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就业心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就业心理

大学生就业心理范文1

【关键词】就业;心理探讨;解决措施

1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加剧,市场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发生明显变化,直接导致人才市场出现“纺锤形”结构性失衡。即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蓝领技工和服务人员供不应求;但大学生和普通白领出现“过剩”假象。另外,即使找到了工作,很多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会发现:现实生活和自己的理想落差很大。“跳槽”更是成了这一代人的家常便饭,直接或者间接造成了大学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结构的不稳定。

2 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就高职学生就业时的心理取向问题,我们对学校机电一体化等七个专业近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了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和态度;对就业区域、就业单位的要求等等。从中分析出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有以下几方面:

2.1 就业去向: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影响,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社会需求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学生们心中理想的就业去向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占到了73%,其次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占到了13%,而愿意到乡村、边远地区就业发展的只各占2.3%。人力资本理论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正常现象,因为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丰厚的报酬,但这就造成了我国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才过剩而边远地区人才缺乏的现象。

在对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就业单位的选项中,有30.8%的学生选择了国有企业;选择民营企业只有13%;而我们在大学生招聘会上随机进行的企业调查中,78%是民营企业,只有1%的为国有企业,这说明,当今大学生的择业观念需要进一步调整,才能跟上时展的需要。

2.2 择业取向:在对学生向往的行业调查中,机械加工业占到26%;其它所占比率较大的是电力、石化等能源业,所占比率为18.6%;想从事商贸业的占到18%;其次是IT与通讯业;金融、证与保险业,两大类各占10%的比率;想进入政府机关工作的学生占到8%;旅游交通民航业占到5.8%;房地产业比率为4.7%;医药食品业为1.2%;择业观念:就关于学生择业观念的调查,想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的只占5.8%;想先就业,后择业的占到85%;另外,学生们在择业前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个人发展机会,比率占到了70%。就我们调查和了解知道,学生们大多是考虑的如何从企业多学点东西,并且94%认为有选择第二专业的必要。一旦时机成熟,就离开原单位自己干或者跳槽另谋高就。想着认真踏实工作,为企业、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的几乎没有,这导致了企业用工流动性大和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长此以往,工业产品和人才都很难出精品。

2.3 困惑因素:就求职中学生感到困扰的问题调查来看,42%的学生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是他们在求职中难题的学生占13.4%;认为自己能力不足的占13%;认为来自社会的信息量少的学生占11%;觉得自己求职方法技巧欠缺的占8%;觉着自己的优势在求职时难以发挥的学生占6.3%;认为对企业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缺乏了解的占4.7%;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的学生只占1.7%。

3 确立新的择业观念,引入新的就业理念

“就业”是人生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一个人正式进入社会,承担起完全的责任和义务来,是人生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让我们的学生很好地完成这个角色的转型,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3.1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

我们调查了解到,尽管企业职工流动性很大,但是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和核心管理人员还是相对固定的,因为企业老板想要留住这一部分人,给他们支付的工资也很可观。所以学校应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重,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我们的学生想要进入企业并且有好的长远发展,就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技能,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才。

3.2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自身的实训条件、实训设备毕竟有限,而且设备更新也不及时,要想让培养的学生能与时共进,技术全面,学校应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共建校内或校外的实训基地,这样既可解决企业的招工难问题,也可解决学生的实训与社会脱节问题,真正地做到校企双赢。

3.3 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

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导致大学生在择业时把握不准尺度,自我定位不准,因此就很难找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职业。为转变这种状况,我们在学生一入校开始,就从专业设置入手,所开课程多数进行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再结合平日的思想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

我们的教育,就是应该让学生走出误区,端正认识,摆正位置,脚踏实地的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让我们的学生看到,我们的生活其实每天都在享受着别人的劳动,我们又能为别人做点什么呢?要知道感恩,要懂得回报于社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种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才能应对今后复杂的工作和多变的环境。一种优良品质的培养,一个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我们以往教育过程中为了激励学生学习而传播的一些奋斗+成功的例子,可能已不适应现代就业市场,因此各高校应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们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更能培养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在和企业招工人员交谈中发现,其实企业更重视的就是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工作作风,他们认为毕业生适应岗位的工作能力是很容易培养的,而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是他们最看重的。

3.4 加大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市场建设

大学生就业心理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心理调试 作用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基本内涵分析

