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强化制度机制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强化制度机制建设范文1
全省各级公安机关一定要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努力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三者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最大限度地使社会矛盾不积累、不激化。加强源头治理,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滚动排查、提前预警和多元化调处机制,以及社会舆情分析研判机制,更多地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不断增强社会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各级公安机关要把“调解优先”的理念贯穿于执法办案全过程,对因民间纠纷引起的一般治安案件、轻微刑事案件和交通事故,更多地用调解的办法来处理,尽量采取“多调少裁”、“多调少罚”等柔性方式,严防一般性矛盾纠纷转化为民事案件、民事案件转化为刑事案件,严防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牢抓住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这个重心。要大力增强基层实力。继续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深入实施城乡社区警务战略,积极推进警务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减少管理层级,促进警力下沉,不断完善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用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基层力量薄弱、经费保障困难、装备设施落后等问题,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要积极参与基层资源整合。要积极参与基层人口、劳动、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交通、农机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整合,协同构建基层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重点要推动构建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加强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建设,实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实现治安联防、矛盾联调、工作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要努力强化基础工作效能。要完善人口服务管理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有序转移;改革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建立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推动把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双向管理协作机制,加大对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防范打击力度。要积极参与数字城市建设,大力加强人口信息库、视频监控系统、道路卡口系统、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系统和平台建设,推动整合人口和计划生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民政、教育、卫生、交通、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及民航、电信、金融、社保、证监、保险等行业信息资源,努力构建网络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城市管理网络系统平台,实现精细化、高效化、科学化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牢抓住继承和创新群众工作这个“法宝”。
全省各级公安机关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走好群众路线,把群众工作渗透到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公安工作的各个环节。要坚持用群众观点统揽各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既要继承原来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式和方法,又要不断创新群众工作理念和手段,少一些替民做主、多一些让民做主,少一些管理、多一些服务,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深化“向人民报告”活动,以“向人民报告”活动统带各项群众工作,拓展报告内涵,丰富报告内容,活化报告形式,创新报告手段,提升报告水平,建立长效机制,使这一我省公安机关独有的群众工作新形式、新手段不断焕发新活力、发挥新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牢抓住综合施策这个手段。要突出发挥公安机关自身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明晰公安机关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定位,完善公安机关内部警种合作机制和区域警务协作机制,消除部门、警种间的分割和壁垒,发挥公安机关在社会管理中的整体战斗力。同时要加强与司法、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工商、财政、安监、民族、宗教、政府应急处置中心等行政管理部门和金融、保险、证券、水电气热等行业监管部门的联系沟通,建立联席联动工作机制,共同形成社会管理合力。要突出发挥基层组织的骨干作用,在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刑释解教人员管理帮教和青少年社区矫治等“社会人”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居委会、村委会、社区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通过建立通报机制、衔接机制、责任机制,落实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管理。突出发挥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的配合作用,探索在公安社会管理中引进市场机制,在法律和制度框架下,把适合于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承担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转移出去,交给各类行业协会、教育培训组织、经济社会事务所、交易市场、中介机构等,由他们向社会提供更多、更新的公共服务。将公安机关的管理要求转化为行业制度和规范,引导其形成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自我治理的运行机制,同时强化对这些组织和机构的阵地控制工作,实现外部管理与内部自律双轨并行,保证其健康发展并有效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要突出发挥社会公众的基础作用。要通过“大走访”、“五进七讲”等形式,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群众守法维权意识、防范自救意识,发挥每一位社会公众在社会治安防范参与、人身财产安全保护、交通事故预防、火灾预防和自救等方面的作用,减少和遏制重大恶性案件和交通事故、火灾、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牢抓住“平安龙江”创建这个平台。公安机关要紧紧围绕打击犯罪这个主业抓创建。重点要打击黑恶、命案、涉枪涉爆等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电信诈骗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侵财犯罪,拐卖儿童妇女、“黄、赌、毒”等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违法犯罪和涉众型经济案件等影响社会稳定的犯罪活动。通过严厉打击,坚决遏制我省刑事犯罪高发、多发势头。要紧紧围绕预防为主这个方针抓创建。
