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管理范文1
校园文化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校园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愿意否都必须接受,因而轻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从而出现一种压抑感。学校在制订规则、规范时,要考虑不同年级层次提出要求,要认真探究其内容和形式是否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内在需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是国家制定的法规条文,其中充分体现了它在学生中的可接受性。我们在德育检查中看到,各校都有一套较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其中有关对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大致也体现了这个原则。
此外,优化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在教师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敬业爱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主人翁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功能。课外文化是指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课间活动等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品经济促进了市场文化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的特征。千姿百态,复杂纷繁的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着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吸收社会文化信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充实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给校园文化注入时代色彩和生气。在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形形的新问题,学校德育只能因势利导,教会他们正确辨析社会文化的“香花”和“毒草”。近年来,各级学校举办的“三百活动”,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双休日的喜好班,对增强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喜好、喜好,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熟悉水平有着十分重要功能。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提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近年又推广“乐学”经验,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喜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教师起着主导功能。老师在继续和借鉴传统的和国内外的有益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勇于改革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其中,中老年老师惯于坚持传统观念,接受新事物也比较迟缓,同学生的代沟比较深。在社会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付出的气力要大一点。
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功能
学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学校校风和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校风包含学校管理、师生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等。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天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功能。
这是因为校园和环境在德育中同时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征。
最近的德育工作检查中发现,各校都十分注重德育的经费投入,优化育人环境。我区规模最小的渔业小学,用于美化、绿化环境,建造宣传栏等主面就用了6000多元。各校都十分重视校园美化、环境绿化,并按照上级要求,做到学校100米范围内无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机室,无小摊贩摆卖零食。注重管理学生的仪表、环境卫生。扎实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活动。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形成新奇多样,龙蛇混杂,对青少年儿童适宜和不适宜新问题,学校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适合少年儿童特征的内容和形式,充实发展校园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文化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黄岐中学组织歌咏队、管弦乐队,定期组织演唱会和音乐欣赏会活动。不少学校鼓励学生文艺创作,投稿《黄岐文艺》,写影评、社会调查报告,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既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给予学生健康的熏陶。全区培养了一批小歌唱家、小画家、小书法家。1996年市艺术花会的各项文艺比赛,全部夺得了金奖。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了学校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凝聚力,有助于培养朝气蓬勃精神,增强了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力和自控力,自觉抵制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侵蚀。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健康地成长。
建设校园文化要注重形成学校特色
校园文化是校园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它的功能在于德育渗透。
