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

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范文1

关键词: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应急预案;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6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0-0235-01

1 我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水库大坝的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的责任划分并不明晰

应急预案的制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对水库大坝安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的规避以及防止,有效降低水库大坝安全问题发生的时候产生的经济损失以及对社会大众生命的威胁。但是当前的应急预案在制作的时候没有清晰地明晰各个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责,安全管理的应急预案在制定的时候应当涉及地方水库的运行管理中心、主管部门、库区周边民众以及当地的业主,当前应急预案在制定的时候对安全管理的责任划分不清楚。

1.2 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缺少科学的制度执行

关于水库大坝的管理缺少相应的法规支持,在2013年之前,水库大坝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只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其中对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备案以及培训和演练,但是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应急预案制定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规范性文件,很少涉及紧急预案的细节,由此导致水库大坝的安全管理效果并不明显,因此需要对水库大坝的安全管理效果进行紧细节落实,提高预案制定的针对性、实用性以及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库大坝的突发事件的发生。

不仅如此,在水利系统内,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和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度要求水库管理单位对水库应急预案进行上报、鉴定、审批和备案,但是实际执行的时候这方面是存在问题的,细节处处理的并不明晰,对于预算单位的资质问题审核的也不是十分严格,尤其是在预案鉴定需要谁组织、谁参加以及结论如何得出和最终的预算方案谁审批、如何审批以及如何备案等等都需要进一步地进行责任划分和明确。由于水库大坝在安全管理的时候面临着很多突发的事件,且事件的特点十分的显著,需要在制定紧急预案方法的时候做到具有针对性和鲜明性,对水库大坝的当地情况进行了解,解决水库大坝紧急预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问题、规范性问题,避免水库大坝的安全管理工作得不到认可,安全管理的效果得不到认可。

2 提高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水平的对策

2.1 水库大坝安全管理从管理角度进行应急预案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水库大坝的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分清水库管理单位、主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的职责,制作应急预案,水库大坝就的管理人员应当对水库大坝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和探讨,制定应急预案方案的时候内容要包括洪水淹没图、风险分析图、应急方案、运行程序等等,当地政府应当要与水库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协调配合,承担起相应的应急责任,同时水库安全管理单位要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紧急预案评审制度,研究制定预案的评价方法,把紧急预案制度中预案质量提高,提高预案的可行性以及有效环节。

2.2 水库大坝安全管理从技术角度进行应急预案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水齑蟀拥陌踩管理工作要分为两个版本进行,第一个版本为政府应对水库大坝突发事件的预案,需要政府在制定预案的时候对方案的细节问题进行处理和安排,做好专项管理计划,第二个版本是管理单位的紧急预案方案,水库大坝时刻关注大坝的情况,及时做好监测管理工作。

在水库大坝风险评估管理的时候,风险管理人员可以向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进行学习,尤其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发达国家在水库大坝管理的时候已经积攒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供我国的水库大坝人员学习和借鉴。在风险管理的时候,要对风险管理的风险等级、水库大坝风险评估细则进行确认,将所有的条例落实到实践之中,有效落实大坝的风险管理经验,使得丰大坝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当水库大坝的运行管理与安全等级之间存在差异,要依据水库大坝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补充,高效率地处理水库大坝安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突出解决大坝风险的工作规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水库大坝的风险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制定水库大坝紧急预案的时候,要充分吸取以前的经验,对水库大坝的风险进行紧急响应内容的增加,在这个问题处理的时候,涉及到的相关法律提前了解清楚,确定安全应急体系的高效实施,也能够依据此做出最准确的预警划分线,避免盲目开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问题。

3 结语

我国的水库大坝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了诸多的问题,在制定和实行水库大坝应急预案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的安全管理问题,在处理细节的时候没有做好防治措施,为了改善当前的水库安全管理水平,当地的水库管理单位以及当地政府应当竭诚协作,承担起自己相应的责任,在工作的时候对应急预案的整体质量进行调整,确保落实到细节之处,使得我国的水库大坝安全得到切实的保障和提高,确保社会大众的生命财产不会受到威胁,也在提高水库安全管理预案质量的同时对水库的安全水平进行保障,使得水库大坝在社会上发挥更多的作用。

参考文献

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范文2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完整版全文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迅速有效处置生产安全事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20xx〕101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公布、备案、宣传、教育、培训、演练、评估、修订及监督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应急预案的管理实行属地为主、分级负责、分类指导、综合协调、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全国应急预案的综合协调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应急预案的综合协调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行业、领域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并对应急预案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负责;各分管负责人应当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应急预案规定的职责。

第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综合应急预案,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为应对各种生产安全事故而制定的综合性工作方案,是本单位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总体工作程序、措施和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

专项应急预案,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为应对某一种或者多种类型生产安全事故,或者针对重要生产设施、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防止生产安全事故而制定的专项性工作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是指生产经营单位根据不同生产安全事故类型,针对具体场所、装置或者设施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

第二章 应急预案的编制

第七条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遵循以人为本、依法依规、符合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应急处置为核心,明确应急职责、规范应急程序、细化保障措施。

第八条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

(三)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危险性分析情况;

(四)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五)有明确、具体的应急程序和处置措施,并与其应急能力相适应;

(六)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满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工作需要;

(七)应急预案基本要素齐全、完整,应急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

(八)应急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第九条 编制应急预案应当成立编制工作小组,由本单位有关负责人任组长,吸收与应急预案有关的职能部门和单位的人员,以及有现场处置经验的人员参加。

