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观经济形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观经济形势范文1
关键词: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经济管理行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成为当前事业单位或企业单位主要的管理方式。经济管理在我国事业单位中的应用体现了我国政府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经济管理的应用使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有所提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许多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对于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进行经济管理中对自身单位内部的管理风险和财富风险不能很好地进行认识,导致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脚步缓慢。面对当前信息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我国事业单位应如何进行经济管理,从而使事业单位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是当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应用过程中由于领导层缺乏管理经验,员工缺乏管理意识等造成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缓慢。因此,对于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行为应该进一步改进。通过对经济管理制度和行为的建立来实现我国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增强事业单位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意识,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人才的使用,提高经济管理质量
人才的建设是事业单位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在未来我国事业单位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人才的建设。首先,在事业单位构建社会效益的过程中应该在保证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对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员进行部分调整或扩招,通过人才的积累实现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的利益建设,为社会进行服务,发挥良好的服务效益,为社会的良好发展做出保障;其次,对于事业单位内部的经济管理人才的道德素质和社会技能进行培养,通过人才素质的培养实现事业单位内部素质的提升。对内部经济管理人才进行管理培训,创建良好的经济管理氛围;最后,在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做到“好钢用到刀刃上”。将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安排在单位需要的和关键的位置上,从而发挥最大的人才使用价值,为事业单位创造更多的利益价值。通过对事业单位人才进行合理的使用,使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中实现事业单位社会利益最大化,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二、完善管理制度,促进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建设
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实现经济管理的必然依据,因此在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应该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为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应该遵循事业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和社会法律法规,通过以社会法律法规为基础对事业单位内部的制度进行完善,进而维护事业单位经济利益;其次,在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各项管理部门来实现事业单位的管理。例如可以建立主导经济管理的部门,通过专业部门的设立,使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更加具有专业化。或设立经济风险评估部门对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专门的评估,从而保证事业单位内部的发展,降低在服务过程中的风险性;最后,对事业单位内部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根据员工的主观意识和客观需求制定合理、公平、透明的事业单位奖惩制度。通过制度的建立激发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事业单位员工工作的效益,促进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用。
三、提高风险意识,增强经济管理的落实
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风险意识的建立是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依据,因此事业单位内部员工的风险意识至关重要。风险意识主要包括财务风险意识、管理风险意识等。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事业单位员工的风险意识:
①对我国事业单位的财政部门的人员进行风险意识培训,使员工在工作中认识到风险意识的重要性;
②建立事业单位风险评估系统,加强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
③设立专门的风险部门,通过部门的设立使员工了解到单位对风险意识的重视,从而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
④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层进行经济管理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培养,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我国事业单位在经济发展中的要求,充分发挥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使事业单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和人民服务,创造更好更多的社会价值。
总结
通过对我国事业单位中经济管理的分析,了解我国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缺乏主管人才的培养和客观意识的建立,因此在事业单位未来发展过程中应该建立良好的经济管理环境,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策略,对事业单位中管理意识和风险意识进行提高,完善经济管理体制,构建财务部门和风险评估部门,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玄枝.浅谈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及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4,27(01):104-105.
微观经济形势范文2
京国土房管市二〔2002〕1127号
各区县国土房管局、各房地产经纪机构:
