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作业成本法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作业成本法论文范文1
作业成本核算法也可称为ABC管理法,其以具体事项作为依托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将分析和研究对象细化为多个部分,对各部分在整体上所占比重进行分析,然后将分析所得数据作为基础,进行从大到小排列。以具体累积比重或占有比重的相关标准作为根据,将各组成部分划分为ABC3个等级或类别。A、B、C类别分别为重点管理部分、次重点管理部分、一般重点管理部分。结合作业成本法实现在成本分析过程中明确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同时,又可兼顾对一般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和管理,进而实现应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生产经营,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作业成本法包含的基本步骤
作业成本法主要包含作业成本计算及作业管理两大部分,其主要包含3个步骤,具体为:
①对各种资源耗费进行确认和计量。资源可分为货币、材料、人力、动力等诸多种资源。作业成本计算法在不改变生产所耗资源总额的基础上对资源总额在各产品中的具体分配额、资源总额在销售成本和存货中的分配额进行调整。
②将具体资源在作业中进行分配。这个步骤的工作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对作业过程中包含的具体资源种类进行确认,即对作业中所包含的具体成本要素进行确认;另一方面,对各类资源的具体资源动因进行确立,将资源分配与具体作业中,然后将作业中该类成本的总成本额进行计算,并列出具体作业成本单,对各成本要素进行汇总,算出总成本额。
③将作业成本法中总成本具体分配到各产品中,并列出具体产品成本单。这个步骤的工作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对各作业的具体动因进行确认,并对动因总数进行统计,然后计算作业单位作业动因的具体费用分配率;另一部分,对产品制造费用进行统计,并列出产品成本单。
3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设计
通过对作业成本法的分析和理解可知,成本的计算和分配流程具体可理解为资源———作业———产品。
3.1作业链分析与再造
在成本控制系统中,作业链分析与再造的阶段极易被忽视,在实际作业过程中也经常不被应用于实践。但是该流程在整个成本控制体系中也属于一个具有重要作用的有效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具体有以下几个部分:对低效与高效作业进行区分、对非增值作业与增值作业进行区分。然后应用科学有效地分析管理技术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改善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低效作业部分,且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非增值部分作业进行删除。此外,在这个阶段中还需对企业各项作业间存在的相互关系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发展过程中设计的各作业具有科学、合理的连接,尽量避免重叠作业部分的存在,进而促进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作业链的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3.2对企业成本控制具体对象进行明确
对成本控制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并使之得到明确,为成本控制的实施做好准备工作。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需对工作责任进行明确。责任的明确除了需要制定责任制度外,还需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个人及具体措施,最大限度地促进成本控制的责任承担者、成本实施者具有良好一致性。通常情况下,对成本控制进行管理的工作者会将成本控制的责任中心和具体作用归到一起进行设定,然后直接交由一个部门进行承担。因此,为了实现成本核算得到有效简化,可将多个不同作业进行合并,然后归于同一个作业中心。但是作业类型的设定范围不宜设定过大。成本具体实施与其相应的责任中心部门具有一致性,进而促进企业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3.3对作业的标准成本进行制定
研究对象制定为作业中心,在具体数据和相应理论的基础上与实际内容相互结合,为作业中心制定具有标准性的成本。作业标准成本制定原理与传统成本核算法原理基本相似,但也具有部分独特之处。通过与作业成本法相互结合进行分析,其成本流程具体可理解为资源———作业———产品三大流程。对作业中心标准成本进行制定的原则也是根据这三大流程来展开。通过对作业过程中所需消耗的相关资源进行分析、对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相关作业进行分析。通过这两个分析环节来实现对标准成本的确定。标准成本制定过程主要包含作业标准单价、作业标准量两大部分。作业标准单价具体为资源标准单价×单位作业所消耗的相应资源数量。通过这个分析可知,想要得到作业标准成本的具体数据,还需要了解两个元因素,即单位作业所需消耗的资源数量和标准资源单价。该两部分的制定方法及原理与传统成本控制相同。在标准作业量中也包含两个部分,即单位产品消耗的标准用量和产品的有效产出量。产品消耗资源环节产生的实际效率对单位产品消耗的标准用量具有决定作用。
3.4落实成本差异分析
当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实际成本发生后,就应将其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并对二者间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对成本差异部分进行分解和分析,然后寻找、归纳差异产生的相关原因。对成本差异进行分析的计算方法具体如下:作业中心最后发生的实际成本减去标准成本即为成本差异;等同于将单位作业产生的实际价格乘以实际数量所得乘积减去标准数量与价格的乘积;也等同于作业量差所引起的成本差加作业价差引起的成本差。实际与标准成本二者间存在的差异导致作业价差产生。当资源消耗效率和标准数量间未存在一致性时,便产生作业量差,也就是说作业量差的产生与作业实际、标准消耗二者间存在的差异性有密切联系。
3.5制定相关对策
通过对成本差异进行全面分析后,对差异产生的具体原因进行确定,然后积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策略进行有效应对,进而实现对企业作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降低企业的作业成本。对策的制定方法与传统方法相似。因此,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应基于作业成本法积极对相关标准进行修改和调整。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作业成本法未对企业作业链、生产流程进行任何改动,只是对作业链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改造,并充分结合后续发生的相关生产过程进行适当调整。
4结束语
作业成本法论文范文2
1.1对成本管理存在误区长期以来,烟草工业企业高度重视成本控制,在控制材料消耗、降低费用等方面逐步研究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但是对于成本核算一直不够重视,认为不管是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还是作业成本法,只是卷烟品种之间的成本费用分担问题,不影响企业总的经营成本费用总额。但是假如采取作业成本法,正确区分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为企业提供更加精确的成本信息,尽量消除非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将会提升工业企业降本增效的水平。
1.2企业人员素质不能适应作业成本法的广泛实施在烟草工业企业中包含三大车间:制丝车间、卷接包车间、动力车间,三大车间各司其职,完成卷烟生产。因此在企业中实施作业成本法,至少应划分三大车间的“作业”流程。该作业流程涉及了卷烟生产经营的始终,必须要求全员参与才能使得各项作业划分科学、流程清晰。但是目前,卷烟工业企业的车间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企业财务人员对作业成本法的熟悉程度不够,导致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不能顺利实施。作业成本法相对于目前广泛应用的传统成本核算法,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熟知财务专业知识,特别是作业成本法的相关知识,更要对车间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了然于胸,才能与车间相互协作,保证作业成本法的顺利实施。
