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的文学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的文学常识范文1
一、小学生在语文作文中常见的问题
1、兴趣缺乏。学生一提到语文作文,往往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恐惧与厌倦情绪。在进行语文写作的时候,学生普遍存在着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如果学生对于语文写作缺乏兴趣,是不利于学生语文作文水平提高的。
2、作文内容空泛学生由于缺乏语文写作的兴趣,直接导致学生的语文写作就是应付差事。记流水账、胡拼乱凑、抄袭情况较为严重,并且学生没有结合实际随意杜撰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总的来说,学生作文的内容空洞、无病、言之无物与小题大做是主要的问题。
3、修辞手法应用不当或是应用较少学生在进行语文作文写作的时候,使用的语句较为艰涩,没有充分的利用修辞手法对内容进行丰富与装饰,导致作文的语句较为单调,缺乏感情因素,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过分重视作文分数。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过分重视学生作文的分数,把语文作文教学的目标变成为了分数而进行的写作。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小学语文写作是为了培养学生将生活中听到的、见到的事情,通过语言书面表达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修饰与陈述。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过分重视了语文考试的分数,把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转变成学生写作分数的提高。由于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重视作文的分数,导致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提升更多的是为了迎合考试,这样是不利于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整体的提高。
2、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学手段单一。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手段较为单一、死板,不能满足灵活多变的语文写作要求。在对学生写作进行教学的时候,作文的主体框架永远是首尾呼应、画龙点睛,三段式作文普遍存在于小学语文作文中。因此,学生的作文一直按照僵化的结构进行创作,缺乏新意,也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自主创作能力,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进步。
3、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过分重视写作指导忽略点评。笔者通过深入我国重点示范小学进行实地听课,发现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写作指导方面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一些写作手法、修辞方式都有着较为详尽的指导。但是在学生写作完成后,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往往没有重视点评,大部分都是一笔带过,或者是挑选出一两段优美的语句进行赏析。如果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没有充分重视点评,就会使学生觉得自己的创作没有得到认可,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语文写作积极性。
4、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过分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在对学生进行语文作文教学指导的时候,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过分的重视理论教学,让学生背、记优美词句并将其运用到写作当中。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学生在语文作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华丽辞藻,有的甚至与作文题目毫不相干。学生没有充分理解词句的意义,词句随意引用的情况较为严重。阅卷人员在审阅作文的时候,往往由于工作量较大并且时间较为紧张,审阅作文不够仔细,只要看见学生引用了优美词句就会给学生加分,这样虽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作文的分数,但是这种缺乏真实情感的作文是无法促进学生语文写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1、重视学生写作整体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对学生写作整体能力的培养,作文分数只是一个参考的方面,不能有效的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力度,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生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有充分的素材进行创作,才能保证作文中能够体现学生的真实情感。
小学的文学常识范文2
关键词:生活化;理论依据;教学法;运用
生活化教学就是要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所需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感受亲切、自然、快乐,使他们适应学习,获得经验、得到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其必然性和实施策略进行探讨。
一、小学语文采用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1.教学实践的需要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的设置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紧密结合。小学生在低年级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建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可分别出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三张图片,直观演示。在教学《菜园里》时,也可出示实物帮助学生建立汉字的形与义的对接。
2.素养培养的需要
如,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可以营造相应的氛围。如,名人名言、相应字画、植物等,让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存在于我们身边。
二、生活化教学可采用的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师可结合班级实际、学生实际,部分还原生活现实,发挥情境的教育价值。
2.参观法
必要的模拟和复现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生字词和其他知识。
三、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
1.生活化教学意识
语文是由字、词、句、段、篇章构成的。任何一种形式都能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对应的点。教师在备课时应努力建构两者之间的联系。做到高于生活、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2.实例
如,在教学“嫩绿”等语义不明晰的词时,可指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事物,这样既实现了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又有助于学生认知、音形义体系的建构和信息输出。
3.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教师可在广阔的视域条件下审视语文教学。语文是综合性的课程,应基于教材扩充教材。如一些自然景观篇章的教学应尽量结合实际进行。
总之,生活化教学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模式,但却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明确生活的多重内涵,依据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所要传达的主旨,传递相应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具备经验生活和逻辑生活的视角,从而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和个人所处的外在环境及内在环境,最终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小学的文学常识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164-01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教育要以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程度,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进而增强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一、当前教育工作者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的认识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越来越多与工作者开始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一个现状,那就是,目前的教育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容还远远不够。课堂上,依旧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的自主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进行阅读的积极性不高,课堂依旧是老师的舞台,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性不够高。
二、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尝试
1、布置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进行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文有初步的认识,同时能够使学生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要比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效果好得多。教师应该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甚至搜集与课文有关系的课外资料。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组织进行分组查找比赛的方式。以小学六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分成小组进行讲故事比赛。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小组比赛的形式又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一举多得。