为加强对房地产经纪机构及房地产经纪从业人员管理,规范房地产经纪行为,促进房地产经纪行业健康发展,根据建设部《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建设部《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建设部等七部委《关于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北京市外地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条例》、《北京市外地来京人员租赁房屋管理规定》、原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北京市房地产经纪机构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挂牌公示制度
本市实施房地产经纪挂牌公示制度,各房地产经纪机构及其下设的分支机构应在其住所明显位置悬挂《营业执照》、《北京市房地产经纪机构资质证书》正本或《北京市房地产经纪机构(分支机构)资质证书》原件并张贴其全部执业经纪人《北京市房地产经纪资格考试合格证》复印件。
二、合同管理制度
(一)、房地产经纪机构从事房地产经纪业务,必须签订房地产经纪合同,房地产经纪合同应保留三年以上。未签订房地产经纪合同,不得收取佣金。
(二)、房地产经纪合同应符合《合同法》的规定,推荐使用市工商局与市国土房管局制订的合同示范文本。
(三)、房地产经纪合同实行房地产经纪人负责制,每份房地产经纪合同应有《北京市房地产经纪资格考试合格证》持证人签字并注明资格证书号码。
(四)、非因房地产经纪机构的原因导致房地产经纪事项未完成或部分完成的,房地产经纪机构可以要求委托人支付在房地产经纪活动中发生的必要费用,但应在房地产经纪合同中载明。
三、房地产经纪广告
房地产经纪机构房地产经纪广告,应在广告中载明机构名称、资质证书号码。广告内容必须真实,不得虚假广告,不得以其他房地产经纪机构名义广告,不得允许其他组织或个人以本机构的名义广告。
四、房地产经纪业务规范
(一)、房屋租赁经纪业务
1.房地产经纪机构从事房屋租赁经纪业务的,应查验出租人及承租人的身份证明和房屋权属证明,并将复印件保留三年以上,以备相关部门查验,不得居间不符合出租条件的房屋。
2.房地产经纪机构从事涉外房屋租赁居间业务(所谓“涉外房屋租赁”是指承租人为境外人士或外资机构)的,应在房地产经纪合同中告知房屋出租人到市涉外安全审查办公室办理涉外安全审查手续,经批准后,方可出租。
3.房地产经纪机构从事外地来京人员房屋租赁居间业务的,应在房地产经纪合同中告知房屋出租人到房屋所在地的区县国土房管局或其授权的机构办理房屋租赁许可证,取得租赁许可证后到房屋所在地公安机关办理租赁安全合格证。
4.房地产经纪机构从事房屋租赁居间业务的,应在房地产经纪合同中告知租赁双方当事人到房屋所在地的区县国土房管局或其授权的机构办理房屋租赁合同备案手续,其中涉外房屋租赁应到市国土房管局办理。
5.房地产经纪机构从事房屋租赁业务的,应与委托人签订委托合同,委托合同应明确委托的具体事项及上述相关手续的办理责任方。所签房屋租赁合同应注明该房屋的权属情况及委托关系。
6.房地产经纪机构以本机构名义承租房屋并转租的,须经房屋出租人同意。未经出租人书面同意的,不得将承租的房屋转租。房地产经纪机构将本机构所承租的房屋转租的,应负责办理上述相关手续。
房屋租赁合同的承租人与转租合同的转租人应为同一主体,不得以机构员工个人名义承租后以公司名义转租,不得以机构名义承租后以个人名义转租。
(二)、存量房买卖经纪业务
1.房地产经纪机构从事存量房买卖经纪业务的,应查验买卖双方的身份证明和房屋权属证件,并将复印件保留三年以上,以备相关部门查验,不得居间不符合上市条件的房屋。
2.房地产经纪机构从事存量房买卖经纪业务的,应在房地产经纪合同中明确标明该房屋售价或售价范围、各项税费标准、佣金标准及支付责任方。
3.经房地产经纪机构撮合成交的,房地产经纪机构应协助买卖双方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房屋买卖合同中的房屋售价应与房地产经纪合同约定的售价范围相符,如有变化,应征得委托人书面同意。房地产经纪机构不得暗箱操作,非法赚取差价。
(三)、商品房(含经济适用住房)代销业务
1.房地产经纪机构从事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代销业务的,应查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及所售项目的预售许可证或权属证件,不得代销未取得预售许可证的项目或未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的现房。
2.房地产经纪机构从事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代销业务的,收取定金或其他费用时应与购房人签订合同,并约定定金或其他费用的处理方式。
五、房地产经纪纠纷投诉的处理
消费者对房地产经纪机构及其下设的分支机构、房地产经纪从业人员的投诉由该机构或分支机构住所所在地的区县国土房管局负责调解处理。区县国土房管局受理房地产经纪纠纷的投诉后,应将投诉情况通知被投诉房地产经纪机构。房地产经纪机构应自接到通知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区县国土房管局提交调查说明材料(应注明是否愿意接受调解)及有关合同(协议)、发票(收据)。区县国土房管局根据投诉人提交的投诉材料及被投诉房地产经纪机构提交的说明材料进行调解并将处理结果报市国土房管局。
六、房地产经纪违法行为的查处
微观经济形势范文3
【关键词】新形势 事业单位 经济管理 管理目标]
作为非盈利性机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公益性活动,包括教育、科研、公共卫生和设施等,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的大环境下,为了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对其进行经济管理改革必不可少。因此,在新形势下,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事业单位要依据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单位的经济管理。
一、我国事业单位的目标规划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事业单位在社会服务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属于非盈利机构,是由国家机关利用国有资产创建的,主要从事的活动有教育、科研、文化、公共设施、卫生等。由于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国家的拨款,这还增加了国家财政的压力,也使事业单位过分依赖国家,不利于其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中,事业单位也应该顺应其发展,在改革中找到新的目标,改革经济管理,是经济的来源一改往常的单一形式,实现多元化,减少多国家财政的依赖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职能,为我国社会和谐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
(一)筹资管理目标
在低风险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筹集资金,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减少对国家财政拨款的依赖性是事业单位筹资管理目标。在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的企事业单位已经很难健康发展了,由于它不自负盈亏,这也给国家财政带来很大的压力。为了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更好地履行它的职能,就必须转变资金来源渠道,完善经济资源体系的构成,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事业单位筹集资金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国家资助。作为非盈利单位,事业单位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的支撑,因此单位发展需要国家的支持与拨款。第二,事业单位依靠自身盈利。为了增加资金的来源,事业单位可以依靠自身从事的教育、科技、文化等活动,获取收益。第三,捐款募集资金。作为非盈利的公益性单位,其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因此也会受到人民大众的支持。第四,国际贷款获资助。由于国际上对公共事业的支持,向国际银行贷款或是申请国际基金也是事业单位筹集资金的方式之一。
(二)投资管理目标
