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范文1
事实上,如果仔细审视这些已经做新媒体的传统媒体,除了少数如《周末画报》尚且算是成功外,大多数表现平平,受制于内容平台、推广渠道等原因,依然在转型之路上苦苦挣扎。
在移动媒体开发和运营商天智通达CEO李极冰看来,传统媒体之所以面临困境,主要是版权、运营和产品三个问题逃不开。在新媒体运营上,通过类淘宝的媒体平台模式,围绕版权和广告投放权“双权”来做,才有可能把公司做活。
为何传统媒体总是被动?
李极冰,曾任中国联通(微博)总经济师、UT斯达康公司首席经济学家。2009年,3G牌照发放之后,他创办北京天智通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今年推出的“Vc阅读”是一款类淘宝的阅读商城类应用,旨在为网民提供一站式阅读体验。
之所以创业,一方面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另一方面是传统媒体在面对移动互联网新世界时无法逃脱的困境。
版权、运营和产品问题是传统媒体绕不过去的坎儿。“这三方面致使传统媒体陷入到整体的被动,一个战略性的总体被动,这个态势不可逆转,给他们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天智通达CEO李极冰说。
在李极冰看来,一个最大的问题来自于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的运营让自身失去版权控制,版权纠纷层出不穷。另一个问题来自运营,传统媒体到互联网时代,没有互联网的思维,没有服务平台,没法独立运营,只好把自己的内容交给互联网的运营商SP,或者把它交给电信运营商,把自己变成一个内容提供者CP,实际上是把自己就给贬级。
另一个问题来自于产品。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阅读时间碎片化,人们更需要用碎片化的时间得到自己更想要的东西成为消费趋向,这种消费趋向要求必须得做出一些更适合精准分类的一些人的消费需求。包括他的媒体需求,这是非常重要的。但传统媒体并没有这种能力做出这种适合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这种产品。
“失去对版权的控制,失去对终端用户行为的控制,失去对流量计费的控制,失去对品牌的控制,失去这四个重要的控制以后,实际上不再是一个媒体运营商了。”李极冰说。
类淘宝式移动媒体运营
在转型新媒体的过程中,传统媒体有三条道路可选。第一条是自己研发平台,在自己平台上运营,属于自运营;第二种,就是把内容交给互联网运营商代运营,自己实际上没有运营权;第三种是将内容放到公共平台,由第三方提供运营平台。
天智通达想做的是移动媒体的淘宝网。“我们提供平台,大家都能在上面开店运营,大平台上有一个微平台的概念。”
这种公共平台的好处可以解决单个媒体App的流量太少和推广运营不利的问题。在VC阅读平台,每一家媒体App的用户流量聚合成总体流量,总流量再回归到每个媒体App。除了常规的手机预装、线上线下等推广方式,平台还可通过产业联盟的模式,在这个平台下运营的媒体通过统一的格式,加一些链接进行互推。
目前,天智通达的媒体客户已经超过500家,如《人民日报》、《三联生活周刊》、《最体育》、《瑞丽》、《看天下》、《新民周刊》等都在VC阅读平台上运营。
这种模式如何实现盈利?
