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教学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教学管理办法范文1
学分制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它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的目的是为适应不同学生呈现出个性化的弹性教学计划,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进程和成效的单位,选课制是实施学分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分制的灵魂所在,离开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选修课,学分制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学分制在中国几经变迁,如今已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点。然而,学分制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校内校外的方方面面。本文以我校农林专业学分制管理为例,探讨农林专业学分制目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管理难点
(一)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不健全。
学分制对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分制要求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管理,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林专业在校学生人数直线上升,而我校在学籍管理制度、选课管理制度、考试管理配套制度不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平台不完备,目前缺乏一套完全学分制的管理系统来对其日常教学秩序和规范进行管理,这些问题导致我校学分制管理系统混乱。
(二)观念阻滞。
由于我院长期实行学年制,上至决策层、教学管理层,下至教师、学生,在人才培养、教育价值、效益竞争等诸多观念上,都已形成了学年制的本文由收集整理思维定式,无论是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教师的教学实践抑或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均习惯于学年制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教学上目前还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只是一味地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发展的需要,学生被动上课被动接受,没有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这样使教育对人才的要求相脱节,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同学生能力、自身的需求、社会的需要还缺少有机的联系。
(三)学生数量增多与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
学分制的实施是以充足的教学资源为前提条件的,目前我校由于教学资源的相对短缺,如课程体系不完善、课源不足、选修课质量不高、师资水平偏低、教学计划弹性不够等,根本没有能力实施真正意义上的选课制。一是课程资源少,二是选课的自由度不大。只是将原来某一专业的部分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再开设有限数量的任选课供学生去选择,因而学分制往往给人一种仅仅是“对学年制进行修补”的感觉。
(四)教学计划的安排与学分制弹性学制的矛盾。
学分制的核心就是弹性学制,我校农林专业受原有的学年制影响,目前使用固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安排,对行政班级进行统一的教学,学生无法自主学习,使弹性学制的整体优势发挥不出来。体现不出学分制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精神。
(五)学生选课盲目,选课不符合自己的兴趣。
学生在系限选和校任选范围内自由选择课程。通常情况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积极合理地选择课程。由于很多学生对专业课程缺乏了解,所在学科教师指导、宣传不够,导致部分学生面对众多的选修课程不知所措,不知如何选择,盲目随众。
二、完善改进农林专业学分制的措施
推行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因素,许多院校学分制起步晚,其全面实施势必会引起教学管理体制、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着重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加强宣传,树立正确的学分制观念。
推行学分制的首要前提是破旧立新和转变观念,现阶段做好学分制宣传教育,使广大教师、学生、管理者树立学分制的观念,为全面推行学分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加大基金投入,完善教学基础设施。
实施学分制管理,完备的教学基础设施是保障。首先,设立充足硬件条件满足多专业、公共性、流动性的选课制需要;其次,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软件系统,保证学生选课、成绩查询、成绩录入、评教等网上交流平台的畅通及运行管理的高效率。
(三)构筑学分制动态教学计划体系,完善选课制。
教学计划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文件,体现办学思想、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系(院)的教学计划制订要围绕学分制运行模式制定。首先,要千方百计多开设选修课;其次,要科学地设计必修课和选修课;最后,要完善选课方式。
(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分制的施行,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高校师资短缺,教师教学任务加重,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和博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比重偏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队伍存在不稳定现象。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要求每位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理论和知识,而且还要熟悉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从而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扩大知识面的需要。
(五)加大教务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教务管理水平。
学分条件下的教学管理工作队伍既要懂得教育和管理科学,又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因此,在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明确管理职责的同时,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促进教学管理人员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六)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管理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学分制对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完善课堂管理制度是顺利推行学分制的基础。为此首先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次加强课堂考勤制度,提高督导监察力度,杜绝学分制学生旷课时有发生现象,从教师、学生和督导三方面加强管理,互相监督。
(七)完善配套政策和支撑条件。
随着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全面实施,必须制定和完善与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相配套的有关实施办法、选修课管理办法、本科生导师制暂行条例等规章制度。实行学分制后,由于选修课的大量增加,教学组织、学生管理和缴费模式等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它需要全校各部门如后勤服务、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及图书馆等的通力协作,这势必引起学校管理体制一系列的变革。因此,学校要加大投入,加强学分制实施的各项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平稳运行。
线上教学管理办法范文2
1转型升级视野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上的必备条件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对照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发现目前不少医学类大专院校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还达不到要求。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会严重制约着实验室发展乃至影响学校办学目标转型升级的实现。
1.1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和经费投入方面
