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1
小学音乐的教学工作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为根本,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将音乐与美术、信息技术等一些学科进行融合,开展更加多元化的教学,从而使知识的传输更加加强对于知识内涵深度的把握,从而促进学科融合,使音乐教学能够更加直观与形象。最终教师需要加强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将学科知识进行融合,促进教学的创新发展,实现新时代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音乐与小学学科知识融合的基本要求
(一)以审美为着眼点音乐是一门具有艺术感的情感类学科,通过音乐的教学能够促进小学生更好的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以审美作为教学的着眼点,不断对于音乐和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点进行探索,从而使学生能够欣赏到更加优美的音乐,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下感受到艺术的熏陶,使自身的心灵能够得到升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且使学科知识相互补充,共同发展,融合在一起,成为学生音乐教育中的延伸与补充,从而使学生的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一些审美的潜能能够激发出来[1]。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探究,通过一些学科知识和实际的音乐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由浅到深的使学生掌握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的审美素养能够得到提升,促进音乐学科的教学成果得以体现。
(二)以育人为立足点小学音乐的教材是以单元为主题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编写的,比如说在人教版的音乐小学六年级教材之中,就分别以美好,祝愿快乐的阳光,放飞梦想等等一些主题,进行了教学内容的编写。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文明友爱以及帮助学生能够更加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继承我国优良的革命传统等等,以这些良好的培养素材作为立足点,使学生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的健康积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2]。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教学成果体现,教师需要通过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能够在鉴赏过程中感受到情操的陶冶,并且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感知美,体验美与创造美,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乐促情,以乐宜性的实际育人目标。
(三)以兴趣为切入点音乐其实也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在小学生的认知范围内,通过知识的学习与一些音乐知识的吸纳认知过程,就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良好审美能力与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与自动探究的空间,从而为学生创建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之中感受音乐之美。教师可以通过学科融合的概念渗透在音乐教学之中,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美妙的音乐以及丰富的视频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不断的增强对于音乐的感知力,又能够通过视频的观看,更加直观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音乐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学科知识掌握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音乐学习过程中,使音乐学科的教学内涵得以体现,最终使音乐课堂不断提升趣味性。
(四)以创新为突破点在学科融合的教育背景下,音乐课堂应该加强互动交流,从而使教学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开发与运用,也能够帮助教师拓宽教育视野,使师生共同发展。学科融合的概念并不是单纯的将一些学科知识进行胡乱拼凑,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之中对于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思考,找到其中的相通之处,然后对于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3],从而引导学生在小学音乐学习之中,将其作为媒介对于人生进行思考和感悟,并且能够将无趣的知识转化为更加具有创造力的创意,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最终有效的增强学生对于小学音乐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当前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现状分析
在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育环境下,通过教学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音乐基础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但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之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首先在学校方面,有一些学校的音乐教师,对于音乐课程的认知不足,认为是一门兴趣课程,不是很重要,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就会尽量减少课时,并且占用音乐课去进行一些别的学科的学习,最终让小学生失去了很多学习音乐的机会。其次,有一些教师认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音乐教学开展困难,因此就会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流行音乐,让学生自主学习,又或者直接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而没有去认真的思索,如何才能使小学音乐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最后因为音乐教师对于学科的认知不足,重视度不够,所以大部分的小学生也会觉得音乐课程的学习并不重要,在学习的时候无法认真,只能跟着教师的教学进度进行学习,缺乏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小学音乐与学科知识融合的方法探究
(一)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能够有效的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小学语文也是学生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融入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信的开展音乐学习。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认字,而在音乐学习中,课本之中有许多学生不认识的汉字,歌唱的时候学生不善于用歌词的内容,而是以符合的情感进行歌唱。其次还会存在一些学生对于歌词的发音不标准的问题。因此音乐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现状,将语文教学融合在音乐教学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并且发现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学习《春晓》这首歌时,由于这首歌本身就是通过古诗词改编成歌曲的。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首先让学生用诗词朗读的方式对歌词进行朗读,在学生能够熟练朗读的时候再开展音乐歌唱教学,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并且能够体会到歌曲之中存在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实现良好的课堂质量提升。