李极冰认为,资讯已经去中心化了,内容失去垄断性,单纯的资讯并没有太大价值,单纯运营内容将是死路一条。如果围绕版权和广告投放权“双权”来做,才有才能做活。
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范文2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各利益参与者的地位决定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主要是以下几种:“终端与业务”一体化模式、“软件+服务”模式、运营商传统移动增值服务模式、运营商主导的共生盈利模式。
一、“终端与业务”一体化模式
手机终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智能化,从原来只能承载话音业务变成既能承载话音又能传送数据、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业务,还能连接互联网,具有收发邮件、移动办公、网上交易等互联网终端的业务特性,成为多媒体信息收发的智能化信息终端。“终端+业务”一体化模式是现在和未来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重要盈利模式之一。该模式有以下特点:第一,能够为手机终端厂商带来新的利益增长点。第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移动运营商渠道垄断,手机用户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时,可以不使用移动运营商的门户网站,从而在价值链上取得主动权。第三,手机厂商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经验不足,使得其必须加强与价值链其他成员的合作。
二、“软件+服务”模式
移动互联网业务在用户中的广泛使用,很多都取决于软件以及其提供的服务,软件平台与应用服务的竞争与合作是该产业新的趋势。Google的Desktop和Amazon的AWS就是“软件+服务”盈利模式的典型代表,以手机软件平台为核心的应用服务在产业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运营商的传统移动增值服务模式
即传统的移动增值业务的盈利模式,如运营商按照流量盈利、按照短信条数盈利等。
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范文3
【关键词】垂直媒体 精准定位 多元价值
在《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老牌媒体陷入经营困境的同时,各种面向行业的小型垂直媒体却在互联网时代纷纷涌现,并焕发出蓬勃生机。今天,门户网站在大众舆论中呼风唤雨,垂直媒体却在行业内独领,并受到各种资本的追捧,形成了互联网时代传媒产业的一道亮丽风景。从美国VOX MEDIA旗下各垂直网站的风生水起,到国内“汽车之家”“久邦数码”纷纷上市,再到近期VR行业垂直媒体“87870”获得北京掌趣科技千万级战略投资,垂直类媒体在传媒领域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同时,也得到国内外相关人士的极大关注。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绝大多数媒体“既要打鸣也要下蛋”,既要承担媒体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的社会功能,同时也要具备盈利的经济功能。在互联网时代涌现出的大量行业垂直媒体,其社会价值大于经济价值,甚至许多垂直媒体的创办本身就是由于创始人对某一行业领域的个人爱好。尽管说垂直媒体“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彻底剥离,媒体不再承担经济价值,而只承担社会价值”①的论断有绝对化之嫌,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垂直媒体发展过程中对社会价值的追求要大于对经济价值的追求――至少是绝大多数垂直媒体如此。正是由于垂直媒体的这一特点,才使得互联网时代的垂直媒体以服务为核心,通过对一系列服务的多元开发凝聚行业影响力,进而形成与传统媒体不同的运营模式。
一、垂直媒体的传媒经济本质重构
互联网的出现,对众多行业产生了极大冲击,传媒产业也不例外。皮卡特所提出的“双重产品”市场运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传媒经济本质的主要观点。②在皮卡特看来,传媒公司创造了两种商品,第一种是电视节目、杂志文章等传媒内容产品;第二种是受众,被娱乐和新闻内容所吸引的受众成为传媒企业有价值的产品,接近受众的途径可以被包装定价,然后销售给广告客户。学术领域对传媒经济本质是“注意力经济”还是“影响力经济”的争论,也正是在这一框架下展开。传媒实践领域,绝大多数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等)都是通过新奇的娱乐内容、创新的节目模式等吸引受众,再将受众数量打包出售给广告商。