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通知中可知,医学类的高职(专科)院校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要求为生均3000元;而医学类的本科院校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要求为生均4000元。为满足转型升级的需要,相关高校应该按照本科医学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加大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人,购置充足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增加实验用房面积,以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和实验教学质量,满足本科实验教学的要求。另外,在现代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相应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所需要的仪器设备、药品,也需要快速更新。伴随着实验仪器设备制造成本的增加、易耗品和实验药品价格的上涨,实验室更新维护所需的经费大幅增加。目前,一些准备创优升本和转型升级的高校,不仅存在实验仪器设备不足的问题,老化现象也十分严重,从而使得实验室建设维护支出与经费投人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1.2实验室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方面
按照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要求,基本实验占总学时50%,综合实验(含实验设计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占50%。但是,目前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验教学仍以基本实验(验证性)为主。在转型升级视野下,需要按“基本实验——提高型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等。—研究创新型实验”的路径,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改革,因此实验室的管理体制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对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不少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在实验设备、实验试剂、实验结果等方面存在衔接不畅、关联不规范的问题,普遍处于手工管理阶段,未能实现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管理,造成整体运行效率低下。同时,由于认识上的不够以及缺乏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大多数实验室在时空开放方面受到限制,以封闭式、半封闭式管理为主,无法做到随时开放,对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实验需求难以满足,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相比:各门实验课、各项实验项目教学的技术含量增加,实验项目数量增多,实验室规模扩大,不仅要求担任实验课的教师提高实验技术和教学水平,也要求担任实验室工作的技术人员提高理论和实验技术水平。但很多高专高职院校不重视实验室人员队伍的配备,通常由一些新进校的教师、职称和知识水平较低的教职员工担任实验室教师或实验室技术人员。有的学校甚至不设置专职的实验室教师或实验室技术人员。这些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往往不高,只会进行日常一些简单的应用,对实验室管理建设和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创新意识薄弱,这严重制约了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升。
1.3基础实验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方面
基础医学实验具有操作技巧性强、教学时数长、过程管理难等特点。但是很多基础医学实验指导教师仍停留在传统单一的面对面传授知识,采用传统“以教为本”的思维开展教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是按部就班,缺乏独立思考精神,师生之间以单向沟通为主。由于教学场地的限制,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渠道也不畅,难以经常进行协作讨论和交流学习。多样化教学方法的缺乏,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性较差,难以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在转型升级视野下,基础医学实验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比以前更具复杂性,更新变化较大,但是不少实验指导教师还按照原有课程标准制订授课计划,教学内容更新也跟不上人才培养需求变化,更新滞后,甚至严重脱节。
2基础医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改革的对策
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来看,基础医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改革研究已经具有一定深度,从早期的实验室用房、实验教学环境、设备条件、资金使用等方面研究,逐步转向实验室体制机制、实验室信息化和实验人员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软实力研究。但是在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发生了嬗变,需要从实验室硬实力、实验室软实力、实验室教学绩效三个方面系统探讨实验室建设管理。本文围绕办学目标的转型升级,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了深人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1提升实验室硬实力的对策
为了实现创优升本和办学目标的转型升级,我们需要对照《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对本科院校的指标要求,从基础医学实验用房面积、实验教学环境、设备条件、资金使用等方面着手,加强基础医学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1)认真分析教育部对本科院校基础医学实验室用房面积的指标要求,并实地调查访问相关本科院校的基础医学实验室,争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基础医学实验室用房面积,不断优化实验教学环境布置,提升实验室的空间利用率。
(2)提前做好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配备需求分析。在创优升本过程中,需要提前调查统计基础医学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结合转型升级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需要,并参考教育部指标要求和同类院校的配备情况,制订基础医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配备需求。
(3)合理使用实验室建设资金预算。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除了要合理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外,还要研究如何合理使用好有限的资金,克服和避免盲目的、重复的采购添置而造成资金的浪费,体现效益实验室建设的效益性。
2.2提升实验室软实力的对策
实验室建设涵盖了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软件建设更能反映实验室的教学管理水平。在教育部办理条件评估指标体系中,对软件建设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我们需要从实验室体制机制、实验室信息化和实验人员建设管理方面提升实验室的软实力。
(1)构建切实可行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机制。与基础实验室相关的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项目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烤、办公用品管理办法、实验室专职人员管理办法、实验试讲试做制度、对外开放管理办法、防火防盗管理办法、各种人员岗位职责、实验室考核与奖罚制度、考勤管理暂行制度、实验室科技服务及收费管理暂行制度等多种制度或管理办法。在新形势下应参照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其他高校实验室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结合自身特点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建立一套完整的、富有操作性的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管理体制机制。
(2)提升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水平。采用实验室办公信息管理软件系统,建立实验项目信息库,进行有效的实验计划和安排,对实验设备、仪器等物资进行综合管理,可以实时便捷地查询这些物资的基本信息及使用状态,并优化实验设备的领用、报废等处理流程,改变实验耗材的管理的主观随意性,经过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了仪器设备相对集中管理和使用的目的,提升实验室管理的效率。