心理调试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它的本意是指人在社会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限制或者制约,为了更好地满足个体的需求,减少冲突与制约,就应该根据个体的信息和状况,进行不断的调整,有效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使其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

由此可以推论出,所谓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就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同样会遇到一些限制或者制约,更具体地来说,可能是挫折与失败,那么为了减少这些不利因素给自己带来的冲击,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地采取措施进行心理调解,以减少这些不利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的局面。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的作用分析

心理调试可以让大学生保持良好健康的就业心理。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就可以客观地分析自身现实和就业现实,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在就业中,就能够经受困难和挫折,在竞争中勇往直前并积累经验教训,从而赢得就业机会、获得就业岗位。同时,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更是大学生科学就业规划、职业发展的基础。而且,个人的职业发展是一个过程,就业只是迈出的第一步。不良的就业心理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毕业求职时的状态和行为,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会产生负面干扰,决定他是否能够胜任职业角色、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只有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才能真正地在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结合中成长、成才。

减少大学生的心理挫伤和过激行为。每位大学毕业生在经过4年的大学生活后,都会对自己的就业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然而,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就业心理问题,如果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的排解和引导,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导致心理的挫伤。当辛苦获得的大学文凭不能成为他们顺利就业、安身立命的保证时,希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可能使一些就业心理问题严重的毕业生做出不理智的过激行为,危害自身、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据报道,湖南某高校的学生吴某,毕业当年在参加了一次毕业生的人才招聘会后,因就业心理压力过大而选择跳楼自杀;四川某高校一名女大学毕业生,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无法偿还高额的助学贷款选择跳楼自杀;浙江某高校的学生周某,一心希望考上公务员,但未能如愿,竟持刀行凶杀人,造成一死一伤;广州某高校毕业生,因没有通过全国公共英语四级考试不能获取学位,喝下敌敌畏后从七楼跳下;等等。这些因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引发的“血的教训”,使得人们对社会机制出现信任危机,给当前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带来阻力,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隐患。因此加强心理调试教育,十分必要。

减少心理不平衡带来的冲击。在大学生毕业时,能够就业是家庭和学生本人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在支付了巨额的教育成本和四年的光阴之后,不能实现较为理想的就业,无论是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其家庭都是极大的心理打击,非常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就业心态。就在近几年,已经有一些大学毕业生片面地把就业难、就业不理想等原因,集中认为是政府就业措施不力、高校盲目扩招的恶果,并且已经开始有了这方面的共同利益认识。这是就业心理存在问题后,没有得到有效排解和解决的后果。“如果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这部分群体就有可能拥有共同的群体意识,而这一群体成员的构成是大学毕业生,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具有明确的利益要求,又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容易冲动,而且具有既有的叛逆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加上自己切身利益受到侵害,就使他们更容易制造新的社会冲突。这将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的策略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面对就业形势的紧迫和岗位竞争的加剧,毕业前的半年到一年时间已成为大学毕业生心理、意志、情绪、行为上的危机期和艰难期。在面对就业时,因为各种原因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对就业的过度焦虑恐慌。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虽然说外面精彩的世界让一直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有对踏入社会的渴望,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的焦虑和恐惧感。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社会就业供给与相对有限的就业需求及复杂的工作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干扰,让一些缺乏社会经验、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种种激烈的心理冲突,感到焦虑甚至恐慌。担心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找不到发挥自身特长、利于自己发展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就业时遇到挫折等,特别是一些长线专业或性格内向或成绩不突出、能力一般的大学生,更加焦虑和恐慌。

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过高。在毕业前,就业回报的期望过高是大学毕业生的普遍心态。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以投入高额的学费作为前提的,所以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都希望在短期内得到较高的回报。因为大学生不了解社会现实,常理想地把就业目标定得很高,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过高,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企业就业,渴望高职位、高起点、高收入;甚至有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用人单位提出许多过于强调个人利益的要求。然而,现实的就业市场,无法满足每位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与期望。许多大学生在就业中偏执地坚持自己的就业标准,有时宁愿不就业,也不肯降低个人的就业期望值。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不顾社会需要、专业的适应性、自身兴趣特长,人为地减少了自己就业的机会。

对自己认知:自卑与自负。大学生在就业前,往往是踌躇满志,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因为没有勤奋学习导致成绩一般;因为没有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就业时就勇气不足,悲观失望,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也不敢正视就业问题,更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甚至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战而败。