第十条 编制应急预案前,编制单位应当进行事故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

事故风险评估,是指针对不同事故种类及特点,识别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分析事故可能产生的直接后果以及次生、衍生后果,评估各种后果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提出防范和控制事故风险措施的过程。

应急资源调查,是指全面调查本地区、本单位第一时间可以调用的应急资源状况和合作区域内可以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状况,并结合事故风险评估结论制定应急措施的过程。

第十一条 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同级人民政府以及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应急预案,结合工作实际,组织编制相应的部门应急预案。

部门应急预案应当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明确信息报告、响应分级、指挥权移交、警戒疏散等内容。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标准,结合本单位组织管理体系、生产规模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确立本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并体现自救互救和先期处置等特点。

第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种类多、可能发生多种类型事故的,应当组织编制综合应急预案。

综合应急预案应当规定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应急预案体系、事故风险描述、预警及信息报告、应急响应、保障措施、应急预案管理等内容。

第十四条 对于某一种或者多种类型的事故风险,生产经营单位可以编制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或将专项应急预案并入综合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应当规定应急指挥机构与职责、处置程序和措施等内容。

第十五条 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场所、装置或者设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应当规定应急工作职责、应急处置措施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只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向上级应急管理机构报告的内容、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联系方式、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等附件信息。附件信息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更新,确保准确有效。

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或者实际需要,征求相关应急救援队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意见。

第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编制的各类应急预案之间应当相互衔接,并与相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急救援队伍和涉及的其他单位的应急预案相衔接。

第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编制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针对工作场所、岗位的特点,编制简明、实用、有效的应急处置卡。

应急处置卡应当规定重点岗位、人员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以及相关联络人员和联系方式,便于从业人员携带。

第三章 应急预案的评审、公布和备案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本部门编制的部门应急预案进行审定;必要时,可以召开听证会,听取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

第二十一条 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企业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带储存设施的,下同)、储存企业,以及使用危险化学品达到国家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烟花爆竹生产、批发经营企业和中型规模以上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并形成书面评审纪要。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论证。

第二十二条 参加应急预案评审的人员应当包括有关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

评审人员与所评审应急预案的生产经营单位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三条 应急预案的评审或者论证应当注重基本要素的完整性、组织体系的合理性、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的针对性、应急保障措施的可行性、应急预案的衔接性等内容。

第二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经评审或者论证后,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公布,并及时发放到本单位有关部门、岗位和相关应急救援队伍。

事故风险可能影响周边其他单位、人员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有关事故风险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应急防范措施告知周边的其他单位和人员。

第二十五条 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应急预案,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备案,并抄送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应急预案,应当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应急预案公布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按照分级属地原则,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进行告知性备案。

中央企业总部(上市公司)的应急预案,报国务院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并抄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其所属单位的应急预案报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并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前款规定以外的非煤矿山、金属冶炼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企业,以及使用危险化学品达到国家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烟花爆竹生产、批发经营企业的应急预案,按照隶属关系报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备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确定。

油气输送管道运营单位的应急预案,除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备案外,还应当抄送所跨行政区域的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煤矿企业的应急预案除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备案外,还应当抄送所在地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第二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申报应急预案备案,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应急预案备案申报表;

(二)应急预案评审或者论证意见;

(三)应急预案文本及电子文档;

(四)风险评估结果和应急资源调查清单。

第二十八条 受理备案登记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对应急预案材料进行核对,材料齐全的,应当予以备案并出具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材料不齐全的,不予备案并一次性告知需要补齐的材料。逾期不予备案又不说明理由的,视为已经备案。

对于实行安全生产许可的生产经营单位,已经进行应急预案备案的,在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时,可以不提供相应的应急预案,仅提供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

第二十九条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应急预案备案登记建档制度,指导、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应急预案的备案登记工作。

第四章 应急预案的实施

第三十条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普及生产安全事故避险、自救和互救知识,提高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技能。

第三十一条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本部门应急预案的培训纳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重点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培训工作。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应急知识、自救互救和避险逃生技能的培训活动,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

应急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师资、参加人员和考核结果等情况应当如实记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

第三十二条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本部门、本地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第三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风险特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第三十四条 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应急预案演练组织单位应当对应急预案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撰写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急预案提出修订意见。

第三十五条 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评估制度,对预案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行分析,并对应急预案是否需要修订作出结论。

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企业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企业、使用危险化学品达到国家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烟花爆竹生产、批发经营企业和中型规模以上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三年进行一次应急预案评估。

应急预案评估可以邀请相关专业机构或者有关专家、有实际应急救援工作经验的人员参加,必要时可以委托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实施。

第三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急预案应当及时修订并归档:

(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上位预案中的有关规定发生重大变化的;

(二)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发生调整的;

(三)面临的事故风险发生重大变化的;

(四)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的;

(五)预案中的其他重要信息发生变化的;

(六)在应急演练和事故应急救援中发现问题需要修订的;

(七)编制单位认为应当修订的其他情况。

第三十七条 应急预案修订涉及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应急处置程序、主要处置措施、应急响应分级等内容变更的,修订工作应当参照本办法规定的应急预案编制程序进行,并按照有关应急预案报备程序重新备案。

第三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落实应急指挥体系、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及装备,建立应急物资、装备配备及其使用档案,并对应急物资、装备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使其处于适用状态。

第三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时,应当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有关力量进行救援,并按照规定将事故信息及应急响应启动情况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第四十条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结束后,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对应急预案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一条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将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工作纳入年度监督检查计划,明确检查的重点内容和标准,并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执法检查。