深入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强化治安隐患源头治理,强化治安乱点早期整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要紧紧围绕公共安全这个责任抓创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充分依靠安委会、交委会、消委会,大力推进优良交通秩序创建活动和道路畅通工程,大力打造“消防铁军”、推进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深化道路交通和消防安全整治,继续实行重大安全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整改效果评价制度,把责任真正落实到社会单位、落实到企业、落实到法人,坚决防止发生群死群伤恶性事故。紧紧围绕网络管控这个难点抓创建。统筹网上网下两个战场,把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积极探索建立网上动态管理机制、网上网下综合打防机制,着力提高网上发现、控制、打击、处置能力,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全社会共同监督”的互联网综合管理格局。
强化制度机制建设范文2
邢新会委员认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立项指南制定过程的科学化和制度化建设势在必行。”他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和完善科技立项指南的制定。
第一,从国家层面,把立项指南的制定列为高水平科技立项的重要环节来抓。把科技立项指南的制定过程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从国家层面出台《科技立项指南制定规范》,为科技项目指南的出台提供可靠的依据。
第二,建立具有中立性和权威性的科技立项指南制定专家委员会。从已退休的高水平知名专家、国外知名华人专家、人大政协里的专家学者中挑选中立、公正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履行科技立项指南的制定、评审立项、中期检查、项目验收等任务。科技管理部门主要的职能放在管理规则的制定上,为专家委员会服务。在项目指南制定过程中,广泛汇聚社会、产业、科研人员的需求和建议,进行科学的论证,从根本上保证项目指南制定过程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强化制度机制建设范文3
目前,农村信用社内生动力机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发展滞后,同一类型金融机构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农村信用社要激发业务发展动力源泉,必须加以研究内生动力机制建设的这一课题。
一、思想创新,更新观念是抓好内生动力机制建设的前提
思维决定行为,农村信用社如何让员工转变思维观念,让培育内生动力的理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应主要做好三点。
一是以规划统一意志,将培育内生动力的发展作为既定目标。将农村信用社发展战略和“培育内生动力”思路以规划的形式转变为意志,通过一系列的战略分解与宣传工作,将“培育内生动力”转变为和员工具体岗位息息相关,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目标,进一步统一员工思想。
二是以制度强化思维,将培育内生动力的理念转变为农信社具体管理举措。农村信用社调整经济责任制,将科技创新等工作列入考核指标,在各项管理制度中进一步融入内生动力培育的理念。
三是以文化营造氛围,将培育内生动力的理念转化为员工自觉自发行动。农村信用社将“培育内生动力”的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之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要强化员工科技意识、质量意识,重视信用社内功的修炼。通过信用社网站、内部刊物等媒体,大力宣传以培育内生动力为核心的优秀企业文化;通过“创先争优”、“员工读书”等各类活动,强化员工行为自觉性,将这种培育内生动力理念转变为员工自觉自发行动。
二、管理创新,全员参与是抓好内生动力机制建设的基础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村信用社在内生动力机制建设中,关键在人才的使用,在于把人的作用在战略转型和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好。
一是要强化社员股东的作用。股东是推动农村信用社内生动力机制建设最重要源泉,也是推动农村信用社向前发展的生命力。因为股东参与对农村信用社经营关注,同时会带来各方市场信息、案防信息和产品信息。现在有不少股东对农村信用社经营和发展不太关心,农村信用社既要强化股东思想教育,又要引导股东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股东大会是农村信用社的最高权力机构,要按时按程序召开股东大会,依法作出决议并确保决议得以执行。农村信用社章程具有内部“法规”的约束力,法人治理相关方要充分尊重并严格遵守章程。
二是要强化农信社高管作用。高管班子要同心同德,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发挥理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作用,主动争取理事特别是非执行理事、监事对农村信用社的关心支持。对农信社各个时期重大事项、工作重心,定期或不定期向理事、监事会成员通报,主动寻求到他们的关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过程。理、监事成员要提高自身金融素质、忠于职守、依法尽责履职,积极提出在农信社经营管理发展过程中独立、服众的观点和意见。
三是强化内外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要尽责履职,农村信用社审计有三个层次,理(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对理(董)事会、理(董)事长负责,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对监事会、监事长负责,高级管理层内审部门对主任负责。三条审计线必须独立、有效运行,这对内生动力机制建设起着直接作用;外部审计是提高农村信用社内生动力机制建设的重要标准之一。定期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对农村信用社各项经营进行全方位审计很重要,外部审计在其进场前、离场时,要同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开展会谈,对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风险管理指标、监管指标及经营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沟通交流。外部审计专业机构要认真审计、对审计负责、要出具审计报告、纠正经营偏差,促进信用社依法合规经营。农村信用社要按规定向上级有关部门报送外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对存在问题要认真梳理逐项落实整改、纠正。