1.3信息化水平限制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近年来,烟草工业企业高度重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财务的用友系统、车间的ERP系统节约了人员手工作业时间,提高了效率,但是各部门各自为政,分别实施不同的信息化系统,导致信息不能共享,信息化功能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作业成本法采取不同层次的分配方法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需要各个作业单元的基础数据为支撑进行分配及复杂的计算,目前的信息孤岛限制了作业成本法的有效利用。
2影响烟草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因素分析
2.1外部因素
2.1.1政策因素近年来,针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越来越多,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条件逐步走向成熟。2013年8月16日,财政部印发《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财会〔2013〕17号),明确提出“制造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特点和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不能直接归属于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
2.1.2行业因素目前烟草行业具有18家省级工业公司,受国家烟草总公司统一领导,成本核算方法由总公司制定统一的基调。作业成本法较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要求企业具有与之相匹配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但是各地烟草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差异较大,导致烟草工业企业引入作业成本法存在困难。
2.2内部因素影响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内部组织结构、人员水平等。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其根本目的是尽可能为企业提供详细的各卷烟品牌的产品信息,为降低成本提供支持。
2.2.1制度是保障制度是夯实企业基础管理的关键,也是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基石。作业成本法涉及生产管理、设备管理、人才管理、绩效管理等众多内容。近年来,烟草工业企业不断提高制度建设水平,狠抓制度落实,推进精益化生产管理,提升各部门沟通协调能力,为作业成本法中的各“作业”单元顺利实施提供了基本保障。
2.2.2企业文化是根本作业成本法的关键是营造成本控制意识,降低非增值作业的不利影响,提升增值作业的效率。因此成本意识必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才能促进成本控制不断深化。将成本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完善考核指标,调动员工控制成本的积极性,促进成本控制水平的提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烟草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作业成本法在烟草企业应用效果的对策
3.1提升成本管理意识降低成本是降本增效的关键,目前降低成本在工厂关注的是最终下降的具体数据,但是成本控制不仅要在事后控制,更要向全过程控制转换。在提升成本意识过程中,积极树立“作业”观念,将大成本细分为小“作业”,以作业为单元进行成本控制,将每一个环节的“作业”都尽可能做到最优,减少非增值作业,扩大增值作业,向下一个环节流转,不断挖掘企业生产链和价值链的潜力和优势,将增加增值作业,减少非增值作业作为企业控制成本的重点。
3.2提升全体员工素质作业成本法涵盖了企业卷烟生产的始终,涉及范围广,层度深,只有全员共同参与才能确保作业成本法的有效实施,因此应用作业成本法必须要提高全体员工素质。
3.2.1提升财务人员素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财务人员是关键,应通过企业培训、财政部门的教育等方式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并要求财务人员走出去,深入车间基层,深化工艺知识,为划分各“作业”单元奠定基础,逐步将财务人员培养成复合型人才。
3.2.2提升全体员工素质制订培训工作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企业内部培训,并对培训组织跟踪、检查。反馈培训效果,鼓励员工多学习,确保培训取得实效。在企业内部营造学习氛围,逐步提升员工素质,拓展员工知识结构。
3.3提升信息化集成水平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软件时,应制订严谨的工作计划,将企业的各环节纳入信息化管理中,在每个作业单元均能提供可靠的资源耗费,实时信息共享,提升资源整合效率及数据的使用效率,消除信息孤岛,为作业成本法提供数据支持。
3.4制定作业成本法实施步骤
3.4.1制订工作计划作业成本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制订统一的工作计划,明确实施作业成本法的目标,成立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小组。实施小组由企业负责人担任组长,由财务部门牵头,各车间人员参与,确保“行动统一”。
3.4.2划分各个作业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收集各个阶段的生产信息,将生产划分为各个“作业”,首先,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划分为原料仓储制丝卷接包装产成品入库各个成本责任中心;其次,细分工艺流程,根据各部门责任划分作业单元;最后,查找影响各个作业单元的影响因素,明确各个部门对成本控制的责任。
3.4.3建立企业的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作业成本法必须最终形成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企业的可耗用的生产资源、各责任中心、作业单元和成本对象。明确生产资源的分类,责任中心与作业中心的层次关系,作业分配的成本动因,资源分配到作业的方法,作业单元与产品的对应关系以及对应方法等内容。
4结语
作业成本法论文范文3
【关键词】银行业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动因增值作业价值链
【摘要】随着国内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在加入WTO后,诸多外资银行纷纷以各种形式进入到中国金融市场,这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亟待探索出一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道路。从本质上讲,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具有一定的同质性,银行的竞争力大部分取决于各自业务流程中的成本和质量,其中如何加强对各个产品和服务成本核算管理成为银行业面临的一个问题。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源于制造业,其在工业领域的成功运用为银行业提供了良好的示范,美国实力较强的银行已相继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银行成本核算管理中。本文对作业成本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作用、意义以及其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了探讨。