(3)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实验队伍。实验队伍的结构、素质是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相关高校要从政策倾斜、制度设计、激励机制等方面,创造条件吸纳、选拔和鼓励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实验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加人到实验队伍中来。从每年的优秀毕业生中公开招聘学有所长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充实到实验队伍中。另一方面,要重视加强实验队伍的岗前、岗中专业培训,选派人员到兄弟院校学习取经。尤其重要的是要制订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努力解决实验技术人员的编制、职称、待遇等问题,留住实验人才,稳住实验队伍,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从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技术结构上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实验队伍,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2.3提升实验室教学绩效的对策
相关高校不仅要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通知中对本科院校的硬件指标和软件指标要求,还需要以“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要求自己,合理调整实验项目设置,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有限的实验室资源下,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提升创优升本和转型升级后的实验室教学绩效。
(1)调整基础实验教学项目的设置。基础医学实验室可以满足多样化实验教学项目,包括基本实验、提高型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等)、研究创新型实验。目前相关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基础实验室所承担的绝大多数实验为基础实验项目,转型升级后,应使提高型、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应在全部实验项目的比例逐年提高,最终达到所要求的50%比例。
(2)改进基础医学实验室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中,实现实验教学网络化、微课化、幕课化,对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开展“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改革与实践。利用网络平台强大的社区功能(如讨论组、论坛、在线答疑、即时沟通工具等),结合对学生具有很高黏附性的移动端应用(如微信、微博、QQ等),轻可以易组建网络讨论小组,针对某一主题随时随地开展讨论式教学,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双向交流,帮助学生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讨论和交流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优化基础医学实验内容。以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注重将先进性、开放性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同时,以“工学结合”下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为主线,围绕主线上的节点适当拓展知识面,提供教学视频资源、素材库、知识库、行业资源、课外参考资料等丰富多样的教学辅导资源,并随需应变,持续添加新内容、新知识,从而构建动态更新、科学合理的实验课程。
3结语
线上教学管理办法范文3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管理;对策
开放大学是面向社会成员,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远程开放教育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普及,远程开放教育成为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和提升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国有注册在学的本科、专科学生400多万名,约占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十分之一[1]。由于学生组成、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管理模式和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有所不同,需要全面、深入了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探索当今时代下适应远程开放教育学生需求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顺利实现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远程开放教育的健康、稳步与可持续发展。
一、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随着远程开放教育学生数量不断增长,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挣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生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广西为例,14所市级电大学习资源依托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总校,各市级电大负责招生和管理,总校负责提供学习资源及指导。学生入学之后即可获取学习账号,通过自行学习网络课程,按时完成网上作业得到学分,最后完成论文,由总校老师负责指导。由于都是远程组织教学,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工作的实施者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在学生入学之后的线上自主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是远程开放教育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形成了一套贯穿学生招生、管理规范、学生活动、教学服务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远程开放教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目前,学生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但是也存在困难和不足。
二、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困难
(一)学生分布分散,生源迥异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分布分散,集中线下授课、组织日常活动难度较大,难以像全日制大学生那样组织管理。开放教育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比较大。这些学员学习基础也是参差不齐,他们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而且大部分学员参加工作,工作的强度和时间也不相同。所以很难安排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进度进行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二)学生学习缺少计划,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远程开放教育难以组织传统的固定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时间的主要由自己安排,受环境、条件、工作等因素的影响,学习进度和计划较难保障,缺乏教师督促和指导,从而导致教学计划难以落实,学习效率不高。所以,很多情况下,许多学生难以科学合理安排时间、落实好学习计划。如何通过学生管理工作保证学生的学习进度,是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管理的一个难点。
(三)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不足参与远程开放学习的学生,学习往往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是因为评职称、晋升职务的需要。因此,对远程开放教育中自主学习往往认识不够,缺乏真正学习的动力。考核方式和学生日常管理机制缺乏激励举措,很难激发学习热情。由于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导致高辍学率,这成为远程开放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开放大学的学生保持率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社会效益。学生如果在中途辍学的话,一是对其已投入的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教育成本增加,造成学校经济效益降低;二是对学生自身未来发展不利,浪费时间和精力,也无法达到既定目标。如何通过学生管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管理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2]。