投资管理目标主要是指事业单位将筹集的资金,在低风险的前提下,经过合理的利用,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我国事业单位的投资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两种: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对人才、技术、专利等方面的投资称为无形资产,对于实际存在的物体的投资,例如对办公场地的构建、办公用品和设备等的投资,称为固定资产。事业单位通过不断地改革发展,资金来源已经不仅仅依靠财政拨款,除此之外还有其自身盈利、社会各界的募捐等,对于这些资金,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职能。
(三)成本管理目标
用最少的资金成本来完成最多的工作,充分发挥资金的作用即为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目标。目前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一般是采用绩效管理办法,而且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大环境下,改变传统的资金收入支出的管理方式,把绩效管理引入到成本管理中,已经成为事业单位发展的大趋势。事业单位在使用绩效管理方法时,要根据单位本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体系,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依据自身情况,制定绩效考核制度,合理管理成本;第二,确立科学有效的成本核算制度以及措施,明确规定成本计算内容;第三,对成本的开支情况进行合理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通过绩效管理方法进行成本管理,可以使事业单位的开支有效且明显地减少,而且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
(四)分配管理目标
事业单位的分配管理针对的问题是员工的薪资以及待遇,进行分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使员工等到公平合理的对待,使工资能够科学合理地被分配。事业单位要实现分配管理目标,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公平、公正、公开的分配制度,根据国家的分配原则,实行按劳分配。对工作能力强,责任心高,能按时或提前完成工作任务且工作质量良好的员工应适当提高工资;对于工作效率差,态度不端正的员工要进行罚款、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开除;在分配岗位时,要根据员工的自身能力,尽量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做好人力资源配置工作。做好分配管理,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三、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对策
(一)加强预算管理
为了保证事业单位的财务安全以及单位的安全运行,要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做好以下两点:第一,做好收入测算。要做好收入预测就要认真分析以往的收入情况,并根据本年度预算增减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推算。而且要求采取一定措施,实现预算的统一管理。第二,编制合理的支出预算。预算支出的编制要根据不同单位的人员数量以及支出管理标准进行分配,对于不同的项目要分类进行预算,要求制定出的方案达到最优化。预算管理要严格执行相关标准,例如员工福利支出的增长比例不能超过财政总收入的增长比例等。此外支出预算要科学合理,不能为了增加政绩而盲目地上项目,事业单位权衡收入支出时,要结合自身的综合情况,量力而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
(二)完善财务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的主要作用是规范单位日常财务行为,发挥财务在日常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便于各部门及工作人员对财务部门工作进行有效地监督。为了有效落实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对应的责任追究制度也十分必要。在完善调整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时,为了使其能够发挥应有的优势,要经过商讨并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进行相应的调整。此外,制定合理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审核,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能够为了防止侵吞资产行为的出现。同时,有专业的人员和科学合理的制度管理事业单位的资产,而不是由事业单位相关负责人直接干涉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保护国家财产不受侵害。
(三)重视基本建设管理
为了避免项目运行的盲目性,减少资金的浪费,事业单位要重视基本建设管理,在建设项目时,要严格执行相关标准,按照整体的规划进行。为了完善基本建设流程,事业单位应该以整体规划目标以及相关的体制制度为基础,建立并完善整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对于重大的项目,实施之前要经过集体讨论,审批过程要实现透明化。杜绝不经审批讨论直接进项项目建设的情况的出现。要完善审批制度,对于建设项目要进行严格审批,以此来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四)控制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企业对于负债融资所应付的利息或本金不能按期支付而导致的倒闭的可能性,为了企业健康发展,事业单位应该高风险意识,财务部门应该加强对贷款资金管理工作。事业单位在进行贷款之前,应该对自身的运营情况以及偿还能力进行合理的评估,确保贷款规模在自己的偿还范围之内,对于贷款资金要进行合理利用。贷款资金一般要运用到单位的基础建设上,例如办公用品的购进等,避免运用贷款来为员工发补贴福利或维持单位运转上。在单位负债比例较高时,要禁止增加贷款,停止有关项目的建设,保证单位资金的正常流转,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
(五)落实内部审计制度
要实现事业单位的健康稳步发展,需要单位内各个部门相互支持与大力配合,切实落实内部的审计制度,使内部审计制度能在高资金利用率、放错防弊等方面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立并健全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意义重大,除了健全的制度外,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审计团队也至关重要,在选拔审计人员时要注重考查员工的综合素质,保证审计制度的严格执行以及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开展审计工作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要重点审点资金、重点项目。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保证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四、总结
面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新时期,事业单位也应顺应潮流,加强对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事业单位只有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要转变传统观念,加强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和分配管理,建立并完善各项经济管理制度,从而实现经济管理目标。此外还要建立有效的经济管理对策,为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柴华.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初探[J].时代经贸,2012.
