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 问题 探究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185-01
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具有一技之长,直接和社会上各种就业岗位接轨。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普及,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各个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下面就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进行一下探讨: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设置
在高职院校中,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的设置,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课”:WindowsXP、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等,这些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课是必开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达到熟练的程度,因为学生就业以后很可能会用到这些软件。
(二)程序设计课:主要包括VB、C语言、SQL Sever等数据管理课程。学习这些课程,可以扩充学生的计算机软件知识和技能。同时学生可以参加考级,为以后就业提供一个凭证。
(三)网络技术课:主要包括网络基础、网络技术应用等。这个课程的开始,让学生把计算机和网络联系起来,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
(四)“开展专业技能综合课程”:主要是为了结合专业的需要,加强学生解决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能力。例如,装饰装潢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课程方面,必须开设PHOTOSHOP和3DMAX。只有掌握这两门课程,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二、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目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仍然被广泛采用,并且坚持以教师为中心,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抹杀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一样。
(三)学校教学条件制约。由于招生规模的大幅度上涨,学校的机器台数与学生人数比下降,这样就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上机实践。
三、计算机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
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可以采取一种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教师不再是“填鸭者”,而是学生的“领路人”。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并且强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获取知识、学会方法,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并完善认知结构。
(一)提出任务式教学,增添学生学习动力。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所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授Excel电子表格时,对于“筛选”这个功能,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哪个是筛选功能,而是让学生把班级学生上个学期的成绩单制作出来,然后把每个学科超过90分的同学姓名统计出来。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找Excel中各个选项的功能。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可以增添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面对问题情境,学习者能否一开始就采用积极的态势,对学习的成果影响较大。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首要在于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接受任务后,在极大的兴趣驱使下,会产生积极探究的动力。例如,在讲授authorware之前,可以让学生观看用authorware做出来的作品的效果,尤其是动态效果。让学生充满好奇,充满期待去学习这个软件。有了这样的外界刺激,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去学习了,效果一定会很好。
(三)积极交流讨论,认真组织协作学习。把学生分成小组,大家积思广益,然后各个小组进行交流,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例如,在学习3DMAX的过程中,让学生创建一个立方体,直接创建立方体我只用1秒钟,而且点击鼠标两次就可以,而画线挤出的立方体需要点击鼠标四次,而且时间大概也在4秒钟。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不一样,对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会有不同的方法。经过小组协作,互相交流,大家就可以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是教学当中重要的因素,即使是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中,教师仍然是最重要的引导教学的角色,所以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非常重要的。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路人”,掌握方向的指挥者,这就需要计算机教师掌握最新的信息和知识,这样才能给学生指出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把探究式教学方式搞好。
【参考文献】
[1]楼桦.高职高专院校网络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科技信息,2006年.
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专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7-0000-02
Brief Introduction on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 Non-computer Major
Li Man
(Shandong Huayu Vocational&Technology College,Dezhou253034,China)
Abstract:In the face of teaching reform in large degree field of vocational college non-computer specialty,the new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for computer basic course appear.This essay analyzes the need for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on each professional post and put forward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computer,which starts with specialized training goal and combine the basis with specialty and service for specialty,getting better effect in teaching.