(四)学生管理工作制度需要完善由于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难以统一管理,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标准和考核方式也提出了难题。不同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因为责任心、工作量、工作报酬等差异,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效果有所不同。对于远程开放教育的成人高校学生,也缺乏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督促、激励学生完成学业,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完善学生工作队伍的考核制度,提升管理工作的水平。
(五)个性化服务需要增加个性化服务,就是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充分满足学生个体的需求和服务,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例如,学生缺少学习动力的时候,如何给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学生没有按进度学习的时候,如何给学生提供学习提醒;学生学习完成后,如何规划职业生涯等个性化服务任然需要改进和提升。班主任作为学生工作的执行者,是学校和学生的纽带,如何在学习时间之外,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加强交流,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也是学生管理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改进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实现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管理网格化由于学生分布分散、学习时间碎片化,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首先要保证学生管理工作队伍要做到覆盖到每个学生。通过“线上+线下”“总校+分校”“分校+招生点”等方式,建立网格化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就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来说,可以采用实地调查、线上交流等方式,加强和各个分校的联系,进行互动、沟通,全方位、深层次了解各个分校在远程开放教育过程中学生管理工作具体情况。分校和教学点可以采取定期组织学生就近集中的方式,增加学生的身份认同感,增加线下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多样化合作模式,比如,“总校+分校”“分校+分校”“分校+教学点”等模式,构建学生管理网格,多方联动,群策群力,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的同时实现优势互补,创新传统办学形式,构建网格化的管理工作机制,远程线上管理和就近集中线下管理相互结合,在线上、线下管理结合过程中有效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树立现代化办学和管理理念,教育管理和服务有机结合远程开放教育要坚持与时俱进,树立现代化的办学理念,将“开放”“灵活”“优质”“便捷”的理念贯穿到办学全过程,为学生管理工作导航,明确学生管理工作方向的同时有效开展各项工作。在此过程中,学校也需要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树立现代化学生管理理念。开放教育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变“管理”为“服务”。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细致化的服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实现文凭与能力相一致,赢得学生、赢得效益、赢得社会认可度”为工作目标,以“以人为本,服务学生,培养人才”为管理理念,对学生个别化的指导服务[3]。将“生本教育”“以人为本”等理念渗透到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与现代化办学理念有机联系、相互作用,不断规范学生管理工作。此外,学校要在落实办学理念、管理理念中深化认识教学管理和学生服务的关系,将其和教育管理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教学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有机结合,通过学生管理工作增强学生学习意识,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效性。
(三)探索个性化服务,加强日常交流辅导班主任要巧用现代互动平台,比如微信、QQ等,和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在线上、线下结合过程中加强彼此间的联系,进行多样化的沟通、交流,全面、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情况以及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包括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有效引领、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学习,学会管理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多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快速捕捉课程章节中的重点知识,有效利用现代技术设备搜索学习素材,将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理解、掌握、活用知识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效率以及能力,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同时,班主任也要探索个性化服务,增强自身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如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辅导,给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建议,对于学习后就业困难的学生给予就业指导和帮助,对于学习进度缓慢的学生给予督促,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关怀等个性化服务,争取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通过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把“被动”变为“主动”,把“懒惰”变为“积极”,才能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完善学生工作队伍,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开放大学应该重视和完善学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树立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管理理念,建立一支有力高效的学生干部队伍,引导激励他们为学生管理工作出谋划策,配合学校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同时锻炼自身能力。另一方面,学校需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按照师生比例,配齐、配强学生工作教师队伍,保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一对一”“一对多教育”服务。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全面加强班主任培训,开设线上与线下学生管理课程,开设班主任培训班,定期举办多样化的经验交流座谈会,开展多样化的校内技能业务培训活动等,在理论教育、实践培训结合过程中促进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还要为班主任提供多样化的外出培训学习机会,鼓励班主任取得心理咨询师、就业辅导师、创业指导师等多种职业资格,在发展能力、积累经验、锻炼素质过程中更好地胜任学生管理工作。加强班主任队伍绩效考核,提高绩效奖励,保证班主任工作队伍的积极性。
线上教学管理办法范文4
关键词:高等学校:在线课程建设;学分认定
近年来,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普遍将在线课程建设应用作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知名度的一个有效途径,纷纷探索与建设符合校情的在线课程与教学模式。同时,由于我国在线课程的服务对象以在校大学生和学校教学为主,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成为在线课程建设中突出的问题,被认为是推动高等教育体系全面变革的关键要素。
2015年4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要“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鼓励高校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和学习过程认定”。2016年9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确立了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高等学校为主体、坚持实质等效等基本原则,提出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分认定办法”“推动各类高等学校之间学分认定和转换”。为此,笔者对国内外在线课程学分认定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国内和国外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现状
在学分认定问题上,此前我国的适用范围主要是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早在2001年,江苏、浙江、天津等省市就已尝试自学考试与高校学习的学分互认,后来又有许多地方在同城的高校间学分互认,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联合采用专门的远程系统进行学分互认,宁波大学与加州大学远隔重洋实行跨国学分互认,等等。