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ABC)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消耗资源的作业,并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到各个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进而将各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的实质就是在资源耗费与产品之间通过作业这一“中介”来分离、归纳和组合,然后形成各种产品成本。随着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间接成本比例大幅提高,企业产品种类增多而批量减少,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已不能合理地将间接成本在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在作业成本法下,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作为产品(或服务)所消耗作业的成本被同等地对待,它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或服务)的最终成本更加准确和客观。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中心,而作业则贯穿于企业价值创造的整个过程。以制造企业为例,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再到生产工艺流程的各个步骤,然后是产品质量检验,最后是发运销售,各个环节均发生着消耗资源的作业。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准确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不仅仅是一种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作业成本管理
(Activity-basedcostingmanagement,ABCM)同时也是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制度。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分析,它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价值链”以增加顾客价值,提供了有用信息,促使损失和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业成本法已经在制造业得到了推广,许多世界知名企业都已开始实施作业成本管理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现行成本核算制度的缺陷
随着我国金融领域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剧,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家商业银行都面临着巨大的盈利压力,这使得他们在加快金融创新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还不得不将注意力集中于其所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上。国内银行业越来越认识到通过分产品、分客户核算成本并计算损益对于银行改善经营状况,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然而,现行的传统成本分配系统难以为商业银行分产品、分客户的盈利能力分析和市场战略提供精确、可靠的成本信息和决策依据。很多商业银行在存贷业务量的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成本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我国银行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的基本假设是:银行所有产品和服务都以其交易量(存贷金额)平均地消耗银行的各项资源。因此,银行一般以包括收入金额、部门人员数等在内的某一变量为基础分摊共同的成本项目。在银行的产品品种(或客户类型)单一、标准化并且直接人工占总成本比重较大的情况下,这种分摊方法可能相对准确。然而,在银行产品品种日趋丰富、客户要求日趋个性化、产品的综合化程度以及银行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这种简单地以某一标准分摊共同成本的做法,由于过分忽视了银行成本的形成过程,从而严重扭曲了成本信息。一般来讲,交易量大、复杂程度低的产品往往多承担了共同成本,其成本被高估;交易量小、复杂程度高的产品往往被少摊了共同成本,其成本被低估。因此,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可能导致银行经营决策失误、成本控制不力和财务报表可靠性降低等不良后果。
事实上,对于银行来讲,不同类型客户所带来的利润率相差很大,这更多的是由于与交易相关的各种成本的差异所造成。然而,这些交易成本往往不受客户的业务量(存贷金额)的影响,即交易成本常常不随业务量的增长而增加,银行业与制造业不同的业务流程决定了这一特性。在现行传统成本分配系统下,银行缺乏对客户盈利性的分析,从而不能进行有效的客户管理,这也就导致银行不能够准确地识别突出的盈利点,从而导致了整体盈利水平偏低的现状。
三、引入作业成本核算体系的现实意义
作业成本法是对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一个重大突破。首先,它从成本产生的源头入手,通过成本形成的过程分析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将单一标准的分配基础改为按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其次,作业成本管理将成本视野扩展到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和顾客满意度上,重视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在产品设计阶段消除“不增值作业”,力求节约成本开销。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源于制造业,然而由于银行业具有更高比例的共同间接费用,作业成本法在银行业也应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具体来说,引入作业成本管理对银行具有以下三点现实意义:
第一,可以提高银行内部的成本管理能力。借助于作业成本系统提供的相对准确的信息,银行有关部门可以从优化作业流程这方面发掘降低成本的潜力。银行通过贯穿整个作业流程的全面成本管理,消除中间“不增值作业”,同时尽可能降低那些“增值作业”的资源消耗,在所有环节上减少浪费,比如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可以缩减某些不必要的中间管理层次,以降低成本。
第二,有助于进行客户和产品管理和决策。在传统成本分配方法下,按单一分配标准进行分配会掩盖不同客户之间的差异。如果引入作业成本法,进行作业分析确定成本动因的同时,银行便可以得到更为充分的客户信息。由此,银行就可以准确地识别哪些客户可以在较低成本消耗情况下给银行带来高收益,这些客户便是以银行应该关注的重要客户。同样,作业成本管理系统也可以为决策层提供不同产品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以此来提高产品盈利分析能力,对不同业务制订不同的经营策略,逐步退出不盈利的业务,为盈利产品提供更好地服务和增加更多的投入来巩固这些核心业务。
第三,有利于建立新的责任会计系统,为业绩考评提供更合理的依据。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责任中心一般以部门或分支机构为单位建立,并以此作为业绩考评的对象,而这种责任会计系统存在明显缺陷。随着包括自助银行和网上银行等技术在银行中的广泛应用,前台职员逐渐减少,这就更加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责任会计系统。作业成本计算有助于新责任会计系统的建立,因为它以作业而不再以部门等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计算时将同质的成本划分到一个成本中心,建立一个成本库,新责任会计系统提供了比较真实客观的成本及盈利能力信息,因而可以为业绩考核提供了更为合理的依据。
