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人情况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个人情况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个人情况总结

大学生个人情况总结范文1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大学思想政治理论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教师做主导讲授道德知识,其知识、理论、概念的晦涩难懂,不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而其部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脱离,也让学生难以理解与记忆,这种情况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目前,有很多的学生对思想政治出现了厌烦的心态,影响了思想政治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教学成果。而体验式教学的运用,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互动教学过程中,对道德知识进行深刻的感悟与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陶冶学生的个人情操,也激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发展。

一、体验式教学的具体概述

体验式教学是在学生认知的规律及特征的基础上,创设一种现实中实际存在的情境及机会,或是创设已经经历过的事件及情境,将教学内容再次呈现或还原,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对教学知识、发展、能力、情感、意义的理解与建设的一种教学观,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其核心价值主要是以人的生命发展为宗旨,以尊重生命、提升生命、拓展生命、关怀生命作为最高标准准则,不仅注重对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人生命意义的彰显与促进。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体验式教学实践能够表现出四个突出特征,分别是实践性、开放性、生活性、发展性。

二、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

体验式教学实践的重要性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做主导讲授的教学内容也极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判断及记忆,而体验式教学的运用,改变了这一现状,对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实践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如下:

1.符合时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化的脚步也在加快前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总结信息、创新信息等能力在信息时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也越来越重要,由于社会之间的竞争局势比较激烈,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加的强烈,不仅注重人才的学识方面,也更加注重人才的能力方面,而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体验式教学实践进行有效的运用,在亲身体验的氛围里,能够充分的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处理、判断等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体验式教学的运用,能够满足时展的需求。

2.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素质教育已经取代应试教育的地位,在教育领域里占据主导地位,其主要内容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培养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型素质人才,而体验式教学的运用,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能够在特设情境体验中改变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与道德品质得到培养与发展,并向成才的目标去迈进。

3.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验式教学是在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的开放性课堂互动,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也能够使教师在互动中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而学生也能更加信任与依赖教师,做到互相促进与共同发展,从而建立起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作用的具体措施

1.创设教学情境,融入教学氛围

体验式教学主要是学生通过某种物质与内心情感、思想进行联系与沟通而引发的感悟与理解的教学。教师在进行体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创设出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利用文字、图片、音像、视频等教材资源,渲染教学情境氛围,从而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此外,还可以与学生做游戏,进行角色互换,引发学生的感悟,促使心灵的洗涤。

2.以学生实际情况为依据,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师对学生提交教学的安排,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能盲目、毫无章法的安排体验课程,否则将适得其反,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

四、结束语

体验式教学是目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中最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模式,它的运用,有助于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发展,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综合能力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其昂,张玉倩.思想政治理论课回顾与前瞻——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10周年访谈[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

[2]郑艳,丁莹莹.体验式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的融合——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美在我心中”英文展示活动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

[3]马吉宏.体验式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以艺术类高职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6

[4]郭远红,郭远梅.体验式教学在培训与开发课程中的应用探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

大学生个人情况总结范文2

关键词:道德教育;礼仪教育;探究分析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了本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均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就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来说,我国高校对于礼仪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非常重视的,比如开设《大学生礼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加强当代高校人才教育,使他们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为中国带来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优品质栋梁,进而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面发展。因此,对于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势在必行,其共同点都是为了提高人生价值,更好推动社会的发展。对于怎样实行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笔者将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剖析并针对性的给出一些意见。

一、道德教育培养个人修养

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此书主要是从道德教育的方面以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入手,教导即将进入社会的学生提高个人修养,合理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美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及社会道德之中,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使大学生更好融入社会,让道德教育对思想进行指导,思想的改变才能推动礼仪教育的落实。指导通常采用以下两个方面:

(1)荣辱观的指导

荣辱观来自于对社会事情好坏区分的总结,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对一件事是否符合他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如果符合那么在他看来就是正确的。因此,正确的荣辱观对一个人来说是决定自己行为至关重要的一方面,而在荣辱观的形成中,法律规定以及道德教育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法律不用说,是国家对人民群众行为束缚的一种手段,然而法律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保证一些基本的方向不出现错误,那么也就要求道德教育对法律没有规定到的地方,进行思想约束,生活环境能够无形中对于个人荣辱观进行同化,只有确保社会环境风气优良,才能达到培养正确的荣辱观的作用,有了正确荣辱观就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制约,提高自制力。从心理学来说,一个人运用良好的情绪来处理工作,对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来说,都要高于平时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由此可得,情绪的变化对同一件事情的信息选择性加工是完全不同的,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形成正确荣辱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教学当中,老师就该采用利于达到积极向上的情绪为目标,来设定教学主题,从而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荣辱观,提高个人修养。

(2)责任与义务的指导

这里所说的责任与义务,指的还是道德当中的责任与义务。责任产生的同时义务也就存在着,责任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事实上,道德责任要求是在他人和社会中,自己担当的角色所需要履行的职责,而道德义务是对该履行的职责起到一种监督的作用。那么我们能够了解到,道德责任的产生与道德义务的执行存在内在一致性,比如在道德教育中,各大高校都要求学生,对待处理的事情有承担后果的责任感,注重“在其位谋其政”的使命感,以及班级或是学校的集体感。具体要求还是要在政治课当中,通过授课教师来传达社会的要求,使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养成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拥有道德责任感和道德义务感,将自己放在合适的社会地位上,避免融入社会后产生过多的负面情绪,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做出伤害自己、危害社会的行为举止。比如老师可从生命的责任与义务为着手点,对同学进行道德义务与道德责任的教育,以此达到教学的目的。一个对自己和他人生命都不在乎的人,是极其可怕的,他们不会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含义,冷漠对待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或许他们不单是袖手旁观甚至对他人的生命进行打击践踏,这样的人在给人觉得可怕的同时也会感觉可悲,就如一块石头,不懂人情冷暖,为了培养其人情味,教师也该使其懂得珍惜生命,进而教导他们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和社会负责,自觉执行应做的事,行为举止符合道德规范。使责任与义务能够帮助初入社会的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方式,从责任和义务出发,达到培养学生个人修养的目的。

二、礼仪教育升华个人修养

从《大学生礼仪》这门课来说,本书主要通过规范个人礼仪、调整社交礼仪、完善家庭礼仪、指导校园礼仪,以及教导求职礼仪这些方面对大学生的外貌、言谈举止进行规范化教育。礼仪的指导不仅表现在礼貌这一方面,更需要注重行为举止。一个人给他人的第一印象,通常是通过仪态与语言和做事方式来体现的,好的第一印象,特别是对于求职人员而言,尤为重要。

事实上,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后续的相处中对于外表形象也不能忽略,应明白其印象是可以改变的,如果你给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不好,就更要注重后续形象问题,改变他们对你的固有看法。并且你要记住妆容要匹配你的年龄,合适的仪容,更容易使别人接受你,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给别人耳目一新的外表,端庄大方的举止,简洁清晰的谈吐,均能为你的形象,增添不少的风采。礼仪是你走向社会的指南,提高个人修养的同时也是你工作竞争的有力手段之一,毕竟没人会不喜欢礼貌与高素质并存的积极进取的奋斗小青年。

礼仪还能够改善人际关系,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在合适的时候做合理的事,给人体贴、细心、放松之感,拉近你与你的家人、朋友、上司关系。温馨的朋友圈更有利于你的工作或学习。

【结语】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整合,是为了高校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在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运用其进行社交的最好手段,在道德教育落实的同时也要加强礼仪教育的实施,只有道德教育与礼仪教育双管齐下,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媛媛,郭淑新.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礼仪教育新探[J].江淮论坛.2015(02)