第四十二条 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每年对应急预案的监督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报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四十三条 对于在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人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可以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四条的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应急预案的;

(二)未按照规定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的。

第四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在应急预案编制前未按照规定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

(二)未按照规定开展应急预案评审或者论证的;

(三)未按照规定进行应急预案备案的;

(四)事故风险可能影响周边单位、人员的,未将事故风险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应急防范措施告知周边单位和人员的;

(五)未按照规定开展应急预案评估的;

(六)未按照规定进行应急预案修订并重新备案的;

(七)未落实应急预案规定的应急物资及装备的。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申报表》和《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由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制定。

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范文3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的应急预案,系指安全生产事故预案。应急预案管理应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监督、指导应急预案的制定、培训、演练和宣传教育等工作,协调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关系,对应急预案所涉及的资源和保障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条 应急预案必须经制定单位组织论证和审查,并经实施应急预案有关单位认可,由制定单位,印送与应急预案实施有关的单位。

生产经营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应急预案的适用范围;(2)事故可能发生的地点和可能造成的后果;(3)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及其组成单位、组成人员、职责分工;()事故报告的程序、方式和内容;(5)发现事故征兆或事故发生后应当采取的行动和措施;(6)事故应急救援(包括事故伤员救治)资源信息,包括队伍、装备、物资、专家等有关信息的情况;(7)事故报告及应急救援有关的具体通信联系方式;(8)相关的保障措施;(9)与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关系;(10)应急预案管理的措施和要求。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报送上一级政府及其安监部门备案;政府各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报送同级人民政府及其安监部门备案。

第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所属各级单位都应当针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制定应急预案和有关作业岗位的应急措施。生产经营单位所属单位和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报经上一级管理单位审查。

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民用爆破器材生产、经营、储运单位的应急预案,以及生产经营单位涉及重大危险源的应急预案,应当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报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生产经营单位涉及辐射、城市公用事业、道路交通、火灾、铁路、民航、水上交通、渔业船舶水上安全以及特种设备、电网安全等事故的应急预案,依据有关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并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抄报安全监管部门。

第六条 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当对与实施应急预案有关的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使其熟悉相关的职责、程序,对本单位其他人员和相关群众进行培训和宣传教育,使其掌握事故发生后应当采取的自救和救援行动;生产经营单位还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岗位应急措施的培训;应急预案所涉及的有关单位对应急预案中明确的与其相关的职责应当组织落实。

第七条 应急预案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适用范围、条件,有关应急资源情况,以及与相关预案的衔接关系等发生变化时,或发现存在问题时,应当及时修订。

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范文4

[关键词] 安全应急; 管理; 信息系统; 建设

[中图分类号] tp39;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7- 0059- 03

1 引 言

为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完善应急预测预警、信息报送、辅助决策、指挥调度和总结评估等应急管理工作,严格企业安全管理,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安全生产事故,加强安全应急信息系统的建设已成为实现上述管理目标的必要手段。

从应急业务本身特点来看,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指挥需要上级机关、国家主管部门参与决策。因此,企业需要建立应急管理平台,使参与应急救援指挥的各部门都能够基于该平台开展救援任务下达、作战指挥部署、救援分析决策、指挥意图展示等工作,从而为实现快速的应急救援指挥提供保障。

从应急管理现状来看,突发事件情况下现场灾情、事故发展态势、周边信息难以获取。企业需要将生产环境和实际状况真实再现,基于此真实场景进行灾情的模拟,将获取的灾情信息直观展示,在突发事件情况下快速定位到现场场景,为人员快速疏散提供帮助。

因此,无论是企业的日常安全监管和应急管理,还是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都需要一个基础可视化的信息平台进行信息的直观展示和有效管理,为企业的安全平稳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2 需求分析

应急管理需解决平时针对应急预案模拟演练的有效性,突发应急事件发生时应急响应的速效性,并验证应急预案的实用性。

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系统,进行信息整合,实现信息综合管理,为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响应提供支持。

需要将装置区域、设备设施以及管线清晰直观展示,并关联查询详细属性信息。

需要建立一套隐患动态管理机制,将厂区内各隐患从排查、整改到消除全过程管理起来,及时有效消除装置存在的隐患。

需要将日常设备检修维护信息统一储存管理,便于直观查询调阅。

3 系统建设

3.1 系统设计策略

系统设计策略参见图1。

3.2 系统总体架构

三维应急管理系统是安全应急管理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是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系统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本系统是建立在三维gis平台基础之上的,将厂区设备、设施管线各类基础数据进行采集、整合与植入,包括基础地理要素、设计施工数据、厂区运营数据、周边社会经济信息等。完成三维gis平台建设和基础的数据整合后,就可根据业务需求建设三维应急管理系统,开发其上的各个应用模块。同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可以扩展其他业务,如设备完整性管理、相关外系统的信息集成。

该层次结构充分考虑到系统的灵活性和未来的扩展性,无论是扩展更多的地理场景、业务数据、专业模型,还是开发更多的应用系统,都能借助平台提供的各类服务来方便快速地完成。

3.3 系?a href="baidu.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呒仄松杓?