近年来,在各地陆续出现了学分认定的联盟,例如,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以各学校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基础,开设学分互认的跨校选修课作为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深圳大学于2014年5月成立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加盟高校已有90多所,近80%的学生选课为学分课程,联盟内许多高校已承认在线课程学分,但学分互认的实施细则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已开始承认开放课程学习学分。例如,北京大学承认本校教师开设的慕课学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承认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上的所有课程,和本校公共选修课一样算学分。2016年6月,中国教育学会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发起,联合国内多所高水平大学独家推出了CAPMOOC,学员报名学习并参加CAP考试通过后,能够获得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7所名校部分课程的认证学分。
在学分认定方面,国际上一些国家或地区起步稍早且进行了较长期的实践探索及研究,如欧盟的整合的资格框架、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澳大利亚促进各类教育类型互通的认证框架,韩国的“学分银行”系统等。
2008年,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建人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为马尼托巴大学开设了一门名为“联通主义和连接性知识”的网上课程(简称CCK08)。由于这门课程结合了大规模、开放性和提供学分三个特点,因此被称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随着技术的进步,慕课使高等教育惠及数亿人,迄今为止,有不少平台的课程已经在部分高校得到学分认可。2013年初,Coursera公司5门网络课程的学分已经获得美国教育委员会(ACE CREDIT)的官方认可。华盛顿大学计划为Coursera公司的网络课程提供学分,而其他与Coursera公司合作的大W也正准备朝着这个方面发展。2015年,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与edX合作推出了“全球大一学院”项目,面向全球开设大学一年级8门通识教育类MOOCs,完成8门课获得学分后能申请作为大二学生进入亚利桑那州大学继续学习。从世界范围来看,最新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承认并接受慕课学分,因为这个做法有助于学校进行市场推广和提升知名度,并由此带来更多的注册学生。
二、本科院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学分认定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在线课程的建设情况,我们通过会议和走访等方式,对本科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和学分认定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主要包括广东、黑龙江、山东、河北、河南、湖南、福建、陕西和北京等省市高校的教务处负责人。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在线课程的建设、应用情况和学分认定的方式、具体措施等。
调研结果显示,总体看来,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符合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需求,高校对在线开放课程普遍持开放认可态度,逐渐开始试点认定在线课程学分;学校通常都是将在线课程认定为公选课学分,但具体怎样换算,尚没有统一的规定。也有不少学校将在线课程作为学生补考选修的重要指导材料,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在线课程学分认定问题上,还存在着课程标准不一、学分收费、校际壁垒等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平台等多方合力,形成机制。
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者以在校生居多,这是我国开放课程建设特有的情况。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例,根据中国大学MOOC问卷调查,学员中身份为学生的比例占62%,而学生中又以本科生居多,大一至大四学生合计占81%。
目前,各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211工程”等重点高校建设发展迅速,并形成较为成熟的机制。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已建有课程中心,形成申报、开课、上课、评价的流程;国防科技大学构建了本科慕课课程体系,立项精品视频、专业核心、实验类等系列慕课,涵盖本科所有课程类型。而在一些地方院校,由于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有明显差距,在线课程主要是以“用课”为主,还有些高校对在线教育持观望态度。
具体来说,在接受调查的高校中,绝大多数本科院校正准备建设或者已经建设了部分在线课程,并将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大多数本科院校目前正在使用本校或外校建设的在线课程。从使用情况来看,使用外校建设的在线课程数量(56.67%)远远高于本校建设的在线课程(33.33%)。在线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表现为多种形式,其中主要的应用方式是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学习资源,以及线上和线下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
从教育主管部门来看,北京市教委已经针对开放课程建设开展了两项主要工作:一校一课,建通识课。专业核心课已建立10个专业课程群,采取政府购买服务,高校学生免费学习的方式。天津市教委于2014年在申报的18所高校中选出8个单位试点,要求学校拿出试行慕课教学改革的整体建设方案,学校不管是采用购买还是自建的方式都要使用在线课程。
随着在线课程的迅猛发展,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始试点或者在全校范围认定在线课程学分,如西南交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其余高校大都正在调研,计划在一至三年内进行学分认定试点。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相继开展了慕课跨校学分认定的工作试点。
(1)在线课程学分认定方式。
与在线课程应用相比,高校对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更谨慎。从调查结果来看,在线课程学分认定最多的是大学自身主导的校内慕课学分,即本校教师开设的慕课,在全校范围内可以作为公选课认定学分。例如,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组织开发了“体育与健康”慕课,该课程已经成为学校非体育专业公共体育必修课的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在获得慕课的合格证书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大学公共体育课的4个学分。
大部分院校在学生学习在线课程后,必须通过本校组织的考试才能认定学分,此外,也有很多院校选择平台和校内考试结合的方式来认定学分,如广州航海学院要求课程提供方提供学生的学习和考核记录。也有一些院校在学生获得慕课证书后即认定学分,但主要限于选修课。
(2)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措施一:制定选课和学分认定等相关措施。例如,黑龙江大学,西安航空学院和西京学院等高校制定了跨校选课、修读课程等学分认定相关措施。由教务处选课通知和相关学习及考核要求,规定学生只有在教务处认定的平台上或者学校选定的课程获得的证书才可转换为学分。西安交通大学的在线课程成绩与学生的学分相挂钩,一般情况下为2个学分,但选课范围多数限于学校自建的慕课平台,也有一些是在“爱课程”网平台上线的课程。
措施二:为在线课程配备辅导老师。辅导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检查督促学生学习,组织讨论等。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等为在线课程配有专门助教,组织老师担任辅导教师,拟定线上+线下课程教学试点方案。西南交通大学对“机械设计”课程全面采用融合型混合式教学,每周两次课,其中一讲为学生独立安排线上课堂学习,另一讲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开展零接触式的线下课堂互动教学,构建了多元化、重过程的学分评价体系,将慕课的成绩纳入课程学分中。
措施三:针对在线课程组织考试。例如,华南师范大学的方法是选定平台课程,由平台提供试卷在指定时间组织考试,考完后将试卷寄回平台,批改后由平台将成绩单寄回学校,作为学生学分认定的主要参考。
南开大学“数学文化”课以慕课形式开展教学后,占2个学分,学生从“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SPOC区域选修“数学文化十讲”课程,成绩评定比例为:平台给出的成绩占40%,见面课的出勤、课堂表现等占20%,半开卷的期末考试成绩占40%。如果有学生提交数学文化小论文或者作课堂演讲,则视效果给予“奖励加分”。
措施四:根据课程学时按比例认定学分。例如,广州工商学院按视频时长以一定比例认定学时,进而认定学分,如8~16学时认定1学分,17~32学时认定2学分。湖南农业大学原则上按“爱课程”网上16~20课时为1学分作为公选课学分进行认定;若所修课程c学生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同名或相似,其学分按本专业相应课程认定。此外,在具体管理上,也有些学校准备借鉴赴外交流学生的管理办法来认定学分。