对于校舍不足、场地窄小的学校,从整体美的角度出发,有计划地布置设置各种活动场室,完善各种制度,提高校舍和场地的利用率十分重要。各办学单位在近几年的教育投入中,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有四所学校已顺利通过市一级学校的验收,这是值得兴奋的事。在办学条件已上等级的学校,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更要注重布局的合理,总体协调,富有特色,兼实用性和艺术性;中学、小学、幼儿园的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合各类学校学生的年龄特征。
德育管理范文2
笔者在这里所指的德育自身,是指有关的德育课程和专门的德育活动,对于学校德育工作,这两方面自然是最基本的教育因素。但是,德育与其它几育相比较,其独立性要弱得多,光靠德育自身(如政治课和政治活动)而忽视其它几育的德育因素,就不可能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同时,德育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还得看其它几育效果的好坏,其它几育的教育效果,直接反映出德育的教育效果。故笔者认为:广义而言,学校的所有老师都是德育教师,学校的所有课程都是德育课程,学校组织的所有活动,都应是德育活动,整个学校就是一所德育学校。如果我们把德育同其它几育割裂开来,或藐视其它几育的德育功能,那么,德育工作是难以有大的成效的。下面,我们将主要探讨美育的德育功能以及德育与美育二者的关系问题。
事实上,对于美育的德育功能的探讨,已不是什么新课题,许多人在这方面已有过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诸多的结论,如美育具有辅德功能,能陶情冶性、令人高尚,是德育的有效手段和途径等等。遗憾的是:往往只是在谈到美育时,人们才想起美育的德育功能,而在谈到德育时,我们又很容易忘记美育也具有德育功能。在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我们是从美育的角度去谈美育具有德育功能,而不从德育的角度去谈美育的德育功能,美育的独立地位就很难得到保证,以致它只能被看成是德育的附庸而受到轻视,这样,美育的德育功能也就无从实现了。我们认为:孤立地谈德育,孤立地谈美育的德育功能,而不考虑德育与美育二者的关系,德育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美育的德育功能也难以实现。为此,笔者提出“德美并重”的观点,并认为这将是一条解决德育低效问题的有效途径。
《乐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也是一部社会美学著作,它从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层面对于礼乐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刻的剖析,对于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作了详尽的阐述。依《乐记》所见,礼与乐、德与美无论对社会发展、国家治理、人的身心和谐、言行协调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二者相反相成,缺一不可。从《乐记》中,我们不难发现:德美并重、德育美育化,乃是中国古代儒家德育思想的精妙所在。西方国家从古至今也莫不如此。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说过“善就是美”。德国古典美学家、美育的创始人席勒提出“美育”的初衷是:通过美育来挽救被大机器生产所扭曲肢解的人性和片面发展的人,进而拯救整个社会。现代西方德育界所盛行的“行为技术学”更是与儒家的德育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反对灌输与过分的约束,反对与人为敌的清规戒律,注重暗示与心理感召,因而强调创造出一种舒适富有美感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的行为能有效地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且又能提高工作积极性与生产效率。
德育管理范文3
一、促进“学生自主”的德育管理理念
华东师大二附中学生群体客观上是一群资优学生,是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具备基于科学认识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竞争基础上的团队合作精神,富有激情而又持续稳定的心理品质,以及较强的民主与法制意识。围绕这些德育目标,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学校重点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上下功夫。例如,学校在贯彻落实“两纲”教育中,鼓励各科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加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力度。与此同时,鼓励全体学生走出课堂积极投入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教育自己,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学生自主研讨的方式制定并形成华东师大二附中学生形象、日常行为规范、班团队活动、学生社会实践、以及学生干部测评等各种自主评价制度,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不断完善了评价机制。注重在各项重大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二、探索“六个百分百”模式
“六个百分百育人模式”是华东师大二附中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引领下,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在长期的育人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六个百分百”为载体的育人系统。所谓“六个百分百”就是指所有的二附中学生高中在学三年必须做好六件事:
第一,百分百的学生做100课时的志愿者。即,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做100课时的志愿者。培养未来精英人才的国家意识以及对个人、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增强其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百分百的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全体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参加小课题研究,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参与研究、亲历研究过程中,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基。