[2]黄艾妮.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初探[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3.
微观经济形势范文4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快乐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41-02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掌握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因此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培养高质量财经类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中,教学方式普遍存在不足,对此国内相关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我校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教学方式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教学过程以教师单向传播知识为主,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不足。以往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课堂支配者的角色。多数情况下,教师在讲台上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提问和参与的机会很少。教学过程普遍缺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学习过程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②教学内容以抽象理论分析为主,缺乏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方面,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往往注重抽象理论分析,突出对学生运用公式与图形解析教材习题的应试能力培养,忽视对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普遍不高。③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接受性较差。就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而言,一般采用课堂讲授方式,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性
1.互动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转变教师单向知识传播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变单向知识传播为双向的知识交流与互动学习,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自发提问、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实践性。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源于现实世界,课程教学应体现实践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应与现实经济事件的分析相结合,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而是能运用理论知识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与水平。
3.可接受性。课程教学方法要保证能够被学生乐于接受,单纯的课堂讲授很难达到良好的接受效果。教学方法要强调对学生心理的研究与把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快乐的情绪,乐于学习,乐于参与,达到“快乐学习”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1.以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启发式教学强调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与寻找答案,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与教师交流,以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2.以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案例式教学强调以现实世界的经济事件为微观经济学学习的载体,通过对现实经济事件的分析深化课程内容的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改善学习的效果。
3.以快乐教学法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快乐式教学法强调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在把握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改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综上,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框架(如图1所示)。
四、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基于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1.提问式教学与互动性。提问式教学是指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时,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得以形成。教师一方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互动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主动设定问题、主动学习,遇到困难时再寻求教师的帮助,实现更高层次的互动与交流。
2.推论式教学与互动性。推论式教学强调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原理时,如果该原理与前面学习的内容存在逻辑关联,教师可以采用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相关内容,然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已经学习过的微观经济学相关原理中推导出新的理论或结论。推论式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逐步演绎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教师良性互动,使学生与教师的逻辑思维在理论推导与证明中相互融合,改善教学效果。
3.参与式教学与互动性。参与式教学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具体实施过程表现为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布置研究问题,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查找资料、撰写报告、形成研究结论,并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成果的汇报与交流。在“双重互动”的基础上,教学效果能得到更有效的改善和提高。
4.讨论式教学与互动性。讨论式教学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成不同的小组,围绕教学内容,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辩论、质疑,形成研究结论;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相应的互动与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五、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案例式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以改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重理论分析、轻联系实际的根本缺陷。微观经济学课程实施案例式教学,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案例本土化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的选取要坚持本土化原则,一方面是由于本土案例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近,便于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案例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本土案例具有与国外案例不同的体现形态与价值取向,本土案例的采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2.案例来源多样化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的来源要体现多样化原则。案例的确定当然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自主设计,但不能单纯由教师进行设计,而应坚持来源多样化原则。案例可以从历史典籍中选取,也可以从热点时事中选取。对于不同来源的案例,教师应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适当改造,以更好地满足教学要求。