正是由于此种运营模式,“唯收视率论”才会在一定时期内风靡一时,众多节目制作方与电视台等传媒企业之间的合同也采取“对赌”等方式,如浙江卫视与灿星在《中国好声音》方面的合作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与一般大众媒体不同,传统的行业媒体运营在“影响力经济”框架下展开,这种运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与当代网络垂直媒体之间具有相似性,二者都具有比较精准的受众定位,都专注于某一行业领域进行精耕细作。如《经济观察报》便将读者目标锁定在“中国社会拥有财富、拥有权力、拥有思想、拥有未来的实力阶层”,以“理性”“建设性”的报道形成高黏性的读者群体。但此类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仍受到传播单向性等因素的限制,即使具有较高的客户忠诚度,能够对专业广告客户形成较强吸引力,但在运营模式上仍不得不依靠广告、活动等传统方式,其服务价值、客户价值、渠道价值、大数据价值等都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与传统专业媒体不同,当今的垂直媒体依托互联网优势,具有了更多价值开发的维度和可能。而这种多元开发在表面看来仍具有传统媒体的特征,以专业化的资讯服务为基础,将互联网时代的垂直媒体仅仅看作媒体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面,究其原因,“一方面垂直细分类网站的创始人可能是媒体人,另一方面可能其盈利模式是通过广告、论坛等形式。”③从更深层的角度看,互联网时代垂直媒体运营的根本依托是服务功能而非媒体功能。互联网时代的垂直媒体正是以服务功能为基础,对传统传媒经济的本质进行重构,它们的主要运营模式不再是简单的“二次售卖”。除此之外,立足于服务功能和良好的客户体验,不断打通资讯服务、社区聚合、交易服务、大数据等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以全产业链的方式不断延伸传媒产业的价值链条。
二、以服务为核心的多元价值开发
与传统专业媒体不同的是,互联网时代的垂直媒体具备了更多价值开发的可能,在“平等、互动、参与、分享”的互联网世界,垂直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精准受众定位为基础,对媒体价值、服务价值、渠道价值和大数据挖掘价值的多重开发。
(一)精准的受众定位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面向所有受众的市场定位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失去所有受众。顺应当今媒体由“广播”向“窄播”的转型,面向细分市场进行精准受众定位,是垂直媒体与传统专业媒体的共性所在,也是垂直媒体发展的首要前提。
垂直媒体的受众往往具有专业化、年轻化、知识化的特征。美国知名垂直媒体The Verge因为专注报道新潮的消费电子设备而获得大量关注。国内最大IT垂直媒体泡泡网的用户聚焦“计算机/IT类、制造业及教育/科研”行业,其用户平均年龄约为27岁,近半数用户接受过高等教育,其中本科生占41.7%,硕士及以上人群占7.6%,较高的个人月收入为他们较高的消费能力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地域分布上,泡泡网用户一级中心城市(北上广)和二线省会城市用户占到65%左右,另外有34%的用户来自于经济较发达的三级城市。④
(二)以专业的资讯服务沉淀粉丝用户
提供资讯,是媒体最为基本的价值功能,也是包括垂直媒体初级阶段在内的绝大多数传统媒体运营的根本。在2000~2005年的中国垂直媒体1.0时代,绝大多数垂直媒体都是将主要精力聚集在提供资讯服务方面。这是由于在垂直媒体起步阶段,运营方尚未找到成熟合理的运营模式,更多的是从传统媒体的运营中吸取经验,按照传统媒体依托资讯服务吸引广告投放的方式进行运营。即使是在运营模式相对成熟的今天,垂直媒体也必须将专业性资讯服务做好、做精、做强,否则便会失去其后续发展的基础。
在精准定位、提供优质专业咨询的同时,以社区化方式沉淀有效客户,是垂直媒体进行粉丝变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国内纸媒潮流垂直网站YOHO将主要目标受众锁定为年轻男士,在依托《YOHO!潮流志》起步后,YOHO于2007年5月推出潮流交互社区,之后又通过SNS社区转型、社交图片分享类App开发等系列手段,不断强化社区功能,以达到“先围住核心用户群”再“放长线钓大鱼”的目标。2012年,国内汽车垂直网站“汽车之家”也大力强化社交业务,推出用户互动产品,不断强化用户体验。⑤
(三)立足优质服务布局电商平台
“媒体平台+专业社区+电商平台”是当今成功垂直媒体最为主要的商业模式之一,从媒体功能到社区凝聚进而布局电商平台,也是垂直媒体运营过程中合理的商业逻辑。无论媒体平台还是专业社区,都是企业进行投入的领域,二者成功运营和投入后,依托其高精准、强黏性的客户群体,进行专业化电商布局顺理成章。以上文提到的YOHO为例,在2005~2007年依托媒体和社区完成粉丝沉淀后,YOHO在2008年从媒体进军电商领域,以售卖潮流品牌为主要业务的“YOHO!有货”,正式完成由媒体到电商的总体商业布局。进而,以“潮流”“时尚”为核心,将目标受众从年轻男士向年轻女士转型,于2013年创办女性潮流杂志,并举办潮流行业展会。