2、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积累是个枯燥而又周而复始的过程,小学生普遍活泼好动,这是天性,同时也是小学生的优势,他们对什么事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要知道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时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很难让学生真正乐于进行阅读,所以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兴趣。迫使学生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在课堂中采用情景设置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对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坐井观天》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在生动、有趣的表演中让学生更加理解课文的意义。
3、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进行自主学习
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与其不断地叮嘱学生这里该如何理解,那里该如何解释,不如直接通过自主的网络阅读,在生活中聆听、感受,对知识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松鼠》一课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发达的互联网上搜索关于松鼠的图片,了解关于松鼠的体态特征,生活习性等内容,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动物园去看松鼠,是学生更加全面理解文章中内容。
4、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协作意识
质疑是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我们不能一味地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只有不断提出疑问、解决问题,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小学生思想活跃、行动力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求证的精神。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都知道陶罐比铁罐脆弱,但许多年以后原本脆弱的陶罐却成为了历史的珍品,而铁罐却在泥土中氧化了。毫无疑问,我们是以赞美的笔调来表现陶罐的谦虚。可是有的学生却说,通过这篇文章阐述的是类似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仔细想来也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不断质疑中不但有利于他们牢固掌握知识,更有利于拓宽他们的思路,使他们的知识面更加宽广。
同时我们要常常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他们在辩论中学会协作、学会思考。例如在小学五年级第六单元《“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赞美和鞭策哪个更能激励我们前进”。我们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只有个别学生说,甚至可以在全班辩论之前先进行小组辩论,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地思考,抒发自己的意见,最终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增强了学生辩论的能力,同时更加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提炼信息、整理语言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要具有浅显有趣味性的特点。同时我们一定要明确,只有增强学生进行学习、阅读的兴趣,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的文学常识范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实效性;策略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瓶颈”,不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乃至小学语文教学,同时也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并且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等因素特点,限制了小学生的习作能力。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常用策略如下: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
纵观语文教学,作文是对一个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综合检验。要写好作文,必须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出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能掌握灵活运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为此,我们日常的语文作文教学,要重视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他们平时积累得越多,掌握得越扎实,运用的时候就会越得心应手,效果就会越好。要使小学生能够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展开合理想象来写作,离不开大量的课外阅读和课外练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小学生订阅的《新少年》《小学生学习报》等刊物,都是很好的学习素材。教育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做到读有所想,读有所学,读有所用,读有所获。课外读书小组、写作小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我们要正确引导,为学生习作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丰厚的写作知识,还丰富了课外生活,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塑造了学生唯真唯美、天天向上的品质。
二、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树立学生作文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作文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 我的做法是:开展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我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有时,我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有时请学生上台来放声朗读;有时要求各组分别围成一圈儿,每个人都选读一至两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组员听评其作文的长处和短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充分肯定的评价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有了写作信心、写作兴趣,便会有写作的欲望。
三、注重生活中的积累,用心灵去感受
写文章首先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观察、体验是一种生活的实践;感悟则是一种在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观察加思考,作文的法宝。细心地观察,深入地思考,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深刻感悟的结果。学会发现,学会发现生活的底蕴,是一种能力,更是长期观察、感悟生活细节的一种习惯与本领。伟大的雕塑家罗丹强调“生活需要发现美的眼睛”,而写作更需要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感受力。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无材料可写,无从下笔等现象,正是小学生的悟性差,感觉能力不敏锐的缘故。造成感受体悟能力差的根本原因是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差,因此,要真正提高小学生的观察力与感悟力,不能仅仅靠眼睛和耳朵去感知,而是要重于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去发现生活中的每个闪光的细节,而这种发现的能力又源于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更是一种善于思考的思维习惯。
四、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做到多储知识,融会贯通
《语文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言实践能力。”古往今来,多少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横跨多个学科,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佼佼者,先行人。可见,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适当引导,进行科学地结合,使几种学识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定会让学生获得极大受益,大脑得到全方位的激活。如:学会了写日记,不妨让小学生将自己观察和亲自照料植物、小动物的成长过程记录下来;鼓励小学生参加自己感兴趣的音乐、美术、体育比赛和活动,在其中收获各种体验;热爱天文的同学可按自己的兴趣办一个“天文知识图片展”,相信在准备和演示的过程中,已不知不觉地受到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五、用老师积极的评价,来增强小学生的写作信心
要激发小学生写作的激情,必然要让小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引导学他们写心扉。语文教师可开发多种途径,拓宽小学生体验的范围。例如:开展各类作文竞赛,组织他们向儿童报刊杂志等投稿,编订自己班级的习作集等,目的在于促使他们产生对写作的兴趣。无论小学生的作文是否真的写得精彩,只要有机会在班内被范读,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必然会使孩子们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这样,小学生带着欣喜与期待去学习写作,并被赋予强大的自信心,这样的学习过程势必会形成学习心态上的良性循环,切实有效地加强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另外,教师在给小学生的作文评语中,也要把把握激励原则,哪怕只有微小的一个优点,也要为其真诚地喝彩,这样,小学生们会觉得自己对写作逐渐有所收获,并产生自信心与自豪感,从“怕”写作文进而到“会”写与“乐”写,循序渐进,最后达到最终的提高写作能力的目标。
小学的文学常识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尝试
阅读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可以采用“对话式”阅读,它是指以学习材料为话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敞开心扉,互相沟通、交流,在此过程中,实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加强语言的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对话式”阅读教学原则
