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

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工作流;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业务流程重组;建模;微信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152

1 工作流的概念

工作流是对工作流程及其各操作步骤之间业务规则的抽象、概括描述,作为一种对常规性事务进行管理、集成的技术,也可看作是对业务过程重规划(BPR)的一种深化。工作流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1993年成立了国际工作流管理联盟(WfMC),工作流技术来源于管理信息系统,流伴随着EAM、ERP等开发应用而发展,在电力企业有着广泛的应用。

2 工作流建设的任务

工作流是将一组任务组织起来以完成某个业务过程,定义了任务的触发顺序和触发条件,每个任务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软件系统完成,也可以由一个或一组人完成,还可以由一个或多个人与软件系统协作完成。为完成工作流的建设,必须重点把握好以下工作:

(1)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结合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特点,以及行业、企业的管理的规范,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和参考文档。

(2)工作流的建造:对任务、流程控制、角色等元素的解析和建模。(3)运行控制:通过工作流引擎对过程进行控制和调度。(4)运行交互:指在工作流运行中,工作流引擎与人员和外部程序数据交互的功能。

3 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RP)是将企业管理与计算机系统管理的特点结合起来的一种业务流程再构建,是工作流建设的第一步也是难度最大的工作,没有好的BPR就没有工作流的实际应用。BPR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改善企业资源利用,并提高企业运作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工作效率、量化考核业务处理的效率、减少浪费、增加利润、充分发挥现有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作用。额勒赛项目公司充分解放思想,接受新的思维,逐渐适应计算机为工具的管理模式,首先对电力安全生产的核心业务进行了科学的BPR工作,包括两票三制、物资供存、设备管理、安全和技术整改、检修和技改、标准体系、水文水工、班组建设等进行了大量的流程规范工作。

4 工作流建模

工作流建模包括活动定义(工作流程基本属性定义)、角色定义、权限定义、业务规范定义、模型构建等基本任务,如下。

(1)活动定义。一项具体的业务首先应该映射到对应的活动,活动之间具有特定的关联或继承关系,如一次大修理过程可分为修前计划、安全管理、现场管理、验收和试运行、检修总结和评价等工作任务(活动),每一项任务可再次分层定义。(2)角色和权限定义。工作流的执行过程是一种流动的审批模式,首先必须要定义好角色和对应的岗位以及人员,大修理活动一般包括项目负责人、班组长、部门主管、检修监理、安全管理人员、技术管理人员、计划管理人员和分管领导等角色,他们执行特定操作的工作任务,这些操作将在工作流引擎中转化为逻辑流程和权限控制。(3)控制节点。一项大修理业务可按照开工日期、起吊日期、回装日期、试运日期、验收日期等进行节点控制,这样系统可通过工作流引擎自动提醒用户执行特定的工作任务。(注:示例中的颜色标识为某项工作的完成率。)(4)过程建模。工作流建模包括过程模型、组织模型、资源模型和数据模型,本案的大修理业务主要是采用Rational Rose的UML活动图来建立过程的概念模型。(5)工作流引擎。工作流引擎是指工作流应用系统的一个核心组件,可将Rose建立的概念模型转换为最终的物理模型,提供角色和人员、信息传递路由、内容等级、逻辑流程验证、授权控制等核心解决方案,工作流引擎一般包括流程的节点管理、流向管理、流程样例管理等重要功能。

5 运行控制与交互

工作流管理执行体系是一种业务流程自动流转的“生产线”,特定角色对应的特定用户是系统中的主题,工作任务信息流是多部门、多岗位的纽带,用户可以通过微信、手机短息、电子邮件、门户等终端看到电脑针对自己列出的待办事宜,控制或跟踪每一项任务的状态。