Keywords:Computer basis;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Specialty combination.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成为各行各业必备的工具之一,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标志之一。在高职各专业中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并为后续开设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各专业改革过程中,计算机公共课的课时量在不断压缩),使学生学到应该学到的知识,并达到为专业服务的目的,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研究的问题。
一、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一)现状分析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必修的公共课之一,各专业开设的课时数在60-90之间,各院校非计算机专业,不管文、理、工科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目前教学改革中多数也是采用同样的案例和任务进行教学,采用统一的考核方式,用同样的标准进行考核。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师多数是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不懂其它专业。
(二)面临的问题 目前的教学设计,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少弊端。1.不同专业不同方向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要求,而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肯定达不到相同的教学效果。2.各专业都采用相同的案例进行教学,不能和专业结合,使学习和专业脱钩,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为专业服务的目的。3.任课教师没有相关专业背景,不能很好的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进行讲解。4.考核方法方式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
二、高等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一)对各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确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及以“专业服务”为核心的基础知识体系和基础实验体系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首先要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分析,了解各专业职业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及后续课程对计算机基础课的需求,找出各专业对基础课的共性需求和特殊要求,制定分类教学大纲,确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及以“专业服务”为核心的基础知识体系和基础实验体系。
(二)确定计算机基础课的“基础”地位,选择基本任务进行教学,使学生长期受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工作、学习等息息相关。计算机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计算机学科还有一种独特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和物理、数学等课程一样,作为当代大学生通识教育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授让学生能够长期受益的内容,选择典型基本的任务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独特的思维方式、内在统一与外在差异。
(三)面向专业应用,使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相融合,选择特色任务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根据每个学校专业群的情况,把非计算机专业进行大的分类,如:制造类、电子信息类、经济管理类、建筑类等。针对不同的专业大类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任务进行教学,如在Word教学中,对制造类专业可选择机械加工工艺卡片、工程技术要求等,而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可选择产品设计说明书、电子工艺浏览图等,做到基础与专业的有机融合,从“学中学”改为“用中学”,不仅达到为专业服务的目的,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三、高等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
(一)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的课程特点,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重在应用和操作,而大多数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教、练、用”分离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练中学、用中学,做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
(二)根据入学时学生的基础,选择合堂上课,“分层施教”的教学模式
新入学的高职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几乎都摆脱了“零起点”,但也存在地域、城乡及家庭经济状况等的差异,使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合堂上课,分层施教”的教学模式,既不忽略任何一个基础差的学生,又照顾到基础较好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的会、用的会、有的学”。
(三)根据课堂特点,采用“1+2”的教学模式
所为“1+2”,就是一节课配备三个教师,一主讲教师,两辅导教师。因为采用一体化教学,合堂上课,分层施教的教学模式,师资一定要跟上,配备三位教师,分工包片,对学生加强实践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教师指导。
(四)根据课堂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混合教学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把学习变为一种志趣
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机械听教师讲、应付教师的要求,不可能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即使完成了学习任务,也是被动的,无乐趣的,低效率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措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把学习从负担变为乐趣。如,创设和学生专业、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选择新颖、有趣的学习材料,采用讨论、启发、提问等多种形式的混合教学方法和竞赛、多媒体、网络等多种形式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并通过及时反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逐渐地由兴趣、乐趣转为学习的志趣。
四、高等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式、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一)考核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客观评价,看是否达到该课程的培养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培养目标是通过基础课的学习,学生能达到对计算机的“认识能力”、判断和选择计算机“工具与方法”的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获得知识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评价和吸收的能力;“共处协作、共享知识”的能力;发现知识和传播知识的能力;能够自觉遵循并接受信息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并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考核内容要注重能力和应用。重点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操作技能。
(二)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由于考核内容的改革,考核形式也要相应变化,才能对学习效果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考核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相结合,单元考核综合考核相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和学业评定相结合,全方位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考核。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一项目任务的能力标准,评价内容、标准及能力评定等级进行过程考核,期末根据综合评价内容、标准和能力评定等级结合职业资格认证进行综合考核。
五、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整个基础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牢固树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地位和为专业服务的目的,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和专业发展所需,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为专业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幼文.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科技资讯,2009年13期
[2]邓泽民.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