第三,百分百的学生选修校本课程。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宽广扎实的基础和多元发展的能力,同时赋予学生课程自主选择学习权,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第四,百分百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全体学生至少要参加一个以上的社团,推动学生自主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第五,百分百的学生完成100个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同时,在科学探究实践中印证和探求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第六,百分百的学生学会游泳。通过学生的游泳锻炼,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磨练承受挫折和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塑造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六个百分百”的育人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新腾飞的重要平台。
三、采用以德育研究引领德育创新的策略
学校德育是世界性难题,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在现代社会遇到了挑战。学校坚持以德育科研引领德育创新,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研究和尝试。
1.坚持“学科德育”的实践研究,有效落实“两纲”教育。新时期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面临着诸多新挑战与新问题,学校德育必须与时展和社会生活结合,必须与师生的日常行为结合。学校致力于一种“无痕”的德育,尤其注重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即“学科德育”。学校的做法是建立课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推进学科德育;循序渐进,以案例研究的方式落实学科德育;营造氛围,以交流研究的方式加强学科德育。
2.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德育课程系统,适合并满足学生需要。学校德行教育是与学校学科教育并驾齐驱的两大任务,也是培养未来一代合乎社会要求人才的两大驱动引擎。针对学校德育工作或活动中一直存在的、迄今为止尚未找到较为理想的解决之道的“老”问题,如随意性、零散性、灌输性、时效性等,在学校德育的生活化、体验化、参与化等基础上,可以借鉴学科教育的有序性、有效性特色即课程化。这样既能保持德行教育之长,又能汲取学科教育之长,两“长”并举,实现全体教师参与德行教育的可能性、学校德行教育活动的科学性,为最终解决德行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发动全体教师,共设计了41门学校德育课程,4门年级德育课程,30门班级德育课程。在开设这些课程的过程中,老师们还进行了课例的研究,收入《学校德育与德育课程化研究》一书中,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3.抓好教师育德行为机制的研究,提升教师育德行为的水平。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往往在观念、理念、概念上讨论得比较多,科学的、机制性的研究比较少,这也是学校德育一直以来难以深入发展的重要原因。为了突破这些难题,学校开展了以课题引领的研究工作。《学校教师育德行为机制研究》以及《卓越学生群体的班主任育德素养与行为机制研究》。课题着力探究教师育德行为内在机制,探究教师育德行为活动的方案化设计与案例化实践,从科学性、操作性层面回答并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学校德育与教师育德的难题,用切实的育德行为活动及积极效应,改善或提升学校德育成效与水平。伴随着实践层面的探索,通过及时、不断地概括和总结,形成了2010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卓越学生群体的班主任育德素养与行为机制研究》结题报告以及《学校教师育德行为机制研究》一书。
德育管理范文4
一、构建德育管理体制,落实德育队伍建设
(一)健全管理机制以“以德修身、以技立业”的办学思想为指导,我们诸暨市职教中心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建立了一套严密而科学的管理制度,实行校长负责领导的三级管理:校长室———学生处、学部———班主任。从校长到职工、从门卫到生活管理老师、从校车司机到食堂管理员,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形成了一种教职员工人人参与、层层落入的工作机制。
1.全员育人导师制根据“育人至上,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我们实行了“全员育人导师制”。其具体办法是:(1)由学部长统一协调,征求班主任意见,各任课教师根据本人任教班级及各班实际,分别选定4-5名学生(2-3名“差生”,1名中等生,1名优生)进行“学习帮扶”、“思想帮扶”、“心理解惑”,做学生的导师。每名导师每周至少与所带学生各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学习方法、心理解惑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和设想。(2)各学部建立导师工作记录袋,记录师生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谈话时间、地点、谈话主题以及谈话人的感受)。德育处通过导师的谈话育人材料,对该导师的评价,以及学生思想状况、学业成绩的变化等项目对导师进行量化考核,教务处把该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工作中去。“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尖学生同样重要”,这是我们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共同认识。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使教师自觉地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接触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受到充分的关注和尊重,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个体健康和谐地发展。
2.新生军训制学校要求新生入学后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这个军训是融军事训练、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主题班会召开以及教唱革命歌曲、看爱国影片、学做新式体操等为一体的综合教育训练。每期军训结束后,各班要进行成果展示并评奖。这一制度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团体的凝聚力,促进了学生对学校和班级的热爱。