3.案例关联性与综合性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式教学要体现关联性与综合性原则。案例关联性原则强调案例内容要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性,不能仅仅由于提高学生兴趣等原因,忽视案例关联性,盲目引入案例式教学;案例内容要体现综合性,不能因为针对某一知识点,而采取过于简化现实事件的抽象案例,案例要有综合性特征,以更好地与现实世界相吻合。
4.案例创新性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类似,需要坚持创新性原则。案例创新性原则不仅仅是要求案例本身的新颖性,而且包括分析角度与分析视角的新颖性。微观经济学本质上是分析问题的视角与方法,学习微观经济学从根本上需要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更应强调分析方法与分析视角的新颖性,以更好地体现微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性的要求。
六、快乐教学法: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
快乐教学法以对学生的心理把握为实施前提,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过程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由应试学习向兴趣学习转化、由接受知识向探索知识转化。快乐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实施快乐教学法,要注意从以下环节入手。
1.研究学生心理,把握学生需求。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研究学生心理,凝练学生的兴趣点,做到课程教学具有针对性。同时,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需求密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2.精心选择教材,认真设计课件。好的教材是成功的课程教学的基础,目前微观经济学教材的版本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结合教学要求精心选择教材;以教材为基础,建立以影视资料、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为载体的立体课件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的展示形态,活跃课堂氛围,改善教学效果。
3.创新课堂组织,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快乐学习应与创新性的课堂组织相结合,教师要注意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主动表现,教师应予以鼓励,实现“快乐学习”的目标。
4.优化考核体系,实践素质教育。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考核以书面考试形式为主,学生学习受到考核方式的诱导,过于注重经济学习题的解题能力与技巧。在快乐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微观经济学考核体系应加以优化,采用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考核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系,考试试卷的设计与考核方式的设定应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现实经济问题拟定考察内容,采用论文、报告、课程讨论、研究设计、书面考试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
5.交流学习体会,完善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要求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应注意与学生进行学习体会的交流,听取学生的意见与要求,总结课程教学的经验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完善授课方式,探索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在教学过程组织方面,以教师单向传播知识为主,缺乏互动性;在教学内容方面,以抽象理论分析为主,缺乏实践性;在教学方法方面,以单纯讲授为主,学生接受性差。经济学教学模式的综合性改革,以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的互动性,以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以快乐式教学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经济学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组合,综合性改革是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冬霞.基于启发式教学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2007,(10):135-137.
[2]刘施扬.《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2):11-13.
[3]项锐.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新尝试[J].经济师,2012,(1):147+151.
[4]张志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浅谈[J].当代经济,2012,(4):108-109.
[5]张玲.微观经济学教学探讨[J].商业经济,2012,(6):120-121.
微观经济形势范文5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将城市的精神面貌、形象反映出来,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城市园林绿色景观的数量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品质也有所提升,对于我们的行为方式、感观都有着一定的影响.近几年,微地形在城市园林绿地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城市园林绿色景观的整体效果,有利于城市原来绿色整体形象的提升.因此,应当充分重视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的分析与研究.本文主要针对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的概念进行阐述,探究微地形景观在城市园林绿地的空间划分、造景、装饰美化、生态环保以及视线控制等多个方面的功能,并且从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的材质与色彩、设施配置、道路结构、水景营造、植物运用以及地形处理等方面总结出具体设计方法.
关键词 :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31-03
1 前言
就目前来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与工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城市绿地面积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人们开始逐渐重视环境的保护.园林绿色景观,是城市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利于城市绿化环境的改善;现代园林绿地设计中,园林绿地景观已经不再局限于平面构成,更加重视立体的空间变化,打破城市园林绿地景观传统的单一模式.
2 园林绿地与微地形的概念
圆领绿地,实质上就是在规定的区域内,采用艺术手段与工程技术,通过栽种植物、布置园路、营造建筑、治理水系以及改造地形等一系列手段构造的景观.从广义方面来看,城市中的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公园绿地以及其它相关的附属绿地,均在园林的范畴内.城市园林绿地景观,是城市生态环境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城市园林绿地的研究,主要是分析建筑、水体、山石以及植物等一系列园林要素在城市中的运用方法,对各种城市园林绿地进行规划布局,构造一个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以此创造一个美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地形与地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地貌主要代表的为整体特征,而地形主要偏向于局部;从地形的规模上来看,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类,即微地形、小地形以及大地形.微地形,实质上就是以地理学中大地形为基础,提出的一种相对概念,主要是指用地规模较小,在相应范围内承载水体、花草、园林构筑物以及树木等一系列物体的地面,通过对大地形形态进行模拟,以此设计出的一种面积较小的地形;微地形的形式主要以人工改造地形为主,微地形地面呈现高低起伏状态,但是起伏幅度比较小,如图1所示.不仅包括大地机理中绿地的模仿,还有通过直线线条营造的一种地形地貌.微地形,主要包括:小型峡谷、土丘、土台、坡地、凹面地形、凸面地形,还包括下沉广场、嵌草台阶、太低以及假山石等.