垂直媒体在进军电商领域时,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具有两个最为重要的区别。其一,前者行业细分并不明显,主要依靠海量用户和强大的网络外部性在各个行业全面开花,而垂直媒体则依托其行业优势在某些具体行业重点发力。其二,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的成功依靠广阔的货源、快速的物流等业务组合,而后者则依靠专业化服务取胜。比如,汽车之家便是凭借买车、用车、养车等全面、专业、可信赖的内容,在塑造专业口碑的同时,构建优质的产品库。从汽车之家的发展轨迹来看,它由论坛起步,逐渐建立起较优质的产品库,塑造媒体口碑。从这一意义上说,垂直媒体所涉足的垂直电商领域和阿里巴巴、京东等也形成了差异化竞争格局,得以在激烈的互联网商业竞争中寻得一席之地。
(四)多元业务组合
来自Forrester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平均来看,企业市场营销支出的20%都花在了各种商业展出上,全球每年在活动和会议上的支持高达5000亿美元。“媒体平台+专业社区+电商平台”是垂直媒体进行业务布局时的重要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着垂直媒体舍弃传统线下活动这一金矿。在凭借互联网优势进行上述业务布局的同时,接下来进入垂直线下活动领域也就顺理成章了。YOHO从2008年底开始举办“YOHO!音乐季”“YOHO!潮流盛典”等落地活动。除了落地活动外,虎嗅网、艺恩网、36氪等行业垂直媒体都以大数据服务的方式拓展其产业链条。36氪等垂直媒体网站甚至成立专门的研究院,定期VR、教育、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企业服务、互联网+汽车等多个行业的研究报告。
三、垂直媒体的未来之路
从2000年至今,中国垂直媒体已经走过十几个年头,从1.0时代专注于产业资讯和行业评论,到2.0时代对行业挖掘数据库、产品信息的深入挖掘,再到专注于对用户购买产品的服务、不断提升用户体验的3.0时代{6},中国垂直媒体的运营模式逐渐成熟,立足于服务的产业链条得到了极大拓展。但垂直媒体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新一轮成长的瓶颈。垂直媒体在“做精”上具有门户网站、大型电商平台难以比拟的优势,但同时由于受到客户数量和行业的限制,它们往往也面临难以“做大”的苦恼。
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依托资本杠杆、提升管理能力,进而以媒体组合的方式把企业做大做强是中国投资人和企业家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垂直媒体在运营上实现更大目标的合理之路。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如果有人能够在所有的垂直细分行业都入股一家有影响力的垂直媒体,那他就是事实上的中国的默多克了”。{7}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成功案例,如美国知名媒体集团Vox Media便手握6家垂直媒体,其内容涵盖科技(The Verge)、运动(SB Nation)、游戏(Polygon)、地产(Curbed)、美食(Eater)、时尚(Racked)等诸多领域。国内知名垂直媒体集团盛拓传媒也是以整合的方式,进行垂直媒体运营,旗下拥有IT168、泡泡网、汽车之家、二手车之家4家垂直网站。但在媒体组合之后,如何继续以服务为核心保持“做精”的心态,避免出现美国在线收购Weblogs后“营收为先”对垂直媒体从业者带来的伤害,是垂直媒体运营者必须不断考虑的问题。
注释:
① 曾航.行业垂直媒体投资的黄金时代[ J ].中国传媒科技,2015(1)
②Picard,R. Media Economics: Comcepts and Issues, London: Sage, 1989. 17-19.
{3} 刘胜男.行业垂直媒体的运营能力是关键[ J ].中国传媒科技,2015(1)
④泡泡网官方网站介绍,网址:http:///site/about/index.shtml
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范文4
一、出版社网站应该是一种新型出版物载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读者的阅读习惯从单一纸质阅读变成了网络、手机、平板等多元化阅读。出版社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随着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其生产运营方式也必定要产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读者需求。出版社网站,不仅要成为形象介绍、产品宣传、与读者互动的窗口,更应该是一种新型出版物的承载介质,成为互联网出版的运行载体,成为传统出版社适应新的发展模式、新的阅读需求的一种新的运营模式,成为一种出版新业态。
如果说纸张是印刷型出版物的载体,那么,网站平台就是互联网出版物的载体,出版社网站则是一种新型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的载体。
二、出版社网站的运营是一种新型出版活动
