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林长制制度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林长制制度建设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建设的系列部署,统筹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以严格资源保护、提升资源质量为目标,探索建立林长制,加快构建“省级统筹、市县组织、乡镇运行、村组落实”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坚持只能增绿、不能减绿的路径和方法。
(二)坚持党政同责、分级负责。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林业资源保护发展网格化责任体系,实行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专责,其他领导分区负责,部门及有关单位领导各负其责,层层压实责任。
(三)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充分尊重自然和科学规律,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对症开方,因地制宜、因情施策,科学经营、规范管理。运用辩证思维,建立长期管用的政策制度体系。
四、坚持全面客观、实事求是。用最严格的监督检查全面如实评价林长制推行工作,科学总结、探索路径、补齐短板,探索成功经验做法。
三、实施目标
(一)探索确立科学合理的保护发展目标体系。通过建立林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森林资源管护体系,探索科学的推进路径和实现方法,确保森林、林地保有量不减少,确保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稳步增长,确保防范森林火灾、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目标任务落实,促进林业资源节约集约科学合理利用。同时,充分发挥好森林的水源涵养、防风固沙作用,深入推进土地沙化防治,为黑土地保田增产提供保障。
(二)探索建立健全系统完备的保护发展制度体系。围绕加强生态保护红线、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等制度建设,结合试点林长制相关工作制度,全面梳理、修改完善、查缺补漏,探索形成系统完备的保护发展制度体系。
(三)探索落实监管有效的保护发展责任体系。围绕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修复、更新进行监督检查,以建立林长制为抓手,强化各级领导责任意识,明确承担部门职责和责任人,不断增强制度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确保林长制顺利实施,取得实效。
四、组织体系与工作机制
(一)建立林长制组织体系
1.分级设立林长。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安排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构建镇、村两级林长制组织体系。我镇林长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共同担任,副林长由镇政府主管林业副书记担任;林长制成员及包保区域由镇相关负责人担任;林长成员部门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村级林长由村党支部书记及村主任担任;村以下设置若干管护网格长,各村网格长由各村护林员担任。
镇林长、副林长职责:负责组织本级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完成本级资源保护责任目标;组织群众护林,组织建立资源保护源头治理网格化巡护模式,配备专职网格长,指导、监督林长制办公室完成日常工作和村级林长履职情况,组织落实会议、巡查等制度,协调配置“一林一警”,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查处破坏林业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村级林长职责:负责做好网格长的推荐,组织开展网格化巡护和一线普法宣传;维护林长信息公示标识;参加乡镇级林长组织的会议,落实巡查要求;协助承包经营人解决实际问题等工作。
网格长职责:负责对管辖区域内林业资源的日常巡护,记录好责任区巡护手册,及时发现、制止毁林开垦、盗砍滥伐、森林防火期野外用火、猎捕野生动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并向上级报告。
镇级林长和副林长为我镇第一责任人,村级林长为主要责任人。村级林长要对镇级林长负责,镇级林长对村级林长负有指导、监督、考核责任。
2.设立林长制办公室。为强化组织领导,便于工作开展,林长制贯彻实施过程中各成员部门按照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共同治林的原则完成好职责工作,设专门的林长制办公室,为本级林长的办事机构,负责林长制日常事务和组织协调、拟订相关制度、组织实施考核、建立保存档案等工作,向林长报告全镇资源保护发展情况,镇级林长制办公室主任由镇林业服务站负责人兼任。
3、设立林长会议。林长会议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落实上级部署的任务,研究解决林长制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二)执行林长制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镇级林长、副林长负责对全镇村级林长及林长成员部门,林长制相关责任人员在林长制工作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要严格按县制定的七项制度执行林长制相关工作:1.档案登记制度、2.信息公示制度、3.巡林制度、4.信息通报制度、5.警示督办制度、6.会议制度、7.工作考核制度,镇林长制办公室在镇级林长的领导和指导下对各部门人员执行制度情况进行督导考核,发现推诿、不作为、慢作为的一律严肃处理。
(三)强化配套措施和公众监督机制
1.配备“一林一警”。镇派出所与林长制责任体系全面衔接,派出所会同镇林长制办公室划分民警执法责任区;民警执法责任区由派出所确定。民警执法责任区配备对应的责任公安民警,“一林一警”配备警员名单由镇、村和派出所共同备案并上报县林长制办公室。名单实行动态调整,如有变动由派出所及时通知备案。
2.因地制宜,按照“一林一策”的原则灵活制定推进措施。镇人民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分解至各村后,各村要统筹兼顾将任务按照本区域实际,科学制定各项林业发展规划,谋划好林业产业发展。
3.主动接受监督。设立群众监督岗或成立公益组织等参与林长制实践,强化林长履职日常监督。
4.规范经常性工作。梳理镇、村级林长、网格长等岗位,按要求定期分时段梳理归类岗位时段工作任务,按照《林长经常性工作履职手册》要求履职尽责。
5.抓好层级落实。对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进行责任分解,确定村目标责任,压实林长主体责任,确保任务目标明确。
6.运用科技手段。配合县林业部门将林长制与“一张图”相结合,与数字化巡护相结合,与林业资源动态遥感监测相结合,探索建立镇级林长制平台系统,提高林长制现代化水平,在图斑变化、环保督察等涉林保护方面发挥各级林长职能作用。
7.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建立微信群、公众号等途径引导全社会关注,鼓励支持社会团体、学校、群众家庭等认建认养“责任林”“家庭林”“纪念树”等公益活动,提高林业资源管护社会化参与程度。
五、工作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20年10月12日-2020年11月5日)