四是要强化内部队伍的作用。农村信用社干部员工对各项制度执行到位是激发农村信用社内生动力机制建设重要源泉之一。要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培育员工的忠诚度,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如果决策、制度、规程在员工中执行不到位,内生动力机制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增强职工活力、提高制度执行力就会对内生动力机制建设、稳健运行、科学发展起到良性推动作用。
三、科技创新,科学化操作是抓好内生动力机制建设的关键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要高度重视信息科技的支撑作用。在当今科技信息时代,农村信用社如果不重视科技信息在经营管理和风险管控中的作用,还用手工加算盘那一套,就必将要淘汰。农村信用社离开科技支撑就不可能使内生动力制度化,IT系统就不具备技术性和先进性,也就更没有内生动力的有效性。
近年来,省联社出台了多个信息科技系统建设的文件,农村信用社要以此加快核心业务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进度,进一步提高信息科技系统的支撑能力。要遵循自身市场定位,建设技术领先具有竞争优势的系统。对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产品、管理、内控、考核等都要有一个科技管理系统。信用社主管部门要科学论证和统筹规划,加快信息科技研发,增强科技支撑作用,对开发的IT系统要综合考虑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因素,满足信用社业务的不断发展需要。
一是建设研发平台。农村信用社主管部门要组建一支既懂业务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科技队伍,专门负责各项业务产品信息研发工作,培育员工科技创新思维,开展卓有成效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企业科研成果质量。通过科技立项活动,进一步激发员工科技创新热情,并从中产生一大批企业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逐步凸显农信社技术竞争优势,有力带动科技创新工作。
二是引进高端技术。农村信用社要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先进科技金融技术交流与合作,准确把握行业技术发展方向,了解技术发展动态。还要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利用专业机构研发基础优势,保持技术成果的先进性,提高研发质量与速度。
三是引进高端装备。农村信用社要打造技术装备领先优势,加大设备引进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及先进设备投入,提高科学化水平,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四、文化创新,企业文化是增强内生动力机制建设的有效途径
企业文化对内生动力机制建设非常重要,要重视农村信用社品牌文化建设,将打造独有的品牌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如果农村信用社品牌文化建设好了,不仅能够超过资本的价值,而且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村信用社要坚守科学的市场定位,充分发挥信贷服务,使更多的人就业、更多的人增加收入,改善和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农村信用社要结合社区和村社的探索,参与社区及村社活动,热心社区及村社的公益,积极宣传金融知识,大力推销金融产品,发展社区客户,便民惠民,进而富民,赢得好的口碑,实现客户结构更优、产品结构更优、服务质量更优,这样农村信用社就会呈现良性发展态度,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五、制度创新,制度管人是抓好内生动力机制建设的根本保证
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好人,坏的制度能使好人变坏人。好的制度是在实际中逐步制定完善出来的,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建设非常重要,从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来看,光靠人管是不行的,还要靠制度,强化制度流程,完善合规机制,力求规模服从质量,发展基于合规,要把一切权力和操作规程关入制度的笼子里。
农村信用社内部制度包括运行制度、管理制度、风险控制制度、激励约束制度、问责制度等,都要结合农村信用社内生动力机制建设的实际,进一步完善薪酬管理和绩效考评制度,对其他内部管理制度也要相应进行修改完善,以做到与时俱进。建立完善以育人为主的教育制度机制、以合规为主的防范制度机制、以科学为主的风险制度机制、以内查为主的监督制度机制、兼顾内外的宣传制度机制、以奖惩为主的激励制度机制,达到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推进内生动力机制建设。
强化制度机制建设范文4
(一)全面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改进和加强党对依法治理工作的领导,落实党组书记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建立完善依法治理工作党组统筹揽总、部门各司其职、条块紧密结合、纵横联动推进工作机制。制定落实局党组会、重大决策前专题学法制度,领导干部年终述法制度。
(二)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严格依法依规决策,全面落实法律顾问制度、专家论证制度、社会风险评估制度,并加强合法合规性审查。建立完善党内各项制度,继续推进党务公开。
(三)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建立内审组、纪检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市、区相关规定,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和腐败问题,紧盯惠农政策落实中克扣群众、贪污挪用等问题,在办理涉及群众事务中的吃拿卡要、欺压群众等问题,重点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推进纪律审查方式转变,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
二、依法行政,强化履职尽责
(一)依法全面履行职能职责。加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动态管理,完善行政权力目录。清理、废除、核查、整改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破除部门保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基本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完善以市场定价为主、政府定价为辅的价格形成机制。
(二)推进依法行政决策。建立政府和局名义规范性文件清理长效机制,制定现行有效文件目录、文本台账,并动态调整。逐步实行专家信息和论证意见公开,建立局行政决策咨询论证专家库和专业性、技术性决策长效机制。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制度,开展重大行政决策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常态化评估。