3.学部责任制学部责任制要求各学部教职员工,在校内外遇上学生权益受侵犯时,或学生违纪违规时,不管你是不是这名学生的班主任,也不管你有没有教过这名学生,都负有处理该事件的责任。否则你的师德考核便会受到影响,而这将直接影响到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各学部的考核。
4.指导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我校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学校的制度中,有关学生管理的内容,召开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建立了学生干部参与班级卫生和纪律监督的制度,每天由学生干部到各班,对班级纪律、卫生质量和晨读进行检查与督促,并给予考核。
(二)紧抓师德队伍建设教师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第一线,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包含着道德信息。为保证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落到实处,我们学校很重视抓德育队伍的建设,建立了一套切合实际的激励和考核教师师德师风的机制。为了强化过程监督,学校还建立了行政值周领导巡查督查制度,并要求教师自觉接受领导与学生的监督。同时,选拔和鼓励德才兼优、业务过硬、工作热情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学部团支书,并要求班主任、团支书认真上好每一节班会、团会,教务处对教师的教案进行每月检查,教案要体现实效性和针对性,没有教案不能进课堂。除此以外,学校还经常以专题讲座、观看录像等活动为载体,推介高级德育先进个人、家长满意教师等事例,感召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
二、以校园主阵地为主体、实现环境的德育渗透
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纯净浓厚的文化氛围对他们思想道德的影响是巨大的。为此,我们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促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1.抓住第一课堂,改革教材教法设置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通过学生自我形象设计课程、社会服务课程、组织管理课程、心理辅导课程、理论学习课程的设置,发展他们服务社会与集体的意识与能力,并逐步形成以德育课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改变为龙头,班团队课为主阵地,相关学科德育渗透为补充,每个月的德育主题分解、细化、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德育教育链条。
2.利用好第二课堂、开辟好第三课堂乃至第四课堂,寓教于乐通过升旗仪式、专题讲座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和谐共处的能力。近年来我们全校性地开展了“远离,珍爱生命”、“崇尚科学,反对”、“校园巾帼建功”等知识讲座。并充分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主题班会、网络、电影电视等途径进行隐性宣传,拓展活动新途径。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歌曲演唱比赛,陶冶学生的情操,使音乐、舞蹈、体育达到完美的结合,形成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3.净化校园内外文化氛围,营造优良育人环境实施了“校园净化工程”:一是通过主题团队活动,对未成年人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认清不法出版物和不良活动场所对自身成长的巨大危害。二是发挥团队组织的模范作用,动员共青团员、建党积极分子自觉远离有害出版物和不良场所,主动检举和上交不良出版物。与此同时,学校努力赋予校园内部以优美的环境,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学校采取多种筹资渠道,新修了设施一流的学生食堂、实验楼、学生公寓、图书馆。走进校门,规范的校园布局和随处可见的绿色植被使整个校园处处呈现一派洁净舒适、明朗清新、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德修身、以技立业”的校训令人振奋。校园信息厅里的宣传栏、黑板报及时反映着校内外、国内外的新闻大事。班级宣传栏的布置各具特色,内容广泛、主题鲜明、富有情趣,学生能根据班级的特点,自己设想、编辑、组稿。清净、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会无声地对学生们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到熏陶和渗透作用。
三、构建全覆盖式社会化教育网络
在思想道德建设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要在职校学生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最适宜的方法就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而要用真理和真情来说服学生、打动学生就必须密切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之间的联系,使之形成一股推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合力。
(一)家庭教育方面
1.时刻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的点点滴滴,我们都与家长及时保持联系,请家长来校参与学生的教育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通过创办《家教园地》等形式向家长讲解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育人方法,向家长宣传介绍为人父母应有良好表率作用等,提高了家长管教子女的水平,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创造了较好的家庭环境。
2.定时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了解做父母的辛劳,懂得感恩图报。我们定时欢迎家长到校到班进行心得交流,让学生体味父母的疾苦,这已成为我校的常规。通过这些措施帮助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二)社会力量方面
1.充分利用好学校周边的教育阵地。把“张秋人烈士陵园”作为学生的第二活动课堂。