由镇林业服务站牵头,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文件精神落实好调研工作,摸清各村实际情况,科学拟订我镇林长制实施方案和组织架构并征求各相关部门意见,报请镇党委、镇政府审阅通过,完成方案制定和组织架构建立。
(二)实施阶段(2020年11月6日-2021年5月1日)
(1)2020年11月5日前召开镇林长制工作启动大会,正式启动林长制工作。
(2)2020年11月6日前各林长制成员完成和包保村的对接,共同研讨推进措施。
(3)2020年11月15日前将我镇制定的方案、组织架构、正式文件及会议相关资料报县林长制办公室备案,各村按照镇林长制方案做好林长制启动各项工作,镇林长制办公室启动林长制建档工作。
(4)2020年12月15日前将镇人民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分解至各村,村级林长因地制宜按照一林一策原则对本村林业资源进行产业发展规划。
(5)2020年12月31日前镇林长制办公室指导各村完成同公安机关的对接,划分民警责任区,落实“一林一警”并登记备案。
(6)2021年2月28日前镇林长制办公室完成林长制基础档案建立工作,登记林长责任区域及职责,各种相关文件资料归类存档,并报县林长制办公室备案。设立林长信息公示牌。
(7)2021年5月1日前镇级林长组织群众家庭和学校、社会团体认养“家庭林”、“纪念树”,镇级林长组织开展义务植树,认建“责任林”。
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完成任务。
(三)检查验收阶段(2020年11月30日-2021年5月1日)2020年11月开始,镇林长制办公室将对各村林长的任务完成情况陆续展开检查,检查前将进行工作提示。检查结束后,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把检查结果进行全镇通报,对落实工作不力的,将由林长或副林长对责任人员进行约谈。各村林长每季度向镇林长制办公室报告季度工作进展情况,由镇林长制办公室进行汇总上报县林长制办公室,2021年4月10日形成林长制工作总结报告报县林长制办公室。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村级林长是林长制的主要责任主体,要提高站位、亲自部署,抓紧制定工作方案,成立组织、落实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共同推进林长制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二)加大资金投入。将林长制工作经费纳入镇级政府预算,加大林业建设资金投入,完善公共财政支持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林业生态建设,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林长制制度建设范文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立足民生搞配套,改善生态抓提高”的总体思路,以加快水利现代化为统领,整合水利建设资源,健全水利建设管理机制,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水利建设转型升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进程,为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二、目标任务
新建圩口闸45座、排涝站45台套,维修圩口闸100座、排涝站50台套;疏浚农村河道450万方;加修圩堤100万方;新建小型电灌站310座。启动川东港工程,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完善城市防洪工程,完成幸福河整治工程。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强水环境整治,编制完善全市退渔还湖规划,加快退渔还湖进程。
三、工作重点
1、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围绕建设较为完备的引排水系,集中精力,扎实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开展川东港整治工程沿线征地拆迁工作,启动青龙桥建设工程,确保全面完成幸福河整治工程。
2、完善防洪排涝体系。立足防灾减灾,切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进一步完善防御水旱灾害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响应制度,对影响安全度汛的险工患段等薄弱环节,逐一落实处理措施,确保安全度汛。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对病险圩口闸、排涝站进行维修改造,计划维修圩口闸100座、排涝站50台套。积极抓好圩堤加修,提高防洪标准,重点对乡镇结合部、坝头、庄圩、场圩等圩堤险工患段进行除险加固,完成圩堤加修土方100万方。继续完善城市防洪工程,新建长安北桥,新开红星美凯龙南河道125米,畅通森林公园与乌巾荡公园水系,扩大城区防洪保护范围。
3、加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围绕水利现代化目标,推进电站提水灌溉,新建小型电灌站310座,对配套灌排沟渠进行清理、整坡和夯实。实施__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三期工程,在西郊、老圩、钓鱼等乡镇建成3个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计划拆建圩口闸45座、排涝站14座,新建排涝站9座、小型电灌站98座,砼衬砌渠道71公里,圩堤硬质化6.8公里,加修圩堤土方11万方,新建圩堤土方3万方。
4、组织实施农村河道疏浚工程。按照河道疏浚规划,__年计划疏浚县级河道4条,工长29.55公里,土方52.5万方;疏浚乡级河道9条,工长25.8公里,土方37.5万方。启动农村生产河疏浚整治工程,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结合废沟废塘复垦,对急需疏浚的生产河进行清淤,恢复其原有生产、交通功能,畅通圩内水系,着力改善生产条件,同时增加土地面积。__年全市生产河疏浚整治工程总投入资金3000万元,计划完成生产河土方360万立方米,复垦废沟塘1200亩以上。
5、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严格取水许可制度,控制用水总量过快增长。加强计划用水、定额用水管理,着力提高用水效率,突出节水管理能力建设,提高节约用水管理水平,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强化排污许可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积极实施退渔还湖规划,加快退渔还湖进程,加强河道、湖泊保护,全面落实管护措施,保持湖泊健康稳定;进一步完善“河长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体发包、加强监管”的原则,加大水环境整治力度,加强督查考核,确保水环境整治取得实效。
6、全面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认真落实工程管理措施,加大工程管理力度,确保各类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编制重点河道保护规划,严格实行河湖岸线开发利用行政审批、建设项目占用水域有效补偿制度,切实加强河道水域岸线管理。加强执法巡查,及时查处河道管理范围内非法占用水域岸线资源、擅自取水排污、非法采砂取土以及设置阻水障碍物等行为,加强水域、岸线等资源管理。