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灵活安排,创造良好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往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时,往往是按照教材的顺序,先讲计算机的硬件基础知识、进制转换,再讲Windows操作系统及Office办公软件。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硬件部分理论性强、专业术语多,且晦涩难懂,往往在理论课讲完后,学生还不知道计算机到底能做什么,更谈不上有什么学习兴趣。鉴于此,在教学设计上,可先导入实例进行教学,再讲解理论,而不必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如在讲授Excel的“公式与函数的运用”时,可选取一个实用或典型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导入到教学内容的开头,至于枯燥的理论,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适时穿行。以实实在在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内容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具体问题的,是有实用价值的,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开好头、起好步。
二、课堂授课方法多样,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授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能否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充分注重实践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一,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边讲边示范。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进行教学,这是一种新型的、直观的、可视化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机房进行。教师通过“教学示范”功能,亲自操作示范,边示范边详细讲解,使学生能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做到真正理解。此外,还可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电子举手、辅导答疑、语音对话、监控管理等功能,实现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处于共振状态,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二,重点突出,阐述精辟。教材是实践的基础,重点内容又是教材的根本。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点多,覆盖面广,而课堂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做到面面俱到、面面精讲细讲是不可能的。如何在系统讲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精辟阐述就显得很重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属于重点内容的包括:一是模块间相似的内容。如Word、Excel、PowerPoint中对文本的编辑。二是本模块特有的内容。如PowerPoint中超级链接、动画效果的设计等。对这些关键内容,要做到精讲细讲,讲深讲透。
第三,注重启发,抛砖引玉。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说:“给学生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创造性很强,教师在授课时应讲究方法,对学生不要“授之以鱼”,而要“授之以渔”。在讲解教学内容时,要重在点拨、引导学生。如在讲解例子时,可以选择各种题型中有代表性的进行讲解,注重告诉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其他的同类型题目让学生自行练习和操作,或共同讨论完成,最后教师再公布答案。
第四,合理分配时间,讲练结合。“计算机不是听会的,而是练会的”,这是计算机教学的一大特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如何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使教与学融为一体,靠的就是操作实践这条主线。因此,要合理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教师演示讲解的时间不宜过长,应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
三、课后练习充实灵活,娴熟操作技能
“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娴熟的操作技能需要大量的训练作前提,而课堂的练习是宝贵且有限的,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用大量的时间来强化训练。由于学生之间程度上存在差异,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练习的需要,教师可结合实际,从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工作相关的计算机问题入手,挑选一些操作性强的项目。如在完成了Word的基础学习后,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实验例子,要求学生编辑一张包含文字、图形、表格的小报,并打印出来。以此培养学生的操作兴趣和动手能力,提高操作技能和技巧。
四、采用无纸化考核测试,积极推动教学
考核测试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导向,用什么方式进行考核测试,将引导学生朝哪一个方向努力。实践证明,坚持《计算机应用基础》无纸化考试模式,对学生平时上机实践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考试模式,不论是理论内容题,还是实践操作题都在计算机上进行,要求学生自己操作计算机完成考试,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在这种考试模式的导向下,许多学生都能自觉地争取时间积极参与上机实践,为学习计算机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五、结束语
随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实践性教学将凸显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然,任何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具体措施也应随之而进行调整和变化,是与时俱进的。
参考文献:
1、何鸿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及手段改革的调研[J].计算机教育,2009(12).
2、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新阶段的教学改革[D].西安交通大学,2006.
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学分制;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05-02
一、实验教学学分制的内涵[1]
实验课程学分制是高等学校学分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为基础,以获得相应的学分绩点衡量学生学习成绩,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研究和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学分制下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学分制要以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核心,以建立实验教学新体系为重点。在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下,实验教学实行学分制施行是适应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必然趋势。要做好实验教学学分制改革,就必须针对现行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计划性模式,从实验方法到报告的编写完成,整个过程都是由实验教师事先制订好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自主性与创造性,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新性,使得实验教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要使学生对实验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必须积极扩展实验教学内容及层次,给实验教学注入新内涵。同时,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实行实验教学学分制,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学资源上,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使实验教学变得更为直观,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掌握实验操作要领;课后复习,回顾实验过程,以巩固知识。从实验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将会使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上,发挥出更为重要、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构建
实验教学内容建设的核心[2]层面分别是总体结构的优化和实验内容的优化。其中总体结构的优化即通过不断调整和组合各实验项目的组成以及各实验之间所建立的组织关系,使实验项目各要素相互配合,整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实验内容整体优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特别是课程内容的重组、整合与精选、凝练。优化的课程内容应该不是原来的课程内容的机械拼凑,而是一种有机的组合、新的创造,在保持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方向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一定的先进性、适应性、科学性,拓宽知识性,把广度和深度很好地结合起来。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内容构建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及应用的特点,结合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需求,编写出既有基本要求,又有充分灵活性的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
(二)教学方法体系构建
1、分类、分层次教学[3]