三、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的争议和主要障碍
目前,在线课程是否能纳入高校学分认定,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学分认定是慕课发展的必然趋势。2015年初,edx首席执行官阿纳特・阿加瓦尔教授(Anant Agarwal)预测,未来5年慕课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学习慕课课程可获得学分。“如今,很多大学允许大一学生将自己高中时学过的AP课程转学分,或向网络学习者提供学分和学位。不久的将来,慕课证书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兑换学分。”深圳大学副校长李清泉教授认为,能够授予学分是慕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更进一步讲,实现学习成果认证是慕课从课程开放发展为教育开放的根本和前提。也有高校教师认为:“除了结业证书,学员更关心的是学分认证,而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高校签订了校际间慕课的学分认证,这无疑不利于鼓励学生们的选课热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线课程不应该进行学分认证。“我不会授予学分,除非有人能够解决在线作弊的问题,并能够确保接受测试的是学生本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安东尼奥・兰热尔(AntonioRanged这样说,他在网络上教授“经济学原理”。Future Learn的首席执行官Simon Nelson指出:“目前Future Learn上的课程没有提供学分的功能,我们这个平台将来也不会去提供学分,是否让课程换取学分的决策是由大学来做的”。北京大学慕课工作组组长李晓明教授也表示:“如果在MOOC还没有比较成熟、某些课还没有在社会上得到比较好的共同认可的时候,以某种行政手段强制进行学分互认,我认为会对教育质量有影响。一有学分,如果不能在低投入下保证质量,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利于社会的动机。”
实践表明,将课程学习与学分挂钩,能有效提高在校生的课程结业率,但前提是面向在校生能够进行学分认定。目前,高校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障碍。
(1)在线课程缺乏科学的评价制度。学分认定首先要解决等效性问题,这是学习成果实现制度层面有效认证的前提。根据美国市场调研机构巴布森(Babson Survey Research Group)联合培生及斯隆联盟(sloan Consortium)的报告,学习成果认证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各方对慕课在线学习质量的担忧,以及对可能造成高等教育学位学历混乱的顾虑。我国对于在线课程学习成果认证的制度建设仍处于研究设计阶段,平台上的课程水平参差不齐,水平相当的高校之间容易实现互认学分,不同层次的学校课程不好认定。具体操作中,还存在校际辟垒和课程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2)在线课程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学分认定的另一必要条件是考核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尽管平台在学员账号管理、课程考核时间等方面设定了各种限定措施(比如记录学生上网IP地址、学习时长等情况为查处抄袭、替考提供证据),仍然难以杜绝学生代学和替考等问题,在慕课上课、测试、考核过程中作弊现象严重。学校普遍认为在线课程的监管有难度,无法对学员主体加以确认。
(3)学校相关配套政策和操作程序尚未跟上。如开放课程负责教师的工作量认定、课程制作经费支持,以及教学档案归档、学生未通过课程的重修、在线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等与现有教务系统对接都存在一些问题。四、积极进行学分认证,推进在线课程建设
学分认证不仅是教育部门,也是在线课程平台、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2014年,采用在线学习学分的大学分布在全国除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总数上,2011年是15所,2012年是47所,2013年增加到349所,2014年就达到了958所,这个速度是惊人的。截至2016年年中,“近40万人次学生已获得线上线下结合学习的慕课学分”。从长远来看,在高校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欠缺的情况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效果将会受到影响。在短期内,慕课学分和证书能获得传统高校的认可,必将极大地推动慕课的发展。
对于高校来说,学校应充分重视在线教育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切实承担起开放课程应用与管理的主体责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逐步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应用及学分认定。
(1)不同层次的高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操作办法建设和使用在线课程资源。例如,有些“985工程”高校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一些成熟的建设经验,可以因地制宜制定认定办法,先报备到各自相应的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后再实施。一般高校先从在线课程的使用入手,积累经验后再逐步开展建设,解决整体水平的问题。同时,建立对开放课程负责教师的激励机制以保证对在线课程制作的投入和支持,积极与现有教务系统对接,解决教学档案、学生选课等相关管理问题。
(2)不同性|的课程要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采取不同的学分认定方式。例如,必修课教学过程由本校的教师负责,学生在线学习占课程的一定比重,学校统一组织课程考试并给予学分。选修课可结合课程的性质、内容、难易程度对学分进行适当的调整,学校组织学生选课,通过平台方给予的学习成绩,学校来认定学分。
(3)加强课程质量管理,尤其是成绩的认定管理。为保证成绩的真实性,可采用线上学习、线下测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杜绝网上作弊。课程考试由学校自行组织,使用随机题库等方式解决在线课程替学、替考等作弊问题。也可以采取学校与学院共同审核在线课程,学院审核认定学分、教务处备案的方式。这些做法可以部分解决在线学习监管和身份认证的问题。
线上教学管理办法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大学生自主创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但在实际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难与问题。
(一)思想认识水平不高
1.很多家长包括很多在校大学生受“学而优则仕”旧思想和传统就业观的影响,认为到大学里来就是读书的,书读好了再找工作就业不迟,是否创业与自己关系不大,没有创业意识,习惯于死读书、读死书和等待就业、被动就业。
2.许多高校教师包括高校领导囿于传统办学思想的束缚,认为学生来大学就是学习知识的,大学生创业是不务正业,满足于死教书、教死书和传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模式。创业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是“学校教师”,这背后实际上是落后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念、陈旧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体制、僵化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
3.一些管理和职能部门的同志认为抓大学生创业就是多注册几家公司、多安排几个人就业,满足于表面化、简单化、碎片化、低水平的就业创业服务。社会上也有许多人包括一些成功知名人士也认为,大学生缺乏创业所需要的本事和资金,失败的几率很高,容易挫伤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大学生创业不宜要求过高,宣传过多,用力过猛,推进过快。
(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活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新生事物,需要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与支持,但传统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严重制约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推进。
1.缺乏制度支持。一方面,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学校受到传统的学籍管理、学分管理、教学计划管理等制度的制约,根据调查,只有少数高校出台了大学生休学创业规定或实施细则,少数高校允许创新创业学生优先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又受到资质、条件、证明等各类门槛的阻碍,鼓励和方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制度环境尚未形成。