拥有web服务器,3d-gis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及数据库服务器。服务器的描述为:

3.3.1 web服务器

以web的形式数据、进行数据交互。web程序操作快捷、方便,集成支持系统功能和集成其他服务器功能灵活,可以超链接的形式集成支持系统web服务器,也可以com组件、网络等形式集成应用服务器、3d-gis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功能。

3.3.2 3d-gis服务器

存放地理信息数据、数字场景数据、各种模型等。为空间量计算等gis操作功能提供支持。

3.3.3 应用服务器

进行用户登录的认证管理,可根据负载来自动调整用户使用的服务器。提供系统的自动升级功能,当系统的版本改变时,可以进行客户端的自动升级功能,不用每个客户端进行重新安装。

3.3.4 数据库服务器

安装数据库软件,存放除地理信息数据以外的所有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管理,如:生产工艺流程、危险源、应急预案、历史灾情、系统配置等,并

对所存数据进行同步管理操作。

3.4 数据库设计方案

各业务系统通过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中间层)访问数据层,实现信息的共享、交互、集成。数据层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设备监控数据库、动态业务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各类地图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周边社会环境数据。业务数据是指各业务部门日常工作流程所产生的数据。

三维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个复杂的大系统,一方面需要在应用层与数据层之间加入中间层,从技术层面上进行信息采集整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输出,实现空间数据的共享、融合;另一方面需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数据组织标准、数据维护标准、数据管理标准,保证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正常运行。中间层还需要提供系统安全管理、系统性能监控、均衡网络负载、标准数据交换等功能,在应用层与数据层之间建立一条安全、可靠的“访问通道”。使用sql server 2005标准版,可满足系统对数据库的安全性、高性能、可靠性的要求,且实施性价比高。后期系统的可扩展性好。

4 系统功能及要求

4.1 地理信息及场景全息化展示

4.1.1 三维地理信息构建

三维场景中的厂区建筑、设施设备等均采用实体建模,用户可以实时查看关注实体的地理位置,并可以编辑和拖放,便于用户根据生产规划调整和改扩建项目情况自行更新场景信息,提高系统使用维护效率,降低维护成本。系统支持实时地理信息查询、标绘等功能,用户可以在三维场景下进行道路、建筑物、区域等信息的标绘。

4.1.2 工艺流程信息管理

系统提供工艺流程可视化制作工具,不仅可以显示整个工艺流程的线路、流经设备的名称和属性参数,而且可以通过对工艺流程动态演示的方式实现对员工的生产工艺培训。通过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设备、工艺流程的查看功能,了解介质名称、流向等信息。

当突发事故发生时,可以通过工艺流程的动态演示查看与事发设备相关联的设备、管线、阀门等,以便于应急指挥人员根据事故情况及时关断受影响的工艺过程,避免次生、衍生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

4.1.3 设备设施可视化管理

系统可对厂区内设备设施进行管理。将设施设备分类管理,可在三维场景中查询设备设施的地理位置、基本属性等信息,通过系统设备编辑器实时动态编辑设备属性信息。可对任意设施或装置提供多种查看方式,包括隐藏外层、透视、超视图浏览等。在三维场景中系统可以显示地下设施的位置,在场景中点击目标对象就会将地表其他覆盖物隐去或半透从而实现直观查看的效果。

4.1.4 地质灾害区域查询

对厂区内容易遭受大风、暴雨等气象灾害的地点,可以在系统三维地景中标绘其位置或影响范围,实现逻辑信息可视化。通过录入历史灾情信息和可能引发灾害的气象条件进行地质灾害预警,当可能有恶劣天气出现时,系统可根据前期标绘的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易发地点、灾害条件,自动筛选排查可能发生的灾害,并可自动锁定报警地点。

4.1.5 空间测量标绘

系统可通过对图进行空间量测等操作,支持地表距离、直线距离、投影距离测量,地表面积、投影面积测量,高度、坡度、北向夹角测量等。

4.1.6 系统设置维护

系统提供丰富的管理维护功能,可以对系统中所有信息进行实时的日常维护,实现数据同步;还可以根据实际角色需要进行设置管理;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当灾情发生时数据能够及时更新。

4.2 日常安全生产管理

4.2.1 安全设备设施信息管理

通过系统可直观地查看厂区内的消防设备、设施的位置,用户不但可以查询消防水、消防炮等设备的属性信息,还可动态展示消防设备的有效作用半径,为突发事故的应急救援提供决策支持。

4.2.2 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

将企业内的重大危险源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并保存,用户可以在三维场景下全方位、多角度地定位查看危险源的空间分布,如查看储罐等重大危险源的基本属性信息及图片。在查看重大危险源的基本信息时,可随时调阅相关联的应急预案。

4.2.3 重大危险源风险评估

系统提供两种风险评估的方法。一种是通过集成的火灾、爆炸、扩散专业事故后果评价模型,结合厂区的实际天气状况、事发设备类型、事故类型等分析出重大危险源的事故影响范围和后果

。另外一种是根据企业的安全预评价报告,将某些重大危险源的泄漏扩散、火灾爆炸事故的危险评价结果进行集成并可视化展现,用户只需选择关注的区域、设备、事故类型等,系统会给出模拟计算的结果,并结合三维场景进行可视化展现。

4.3 全息化应急预案管理

系统可提供专门的全息化预案制作工具,结合真实的三维可视化场景,可将文本预案进行全息化制作,并将全息化预案进行保存和动态展示。在平时可作为预案培训教材,并在突发事故情况下辅助应急指挥人员正确下达指令,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故。