把学生按专业分类和理工类。人文类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理工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简单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和数据库系统应用能力。分层次即把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项目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类实验项目,其教学目标是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打基础、为后继课程做准备;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应用实验课程,核心内容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应用、数据库系统开发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应用工具,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学习的辅助手段,增强学生毕业就业竞争力,其内容的设置应尽可能结合专业应用实际设置课程。如人文等专业学习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和图片处理;理工类专业学习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应用等。根据学生专业需求构筑计算机知识结构,这种实验教学体系是把学生专业背景引入实验教学中,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实验项目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其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的有机结合。
2、短学期、模块化教学
短学期教学是把实验课程教学时间分为多个周期,每个周期实验教学各有侧重。如秋季学期以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应用为主,同时辅以应用工具软件类实验;冬季学期以办公事务处理软件为主,同时辅以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类实验;春季学期以网络应用和网站设计开发为主,并辅以数据库应用技术类实验,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有针对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项目学习。除了基础部分计算机实验项目外,还要增加多层次的实验项目,如程序设计类、应用工具类、系统开发类等等。实验课程内容模块化是将每个实验模块按不同等级要求进行设计,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选择学习相应模块的实验,同时把实验各模块相结合,这样既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可以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堂内外结合教学法
课内实验按内容分模块组织,以项目形式教学。主要以操作性和验证性的基本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基本实验重在基本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初步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课外实践以综合设计型实验为主,重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设计的训练,主要包括综合程序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数据库的应用等,不同专业学生可根据各自专业知识和能力及今后专业需要有所侧重。实验教学过程中,由指导教师提供相应的实训作业素材,由学生自主完成,鼓励学生拓宽所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计算机技能大赛,如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4、按专业分类法
模块化教学模式增加了实验教学灵活性,但不分学科专业、统一的教学要求对满足某些专业的知识需求是不够的。以经济管理类专业、艺术体育类学生为例,主要开设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类实验,但只学这些是不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可能还需要掌握一些能帮助他们实现数据处理的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如数据统计、信息处理、网页制作等,SPSS软件使用、网页三剑客等实验项目;对于艺术类尤其美术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可能会更多,如Photoshop应用、动画设计、影视制作类软件的使用等。
三、教学资源体系构建
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结合已经变得密不可分。学校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将所有的资源纳入实验平台管理范畴,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布局,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教学资源的构建不是体现在各种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砌,而应该是针对教与学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为教与学提供多种方法和途径。因此,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具有的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实验教学资源应为纸质实验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现实与虚拟实验平台等,其中,实验教学网站建设是条件,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是基础,实验教学软件建设是核心,支撑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建设是保证。
网络实验教学平台[4]是基于互联网络或校园网设施开展实验教学计划的信息管理系统,该体系最突出特点是,能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网络资源,各类实验人员可以接受到一流的实验教学内容,有力地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网上实验教学,使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由于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可以推动各学校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促进新内容、新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共同发展实验教学。
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实验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有些实验一定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有些实验不一定非要到实验室。对于可以不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需要在实验手段上做出相应的转变。目前的高校基本都有良好的网络环境,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不应该仍然机械地要求学生都到实验室来上机实验,而是提供更加灵活的实验平台和实验资源,更加方便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完成实验。如计算机组装实验教学,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计算机组装课程中所需的硬件和实验过程进行仿真,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验设备的不足和计算机硬件高速发展的问题。
四、教学管理体系构建
学校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和学分制特点,制定各专业模块式实验教学计划,规定各专业的必修实验、选修实验;必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保证了学生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必修实验课教学计划是由基础实验技术教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构成。选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所学专业需要,在较大范围内选修,体现因材施教而开设的实验项目。
五、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考核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如何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准确评价学生能力,同时利用考核手段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我们在教学创新过程中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合理的课程考核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针对以往在实验课程考核方面的不足,加强和规范实验教学考核制度,以保障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实验课结束时,组织实验考核,最后根据学生实验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客观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以保障学生学习效果的稳定性。完善的实验教学考核体制,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保证实验质量的提高。
六、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学分制实施,使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科学引导,因材施教,不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也为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长斌.学分制下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实施与创新\[J\].北京:计算机教育,2011,(17):88-91.
\[2\]孙怡,杨露.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19(6):126-129.