2.缺乏统筹协调。省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地市州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省地政府之间、政府和学校之间,尚未建立方向明确、责任明晰、分工协作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管理、统筹、协调机制,省教育厅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内部各职能处室之间也尚未建立相应的统筹协调机制,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学位管理等相关部门之间缺乏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效联系和协作。高等学校内部也缺乏统筹协调,一方面由校团委或就业指导中心单打独斗的工作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另一方面又存在多头管理、缺乏协作的问题,没有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
3.缺乏系统高效的服务。大学生自主创业急需的工商登记、税收减免、场地扶持、人事、档案保管、社保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权益保障等“一站式”或“一条龙”高效服务平台以及创业指导、创业培训、技术指导、信息资讯、融资服务等系统服务平台尚未建立。
(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数量不够
创业基地、创业园、孵化器等是大学生创业的承载平台和摇篮,面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浪潮的来临,平台建设显得缓慢。
1. 高校内部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不能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
2.全省尚未形成省级、地市州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撑平台体系。
3.创业指导教师数量不足。
二、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探讨
基于上述趋势的分析,结合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特点、困难问题和现有工作基础,提出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1.凸显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创业的源头和基础地位,引导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科学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学分管理办法,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的核心知识和基本能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实效性,提供对学生创新创业具有实际帮助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服务,让大学生不仅具有创新创业的意识,还有进行创新创业的真本事。
3.增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数量和经费支持力度,并扩展到高职院校,让更多学生在校时就接收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1.创新学生学业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
2.创新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教师职务评聘、绩效考核、人事管理、薪酬管理等制度,探索建立教师创新创业新机制。
3.探索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信用体系。
(三)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1.督促全省各高校加快校内创业基地建设,争创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示范孵化基地,争创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提高平台支撑能力与服务水平。
2.鼓励高校和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创业基地。整合政府、企业、社会、高校的创业基地、孵化器、科技园、创业园,逐步形成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培育与转化相结合,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线上教学管理办法范文6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实现人才共育共管,提高电子专业教学质量,推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电子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论述高职院校在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平衡、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思路等。
【关键词】
校企合作;电子;实训基地
1引言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里程碑。工学结合的内涵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生产企业的教学与生产相结合,达到人才共育共管、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要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的合作,通过合作把企业的要求和因素注入到教学、办学全过程之中。表面上看,传统的校企合作也会对专业和课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只是浅层次的,并不能给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带来根本性的转变。通过以校企双方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这种形式进行合作,可以确保企业人员全程参与到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始终,把企业的各种因素如岗位技术要求、素质要求、设备影响、岗位迁移等融入到课程内容或教学计划之中,增强企业对学校教学影响力。电子消费类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其生产过程往往采用生产流水线的形式,因此,其生产管理岗位、技术开发岗位也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与之合作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也表现不同特点。本文就电子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电子专业的实训室或校内实训基地都是根据电子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便于组织教学的角度来进行建设的,其主要仪器设备是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稳压电源、插件安装生产线等,其实习环境和项目都是模拟的,学生很难接触到真实的实训环境,而通过在企业内生产车间的基础上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很方便把真实的工作任务投入到实训基地,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战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毕业后很快能够走上工作岗位,真正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解决了人才供求的矛盾。与其他专业相比,电子专业的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
2.1实习计划无法得到有效执行实习计划和内容是校方按照职业人才成长规律、知识和技能阶梯式递增的方式进行制定的,校方希望企业能按照大纲要求安排学生实习。但是多数企业无法做到。因为企业以生产为主,其生产安排往往与教学大纲并不吻合,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按照自己的生产任务来安排学生实习。从实习岗位上看,学校希望企业能提供所有岗位供学生实习,最好在一个实习周期能轮完所有岗位。但实际上多数企业是做不到的,因为很多电子装配岗位从培训到成为熟练员工,大约需要半个月,同时在培训期间还会产生大量废品,造成企业生产成品上升,效益下降。另外,企业有些岗位涉及到其本身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或者商业秘密,也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实习。所以无论是实习内容还是实习效果,到企业实习的效果都是要打折扣的。
2.2企业合作动力不足企业的任务是生产市场需要的合格产品,并没有帮助学校完成职业教育的义务。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就其现实利益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能以学校为平台,扩大其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以期获取潜在客户。二是招聘到优质毕业生。借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可以优先选拔人才。三是使用廉价劳动力,电子生产企业受订单的影响,都有季节性。一般每年的9月至次年的3月为生产的旺季,需要临时的、大量的员工,与学校开展合作不失为一种经济的方式。这些利益驱使,导致企业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而是一种利用关系,因此这种校企合作关系难以深入持久。