(二)小学音乐与美术的融合美术也是一门艺术型学科,通过美术学习,学生能够体会到美的含义,并且美术能带给人视觉上的审美,而音乐则能够带给人听觉上的审美,将这两个学科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感受到艺术美,有助于学生鉴赏美与感受美的能力提升[4]。在本质上说,艺术是没有界限的,在学习小学音乐时,教师会通过让学生去聆听音乐中的色彩,对于音乐的情感进行判断,而色彩一词则是美术学科中的词汇,能够表达出小学生对于音乐的体验。例如:学习《红蜻蜓》这首歌谣时,音乐教师可以在学生听这首歌的时候播放的,同时在黑板上把歌曲表达的情境,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能够激发出学习兴趣,更加集中自身的注意力,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味性,吸引学生能够真的进入到音乐的学习中。音乐教师还可以通过在音乐欣赏之中指导学生运用音符和旋律线的方式绘制出音乐的高低起伏。
(三)小学音乐与品社学科的融合小学音乐与德育教育之间的融合,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心智得以启发。并且通过音乐歌词之中表达的内容,还能够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帮助,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正确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情感价值观,实现对于学生心灵的培养。在立德育人的教育背景下,音乐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需要不断的加强对于德育教育的渗透,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小学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明白乐曲之中所蕴含着的道理。例如: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鉴赏《京调》,这是一首传统的艺术乐曲,由于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所以学生对很多传统文化都缺乏认识,但是实际上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着许许多多的文化内涵以及我国的优良美德,所以老师在音乐课堂上应该让学生通过这些传统艺术的美,欣赏了解到我国的传统文化,最终提升学生对于国家的文化认同感,使德育教育与小学音乐有机结合。
(四)小学音乐与英语学科的融合虽然表面上看英语和音乐这两个学科之间毫无关联,但是实际上他们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无论在学习音乐还是英语,都需要学生去聆听以及进行语言的学习[5]。在英语教学之中,学生需要对于单词以及字母进行学习,而教师则要为学生纠正发音,锻炼学生的口语,在音乐教学之中也是一样,学生需要学习音乐知识,掌握音乐的音符节奏以及术语歌词等等。所以说音乐和英语的学科是具有很多相似之点的。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TenlittleIndians》这首歌曲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发音进行纠正,由于这是一首英文歌曲,所以学生在唱歌的同时也能够掌握更多的英语词汇,达到了学科的融合目标。
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2
《环境音乐》以非鉴赏性的音乐传播与接受的现象与原理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声音与环境的关系,并以非音乐专业的公选课和音乐专业的选修课形式出现。结合南昌航空大学《环境音乐》课程的教学经历,以期为普通高校交叉研究的课程化、创新与创业教育的课堂化、声环境文明意识的普及化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音乐 教学 课堂 创新 创业 大学生
1、研究背景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能力?这是高等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所要承担的任务。任务的完成既需要相关机构运作的保障,也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还需要相关课程的建设及其教学的支持。一方面,交叉研究机构应运而生。如,北京大学的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清华大学的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科技大学的交叉研究及创新基地、北京师范大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研究院、浙江大学组成七大学部促进学科规划与交叉研究。另一方面,学者们通过比较研究及其词可视化热点分析等方法,不仅绘制出当前最前沿的知识群图谱,以期紧跟国际学术潮流,及时把握学科创新的正确方向;而且从诸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概括出从学术型转向创业型科学共同体、从学术人文主义转向学术资本主义、从区域创新边缘者转向主体者等创业型大学的本质特点。这些宏观措施,对于营造学术创新的气氛,十分重要。
然而,就高等教育而言,要使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得以普遍提升,最终还是要通过微观的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环节得以实施。《环境音乐》课程学科交叉性强。它以非鉴赏性的音乐传播与接受的现象与原理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声音与环境的关系,并以非音乐专业的公选课和音乐专业的选修课形式出现。授课对象一般包括音乐学、教育学、环境学、力学、声学、生物学、农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宜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设,20-32学时为宜。教学目的重在启发学生思考声环境的人性化与产业化应用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环境音乐被广泛采用,相关研究也呈现出从地球向外太空、从音乐影响人转向人与物、从产业化向生态化扩散的态势。但由于田野工作严重不足,加之音乐院系教师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相对贫乏等原因,环境音乐的课程化建设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即使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环境音乐也只是以文论与讲座的形式出现。这显然与提倡环境保护、生态产业、交叉研究、学术创新的时代潮流不协调。需要引起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与学者的关注。
笔者所在的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在2006年将《环境音乐》作为选修课,列入音乐学专业本科教学培养计划,并面向全校学生将该课程增设为公选课。这在我国音乐专业本科教育阶段属于创新之举。教学结果显示: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对交叉研究产生了兴趣,而且大量的田野调查也使得学生的声环境文明意识得到了普遍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有的开始在多个二级城市(如南昌、济南、长沙等)酝酿成立国内第一批环境音乐配给公司,有的主动与环球音像公司洽谈创设环境音乐分公司的事务,还有的计划开展网络环境音乐的租赁服务业务。本文结合笔者在南昌航空大学《环境音乐》课程的教学经历,以期为普通高校交叉研究的课程化、创新与创业教育的课堂化、声环境文明意识的普及化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2《环境音乐》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影响
《环境音乐》课堂教学究竟能在哪些方面影响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又如何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产生影响呢?本文从该课程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与开放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与差异性及教学内容的交叉性与探索性这三个方面予以探讨。