与自卑心理相反,有些大学毕业生因为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或是毕业于重点或名气大的学校或所学专业需求紧俏,认为自己技高一筹,总是以“天之骄子”自居,高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好高骛远,在就业过程中对自我的评价过高,形成自负心理,订立的就业目标太高,就业同样不会顺利。

与他人比较的从众与攀比。在就业工作中,每个大学生的就业、择业目标都不具有可比性。但是许多大学生总愿意拿自己与身边同学进行比较,用别人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在就业过程中,独立性不强,缺乏个人主见,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样的工作,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状况,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过分追求实惠、追求功利,盲目寻求所谓热门的职业,盲目从众。还有许多大学毕业生总是愿意与别人的就业状况进行比较,抱着“他能去,我也能去”的态度,嫉妒、攀比,总想找到一份超过任何人的十全十美的工作。这种从众、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丧失了就业良机。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的策略。大学生自身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是由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决定的。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更应该注意评价自己的价值取向,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实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就业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教育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培养,大学毕业生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决不能只看重工资待遇的高低、工作条件的好坏,有功利拜金主义的倾向。

在处处充满竞争的年代,大学毕业生应当树立竞争的就业观,敢于面对竞争,不断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学会竞争,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新的就业形势,也要求大学毕业生转变和更新就业观念,树立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念,就业形式有许多,毕业生应改变一次就业的传统观念,也不能一味地以稳定为标准,要有创新的就业精神,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同时做好自主创业的准备,拥有乐于创业的精神。当然还要同时树立艰苦奋斗的就业观,尽管社会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艰苦奋斗的传统和精神不能丢,尤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更加重要。大学生还必须树立越挫越勇的就业观,及时调整心态,振奋精神,勇往直前,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要加强自我认识,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面对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前,应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对所处的时代特点、社会环境有全面的认识,了解社会需求及职业的要求,同时大学生自身还要全面、正确、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实现合理的自我定位。面对就业,大学生首先应当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发展方向、个人的工作能力、自身的优势劣势有完整客观的认识,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位置,在就业中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要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才能找到自己较满意的职业。

大学生在就业前,还应当明确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客观地认识自己后,才能更好地调整就业心态,从而设立更恰当的就业目标。所以,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还要知道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做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实现正确自我评价的同时,大学生还要树立就业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才能,满怀信心地展示自我、迎接挑战、参与竞争。即使暂时失败,也不必失落,总结经验教训,越挫越勇。

大学生应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避免出现各种就业心理问题的前提就是大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这里所说的就业准备主要包括就业心理准备、自身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的准备和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要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大学生活行将结束,踏上社会之前,转变角色是最迫切的就业心理准备,由一个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就业状态,在选择职业的同时,也要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一步。其次,要做好自身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的准备。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避免就业心理压力对自己的困扰,不断学习,努力钻研,刻苦自律,完善自我,是基本的道理和根本的出路。在大学学习中,大学生要在加强专业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加强社会交往,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高校的学习环境,不断地塑造自己,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做到在走上社会就业之前,充分了解社会。这些能力的提高,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如虎添翼,也自然会减轻就业心理方面的压力。再次,大学生要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要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便在大学的学习期间能有方向、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准备。先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即自己希望将来做什么工作;然后设计自己的职业通道,即确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目标所需要经历的过程、途径等。

大学生就业心理范文3

关键词:就业心理 积极 心态

我们接触过许多面临就业的同学,当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时,大多的同学都和我们当初上大学时对就业感触一样――迷茫。谈大学生就业心理,很多官方调查表明,大学生存在对职业需求不清楚、职业期望过高、职业攀比心理、急功近利心理、怀才不遇的心理、职业准备不足等等,种种现象都说明就业难是综合因素导致的,可谁又能面面俱到解释自己对不确定未来的迷茫呢?