6 结语

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信息安全 应急管理 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200-01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银行业系统越来越显示出面向社会、数据实时性强、多资金交易、处理海量数据、业务复杂度高的特点,但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为银行业务、管理提供驱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控制IT建设风险,保证IT稳定运行对银行可谓“性命攸关”。在这种压力下,银行业IT应急管理日益受到重视,强化应急管理、做好应急储备、加强应急协调、提高应急能力成为银行业关注的重点问题。

2004年,我国金融业信息系统应急管理工作全面启动,在这几年间,各金融机构应急组织体系基本建立,“两地三中心”应急灾备体系日趋成熟,应急处置经验得到积累,应急协作能力有所提高,金融业IT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从近年来发生的银行信息安全事件来看,金融业应急管理工作仍然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妥善处理好应急与发展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忧患意识、安全意识和协作意识。

一、增强全局意识

2010年2月3日,民生银行核心系统出现故障。事件原因是民生银行武汉分行开发了个人小额账户管理费扣收程序后,上挂其总行核心业务系统运行,由于抹账功能存在业务逻辑和算法缺陷,导致在处理对银行来说数量并不是很大的个人小额账户管理费扣收交易和抹账交易时,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库进入“长事务”处理状态,从而系统资源耗尽,数据库挂起。在这次事件中,民生银行核心系统中断对外服务4小时20分钟,虽然未造成数据丢失,但影响了民生银行30个分行,近400个网点业务的正常开展,对社会公众服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整个事件的发生和应急处置来看,民生银行在信息系统的投产和运行管理方面比较欠缺,对运行维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相对滞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信息化更是走在其他行业的前列,并且随着银行与其他业务的深度融合,银行业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已渗透到了证券、保险、贸易,甚至生活基本费用缴纳等一切与资金休戚相关的行业中。但是随着金融业竞争的发展趋势,“重发展、轻管理,重开发、轻维护”的现象在金融业屡见不鲜,对应急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解决具体技术故障的层面上,缺乏全局统筹考虑。从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各级机构都应该将应急管理作为银行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应急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建立科学的应急管理体系,使全系统在技术上和管理上保持统一、协调。

二、增强忧患意识

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使金融业的IT应急管理工作经受了严峻的考验。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当天,四川银行机构行内系统不能正常通汇网点达35.17%,由于基础设施受损和人员伤亡,金融机构有2796个网点不能营业,占网点总数的22.26%,有187台ATM不能运行,占ATM总数的3.52%。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能够作出快速有效的IT应急响应显然是最重要的。

随着信息技术手段在银行业应用的广泛普及,以及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的可能发生,银行业IT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挑战日趋严峻。经过近几年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经验,突发事件具有发生突然、蔓延迅速、难以把握、危害严重、影响广泛的特点,发生的概率虽然较小,但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各银行业机构都应该深刻认识到做好IT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IT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主动从建立有效的应急工作机制,完善机房及供配电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安全防御能力,建设应急灾备体系,开展系统不可用、机房不可用甚至城市不可用等不同层面的灾难恢复应急演练,储备必要的应急资源等方面入手加强IT应急管理。

三、增强安全意识

2010年8月30日,中国光大银行核心系统及总行前置系统交易发生拥堵现象,部分交易超时报错,导致核心业务处理缓慢,影响正常业务近5.5个小时,当天有19.6%的交易失败。事件原因是其加密机管理系统为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密码与密钥管理服务,该系统所使用的厂家提供的密码服务平台在处理密钥内存读取操作时存在设计缺陷,在进行密钥增减操作的情况下,会因密钥缓冲区资源占满且超过程序处理能力引起系统性能下降。

银行机构经过多年努力,基础技术设施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在数据集中、系统整合过程中大量采用集群、热备技术,并建设同城和异地灾备系统,硬件设施抵御技术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但软件和技术管理方面的技术风险开始凸现。近年来,由于应用程序设计和实现中存在性能缺陷而引发的信息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加强应用系统功能测试,加大应用级风险监测力度,在应急预案处置流程中考虑优先保障业务恢复等未雨绸缪的措施将对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起到促进作用。银行业工作的基本落脚点在于建设与安全,二者不可偏废。一方面要通过科技手段运用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另一方面要防范网络、系统中隐藏的运行风险、管理风险、风险等,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观点。