3 影响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的因素分析
想要保证设计的实用性,需要与周围其他一系列要素保持良好的关系,尤其是城市园林绿地景观设计;因此,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中,应当重视对于设计具有一定影响的其他要素.
3.1 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中的地质地貌
3.1.1 土壤
不同土壤类型,对于微地形坡度具有一定的影响.土壤在自然堆积之后,经过长时间的沉落,土壤的表面会与地平面形成一个夹角.因此,不同类型的土壤所形成的坡度存在差异,应当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土壤具备的自然安息角,如表1所示;然后对微地形起伏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构造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
3.1.2 地貌
所有的人造景观或者自然风光,与其自身具备的特定形态的地质地貌有着密切的联系,人造景观或者自然风光的形成与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质地貌条件的限制.基地的地形,是地形造景的重要条件,城市中原有地形对于城市景观环境建设非常重要,它是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的基础之一.同时,地表的构造、结构、特征、物质组成以及发育历史,对于城市景观的总体设计、格局以及面貌具有较大的制约,例如:土层构成、土层深度、岩石特性、岩石深度以及基地地质状况等一系列地形地貌因素与地形竖向设计、地形重塑、地形利用以及地形改造等多种造景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3.1.3 空间限定
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的设计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在对用地面积比较大的景观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微地形景观设计方面应当尽量选取自然式,对自然水体形式、自然地形起伏进行大规模的模仿,采用不同类型微地形景观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在对用地面积比较小的景观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形式会受到景观空间的制约,因此应当经量选取小尺度微地形景观,例如:根据地质地貌的实际状况,对嵌草台阶、挡土墙以及假山等进行设置.所以,在大规模城市景观环境与小规模城市景观环境的设计环节中,应当灵活运用微地形景观形式,尽量选用不会受到规模大小影响的微地形景观,例如:台阶、台地以及土丘等.
4 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研究
4.1 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中地形的设计与处理
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中地形的设计与处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竖向设计与平面设计,通过对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的形式、主要坡向以及高程变化进行调控,以此完成地形设计.
4.1.1 竖向设计
地形的竖向设计,实质上就是采用断面方式与立面方式将不同角度场地帝乡的剖面形态与立面形态展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对地形的坡度、竖向高差以及高程变化等一系列因素进行设计.微地形的竖向设计,主要包括:坡度设计与确定高度.
4.1.1.1 坡度设计.地形的坡度设计,对于道路设置、坡面稳定、人的活动以及地表面排水具有较大影响.城市排水系统中,地表排水是排水组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对地形坡度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当重视排水与地形之间的关系以及排水对于坡面稳定性造成的影响.
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中,不仅要满足常规排水要求,坡度设计应当根据微地形景观的功能、形式对其进行确定.自然式微地形景观中,坡度值在25%-50%、50-100%范围内的为急坡地与陡坡地,在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中可以将其用于叠石堆山;坡度值在10%-25%范围内的为中坡地,在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中可以合理的对台地、台阶等一系列景观要素进行配置;坡度值在3%-10%范围内的为缓坡;坡度值在3%以下的为平坡地,不会对景观要素与人的活动造成任何影响.
4.1.1.2 确定高度.高度,是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高度确定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微地形景观的尺度与体量,并且决定着周边环境设计与地形自身的竖向层次.从生态要求方面来看,微地形高度大小对于周边风场影响力的大小具有直接影响,对于风的方向、速度均有一定影.对于场地空间比较宽广的微地形景观,可以适当的抬高地形高度;同时,应当控制地形的高度过大,特别是居住区.为了保证微地形景观空间的多样化,在对微地形高度进行确定的时候,应当与周边场地设计相同,以此满足城市园林场地中的基本功能.
4.1.2 平面设计
地形的平民设计,实质上就是通过地形等高线,对地形平面上的轮廓形态进行设计,将地形对场地空间的围合状态与划分情况体现出来.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的平面设计过程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边界处理与底面处理.
4.1.2.1 边界处理.边界,实质上就是微地形之外的环境与微地形景观外边缘之间的交叉地带,它是微地形景观的外轮廓.控制轮廓,是微地形与周围环境处于一个协调状态的关键因素.边界形式主要包括人工式与自然式;人工式:实质上就是通过人工材料进行围合的一种边界形式,如由整形之后的石材围合构成的边界等,大多数比较规则.自然式:实质上就是通过自然材料进行围合的一种边界形式,如采用植物、石块围合构成的边界等.