通过对就业心理的一些思考,我们发现很多人试图去全面分析各种心理,总是希望能全面分析各种心理存在的问题,但往往想说明一个问题,面面俱到似乎又面面不到。

从中小学高度被管理的学习生活模式过来的他们,开始适应大学生活,逐渐习惯了简单而枯燥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他们开始感受未来未知的压力、就业的不确定性才是产生迷茫的根本原因。他们渐渐失去了像考大学那样有明确方向的生活方式,即将依靠自己面对世界的现实使他们产生一种负面的情绪。而这种情绪长期存在便形成了焦虑感,逐渐进入一种不想学习、不想尝试做烦累的事情的心理状态。他们只有依靠谈恋爱、玩游戏、看小说、看影视剧调剂枯燥的生活,特别是一些不喜欢自己专业,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更容易进入这种负面循环的心理状态。过度的焦虑会使大学生的精神负担加重,对就业产生畏惧感,不敢正视就业这一问题,不想就业,打乱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在找工作之前,同学们可以问问自己,你的就业心理准备好了吗?

把这种不良的情绪化解或转化为动力,可以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解决。在我们看来,积极的心态是改变一切的第一步。

给自己贴上积极的标签。现代大学生为什么经常不快乐?怎么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怎样走进一个洋溢积极精神、充满乐观希望、散发青春活力的心灵世界?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积极心理学。

积极的心态是需要积累和培养的,比如在找工作过程中,要坚信自己能找到喜欢的工作,能与好朋友共同完成自己的心愿,学习上达到自己设定的一个小小的目标,学会在生活中找到积极快乐的因素,并养成习惯。这样的人更喜欢与别人交朋友,而不是独处,平时主动接触生人,愿意给他人帮助,更具有利他主义精神,更关心周围的人,较少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样的品质是需要积极培养的,很多有负面情绪的同学平时不注意这些,但这对就业前期的心理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具备这些积极心态的同学将更快、更情愿、更容易融入到就业初期的过渡阶段。

多数同学对“积极”有着理解上的偏差。他们认为积极就是将来通过个人努力取得成功,取得了显赫的社会地位或经济地位。谈到积极首先以社会精英,如著名演员、企业家、首富、体育明星等为范例。其实,这种积极不是指人的内在的积极,而是外在积极,我们所说的其实是同学们具备的出色的心理素质和生活态度。如过去,大家认为节约、高尚、谦卑、沉默是积极品质,而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则更注重创新、自主、主动和外向。所以同学们在平时,应更多培养对现代人要求的心态,这对其今后更快进入工作状态,十分重要。

如何让自己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下面我们想与同学们分享一下我们理解的积极的方法。

一、认识自己、找到优势

首先,很多同学进入大学之前,都是按父母、老师安排的方式去学习、生活,一旦进入大学,很多事情需要由自己安排,难免会有些不适应,一些同学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并不了解自己。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情感特点、兴趣倾向、知识水平、专业特长、智力情况、能力特点、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各方面的情况都有着模糊的了解。

其次,要学会找到自己的长处。你也许可能解不出多样的数学难题,或记不住诸多的外文单词,但你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有着自己的专长,能知人善任、排难解忧。有高超的组织能力,也许你理化差一些,但写一些小文章是能手,也许你连一张简单的设计图都设计不好,但有着一副动人的歌喉,也许……所以做人要先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如何能够扬长避短,认准目标,利用自己的长处把一件事情或一门学问刻苦认真地做下去,达到极佳的效果,从而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

二、树立目标、积极完成

哈佛大学毕业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谈到自己刚毕业时说,当他的第一个公司董事长萨尔洛夫将军问他想找份什么样的工作,想做什么工种时,他回答说“随便哪份工作都行”,只见将军停下手中的工作,注视着他,严肃地说:“年轻人,世上没有一类工作叫随便,成功的道路是由目标铺成的!”

1984年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山田本一举获得世界冠军。有很多人为此质疑。两年后的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他再次获得冠军。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有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的人才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是次要因素。对于这样的好成绩,在接受采访中他这样说:“每次比赛前,我都事先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二个标志是银行,第三个标志是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很快的速度冲向第一个目标,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心里又想着第二个标志,以同样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跑完了。”山田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将最终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在每一个小目标中以最饱满的激情和动力来完成,从而达到最后的胜利。

三、修正自己、习惯成真

从修正自己的想法开始,不要想“我真的好累”,而要想“忙了一天,现在心情真轻松”;不要想“他们怎么不想呢”,而要想“我知道我应该怎么办”;不要想“为什么偏偏又是我”,而要想“考验我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不要想“这样的环境太糟糕啦”,而要想“我要会照顾好自己,一切尽在掌握”。不要总是抱怨,而要试着去赞扬周围好的事物。

