妥善配置各类自然资源,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三)创办政府企业

政府企业亦称公营企业、公共企业、公企业,是政府财政直接投资设立的企业。欧洲共同体在1980年的法规指南中明确地对各个国家都存在的公营企业,即政府企业,界定为:政府当局可以凭借它对企业的所有权、控股权或管理条例,对其施加直接或间接支配性影响的企业,而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创办政府企业可直接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稳定和维护市场秩序,满足居民对某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所以,政府企业属于规制经济范畴,是政府实施微观规制的重要方面,是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表现。在世界各国,几乎无一例外,都存在由政府企业构成的规制经济,只是各国之间的规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有些差别。目前,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是,中央政府企业的数量相对减少,而地方政府企业的数量相对增多。只要直接为民众服务的责任在地方政府,那么地方政府就有责任设立企业以满足社会需求。有关国家安全的生产部门,自然垄断行业及提供重要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产业,应是政府设立企业的主要领域。

(四)实施行政管理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微观规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服务还表现在需要实施多方面的必要的行政管理。

1工商行政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商行政管理体现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实体进入市场经营的基础服务,为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及其他必须办理的手续。政府的工商行政管理服务是微观规制,也是对企业资格的确认。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政府要对微观经济实体的各方面服务做到周全而细致。

2就业资质管理。在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必定要突出表现政府的微观规制作用。这就是政府要对劳动力进行社会保障性质的就业培训,还要对各种就业的资质给予确认。政府的这方面工作亦属于微观规制的内容。这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对劳动力市场给予的规制,是政府引导劳动力市场走向规范的重要举措。

3行政许可证管理。建立行政许可证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微观规制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建立的行政许可证制度是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微观规制的重要内容。由中央政府授权的各专门机构实施的各类行政许可证管理对规范市场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4反垄断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建立的政府反垄断组织机构,负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反垄断管理。政府的此项工作属于微观规制,是市场走向成熟时产生的微观经济对政府行政管理的特定需求。

5文化市场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政府对文化市场的行政管理是一种特殊的市场管理。因此,政府对文化市场的行政管理也属于政府微观规制。在这一领域,政府的管理工作含有十分复杂的规制内容。做好文化市场的规制工作,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6价格管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要市场化,但还要保留一小部分政府管制价格。依据相关法律,政府对这方面管制价格的行政管理,也属于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微观规制工作。

(五)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的微观规制职能必须体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工作中。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各地区要切实承担对所辖地区环境质量的责任,实行严格的环保绩效考核、环境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政府要将环保投入作为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并逐年增加。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标识和环境认证制度,严格执行强制淘汰和限期治理制度,建立跨省界河流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和企业环保信息公开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并监督环保。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发展事务,认真履行环境国际公约。

(六)保护知识产权

保护知识产权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极其重要的政府微观规制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各级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微观规制工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做到:加强公民知识产权意识,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完善国家标准体系,及时淘汰落后标准。优先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发展专利、商标、版权转让与、无形资产评估等知识产权服务。

四、微观规制的放松与改善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微观规制是重要的基础,也是政府工作职责的表现。根据国民经济运行不断变化的情况,政府的微观规制运作也要适应变化的情况及时做出放松规制或改善规制的相应安排。

(一)微观规制的放松

实施微观规制是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各层面不同程度的强化干预的表现。在国民经济运行较为顺畅的时期,政府微观规制的干预范围可以有所收缩,干预强度可以有所减弱,这就是所谓的微观规制的放松。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战争的需要,美国政府投资设立2000多家政府企业,专门生产军火和其他军用物资,待战争结束后,这些企业全部被政府卖掉,这就是微观规制放松的典型实例。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中,根据发展的需要,如果将一项原先政府严格规制的项目降低控制强度,那就是单一项目的微观规制的放松。如,在我国改革后,起初是政府管制全部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而现在只是对少数著名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进行管制,这就是比较明显的政府微观规制的放松。

微观经济手段范文5

关键词:市场经济;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定位与实现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以及前进,我国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也就不断在削弱,政府由原有的对市场干预向社会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宏观经济调节等方面进行转变。然而,现在是体制转变的特殊时期,在这期间经济体制出现大量新的突出矛盾。而且,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使得政府部门与目前的体制不能进行完美的融合,管理部门与体制的变化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这些状况,我国政府是无法进行有效的市场管理职能,将职能定位好,可以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发挥出最好的管理,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组成