大学生个人情况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职 毕业生 择业 秦皇岛

一、秦皇岛市高职毕业生择业现状

1.行业发展前景和薪酬是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

根据此次调查表明,高职学生择业时选择用人单位考虑的因素位居前三位的为薪酬福利、行业发展前景和工作稳定性及保障性,其中将行业发展前景列为首要考虑要素的男生占样本总数的23.74%,将薪酬福利列为择业首要考虑因素的占样本总数的21.01%。女生在选择用人单位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是薪酬福利、行业发展前景和工作保障性与稳定性,分别占样本总数的19.61%,17.48%和14.95%。可见行业发展前景和薪酬是影响高职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

2.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是高职毕业生的首选

就业单位方面,多数学生倾向于国有企业、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选择自主创业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的稳定性和较好的福利保障。有几乎三分之一的被调查学生选择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这主要是由于政府机关人员收入稳定、政治地位较高、有一定的权力和提拔重用的机会。相比当前许多企业经济效益的不稳定状况,许多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较强烈的危机感,因此这些较稳定的岗位成为他们比较喜欢的选择。

3.生源地所在省市成为择业首选

高职院校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域的时候,绝大多数选择自己所在的省市,有大约四分之一的人选择区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这是由于大城市的吸引力和存在较多的就业机会。家庭经济状况对比分析得出家庭经济不好的学生要比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更想去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选择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就业的学生的比较少,尤其是农村少之又少。

4.对学校安排的相关就业政策持一定抵触心理

各高校目前都加强了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专门设立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就业指导老师和辅导员为学生就业工作提供服务,把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但从调查访谈中发现大学生对高校择业观引导工作存在一些不满。学生认为辅导员和就业指导老师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降低择业门槛只是追求就业率,而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专业对口等问题予以忽略。

二、高职院校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学生择业前过于限定自身择业地域和就业单位。多数学生选择自己所在省市和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较少考虑去西部和乡镇等急需人才的地方。高职学生在择业上存在求稳保守的择业观念。

第二,有一定功利倾向。择业中选择“个人行业发展前景”成为重要考虑因素一方面表明高职学生个人价值实现意识的觉醒,体现了高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的专业实用性较强,可以尽快进入生产一线。在求职中因过于追求热门高薪行业或清闲稳定的工作而放弃自身所学专业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势必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浪费。

第三,择业准备不充分,心态不积极。66.5%的高职学生是在上学期间才开始有明确的择业意向。在择业途径选择上,有近一半的学生选择校内招聘,认为校内招聘可以给他们降低择业成本,提高求职成功的概率,但是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高职学生存在一种不积极的择业的心态。此外,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在择业时较容易受周围同龄人的影响,常表现为缺乏主见和竞争意识,对自个人情况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择业观容易被他人或舆论所影响,出现从众现象。

三、针对当前状况所做的政策调整

1.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评价体系

教育主管部门将就业率与高校招生计划和领导考核挂钩。这一政策的本意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引导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适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但是现行就业率的统计方法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校的就业水平,更不能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应增加过程评价指标或者降低用就业率评价高校工作的权重,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促使高等教育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2.政府放宽户籍限制,促进人才流动

样本中多数高职学生在选择择业地域的时候,选择自己所在的省市,访谈中了解到,一方面是由于高职学生择业时较多的考虑家庭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受户籍生源地的限制,去外省择业较多不便。因此,放宽户籍限制、促进人才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放宽户籍限制的同时,应逐渐平衡附着在户籍上的特权和福利,尤其是对中小城市,应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更为自由宽松的政策环境。

3.加强校企间合作,增加高职毕业生实践经验,提高其竞争力

高职学生所学专业实践性强,这是高职学生择业就业中的优势,学校可针对于此,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突出实践能力的一培养。高职院校可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创新订单教育。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学院自身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科学定位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并为在校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音.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视角分析大学生择业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11.6.27(3)P131-133