2.1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拓宽了大学生形成创新思维习惯的渠道。《环境音乐》教学包括天然课堂、隐性课堂和专业课堂三种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原理教学和案例反馈需要在媒体教室实施外,其它内容大多以小组课的形式开设到具体的部门、车间、田野、厂矿、工地、商场等场所,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体验性及原创性特征。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历与市场意识,为学生创新与创业意识的提高提供了社会平台。
大自然与产业性场所形成了《环境音乐》教学的天然课堂。在这里,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主题作业,学生既能身临其境地思考乐音与噪音在人文环境关系上的异同,也能透过感性方式,吸取环境音乐创作语言中的自然元素、活化产业市场中音乐功能的生理需求形态,从而拓宽创新视野、丰富创新手段、把握创新方向:隐性课堂存在于家庭环境与事业性场所。借助这种稳定性与体验性特征明显的声环境感受平台,学生不但能通过自我直接感知音乐对环境影响的生理与心理状态,而且还能通过他者对环境内所选音乐的形式、风格、内容、传播及其变化的心理期待与描述,为理论创新提供生理学与心理学的支持,专业课堂指条件较好的多媒体教室。它侧重于环境音乐基本原理与典型案例的分析,不仅能成为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平台,而且还充当引发学生原创性动机最便捷的学术交流渠道。
笔者曾根据学生的兴趣倾向和社会资源情况,将南昌航空大学音乐专业06级58名本科生进行分类。分为公益性、事业性、商业性、产业性、治疗休闲性、仪式宗教性、制作传播性、私密研究性场所7个小组。采用组长负责确定调查区域与内容及时间并分配任务、副组长负责整理小组报告、组员负责个人调查报告及录音录像资料整理工作的方法,开展分组活动与集中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实践证明:由于存在着班级之间、小组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在调查地的代表性、调研内容的完整性、调查报告的创新性以及调研单位的配合程度四个方面的量性竞争,极大地提高了《环境音乐》课堂教学的市场价值与学术价值。
就环境音乐课堂教学形式而言,天然课堂与隐性课堂侧重于定量分析,而专业课堂侧重于定性分析。尽管前两种课堂对学生的影响范围广、时间长、感受深,但专业课堂教学形式不可或缺。因为要使学生的创新从意识层面过渡到能力层面,最终还需要在多学科视野范围内进行理性整合。
2.2教学方法
《环境音乐》课程谁来教?教给谁?如何教?这些问题的解决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差异性。需要授课教师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与学的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既要因材施教,又要因教施材。
一方面,由于环境音乐课程涉及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多学科知识,决定了授课教师必须准备充足的教材。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好的多学科知识结构,才能不断提高授课质量。就音乐学专业出身的授课教师而言,除具备较好的本学科知识外,还应该不断在声学、生物学、力学、农学、环境学等学科进行知识积累,了解自然科学尤其是交叉研究的 相关前沿信息,从而满足不同学科背景学生不尽相同的学习目的。另一方面《环境音乐》作为全校任选课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由于不同学科学生的兴趣点差异,需要在教学内容方面有所侧重。这既要求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也要求学生能从本专业角度出发,透过交叉研究方式,以期获得学术突破。
教学方法的创新,其本质就是教师知识结构合理化的持续性实践过程。面对相同的研究对象,由于研究者学科身份与研究目的的不同,容易产生研究方法与结论的差异。以环境音乐为例,同样是针对声音环境的研究,音乐学家往往将声音环境的功能性作为对象,侧重音乐属性方面的定性分析:而非音乐学家则倾向于以声环境作为媒介,侧重声音变化对所在学科功能影响方面的定量分析。环境音乐教学内容包含建筑声学、测控、电子、降噪、生物、环境等知识,它需要由交叉学科知识结构的人才构成团队进行综合性研究。如果只是单纯学科出身的研究者或者个人的单打独斗,都无法高质量地完成这一极具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交叉特征的教研任务。也许正是从一开始就意识到环境音乐多学科研究的特征,日本作曲家服部正先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组织了当时日本顶尖的建筑声学、音乐学、市场学、传播学等专家,成立环境音乐课题组,并于1966年出版了迄今为止全世界唯一一部环境音乐专著。这部专著也成为国内外环境音乐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学习方法的创新,其本质就是学生兴趣范围社会化的有效性应用过程。究竟是音乐专业还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更适合接受环境音乐教育?环境音乐课程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学生能从环境音乐课程中获得哪些创新性动机?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体、世界工厂、环境保护、生态产业等全新的社会条件与人文需求开展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学习?如何使环境音乐学科成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的良性平台,从而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提供更多交叉研究方向上的思考?如何借助环境音乐教研活动,提升大学师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储备意识?如何以环境音乐课堂教学为契机,引发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课程化思考?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环境音乐工作者去认真思考,而且也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共同直面。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也需要大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
笔者在《环境音乐》教研过程中体会到:如果只用传统知识介绍的形式或闭门造车的教学方法,不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也失去了该课程开设的意义。由于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直接影响到师生知识结构的宽泛性,这就既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链,具备必要的学术视野与创新精神,也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治学态度与对未知事物的浓厚兴趣。
2.3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的优选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标。就环境音乐的课堂教学而言,声音的物理与社会属性及声环境的优化与产业化,构成了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而音乐只是声音的人工因素之一,充当课程教学的道具。
由于声环境对人和对物(含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具有可能性的影响,使得关于环境音乐的功能研究呈现出生态化与产业化的态势,此外,关于未知生命体在声音传播与接收形态特殊性的探索,引申出环境音乐课堂教学对声音形态与功能及环境的广度与深度方面的全新理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选择,引发了学生诸多疑问与想象。如:声音在真空中真的不能传播吗?(注目前学界认定只有气体、液体、固体3种声音传播形式。如果真空不能传播声音,那么如何解释宇航员杨利伟以及俄罗斯宇航员均有在外太空听到了在地球上不存在的特殊声音的经历?如果能传播,会如何传播?)声音能量的集中与定向释放设备的制造、声环境的控制对植物产量与质量的影响、声环境的变化对病虫害生长与繁殖及绿色农业和生态产业的影响等。这些全新的视角,必将创设全新的研究方向,挖掘出更多全新的产业市场。
综上所述,不难理解《环境音乐》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就创新意识而言。尽管授课对象在现阶段以音乐专业学生为主,但从长期来看,其实非音乐专业学生更能从其它专业角度看待音乐现象。要真正做到学术创新+最终还是需要更多自然科学专业学生的主动参与:就创业能力而言。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接受环境音乐课堂教学,能产生不尽相同的从业意向与创业动机。如果说音乐专业学生将通过音乐与生态、产业等的联系而产生出新的就业渠道。如,成立环境音乐配给公司、通过创设实体和开办网站实施多元音乐服务。那么非音乐专业,尤其是环境科学、声学、力学、生物学、光学、农学等专业的学生,则可创设出更多交叉研究的方向,并挖掘出诸如声环境对于植物生长、病虫害防治、微生物繁殖、水质保护等新的创业途径,还将为应用音乐学的系统与深入研究开发出针对性的全新实验设备。