(一)宏观经济管理

政府在进行经济管理时,根据我国经济的宏观、微观两个不同层次分为对宏观和微观的管理。专家认为宏观的经济管理有加快经济的增长、提升经济效益、保证社会公平竞争以及国际经济政策的制定等几个方面。一般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建设、经济调节政策的落实和利用一些其他的手段进行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完成政府的相应职能。

(二)微观经济管理

政府的微观经济管理职能一般是对工、农、商等领域的企业或个人,在既有发展的过程中加以管控。政府的职能在于对市场的需求以及供给从微观层面进行调控,将资源配置进行合理的分配,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保证公平竞争。将微观管理表述为三个方面,即对财政收入使用到社会公共方面的公共供给:引导经济活动的发展而不对其进行干预的公共引导:利用政府的权利对经济发展进行规范的公共管理。

二、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定位

(一)市场经济下职能定位原则

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政府的管理职能也比以往变得更加的复杂多样。我国改革开放至今,政府的职能的发展一直是处于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前提下,目前我国的政府部门在市场经济下发挥出的经济管理作用进行分析,我国部分区域的效果显著。此外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状况进行考虑,使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这些问题与市场经济管理相结合,,促进我国经济可以进行均衡的发展。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的保证人民生活的基础进行发展。经济水平较高地区,政府的职能就要向着市场经济作为前提,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的目标进行变革。最后,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应该将科学发展作为指导方针,避免使经济发生发展的出现失衡状况。

(二)主体方面对职能的定位

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确定时,必须从企业这个主体的方面进行细致的考虑,这样才能将职能范围进行明确。假若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范围受到制约,那样必然会导致管理失衡的后果。比如,有些市场可以在无需政府的干预下运行的较为良好的:或者部分企业也是可以在无政府进行经济管理下仍可以确保经营发展无误的。虽然这些情况对于政府的经济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减少,然而这样对于市场经济未来的发展,假设政府的不进行相应的控制的话,极易使市场今后的发展出现问题。所以,政府对如下四方面进行健全,首先,健全市场的运行机制,确保市场可以在秩序下进行有效的运转。其次,增强对市场的监管,避免有恶意竞争的现象发生,对市场进行保护与维持。再次,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保证市场发展的同时,坚定不移的坚持可持续发展。最后,利用宏观的经济手段将我国贫富差距拉近,使社会分配得以保证。

(三)根据职能进行职能定位

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企业不但是市场主体,同时它也是经济发展的主体。然而以往我国对市场的管理通常采取的都是广泛管理的方式,但是这样无法使政府的职能进行全面的发挥,要想发挥出全部的职能,仅仅靠以往的广泛管理是不足以实现的,只有将市场定位抓准,明确管理内容,才可以将职能作用全部的展现出来。对管理职能进行分析,现在我国对于市场的经济的把控的最佳的手段是利用经济以及司法来控制。

三、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实现措施

(一)保证宏观管控

宏观管理是我国市场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在今后要将强对宏观管控的力度,将使引导发展、平衡发展、保护企业等成为工作的重心。引导是进行战略的引导,推动企业向新兴领域的发展来促进国家的经济结构的完善发展。比方说,制定相应的政策来鼓励和引导企业向绿色生产领域以及服务行业方向发展。平衡发展是国家对现有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通过合理的分析,适当进行细微的调整或提前进行微调,确保市场经济可以平稳的运转下去。保护企业便是国家为企业进行信息支持以及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以保证我国企业可以在国际的金融风暴或危机中保持发展,从而是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

(二)弱化微观调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的建设,我国政府对微观调节机制上也在不停进行削弱。对今后的经济发展的形式进行分析,不断的将政府的微观调控进行弱化是存在必然性的,也是极其正确的决策。然而当下我国政府在微观调节上仍存在有许多的问题,也就是虽然对经济的微观调控进行了削弱,并未完全的将市场经济的微观调控进行完全停止,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阻碍的作用。所以,政府部门要将部分对市场经济进步有益的资源返还与市场,让市场可以对资源分配起到决定性作用。此外,要将政企管理分开,以避免出现职位之便进行为自己谋私的行为,从而使市场经济在推进过程中出现失调情况。我国在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的前提下,政府要做到的是对企业从宏观方面来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控。