事实上,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给银行业带来的作用都源于作业成本法提供的较之传统成本法更为准确、客观的成本信息。而这一改进,无论对银行内部管理层,还是对于银行的广大股东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银行业推行作业成本管理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尽管作业成本法在诸如花旗银行等国际大型商业银行中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但一些国家的银行在引进这种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后,收到的成效并不理想,甚至有些银行在引入不久后便因为各种原因终止实施了。事实上,再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也有其适用的条件。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加剧,很多银行在机构设置、内部制度建设、财务状况以及管理水平上都有了明显的改进,这些变化无疑为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然而,引入作业成本管理意味着银行整个成本核算体系的变动,如此巨大的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选择成本动因的难度较大。这个技术性问题也是其他国家银行业在实施作业成本管理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从理论上讲,作业成本法可以更合理、准确地将商业银行所消耗的各项资源分配到消耗资源的作业上,然而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加剧,其作业种类繁多,成本动因的确定十分复杂。然而,成本动因的选择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有效与否。如果成本动因的选择上过于主观,缺乏依据,那么最终计算出来的成本的准确性会大打折扣。
第二,实施成本巨大。这可能是现今我国银行业在引入作业成本法时将会遇到的一个较大的难题。实施作业成本管理必然要求银行业对现有成本核算系统进行较大幅度的改进。对商业银行当前如此庞大的系统进行改革的成本是巨大的,它包括实施前巨额的咨询费和设计成本,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相应设备引进成本、人员招聘以及培训成本等,银行势必要承受巨大的财务压力。这也就是有些银行不愿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主要原因。
第三,银行内部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经过长时期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技术设备等硬件水平方面得到了大幅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各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和教育水平差异较大,从整体上看,银行从业人员素质仍然相对较低,特别是对分支机构庞杂,员工数量众多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讲更是如此。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已经习惯按照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采用固定的模式来进行会计处理,缺乏职业判断能力。而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相对比较复杂的成本计算方法,它不仅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更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进行操作。否则,就很难保证其实施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上述三点是我国银行业在实施作业成本管理过程中将会遇到的主要问题,它们当中有的属于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特有的问题,有的则是全球商业银行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为了有效地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我国银行业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银行应当在不影响现有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努力为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创造环境。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环境包括了高素质的银行业会计人员,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以及与之配套的保障制度,这些因素缺一不可。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在我国银行业继续强化作业成本观念,因为只有当广大商业银行的管理层真正地认识到作业成本法给银行带来的巨大利益时,他们所制定的发展战略才有可能为作业成本管理的最终实施创造条件。
其次,就是实施中具体的技术性问题了。事实上,作业的确定并非越细越好,数量过多的作业数会降低作业成本的可操作性。因此在对“作业链”进行充分分析的条件下,应根据商业银行的特点,识别各项作业的重要性,然后对作业进行适当的合并或分解,以达到科学、准确定义作业的目的。在确定作业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对各作业的成本动因进行选择。我们应该注意到,即便运用作业成本法,也只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确认的成本动因越精细,成本信息的精确性越高,但为作业成本系统所付出的计量成本也随之增加。出于成本效益原则,我们应该对误差成本和计量成本之间进行权衡,最终选定那些与间接费用相关性高,对银行来讲重要性强的因素作为成本动因。
参考文献:
[1]李敏.作业成本制度及在银行管理中的应用[J].金融会计,2002,(9):8–13;
[2]林万祥.成本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作业成本法论文范文4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企业预算 预算管理
一、作业成本法理论分析
1941年,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教授在《会计论坛》上就作业、作业账户、作业会计等概念做出阐述,之后将这些概念直接计入《会计师辞典》中。值得注意的是埃里克・科勒教授提出的作业、作业账户、作业会计等相关概念不严谨,存在着较大的漏洞。1971年,美国会计学者乔治斯托布斯博士致力于埃里克・科勒教授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等概念做出系统性论述,并一一纠正了埃里克・科勒教授阐述中的不足之处,并且乔治斯托布斯博士将这一研究成本记录在《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中,并予以出版,该书出版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作业会计成本相关问题。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美国会计学者发现企业的成本信息与现实不相符,此时作业成本相关问题正式被引入企业中。同时,1987年至1989年两年间,库伯独自在《成本管理》上先后报表了四篇关于作业成本法论文,并且与卡普兰共同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正计量成本才能做出正确决策》,上述五篇文章的发表不仅为库伯赢来了“作业成本研究大师”的赞号,而且还为推动作业成本法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一步推动了企业成本会计改革进程。
二十世纪末,受计算机为主导的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的影响,使得作业成本法迎来了首次大发展、大繁荣。同时传统成本会计的缺陷日益突出,逐渐无法满足社会及其企业的需求,此形势下,库伯独自在《成本管理》上先后报表了四篇关于作业成本法论文,并且与卡普兰共同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正计量成本才能做出正确决策》,在其著作中全面探析了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作业成本的动因以及作业成本法存在的基础使用的现实意义,大大推进了作业成本法的发展与成熟。另外,卡普兰教授针对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相关性和可信性问题出版了《管理会计相关性消失》一书,该书重点研究了作业成本法相关问题,并对其管理理论做出一一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作业成本法相关概念和意义。