四、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要把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来抓,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顺利完成建设任务。市发改、财政、农业、农开、国土、供电、林业、宣传等有关部门要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投入保障、建设用地等方面积极支持水利事业发展。纪检监察部门要积极介入,对重点水利工程实行效能监察。市水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牵头统筹做好各项水利工作的组织实施工作。
2、加大投入力度。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市加大水利投入政策,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不断加大水利事业投入,确保当年本级财政可用财力的2%-4%用于水利建设。认真落实“城市建设维护税15%用于城市防洪建设、土地出让纯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加强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同时,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严格执行“一事一议”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对各类中央财政项目,要加大财政资金配套力度,确保足额到位。
3、科学制订规划。各地要围绕农业现代化总体目标,把水利建设规划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全力推进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进程。水务部门要加强与发改、农业、农开、林牧、国土等部门的协调,全面把握工程现状和有关项目规划要求,本着统筹整合、分步实施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水利现代化规划,明确水利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措施,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年度建设目标和分年 实施方案。要进一步做好上争工作,通过项目包装,争取国家、省更多的水利资金投入,加快推进水利建设,增强水利发展后劲。
林长制制度建设范文3
【关键词】两美;浙江;启示
浙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浙江又是吴越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十分丰富和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浙江赢得了“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和“文化之邦”的美誉。建设美丽浙江,是美丽中国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是我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
一、两美浙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层次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经济转型升级之路,依然任重道远。资源要素紧缺,浙江的河流、泥土、空气涌现不同水平的污染。河流污染、雾霾天、食物平安危机等经济发展的不良“副产品”,成为影响百姓获得感的热点问题。
二、两美浙江建设经验与启示
(一)树立最科学的理念。什么样的理念算是美丽美好意义上的科学理念?必须同时具备四个要件:清醒的认识、负责的态度、科学的理念、坚定的意志。清醒认识其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以对人民、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坚定不移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家园。以“重整河山”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以治水治污为突破口,既打出转型升级新天地,又取得生态文明新进展,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
(二)实行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和追逐经济利益之间的博弈,往往最后一刻被利益最大化驱使占了上风。这个时候只有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当终身追究制出台后,企业将不再纠结不清于一时的蝇头小利;当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后,政府将不再压力山大于唯GDP的指挥棒子。浙江始终严把生态红线,打好环境整治攻坚战,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管理政策,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明确提出取消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实质性改革举措。
(三)实现绿色发展,持续打好转型进级组合拳。环保无疑是“美丽浙江”建设的主阵地。当前要以“五水共治”为龙头,加强水环境治理,突出饮用水源保护,突出重点流域、重点河段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整体提升水环境质量。要以治污降霾为重点,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要建立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机制,以耕地和饮用水源地为重点,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专家们认为,在“两美”浙江建设中,要紧紧扭住“经济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不放松,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真正打造浙江发展新优势。环境问题根子在产业,要充分发挥环保倒逼机制作用,通过标准引领、准入监管、减排推动、整治促进、执法监督等措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要切实以“两美”浙江建设为契机,真正把经济发展转到质量、效益上来。
(四)实现绿色发展,推行绿色生产,发展绿色经济,提倡绿色生活。推行绿色生产,持续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完善落实“河长制”,深化“五水共治”成果;深入实施大气、土壤、海湾污染防治,推进城乡垃圾收集、分类和处理;加快养殖业转型提升,减少面源污染。加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发展绿色经济,重点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环保设备制造和综合服务产业,促进节能环保低碳技术及产业成为新增长点。着力提升景区品质,推动乡村旅游业转型。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培育养老、养生、健康等生态经济新业态。
倡导绿色生活,积极培育和弘扬绿色文化,强化政府生态环境信息制度,充分发挥公众、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全方位构建生态环境监督体系,健全生态环境共同参与监督机制,让绿色生活成为浙江百姓的时尚与潮流。我们要用“绿色化”来推动生产、妆点生活,把绿色转化为浙江的“软实力”。