4.1.2.2 底面处理.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平面设计过程中,地形的底面形状、大小十分重要,主要在于地形的底面形状、大小能够直接确定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所占空间的大小.在设计的时候,应当重视空间整体感觉的营造.底面的设计与处理会受到周边用地环境与所处场地情况的影响,例如:对于面积比较大,将绿化作为主要设计目的的场地,应当增加适当的面积,还可以增强形状的多样性.在控制地形底面的时候,会受到原油场地实际情况、空间要求差异、表达主题不同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难以形成一个准确的标准.因此,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平面设计过程中,不论是哪一种底面与边界,都应当根据具体的功能要求与场地的环境特点、自然地形,以满足施工条件作为基础,确保与其他景观元素或者构筑物之间处于一个良好的平面关系,符合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的相关彼岸准,有效解决场地内与场地外之间的衔接问题.
4.2 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中植物的合理运用
4.2.1 重视微地形与植物的有机结合
将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设计与植物种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以达到一个相互互补的效果,例如:植物的疏密程度、形态以及颜色等多个方面均能够丰富地形的变化,而且植物的季相变化,能够在不同的季节中赋予地形不同的景观效果.将两者合理的结合在一起,能够创造一个完美的景观环境;例如:大片微地形起伏的草坪中,即使创造一个良好的起伏微地形,还是存在视野过于空旷的问题.针对这一实际状况,只要在局部配置少量的乔灌木,对其进行群植或者孤植,就能够有效改善视野上的空旷感,构成天际线,使观光者的视线不仅能够处于良好的平视状况,还能够样式,构成一个景观焦点,使观光者处于不同的观光角度,观赏到不同的效果,构成一个不同形式的自然开放景观空间.
4.2.2 合理配置植物
不同类型的灌木、乔木是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元素,植物的种植与设计应当与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处于一致状态,植物种植密度应当防止均匀过度,避免景观过于平淡;还要根据园林场地的功能要求,对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
4.2.2.1 规则式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中的植物配置.规则式园林绿地微地形,实质上就是一种人工硬质微地形场地,此种植物配置形式主要为规则式,例如:草坪、种植池以及树阵等.植物的配置主要根据微地形形式构造景观.将种植池设置于台阶中间或者两边,可以随着台阶的逐渐上升将其设计为阶梯状,如图2所示;也可以在面积比较大的台阶上,对单棵植物进行放置,如图3所示.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的层次性.
4.2.2.2 自然式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中的植物配置.自然式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主要采用地被植物与草坡.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微地形景观,最佳方式就是将地被植物、灌木以及乔木结合在一起;对于机箱景观的创造,主要是将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结合在一起,还要按照观果、观叶、观花树种的观赏时间,对其紧张灵活的搭配.
5 结语
地形,是城市园林绿地景观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地形与景观的有机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园林绿地景观的效果;微地形作为地形的一个类别,因为微地形的起伏不大,占地面积较小,因此在城市园林绿地中的应用最为适宜,具有成本低、灵活性强的特点,在城市园林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所以,要充分重视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的合理设计,以此增强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由田.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2〕张圣杰,沈晶.园林绿地中微地形处理方式[J].中国园艺文摘,2011(04).
〔3〕周虎,钱多.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功能及设计方法[J].绿色科技,2012(02).
〔4〕汤晓燕,邱肖云.园林绿地的微地形景观处理手法探讨[J].广东园林,2012(01).
〔5〕彭思侃,魏开云.论园林微地形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18).
〔6〕薛梓民.园林微地形施工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2).
〔7〕渠志勇.园林微地形植物造景应用初探[J].同煤科技,2010(02).