二、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的执行与控制
(一)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的执行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编制实质上是一项更为完全的参与式编制过程,所以执行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时更能够充分展现出积极性、能动性的显著特征,从这一层面讲,负责执行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的人员并非单纯的完成任务,而是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在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执行人员是为达到自身为自身设定的目标而努力,而预算主管主要负责辅助指导执行人员完成目标。
另外,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做好对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调整优化工作,(1)结合执行环境的变化状况,及时调整优化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切实规避预算滞后现象的发生,充分发挥全面预算对实际经营活动的指导控制积极效应;(2)将管理层的努力意向在全面预算中予以准确全面反映,通过调整优化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促使管理层的努力意向转化为实践。
(二)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的控制
通常情况下,规划与控制具有密切联系,其中预算规划呈现前瞻性特征,即为实现某种特定目标提供指导方向;而控制呈现回归性特征,通过对比预计结果与实际结果,发现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之后有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推进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正常开展。
企业应以事前控制为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控制的切入点与着重点,即明确作业成本预算目标,量化企业发展战略与经营理念使其成为可衡量、可审查的分阶段目标,之后才能够得以逐步实现。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满足用户多方面需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价值最大化为终极经营目标,若将满足用户多方面需求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价值最大化协调至完全一致实属不易,从企业发展战略层面看,只要企业能够满足用户多方面需求,便为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价值最大化提供了更多契机。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事中控制同样不容忽视。通过事中控制能够及时发现各项目标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为调整优化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全面预算,更好的实现作业成本预算目标提供了依据,从根本上防止了企业资源浪费、流失等现象的发生,为降低企业作业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与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预算管理体系的优势
(一)以作业信息为依据进行预算编制,可以使预算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其次将报告的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采用同一种方法,可以增强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可比性,从而使成本控制落实到实处。
(二)基于作业的预算可以计算出每项产出作业的单位成本,进而使我们能有效地做到与内部或外部的相似作业进行比较。
(三)在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预算管理体系下,经营循环预算的平衡和财务循环预算的平衡可以分别实现,所以企业在编制预算时,可以先实现经营循环预算的平衡,然后再据此结果进行财务预算,而无须计算不能平衡的经营循环预算的财务结果。
四、作业成本法在企业预算管理中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对象消耗作业”。产品对象是引起作业发生的原因,而每一项作业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因此,我们首先要分析企业的作业链,划分作业中心,明确作业在资源向产品的归集中所处的中心位置,我们先根据资源动因将企业发生的资源归集到相关联的作业,计算作业的成本,然后将作业成本按照一定的作业动因分配至成本对象,具体上应包括如下步骤:
(一)确认作业和作业中心
作业是成本归集的中心和基本单位,因此划分作业是作业成本计算的基础,也是作业成本法区别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关键。作业太多会大大增加工作量,太少又会影响计算的精确性。因此,作业的划分应遵循成本一效益原则,在计量成本与精确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划分作业时应认真分析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确认企业的作业链,根据作业链划分作业中心,再在作业中心下面细分作业。另外,我们还要根据企业的主要经济活动和辅助活动划分主要作业和次要作业,以确定成本分配的流程。
(二)计量各种资源消耗,将资源成本归集到各资源库。
企业的资源大致可以分为货币资源、人力资源、动力资源、厂房设备资源等。在作业成本计算中之所以将资源作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来进行分析,是因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消耗资源,成本计算应反映作业消耗了哪些资源,以及资源。是怎样被消耗的。在企业资源被各项作业消耗以后,有关部门应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归集资源费用到设定的资源库。资源库的设置应和企业的作业组织结构相结合,和与其对应的作业联系起来,以便于将资源库的成本分配到各关联作业。
(三)确认资源动因,计算作业成本
我们可以从总分类账中查到各种资源的信息,然后根据资源动因将资源库的成本分配到相关联的作业。有一些资源可以直接归属到产品中,则直接计入产品的成本中;有些资源只为某项作业发生,可以直接将该资源计入相关作业的成本;还有一些共同资源,可能要为多个作业服务,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资源动因在各个作业之间进行分配。
(四)将各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
在这一步最重要的工作是作业动因的选择。一般而言,成本动因的选择应由企业的工厂技术人员和成本会计师等人共同商讨确定。成本动因应选择作业与成本对象之间因果关系明确,有代表性的或重要的因素。成本动因应简单、易懂。
参考文献:
[1]刘重,赵雪.探析作业成本法的优缺点[J].商场现代化. 2010(02)
[2]李然.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制造业的应用现状分析[J].财会研究.2010(04)
[3]田中禾,刘艳双,薛刘伟.作业成本法应用的成本效益分析[J].商业会计.2010(04)
[4]赵家玲.浅谈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的应用[J].人口与经济. 2010(S1)
[5]郭宝洁.浅析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J].中国经贸导刊.2010(08)
作业成本法论文范文5