(三)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行政执法、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完善和落实各项执法制度。构建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碰硬落实执法责任,加强执法监督,完善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推进公正执法,全面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做好执法证件的申领、变更、年检和注销,落实执法人员执法责任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文明执法,推广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奖励等非强制性执法手段。
三、依法治理,强化要素保障
(一)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制定落实局干部职工学法用法制度,以干部职工会、党员大会、支部大会、外出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干部职工的法治宣传教育。建立干部职工学法登记卡,动态管理职工学法情况。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结合本局实际,充分利用安全宣传月、法制宣传月等契机,重点向管理对象和群众发放法制宣传资料,传递法律知识,加强企业和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二)深入推进“六大领域”依法治理
1.推进安全生产监管法治化。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领导改革,建立安全生产监管股,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和“五网五点五覆盖”,实行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督管理。加强能源及粮食系统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隐患排查,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制度,实行分级分类监管,探索建立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
2.推进食品药品监管法治化。积极配合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落实国家、省食品药品产业发展政策,加强政策指引,支持并帮助食药品项目建设和资金争取,提高食药品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列入专项规划及“十三五”规划内容。
3.推进城乡规划建设法治化。加强对城乡规划建设项目备案、立项管理工作,积极向上争资争项,建立健全城市标准化管理体系,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治化。开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制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大力支持和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抓好反分维稳、禁毒防艾、反恐防暴,强化反渗透、反恐怖、反工作。
强化制度机制建设范文5
一要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模式。对接__局改革创新工作,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流程再造、服务创新,稳妥承接__局下放业务和改革措施。推进口岸监管流程再造,充分运用风险分析、信用管理等手段,加强风险布控和宏观调查,强化质量追溯和责任追究,完善进出口商品信用放行、信息通报和风险预警等机制,探索口岸内地监管联动机制。建立第三方验证监管体系,在检验检疫监管工作中通过购买服务、采信结果等方式,逐步培育社会质量检测能力,激发市场活力,让市场主体发挥更大作用。
二要转变职能,探索宏观管理。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将信用管理作为质量宏观管理的重要抓手,大力探索企业分类监管,推行“首负责任制”,全面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动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对企业的巡查和约谈制度。开展质量提升专项行动,以市场采购、输非商品为重点,探索口岸打假新模式,开展出口工业品监督抽查、进口机动车召回管理等专项工作,完善事中和事后监管机制。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做大做强市场采购“__模式”,创建全国港口物流服务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持续实施出口质量奖评奖,引导、促进企业品牌建设。
三要引领共治,形成多方合力。推动检政共治,参与质量强区建设,落实质量考核工作,加强与质量监督、市场监管、质量认证等部门的交流合作,强化质量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促进跨部门执法互助。推动检企共治,以行业协会为平台,引导企业坚守商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弘扬质量精神,自觉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行业自律。推动检群共治,大力开展质量教育,加快质量宣传与舆论引导转型,发动新闻媒体、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宣传和监督,形成全社会崇尚质量的浓厚氛围。
一是强化两港创建,实现口岸核心能力新提升。全面推进__港区国际卫生港创建,以穿山港区成功创卫为契机,乘势而上,继续发挥创卫引领示范效应,积极参与两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口岸核生化应急处置中心建设,健全完善口岸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全力推动口岸核心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深化进口生态安全港建设,强化高风险产品口岸监管,探索散装危化品后续处置,筹建废物原料综合展厅,开展检验检疫与环境控制课题研究,有效保障口岸生态安全。
二是强化检疫联动,实现口岸疫情检出新提升。健全应急防控体系,强化海港应急中心区域辐射效应,实现对口岸疫情联防联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公共卫生监督监测等工作的全覆盖。加强“数字动植检”平台建设,构建综合检疫智慧平台,提高口岸动植物检验检疫规范化水平,完善多方联动的口岸疫情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口岸风险研判机制,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提升基础数据应用水平,提高风险分析和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强化检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探索集装箱场站风险管理,重点强化卫生监督管理和进境木质包装检疫监管,推动口岸疫情和问题检出实现质的提升。
三是强化模式创新,实现口岸综合效益新提升。落实国际卫生港便利化措施,提高船舶电讯检疫率、降低集装箱查验率,着力提升物流效能和监管服务满意度;探索创建国际卫生船队,加强与口岸各单位的沟通协作,建立船舶卫生检疫宏观监管新模式。优化重点敏感商品监管模式,发挥进口生态安全港创建效应,持续完善进口危化品“预申报、预放行”机制。强化进出口食品农产品风险管理,深入推行进口预检制度、出口绿色通道制度,完善企业自检自控机制建设,提升口岸安全防控社会效益。
一要服务国际强港建设。提升港口竞争实力,服务中宅、光明码头开发开放,指导配套取制样设施建设,助推水运集装箱粮食指定口岸建设,支持港口拓展进口箱矿业务,服务__港多元化发展。助推物流提速增效,紧贴浙江省江海联运建设规划,以物流监管服务为切入点,主动接轨港口物流新业态,研究探索检验检疫监管新模式,既要严密监管、又要提速增效,助推“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战略实施。服务__港集拼中心建设,主动对接__港“贸易、物流、金融”三大中心,研究出台配套措施,助力国际中转集拼功能拓展,努力在推进区港联动上实现新突破。