四、增强协作意识

2010年5月25日,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EMC存储设备发生故障,导致在其上保存数据的CONET/ATMP系统和CSP 3.0客户服务系统运行不正常,造成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辖内1234笔ATM机存取款交易不成功,影响了外汇实盘的网点自助终端交易,短暂的B股银证转帐自助渠道交易和代收费业务的自助终端、网上银行交易。故障发生后,EMC存储设备的硬件维护商――EMC公司工程师虽然采取了积极措施进行抢修,但由于现场技术分析和判断不准确,导致该存储设备故障多次重现,对故障修复造成了困难,导致整体故障处理事件较长。

银行业IT系统有很多相关方,包括业务部门、开发部门、运维部门、企业用户、个人用户、通信运营商等等,这种复杂的业务关系使得银行业IT应急管理工作也不是孤立的。但是,从目前的应急管理体系上来看,上述相关方在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方面存在严重的“高内聚、低耦合”现象。在运维部门开展的应急演练中,系统恢复的演练多,业务恢复的演练少;内部演练多,跨部门、跨单位的协作演练少;纯IT运维的演练多,业务数据处理的演练少。IT应急的最终目的是业务服务的快速恢复,不是系统的恢复,因此,要摆脱应急管理是某个部门工作的错误认识。从内部来讲,要加强业务与技术的协作,协调业务部门,做好日常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的配合。从外部来讲,要主动加强与通讯、电力、设备提供商、外包服务商、公安、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有效的应急协调机制,做到密切配合,互相支持。

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模式;完善

0 引言

运维是长期的、持续的、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而非一劳永逸的。用户的业务在不断的变化、用户信息系统的组成元素在不断变化、各种信息系统的突发事件、系统的优化完善升级改进等实际情况,决定了运维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持续、动态、完善的过程,无法做到一劳永逸。

1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模式的概况

1.1 运维管理的健康状态 所谓业务系统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可用性、稳定性、安全性”等三大方面,简单阐述如下:可用性――业务系统连接正常吗?可正常访问吗?常规应用操作正常吗?稳定性――业务系统是否稳定?是否存在缓慢、丢包等现象?是否时通时断?安全性――是否存在被入侵的痕迹?系统或业务重要文件是否被篡改?

1.2 运维管理的工具 使用运维管理工具的出发点是“简化运维管理工作,提高运维管理效率”,基于这个出发点,运维管理工具应站在大部分运维管理者的角度,以简单、直观、明了的方式展现出用户最为关心的部分――与核心业务系统相关联的信息系统“健康”状态。

运维管理工具不应单纯追求功能上的大而全、细而精,若如此则必然导致运维管理工具偏离其“简化工作,提高效率”的出发点,如当今绝大部分的运维、SOC产品最终变成了仅适用于少数具有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业单位(如电信、银行等),而让绝大部分其他行业的信息系统运维管理者望而却步――产品本身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就已经成为了运维管理工作的门槛和障碍!

好的运维管理工具应该具备以下几点基本要求:实时、自动、不间断监测业务关联的信息系统组成元素的运行数据。围绕核心业务的运行健康情况做简单、直观的关联展示,不是多个信息系统组成元素的单个松散的展示。能够及时主动发现异常并做出预警;为常见异常预警问题智能提供解决思路,协助用户解决常见异常问题;与专业服务团队关联,实现产品自动关联主动应急响应服务;大胆摒弃大而无当、给运维效率带来反作用的功能。

运维工作远非单纯工具可解决,离不开专业支撑团队。

1.3 专业团队的维护 工具目的在于简化运维工作,提高运维效率,即使工具平台做的“更智能、更简单”,但由于信息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不同用户环境的差异,总有一些疑难问题需要借助精专的技术服务团队,在用户现场帮助用户解决。