(三)健全市场规范,防止市场失灵

市场经济提倡的是公平竞争以及贸易,所以对市场的交易以及管理规范要做到公开、平等、明确。要想实现这些目的,只能由政府部门进行管理,其他的组织是无法替代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社会资源在进行分配时,一般是由市场价格的导向来进行的。一旦出现无法规避的垄断问题等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价格机制极易产生无法对成本与收益有所反应,市场所显示的现象情况不准确,可能会导致市场调节出现失误。此时,企业会由于市场所发出的信号误导经营或投资:交易双方会为自身达到利益最大化来使交易中断,使市场遭到破坏,从而造成市场失灵。政府一定要利用自身的行政权力,来对市场以及经济履行职责,健全各类市场法规,规范所有的市场主体以及行为,保证市场秩序稳定,创建良好竞争环境。

微观经济手段范文6

金融部门资产质量的改善程度是衡量中国金融改革进展的重要标尺。金融部门资产质量之优劣不仅取决于金融部门自身的治理结构、内部管理和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也取决于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在经济转轨进程中的特定阶段,金融运行外部环境对金融资产质量的优劣尤其具有决定性的的影响。在2001~2002年,不良贷款增量的80%应归咎于政府的行政干预,而余下20%源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不当(刘煜辉等,2008)。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十分复杂,为形象描述这种复杂性,周小川(2004)首次引入金融生态这一概念。此后,金融生态一词业已成为中国金融研究文献中的一个关键词。本文对有关中国金融生态问题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旨在加深我们对金融生态概念的理解,并为后续研究的文献准备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金融生态的内涵

学术界对金融生态的认识可以归结为两种观点,即金融生态环境观与金融生态系统观。周小川(2004)认为,作为一种拟生比喻,金融生态环境乃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其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市场体系、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进展及银企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萧安富等(2005)把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拓展至宏微观两种层面,并指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法律与司法制度属于宏观层面环境;特定区域内的市场和企业特征,以及金融交易中的特定规则安排属于微观层面环境。金融生态环境可以区分为硬环境与软环境,其中前者是指由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构成的正式制度,后者是指由社会习俗、习惯行为、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想信仰和意识形态等构成的非正式制度(徐诺金,2005)。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制度包括一般性制度与基础性制度,其中后者是金融生态环境的核心,它包括三方面:市场主体公平交易平台、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及对市场主体的利益保护和补偿机制(易宪容等,2006)。金融生态环境观强调,作为金融主体运行的外部空间,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主体的行为有着基础性的影响。但李扬等(2005)指出,金融体系的运行不仅涉及其赖以活动的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基本环境要素,还涉及这种环境的具体构成及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主体行为异化对整个金融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影响。于此看来,从金融生态环境观过渡到金融生态系统观属于一个自然的理论认识升华过程。

按照金融生态系统观,金融生态是金融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金融组织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其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徐诺金,2005)。王爱俭(2005)认为,金融主体与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了金融生态系统的动态性,其中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是金融生态的核心所在。刘朝明等(2008)指出,金融生态系统同时也具有开放性、闭路循环性、根植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金融生态系统观强调由市场机制所形成的系统内在调节功能。例如,市场价格机制和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可以自发调节金融主体的数量、规模、种类、经营管理方式等,这使得金融主体最大限度地适应外部环境,从而金融生态系统最终自动趋于平衡(徐诺金,2007)。但金融生态系统也存在着内在市场调节机制无法克服的缺陷,因此需要多种非市场力量的介入(如央行的货币政策、制度环境、信用环境、法律与监管环境等)以形成外在调节机制,从而维持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然而,过度强势的外在调节机制也将破坏金融生态系统的内在调节机制,这反而将降低金融效率,导致金融生态系统产生更为严重的失衡。因此,金融生态的内在调节机制和外在调节机制应相互补充(韩廷春等,2010)。

二、金融生态测评

金融生态概念要真正进入主流金融学语境之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工作皆需深入展开,而对金融生态进行测评是所有定量分析工作的基础。金融生态测评以李扬等(2005)的工作最具代表性。在他们的研究中,金融生态环境被分解为9个维度26个指标,涵盖了一个地区的法治环境、经济基础、地方金融发展、金融部门独立性、诚信文化、社会中介服务、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企业诚信和社会保障等多种因素。通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这种非结构化评估方法,该项研究再从众多指标中提炼出一个代表性指标,以形成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