关键词:医院物流管理;现状;作业成本法;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107-02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和医保制度的推行,医院面临新的挑战。各种改革都要求医院的医疗经费开支清楚,成本降低,而医院的发展又依靠经济效益的提高。要达到这种“优质、高效、低耗”的目标,就需要我们对医院进行科学的管理。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性行业,与一般企业一样,同样存在着如何对医疗活动中的药品以及医疗器械设备和后勤物资的物流进行科学有效管理的现实问题。由于医院自身的特殊性,其物流活动较一般企业相对复杂,成本也较高,所以有学者认为建设现代化医院应该优先考虑物流问题,对物流方面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院整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见,医院物流作为一个关键性的成本改善领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1]。
一、中国医院物流管理现状
医院物流是物流业在医疗领域的延伸,目前并没有关于医院物流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狭义的医院物流是指药品耗材的采购供应及分配;而广义的医院物流几乎涵盖了医院所有业务部门的日常作业和管理活动,如患者就诊的流程、医院文书档案传输(包括病历、医生处方、检验报告单、医疗收费单据和账目等)、医用物资传送(包括药品、药械器材、无菌医用材料、手术器械等)、医用标本送达(包括化验标本、病理标本等)以及医院后勤部门的采购、装卸搬运、储存保管、供应等保障活动等[2]。医院物流可细分为医疗流程、采购物流、库存管理、分发与供应、医用废弃品物流等五个主要活动领域。
中国医院物流管理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研究上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作为一个专业化的行业物流领域,中国医院物流还处于发展初期。制约中国医院物流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人们对医院物流管理的认识程度不够,大多仍停留在单纯的物品流动领域,而忽视了医院的人流及患者就医的流程,以及缺少相关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目前,大多数医院在采购物品时已经采取了多批次、小批量的模式,改变了以前依赖库存的状况,而且是有利于医院的买方市场,选择的余地很大。但医院的物品仓库大多还是属于过去的老式仓库,货架简陋,物品的运送、装卸主要还是依赖小推车等工具,而非机械化装置和电子化设备。在库存管理上,对“零库存”的认识不足,没有采用科学的库存管理方法。在领货、发货的过程中,人流、物流通道没有分开起,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导致了物流的运营成本增加。
从总体上看,国内医院物流仍基本停留于功能性的物流管理阶段。如单纯的物资采购、仓储、运输和供应等。这些物流职能彼此间缺乏有机联系。医院物流网络设计不良,如国内大多数医院采用庞大的专职传送队伍、手推车和专用电梯,使得人流与物流混合在一起,物品传送效率低下。基于流程化的医院物流系统框架尚未建立,医院信息系统只能支持基本的后勤业务工作,不能从供应链角度提供集成的一体化支持。
在医院物流管理研究方面,笔者选择“全文”为检索项,以“医院物流管理” 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1994年至2010年12月共有文献162篇(包括期刊论文153篇和学位论文9篇),其中2005年至今发表文献有145篇,占89.5%。这说明中国医院物流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医院物流中心的建设、医院物流系统建设、医院物流系统的框架模型研究、医院物流的某些技术应用(如条形码技术、RFID技术等)、气动管道物流传输系统的应用等方面。
二、作业成本法概述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杰出的会计学大师――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教授,科勒教授在1952年编著的《会计师词典》首先提出了“作业”、“作业账户”、“作业会计”等概念。1971年,乔治・斯托布斯(George Staubus) 教授在《作业成本核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中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作了全面系统的讨论,这是理论上研究作业会计的第一部宝贵著作。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青年学者罗宾・库珀(Robin Cooper)和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发展了斯托布斯的思想,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核算,从而奠定了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 [3]。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是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方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成本汇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汇集资源成本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汇集作业成本到产品、顾客、服务或其他成本计算对象上去的一种间接成本分配方法。作业成本法体现的是一种精细化和多元化的成本计算和管理的思想。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的产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ABC核算包括四大要素,即资源、作业、成本对象和成本动因。其中前三个要素是成本的承担者,成本动因则是导致生产中成本发生变化的因素,只要能导致成本发生变化,就是成本动因,成本动因必须能够量化。通过ABC的确认和计量,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地动态反映,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可增值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采用作业成本法分配物流费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通过资源动因把有关生产或服务的资源归集到作业成本库中,形成作业成本;第二,通过作业动因把作业成本库中归集的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产品或服务)中去,最终得到产出成本。再与直接成本相加,可求得每个成本对象的全部成本。即:产品(服务)成本=直接成本+由作业成本库分配来的物流成本。
三、应用作业成本法管理医院物流的可行性分析
从作业成本法的角度,医院可以被定义为通过综合运用医疗设备、药品、医护人员等资源来服务于病人,通过治疗病人的各种疾病来获得相应经济回报的组织。医院发生物流成本的过程是:病人消耗医院提供的特定服务作业(包括医护人员的治疗活动、医疗设备的使用等等),然后是这些特定的作业对医院的各项资源的消耗(即成本的发生,包括对应的医护人员工资费用的支付、医疗设备的折旧费用的摊销等等)。这种分两步归集成本的手段能够更加清晰地划清医院内部的各种成本动因,因此,使得成本的分配更加准确,作为决策的信息更加相关。
可见,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方法在物流成本管理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将其引入到医院物流成本核算管理中是客观可行的,其主要理由如下:
1.医院物流过程的可分解性。医院物流过程虽然复杂,但都可以分解为单独的活动(作业),比如医院外科的诊治流程可分为医师诊疗、化验取血、日常护理、输液、取发口服药、术后监护等环节;医院供应室的作业包括回收、清洗、整理、包装、消毒和配送等环节,相应地物流成本就可以按这些作业过程进行成本计算。这也为医院实施作业管理提供了可能。
2.物流费用在总成本所占比例日益增高。由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企业的物流费用在产成品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这些费用不能直接归入成本计算对象。作业成本法能较好地解决物流费用在成本核算中的难题。同样,医院的临床科室需要其他科室的服务才能开展工作,包括医技科室、后勤科室等,间接费用相当大,这恰好符合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 [4]。