微观经济形势范文6
>> 历史性景观的维护 浅谈历史性城市景观设计 烟台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规划研究 建筑运营:作为历史性建筑保存与延续的必要手段 历史性的感慨与回答 历史文学的叙事性与历史性 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 身份与传统:教师作为道德家的历史诠释 历史性的跨越 历史性的胜利 历史性的“合伙” 历史性的访问 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与湖南工作的历史性转变 传播:权力与权利的历史性考察 论价值与商品的历史性 理解的历史性:问题与出路 电影与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历史渊源 论大学校园户外历史性空间景观环境的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bsh_platform=renren&uid=58126887]在诠释景观保护战略时宜采用宽视角的方法来分析历史聚落和城市,而不是简单鉴别和描述遗址及建筑物。这一方法促进更广泛的学科融合,如对地貌学、自然环境和对非物质方面的考虑,这种融合将引导对历史性景观的价值多样性的更综合、更包容的理解,并对其加以保护。[ [荷兰] 罗·范·奥尔斯:“ 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及其与文化景观的联系” ,《中国园林》,2012年第5期,P17。]从世界范围来看,历史性景观的方法与途径因各国的情况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总体呈现出综合、动态、整体多样的特点和趋势。可以通过景观立法、景观规划设计、景观管理、景观评价等手段来综合引导城市发展建设,帮助实现其在历史文化价值方面的延续与追求,同时整合其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在当前国内涉及历史性景观的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原真性
原真性是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评估、保护和监控的基本因素,其英文本义指真的、非假的,原本的、非复制的,忠实的、非虚伪的等含义。上世纪60年代该术语被引入遗产保护领域。1964年的《威尼斯》奠定了原真性对于国际现代遗产保护的意义,指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完整地传给后代是我们的责任。1994年的《关于原真性奈良文件》是有关原真性问题最重要的国际文件,指出其不应理解为文化遗产的价值本身,而是对于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取决于有关信息来源是否真实有效,其原则就在于此。并肯定和强调了世界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且必须从原真性的原则出发,寻找各种文化对自己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方法。
在我国对历史古迹的保护实践中,对原真性的理解更偏重于追求完整“原状”的真实,而非体现历史延续变迁的真实“原状”。[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月,第14卷第2期,P2。]在遗址上将不复存在的构筑物重建,试图重现历史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这恰恰违背和丧失了历史遗迹的原真性。客观地将历史遗产的信息原本地传给后人是我们的责任,对历史遗产的伪造成分背离了原真性原则。以深圳南头古城重建的南城墙为例,从材料、建造方法到现有的古城内外应有的公共空间关系来说,都没有给出充分的重建理由。应避免此类有背原真性的遗迹“重建”。
2、完整性
历史性景观不仅指那些显著的古建筑物单体、遗址本身,还包括它们周边的平常的历史性环境、场所的区域背景及其地理环境。历史性景观的保护应当是整体的,应纳入到城市和区域景观保护规划的框架中。可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来考察历史性景观:前者包括场地中的古建筑、古遗址、街道空间格局、场地及周边环境等物化的因素;后者则包括在这些历史场所环境中正在进行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状态以及它们的悄然转变等非物化的因素。两方面因素共同形成了历史性景观在延续和变迁过程中质朴鲜活的场所真实感,共同构成当下生活内容与背景不可分割的部分。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历史性景观的完整性:a、扩大保护区域的范围;b、保留历史性场地空间关系的格局;c、加强历史性场地内部与外部环境空间的景观视觉控制与引导;d、通过交通连接优化设计实现各历史性场地之间以及它们自身与城市肌理之间的整体关系;e、加强对历史性场所中非物化动态因素的保护和引导。
3、可达性
历史性景观场地就其整体作为城市和区域的公共空间而言,其可达性的优化设计应受重视。通过优化历史性景观场地与城市的连接、场地与其周边区域的联系来改善和利用已有的各类交通联系,实现可选择线路在行动和视觉上的可达性。在提高历史性景观场地的可达性的同时,应当结合考虑可选择线路过程中景观和空间体验的设计。可达性不仅仅是场地交通联系的优化结果,也是为公众提供体验城市和区域景观特点的多重交织和印象叠加的连续过程。
4、可识别性
可识别性是指使一个场所明白易懂的特性。当今城市的现代建筑环境在视觉和使用模式方面的可识别性普遍较低,而历史性场所与其周边环境的关系恢复与重构能有助于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可从凯文·林奇的经典城市要素(中心点、路径、标志、边缘、区域)入手,结合新老要素来加以整合设计:a、赋予道路系统鲜明的个性,明晰每条道路的相对重要性;b、加强中心点的设计,包括与之相连的道路所负担的功能、邻近建筑的功能活动所具有的公共性;c、加强标志序列的设计。[ [英]伊恩·本特利 等:《建筑环境共鸣设计》,纪晓海,高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大连,2001,P72~79。
]
5、活力
场所的活力在于它是否能较好地为使用者提供不同的选择和参与的机会。历史性场地及其周边环境所共同构筑的公共空间场所,应避免功能单一固化,实现功能的多元互补,以促进和提升整体空间环境的活力。在保护利用规划设计和管理过程中,应建立与完善公众咨询和参与机制,鼓励公众的积极参与和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