大学生个人情况总结范文4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心理问题;职业指导;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9-0069-04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的情况下,深入认识和理解职业的分布特征与动态发展趋势,对大学生正确选择职业、寻求职业发展至关重要。部分大学生未雨绸缪,在步入大学校园后就开始充分利用社会实习或兼职的机会感受职业;部分高校也在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期在提高该校就业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分析环境的综合能力,从而找到与自己人格特征、兴趣爱好、能力范围相匹配的职业领域。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所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发展机遇,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测评和总结,确定其事业奋斗目标,选择合适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1]。职业生涯规划旨在通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进行自我肯定并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过程。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职业环境及家庭环境,如果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估有失偏颇,在求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挫折和冲突,心理上也随之出现困惑和不适,引起各种心理问题[2]。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矛盾心理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期,如何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和职业领域是未来能够长期从事该职业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条件。面对众多选择和机会,利益与诱惑,初涉社会的大学生群体亦是充满兴奋与惊喜,然而现实的残酷也为大学生增添了不少困惑。一方面,求职者留恋条件舒适、经济效益高的大城市,同时又抱怨大城市带来的生活高成本。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4年对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的调查发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满意度指数都在最低的9个城市之中[3],而这些城市又恰恰是大学生求职者梦寐以求的理想工作城市。另一方面,求职者追求待遇好收入高的工作,同时又畏惧高收入工作带来的各种压力与挑战。在一项基于全国19个行业的收入差距研究中显示,职工个人年均收入最高的三个行业依次是房地产业、金融业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这些行业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技术复杂程度较高,对求职者的受教育程度、知识储备、专业技术等各方面能力要求也较高,工作压力与挑战显而易见。以上两方面的因素带来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矛盾心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机遇与挑战并存,无疑都使大学生在取舍、去留的问题上矛盾重重。

(二)依赖心理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通过对自身和环境状况的分析,为了选择合适职业制定相关计划的过程[1]。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对自身情况的评估,还是对未来职业方向的定位,最后付之于行动――完成职业选择、实施具体工作,决定未来职业发展状况的始终是自己。然而,有些大学生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对个人的职业倾向毫不了解,对外界的职业市场不闻不问,将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或父母身上,始终处于一种观望就业形势的状态。高等学历、名牌学校、热门专业确实能增强个体求职竞争力,但这些并不能成为找到理想工作的充分条件。过分依赖这些有利条件,反而会使其成为成功就业的阻力。此外,父母在很多时候也会成为大学生依赖的对象。父母的意见和选择对一些自我意识发展较差的个人会起到一定的支配作用。这类大学生未完成心理上的“断乳”,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估主要依赖他人,对事物没有独立的见解,害怕承担自主选择带来的过失与责任,将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权交于父母或他人。这种依赖心理会严重阻碍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而影响将来就业。

(三)攀比心理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就是要通过各种比较选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这种比较主要集中在各种因素的综合选择上,如地域选择、待遇选择、职位选择等。这些选择是以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能力专长为基础,然而不少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贪慕虚荣,忽略个人情况与需求,在同学朋友之间比较工作待遇、社会地位、所在城市的经济效益等,产生了盲目的攀比心理。更有甚者将个人的攀比扩大到家庭势力的攀比,追求父母的金钱和权力带给自己职业发展道路上的便利。如此一来,职业生涯规划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大学生求职者也失去了在社会上独立生存、立足的公平机会,并不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四)自卑心理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客观准确的自我评价是接下来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基础。虽然顺利完成高校的专业知识学习,但长期的校园生活使得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求职者缺少社会工作经验,对自己的评价过于保守,缺乏竞争的勇气,对职业生涯规划缺少应有的自信。在自卑情结的驱使下,求职者通常会找出很多不利因素,比如岗位需求与专业能力不符、职位的未来前景不确定、薪水太低、离家太远等,并极力去避免这些可能情况的发生,害怕失败。他们从未真正考虑自己求职过程中的优势所在与真正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什么,大胆努力地去追求成功。事实上,在职业生涯规划的任一阶段,问题与困难都始终存在,犹豫、彷徨与退却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观望的策略永远也不会将一份心仪的工作带到面前。