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 电大 计算机应用基础 职业生活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而迅速发展的现代化信息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计算机已然成为现在的重要的必备工具。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素质、科学精神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为以后的专门化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就目前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电大教育教学中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们在毕业前必须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这对就业有一定的帮助。电大的毕业生相对于本科生,本来在就业上就处于劣势,如果在计算机实际能力的应用上没有优势,那么在就业问题上就必然面临更多麻烦。所以,电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应该比对别的课程更加着力。
2 计算机职业生活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建构一个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最根本的目的是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模式、学习支持服务、监督监控机制等来支撑。
电大开办的初期,在教学上基本是搬用普通高校的教材,录像课的讲授是“黑板加人头、像”的黑板搬家;录音课的讲授也是“照本宣科”式课堂讲授的机械模拟。电大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创新缺乏,即使有些学校都开始开展职业化的生活化实践活动,但仅仅是呆板的形式化,没有真正让学生增加实践经验,也没有让毕业生满足未来岗位的需求。
2.2 产品教学存在误区
计算机技术是当今科技界成长最快的技术之一,技术淘汰非常快,新硬件设施和软件不断推陈出新。我们可以常常听到学生的抱怨:“为什么学校的电脑不是Vista操作系统,不是2007版本的Office办公软件?”“现在学的软件,社会上已经淘汰不用,社会上用的软件学校都不教。”从技术层面看,学生的抱怨有一定道理,但是根据目前状况,教学内容不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有较大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应该逐渐从产品教学中走出,因为软件教学仅仅是培养技能和素质的载体,教师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技能以及对课程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望。从内容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网络基础及Internet应用。
现今的电大一般把学生的实践内容分成两个环节,第一部分是在校的实践环节,是由教师制定的实践活动。第二部分是毕业生的实习阶段。在实习期间,用人单位一般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把实习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这样一来,学生不但不能得到好的锻炼,也很难达到实习的目的。
2.3 职业资格认定与实际能力脱钩
现在的职业资格认定证书很大程度上已经与现实的能力相脱节。考取证书主要是为了获得某项职位和职业发展,所以考取何种证书要根据自己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而定的。但是很多考生因为缺乏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也缺乏对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的性质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的了解,从而导致盲目报考各种证书,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对自身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我国的各种职(执)业资格考试是由不同部门组织的,所以各种职(执)业资格证书的性质、作用和使用范围是不同的,如有些职业资格证书是职称,有些证书是执业资格证书,所以考生在报考前了解该证书的考试性质等内容是很重要的,不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发现考到的证书含金量并不高。
3 实践策略
3.1 转变教学观念
当今已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知识、新技能、新领域的不断涌现,使得大家必须不间断地进行学习,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又使人们将远程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首要选择对象。现在,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充分表现了他的社会生存能力。因此,只有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改变成帮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参加工作后,顺利掌握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应用能力。所以,一定要改变以理论知识内容为主的教育教学思想模式,变成以实践能力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教学理念。
3.2 建立独立的教学实践模式
教学实践模式转换是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牵涉到教育理念的变革,决定着人才培养能否成为关键问题。计算机和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门逐渐推陈出新的学问,这就表明在电大计算机实践课教学中,必须不断加入鲜活的内容。尽可能减少演示性的展示、实验性的展示,多增加一些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能力实践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让电大学生素质达到社会的要求。
3.3 完善考试方式和手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由实践性、操作性所决定的,是以实践动手为基础的。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考试已经不是教学的目的,课程要求只是一个教学底线,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根本。辅导老师必须通过典型例子强化一般性问题。同时,也为了避免学生中大量存在“平时不学习,考试搞突击”现象的发生,我们辅导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平时的考核。一般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结合所学知识点,定期给学生适当安排一个综合的作业任务。
3.4 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积极性
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意味着,从传统僵化转向现代和开放,最终落脚点还在于服务学生、带动学生自主性学习。此种模式是学生在知道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自觉、积极地进行学习,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一定要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出发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5 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当今社会是一个全民浮燥的社会,作为一位老师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断地研究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要懂得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也许教师的一句句鼓励教诲就是一个个学生不断进步的源泉,并且教师应积极进行探索,使传统僵化的以“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变为“导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4 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职业生活化实践,作为电大教育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实践课程、努力完善实践步骤、改革创新实践内容、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方面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 文纪斌.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4).