目前,很多出版社网站所谓的互联网出版、电子书出版只是将传统纸质图书电子稿原样复制在互联网上,提供在线翻阅服务,除了载体之外跟传统纸质出版无其他不同之处。
出版社网站,是出版社在互联网上开展新型出版业务,从而在信息时代、网络社会中立足的根本,是出版社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趋势、新的阅读需求而在互联网上开辟的新的业务活动,是一种新型的出版活动,是一种新业态。
出版社网站,既是一种出版活动,就应包含出版三要素,即编辑、复制、发行,应打破目前的翻版模式,开辟独立的、适合互联网出版的新的运营模式。
出版社网站从事的是互联网出版业务,互联网出版是一种出版活动,是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从事的出版活动,不仅仅是出版物,也不只是新介质,而是数字化、网络化的出版活动。就应包括出版流程的数字网络化、内容加工的数字网络化、出版介质的数字网络化、出版物发行的数字网络化。
三、出版社网站应该有专业定位和出版特色
每个出版社都有自己的专业定位和出版特色,网站也一样,要根据本出版社业务性质和出版优势,形成专业网站特色。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人教网刊、人教网学、同步资源、教材培训、教材研究、课程教材、学科直达等特色栏目既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定位,也形成了网站特有的风格;高等教育出版社,根据业务性质分设学术出版网、立体化教学网,将专业特色体现得更加细致,网站定位明确、目标清晰、特色明显。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网站,2005年建立,至今已是第三个版本。于2012年使用多文种、全媒体、跨平台的蒙古文信息处理技术对蒙汉文网站进行改版,实现了蒙古文的全媒体、跨平台显示及查询、复制、粘贴。网站能够在个人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等设备上正常运行,支持Windows平台的IE、Chrome、Safari等浏览器,Mac OS平台的Safari、Chrome 等浏览器,Linux平台的各浏览器;支持iPad、Android、Windows平板上的浏览;支持iPhone、Android手机上的浏览。
出版社建设网站,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做一张企业名片,更是做一个自己积聚人气的网络平台,要形成专业特色,要“专业为魂,服务致胜”。
四、出版社网站应以打造第二条产业链为目标
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出版业垄断的优势。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终端发生改变,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及各种手持阅读设备用户越来越多。从其年龄结构上看,大部分为年轻的读者,是出版社以后的重要读者群。而这些读者,目前基本为门户网站、内容集成商及各类原创文学网站所拥有。原创文学网站打破了传统的出版模式,带来了全民采编、开放获取的新的阅读模式。互联网时代,对传统出版人的素质要求和出版工作模式要求已表现出明显的区别。
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范文5
当电信和广电业务都融入互联网时,就实现了“三网融合”。
双向准入:纠结在互联网
在中国,“三网融合”的实质是广电和电信的双向准入,源自于广电和电信的分立监管体制。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广电和电信由统一部门监管(如美国FCC),所以国际上所说的Triple Play(三重播放),是在统一监管下,由同一网络提供多种业务,并不存在我国的双向准入问题。
长期以来,电信业要求开展视频增值业务,进入广播电视传输、分发和运营市场,而广电业要求进入话音和互联网接入业务。对于广电而言,广播电视是基础业务;而对电信业,话音是基础业务(新电信法草案将数据业务亦列入基础业务)。但是,这种以己方增值业务进入对方基础业务领域的要求,必然遭到抵制和限制。于是,双向准入就成为解决“三网融合”的前导性问题。
实际上,电信业并不介意广电进入已是夕阳业务的固网语音领域,广电也明白此处已无利可图,所以问题的焦点不在语音而在互联网!其实,长期以来互联网接入业务并非电信基础业务,而被列入增值业务目录。只是在最新的《电信法》草案中,才被列为电信基础业务――既然互联网接人对广电和电信而言都是增值业务,那么在此基础上实现“三网融合”,应该是双方最可能接受的。
但是,国家将ISP执照颁发权给了工信部(下属电信管理局),而将网络视频、IPTV及互联网电视的牌照颁发权给了广电总局,双方各以手中的权力掣肘,成为推进“三网融合”的主要障碍。
“三网融合”:基础是互联网
今天,电信和广电的主要业务都正在迅速转移到互联网上。
面向广大消费者的数据业务运营在互联网上,使互联网成为电信的基础网络。而广播电视业务也逐渐从广播频道转移到互联网,如网络电视台(互联网电视)的大行其道,加速着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的融合趋势。