2.邀请社会人士对学生进行教育。邀请“关公委”等德才兼备、有责任心的老干部、老教师、老、老党员、老专家对未成年人搞讲座,作报告,讲故事,他们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增添了鲜活的内容。此外,我们还聘请城西派出所的副所长担任我们的法制副校长,由他们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方面的知识讲座和相关教育。
3.重视学生德育的社会体验实践。我们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他们的生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双手、大脑,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磨练,练就真正的才干。比如我们充分利用假期这个社会大课堂开展组织青年志愿者到敬老院去看望孤寡老人、给贫困家庭送温暖等社会实践活动。为父母、长辈做一件实事;学习一项生产生活技能或自理自护常识……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接受社会公益教育、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体验亲情等人间温情并接受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总之,在社会力量方面,我们充分调动了一切可供利用的社会资源,力争形成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大限度的合力。
四、德育管理的实践反思
通过几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我校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但我校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也还有让人忧虑的地方。受生活小家庭、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相对淡薄;亲近新观念、新文化、新时尚,但传统美德相对缺失;个性发展比较丰富,有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但礼让精神、集体精神、协作精神相对较差;浮躁心理比较普遍,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为此,我们的德育工作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遵循科学规律,用科学的发展观育人,避免盲目行事。中职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快,但分辨能力差、自控能力差、理性思维少、易产生冲动等特点,我们要进一步深入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掌握其成长规律,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热点,在保证教育内容健康向上的前提下,使教育的形式新颖活泼,保持对未成年人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德育管理范文5
一、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
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提出,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是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德育建设都被鲜明地提到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的位置上。可见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育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那也要改革。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首先就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在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在新课程中,对德育、德育课程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而应该认识到,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称之为德育。
二、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往往只喊在口头上,而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
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从理念上改变,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成为这个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如何来当好这个“首席”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二是作为“首席”就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四、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
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展德育活动,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德育管理范文6
德行是受心理支配的。“动心”是德育的“魂”。一味地以规范“行”来触动“心”,那是“法律”,而发自内心的行为改变,那才是德育。
德育不能只针对“行为”、只针对“人”。如果我们的德育只停留在人的“行为”层面,那么我们的评价就会停留在这个人是否“善良”、“孝敬”、“爱国”、“遵守公德”等标签上,对“行为”、对“人”总会有一些定性的味道;而当德育透过人的行为进入到心灵层面时,所有这些“标签”归根到底都与心灵有关。缺失的心灵是可以培植的,缺失什么就播种什么,使之认同,最终内化,这才是成长性的。所以,真正的德育是根植在人的心灵层面之中的。心灵是德育最直接的对象,是德育工作的“操作间”和“成品库”。
人的任何行为都有它的“出处”,学生的行为形成,开源在“因”,形成有“因”;我们要改变学生的行为,溯源有“因”,改变在“因”。而推动人的行为的“根因”就是心理。所以在“德行是受心理支配的”大的命题下,德育的心灵管理才是符合教育本质的有效的教育。
德育的心灵管理和行为管理截然不同,前者旨在通过把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方法与教育学深层交融,从新的视角诠释德育,它主要以受教育者的心理诉求为探究点和操作点,以心理的改变与调适为归宿,集教育学和心理学方法之大成于一身,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如果把心灵看作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那么德育就是播种培植,就是刈草锄杂。