从指标体系设计和测评方法两方面着手,后续很多研究对李扬等学者的工作进行了拓展。在指标体系设计上,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6)设计了一个包含90项定量指标和37项定性指标的庞大指标体系;人民银行西安分行(2009)选取了经济环境、信用环境、法治环境、行政环境、中介服务环境和金融运行状况等六个大类指标;湖南大学金融管理研究中心(2009)选择了法制环境、经济环境、信用环境、金融运行四个大类指标。对这些指标体系的一个概述见赵国忻(2011)。在测评方法上,后续研究除遵循李扬等学者采用DEA方法之外,还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与赋权法等常用统计方法。例如,汪祖杰等(2006)将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分解为领域层、3个子系统准则层和10个准则。然后他们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形成了准则层综合评价指标;在准则层综合评价指标基础上,他们再基于坎蒂雷赋权法形成了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和整个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在胡滨(2009)的研究中,金融生态环境首先被分解为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基于因子分析法,众多指标再被加权,而加权之和就构成了一个可用来评价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指标。贺朝晖(2011)对常用的一些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近年来一些研究采用了比较复杂的金融生态测评方法。例如,张瑞怀(2006)和苗丽娜(2007)分别将神经网络方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应用于对金融生态的测评;伍昱铭等(2009)将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引入了县域金融生态评估之中;曾胜等(2009)采用了空间系统分析和结构分析方法。评估方法的运用极大地影响着金融生态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些评估方法思路清晰、计算简便,但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例如,使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则样本数据的变动将使得这些研究的综合评价结果不具有纵向可比性。一些评估方法比较复杂,但方法复杂并不一定意味着结果可靠,因此我们对复杂方法的采用也应该持审慎的态度。#p#分页标题#e#

三、金融生态环境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

在金融生态系统中,微观经济主体既包括非金融主体也包括金融主体。非金融主体主要包括企业等非金融部门。在中国这样的银行中介主导型国家里,金融主体主要是指银行部门。由于金融生态概念引入的背景是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问题,因此,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主体的影响成为早期研究关注的焦点。一般认为,地方政府不当的行政干预导致了金融生态环境的恶化,阻碍了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刘煜辉等(2008)认为,在1994年以前,地方政府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国有银行经营;在1994~1998年间,地方政府利用大股东地位,将地方性银行机构变成自己的“提款机”,为地方政府选定的项目及地方政府的债务提供贷款支持;在1998年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垂直化管理改革之后,为吸纳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张辖区经济,地方政府开始以各种“政策优惠”为诱饵争夺国有银行资源。但从前文讨论中我们知道,政府干预仅仅构成了金融生态环境的一个方面,因此,进一步的研究有待于从整体上把握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深入讨论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主体的影响机理。在此方面韩廷春等(2008)进行了一个开拓性的研究。该研究从经济基础、制度变迁、生活水准、教育水平与金融监管等五个方面就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主体的影响机理作了一个全景式的展示。

早期文献通常利用案例分析法来阐述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主体的影响。例如,以张家界地区为例,周志平等(2005)认为,由于政府干预将社会目标、政策目标强加到金融中介的经营活动中,这使得金融资源投向当地一些并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以自贡地区为例,萧安富等(2005)发现,金融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了地方金融资源的浪费,而全国性经营的金融机构有动力将当地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其他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地区,从而造成当地资金外流;以伊春地区为例,周逢民等(2006)发现,政府对企业和银行的行政干预恶化了当地的金融生态环境,导致不断增加不良贷款及资金外流。得益于金融生态环境测评工作所取得的进展,后续研究多采用计量经济手段来捕捉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主体的效应。例如,韩廷春等(2008)把金融生态环境分解为经济基础、制度变迁、金融监管、人民生活水平、人口受教育程度五个方面,并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检验了在1978~2005年期间中国金融生态环境组成成分的变化对金融主体发展的影响。

研究发现,金融生态环境能够有效地影响金融主体的发展,但在不同阶段,影响金融主体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因素是各不相同的。仅仅基于汇总时间序列数据无法识别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主体影响的微观机理,但识别微观机理所需的有关金融主体的微观数据通常又难以获取。因此,目前研究金融生态环境如何从微观上影响金融主体的实证文献还极其稀少。不过,得益于上市公司数据获取的便利性,识别金融生态环境对非金融主体的微观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工作正陆续展开。值得指出的是,这些研究工作也为金融生态环境影响金融主体的微观机制提供了间接的经验证据。例如,利用2001~2004年上市公司数据,谢德仁等(2009)研究了金融生态环境对公司负债治理效应的影响。该研究发现,在金融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对于最终控制人性质为非国有的上市公司,融资性负债具有较好的治理效应,融资性负债能够成为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信用水平的积极信号。该研究结果暗示,作为债权人的金融中介,其贷前审查、贷后监督功能的发挥受到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利用2007~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常璟等(2010)考察了金融生态环境对企业债务融资结构的影响。该研究发现,在金融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最终控制人性质为国有的上市公司其长期债务融资比例显著下降。该研究于是推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强化了企业外部治理机制。该研究结果也暗示,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将使得商业银行把授信于国有企业的长期贷款转换为短期贷款以控制风险。与上述两个研究相似的工作也可参见管考磊(2010)和孙刚(2010)。