通过推行网台分离和制播分离,广电部门将传输和内容制作从电视台分离出去、向外开放,允许社会融资、商业运营。即便没有此次“三网融合”总体方案,“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实际上已向包括电信在内的各行业开放。
互联网成为广播电视的传播媒介,电信企业参与传输已是必然,而部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早已经是开放的。电信企业实际上也没有进一步需求,因为广电播控平台是不可能开放给电信企业的。但在互联网上,网络电视台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将为电信业带来无限商机。
对广电企业而言,本次“三网融合”总体方案是大有收获,获得了“可以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和部分基础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广电业发展宽带互联网接入的大门已经打开,“三网融合”将推进电视机和手机成为互联网终端,促进网络电视台和三屏联动的快速发展,带动一个庞大产业链的发展。这也将加速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演进和快速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和文化生活。
NGB:建专网是个误区
把NGB建成一张专网,与新媒体趋势与需求的发展相悖,在“三网融合”中没有前途。
目前,对“互联网成为电视的主要传播媒介、网络电视台/互联网电视机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联动融合”这种发展趋势,在广电业界的认识并不是完全―致的。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国家级(有线)网络公司应该是建设一张广电专网。科技部与广电总局在2008年底签署《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自主创新合作协议书》,共同推动NGB建设。《合作协议书》的目标是“以有线电视网数字化整体转换和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的成果为基础,以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为支撑,开发适合我国国情‘三网融合’的,有线无线相结合、全程全网的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体系。”
发展NGB,对推动广电数字化、IP化和有线网双向改造将发挥重要作用,但通过建设专网来发展媒介传输分发网络的做法,是不符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融合的发展趋势的,可以说是进入误区!
实际上,3TNet的核心技术(扁平大路由器提供组播,骨干网光交互提供跨地区点播)对广电用途不大。经过互联网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电信业已经认识到,面向广大消费者的数字娱乐和媒体业务只能运营在互联网(公网)上。电信业一直致力发展的可管理IP网(专网),将主要用于为企业和VIP大客户提供有专门QoS和安全保证的业务。
正因为“三网融合”的基础是互联网,电信和广电的业务都融入互联网就实现了“三网融合”。今天广电再坚持发展专网性质的NGB,是不符合“三网融合”需求的,进入误区是没有前途的。
网络电视台和网络新媒体
互联网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正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在舆论宣传领域已初步完成从配角到主角的转换,成为主流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新媒体在舆论建构中作用的关键,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动融合――传统媒体的舆论场具有长期积累的品牌优势和权威优势,可在权威引导和理性说教上发挥作用;新媒体的舆论场可以在草根表达和情绪疏导上发挥作用。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联动融合,才能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
这种融合,对互联网技术演进提出新的需求,以三屏联动为特征的网络电视台应运而生。网络电视台与视频网站的主要差别是对多终端(计算机、电视机和手机)的支持,将网络电视,新媒体送进客厅和口袋,覆盖全部人群。
三屏联动,需要由一个团队统一策划制作不同媒体、不同终端上播放的内容。而不是像今天这样,按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媒介形态去分工,分设不同结构。要做到在策划制作电视内容的同时,策划制作互联网上Web2.0业务和手机业务内容。
2009年12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正式上线,随后一些部门和地方(省台、市台)的网络电视台也纷纷亮相。但目前所有已开播的网络电视台,还主要支持计算机终端,只能说是初级阶段,发展网络电视机已成为当务之急!