3.医疗服务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作业成本法在产品(服务)品种多样,结构复杂,工艺多变,经常发生调整生产作业的情况下适用[5]。而医院提供的产品,即医疗服务项目,种类多,服务数量差异大,技术难易、风险高低差异很大。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对疾病研究的深入,医院科室设置越来越多,不同科室之间的差别很大。医院的物流成本是在为患者提供服务过程中发生的,物流成本的高低与患者需求相对应。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每个患者的情况各不相同,所需要的诊疗过程也是不同的,如需要的时间不同、即需要的技术含量不同;需要使用的设备仪器或试剂不同等,这也符合作业成本法的适用特征。
4.医院物流成本管理需要非财务方信息。医疗服务针对的患者不同,可能导致物流成本管理需要不同。同时,不同产品物流成本产生的效益也不同,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下无法反映针对不同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产生的成本,而作业成本法正好适用于这种个性化生产(服务)要求强的情况。由于物流成本管理的要求与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刚好相吻合,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物流成本管理,不但能相对准确地提供物流成本信息,同时也能提供管理所需要的非财务信息。
四、小结
从中国医院物流管理的实践与研究现状来看,中国医院物流还处于发展初期,对医院物流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桥梁连接企业资源与最终产品的一种先进的思想方法,通过对作业成本的计算和有效控制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作业成本法在中国医院物流成本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作业成本法在中国医院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可见,研究作业成本法在医院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军,等.医院物流管理信息中心的建设[J].物流科技,2010,(1):130-131.
[2]许华.现代化医院物流系统简述[J].民营科技,2009,(7):107.
[3]王欣兰.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
作业成本法论文范文6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物流企业 适用性
一、作业成本法发展历史及其研究现状
1.国外发展状况
作业成本法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到目前为止其被认为是管理会计最新的理论之一。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美国)(1941)认为企业消耗的所有成本都具有变动、可以消除的性质,并于1952年编著了《会计师词典》,在其中引入了作业会计、作业和作业账户等概念,作业成本法从此产生。
乔治・斯托布斯(George J Staubus)(1971)在其发表的论文中介绍了作业成本计算的账务处理方法和作业投入产出的控制方法,并指出成以作业作为计算的对象,才能较好的解决成本分配问题。作业成本法理论开始有了雏形。
罗宾・库珀(Robin Cooper)(芝加哥大学)与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 S Kaplan)(哈佛大学)(1988)认为产品成本就是制造和运送产品所需全部作业的成本的总和,而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简称 ABC)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随后,卡普兰和库珀(1988-1989)通过对 11 家规模较大的公司进行试点分析,发表了《推行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从分析到行动》,全面深入的分析了需要 ABC 系统的步骤,适用条件,本质,成本动因等问题。
布朗维奇・曼尼(Bromwich &Bhimani)(1989)指出,作业成本法虽然解决了成本信息失真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对作业成本法是如何增加企业价值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说明的文献。这标志着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开始进入了理论的层面,这为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彼得・B・B 特尼(Peter B BBrimson) (1991)、詹姆斯・A・布林逊(James A・Brinson)(1991)提出了诸多作业成本法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解释与分析。
格朗瑟・凯尼(Grothand Kinney)(1994)指出完善、系统的成本管理会对企业的价值产生持需影响。
2.国内发展状况
我国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始于1988年,马贤明、陈良和易中胜在《会计研究》发表了《管理会计:挑战、对策与设想》一文,在其中介绍了作业成本法。
余绪缨教授(1993-1994)详细系统地介绍了作业成本法的内容、框架以及内部联系,奠定了我国会计理论界研究作业成本法的基础。
王光远(1995)系统地论证了作业成本法在国内实施的可行性,并依据北部电讯公司的试点结论排除了作业成本法不能合理分割间接费用的情况,在国内对西方对作业的各种分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引入了作业、作业链、价值链、成本动因等概念,介绍了作业、资源和顾客价值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王平心、韩新民(1999)通过分析先进制造技术管理对成本管理方面的要求,剖析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弊端,并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了作业成本法的基础原理、运作模式。并将作业成本法的仅仅从研究从理论扩展到了具体应用的方面,开阔了后来研究者的思路。
欧佩玉、王平心(2000)初步对先进制造业进行了ABC分析和设计,并以此为基础对作业分析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建立了作业分析模型来分析产出价值和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据以提出提高产出价值、作业效率和作业价值的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业成本计算法成功地在先进制造企业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同时给企业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数据。因此,利用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进行成本的精确控制、预算的管理等逐渐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
二、作业成本法核算原理及核算体系
1.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缩写 ABC),即为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的归集对象,通过成本动因、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将资源费用归集到每一个具体的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与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上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它以作业为中心,通过确认、计量和动态跟踪反映作业成本的,对作业业绩及资源利用情况做出及时、准确的评价,形成产品的作业成本,为消除“不增殖作业”、改进“可增殖作业”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