二要服务区域转型升级。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部署,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__港口经济圈战略,全面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检验检疫创新制度,参与实施口岸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不断提升口岸国际化水平,再创区域开发开放新优势。推动采购贸易改革示范区转型升级,力争进出口总额突破40亿美元,产品质量三年零通报;创新“港口+物流园区+贸易市场”进出口业务并重的一体化发展模式,针对__港冷链物流中心提供配套政策,实现“准港区化”运作,打造长三角冷链物流中心和临港特色商品交易市场。推动外贸新业态发展,针对市场采购、冷链物流、进口贸易、输非贸易、跨境电商等外贸业态,推动地方政府加强政策配套,打造外贸综合优势平台。落实产地证资源深化工程,扩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成果,加强对国际贸易形势和双边关贸协定的研究,积极做好宣贯,进一步释放“国门红利”。
三要服务贸易便利化。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实施“通报、通检、通放”新模式,落实检关“三个一”通关合作和“单一窗口”模式,顺应改革趋势,争取工作主动权。提高便利化水平,深化检务一体化建设,完善窗口一站式服务,全面推进无纸化报检和通关,提升窗口服务水平及工作效率,助力__区创建全省贸易便利化示范区。创新监管模式,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分类管理,推广废物原料“E检通”查验模式,加快通关速度,实现即查即放。
一是夯实基础,强化技术保障能力。健全大体系质量管理,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和检测质量,新开验项目争取全部获得CNAS认可。深入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大对外合作力度,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医学媒介实验室要继续拓展病原体检测项目,完善数字标本馆建设;铁矿检测实验室要发挥既有优势,以国家铁矿联盟为依托,持续推进能力验证组织单位建设。筹建植物检疫区域中心实验室,满足__口岸有害生物鉴定和检测需求。加快信息化建设,根据__局灾备中心规划,大力推进软硬件升级改造,提升信息化容灾保护能力;优化高清视频监控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打造移动执法平台,提升现场快速查验能力。
二是健全机制,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强化科研工作总体规划,集中精力推进重点项目,加大外送评奖力度,扩大系统内外知名度;加强检政、检企、检学合作,创新科研立项模式,争取外部科技资源。强化科技激励机制,完善科研工作绩效管理,健全科技奖励制度,做好职称晋升和评聘工作,大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立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借助市场力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共享。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以铁矿石国际标准为引领,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三是统一认识,强化市场开拓能力。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顺应改革潮流,提前培育市场拓展和竞争能力。做强服务品牌,运作好中盛__分公司,加大对外合作,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力争委托收入持续增长。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全方位培养管理型、营销型、技术型人才,强化经营管理能力。优化检测服务流程,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多样化检测订制服务,充分利用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检测业务互联互通,实现检测质量和服务质量“双提升”。
一要加快法治质检建设。既要抓改革、抓创新、又要抓基础、抓规范。强化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遵循“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探索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实施流程再造,理顺检验检疫行政执法程序和自由裁量权,严格规范执法行为,优化业务分工和职能配置,加强执法基础保障设施设备投入,提升行政执法工作效能。加强质量体系和绩效管理,完善各类制度规范,提升制度建设长效性,持续夯实工作基础,强化检验检疫法定职责发挥。深入实施“三位一体”综合督察,加强纠正预防闭环管理,持续提升各部门工作规范化水平。深化调查研究,健全决策制度和工作组建设,为事业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强化制度机制建设范文6
关键词:张家港市;生态文明;长效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27703
1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概述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其基本理念是要求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谐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形式有生态经济、生态意识和生态实践三个方面。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演变的历史,其发展和变化折射了人类文明的更替和变迁[1]。始于18世纪的工业文明,工业化过程极大地解放和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关系变革。其主要以人征服自然为重要特征,强调用科技手段战胜自然,从自然掠取更多财富。在此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浪费后节约、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2]。然而,对我国而言,一方面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无法支撑我国再走西方发达国家老路,人们必须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需要遵循全球一体化下的国际行为法则,不可能再走“三高一低”(即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和低产出)的发展弯路、老路。现阶段,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可持续发展等已成为全球发展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砝码,绿色发展也已渐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生态文明建设要取得实效,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保障。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包括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项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的规定和准则[3]。