改掉你不好的习惯,连续一个月每天试着改掉一项坏习惯,并在一周结束时反省一下成果。还可以找你最好的朋友或室友监督、帮助你。一位同学准备晚上7点去上自习,但他平时并没有晚自习的习惯,于是当他坐在教室里的时候,一会儿玩手机,一会儿出去和同学聊天,自我感觉学不进去了,打算回宿舍看书,但宿舍里人多,并且还有电脑,不一会儿又觉得困了,决定明天再学吧,但心里还有些自责和内疚,觉得一晚上就这么浪费了,形成负面情绪,认为现在的自己总是学不进去。

这样的现象很常见,你可以从积极的方面想这样的问题。有了不好的习惯并不可怕,怕的是自己没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去改变它。养成一个好习惯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就练成。同学们只要试着明天在教室里比今天多坐一会儿,少玩一会儿手机,提高一点点学习效率,其实你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你会发现让自己“学进去”并非难事,只是你的心理想象方法不对而已。我们不需要和比自己强的人比,只需要和昨天的自己比,只要改进一点点,并不断问自己,你是否做到了战胜昨天的自己,养成积极改变的习惯,将帮助你适应更好的工作,获得更好的生活。

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四、学会宽容、赞美自己

最快乐的人身边总是不乏家人和朋友,他们不关心自己是否是周围最优秀的那一个。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宽容的心。作家塞利格曼在《真正的快乐》中讲,快乐的人很少感到孤单。他们在追求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还能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他们有着自己幸福的标准,他们以家人、好朋友为中心,甚至有时比较傻,不介意别人对他们的讽刺、挖苦、不平等对待,不论别人拥有什么样的能力,考什么样的成绩,只要自己达到了自己的要求,其他的不是特别在意。一个同学在聊天时经常说起她的家人、她的好朋友,即使周围有人对她不理解、不尊重,但她仍然生活得很开心。心理学家皮特森认为,宽容与快乐紧紧相连,是所有美德中的王后,也是最难拥有的。

拿破仑・希尔曾这样说:“自我欣赏或自我赞美,其本质正是对自我成功的一种最直接的暗示。如果一个奋斗者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最优秀的,我一定会成功,那么,他就会像得到神助一般,必将取得成功。”

能常常赞美自己的人,实质上正是敢于向命运宣告:“我是不可战胜的!”这种对自我的赞美,你要成为赞美你自己的第一个人!你可以面对别人不屑的眼神,可以直面刻薄的挑剔,甚至可以接受无端的指责,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在心中给自己一个位置,你要承认自己,赞美自己。

其实,渴望得到人们赏识和赞美的岂止只是学生!激励和赞美,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都是点燃自己信心的火种。正是一颗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灵魂中的种子,最后在现实生活中结出无数颗展示生命之美的果实。所以,赞美自己可以增强自信,取得成功。

五、体会生活、学会思考

当同学们来到学校的时候,难免有些同学会存在攀比心理,把家庭条件、谁有没有钱看得很重要。但每个人实际比较的都是父母给予的钱,并不是自己挣来的钱。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讲,钱和钱是不一样的。同样是钱,是工资挣来的,还是买彩票赢来的,或者路上捡来的,对于消费感觉来说,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你会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存起来舍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笔意外之财,可能很快就花掉了。这证明了人在金钱面前是非理性的,是很主观的,钱并不具备完全的替代性,虽说同样是钱,但在消费者脑袋里,分别为不同来路的钱建立了两个不同的账户,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是不尽然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更多的钱,但幸福和快乐的感觉与有钱没钱相关性很小,我们建议同学们试着在业余时间或假期挣点钱,钱多钱少无所谓,除去减轻家里负担不说,关键是学会用自己挣的钱,找到自立的幸福感。当面对一份收入不高的工作时,也学会了一种坦然接受的心态。

思维方式包括文化知识、价值观念、思考方法和情感等诸多因素。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事业成败与否,与他的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关系。心理学家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过程中十分强调思维方式对心理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借助积极的情绪常常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学们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捕捉、培养自己产生激情的思维方式。善于利用这样的激情,提高做事的兴趣和效率。例如终于做出一道题,一会儿就能和好友打球、吃好东西等有利情绪或奖励自己的方式,使之成为完成事情的推动力,从而做到干劲倍增,思维活跃,坚持不懈,最终解决问题。