3、结语
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3
音乐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知识的积累、积极情感的培养、创造力的提升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音乐素质教育要取得良好教育实效,就必须加强其实效性研究。首先要对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客观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从音乐素质教育的形式、内容以及网络平台构建等方面提出提高音乐素质教育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音乐素质教育;实效性
音乐素质教育不仅要教授学生音乐知识、提高学生音乐素养,还要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其教育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音乐素质教育能够达到的效果与现实的音乐素质教育实际达到的效果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对这一实效性问题进行研究,并探索有效对策,对于提高音乐素质教育水平来说意义重大。
1音乐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大学生的音乐素质需不断提高
大学生的音乐素质作为音乐素质教育的直接成果,是考核评价音乐素质教育教学长效的主要方面。大学生的音乐素质,存在音乐基础差、音乐审美情趣不高、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低的现象。这就使音乐素质教育不能达到提高大学生智商和情商的目的。
1.2音乐素质课程设置需继续改进
音乐素质课程的设置直接决定了音乐课程的内容以及音乐素质课程所面向的人群。目前高校音乐课程形式主要表现为指挥和合唱,或者是音乐欣赏等,这一方面忽视了对音乐本身情感的体悟,使学生不能从中感受到更为深刻的内容,另一方面这种课程设置并不适合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从而缩小了音乐素质教育面向的人群。
1.3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亟待优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整体上而言,高校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短板与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音乐类高校,对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有的甚至没有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相关音乐素质拓展课程,因而没有专门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师;二是开设了音乐学院或系部的高校,虽然依托专业和高校整体实力,加强了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但是整体素质水平不高,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相对薄弱;三是专业类音乐艺术类院校,它们的师资队伍建设仍然参差不齐,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培优不成体系,对音乐教育教学的标准要求也不够科学系统。
1.4音乐素质教育平台需不断拓展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并非是每周一节课就能实现的,而是要为学生构建多元的音乐平台。只存在于课堂的音乐素质教育具有片面性,其内容和所面向的人群都受到了限制。
2提高音乐素质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2.1建立和完善音乐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音乐课程是音乐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建立和完善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并推进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音乐知识文化水平和技能素质。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强化音乐课程体系建设:一是制定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课程体系与课堂教育教学管理提出明确的要求,进行科学化指导;二是科学设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音乐课程,以音乐理论课提高文化知识水平,以音乐技能课提高音乐技能素质,以音乐活动课加强课外活动实践,以音乐鉴赏观摩课提高艺术情操,以音乐表演课增强展演能力;三是开设多种学科融合课程,在音乐课堂中融入其他学科知识和技能,让学生素质得到多维提升与全面发展。
2.2提高大学音乐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大学音乐教师首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贮备,现代音乐素质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光体现在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方面,而且还应体现在具备专业的实践与探索能力方面,另外还须体现在对跨学科知识的广泛了解上。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其次,大学音乐教师要注重与时俱进,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这样才能使教师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把最新的音乐知识和内容传授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最后要充实大学音乐教师队伍,要加强大学音乐教师的选聘、培训与考核,综合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2.3加强音乐素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音乐素质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使得它只有与其他的学科相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教育效用。以音乐与文化的融合为例,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与相关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必然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相关文化总是包含着内在和必然的联系。音乐学科从时代背景、发展历史、表现形式、主题内容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或直接或间接地都互相关联、息息相通,只有坚持融合式的音乐学科教学,才能从学习生活和实践的角度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质。
2.4夯实和拓宽音乐素质教育的网络平台
网络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常态,网络音乐教育资源随处可见,教师应该对网络音乐教育资源进行甄别和筛选,并进行一定的处理和加工,然后再向学生推荐有关的音乐学习资源。目前,音乐教育的网络平台很多,平台上存储的教育资源也各式各样、丰富多彩,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网络音乐教育资源,为全方位拓展学生的音乐素质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和更为良好的教学环境。音乐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一起动手制作音乐作品、分享音乐作品,并制作多媒体课件、音乐教学软件、音乐视频短片等等,培养学生学习音乐、创作音乐的乐趣。
作者:鲁文娅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欣.当代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33).