2.作业成本管理层面
各种资源 作业中心 作业 制造中心 最后产品
从图中不难看出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原理:(1)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2)资源形成资源成本,作业形成作业成本,产品形成产品成本;(3)随着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成本将转移到作业成本。
三、适用性分析
1.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物流行业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由于作业成本法是较为先进、实用的管理方法,所以运用它可以有效地计算、控制物流成本。从以下方面体现出将作业成本法运用于物流成本的必要性。
(1)作业成本法迎合了物流企业的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较高的特点。物流企业的间接成本种类多、范围广,在其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例如物流企业在运输过程中,需支付给运输员的费用,如工资、福利等支出,以及运输车辆所消耗的能源费用均属于营运间接费用。在物流过程中,很多费用不能归为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因此只能算进间接费用。间接成本比重大这一特点适用于作业成本法的要求。
(2)揭示了物流成本发生的因果关系。引起成本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作业,而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则是作业产生的原因,所以运用作业成本法可以更客观地获得相关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的耗费,完善作业的环节,从因果根源上帮助企业提高作业效率和作业水平。
(3)能准确地提供物流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分配物流费用依据的是引起成本的驱动因素,所以它能提供更为及时有效的信息,方便管理层决策。
(4)扩大了物流成本核算的范围。与传统方法不同的是,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包括了成本动因这一重要因素,并且顾客、市场等也是其考虑对象,所以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的范围上有所扩展。
(5)有利于加强物流成本控制。成本动因作为作业成本法的基础,能有效反映每项资源的耗费情况。所以作业成本法能准确及时地对物流成本控制提供信息,并设置责任机制,将员工的奖惩和作业成本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有效控制物流成本的目的。
(6)方便企业进行短期决策。作业成本法在对物流成本流程的完善过程中,不仅将增值链最优化,同时可以准确核算出每一项作业的实际成本,该优势有利于企业的短期决策。
(7)有效解决物流企业产品定价难的问题。作业成本法还可帮助企业进行定价决策。由于服务性质强,作业链复杂,物流企业存在着定价难的困难。作业成本法可对企业物流作业链的各环节进行准确分析,一方面,通过对各项作业成本的计算,获取真实信息,从而分析出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找出价值少或无价值的环节,消除无增值作业,实现对增值链的最优改造。
(8)有利于建立新的物流成本责任系统。企业建立物流作业链的同时,各方责任也贯穿其中,物流成本库也可看作是一个物流成本责任中心,从成本库中的成本费用可以判断出是否增加了最终产品的价值。利用作业成本法建立新的物流责任链,有效地发挥各个环节的作用,可充分利用物流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2.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物流行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物流成本费用的特点决定了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的可行性。在物流企业中,间接费用包含的项目范围广、种类多,占整个物流企业营运成本的绝大部分。例如,在物流企业的仓储过程中,仓库管理员的工资、福利费等职工薪酬支出,以及仓库建筑的折旧、维修等间接费用构成了仓储作业的成本;在物流活动发生过程中,诸如运输车辆的维护与保养费,搬运装卸费用,设备的维修和折旧费,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费及物业管理费等间接费用,不能归入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所以,物流企业得间接费用在其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较高的特点与作业成本法适用的条件相吻合。
(2)物流过程的可分解性。单独的作业组合程物流过程。比如可以把运输分解为搬运、装卸、运送等,这为物流企业作业管理的实施提供了便利。
(3)物流企业活动具有个性化服务、小批次的特点。提供物流服务是物流企业的活动,可以把提供物流服务看成是物流企业生产的产品,由于物流服务是无形的,间接费用构成其成本的大部分,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消耗很少。,其产品主要体现于企业与客户签订的合同中,与不同签订的客户合同的差异性比较大。在产品工艺多变、品种多样、生产作业调整频繁的情况下,作业成本法可以有效的发挥作用,这正好满足了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需要。
(4)物流企业具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是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要求。需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员进行计划和实施,才能运用作业成本法对物流企业的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随着逐步完善成本管理方法和不断积累的财务人员经验,将会有越来越多相关的高素质人才。
(5)物流企业可以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搬运装卸、物流信息服务和流通加工等七个环节是物流企业完整的物流活动过程。许多不同的作业和复杂的作业信息数据又组成每一个具体环节,因此要耗用很大的人力物力,才能实施作业成本核算。而且必须依靠计算机系统才能分析并加工处理这些繁琐的数据信息,只靠手工是远远不够的。
参考文献
[1]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2-15
[2]George J. Staubus, Activity Costing and Input-output Accounting [M], Richard D. Irwin,INC,1971:134-156
[3]任海云,师萍.作业成本法研究现状综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2):19-20
[4]Cooper, R. Kaplan. Measure cost right make the right decision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8(9):12-16
[5]Bromwich & Biminis. Cost Management for Today’s advanced manufacturing [J].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88:13-15
[6]Peter B.B.Tunney. The ABC Performance Breakthrough[J]. Cost Technology, 1991:
[7]Tom Kennedy & John Affleck-Graves. The impact of ABC techniques on firm performance[J]. Advances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2001:74-79
[8]易中胜,马贤明,陈良.管理会计:挑战、对策与设想[J].会计研究,1988(6):44-48
[9]余绪缨.以 ABM 为核心的新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J].当代财经,1994(4):16-20
[10]王光远.作业会计的基本概念[J].会计研究,1995(7):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