(五)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在社会或群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选择而采取顺从多数人意见或行为的心理倾向[5]。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但同时又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特殊时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难免参考多数人的选择,依赖别人的评价和建议,忽略自己的个性特点,产生从众心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从众心理一般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职业选择上从众。高薪白领的工作一直以来受到众多大学毕业生的青睐,这里面不乏有盲目跟风、未从个人实际情况、职业未来发展空间等角度出发的求职者。这类求职者一般以多数人的意愿和选择为标准,应付即将面临的就业危机,而非考虑个人职业生涯长期发展。二是在就业区域上从众。国内一线大都市聚集了不少来自外地的大学生求职者,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大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大都市就业的优势,但很多求职者却没有看到在大城市生存的劳苦与艰辛,跟随大多数人的选择而来到这里,反而使未来生活变得更加茫然。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心理问题成因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忽视

表面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忽视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心理问题没有直接联系。但这却是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6]。首先,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忽视直接导致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崇尚理论知识教育,而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文化知识,而对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在某些家庭已经提前至幼儿期。其次,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忽视导致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自己擅长哪方面知识的学习,而非在职业教育的指导下对所选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发展空间做全面的考察和权衡。再次,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忽视也使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对职业信息的了解远不及对理论知识的关注。这就使得许多大学毕业生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教育之后,面对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还是无所适从,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矛盾、从众的心理危机,且不知就业问题迟早都要面对和解决。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不够深入

在社会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的前提下,高校工作历来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2003年4月,教育部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将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对就业率偏低的地方或高校,原则上要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减增幅。至此,高校开始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在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中举办就业指导讲座,搜集职业市场需求举办校园招聘会等。然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就业率,而未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事实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能简单等同于就业指导,前者是一项连续而又系统的工作,而大学阶段更是通过专业学习有针对性做好职业选择的准备阶段。高校只关注就业率而不重视学生就业能力、心理素质的变化,只关注大四学生而不包括低年级学生对就业的准备状态,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还不够深入,没有体现其工作的系统化和完整性。这难免让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感到困惑与茫然,产生依赖、自卑等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在择业时的自我认知失调

自我评估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然而很多大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时,不能够客观准确地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进行有效评估。在面对择业压力时,甚至出现自我认知失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我评估高于实际能力水平。这样的大学生心理定位偏高,对职位待遇的要求较苛刻,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但由于实际能力有限,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岗位。二是自我评估低于实际能力水平。这样的大学生畏手畏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刻处于观望状态,没有勇气去尝试和挑战,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三是自我评估模糊,对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没有清晰的定位。这样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不清楚自己的专业能够胜任什么类型的工作,面对就业压力产生从众心理,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和明确的职业规划。

三、对策分析

(一)在全社会营造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氛围

在全社会提倡职业教育,营造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尽早对职业市场进行了解,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更加系统化的作出岗位选择,充分预期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具体而言,国家应从社会层面引导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首先,从政策上逐步改善我国的教育体制,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其次,国家需要引导高校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教育的重视程度。再次,从文化氛围上,国家需要引导国民改变现有的只以利益为导向的就业观念,弘扬多元化的就业理念。

(二)高校改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高校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改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首先,高校应设立专门负责该项工作的部门,设计出一套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指Х桨福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接触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信息。其次,高校应建立专业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很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是由就业指导人员或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承担,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相对较差,工作效果不明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配备一支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有利于该项工作科学有效的开展。

(三)利用心理测量工具对个体进行全方位评估

客观、科学、全面的自我评估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但是自我评估始终是个体对兴趣、能力方面的自我考察,是一种主观体验。为了减少自我评估带来的主观性,预防认知失调带来的心理问题,可借助心理测量的科学手段对个体的性格、兴趣、能力倾向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将其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依据,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能。负责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师应该能够熟练心理测量工具,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综观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历史,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已经成为国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理论依据。具体而言,心理测量可结合相关课程进行,通过相关心理的测量掌握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一般能力倾向、特殊能力、职业应性等大体情况。学校可以建立相关档案,并定期更新,这样可以让学校和学生个人发现个人职业潜能的发展动态。

参 考 文 献

[1][6]刘咏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5.