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音乐制作;创新教学;综合教学观;联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46-02
伴随数字技术时代的推进,音乐艺术和数字技术平台愈发紧密结合。计算机音乐制作已成为现代社会音乐创作的主流方式,极大影响了音乐艺术在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形态。基于计算机音乐的强大优势和影响力,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及设有艺术专业的综合性院校纷纷设立了相应的音乐制作课程,期望为音乐艺术、市场、教育等领域建设输送优秀人才。与此同时,社会科技与文化的深度结合与发展为计算机音乐制作人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向输出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提出了挑战。
一、教学创新的主客观需求
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鲜明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其教学是一个创新多变的过程。其中计算机技术和音乐创作是明确课程特性的两个关键词,也是推动课程持续创新的生发点。计算机技术高度的不稳定性和创造性促使应用领域也走在科技文化发展的创新前沿。面对技术工具的更新换代,课程教学必然要接受一次次技术创新的考验。同时,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的研究主体是音乐创作,创作者的知识存储和创造能力直接影响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在一个持续创新、充满生机的教学环境下,创作者的创造力才能得以不断激发,创作出更多样的音乐作品。基于上述两个要素的内在需求,相较于音乐学科的其他课程,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的教学更应注重对科技研究最新成果的学习和探索,更应与外界保持信息互流的活跃状态。课程教学的创新也是客观环境使然。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推进了科技与经济、文化的深度交集,文化创意产业应运而生,成为我国艺术人才输送的主要领域。然而,作为相关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艺术高校或设有艺术专业的综合性院校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滞后性和不适应性。从宏观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到微观课程结构、教学手段和方式等都缺少与时俱进的积极风貌,使计算机音乐制作等新兴课程也陷入重专业、重知识的传统教学思维中,忽视了对课程个性优势的挖掘。
二、树立综合教学观
观念指导实践,在完善教学行为之前,需明确教学的主导观念。这里提出的综合教学观是指突破具体专业知识结构的界限,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计算机音乐制作与音乐学科内部其他课程,以及与非音乐学科之间知识交叉与融合的态度和看法。需要强调的是,课程的综合,并不是多科知识技能数量的相加,而是在不同学科的连接与沟通中,形成新的整合。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在教学观念上需消除学科间的隔阂,树立综合互融的观念。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科学研究领域各个学科间的交流途径豁然畅通,彼此间也逐渐从各自为政的状态转向交叉融合,在频繁的对话与合作中不断碰撞出新兴学科领域。计算机音乐就是学科互融的产物,其基础学科背景横跨音乐学与计算机科学,呈现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形态,其研究与教学必然建立在学科互动的观念基础上。近些年新技术媒体层出不穷,音乐从“一枝独秀”走向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合作,形成了艺术大融合的壮观景象。音乐艺术生存环境的改变要求课程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的教学在坚持学科壁垒的同时,还需要延伸学科知识触角,帮助学生探索和积累新音乐形式的创作经验。因此,把教学观念放置到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从全局的角度树立综合教学观,是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的内在倾向和外部环境的需求所在。
三、综合观下的联动教学实践
联动教学指整合教学资源,加强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合作,实行联合课堂、联合讨论、联合作业与联合评价的教学方式。通过联合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与课程之间的交流,形成“触一点而动全局”式的网络状教学模式。
1.联合课堂,实现资源共享。课堂的联合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设立一门综合课程,以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为主线,定期拓展研究视野,邀请其他相关学科门类的教师辅助讲解,形成“百家讲坛”式的教学样式。其他学科知识以专题讨论会的形式分阶段引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知识资源的互享和共享,引导学生在各异的知识技能之间寻找交叉点;二是技术上的联合,在计算机技术教学之外,通过引入互联网、多媒体和交互技术,延伸课堂教学,创造深层互动的教学环境。互联网能够突破课堂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使课程信息更加快捷广泛地传播,促进教师与学生间沟通和交流。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等为一体,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形体和言语的综合艺术感知力。交互技术更是有利于缩短人机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大大减弱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力。两种方式在层次上由浅入深,互为补充,尽管行为方式各异,但殊途同归。课堂联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融会贯通、整合创新、跨域转行的能力。
2.联合讨论,促进沟通合作。讨论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的常见行为,也是信息在人群中传播、对流和创新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有计划地组织讨论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在西方国家,专题讨论课在教育界和学术界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相较之下,国内高校中课堂内外的讨论气氛较为淡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术气氛的提升。因此,可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在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中设立专题讨论课,为学生提供一方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和思想的天地,促进学术交流与研究。专题讨论课可以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确定下来,以非正式的形式来授课。课上,教师设立单元主题,组织学生针对课程或学科发展中某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进行研讨。学生在讨论课之前要求对主题予以一定的研究、分析和思考,课堂上可以先由教师抛砖引玉,继而由学生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每个人可以自由表达对他人研究成果的看法。参与的教师与学生群体不一定只局限在本专业,尽量吸收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外专业人士进入,知识背景差异越大,讨论的视角越多元,彼此间创新与合作的可能性也越大。在全体大讨论的环境下,学生自觉投入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学习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探索和反思精神,自学能力显著提高。同时,也推进了师生间、不同专业学科间的知识互补,交流互动。