(五)实现绿色发展,保持“山水人田湖”协调发展。“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是人类对大自然认识上的一次崭新飞跃,即赋予大自然以人格意义上的生命尊严,又给予大自然以光辉层面上的人性关怀,同r作出对大自然以有机统一保护的庄严承诺。这一思想的提出与传播,必将对全国乃至全球各国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具有广泛而长久的实践意义。浙江在贯彻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的决策部署方面,提出完善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和跨区域综合治理机制,不断增强对资源环境管制的统一性和系统性。
(六)注重生态建设更要注重人文建设。“两美”浙江建设需要形成精神动力、思想基础和文化条件。专家们认为,要培育和激发全体公民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每个公民都自觉地投身于生态建设中,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美丽浙江、美好生活的新局面;要推动养成与“两美”建设相适应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在全社会树立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生态心理、生态道德;要在全社会传播生态知识,(下转第60页)(上接第58页)开展多形式、多层次以普及生态环境知识为目标的国民生态环境教育,提升全省人民群众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民道德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诚信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展开;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加快步伐;各类主题文明行动蓬勃开展,文明出行活动深度推进、文明旅游活动影响广泛、文明用水活动广泛开展、全民节约行动全面展开。
三、结语
从“两富”浙江到“两美”浙江,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的是浙江人民在建设富饶美丽家园、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日益进取、永无止境地对科学发展实践探索的锲而不舍和对理论的精益求精。这就要求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更好更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一以贯之地抓,一届接着一届地干,为最终建成美丽中国的样本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林长制制度建设范文4
关键词:煤炭运销企业;会计工作;问题
一、前 言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煤炭运销企业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提高经济效益是关系煤炭运销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煤炭运销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不但要进行现代化的生产和经营治理,而且要求会计工作也必须实现现代化。本文就如何加强煤炭运销企业会计工作进行探讨。
二、煤炭运销企业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财会管理人才缺乏。目前,全国煤炭运销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人才严重短缺,各企业具体情况不同。其中,有的空岗缺员,无法实现内部牵制;有的在岗财会人员素质低、能力差,无法胜任本职工作;有的财会人员是低薪聘用的兼职人员,仅单纯完成记账、报账任务,应付税务部门了事。
2.有些煤炭运销企业内部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实行会计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会计行为的合理合规。内部会计监督要求会计人员对本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但是管理者经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者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使会计的监督职能几乎无法进行。
3.小部分企业单位负责人实行首长负责制,阻碍了会计的有效监督。
目前,在一些单位中,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帐,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使得会计工作受制于管理当局,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破坏了正常的会计监督工作,阻碍会计工作的有效监督。
三、如何加强煤炭运销企业会计工作
1.实现财务管理制度化
首先,煤炭运销企业财务部门要按照现行法规制度的要求,结合煤炭运销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符合煤炭运销企业发展要求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保证煤炭运销企业经营发展到哪里,财务管理就落实到哪里。其次,煤炭运销企业财务部门要在保证财务核算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财务信息的主渠道作用,实施跟踪煤炭运销企业的动态化管理,及时提出财务建议,使核算型财务管理转变为管理决策型财务管理,从而成为煤炭运销企业决策者的左膀右臂。再次,在内部控制方面,应当对财务机构的设置、财务人员的职权、凭证资料的签署、传递、汇集流程、财务记录和财务报告的编制与报送事项做出明确的规定。
2.建立“管理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模式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属于“核算型”模式。事后算账是财务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财会人员主要是对企业已经发生了的经济业务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只是对企业已进行了的经济活动被动地反映和监督。因此,企业财会工作的任务就是对企业的资金占用、资金来源以及财务成果进行事后核算,而无需进行财务预测及决策等方面的工作。在“管理型”财务会计工作模式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重点是放在富有成效的科学管理上。就是要采用现代先进的财务会计管理方法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和会计工作的全过程进行严格地管理,以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经济可行性、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管理的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贯彻执行会计法规、保证单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强会计工作的重要手段。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必须加强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从制度上保证会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4.提高煤炭运销企业会计队伍素质