大学生就业心理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对策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呈现出不容乐观的现象。由于近些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也不断产生。焦虑、自卑、自负、恐慌等消极心理多少都会在大学毕业生身上有所体现,情况严重的会产生更加可怕的后果。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工作意义重大

大学生作为高智商、高文化与高自我价值的代表群体,在“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就业政策与高校待就业人数众多的形势下,就业就显得尤为困难。很多大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就业更好的就业,就业前景如何也成为了大学生关心与关注的火热话题。虽然当今大学生毕业后可施展的平台渠道有所扩展,但是终究抵不过毕业生人数太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针对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各种教育专家以及心理学家都在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观察与研究,希望通过有效调适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找出调试的对策,引导大学生摆脱不良心理问题影响,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就显得意义重大。如果没有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进行研究,而是任由大学生这种就业过程中消极思想的蔓延,将会导致的是更严重的后果和出现更混乱的影响社会秩序的现象。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现状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产生就业消极情绪

就业是大学生一生之中的又一重要的转折点,因此多数大学生对于从校园步入社会都感到恐惧。社会的工作是复杂的,“优生劣汰”的残酷法则让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战战兢兢,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擔心自己遇到挫折,担心自己会被炒掉,种种焦虑混到一起,会使得他们产生恐惧心理,这样就是自卑心理,不利于就业。有些大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没有扎实的学好基础知识,上课懒散,考试挂科,这样在就业中也会表现出自卑的心理问题。

2、大学生的独我个性

与产生恐惧心理相对的就是自负心理。现在有些大学生依然有种想法就是,我是大学生,找工作很容易。殊不知,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化,大学生就业早就不那么容易,大学生也并非高人一等。有些大学毕业生对工作的期许过于高,以致最终不仅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可能连份工作都没有。过于自傲的人,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很容易被淘汰,产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3、父母的过分宠溺致使大学生丧失独立性格

从计划生育实施以来到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从2016年开始才开放二孩政策,因此目前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苗,家长长辈们恨不得将孩子宠上天,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正是这份宠溺毁了孩子。宠溺导致孩子过分依赖父母,孩子进入社会后缺少主张与见解,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抓不住就业机会,不懂得展示自己,在用人单位亮出自己的优势,总是想着依靠父母,有的甚至带着父母去招聘现场或者让父母代替招聘,这样的人在就业中必定失败。这样的挫折同样会导致这些大学生产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三、调试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大学生应树立正确就业观,做好就业准备

大学毕业生要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就是有正确的就业心态。作为当今新时代下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珍惜我们享受到的高等教育,运用我们学到的专业知识去就业,服务社会。就业时不能只关注工资的高低,工作环境的优劣,而是树立灵活就业的心理,勇于自主创业。并且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应该有竞争和创新的意识,敢于面对挑战,敢于创新,乐于创业。既然就业之路如此艰难,我们就可以另辟一条道路,改变单一一次就业的观念,从而减小就业压力,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大学生还必须树立越挫越勇的就业观。及时调整心态,振奋精神,勇往直前,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毕业生还应该人情如今的就业形势,对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有一定的了解,真实合理的对自己评价,对自己的个性有一定了解,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找到合理的自我定位。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示自我,在工作中自信。即使短暂的失败也不能击败自己,而是愈挫愈勇,真正树立自信心,克服就业产生的不利心理问题,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大学生要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要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便在大学的学习期间能有方向、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准备。先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即自己希望将来做什么工作然后设计自己的职业通道,即确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目标所需要经历的过程、途径最后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与规划,建立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与社会实践计划,帮助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大学生只有制定了明确、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才做好了充足的就业准备,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提高,社会应变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2、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心理辅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校通过有效的工作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进行择业准备、择业心理调适和择业技能培训,使大学生能够以明确的择业意向和较强的择业能力进行职业选择,从而达到成功择业。就业指导是高校对大学生教育的重要部分,同时可以有效地减少大学生在就业中产生的心理问题。高校开办就业指导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的了解当今社会就业市场的情况,更好的就业。首先,高校需要做的事给大学生解读国家的就业政策,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维护就业秩序。另外,就业心理咨询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就业心理咨询工作,需要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关于专业学习、就业中的心理问题开展,这也是高校也要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因。因此,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心理辅导可以起到调试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作用。