3.联合创作,丰富作品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一己之能,与相关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人士合作,来完成音乐作品的筹划与创作。在传统作曲概念中,音乐创作是对音符、节奏、节拍、和声等构成因素的编排和组合,创作思维在和声、曲式、配器、复调作曲等“四大件”构成的表现空间中展开。而在数字环境下,依托计算机音频工作站,“音乐创作的思维方式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在内容表现上都呈现出一种无限开放的特征”,众多大胆新奇、前卫多样的音乐作品粉墨登场,奇妙的创意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带给人们全新的艺术体验。变化多样的作品呈现出一个共同特征,即音乐创作愈发建立在多学科人才紧密合作的基础上。许多作品并非音乐人才独立完成,而是集合了诸如计算机编程、戏剧文学、舞蹈等专业人士的智慧与技术才能,是多种知识信息整合、交融、提取和重组的产物。高等院校具备人才合作、资源整合的天然优势,因此,在计算机音乐制作教学过程中,针对跨学科、跨媒介的音乐创作趋势,可以设计一门合作创意课,规定好具体的学时数和考核标准,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走出专业课堂,探索音乐与外专业领域的新交合点,从而创造出更具艺术内涵,形式更为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
4.联合评价,扩展评价主体,提升反馈价值。联合评价是指通过邀请业内专家,或联合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协同任课教师本人,共同参与学生作品的评价审核的方式,是对目前课堂“一对多”评价形式的有力补充。评价的组织方式比较灵活,既可让学生与各位评委现场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通过网络获得反馈信息。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集音乐所有门类课程之所学,是计算机应用、音乐技能、基础理论以及其他课程知识的合成课,涵盖知识面广,对教师和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在评价和指导学生作品时,必然会产生意见空泛、内容趋同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作品的改进空间。克服问题的方式之一,是扩大评价主体的队伍,定期邀请校内外的相关专家和教师,汇集各方视角,对作品给予精当、全面、清晰的评价,增强评价信息的内在价值。联动教学实践的四个部分是对现行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延续,除了第一部分以外,其他三项都易于实施。第一部分的实现难度关键在于专业教师。联合课堂的搭建,需要专业教师具有扎实的业务素质、开阔的学科视野、深厚的专业积淀和崇高的敬业精神。然而计算机音乐学科走入国内的历史较短,师资队伍尚处于向成熟和壮大的前行中,现有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有待磨炼和提升。由此看出,联合课堂在高等院校的建立需要一个探索、实验、调整、逐渐完善和成熟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科技与艺术日益交融的大环境下,音乐事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广学识的音乐科技人才。高校计算机音乐人才的教学应面向社会发展的需要,凸显音乐科技学科特色,树立综合教学观,敏锐把握计算机音乐在新媒体技术时代的发展动态与趋势,使教学的内容涵盖音乐、艺术、科技与文化的前沿领域。在教学方式上,联合社会力量,整合学术资源,推进学科间理论与实践的交流合作,锻炼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的不断创新中,为社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广博文化内涵的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5
[关键词]音乐素养教育;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纵观我国教育领域可知,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识教育作为其中的一种普通教育或者是素质教育,能够向所有学生传授基础性以及历史、艺术等类型知识。文化素质是现代人综合素养的关键,其根本在于人文素质。在整个人文素质发展进程中,音乐素养起到较大推动作用。所以,在21世纪,音乐通识教育作为培养高素养人才的重要内容,其在提升人才素质方面占据着其他学科难以匹敌的地位。
一、简述音乐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常而言,音乐通识教育基本内涵包括多方面内容,即为跟音乐通识教育相关的性质、目的以及具体内容等。
(一)性质
针对音乐通识教育来说,其实质在于充分集成自由以及人文传统。从音乐通识教育的性质来看,相较于现代化高校过于专业的学术分科,通识教育存在一定不同之处,其多指非专业性教育部分,在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进程当中能够实现多元化选择。就学生而言,其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通识教育,可避免出现高分低能情况;就学校来说,其所实施的音乐通识教育并未硬性划分教学对象,即全部学生均可接受音乐通识教育。
(二)目的
在日常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选择使用通识教育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可合理规避学生偏科问题。纵观音乐教育目的,在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中,教师能够积极整合各类现代化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旨在优化、培养学生对音乐进行独立思考的综合能力,使之目光远大,见识广博。
(三)具体内容
一般来说,能够将通识教育看作是通过现代化教育理念实现中国化的实践进程。对音乐通识教育的内容进行界定,实际是跟人们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相关的知识技能教育,通过整合各类型音乐知识后开展的教学课程。音乐通识教育涉及范围十分广泛,隶属于非功利性以及非专业性的针对态度、知识以及技能培养所提供的教育。
二、音乐通识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而言,严重制约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教育目标存在偏颇、音乐教师师资力量配备薄弱、课程实践相对匮乏三个方面。
(一)音乐教育目标存在较大偏颇
在音乐通识教育中,教育目标存在偏颇可谓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所建立、制定的目标跟实践的各个环节是息息相关的,一旦某个环节形成问题,就会导致教育成效遭受消极影响。国外高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宗旨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并有效增强其创造能力。相较于外国,我国实施音乐通识教育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原因为相应的音乐教育目标有着一定偏颇。现如今,我国所实施的音乐通识教育,一般都是将美育作为中心思想,尚未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正是由于音乐教育目标存在偏颇,造成相关的通识教育有着如下问题:第一,难以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掌握音乐作品;第二,难以保证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过程中拥有技能优先倾向。基于某种程度来说,这两个因素的存在让通识教育的顺利实施受到严重制约。除此之外,在日常的音乐课程教学进程当中,其教学重点普遍放在了解和掌握相关音乐知识方面,却未能针对学生产生的音乐体验以及具体表达进行深入发掘,导致学生创造性思维被大大弱化。
(二)音乐教师力量配备相对薄弱
分析现状可知,我国众多高校音乐教师大多来自专业的音乐学校,均能够全面掌握应有的音乐教学技巧,但尚还缺乏对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的具体学习,在实际教学进程当中,音乐教师自身的教育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除此之外,在音乐通识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有效掌握音乐通识的基本内涵,使学生难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实现对应知识的掌握。所以,由于音乐教师力量配备薄弱造成目前音乐通识课程教学现状欠佳,是当前音乐通识教育的一大重点问题。