其并不是单一、分散和独立的政策工具的简单设计,而是体现在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互为促进,互为保障,互为作用,互为协调过程中形成的有机的制度体系[4]。对如何设计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立足于“源头-过程-后果”全过程,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成包含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作为中央的最高指导文件,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从具体实践的角度,提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应建立包含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环境保护和考核评价在内的制度体系[5,6]。从系统长效管理出发,本研究认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应包含顶层设计、运行保障系统和约束机制三方面内容,其概念框架见图1。具体思路为:借鉴压力-状态-响应(PSR)结构模型和管理学中长效管理机制(通常由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构成),构建生态文明长效管理制度体系概念框架。其中PSR模型为联合国经济开发署所建立,是评估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体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7,8]。首先,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其管理成效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因而首先构建环保内循环,即遵循“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环境保护管理理念,进而设定有关政策规定,这部分将起到“固本清源”的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内源动力。随后,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外循环。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提供和谐的生态环境。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顶层设计-运行保障-约束反馈”的动态长效管理原理,构建生态文明长效管理制度体系。并设想通过“内循环-齿轮”转动带动“外循环-齿轮转动”,同时外循环齿轮转动惯性又作用于内齿轮,给其提供惯性储放动能,从而保障生态文明管理制度体系长效稳定运行。
2 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张家港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视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先行先试并具影响力的成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现阶段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边际效应正面临着不断递减的严峻局面。外部面对日趋激烈的城市间综合能力竞争压力,内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结构性、复合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趋紧的矛盾仍然突出。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长效管理制度体系,以期有效破除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发展瓶颈,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当前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还不完整且不系统,突出表现在:一是体系本身存在不足。该市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在不断实践中形成的,以实际解决问题为导向。这就容易造成在理论认识方面衔接不到位,缺乏对制度顶层的系统性设计。另外,现有制度体系间缺乏层次感。某些制度往往只是孤立地应用在具体的项目或者环节中,不能够跟体系中其它部分保持有机联系,较难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系统组合优势。二是组织领导机制不健全。虽已出台《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职责》,但实际操作中领导小组工作实效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强化。表现在领导小组机构职能与效能不相符合,尤其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上,难以真正做到有效协调,较难发挥承上启下的中枢纽带功能。三是政绩考核缺乏可持续性。张家港市已出台了镇(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办法。但实施中将面临生态资产底帐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关系不清晰,从而将直接影响选取的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和代表性,进而影响考评结果的合理应用。四是监管体系存在薄弱环节。一方面张家港市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规定和办法尚不健全,另一方面,环境法律法规实施力度不够(企业违法排污屡禁不止)、执法队伍能力与素质有待提升等。五是社会参与机制存在短板。作为监管重要一极的社会组织监督,缺乏成长空间。张家港市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仍处于在政府倡导下的配合性参与。
3 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长效制度体系设计
针对张家港市生态文明管理制度体系的不足,依据已构建的概念框架(图1),对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长效管理制度体系进行了设计。
3.1 环境保护内循环体系
(1)“源头严控”。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要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化科学决策制度,力求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一是完善项目审批制度。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强化项目环境准入制度,认真把好新建项目准入关,严格执行相关环保评估审批制度,坚决限制高能耗、重污染产业的发展。二是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按照上级有关生态红线区域管护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过程严管”。借力新《环保法》,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环评、环境信息公开及举报制度。如苏州市出台了《苏州市举报违反环境保护法行为奖励实施细则》,明确规定群众举报环境违法案件,提供案件线索,环保部门将公开受理、承办、查处。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政策,如完善绿色产业发展机制,建立立体式、全方位的环境监管网络。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并积极推动交易试点工作,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优化环境容量和资源配置双赢。