专业技术服务团队的以下基本要求:全面的信息技术领域覆盖,不可存在技术短板。具有专业的技术水准,这是解决疑难问题的基础。站在用户立场设计解决方案,客观公正,不推销产品。服务本地化,保障及时应急响应。服务与工具自动关联,实现主动应急响应。依赖“技术团队”而非个人,个人不具备全面的专业技术素养。

1.4 运维工作的体系要求 应形成体系而非单纯产品和服务的结合。运维体系涉及的对象应包括业务、用户、服务团队等,运维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容:模式,服务经费来源保障,具体合作方式、服务级别要求等;人员权责,用户方、服务方具体人员的分工和权责;管理制度,考核、相关管理制度;接口,用户与服务团队的对接方式等;流程,巡检流程、应急处置流程、故障处理流程等主要事件的处理流程。运维体系因需而设,因用户而异,但需“简单、实用、可操作”。

2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完善

因信息技术专业性以及运维资源的限制,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全面外包是大势所趋,将越来越精专、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工作交给专业的服务团队,对用户而言,花少量的资金就可以很好解决复杂专业的问题。将用户解放出来,用户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及管理工作,这对用户及服务团队来说是双赢的局面。

2.1 完善运行维护预算管理体系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预算管理首先需要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明确预算管理决策最高机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费用的主管部门及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费用的编制和使用机构。

2.2 界定运行维护工作内容 很多信息系统在进行维护时,存在运行维护工作内容定义模糊、建设和运维划分不清的现象,运行维护费用涵盖的部分内容与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关联性较弱。在考虑信息系统运行维护预算时,必须要明确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的界线,对于系统开发建设的支出要纳入投资计划管理,避免系统建设内容与维护内容交叉,维护费用严重超支等情况。

2.3 研究运维人员数量和费用标准 进入运行维护期后,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运行维护人员数量是费用预算的关键。除了软件行业计算复杂的功能点方法外,也可以按照实际工作签单制核定运行维护工作量,以本年度结算额核定下一年度预算。维护人员费用标准可以参照信息项目市场行情调整确定。

2.4 规范运行维护费用预算编制 完整、严谨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预算必须以相应的预算管理办法为依据。建立集团公司统一的预算办法,从人员费用标准、软硬件费用的核定方法、运行维护费用的分摊、工作量确定等方面,促进运行维护费用预算的规范化管理。

2.5 加大运行维护工作监督考核 在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中监督考核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是否能取得显著的效果,运行维护费用是否能物有所值,需要采取必要的考核,对运行维护费用的执行情况加以监督。每年从考核服务合同、付款申请、采购单据、工作单据等原始凭证出发,审查信息系统运行维护预算执行情况,作为下一年考核新预算的参考。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当中需要我们充分的重视,从运行维护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以及成本等方式合理确定,在管理上不断建立长效机制,推进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陈珂,殷国富,姜华,等.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4,36(6):82-86,101.

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基层环境应急现状对策

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也处于开拓创新期,基层要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就必须具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打造专业管理队伍,准确地把握环境事件的特点,遵循自然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这是历史赋予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2011年是“十二五”环保规划开局之年,如何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对于顺利完成规划目标任务至关重要。要围绕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有效防控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环境安全大局稳定。

1.当前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部分领导重视不够,应急预案不健全。一些地方对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环境应急概念模糊,对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尚未真正形成。基层环境应急预案缺乏操作性,甚至在预案编制上有部分地区存在部门抄政府、企业抄部门、下级抄上级的现象。个别地方还存在应急预案未能及时修订完善、预案与预案之间衔接不够、对应急物资储备和灾害状况估计不足、缺乏应有的防范意识等问题。同时,基层很多群众防灾知识匮乏,应急、应变、防灾能力低下,导致在灾害来临之际不知所措。这些问题必然给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