(三)音乐课外实践活动缺乏有效性
高校所开展的各类型课外音乐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分析具体的开展情况可知,音乐课外实践稍显随意,未能实现跟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在课程实践中学生难以学以致用。由此可见,音乐课外实践有效性相对较差。除此之外,部分学校尚未进行学生艺术团设置,即使拥有学生艺术团,其所招募的团员多为音乐特长生,众多普通学生音乐学习热情不高,难以提起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此同时,虽然很多学生有着十分迫切地学习音乐技能的欲望,却由于实践机会的匮乏,导致其创造性思维发展深受限制。学校实施的音乐通识教育能够针对此类型问题进行解决,却依然需通过课程实践夯实和巩固音乐基础学习,但多数学校没能给予充分重视。所以,缺乏音乐课程实践及其有效性问题亟须解决。
三、完善构建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具体策略
(一)丰富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内容
在高校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音乐通识教育通常是作为专业课程教学之外的综合素质教育模式,常通过艺术类选修课程进行开展。实际制订的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学习该课程的学生音乐水平普遍存在有较大差异,所以,必须因地制宜地、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具体来说,第一,使教学内容趋向于多元化。基于我国本土民族音乐角度,结合国外各个国家的音乐进行内容设置,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全面地认识世界文化遗产,了解民族音乐。此外,各大高校应结合自身师资状况合理设置颇具特色的音乐课程,如世界民族音乐鉴赏以及民间音乐鉴赏、歌剧赏析以及音乐剧欣赏等类型课程。如此一来,学生视野得以开阔,并能够在深入学习过程中尊重理解世界各个国家民族音乐文化,教师也能基于有效的音乐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积极树立平等的多远文化价值观。但与此同时,音乐教师应加强认识多元文化,形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价值观,促进音乐教学成效的优质获取,引导学生积极完成音乐学习。第二,认真完成综合性较强音乐教材的编制。这就要求音乐教师需结合本校艺术资源,参考学生日常生活实践,开阔教学思路,大力扩展教学内容。在编制教材时,教师应将综合理念以及学科融合特征重点突出展现出来,并结合美术以及音乐、舞蹈、戏剧等各个学科知识,促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把握教材中涉及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能够让学生基于认识学科相同特质实现音乐的初步应用。在此需注意的是,编写音乐教材时要综合考虑音乐跟非艺术学科的联通。总而言之,编写教材应基于多学科角度,不可局限在某个学科的技能培养上,重视文化及学科的整体综合。另外,音乐教材既包含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用书及学生课本,还应涵盖有各类相关的丰富多样的音像资料与教学课件,教师在编制教材时也应注意到这一点。
(二)优化完善音乐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应实现音乐教师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在开展音乐通识教学活动中,需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渗透协同学科内部涉及的各项教学内容,认真兼顾多个艺术学科之间的良融沟通,进而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拥有多元化知识结构。基于此,就要求音乐教师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必须扎实,同时需全面了解和掌握音乐作品的具体内容,包括作品的音乐形象、时代背景、风格特征、情感特征、创作思想、曲式结构、美学意义等;宏观认识理解作品相关的民族特色以及社会风情、文化传承等各项内容,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多个侧面有效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思考。除此之外,教师在选择教学作品时,应择取思想价值以及审美价值相对较高的音乐素材;在针对音乐展开介绍的时候,可一边介绍音乐语言形式、风格等特征,一边讲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及蕴含的文化精神,帮助学生切实强化提升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其次,应努力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应积极转变陈旧教学观念,顺应时展需求,在教学中积极应用最新的教学科学成果。第一,实现教学理念的优化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自身教学特色充分发挥出来,摒弃落后教学模式,开展个性的多元化教学,由传统的知识讲授向开发学生创新能力转化,鼓励学生多借鉴、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第二,完成教学手段创新,采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开发学生创造性,突出新型教学手段特点,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热情,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大力开展音乐通识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开展各类型音乐通识教育实践活动可促进音乐教育工程的优化,课外实践也是开展音乐教学十分有效的途径。在音乐课外实践过程中,应注重课堂教学跟音乐活动的有机结合,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做到学以致用。音乐教师要在大力培养音乐基础好的学生同时,更多地鼓励那些有音乐学习兴趣却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使之自信心显著增强,音乐学习热情被激发。音乐通识教育课外实践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文艺汇演以及观摩表演等方式不仅能够将日常课堂教学成果充分展现出来,使期末考试转变为面对整个学校学生进行观摩的表演。此外,各类型实践活动还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促使其独立思考,个性得以彰显,并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综上可知,音乐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基于通识教学模式之下的音乐教育使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知识结构更为合理,人格更为健全,社会责任感更为强烈。所以,在实际教学进程当中,必须针对所存在的相关问题,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有效策略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工作,大力培养综合性人才,有效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丁鹏 单位:广东培正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柳.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喜忧参半——从上饶师范学院使用修海林《大学音乐》的效果及反馈说起[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1(2).
[2]刘福瑞.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在通识教育中大有作为——以岭南师范学院音乐通识课程“中国音乐鉴赏”为例[J].音乐创作,2014(9).
[3]初海伦.论通识教育视野中的音乐艺术教育[J].兰州学刊,2010(10).
[4]康瑞军.通识教育•情感体验•人格养成:普通高校中国音乐史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与案例设计[J].音乐探索,2014(2).