电视机厂商发展网络电视机的愿望非常强烈,我国平板高清电视的年销量已达3000万台,迫切需要升级成为网络电视机,实现高清节目的下载播放和互动。广电总局的39号令、56号令和《广电总局关于加强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09.8.11),明确了以电视机为终端的互联网电视牌照准入制度。今年4月份,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上海广播电视台(百事通)和杭州华数已获颁首批互联网电视牌照。
广电新媒体业务形态
当同时拥有具有海量广播能力的数字电视广播网和双向交互的宽带互联网,有线电视网将成为新媒体的承载平台,
广电新媒体有两类主要业务,一是本地的数字电视广播,另一是公共互联网上的网络电视。数字电视(双向)在本地专网运营,业务只覆盖本地,提供电视广播、点播、时移、互动等业务以及各种数据增值业务。网络电视运营在开放的公共互联网上,没有地域和国界限制。
目前,网络电视性能提高很快,带宽利用率大幅提高,网速2Mbps可支持720p高清,4Mbps以上可支持1280i高清,可提供电视广播、点播、时移、共享、播客、Web2.0、SNS等业务,支持多终端的三屏联动。网络电视机还拥有互联网浏览器,提供电视机上网业务和通信业务。
网络电视机针对客厅应用,也不拥有计算机的强计算能力,要求直观的交互界面和简单的操作,排斥繁复的WWW网页和键盘操作,解决方法是采用“门户加客户端”模式。
网络电视机只有安装“网络电视机浏览器”等客户端软件,通过互联网连接“电视门户网站”,由门户网站提供浏览、导航、协议和格式转换等功能。这种模式将更多的计算过程从终端上移到网络侧,随着用户和流量增加,传统网站架构将不堪负担,解决方法是采用云计算平台。
发展网络新媒体,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融合,还需要面对其他一些问题。比如,网络电视台非线性播出面临的海量数据存储/检索,挖掘问题,以及传输分发的CDN/P2P支撑环境(INON/DSN)功能等问题,同样需要通过云计算解决。
因此,发展云计算平台对网络电视台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云计算服务模式,将大大降低网络电视台和视频网站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也符合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总趋势。
网络电视机将安装两种客户端软件,一个用于本地数字电视广播,另一种用于网络电视机。网络电视机客户端接人中国网络电视台(其承担统一的门户功能),通过其引导接入其他网络电视台,这样只要安装一个客户端软件就可以支持不同的网络电视台。当然,也不排除全国有多个类似门户(互联网电视牌照持有者),目前迫切需要进行网络电视机的功能定义和标准化工作。
广电发展全国互联网骨干网,形成“第三极”
发展互联网业务,广电不得不面临与互联网骨干网连接的带宽成本偏离的问题。
网间结算的带宽成本偏高、乃至很高,是广电做互联网业务的沉重包袱,这个问题在“三网融合”总体方案中没有涉及,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国互联网的基础网络格局是:骨干网以两大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为主,而在接入网中固网运营商也掌握着95%以上的宽带接入用户。两极垄断格局带来的最明显问题是:固网运营商“吃了原告吃被告”――一方面,所有内容服务商的服务器连接到“电信”互联网时均需交纳服务器连接托管费用;另一方面,接入服务服务商也需要缴纳接入费用,带宽接人成本已成为接入商的主要负担。
目前,我国的平均带宽价格比美国还高。据统计,国内视频网站总支出的60%~70%都投入在带宽成本上。以优酷为例,2008年收入总计3500万元,成本费用总计约1.5亿元,带宽成本就超过1.2亿。上海“东方有线”宽带接入收入的一半,用于支付与中国电信骨干网对接费。
今天的广电,要发展互联网业务、发展网络电视台,带宽成本将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筹建中的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广电应结合自己的内容和用户优势,在中国有线已有全国光纤骨干网的基础上发展宽带互联网骨干网,连接整合的省级网络公司,联合ISP甚至中国移动,建设云计算平台,为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联动融合提供支撑环境。
如是,将形成未来互联网上的“第三极”,形成互联网“三足鼎立”的模式,争取以对等模式进行网间免费结算。这将对未来的融合竞争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并且,这张网络同时支持单向海量数据广播和宽带交互互联网业务,将在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融合演进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语
在“三网融合”的竞争中,广电要做出自己的特色。
“三网融合”的目的,是推进传统单向媒体向传统媒体与网络双向新媒体融合的演进,这也是广播电视业的历史使命。
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范文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通过互联网收看视频的用户增加了约2500万人。来自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的数据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网络视频用户的人均单日访问时长比一季度增加近10分钟,网络视频在用户规模和用户使用深度上均呈现增长趋势。与整体网络视频用户规模的稳步增长相比,手机终端视频用户的增长更为强劲,使用手机收看视频的用户已经超过1亿人,在手机网民中的占比由2011年底的22.5%提升至27.7%。在视频网站、运营商等多方积极推动下,用户使用手机终端在线收看视频的习惯正在逐步养成。