[2]张玉香. 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研究[D].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2014:33.

[3]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 生活质量指数趋升空气质量食品安全堪忧――2014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报告[J].经济学动态,2014(8):9-26.

大学生个人情况总结范文5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和学生教育管理一线的工作者,是确保教学秩序正常和学校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文章分析了辅导员在校园安全防控和校园安全处置中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并据此提出提升辅导员应对校园安全防控和危机处置能力的建议与方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安全;处置;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29-02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高校安全稳定是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直接关系着学生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家庭的幸福安定,同时也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危机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高校的和谐安定与持续发展。因此,规范校园安全管理,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做好安全防控与危机事件处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和学生教育管理一线的工作者,在校园安全防控和危机事件处置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健全高校辅导员的校园安全防控参与机制,发挥其校园危机事件处置过程中的中坚作用,培养其较为全面的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的素养和能力,让他们在应对高校危机事件中真正起到信息收集员、政策宣传员、情绪疏导员、思想稳定器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一、校园安全防控体系与校园危机事件的概述

1.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内涵的界定。从狭义的角度讲,校园安全防范的目标就是保障校园内每一名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可能发生的损失减到最小。但是,从安全管理所研究的对象及范畴的广义角度来理解,保障校园安全应包括更多方面的内容,安全防范已不仅仅是单独的一组人力、一个技术或一种机制所能涵盖的问题。我们必须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完善现有的多种校园安全防范手段,形成广义上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Campus SecurityControl Architecture),即全面加强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并从整体上有机结合人防、物防、技防,进一步从管理上把握校园安全全局,从技术上完善动态的安全防控体系,最大限度地保证高校校园安全。

2.校园突发安全事件概念的界定。大学生校园突发安全事件是指由于自然、人为或社会政治等内外部因素引发,以大学生个人或群体为主体,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在校内无可预见可能而突然发生,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较大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事件发生呈现突发性、组织行为呈现专业化、处置过程呈现复杂化等特点。

二、高校辅导员在校园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中的不足与短板

高校校园安全防控与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与处置考验着高校辅导员的应对能力,而辅导员的应对能力高低也直接关系到危机事件能否顺利解决。现阶段仍有部分辅导员在参与学校校园安全防控和应对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与素养上存在严重不足,亟待提高。

1.重视程度不够,个人角色界定时有错位。部分辅导员在参与校园安全防控的过程中,对于自身岗位职责认识存在误区。比如一些辅导员认为自己人微言轻,处于基层,没有话语权,难以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一些辅导员在危机管理组织体系中定位模糊,对安全责任事故或危机怕承担责任,敬而远之,做安全事件的局外者;还有一些辅导员缺乏危机管理的素质与能力,考虑自身利益得失,处置危机事件被动推诿,做被动应付者或片面应付者。一些辅导员违背工作原则,顾及人情关系,不敢也不想处理违纪违规学生的庇护者。

2.危机意识淡薄,迅速处置能力有待增强。部分辅导员的危机意识淡薄,责任感不强,面对大学生突发事件要么敷衍了事,置若罔闻,要么一拖再拖,束之高阁。他们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认识不足,不能迅速发现已存在的危机隐患。不能正视和解决问题,缺乏对事件发展的应急准备。

3.忽视重点关注,六类困难学生问题突出。大学生突发安全事件主要是由学生群体中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心理困难、身体困难、守纪困难”等六类学生即“六困生”问题而引起的。日常工作中,部分辅导员平时只是笼统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很少正确引导这些W生的价值取向,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具体需求。

4.沟通协调困难,过程管控能力有待提升。部分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沟通、引导方法不科学,管理相对滞后,思想未能与时俱进,惯用以往的经验处理问题,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时,他们习惯于传达和执行学校的各项指令,过于强调管教,总是处于学校与学生会的夹层中,缺乏对学生的合理引导。