企业上级部门或当地政府安全监管部门也可以通过各自的三维应急平台查看企业已制订的各种预案情况,并可通过预案推演验证预案的合理性。

4.4 应急响应与辅助决策

4.4.1 应急资源查询管理

应急资源查询管理模块可以对企业内应急人员和机构、应急装备物资、周边应急救援力量、救援专家信息、应急避难场所等进行管理及可视化查询显示。通过系统分类列表可以定位查询和显示某一类或某一个应急救援机构及应急物资情况,并以着色、闪烁、图标、动态标牌等方式立体展示应急资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救援力量的分布和救援路线、道路封闭情况等信息。

4.4.2 现场灾情三维再现

系统可将整个救援过程进行全息化制作,并传给不同的人员。通过上报的事故信息以及对应的三维画面,分公司、总公司的领导、专家及其他应急相关人员能够及时、详细地了解现场情况,结合历史类似事故的处置措施及结果,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

4.4.3 救援路线寻优

系统提供路由分析功能,可按时间最短、路程最短等方式规划出最佳的应急疏散及救援路线,同时三维显示需疏散区域及应急避难场所,通过将所规划路线与事故推演结果进行对比,对可能受到影响的道路会做出警戒提示。

4.4.4 灾情推演与辅助决策

系统可模拟火灾、爆炸、气体泄漏扩散事故,通过集成专业的事故后果分析数学模型,根据事故情况和实际环境参数进行灾情推演,在系统中输入灾情发生的位置、事发物质的特性,结合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气象信息,可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出事故的爆炸范围、扩散范围、死亡半径、重伤半径、安全距离等关键数据,并能够通过三维画面展示模拟分析的结果。根据事故状况,可以提出初步的行动方案,并可对周边的环境、建筑物的影响进行风险分析,为事故救援决策提供依据。

4.4.5 救援评估

在事故应急救援过程中,系统可以记录现场汇报的事故灾情、应急决策信息、应急资源调配过程、现场应急行动过程、应急决策指令等重要信息和经过,并实时更新伤亡人员数量、财产损失数量、调用应急力量的名称和数量等,在应急救援(或应急演练)结束后可以将上述记录的信息再现为一个完整的事故发展过程,可以为事故救援评估或演习点评提供参考依据。

4.5 无线视频远程监控系统集成

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的信息集成到三维应急信息展示平台后,可借助该可视化平台实现视频监控设备的可视化查询,在三维场景中调阅相应的视频监控画面,还可控制监控设备的云台参数。通过与平台的全息视频监控画面进行对比显示,可弥补在突发事件或恶劣天气情况下真实视频监控画面不清晰,无法快速掌握监控范围内设备设施信息的缺陷,为突发事件的快速救援指挥提供有力的支持。

4.6 dcs系统集成

通过集成dcs系统的实时数据信息,实时监测相关设备参数的实时数值,可在平台中直观看到实时数据的分布情况及分类,查看重大危险源的实时数据,为事故应急救援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5 结 语

通过三维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应对突发事件的的应急联动机制;提高了企业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管理水平,适应企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应急管理新需求;有机整合现有应急信息资源,建立统一、集成、可控、共享的应急信息化协同平台;基于“平战结合”的理念,利于平时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和应急状态下的快速应急响应; 集成实时数据,使安全应急与生产紧密结合; 提供可扩展应用的三维平台,为建设“数字企业”,促进“两化融合”奠定了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永丽. 应急平台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0:27-43.

[2] 李娜. 基于soa架构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分析与设计[d]. 济南:山东大学,2009:30-57.

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范文5

[关键词]图书馆 危机管理 地震灾害 应急预案

[分类号]G251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具有频度小、突发性与破坏性大的特点。2008年5月12日发生四川省汶川地区的里氏8.0级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遇难人员将近七万人,由此而产生的间接损失以及给人们心灵带来的伤害更是难以计量。

在这次地震灾害中,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图书馆同样未能逃脱厄运。“5・12”汶川大地震使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的图书馆受到了巨大损失。其中,在四川省,北川、汶川、青川、茂县等4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整体坍塌;26个县级馆受到严重破坏;损毁设备1.3万台(套);损失图书182.24万册。在甘肃、陕西、重庆等地,各级公共图书馆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地震给全国公共图书馆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亿元。处于地震带上的高校图书馆同样未能幸免于难。

1 建立图书馆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的必要性与意义

我国政府为了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于2006年1月8日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一系列相配套的预案,其中就包括《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的出台是为了在地震灾害发生后,使地震应急能够协调、有序和高效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重大地震灾害所导致的灾难是毁灭性的,灾害所及,即使是对于一个为社会文化、教育和科研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公益性组织,也难以幸免。汶川大地震中,处于重灾区的北川、绵阳等市县的图书馆遭受了重大损失,馆员遇难失踪、馆舍倒塌、文献被毁等。事实提醒我们,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如何以快速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应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值得引起重视。因此在《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针对图书馆的特点,建立专门针对图书馆的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是十分重要与必要的。

1.1降低图书馆内在的安全隐患所需

图书馆内在的安全隐患包括两种:一是人身安全隐患;二是建筑安全隐患。首先,图书馆作为向公众开放的公益性机构,人员比较集中,读者流动性较大。图书馆除了为读者提供幽雅、舒适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外,还要对读者负责,不能让读者在图书馆学习、检索文献、获取信息中受到任何伤害。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如果没有有序、协调的疏散与抢救措施,读者甚至是馆内的工作人员势必会因为逃生而产生混乱,由此引发甚至比地震本身更大的损失。其次,图书馆内所藏文献资料,多是纸质文献,属于易燃物品,由地震及其引发的一系列次生灾害,如火灾等会将馆内的文献资料毁于一旦。第三,图书馆建筑的设计与质量没有国家相关的强制性标准,在1999年颁布的《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中,都没有提到图书馆抗震的建筑要求,这说明在过去图书馆建筑抗震这一功能要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另外图书馆建筑设计存在着先天的抗震缺陷。周锡元教授认为,学校建筑在抗震方面存在着先天缺陷,如房间大、窗户大、走廊设计使得学校抗震功能比较弱。类似的,图书馆建筑的设计也是大房间、大玻璃窗,甚至有些图书馆为了采光效果采用玻璃墙的设计,这些都不利于图书馆建筑抗震功能的发挥。