[2] 秦昌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范文6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在各行业的逐渐普及,各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日渐增多,而各专业学生层次又参差不齐,因此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针对高职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了“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该教学模式的优劣,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经成为各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石,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不仅是学生步入社会为己谋生的一种工具,更是社会现代文明对人们必备素质的要求。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教育发展也不平衡,导致了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以专业班级为教学单位,同一个起点、同一个步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若考核模式也一视同仁,这样势必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任课老师的教学热情。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工作和学习能力的高低。在许多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就普及计算机教育,幼儿可以在幼儿园通过互联网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动画来欣赏,而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过程都在应用电脑,使其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服务。所以,计算机文化教育在这些国家已在真正意义上成了应用教育,从“用”中“学”,从“学”中“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作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所有高职院校已经成为继政治、英语、高数、体育课程之后的又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素质,即影响到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近年来,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从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研究,如:以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来分类进行不同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实施、课时分配和考核方式设置等;还有以不同专业类别群来进行设置的;也有面向全校学生分层次教学的,部分院校在不断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种权威的模式定位,这就意味着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探讨和实施。本文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了“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适应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需要。
二、本课题研究内容
1.课程内容设置
“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即开设一门主要的公共必修课程,即《计算机应用》,开设时间根据单位教学条件的不同,一般设置在一年级阶段完成;之后根据不同专业后续课程的特点分别开设多门选修课程,如C语言、Visual Basic、数据库、网页制作或多媒体制作等。
“一主”即《计算机应用》设定为公共必修课程,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Windows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信息检索与交流、常用工具使用等,课时设置为60学时,其中纯理论学时为12学时,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完成;边讲边练课时为48学时,全部在具有广播教学条件的机房完成。“多附”即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分别开设的多门选修课程,课时设置为40学时,选修课程则完全根据不同专业需求来制定教学大纲。
2.实施方式
由于学生生源地域条件不一的因素,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方法。虽然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再强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针对理论知识普遍缺乏的现象,注重理论教学,实验课则根据学生基础高低分成几个小组,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小组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布置不同的实践作业。对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辅导,待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再进行一定的技能训练,使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则进行知识加深、拓宽,实验课,为他们布置的不是简单的验证实验,而是引导他们举一反三,去完成综合性的实践作业,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3.教学过程与手段
整个教学过程强调“能力本位”原则,采用项目驱动、任务驱动和问题驱动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整个教学课程都是在具有广播教学功能的机房完成,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授课内容、知识深度、知识广度都依据专业进行调整。如授课内容方面:语言管理类专业,侧重点为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若是电子计算机类专业,还要更多地侧重硬件知识等。搜集整理大量的教学案例,同一知识点,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案例与专业对应的岗位紧密联系,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理解部分抽象的概念,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工作情境。
4.考核手段的思考
本院采用的考核方式是让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等级考试的成绩作为该门课程的成绩,通过近两年的实施,尽管通过率一直很高,但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因为都要参加等级考试,所以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过级率,完全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大量实施题海战术,大部分学生在做完题以后都不知道到底能干什么,这明显和高职教育的目标背离,学生的应用能力没有得到真正地提高。在此,笔者通过大量的调研,同时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就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考核方式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计算机应用课程总成绩应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平时课堂练习和到课表现来评定,占总成绩的20%;第二部分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第三部分由平时大作业(平时大作业可以由任课老师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分教学单元分别设置多次大作业)完成情况来评定,占总成绩的40%,简单用算式描述如下:
《计算机应用》课程成绩=平时上课表现*20%+全国等级考试成绩*40%+大作业成绩*40%
三、小结
通过本院近两年教学改革实践,“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操作简单,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比较适合高职教学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公共必修课程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根据专业特色开设的多门选修课程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但在考核方式上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寻求一种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素养,又可以培养其应用技能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0,(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