据中国移动视频运营中心负责人周晨艳介绍,目前全球40多个国家的移动运营商开始运营移动视频。中移动从2005年开始涉足移动视频。从流量上看,移动视频业务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业务。移动视频用户未来将呈爆发式增长。她说,在中国,网络视频流量已经远远超过美国,但市场收入规模只有美国的一半,行业市场潜力巨大。周晨艳预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进一步推进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技术进步和三网融合的发展促使视频行业的各个分支之间的界限消融,将使得“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成为可能,这是移动视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标。
北京法国电信研发市场与创新总监任真曾在题为《“ORANGE”的手机服务及应用商店》的演讲中说,法国电信在全球第一个推出视频业务,而且现在已经盈利。其中,手机电视、手机音乐是最赚钱的。
一项第三方发起的调研数据显示,50.7%的用户表示在伦敦奥运会期间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关注比赛,这比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提升30%以上。其中,新闻资讯是移动终端用户的最刚性需求,需求占比达到80%。
面对移动互联网,电视媒体应该做什么
面对移动互联网爆发式的增长态势,近两年来,美国媒体业界开始反思传统媒体在应对互联网发展时决策失误的问题。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十多年前互联网兴起之际,绝大多数传统媒体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未能预测到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和威胁,也未能积极响应和有效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二是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站免费开放给在线用户。
国内的情况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新世纪初,当第一轮互联网大潮向我们袭来的时候,传统媒体或因意识不到或因行动迟缓甚至不屑一顾等种种原因,错失了转型发展的好机遇。时下,移动互联时代又在向我们招手。我们必须清醒地把握和顺应全球媒体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移动互联网带来媒体传播的革命,具有交互性、全方位、跨时空等特性。移动媒体是未来媒体发展的趋势,从用户体验的角度看,移动互联为新媒体带来移动、交互、参与的特性,具有传统媒体很难超越的优势。移动媒体已经极大地挤压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借助互联网满足资讯、娱乐等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现代媒体发展新的坐标系里,传统电视媒体应该如何应对和介入?面对移动互联网,传统电视媒体应该做什么? 传统电视媒体介入移动互联网的路径在哪里?
1.向现代的全媒体转型,构建现代视讯传播新格局。传统电视媒体必须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优势以及长期积累下来的品牌优势和公信力优势,把传统电视媒体的内容制造与网络、信息新技术、新渠道的多端化优势相结合,彻底改变传统媒体的理念、体制、后台支持、运行模式,依据及时、滚动、互动的要求,通过流程再造,综合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渠道,跨媒体采集新闻产品,实现全媒体生产、全介质传播、全方位运营。
2.打造视讯内容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战略转型。采访权、内容生产是电视等传统媒体最核心的竞争力。同时,其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是新兴媒体所不可比拟的。现代电视应该运用最先进的全媒体整合传播方式,不断开发多元的新闻视讯产品和内容价值链的“长尾效应”,高价向商业网站出售新闻视讯内容使用权,向不具备内容生产优势的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出售融文字、视频、声音等介质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产品,让视讯内容回归应有的市场价值并得到价值再生,以长期共同分享互联网增长带来的更多红利,从而实现传统电视媒体的战略转型。
3.与移动运营商合作,建设视频内容汇聚分发平台。通过统一内容交换和综合业务平台,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多种跨屏终端,自由地、平滑地、灵活地切换和共享全功能视听新体验。一是建立超大规模的视频云计算中心;二是在云计算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完善针对内容制作人和制片商的全开放式的专业视频内容平台;三是在网络电视领域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媒体经营模式。
4.全面切入移动互联网领域,推出APP系列客户端。因为便捷性和更丰富的用户体验,APP在很多方面已经比肩或者超过浏览器在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中的作用;而未来用户首选APP的意愿会更加强烈。同时,网络时代,人人都说网上内容海量、信息泛滥,其实大都是同质化的,甚至是无聊的。而真正独家原创的新闻视讯内容从来都是短缺的。电视家原创的新闻视讯推送、定制,应从PC端向以手机、iPad为代表的移动端扩展。当前美国最流行的社交电视软件为Yap.TV,只要下载该软件,受众就可以在iPhone、iTouch和iPad上免费使用。通过该软件,运营商将Twitter和Facebook等全球最流行的社交网站搬上这些手持电子视频设备,从而实现了受众与朋友实时分享其用户体验,受众可以边看电视,边和其他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