学生的心灵就是一片“空地”,最初播种什么可以由教师决定,但一旦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德育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灌输行为了。
道德是最高的意识形态,是社会最基本的维系链条,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德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就是把道德标准细化为“种子”,适时地播种。德育选取什么样的种子、播种什么样的种子是受社会制约的,是一个个社会的公约,是一个个人文的规定。
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就是约束、就是规范。所以德育目标总是“板着一副面孔”,达到德育目标总是带有一些强制的意味,这是在所难免的。但问题是德育的操作却有着广阔的空间。
德育“播种”什么我们不能遂性而为,但选择优良“种子”我们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可以把德育目标改变一种说法、改变一种叫法,把德育目标和人性拉得更近些。要让德育目标在心灵中软着陆,就要尽量使它们同质,那样的着陆才是和谐舒适的。有时候哪怕就是一种表面的改变,也会改变人的整个感觉。台湾省某小学的德育理念就是简单的4个字:“心存善念”,仔细想想,它又涵盖了我们多少的德育“条条”?“善念”是更加人性化的东西,是人发自内心的向往和希望追求的美德,因此也是更容易被接受和内化的。
德育怎么“播种”我们是能够改变的。什么季节播种什么是农民最朴实也最简单的操作,而德育恰恰忽视了这些。人总是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成长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德育伴随着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在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德育的内容也是不同的,不能颠倒次序,更不能一股脑儿地灌输。“爱父母”的教育和“爱他人”的教育、“爱家”的教育和“爱国”的教育是有次序的,不能倒置。如果连父母都不爱,怎能爱他人?如果连家都不爱,那么,说爱国也是假的。
道德有着最社会性的本质,因此,社会中的所有元素都可能成为德育的种子。道德的种子是庞杂的,它几乎散落在社会环境的整个空间,成为良窳不齐的文化元素。德育工作者如果不能站在时代的潮头,不能把握心灵的脉搏并以此主导德育,我们的德育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德育就会经常处在“不该播种的在播种,该播种的没播种”的尴尬中。
当然,德育工作者不可能是全能全控的,在德育的心灵土地上,和农民种田一样,也会出现辛辛苦苦栽种的幼苗生长缓慢、杂草却很茂盛的情况。社会各种元素在心灵中的传播有时是很难控制的,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就占据了学生的心灵。
因此,我们的德育不仅要选择良种、精心播种,还要适时锄杂、修剪改变。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人的一生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生。人只要活着、只要成长就要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处于快速成长中的学生。学生是一个成长速度最快的群体,他们的心灵是开放的,他们的分辨能力是较弱的,对于五光十色的社会元素,他们会一股脑儿地接受,由着性子,由着喜好。他们的心灵往往是草苗丛生、杂念繁衍的。在心灵管理上,锄杂改变是学校德育的一大常态。
德育工作真的是无尽无休、无处不在的。我们每天都在忙着“搞活动”,在学生的心灵上播撒德育的种子;我们每天都在忙着“抓违纪”,在学生的心灵上锄杂改变。教师每天都会面对学生很多很多的问题,也因此,许多教师总是被“光火”、“挫败”的情绪笼罩着。殊不知,教师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一个心智尚不完善的群体。学生有问题才是正常的,学生有许多问题才是正常的,学生没有问题那才是反常的。更直白地说,教师要面对的就是许许多多的“问题”,就是许许多多的“缺欠”。
当然,当遇到学生的行为问题时,我们要学会用心灵管理,不要急于用行为规范去约束和惩罚,一定要透视行为,探索行为发生的原因,即行为发生的心理动机、心理状态。在对学生的行为问题进行处理时,应更多地考虑“因”的要素,而不能一味地从“果”的角度去思考和定位。
其实,许多行为问题实际上是心理问题。在有些学生不文明甚至违纪的行为背后,如果我们深入下去就会发现一段叫我们心动的故事。一个班主任抓班集体文明建设,要求学生无论在什么地方见到教师都要打招呼。刚刚要求完,一个女生在院里见到班主任却低头绕着走,班主任很不高兴。一个男生仅因某个同学多看了他两眼,就对其大打出手,气得班主任火冒三丈,发誓要严惩。其实就是这个女生,小学时屡次遭受家庭暴力,内心的痛苦不敢和任何人说,因此患上了社交恐惧症。知道了这一情况,你还会气她躲着你走吗?就是这个男生,总是怀疑同学们都不喜欢他、躲着他、嫌他身上有味儿,尽管他每天都洗脚,但一年四季他还总是偷偷地用塑料袋裹住双脚,再套上袜子。看着他被塑料袋裹得变形的双脚,你还会火冒三丈吗?行为是学生问题的表象,心理才是学生问题的“根”。
其实,我们大可以换一种思考法,当我们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永远把“为什么”作为思考的起点,绕过“是什么”,并学会用“怎么样”去表达。学生课上“捣乱”是常有的事,如果你从“是什么”切入,就必然把它界定为“捣乱”,你就会非常“光火”,就会做出过激的处理。如果你能绕开“是什么”,从“为什么”开始思考,探究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也许你就会发现,他“捣乱”的原因是他得不到重视,是他想表现自己,是他希望得到同学、教师的关注。从这个角度考虑,那倒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欲望,倒是值得欣慰的。当你想和学生沟通交流时,最好不要用“为什么”,而要用“怎么样”去表达。比较“你课上怎么会闹出这么大的动作呢?”和“你课上为什么闹出这么大的动作呢!”前者就多了许多启发,少了许多指责,德育真的就能在学生的心灵上软着陆。
德育的心灵管理,工夫在心理,参透了学生的心理,才能实现方法的对接。实施德育的全过程中,要始终把握心灵的脉动,选择适应学生心理诉求、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德育重在学生的感悟,重在“助人自助”。灌输的总归是“别人”的,感悟的才是“自己”的。
学生的感悟主要来自“认同”和“内化”。所谓心理认同,就是你自认为该不该接受的问题。心理认同的事天塌下来你也接受,心理不认同的事针鼻儿大小你也不接受。学校德育其实就是一个“使认同”的过程,是一种趋同的改变,是一种认同的强化。就像写议论文,讲究的是摆事实、讲道理。说到底,让人改变的就是这样两个东西:使他认同你的看法,使他认同原本的事实。
“使认同”就是一次对问题的重新诠释。要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要引导学生透过表象看问题,要引导学生换个情景看问题,要引导学生换个参照物看问题。改变了看法就会改变行为,甚至改变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