各煤炭运销企业要积极配合会计管理部门的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要对本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业务能力考核,包括会计制度、财经法规、会计基础,计算机操作能力等方面知识考核,实行优胜劣汰制,优化会计队伍结构。目前的会计工作已超出传统会计核算的范畴,将会计的基本职能扩展到了会计的分析、管理、控制与创新上,新的会计制度使得会计业务处理方法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广阔,复杂程度和会计风险越来越高。因此,每个会计人员应转变观念,将自己由被动的核算工具,转变为一个具有创新管理意识的主动参与者。也就是说,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职业判断能力、综合控制能力、会计创新力和后续学习能力。
5.煤炭运销企业应该确定精细管财观念
科学管理的保障是民主管财。阳光透明的民主管财是实现精细管财科学化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扬民主,不搞“家长制”,不搞“一言堂”,对重大财务决策坚持民主讨论,集体研究;经费管理从严,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坚持“一支笔”、“一本账”、“一盘棋”。科学管理的前提是专业管财。专业管财的科学性体现在“管财执行者”本身,高素质的财会专业队伍是实现精细管财科学化的首要条件,要满足现阶段煤炭运销企业的发展需求,财务人员除传统的财务核算能力外,还应该具备预测决策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各级煤炭运销企业要高度重视财务工作,对财务人员必须加强政治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强化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营造出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必须对财务人员加强后续教育、加大培训力度,营造出浓厚的业务学习氛围;必须稳定财务队伍、关心财务人员成长,营造出和谐的财务工作氛围。
6.加强单位负责人的财务责任
基于科学发展观,完整的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受托责任应包括财务责任、管理责任、法纪责任和社会责任。财务责任主要是指企业负责人有责任要求企业的财务人员要按照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要求,客观公正及时地编报会计报表,提供真实合法的会计信息以及保护本单位资产安全完整和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有责任。
参考文献:
[1]侯俊茹,龙岩: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4):105-109
[2]秦利敏:对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8,(21):125-125
[3]杨东:浅谈我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必要性[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4,(05):114-116
[4]关春玲: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水平[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2,(08):140-145
林长制制度建设范文5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建设;民营企业;企业管理;员工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放缓增长速度、优化调整结构的“新常态”,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问题,基于强化企业管理和员工教育的企业文化建设因此变得十分重要。为发挥民营企业文化更好服务企业经济建设的作用,现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作以下探索。
1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全体职工共同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等。受种种原因影响,民营企业往往忽视文化建设对于推动企业经济建设的积极意义,必须重新加以认识。
1.1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极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层面、制度层面和核心层面等三方面,其中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这是因为,一方面,产品层面的竞争、制度层面的竞争最终都可能通过企业文化层面的竞争来展现;另一方面,核心层面的竞争主要是通过包括先进的企业理念、与时俱进的企业价值观、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企业精神等核心内容在内的企业文化层面的竞争。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其目的就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实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明确和及时调整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战略目标并确保其科学性、前瞻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的竞争力。
1.2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持续增强员工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
企业文化要求企业员工不断强化其本人和所在团队对本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从而增强全体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一方面,企业员工通过认同和遵守企业核心价值观,使其个人价值观和企业核心价值观逐步融合,从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工作责任感、成就感和归属感,使其自愿将个人工作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利用员工的默契和凝聚力来提高工作的协调性,发挥团队力量提高工作效益。
1.3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
企业文化建设必然能够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全体员工的良好精神面貌,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和服务质量。事实证明,企业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提供,正是来自深厚企业文化的现实反馈。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企业知名度和企业品牌价值是一组正相关的关系。