1.2地震灾害对图书馆特殊破坏作用的要求

强烈性地震灾害虽然发生的概率较小,但其一旦发生,造成的破坏却是毁灭性的。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除了人员伤亡外,四川地震灾区的文化场馆及设施损毁严重。据统计,北川、汶川、青川、茂县的文化局、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等在地震中全部被夷为平地,绵竹、什邡、安县、平武、江油、汉源等县(市)的文化设施绝大部分已成危房,当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达13.3亿元。甘肃省被毁的图书馆有17个。在倒塌的图书馆建筑废墟中,不仅仅是残砖断瓦,更多的是图书馆保存的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不乏珍贵文化古籍,这些文献资源有的可以通过再次购买等方式重建,有的则永远无法恢复、再现。珍贵文献的不可再生性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图书馆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工作。

1.3图书馆危机管理的重要使命

图书馆危机是对图书馆系统造成严重威胁或破坏、需要图书馆人立即反应的高度震荡状态。危机管理有两大基本要素,即危机预警和危机处理。危机处理是在危机爆发后处理危机所进行的一切工作,其目的是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危机预警则包括在危机爆发前所进行的一切预测和报告工作,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避免危机,将危机产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从而将危机损失降为零。图书馆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是针对有可能对图书馆造成威胁的重大地震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应急方案。它是在分析、评估图书馆潜在的危险性、地震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造成后果的严重性的基础上,对图书馆应急机构与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物资、救援行动及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的具体安排。可以说,图书馆地震应急预案的建立,对图书馆危机管理的这两大要素的实现都有重要意义。

2 建立图书馆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的目的

建立图书馆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的目的无外乎两个:一是尽量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直接灾害;二是预防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

2.1减少直接灾害

直接灾害是指地震发生时直接造成的灾害损失,强烈地震产生的巨大震波,造成房屋、桥梁、水坝等各种建筑物崩塌,人畜伤亡,财产损失,生产中断。强烈地震带来的直接灾害对图书馆来说则是馆舍倒塌,馆员读者伤亡、失踪,文献资料丢失、损毁,图书馆各种正常的服务中断等。直接灾害是对图书馆的破坏最严重的。如果在强烈地震来临时,图书馆有一套完整的应急预案,能够有序、协调地处理地震紧急事件,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灾害到来的直接损失。

2.2预防次生灾害

强烈性地震带来的损失往往很大,次生灾害的发生更是雪上加霜,带来的损失有时比地震造成的还大。次生灾害则指地震破坏后诱发的一系列其它灾害,如火灾、水灾、毒气和化学品泄漏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滑坡和泥石流、冻害、瘟疫流行以及震时人员蜂

拥外逃或跳楼造成的挤、踩、摔等伤亡,地震后或地震谣传、误传出现的停工停产……。地震给图书馆带来的次生灾害包括火灾、人员踩踏伤亡等以及震后读者产生的来馆恐惧心理。这些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甚至会大于直接灾害的损失,因此图书馆预防震后次生灾害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3 图书馆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3.1第一原则

“生命高于一切”是世界各国处理公共危机的根本原则。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是图书馆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精髓。地震灾害发生时,图书馆必须将读者和工作人员的生命保障放在首位,确保其生命和身体不受损伤,这是“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也是现代社会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法治理念的根本要求。

3.2重要任务

图书馆功能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文献资料的收藏与保护。当地震灾害发生时,图书馆在确保第一原则的基础上,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本馆馆藏文献。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及时清理废墟、清点馆藏;对于已破坏的重要文献,文献保护人员尽量予以恢复。

3.3建立长期的图书馆地震灾害预防预报预警机制

图书馆地震灾害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为了及时发现图书馆可能出现的地震灾害,最大限度避免其差生,从而将危害降到最低,图书馆地震灾害预警机制的动态管理流程包括:地震信息收集检测灾害诊断地震预报。在图书馆构建地震灾害预警系统时,以下几个方面是应该注意的。

3.3.1地震知识普及地震知识普及的对象包括图书馆馆员和读者,其目的是帮助馆员和读者克服恐惧心理,知道在破坏性地震中求生的措施和技巧,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图书馆要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进行宣传。地震知识普及的途径包括:定期请专家开展地震知识讲座,发放宣传小册子,地震灾害仿真模拟,即通过各种基础设施在地震作用下的物理破坏模型分析,以及地面振动特征、地基失效和次生灾害的模拟。

3.3.2地震预防常态化危机管理不是危机爆发时才存在,它是一种对危机因子和危机事件从发生到消亡全程全面监控处理的管理思维、管理方法、管理实践。所以真正有效的危机管理,在危机没有爆发时,是一种常态化管理。常态化的危机管理要求树立危机管理意识,要将危机管理融入日常管理中,要有对危机的前因后果进行管理的敏感以及建立科学的应对策略。因此,图书馆,尤其是位于地震带的图书馆,应该把地震预防常态化。所谓地震预防常态化就要求图书馆制定好危机发生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的科学的预防和应急预案,适当进行应急处理的预演。这种常态化的措施目的是为了地震来临时科学预防,尽量避免仓促应对,而成效就是要实现地震灾害爆发时快速反应,杜绝拖拉敷衍。其中反应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地震灾害常态化管理的成败。