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6
【摘 要】信息网络、多媒体技术环境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是近几年来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新课题,也是国际上现代音乐教学改革的热点。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广泛和深入的运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音乐教学观念转变、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提高两个方面,才能有效的与数字环境相适应。
【关键词】数字技术;信息素养
数字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快速全面介入不仅改变了整个社会,也对人类的学习形式和过程发生革命性的颠覆。高校音乐教学在数字技术的支持和推动下正在发生极大的改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提高是全面开展数字技术对音乐教学介入的首要和关键部分。
1. 教学观念转变与更新 数字技术对音乐的介入使音乐的表现形式、体验形式出现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使音乐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一个飞越的变化,这直接导致了原来传统音乐教学观念的破碎和新型教学观念的重构,这一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对音乐教育介入所产生的颠覆性革命的意义必须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而高校音乐教师对此的认识和认可,是数字环境下音乐教学改革的前提。
(1)在音乐表现形式上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介入,音乐视觉因素的动感形象化与音乐听觉得到完美的结合,这使一贯来以听觉为主要载体的音乐的动感性得到了视觉上的真实表现。音乐不仅仅是能听、而且能看,这无疑为音乐学习增添了一个新渠道和新的学习方式,但将“视听”一体的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新学习内容、形式必须在观念上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首先要接受和具有视觉音乐已成为现代音乐教育重要学习内容这一新的教学观念。
(2)数字技术对音乐的介入使音乐的体验呈多元化形态。声音与视象的快速转换、超级链接以及音乐流动过程的具象化、切片化、数值量化、存储小型便携化,使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体验形式增添了新的构建元素。同时,数字技术的强大处理和链接特点可以将过去以听、奏、唱、读为主的音乐学习形式以极为特殊转换方式贯穿起来,让其在四者中灵活转化而形成崭新的学习体验形态。
(3)数字技术使音乐学习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渗透成为常态。音乐教育在数字信息技术介入下内容的扩展和多元使音乐超越了传统的学科范畴,与不同学科形成更为广泛结合面和交叉面,并在这种交叉和结合中更好的取得互阐互利的良性循环发展效果,使音乐学习在教与学两方面上都能拓展崭新的空间。
2. 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作为新时代的人必须具有检索和利用各种信息源以解决信息需求及制定明智决策的能力,这种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能力是未来信息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高校音乐教师在数字信息技术全面介入音乐教学的环境下,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不断的提高信息能力水平,才能真正的理解数字音乐的新涵义和适应、参与数字环境下的音乐教学改革。
(1)强化信息意识。高校音乐教师只有加强信息意识教育,把个体潜在的信息需求意识转化为显在的信息需求、并能充分正确地表达、辨析、鉴定信息价值和合理利用信息,从而形成一种对信息所特有的恒久注意力,建立良好的信息第一、信息抢先、信息忧患、信息终身的意识,才能主动的将音乐教育与数字信息技术的特点结合起来,形成具有音乐特点的独特信息观念和意识,为全面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奠定基础。
①对数字信息技术的新知识要有着良好的敏感力、观察力、判断力与吸收能力,具体表现为对数字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介入发展趋势特别是对音乐领域介入和运用情况要积极关注,逐步形成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了解、利用、开发的主动性思维,拓展性的借鉴和吸取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介入后所形成的新形态。如对媒体领域中的视听的动态转换、表现艺术中音象结合的新型表演,各学科教学上图文并茂的课件运用等。
②结合音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特点,建立数字信息技术介入音乐教学的阶梯目标、高度自觉并且有组织、有计划、凭借现代技术手段和设备对在音乐表演、音乐体验、音乐教学研究上有关数字信息技术运用的信息、方法进行追求和捕捉,并积极的将捕捉和追求到的信息和方法及时与高校音乐教学各环节、阶段、目标形式做全方位的比照,找出其契合点或可借鉴的地方。
③必须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已使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发生深刻变革的这一新前提,尽快的进行教师角色的转换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从单纯的“教者”转变成为具有多元身份特点的“指导者”,在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传递过程和演绎体验形式中以数字信息技术介入为突破点,建立数字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师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的新的音乐教学模式。
(2)信息知识学习。掌握好一定的信息知识,才能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课堂效益,获取新知识、扩充新知识、更新知识,以适应知识成倍增长环境对当代音乐教育的要求。
①要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如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多媒体技术原理、信息传递及接收与控制的原理,了解信息选择、集合、分类、使用的法则,掌握信息技术有关的基本陈述性知识,熟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常用术语和符号等;另外,对数字信息技术的特点要有深刻认识了解,特别是介入音乐和与音乐教学结合后所形成的一些新知识和特点,更是音乐教师信息知识学习的重点。
②要了解熟悉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以及所跨越的学科基本知识,了解与信息技术学科相关的文化及其背景。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覆盖面极广的学科,因此对音乐学科外的多学科知识了解认识不可忽视,特别是信息技术与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契合层面以及一些自然学科、工科、理科知识的了解;另外,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通过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比照和前瞻性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路径,建立基于数字环境下的新的思考思维方式,只有具备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了解数字信息技术对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推动意义和数字技术对音乐教育介入的基本模式,才能真正的学好信息技术知识。
(3)信息技能的掌握。进行信息设备与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操作技能和能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加工、运用、传递、管理等基本技能――智力技能两个方面。作为高校音乐教师的信息技能学习由于其学科教学的特殊性,还必须在这两方面基础上具备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结合的教学思维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设备递给受教育者的能力。
①操作技能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课堂教学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基础后应用,要将参加分科、分层次进行针对性比较强的数字信息技术知识培训作为普及基础,先结合自然学科课程和信息学科知识学习,弄清楚信息技术的基本纲领概念和工作原理,具备最基本的一些属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范畴方面的知识后,再通过应用技能学习,去逐步掌握常用的课堂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和软件操作基本技能。
②强化智力技能的学习。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实现的活动方式,是利用信息源获取信息、对信息的处理、重新组织分析、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是高校音乐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操作技术的最主要内容。在这一学习中,要特别强化在数字信息技术介入音乐教学中的过程中所新出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如何与传统的教学结合起来的新型思维。
③在具备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技能基础上结合音乐教学专业的特点,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融合与运用。如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频视频剪辑、拼接、合成,音乐知识的图文转换、链接、文本设计、掌握文本、幻灯片、三维动画的制作、钢琴学习软件的运用、视唱练耳软件的使用等,同时,教师要系统的了解和学习互联网知识,熟悉浏览器、搜索方法的使用以及简单课件制作技术,在大量的采集、分析、选择、储存、传递音乐信息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音乐信息化处理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开展数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音乐教学打好基础。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学习、环境构建的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音乐教学的各个层面是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校音乐教师亟待在信息素养上强化提高,让信息技术成为音乐教学最强大的认知工具并逐步将信息技术作为构建新型音乐教学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和先导音乐教育改革,因此,更快更有效的加强高校音乐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现代数字信息社会对高校音乐教育的要求,是高校音乐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杨志坚.论高等教育对信息素养的培养[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