1.平等性原则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对话式”阅读方式,还应遵循平等性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主要针对师生之间的关系,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的地位非常高,被视为知识权威者,而学生则只是接受知识的主体,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失去了自我,变成了知识的奴隶。
2.开放性原则
若“对话式”阅读不是开放性课堂,也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对话式”阅读教学过程中,前提是要保证平等互动,并做好课堂的开放性,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应掌握较好的开放度,不应过于限制学生,应给予学生留下更多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
3.生活性原则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对课文中的一些内容难以理解,所以开展“对话式”阅读还应从学生生活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同时,生活化原则还要求教师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应区别对待。
二、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W的措施
1.重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文本是一种重要的媒介,为教师与学生“对话”提供“平台”,教师、学生以及文本“对话”的构建不能缺少文本,所以由此可知文本与读者缺一不可。新课标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其主要环节包括阅读期待、反思以及批判等等,以此发挥学生的思维,从多角度对阅读进行分析,大胆提出质疑。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设身处地,消除时空隔阂,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作者的审美理想,学生通过与作者、与文本对话,能够获得情感共鸣,受到启迪。例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这一课时,教师在讲这课内容之前,为学生详细介绍当时的背景,让学生想象你处在这样的时代,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设身处地,就会更加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建立学生和学生的对话
思想与思想交换后,就会产生另一种思想,信息时代下,集体智慧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也是“对话式”教学所鼓励的,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与沟通,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之间的交流,会促使思维进行碰撞与融合,在语文世界获得更多新奇的知识。所以在此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方式:(1)讨论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使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对文本能够体会得更加深刻。而且每个人由于生活经验不同,所以针对文本就会产生的不同的看法,将不同的意见表达出来,就会产生相互启发的作用。(2)合作体验。合作也是一种情感交流,在探究问题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3.推进师生之间的对话
教师是“对话式”阅读教学的领头羊,在整个班级中起到引导、调控的作用,对于师生之间对话的推进,必须保证师生之间平等。师生的“平等”可以创造和谐的气氛,而学生的经历过少,对事物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想要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对话,就要学会互相尊重,避免教师对学生进行责问,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大胆质疑。另外,教师应善于倾听,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合理地分析问题。例如,在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这一课文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事情,包括父母给予的爱,朋友给予的爱,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进而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引发自我内心的对话
“对话式”教学的实施,还能激发学生的潜力,这主要是因为汉字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对于语文阅读,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解,给学生更多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不断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创新性。想要使学生自我对话,就应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真实的自己,激发自己内心的热情、勇气以及创造力,发展自己的个性。
总之,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非常重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所以在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平等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以及生活性原则,同时还应做好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自己的对话,进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加强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刻体会,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小学的文学常识范文6
1转变语文教师角色
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于教师讲课文,学生记笔记;习惯于老师说到底,学生听到底。而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运用综合知识,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探索,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
1.1做学生兴趣的激发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乐此不疲地干下去,所以在语文探究性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是很关键的。
1.2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方法,寻求答案。而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需要的便是老师的指导。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比如如何质疑、如何提问、如何分析等等。
1.3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过去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这样做的最大危害是在无形中损害了学生的个性:语文探究性学习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自主学习过程的主体,在他们主动吸收自己最感兴趣或最需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鲜明的个性。
1.4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探究性学习是一次教育的创新,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它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促使教师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掌握指导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1.5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强调让学生自己发现、回答他们自己提出的疑问,探究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因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不等于教师可以完全放任学生自流,放弃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到学习形式的设计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都必须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既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要保证学生能学到知识。(2)做好教学组织安排。教师必须做到既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又有基本要求规范学生的探究过程。(3)加强教学评估。
1.6加强学校、社会、家庭问的合作,拓宽信息收集渠道。探究性学习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其活动内容已经突破了课本的限制,活动的时间、空间已实现向全社会开放。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学校,加强学校、社会、家庭间的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拓宽信息收集渠道,保证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2转变学生学习观念
探究性学习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任务。
下面以提问的教学模式解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支撑,是其独立思考的能力。问题起于感知,立于思考,成于交流和表达。其中,独立思考是关键。在大班化教学的情况下,受教学进度的约束,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留给那些反应较慢的学生思考的机会就更少了。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呢?
双基训练是问题意识产生和培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问题意识必然贫乏。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要的是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对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问题的发现既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的,也可以由观察大量的现象引起。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鼓励和指导自学,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