2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常见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民营企业家是绝大多数起家于夫妻档、父子兵、兄弟班、亲友才等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主的家庭作坊模式。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民营企业家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这一重要事情,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源于企业成长环境的“认知误区”
民营企业大多成长于市场经济初期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致使其自身机制受外部影响较大,发育不良,思想偏颇。民营企业家大多凭借市场经济下外在机会和个人能力,更多依赖于个人经验和毅力才得以成功,因此他们“钟情”于将经验教训当作企业发展的制胜法宝。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他们往往重视不够,甚至认为无关痛痒,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应有意义和积极作用总是认识不够深刻,企业文化培育意识淡薄,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不够。他们有的认为,企业应重视企业制度建设和产品质量提升,而不是培育企业文化。有的在建设过程中不愿挖掘和打造本企业的特色文化价值,甚至只是一味照搬抄袭所谓成功企业的现成做法,遵循“求真务实、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等务虚文化大众化思维。有的则片面认为国外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优越性有效性,过于强调制约管理而疏忽人的管理,特别是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管理。事实上,很多全球著名企业正是注重管理方式、管理体系、管理技能、管理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的思想意识、道德素质、人文思想、心理需求、人生价值等精神层面方面的发展,让所有员工将自身发展真正融入企业发展,以人文的方式表达自我价值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实现,从而提高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不断推动企业更好发展。
2.2源于企业家自身素质的“建设误区”
我国民营企业家大多是俗话所说的“土豪”阶层,表现出职业化水平偏低、个人综合素养不高等“乡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导,有些民营企业忽视社会责任的承担,他们不是通过提高待遇或提升企业文化以激励员工,而是刻意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进行“捆绑”,从而使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对立起来,甚至不顾企业诚信和企业社会声誉,在市场行为中生产偷工减料、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违规践踏商业伦理,直接削弱了员工对企业的信赖度。有的企业在阶段性“成功”之后,要么习惯于“经验主义”不思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凝练,要么以“家长制”代替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以“家族观念、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的企业氛围对企业员工进行“压迫性”、“利益导向”等文化灌输,致使企业员工创新力、创造力受限,安全感、成就感和归属感缺失。上述背景之下形成的企业文化,表面上虽有建设甚至“颇有建树”,事实上只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造成企业文化建设迷失方向,其结果自然是企业文化建设乏力,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甚至造成政令不通、士气不足、效率不高、人心不强等问题,更谈不上形成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3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3.1提升企业家个人素质,引领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方向
民营企业家个人素质的高低关系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他们通过提升个人素质,可以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成效,能够引领民营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方向。因此他们应发挥其个人素质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培育的决定性作用。这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第一,让民营企业家参加MBA、EMBA等高端培训,掌握现代管理知识技能;第二,培养民营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和管理才能,使其具备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创新能力、风险意识、担当精神、责任意识等;第三,提升个人品德修养,提升人格魅力,把企业做成体现人生价值的大事业,把利益追求转变为社会责任和职业精神。
3.2积累企业文化底蕴,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原则
企业家在自觉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必须立足于企业发展实际,充分挖掘企业文化资源,积累企业文化底蕴。要重点挖掘和整理出能够反映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企业开拓精神、企业家个性化品质等方面的企业文化基因,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从企业制度、工作流程、沟通渠道、绩效评价等方面构建适应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倡导开放、民主、和谐、先进等企业核心价值。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原则,注重员工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关心员工个人成长,尊重员工个人选择,帮助员工实现个人发展目标,使其将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因为只有尊重员工并使其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得以调动,敬业心和归属感才能得以彰显,企业文化才能深入人心,企业发展才有真正的核心内驱力。
3.3建构企业创新文化,体现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特色