1.2应急机制不健全,应急任务不明确。环境应急与监察任务不明确,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应急管理理念得不到落实,一些地方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存在“有事一拥而上,平时无人负责”的现象。环境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上下信息不共享。《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环境应急机构必须独立。但从实际来看,大多数地方落实并不理想,有些地方政府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把环境应急机构当做政府的“救火队”、“消防员”,与国家环境应急管理机构缺乏上下联动,缺乏信任与沟通,缺乏信息共享。

1.3应急队伍建设滞后,应急应对能力不足。环境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要求基层应急队伍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到位、第一时间作为,并要处置妥当。一旦不能妥善处置,往往会出现公众恐慌的局面,导致环境污染事态进一步恶化。目前,基层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应急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地方无应急指挥机构、无应急专业人才、无应急专项资金、无应急专项技能,应急救援力量和装备严重不足,一旦发生重特大事故,基层的应急救援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救援需要。

2.推进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2.1未雨绸缪,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目前,基层环境应急工作机制还不健全,内部未形成有效机制,对外联动机制仍处于探讨摸索阶段。因此,要结合实际,以加强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为契机,加快促进地方环境应急机构的建设。针对本地区的主要环境风险类别,做好风险源的识别、监控、管理工作。基层环境应急管理部门必须加大环境隐患排查力度,积极做好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排查工作。

2.2固本强基,大力推进基层应急网络、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环境应急能力。推进环境应急网络建设,积极与国家环境应急机构在软件上对接,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做到第一时间准确判断,便于协同指挥。高度重视基层环境应急部门标准化建设,自上而下地完善环境应急装备配置,配备完善的应急监测和人员防护装备,为处理好突发环境事件打下坚实基础。针对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型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参与部门及职责分工,明确应急工作程序,突出重点核心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演练活动。

2.3厉兵秣马,建好3支队伍,努力提高基层应急应对能力。突发环境事件能否妥善处理,取决于基层环境应急机构是否具备3支队伍:一支综合素质强的管理队伍、一支年富力强的救援处置队伍、一支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工作,通过演练完善预案,增强基层环境应急准备工作的针对性。要做好防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力推进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经常性地开展以“减灾”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特别是通过新闻媒体,将防灾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2.4对症下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我国的公共应急管理体制建构于全能政府的理念之下,全能政府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政府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政府确实应该在应急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但主导作用不是全部作用。政府在公共应急管理中应充分保障、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和公众的积极参与,这样可降低政府公共应急管理的成本,提高公共应急管理的效率。另外,民间组织调集社会资源的能力、动员志愿者的能力、内部管理运作能力以及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等需要进一步提高。

2.5要力争做到“五个第一”。第一时间报告,说清风险源和影响范围;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控制事故蔓延;第一时间开展监测,有效降低事件成本;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信息,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度。第一时间组织开展调查,积极做好风险评估及处置工作。突发环境事件由于事发突然、现场复杂、人员混杂,在处理过程中易造成现场破坏和证据丢失,给调查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第一时间组织展开调查,积极做好环境风险评估及处置,有利于环境应急工作人员及时准确弄清污染源和污染因子,为政府决策提供法律依据,有利于保留企业的违法证据,为事后责任认定提供第一手资料。

作者简介

赵玲(1977年4月―― ),女,助理工程师,现从事环境监察工作,已发表专业论文2篇。

参考文献

[1] 贾志刚.安徽省环境监察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 生态学报,2005,25(2):254-260.