3、父母长辈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父母长辈应该从小注重孩子独立性与吃苦性的培养。家庭因素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家长的言行举止、家庭的生活氛围以及家庭的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家长是从小与孩子接触最多最密切的人,孩子的个性养成与家庭教育有着分不开的联系。孩子的就业观与就业心理素质也是密不可分的。若是孩子从小有吃苦的精神,敢于接受挫折,直面失败,那在就业中也是百折不挠,能独立的处理问题,而不是总是依赖父母。家长是对孩子最了解的,可在孩子就业前给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注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性,培养孩子的健康就业心理。

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已经是确定的了,就业难必定会产生很多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从个人、学校、家庭和政府几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和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对大学生更加有效的就业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书华,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研究—以内蒙古四所大学为例[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4(6)

[2]顾荣江,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研究[J].教育心理2013(10)

大学生就业心理范文5

[摘要]新时期的高校大学生在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时,会产生极大的思想、心理压力,导致怕就业、不就业等不良的心理状况,这既不利于就业,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分析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进行正确的教育及合理的引导,使学生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择业、就业心理,能够正确而客观地认识社会、了解自己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充分做好求职的心理准备,寻找机会找到理想的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就业指导

就业是每个人生存的基础,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初入社会,大学生的能力和心理都要经受新环境的洗礼,同时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如果没有良好的就业心理,出现心理障碍是必然的,这就需要老师们认真地研究,进行合理的指导。

1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既希望寻找到理想的岗位,又担心能力不足,担心选错行业影响以后的个人发展,因此会产生一定的焦虑心理,在择业过程中犹豫不决,造成求职方向上的偏差,影响正确的择业观。

(2)急躁心理。部分毕业生在整个择业过程中都表现得很亢奋,很有信心,急于找到理想的工作,忙于奔波,随意投递简历。因此,会有一些毕业生在没有认清楚就业形势下就与用人单位签约,后期发现与自己的要求不符或又发现更好的单位,不得已情况下只能违约,给自己在择业的道路上增添许多烦恼。

(3)抑郁心理。随着就业形势的趋于严峻,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大学生承受的工作、生活压力也就相应地增强,择业过程中所遇见的困难也就越大,求职失败后不能很好地总结原因,导致心理压力过大,放弃寻求工作的机会,产生严重的就业心理障碍。

(4)自负心理。这种心理是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过高地评估自我能力。主要表现在就业期望值过高,往往一味地追求高职位、高收入岗位,导致屡屡受挫。总认为自己是高校大学生,高人一等,应当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这种自负心理严重影响就业成功率。

(5)自卑感。这种心理表现在对自己没有充分的认识,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自信心不足,看不清自己的优劣势。择业过程中一旦出现挫折,就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再有,对自己的学校及专业有着错误的理解,在面对岗位竞争时丧失信心。这些自卑心理,对于大学生推销自我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6)依赖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自理能力,在择业中出现问题是就一味地依赖于社会、依赖于家庭、依赖于父母,他们不愿意放弃传统的就业渠道,如果没能得到来自于家庭、社会的帮助,就会出现不良的就业心理,埋怨社会、埋怨父母,从而产生就业抵触心理,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

(7)从众心理。目前高校大学生对自己认识不到位具有普遍性,自我定位不准确,对自己的专业了解不深,对社会的岗位需求了解不到位,缺乏自我判断的能力。这样一来,这些大学生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只要是有名气的单位,不管它们是否适合自己,是否与自己的专业相关,都跟随他人去参与求职。这种从众心理,使部分大学生丧失了更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2影响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因素

(1)社会因素。企业和寻找就业机会的大学生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两个因素。企业和大学生相互博弈着,一方面,刚毕业的大学生努力寻求进入企业的机会,但却发现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企业也急切地寻找高素质的人才加入企业中,为企业的发展尽一份力,但却发现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另外,社会就业市场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社会上提供的多数为普工及高管等不适合大学生发展的就业岗位,严重影响了学生求职的兴趣。

(2)学校因素。高等教育对毕业生就业心理影响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专业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脱节,学生所学专业没有合适的岗位,使大学生对高等教育及就业心理产生了不良看法;其次,高校人才培养与岗位用人需求有偏差,应用型人才培养没有很好地运用到教学中,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最后,就业指导力度不够,虽然各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其师资力量及硬件设施不够健全,缺乏全面性地指导学生就业,使学生盲目就业,加剧了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3)家庭因素。家庭对学生本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庭与学生个人的关系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学生个人在家庭中作为“子女”,其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人生活都依赖于家庭的支持;另一方面,家庭以“父母”的身份出现,它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同时将自己的就业愿望灌输给“子女”。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学生本人思想的影响巨大,往往由父母决定孩子的就业方向,这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有着不良的影响。