民营企业创新文化是指民营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以及创新物质形态的总和,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创新文化环境等。创新文化能够唤起一种不可估量的能量、热情、主动性和责任感,帮助民营企业实现更高目标。培育民营企业创新文化,要坚持思想多元和公开交流、鼓励创造技能和知识、营造激励员工的工作环境、保证企业信息的分享和管理、培育员工风险意识和挑战精神、允许犯错和容忍失败、倡导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高度重视执行力,此外必须要制定创新激励机制,要鼓励创新和奖励创新,确保成功提出创意的员工能够得到承认和奖赏。民营企业在营造创新氛围和制定创新激励政策方面有着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能够将创新精神和企业文化建设更好地融为一体,因此在建构本企业的创新文化过程中也易于形成体现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特色。
3.4打造企业立体文化,发挥民营企业文化的精神动力作用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应围绕民营企业的经营系统来进行多维架构,即可以分别建立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的企业文化,如组织文化、制度文化、教育文化、管理文化、激励文化等。如果将这些不同维度的文化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部门各部位各层面,可以提高企业战略实施的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可以实现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协调合作,保障企业组织有序、决策民主、管理高效、调控及时、奖惩分明,以确保企业战略的顺利实现。当然,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还必须体现企业文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保证企业内外文化相得益彰,共同丰富和培育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
如何发挥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作用呢?一方面,民营企业对内要加强企业党建群团工作,发挥党员团员和工会成员等“有身份”的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先锋模范引领作用,让本企业发展愿景、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创新意识、企业开拓精神等文化内涵与国家文化建设要求特别是关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要求统一起来,带领全体企业员工对本企业核心价值观有统一完整和科学的认识,使其自愿参加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自动提升文化内驱力,自觉提高个人创造力和奉献意识,自觉形成团队战斗力和凝聚力,从而为企业发展带来强大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对外要加强企业品牌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美誉度和企业品牌形象。可以通过有效的企业形象宣传,打造企业的品牌效应,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对于本企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信赖度,激励员工自觉敬业爱岗,主动创新创造,自愿为企业发展恪尽职守。因此,优秀的民营企业文化必须是内外合一、内外互补的企业文化,必须是能够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精神驱动力的企业文化。
总之,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新变化新形势,顺应经济发展规律,遵循企业文化建设规律,从民营企业发展实际出发,从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出发,既体现民营企业的战略发展的个性化要求,又体现经济发展新时代的总体性要求,尤其要体现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使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民营企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濯,聂耀东,王希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5.
[2]张松岳,俞松坤.浙江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瓶颈与推进对策[J].经济师,2015,(6).
[3]张喆.论民营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3).
[4]高长正.浅析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策略[A].上海市烟草专卖局获奖论文集[C].2016.
林长制制度建设范文6
关键词: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信任
一、基本概念
(一)家族企业
家族企业指资本或股份主要控制在一个家族手中,家族成员出任企业的主要领导职务的企业。美国学者克林·盖克尔西认为,判断某一企业是否是家族企业,不是看企业是否以家庭来命名,或者是否有好几位亲属在企业的最高领导机构里,而是看是否有家庭拥有所有权,一般是谁拥有股票以及拥有多少。这一定义强调企业所有权的归属。文中家族企业即是此意。
(二)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是指在一个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企业中承担法人财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全面负责企业经营管理,对法人财产拥有绝对经营权和管理权,由企业在职业经理人市场中聘任,此市场即包括社会职业经理人市场又包括企业内部职业经理人市场,而其自身以受薪、股票期权等为获得报酬主要方式的职业化企业经营管理专家。
二、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间互相不信任
几千年封建社会价值观普遍对血缘关系比较信任,而对非血缘关系的他人缺乏信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家族企业越做越大,企业的管理资源不足,管理制度落后,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理性的家族企业家迫切需要职业经理人团队来制度化管理企业,职业经理人更需要企业这个平台来发挥自身的管理专长,两者合作是否顺畅,彼此间的信任是基础。
(二)民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之间存在期望落差
民营企业家对职业经理人期望过高,民营企业家(雇主)认为职业经理人缺乏责任感,职业经理人则希望雇主是开明的人,可是当雇主拿自己当外人,缺乏最基本的信任时,职业经理人的工作热情则会受到严重打击。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都要有个较长期的过程,而民营企业家引进职业经理人后,期望职业经理人立刻出成绩,要求职业经理人在短期内就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变化:或业绩创高,或起死回生。过高的要求导致职业经理人的机会主义思想,信息的不对称更使得职业经理人转嫁自身的责任和风险。同时,家庭企业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阻碍职业经理人的能力发挥。