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范文5

一、人力资源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一词最早是由小阿瑟?威廉姆斯(美)与理查德?M?汉斯等西方学者提出的,他们指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因素的识别、衡量与控制等,利用最小成本将风险所致损失降到最低的管理办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属于风险管理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具体是指采用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甄别、衡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通过最小的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所致损失。该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一般包括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工作分析、劳动关系、企业考核、人力资源分配以及薪酬待遇等。

二、电网企业人力资源风险因素

(一)人力资源风险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管理科学的一种,具备较强的过程性与系统性,其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存在不确定性。一般来讲,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自身风险、管理过程风险以及环境风险等。对于人力资源本身的风险,有专家指出,与其他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唯一的区别在于其作为“人”的本质,人的特殊性注定了其自身具备风险。

(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主要突出表现在“过程”中,简单地说,其风险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每个工作环节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力资源招聘风险。过度重视或追求高学历、偏重第一印象或工作经验、专业不对口或“人才高消费”等。第二,人力资源培训风险。缺乏有效培训机制、培训内容片面、只注重高层或管理层员工培训、培训成本高、重视理论忽视技能培训等。第三,员工薪酬风险。员工薪酬不公平、薪酬结构不合理等。第四,绩效考核风险。不公平公正、考核对象偏差、考核操作不科学、目的不明确、与员工培训和成长联系不大以及考核结果反馈不透明等。

除以上所述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因素外,企业用人、劳动关系、人力资源整合以及离职风险等多个方面,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管理风险。

(三)环境风险

电网企业的经营离不开其内外部环境,其复杂性环境决定了其高风险性,具体体现在:第一,管理层风险。电网企业管理层是其内部环境管理,关系到国计民生,不仅需要严格按照企业化经营,还要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其管理工作要求更高,管理标准更加规范。第二,员工层风险。电网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位员工的努力,人力资源因素具有较大变数,是企业最不可控因素,员工自身的职业道德、心理因素、自身素质、思维动态以及身材气质等,均与其工作效果具有密切联系。第三,国家机关与政府部门是电网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与先决条件,政府各部门(如工商、税务、劳动保障以及环保等)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第四,社会环境风险。社会大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对电网企业的快速发展有重大影响。

三、电网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对策

(一)树立风险管理理念

理念与实际行动具有先后关系,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因素,企业管理理念是其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何种管理理念就会引导何种管理实践。电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先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明确风险管理在企业组织机构与运作规则中的重要地位,为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改进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流程是电网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心环节,是为了减少风险因素、降低管理风险、实现风险控制、降低企业损失所实施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流程并不单单是指由上到下的直线型过程,还是一个相互联系与改进的循环进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管理风险识别、风险程度评估、风险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监控4项,将所有工作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可促进电网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三)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中,所创造与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物质形态与精神财富,其核心在于价值观,主要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企业制度、历史传统以及行为准则等。电网企业中的文化管理是依照国家电网要求所建设的特有文化,具体内容包括安全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等子体系。除此之外,还需重视并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管理文化,并将其融入至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力度,提高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水平,树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理念,增强企业员工的认知,规范其自觉行为,从而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四)建立风险管理应急处理机制

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安全发展、风险管控、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专业管理的理念和目标

安全管理“三步法”以“以人为本,关爱生命”为核心理念,倡导“相互关爱,共保平安”,从员工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出发,通过强化监督检查和加重违章处理,实施严格管理,确保“不越红线”;通过推进标准化建设,创造安全和谐的作业环境,实现科学管理,保证“难越雷池”;在严格管理和科学管理的前提下,塑造诚信和谐的企业安全文化,逐步建立起员工与管理层间的信任关系,实现长治久安。

在“严格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的三步法中,科学管理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并有效运作,来建立文化管理的诚信之基,从而实现向文化管理进步。公司在实践严格管理的前提下,努力践行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安全标准化管理,推动安全工作的科学管理,构建起企业安全发展的格局。

2主要做法

2.1强化组织保证,构建运转高效的三大体系

构建更扁平的安全生产指挥系统,压缩了工区(车间)一级管理层级,专业管理人员直接管理班组,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构建更专业的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强化了专业管理职能,实现关键生产运营专业管理的细分,技术管理和技术监督得到强化,专业人员对安全生产技术保障能力更强,基础管理工作得到巩固提高。