(3)“后果严惩”。建立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做到处罚有科学依据。相比早前的指标体系,最近出台《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对指标的评价都更加注重对指标变化的量化。但张家港市对生态环境考核,因生态资产“家底”不清,存在量化科学性不足的困境。建立严格问责机制,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绷紧环境安全这根弦。
3.2 生态文明建设外循环体系
3.2.1 加强顶层设计
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需要专门的设计机构。目前中央已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成立了中央经济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专项小组,便于统筹、协调、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从领导和谋划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要求看,张家港市迫切需要强化和更新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的职能(建议将小组办公室设为常设机构),使其有能力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关联性出发,从全局上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特别地,需强化运用系统思维,加强制度系统化设计。尽快解决制度碎片化现象,促进各种规章制度之间合理衔接、协调和配合。在此过程中,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不局限于与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促进会的合作),打造高层次智库,充分利用其科技和智力资源来指导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设计。此外,构建基于“一张图”的规划管理体系,强化规划之间的衔接,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目前张家港市正在开展多规融合工作,建议在此基础上,配套形成相应的规划后评价制度,对规划的执行效果及时评估。
3.2.2 完善运行保障体系
建立生态文明管理制度的核心是遵循生态系统系统性、整体性和最小化政府运行的部门性、分割性。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机制。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要素由不同部门来管理,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迫切需要构建明确高效有力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机制。建议根据本市现状,可以将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相关职能进行重组,并入已有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完善生态经济制度。继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经济活动的绿色化进程。重点是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效率。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引入市场化机制,制定体现河道、山体、湿地等生态要素价值变化的生态补偿政策。健全生态投入机制。利用市场规律,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通过财政补助、以奖代补、BOT/BT等多途径,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逐渐形成多元化投资融资长效机制。三是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强化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全方位生态教育体系,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和价值取向,增强全民的生态意识自觉。加大培育环保非政府组织(NGO),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其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非营利性监督方面的作用。四是落实生态法律法规制度。法律的有效执行是生态保护的屏障。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行政措施、办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3.2.3 建立综合评估考核制度
一是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制度。尽快建立张家港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关系,对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完善评估考核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民意调查、市民评议等方式,把群众感受及评价纳入评价体系,使考核结果更加体现民意。二是逐步推行绿色GDP核算和考评,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力促领导干部追求社会全面发展的政绩,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三是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激励机制,强化考核结果的应用。出台相关细则,明确奖惩的依据、标准和程序,尤其注重加强领导班子实绩的分析、评价,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分量。四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道德对社会公众的规范和约束作用。精心培育尊重生态文明光荣、破坏生态文明可耻的道德风尚,在全社会尽快形成依法维护环境权利,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现代公民意识。
参考文献:
[1]
戴圣鹏. 文明观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徐晓霞,郑红莉.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重要意义[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193(11):267~268.
[3]夏 光.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J]. 时事报告, 2013(12).
[4]王丽娟. 生态文明必须依托制度建设[N]. 南方日报,2013-2-4.
[5]周冯琦. 生态文明重在制度建设[J].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508(13).
[6]赵建军. 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EB/OL]. [2013-12-9].中国党政干部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