3.3.3地震相关信息搜集 图书馆在灾害发生之前,必须进行广泛的信息收集工作,重点收集灾害可能发生的范围、程度、影响本地的时间等信息,尤其需要重视通过正规渠道的消息和通知;全面而客观地分析所收集的信息,充分认识所面临的形势和状况,对灾害所造成的影响或危害进行评估和预测;根据充分、有效、结合本馆和本地实际的原则,选择或制定应急预案,主要应包括人员疏散方案、馆舍财产的保护方案、电力供应方案、交通方案、医疗方案等。将所采取的应急方案以尽可能快捷和广泛的方式进行,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对所有工作人员、读者及其它有关人员进行告知,以协调一致地行动。

3.3.4异地备份重要馆藏对于珍贵文献、古籍等这些一旦破坏就无法复原的重要馆藏,图书馆尤其是处于地震带上的图书馆,平时应异地备份。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北川图书馆所收藏的北川历史文化资料和羌族发展历史资料等珍贵文献损失殆尽。因此图书馆对于此类珍贵文献应备份电子文档,建立数据库。同时,还要建立电子文献异地备份制度。电子文件、重要纸质档案的缩微件或数字化文本都要实施备份管理,以防重大灾害对档案史料造成毁灭性损失。

3.3.5重视馆舍建筑质量

地震是难以准确预测而又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但并不是不能预防的。从根本上说,一个能够最大限度抵挡地震灾害的馆舍是图书馆应对地震的最根本屏障。在防震、防火、防水等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最大程度地提高馆舍建筑的安全性是唯一可以依赖的保护措施。在新建馆舍或改建老馆舍时,根据不同的需求,突出不同的特点,对抗震、排水、消防、疏散等相关的要求应及时向主管职能部门或承建单位提出,处于地震带上的图书馆,最好能够避免一些降低馆舍抗震功能实现的设计,如大开间、大玻璃墙的设计。一个完全达到国家抗震标准强度的图书馆馆舍,是有能力抵抗或减轻地震灾害破坏的。

3.4做好善后处理

图书馆对地震造成的损害要做好善后处理工作,首先应该及时作出准确、科学的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向上级报告地震的处理情况,请求领导帮助解决因地震灾害造成的困难和问题,采取积极措施,使馆员尽快恢复正常工作;要科学、有据地信息,求得读者的支持和理解,增强图书馆的公信力。震后的善后处理,具体来说包括检查与检修,首先应对馆舍设施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受损区域进行全面的清理,检查馆舍墙体是否有开裂、渗漏等问题;检查供水供电系统,检查设备和网络,采取有效措施排除故障等。须确认是否具备全面或局部正常开放的条件,务必在危险解除以后才能投入使用。良好的善后处理工作对于减轻地震给图书馆带来的损失有重大作用,对于克服读者震后来馆恐惧的心理有很大帮助。

地震灾害善后处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信息公开,切忌封锁消息。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图书馆的责任。馆舍遭受破坏程度信息、馆员和读者伤亡情况、馆藏文献资料损害信息等,此类信息及时、准确的公开与上报对帮助作出科学、果断的决策有重要作用。因此,图书馆在震后的善后处理中信息的公开,可以使公众对图书馆的行为有一个合理预期与估测,也可以避免人为的混乱。

4 哈佛大学图书馆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手册

哈佛大学图书馆防灾计划手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手册;二是哈佛大学图书馆防飓风计划。哈佛大学图书馆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十一个部分。

当突发事件威胁到图书馆时时,采取以下步骤:

第一步:确保所有人员的安全。突发事件来临时,图书馆采取恰当措施保护介入其中每个人的生命和健康。突发事件发生期间,可通过美国红色通道网站搜索有关安全保护的信息。

第二步:通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有关各方。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向政府指定的应急反应机构,如火警处、警察局等寻求帮助。同时,通知以下部门:图书馆行政部门、图书馆设备管理部门、图书馆地方应急反应小组、哈佛大学图书馆图书资料应急小组

第三步:对突发事件状况作出迅速评估。如有可能,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威胁藏品安全的来源及受损范围迅速作出评估。

第四步:保护图书资料免遭进一步危害。

第五步:稳定环境。

第六步:对藏品受损情况作综合评估。鉴定资料受损类型,并估算数量。

第七步:寻求有关抢救受损物的专业建议。

第八步:决定是否需要外部商业性应急服务。图书馆行政部门与哈佛大学图书资料应急小组共同磋商决定,是否受损图书资料的种类或数量已超越图书馆应对能力。

第九步:若需外部服务,安排购买服务。图书馆行政部门联系:金融服务部门、保险机构等。

第十步:无需外部服务,履行抢救行动。

第十一步:保存详细记录。

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范文6

安全是一种状态,泛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和不出事故的状态,是人们生产生活中是否可能遭受健康损害和人身伤亡的综合认识。一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人员伤亡、职业病或设备、设施损坏或环境危害的条件,视为安全条件。不因人、机、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系统失效、人员伤害或其他损失,视为安全状况。要达到安全条件和安全状况的目标就需要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来实现,而应急管理是通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的降低事故的后果,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所以说应急管理是安全管理中一项重要内容,也可以说应急管理是安全管理中最后一个管理环节,是为了防止事故扩大而采取的挽救措施。