构建更全面的安全责任体系,集约党群组织的优势,更能充分发挥思政、工会工作的优势,培育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思想保证系统作业更明显。

2.2强化安全会议管理,有效提升安全分析质量。

充分体现更专业、扁平化管理要求,以月度安全分析会为核心,规范各类会议议程,提升安全分析质量。在月度安全分析会前,由各专业分别组织召开主管经理全部参加的调控分析会、输变电运行分析会、配电运行分析会,由安监部组织召开三级安全网例会,做到对月内发生的每一个安全问题、缺陷、隐患进行逐条分析,从不同层面全面分析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原因,制定和明确整改措施,形成专业分析报告。

2.3强化班组建设,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合理划分专业管理与班组职能,将日常事务性协调等工作划归专业职能管理,更加突出班组的现场安全管控作用,强化了班组安全风险分析与预控。使班组管理回归本质,安全管理基础更加扎实。落实“三日工作法”,即“分析总结昨日工作、调整校正今日工作、预备安排好明日”工作,规范班前班后会内容和形式,扎实做好风险分析和落实预控措施,使班组作业安全风险得以有效防控。

开展“走基层、转作风、促管理”活动,要求公司生产部室专责每年深入班组全过程参与管理与作业组织不少于30个工作日,提出每月“全过程参加一次现场作业、参加一次安全日活动、查找和解决一条安全问题”的“三个一”工作要求;突出班组安全教育培训作用,应用安全管理模板,规范安全日活动内容。通过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在线管理,对活动成效进行检查评价,提升安全日活动的效果。

2.4强化计划管控,有效控制生产作业现场安全风险

严格检修计划管理。在计划编制阶段充分分析作业环境和条件,运维检修部在收集月度检修计划时,提前做好作业准备,协调现场措施、工作节点以及施工人员、车辆、工器具等必备项目后,由调控中心组织平衡后下达检修计划。在计划实施阶段实施周平衡,对作业风险进一步校核,同时确定到刚到位人员。按照“严进宽出”的原则,严格控制未充分做好风险分析和预控措施的作业的执行。明确带电作业工作,必须纳入检修计划管理,严防现场作业风险。

加强到岗到位到责管理。强化现场把关作用,推行到岗到位标准化工作,修订下发了公司《到岗到位监督检查暂行规定》,明确了各类现场应到岗到位的人员,制作了到岗到位监督检查表单,按期和严格执行到位检查计划,以标准化的流程规范到岗到位管理工作,做到管理闭环。

2.5强化培训演练,构建快速响应的应急体系

制定整体的培训演练计划,规范应急演练规划、组织、筹备、实施、总结与改进,实现应急机制实用化、演练筹备标准化、演练实施规范化。拓宽演练形式,注重演练实效,着重开展实战演练、无脚本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认真开展演练和应急处置后的评估总结,针对性完善应急预案,实现持续改进。

2.6强化安全用电管理,构建和谐供用电环境

实施农村安全用电“强基固本”工程。组织开展安全用电宣传“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乡村、进集市”活动,多方位宣传农村安全用电知识。全面加强供用电合同管理,明确供用双方安全责任,常态开展安全用电检查,规范责任告知程序,定期组织重要客户用电隐患排查治理,积极督促客户整改安全隐患。逐步实现农村低压电网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健全一二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台帐,定期进行试跳。探索实践群众护线机制,组建常态护线队伍,电力设施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公司连续多年未发生35kV以上外力事故。

2.7强化管理手段,建立完备的应用系统支撑

发挥信息系统的支撑优势,安全管理手段更加丰富。应用GIS系统,实现图实相符,现场安全得到有力支撑。应用PMS系统,标准化作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两票规范性显著加强。应用安全监督与管理系统,安全监督实现在线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流程实现固化,班组建设和教育培训充分强化。应用应急指挥系统,应急预案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