(三)没有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市场
在我国目前没有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企业家引入职业经理人大多数是依靠朋友的介绍或经理人的自荐,经理人的岗位和报酬则在于双方的谈判定价,在谈判过程中,职业经理人想要个高价(我要干有所值)民营企业家则认为给了职业经理人那么高的待遇(工资等)你就得完成很高的业绩(我的付出更要有回报!)。当职业经理人获得的薪酬不能完全补偿职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本收益时,就会产生不满足感,产生心理落差,会出现怠工状况,利用自己在企业中的职务满足需求,可能就会伤害企业的利益。
(四)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
企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重点表现是人治,民营企业家家长制度,老大心理,不放权,过多地指挥企业的具体工作,导致职业经理人无所适从,在新人(新引入的职业经理人)与旧部(与企业成长起来的老员工)之间存在关系难协调,各种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民营企业家多年来事必躬亲的职业习惯,做不到放权和授权,这大大地阻碍了职业经理人能力的发挥,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改善民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关系的措施
(一)建立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
社会诚信体系是以社会诚信制度为核心的维护经济活动、社会生活正常秩序和促进诚信的社会机制,是一项政府推动下全社会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
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企业发展的生命,是个人立身的根本。整个社会讲诚信,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就会带动企业家和经理人彼此信任,形成良性循环。
民营企业家要解放思想,改变“家长制”观念,要充分的信任职业经理人,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学会放权和授权,运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应与民营企业家经常直接沟通,了解老板的真正意图,缩小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现象,淡化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影响,就事论事,提高素质,加强自律,勤勉尽责,理解信任老板,改变频繁换老板的现象。 转贴于
(二)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双方要准确定位
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双方要准确定位,降低双方对彼此的期望值。企业家要明确自己是企业的所有者,要站在“出资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一定要放手,要真正实现民营企业管理的职业化进程。职业经理人应把自己定位在“执行者”的位置,不可有“离了我企业就转不动”的心理。应把股东利益最大化和企业效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而不应把自己利益最大化做为价值取向。
民营企业家能否授权,授权的范围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老板的眼界,他对得与失的评判水平;另一方面取决于职业经理人的能力、水平和素养,但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老板对职业经理人的信任程度。
信任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职业经理人必须加强自律,要有大局观念,从大局出发,站在企业的角度想问题,只有企业做大做强,才有职业经理人施展的空间,个人的成长是以企业成长为前提的,从长远来看,民营企业家、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利益是一致的。职业经理人要避免只看眼前利益,不顾企业的利益,做“损公肥私”的蠢事,损害企业,破坏自己在老板心中的形象,损害自己在行业领域里的形象。
职业经理人要清楚自己是企业的员工,是聘来工作的,明确了自身的角色定位,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快乐工作,尽自己的权限发挥作用,施展才华,为企业和自己创造价值。
(三)建立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和评价体系
众所周知,知识和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越来越重要,现代生产正在由围绕机器转向围绕知识进行。人力资本由此取得了对货币资本的压倒性地位。而我们的民营企业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年薪制、股票期权以及其他的激励措施仅仅是市场为合理定价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而顺理成章作出的制度安排。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下,职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本必然会找到自己的合理价位。可见我国应建立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市场。
政府要为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建立提供平台,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职业标准、建立科学的职业经理人培训选拔机制。要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建立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体系,推进职业经理人的招聘录用、解聘辞退、信誉道德评价、职业规范、待遇保障等人才引进与流动方式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根据行业领域的特点,建立规范的职业经理人流动平台,政府可以利用高校和企业资源,提供平台,使二者结合起来,建立社会组织形式的团体,从专业和实用的角度建立起较为客观的人才评价机构和体系。既要注意避免只重学历、也要避免只看资历的问题,为职业经理人的市场运营提供良好的秩序保障。
(四)健全民营企业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理性的制度系统,然后根据企业具体环境逐步加以变通和灵活应用,“活化”这一系统,为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更好的合作提供制度保障。管理制度不能流于形式,要严格按照制度执行,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并严格按照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规律办事,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努力调动职业经理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调好职业经理人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