三、辅导员校园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能力的要求

当前高校大学生安全防范与法纪法规意识整体仍显薄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高校安全防控与校园危机工作现状来分析,高校必须重点从大学生校园安全事件从危机前的防控预警机制、危机中的应急处置机制和危机后的善后恢复机制三个方面来界定辅导员校园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的相应工作机制,强化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是当务之急和必然选择。

(一)大力培养辅导员校园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的六项素质

1.增强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对于高校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工作,应培养辅导员高度的政治敏锐度,以舍我其谁的主动担当,高效完成安全工作任务。

2.增强辅导员的道德素质。帮助其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道操守,以身示范,爱护扶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3.增强辅导员的知识素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帮助辅导员了解、掌握更多的安全防控技能,熟知安全事件处置程序,并积极主动传授给所带学生,尽量减少学生意外伤亡事故,提升现场救治效果。

4.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在应急事件处置过程中,重视对辅导员心理疏导,调节辅导员心理状态,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看待危机事件。

5.增强辅导员的身体素质。只有具备好的身体,才能深入一线,扎实作为,在处理各项棘手的安全事件中保持精力,以高度的热情出色地完成任务。

6.增强辅导员的法律素质。只有法纪法规意识到位,才能规范辅导员的工作岗位职责,规范辅导员的日常行为操守,规范安全防控与应急处置的流程管控。

(二)大力提高辅导员校园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的六种能力

1.积极培养辅导员的良好人格,对学生行为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安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从院系管理到班级管理是基础,知识普及是重点,习惯养成是关键。

2.积极培养辅导员及时准确的判断力,对事件缘由起到客观评价的作用。辅导员需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生活学习中,了解学生情况,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在安全教育等各方面的作用。

3.积极培养辅导员坚决果断的执行力,对科学处置起到行动保证的作用。辅导员需要有丰富的安全防控和应急处置经验和阅历,这样才能更好地防范和处理各种潜在和突发的事件。

4.积极培养辅导员高效全面的控制力,对事件影响起到相对弱化的作用。辅导员在安全事件发生后,必须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理事件,对事件进行预判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伤亡或者其他隐性损失降到最低。

5.积极培养辅导员及时有效的沟通力,对事件善后起到暖心化冰的作用。进行安全主题教育,预防突发安全事件,妥善处置意外情况都离不开当事方之间的信息沟通。

6.积极培养辅导员总结提升的反思力,对安防工作起到不断推进的作用。辅导员经常反思自己身边经历的校园安全事件处置流程,总结经验教训,可以对日后处置同类事件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大学生个人情况总结范文6

【关键词】人本关怀;大学生管理;介入;分析

1.人本关怀介入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内外思潮的日益碰撞,传统经验型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模式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显然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凝聚力,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无疑与人本关怀教育理念的意义具有殊途同归的意义。

1.1精细化管理模式要求人本关怀教育理念

精细化管理工作模式倡导开展大学生管理的工作中要以精细的服务态度,精心对待每一位学生,把提升学生思想素质和促进学生成长的管理引向深入的管理模式和教育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1]而且,这个“有生命的个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自由发展的“个人”。因此,实施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和逻辑起点,必须坚持人本关怀,坚持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主体,做到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服务,使师生互动愉快、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1.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核心体现呼唤人本关怀的介入

新时期,人们的思想呈现出日益复杂多样的态势,站在时代前沿的青年大学生也不例外。作为思政教育者,必须顺应时代变化,确立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内在统一的思想,敏锐研判社会潮流风向,与时俱进,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理想信念的核心。同时,尽可能地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和创造条件,促进社会理想信念与个人的协调发展。因此,将人本关怀教育理念介入到大学生管理当中是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述求。

2.案例简介

小庄,广告专业大三女生,大二时与相恋多年的男友分手。分手之后,该同学经常独自在学校偏僻角落喝酒、打电话和前男友吵架,有时不辞而别离开学校,甚至去前男友老家,尽管她知道男友不在家里。理智的时候,小庄表示要与男友坚决断绝关系,把前男友的所有联系方式删除,把书信和恋爱信物寄还,但是节假日还是忍不住打电话约前男友见面……这种行为持续有一年时间。