2.3学生容易被短期利益诱惑,而不考虑长期的利益大型电子企业主要提供给学生顶岗实习的是生产线上的产品装配工岗位。这些岗位的特点是技术相对含量低、工作过于单调、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有此学生实习到一半便以各种借口中止实践活动。对一些在维修、检质、技术开发实习岗位的学生,由于其基本功不过硬,又不肯虚心学习,导致错误频出,使得一些合作企业十分不满,学校声誉受到影响,严重的还可能破坏企业与学校的长期合作,使其他同学失去了顶岗实习和就业机会。针对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索,努力开辟校企合作的新思路和新途径,扭转企业消极的合作态度,促进校企之间建立长效合作关系,实现人才共育共管,互利共赢。
3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平衡
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就如同一个利益调节系统,学校和企业分别是两个不同的变量,当这两个量达到某种平衡时,系统才能保持稳定,才能持久存在下去。在不同的给定条件下,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以及利益主体与利益对象之间可能表现出一种失衡的状态。但是,通过利益协调即对两个主体的人的利益观念、利益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调整,便可以使两个主体重新趋于稳定。在校企合作中,各利益相关者会产生利益冲突,因此需要利益协调机制来解决,从而使校企合作长期有效进行下去。与对生产的投入相类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实际上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也同样是出于对“利益”的内在追求,因此可以肯定其投资行为同样应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按照投入产出的规律,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和参与,应至少符合两个原则:一是企业的教育投资支出所取得的预期收入不低于投资成本;二是企业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率不低于其他方面的投资收益率。当然,这个收益率是宽泛的,并不仅仅是指货物或货币,也包括了非经济类的收益如社会效益、政策优惠等。所以,在追逐利润和经济利益这一目标的同时,很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把对非经济效益或者说对社会利益的追求也列入其重要目标。在这方面,西方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企业不再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开展校企合作,而是把学生看成是潜在的客户,他们所看到的是长远的社会效益,而不是眼前的单纯的是经济利益。从这个角度上看,企业对教育的投资,既可能为追求货币性的经济利益而对教育进行投资,也可能为追求非货币的无形价值对教育进行投资。
政府的政策法规引导也是对企业能否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驱动力之一,如果政府出台的政策能对校企合作的企业在税收、资金上进行减免或支持,则就能够吸引大批的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当中。可喜的是,近几年已经看到了这方面的迹象,如政府给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资金,给录用毕业生的企业给予就业补贴,支持集团办学等。政府起到协调各利益方解决利益冲突的作用。
4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校外实训基地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在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通常建在企业内,是企业生产车间的一部分,平时可以生产电子产品,也可以供学生顶岗实习,这种模式,除了能保证真实的环境、真实的项目外,还能确保专业、产业、职业紧密对接、互为支撑,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教学都可以在基地同时进行。
4.1完善硬件设备建设电子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应包括产品装配区、维修区、检测区、技术开发区。配备电子产品生产最基本的设备,如插件配装配生产线、波峰焊机、丝印机、点胶机、手动贴片或自动贴片机、回流焊机、元件成型机、元件剪脚机、老化箱、产品测试台及各种电子测量仪器,能够提供电子产品装配工、质量检测工、产品维修工、物流统计、车间管理人员等所有电子专业生产岗位的实习。除基础建设外,所有仪器设备由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建设。
4.2加强校企双主体管理机构建设创新校企合作机构,校企双方共同成立专业教学管理办公室。其成员由专业教师和企业管理层共同组成,采取分层式组织结构,各机构是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让职能与技能相匹配,为每一项工作或任务配备一个项目团队,其人员构成完成视工作需要而定。办公室负责学生项目化教学管理、项目谈判、项目实施和项目化教学绩效考核等任务。双方共同组建组织机构,为校企双主体实施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4.3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采用共建共管的三双运行管理模式,即校企共同对基地进行规划和建设、教学过程中的双指导教师负责制(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和校内专任教师)、学生管理的双班主任制,创新了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结合不定期的巡查对学生校外顶岗实习进行有效管理,确保实习质量。
4.4强化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依据行业、企业、职业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确定教学内容、制定电子产品制造技术等主要核心课程标准。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所有项目和案例均来自于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例如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课程中,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和电子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成长规律,以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生产制造与管理—检验测试—产品销售等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开发专业核心课程;选择中小型电子企业典型电子产品为项目载体,以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等工作过程为依据,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所设计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4.5专兼结合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专家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聘请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实训室建设、专业资源库建设等工作,同时,这部分兼职教师通过学校组织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后编入课程组,配有联络员,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参与课程组的教研活动,学院对专业专兼教师实行“一体化”管理。
4.6安全制度建设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习管理办法,该办法在学生安全、实习期间吃、住、行方面都进行详细的规定。第一,通过有效的保险制度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实习基地为每一位参加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的学生买社会保险,充分保障学生在公司顶岗实习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第二,实训基地实行校园式管理。集体住宿,统一作息时间。实行双请假制度,学校、公司同时请假期,同时批准,请假才生效。使用指纹考勤机,执行严格的考勤制度,确保学生的出勤。实行晚上自习制度,保证实习期学生的学习时间。
4.7共享开放机制建设形成深度校企合作共享长效机制,校企实现组织机构共享、师资共享、课程内容共享、实践教学平台共享。学校与企业形成多形式合作、多方位互动、深层次延伸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企业提供经营便利,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学校教师帮助企业研发新技术、新标准与新规范。合作企业每年可能从专业优先选拔毕业生到企业工作。
5结语
总体上说,我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出于自身的发展需要,花了大量的精力寻求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但建设高效的实训基地需要双方的大量投入,需要制定规范的管理程序,需要学校、政府、企业三方一起从制度上解决校企合作问题,让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而不是让企业把合作看成是一种义务或社会责任,让企业将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当成其生产投入和经营的一部分,这样的实训基地才有活力,这种校企合作才能长久,学校与企业才能双赢。
参考文献
[1]柳燕君.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戴士弘.职业院校整体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