(4)学生自身因素。由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一直都是在校园的环境下,与社会很少接触,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对社会没有客观的认识,导致在择业的过程中缺乏准确性,在就业观念、岗位类别、职业认知以及择业导向等环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就业观念,有不少大学生依旧存在过去“一步到位、一成不变、盲目趋高或委屈求低”的思想;对岗位类别做不到充分细致的分析;对于职业认识,不知道行行都可以出状元;对于择业导向,一味追求高收入、低付出的职位。

3解决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的就业观是大学生能够充分考虑到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情况,根据自身能力情况,调整自我发展方向,在现有的社会所能提供的岗位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和职位。当今大学生必须客观、理性地看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思想观念,重新定位,梳理正确的大学生就业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心理素质;最后,要培养自己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素质。

(2)发挥客观因素的作用。大学生的就业受家庭、学校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第一,转变家庭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对学生就业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学生个人就业观念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就业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父母应该给予子女足够的“心理关怀”,鼓励和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思想,还应该客观地面对子女的就业问题,通过多方面的交流,帮助子女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让子女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第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就业问题似乎是出现在学生毕业阶段,但实际上,决定学生就业心理的关键是在学生入学时。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正确,高等院校具有一定的责任。要改革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就业指导模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新时期的就业状况。

(3)指导和鼓励学生努力提升就业能力及就业自信心理,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部分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一旦被用人单位否决,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自卑心理严重,不敢参加应试,极度缺乏自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及时引导大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努力提高个人的就业能力,择业时保持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增强自信心。

4结论

当前大学生要在了解同时期就业形势的基础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敢于竞争,善于竞争。高等教育体系要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就业指导及就业心理指导,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教育体系、培养模式要进一步完善,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良好的就业心理是学生择业的基础。四位一体,完善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的关系,共同努力培养出新时期教育背景下的合格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胡环宇.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大学生就业心理范文6

而专家认为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那么我们就业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呢?利用寒假时间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个小调查。

从此次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略微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二、大学生区域就业心理分析(农村、城市)

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2)城市学生选择工作注重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学生最注重行业前景

从数据统计来看,城市大学生在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大学生最注重的是行业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个人喜好方面,城市高与农村;在行业前景、办公环境和其他方面,农村高于城市。

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生源地的就业生的就业背景不一样而导致的。城市的学生因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对比较自由,以后跳槽或者的短期内选择新的工作的机会比较大。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以行业的前景为主,愿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较稳定的工作。

(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注重发达的大城市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体工作,中小城市和国外,没有人愿意选择在县城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看重具体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发达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和国外。这个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事实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是城市,包括农村的学生的就业取向也比较侧重大中城市。

(4)来自两地的大学生都教青睐国营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最期望选择的就业公司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乐意选择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在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自主创业上,来自的城市的大学生的期望值高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是,两地大学生都较青睐国营企业。

(5)信息产业仍是大学生最青睐的职业部门

从数据统计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最青睐与信息产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教育业、制造业、政府部门、科研部、房地产和服务行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最青睐信息产业,依次是教育业、科研部、政府部门、房地产、制造业、服务行业和金融保险业。

三、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缺乏实际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就业人数过高。因为大学毕业将面临一个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而这一过程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资。大多数企业侧重倾向于那些有实际技能,以及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学生。而我们的调查记过显示,当今的大学生在这个方面更为薄弱。

四、目前平均就业率不高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已毕业和即将毕业的人来看,平均就业率为49%以下的占29%,50%-69%的占28%。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就业人数过多,就业生自身的条件相对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另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部分学生选饿出国或者读研究生。

五、在求职途径的选择上,现场招聘会、上网和亲友介绍成为最主要的途径。也有少数人选择报刊和上门推荐。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在就业途径还是比较侧重于现场招聘,不过网络招聘也已经成为近来部分学生求职的途径之一。

六、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具备了道德品质修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精神相对与前三种能力,竞争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应变能力大家认为较弱。

从这个调查的结果我们也不难联系现实情况分析出由于缺乏实际的实践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

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

二、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

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