2如何实现安全

国家的安全管理方针提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在这里“安全第一”是总体思想,体现了安全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是头等大事,“预防为主”是精髓,体现安全管理工作必须是事前预防而不是事后整改,“综合治理”是手段,动用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因此,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依据国家的安全管理方针,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以实现安全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做好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

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主要分为安全条件、人员管理、设备管理、作业环境管理、安全检查五项内容。

2.1.1安全条件

主要是依据《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落实相应的管理责任及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安全责任主要体现在责任制的落实,制定出每个部门、生产单位、岗位的安全责任,明确安全职责。力求责任制覆盖企业的所有生产部门及岗位。其次是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生产管理必须由管理机构和人员组织才能得到开展,配备足够的专职管理人员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使安全工作始终处于可控状态。确保人、机、物、环境的安全。接下来是人员资质及培训,关键性岗位及特殊工种必须具备相应的安全技能知识,涉及的主要有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专职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这些人员必须由政府专业部门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作业,其他普通员工也需要企业内部专业部门进行适应性培训。使员工了解本岗位的安全标准及技能,以确保作业安全。最后是安全投入,安全投入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施工企业安全投入来源主要是:①合同约定的中的安全施工措施费。②工程合同中项目部得到业主根据实际情况在合同总价之外设立安全奖金。③按公司《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规定,从合同总价中提取安全生产保障资金。④从保险机构获得的理赔款、安全处罚款等。

2.1.2人员管理

在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中,人是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一方面,安全管理的根本任务是防止人员发生伤亡事故和职业伤害;另一方面,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又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人员安全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活动的核心,在各类事故原因分析中,80%以上的原因是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所造成的。人员管理主要通过提高人员的安全素质、规范人员的安全行为、制定相应的行为安全准则、培训等来进行管理。

2.1.3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通常也称为设备、设施管理,是安全管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设备、设施是生产中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而一些设备、设施本身或操作人员违章都将给人员及环境带来问题,因此,通过运用各种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设备、设施从规划、设计、制造、购置、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进行的管理,称为设备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带来的伤害通常是机械伤害和非机械伤害两种,为防止设备伤害最根本的措施是本质安全技术,其次是机械防护及个体保护。

2.1.4作业环境管理

作业环境是生产劳动场所各种构成要素的总和,作业环境安全管理涉及作业空间布局、作业环境照明、安全标志布设、现场定置管理、职业有害因素的预防等。施工企业在每项工程开工之初的生产布局上必须考虑安全因素,也就是“三同时”规定:安全设施与主体施工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现场定置管理就是相对固定的生产场所内的人、机、物、料进行标准化管理。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自律、安全六个环节的标准化要求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对职业有害因素的预防主要通过个体防护来达到预防的目的。

2.1.5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是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目的是发现隐患及时整改。有效地避免各类隐患可能带来的事故风险。安全检查常分为定期检查、不定期检查、专项检查、季节性检查、全面检查几种,主要查思想、查管理、查隐患、查落实,通过安全检查表的形式或其他方式予以记录并落实整改。

2.2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管理体系是根据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要求建立的。其理论的基础是“戴明模型”,即PDCA循环,具体分为:职业安全健康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管理评审共计17个要素组成。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是把安全管理由以前的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预防,其基础是危险源辨识与评介,危险源辩识与评介通常采用LEC—半定量评介法来进行风险评介,找出工程项目中所有的危险源,通过分析得出那些风险可以承受,那些风险不可承受,对不可承受的风险源制定相应的专项控制方案或作业指导书,在作业中通过安全技术交底落实到作业层,以确保作业过程安全。再通过检查与纠正措施进行偏差纠正与整改,最后通过管理评审对体系运作是否有效性分析,进一步对体系进行完善改进。

3应急管理

应急救援实际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一个要素,其目的是通过开展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的降底事故的后果。包括人员伤害、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是:①组织营救受害人员。②迅速控制事态。③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④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应急救援必须做到迅速、准确、有效。要做到这几项要求就必须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对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全过程管理,具体分为: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四个阶段,其中准备阶段是关键,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所做的各种准备工作,包括应急体系的建立、有关部门及人员职责的落实、预案的编制、应急队伍的建设、应急物资的准备与维护、预案的演习、与外界的衔接等。为做好这些工作,首先建立应急体系,成立应急救援中心、组建专家组、医疗救治组、抢险组、监测组、警戒组、现场恢复组、后勤组、信息组,这些小组各司其责,共同组成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框架。对事故的发生还应该根据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事态的发展及控制能力实行分级响应,一般分三级。一级响应最高,需动用所有力量,包括外部机构联合处理紧急情况,需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二级需动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力量协同解决并提供人员、物资保障,一般在现场成立应急指挥中心,统一救援行动。三级通常一个部门动用部分应急资源开展应急行动,必要时可成立现场指挥部,所需的后勤支持、人员或物资由本部门解决。开展应急救援的依据是应急救援预案。根据事故类型、事故的严重程度预案又分为: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预案三种,一个应急预案的体系包括预案、程序、指导书、记录四级文件体系。通过预案的让所有相关部门及人员了解预案,再通过预案演练完善、改进预案,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性。总之一个完整的预案必须通过实际演练并不断完善才能在真正的应急行动中做到迅速、准确、有效。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