总的来看,已有文献皆认为,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会改变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预期;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质量金融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及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有助于企业经营效率的改善。

四、金融生态环境对宏观经济绩效的影响

既然金融生态环境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那么我们可以预期,金融生态环境必定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很大的作用。对金融生态环境如何改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分析属于金融生态问题研究的前沿领域,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在此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韩大海等(2007)建立了一个金融资源配置效用模型来阐释金融生态环境产生宏观经济效应的渠道。在该模型中,金融生态距离指数和金融生态协调指数是衡量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正指标。研究发现,两个指数的表现对区域能够获取的金融资源配置量具有关键性作用。在模型中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区域两指数得分越高,则区域获取的金融资源配置总量就越多,从而越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在李延凯等(2011)的理论模型中,金融生态环境的三个因素(即法律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信用)被依次引入模型;模型中的投资者与企业家在不同的金融生态环境下进行行为选择的最优化,而金融生态环境主要通过影响投资者和企业家的预期收益矩阵来影响行为选择,进而影响资金的投向。模型推导结果表明,资金投向的变化对资金配置效率产生影响,而资金配置效率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影响。在上述两个研究中,尽管金融生态环境的变化皆具有宏观经济效应,但效应产生的中间渠道却各不相同:在前一个研究中,金融生态环境改善主要通过资本积累渠道促进经济增长;在后一个研究中,资金配置效率渠道是金融生态环境产生宏观经济效应的关键渠道。

在经验意义上,金融生态环境究竟通过何种渠道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呢?目前看来尚无定论。一些经验文献支持资金配置效率渠道。例如,万良勇等(2009)基于河北担保圈的案例研究表明,金融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对当地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黎和贵(2007)把金融生态环境因素分解为法治环境、金融部门独立性、社会诚信水平、社会保障程度等因素,发现这些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因素与区域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正相关;吴江(2010)基于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法发现,重庆市各区县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与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正相关;孙刚(2011)利用2003~2006年上市公司数据发现,与金融生态环境欠发达地区相比,金融生态环境发达地区其企业的股价波动同步性程度更高。股价波动同步性正向反映了股价对非企业特质信息的吸收效率。于是该研究认为,发达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提高股价对市场和行业信息反应程度,从而强化了金融市场的有效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韩廷春等(2009)的研究倾向于支持资本积累渠道。在该项研究中,经济增长的来源被分解为资本边际生产率、储蓄率与储蓄投资率三个指标,金融生态环境被分解为制度环境、信用环境与法制环境三个指标。通过对经济增长来源指标和金融生态环境指标进行一对一的Granger因果检验,该研究发现,金融生态环境改善主要通过提高储蓄率和储蓄投资转化率来促进经济增长,而金融生态环境改善对资本边际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p#分页标题#e#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一些实证文献要么没有对资金配置效率这个关键指标进行恰当的度量,要么未清楚交待这个指标的测算方法,从而使得我们无法评价这些经验证据的有效性。例如,黎和贵(2007)把存贷比例作为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指标,但大量中国金融发展实证文献认为,存贷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政府干预银行信贷的程度(姚耀军等,2011);吴江(2010)把产出增量与信贷增量之比作为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指标。由于未剔除其他要素增量对产出增量的贡献,因此这个指标将大大高估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在韩廷春等(2009)的研究中,作者对资本边际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并未作出交待。总的来看,在经验意义上,金融生态环境究竟通过何种渠道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还是一个有待我们深入探索的问题。

五、未来展望

从金融生态视角来研究中国金融问题是一个崭新的视角,其研究进展不仅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实践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也将大大丰富金融学的研究内容。展望未来,我们认为下一步的研究还有待于在如下三个方面取得进展:

第一,金融生态系统质量测评及测评方法改进。尽管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目前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金融生态环境仅仅是金融生态系统的局。如何比较准确地测度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是下一步测评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