3.案例思考

随着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出台,高校对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基本上持宽容的态度。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走进爱情世界,并日趋公开。然而,由于其心理发育欠成熟,认知和把握能力欠佳,大学生出现恋爱挫折就显得在所难免。当面对恋爱的挫败时,大学生当中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往往经受不住挫折,容易紧张、焦虑或悲观的情绪,严重者引起心理失衡,甚至出现生命随意的行为。[3]

小庄情感上遭受突然打击,表现出的极度悲伤、忧虑和焦躁等不良情绪,一方面无心上课,毫无食欲,身体极度虚弱,精神状态很差,无法保证自身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该同学反复骚扰男友,玩失踪等,对学校的管理和安全带来挑战,影响了男友的生活,也影响了老师同学的正常生活。急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取介入措施,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思想水平,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人本关怀介入大学生管理过程机理分析

在当前复杂而严峻的社会形势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人本关怀教育理念,了解并尊重大学生的权利和自由,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将精心的态度、精致的管理贯穿大学生管理全过程。惟有如此,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达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第一,尊重并理解学生的权利和自由。人本关怀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确立起人(或人性化)的尺度,实现人性化的服务。[4]因此,处理该学生恋爱挫折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自由追求爱的权利,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当事人访谈、朋辈关怀以及借助心理咨询老师的交流,理解学生出现非正常行为的原因,宽容对待大学生因社会经验不足,容易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理想化,包括爱情,而一旦出现问题往往容易接受不了,甚至做出过激行为。在理解并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构建积极融洽的沟通教育氛围,真诚倾听,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要,从而为以后的针对性的疏导,缓解学生恋爱挫折压力提供前提保证。

第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恋爱观作为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的态度与看法,对恋爱的过程和结果起着极其重要的决定作用,并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通过主题教育活动、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等多种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通过个别辅导,辩明爱情不是单个人的事情,而是双方的两情相悦,互动的过程。为断绝小庄对前男友的幻想,让小庄清楚前男友碍于小庄的极端行为而假装答应维持关系的事实,辅导员当着小庄的面与其男友沟通,让她知道其前男友真实的想法,从而明白真正的感情应该是相互的尊重和双方人格上的独立,而不是占有。辅导员随后通过多次的疏导方法,帮助小庄理智驾驭个人情感,在挫折中总结教训,努力在追求中确认和实现自身价值,进而提高自身的挫折承受能力和思想水平。

第三,提倡朋辈辅导的介入。朋辈辅导是遵循人本主义思想,通过同龄人的参与进行教育管理的方法。其具有无代沟的亲近性、认同性和安全感等优势,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帮助克服心理问题,是实施大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小庄情绪严重低落时,安排同宿舍好友陪伴,一起生活、学习,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活动等,充实大学生活,避免因空虚而再次发生极端行为。

第四,寻求帮助,增强教育合力。联系心理咨询师老师参与,力图利用心理学专业知识给予心理咨询和疏导。经多次专业咨询,小庄能敞开心扉,找心理老师或辅导员诉说心境和感受。同时,构建积极的家校联系。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家庭气氛的不好、家庭结构的不良,易使学生产生诸多的情绪及焦虑问题。辅导员及时与小庄父母取得联系,要求家长转变教育态度,给予小庄更多的的理解和安慰。通过多次家校联系,小庄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也得到了缓解。

第五,价值引导,确立奋斗目标。对于小庄因情绪低落而出现的旷课、离校出走等违规行为给予严厉的批评,指出其行为错误所在。同时引导小庄提升个人境界,确立远大目标。多次强化沟通,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尊重学生追求进步的愿望,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个性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总之,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系统工程,教育的效果在短期内一时难以得到充分显现,需要我们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要有时间长度的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管理中应自觉提升素质,持续不断地倾注智慧、激情和创造力,实现管理精细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