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急医学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急医学培训范文1
[关键词] 多元化教学法;院前急救培训;中医院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24.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a)-122-02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in college students of application in pre-hospital first aid training
YANG Tao, CAO Jianxiong, HUANG Mengjun, CHEN Qing, LUO Yaohong, YANG Jingyi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7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for the effect of pre-hospital first aid training. Methods: 2 classes of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randomly, 49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class 1) us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53 stud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classe 2) in the teaching approach used in diverse operating model for teaching training, through the theory test, skill test results and other method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questionnaire survey observed 2 groups of students training results. Results: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groups of students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Pre-hospital first aid training; Stud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首要环节,也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院前急救知识培训,是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培养急诊医学新生力量,提高我国现场急救水平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1]。我院系湖南中医药大学的附属教学医院,承担着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实习带教工作。2008年4月~2010年10月,笔者将多元化教学法应用于硕士研究生的系统化院前急救培训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湖南中医药大学2003级医疗专业七年制本硕连读学生共102名,已完成五年医学基础课程学习。按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1班)49名,其中,男22名,女27名,年龄23~27岁,平均24.2岁;观察组(2班)53名,其中,男30名,女23名,年龄22~27岁,平均24.6岁,两班学生年龄、性别、文化基础、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急诊医学》教材为蓝本,两个班由同一教师授课,内容为院前急救中较为重要且发生率较高的心肺复苏、伤口止血包扎固定转运技术、气道异物急救三项内容,教学时数总计22学时。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授课模式:第1周先由老师进行理论授课,第2周采用普通模型人进行操作示范,同学们分组进行反复练习。
1.2.2 观察组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法,第1周以理论授课和示教为主,应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急救技能的标准操作,讲解相应病例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诊断、救护措施等,结束后将演练的案例题目发给学生,让学生巩固复习相关理论知识并自行组织预演;第2周由学生自由选配角色,扮演患者、患者家属、医生,其他学生充当观察者,进行情景模拟演示。模拟演示结束后,所有学生围绕整个模拟演示过程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老师负责回答所有疑难问题,并给予总结性的客观点评和指导性建议,同学们再进行分组练习。
1.3 评价方法
课程结束后,两组同学同时进行理论闭卷考试和随机抽签技能考核,每人考一项技能,包括操作前的准备、操作中相关问题的处理、操作后的整理工作等。考试结束后,对观察组同学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学生对多元化教学法的评价,发放调查问卷53份,回收53份,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数据均采用SPSS 15.0版本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方差齐时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比较用成组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校正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比较
经成组t检验,观察组学生理论、操作成绩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学生《急救护理学》成绩比较(x±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t=2.719,#P<0.05;t=3.137,P<0.05
Not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2.719, #P
经对观察组53名学生发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喜欢情景式教学法者51人,占96.2%;认为此教学法能激发操作练习兴趣者48人,占90.5%;认为此种教学法能加强对操作技能掌握者48人,占90.5%;认为能提高急救应对心理素质者45人,占84.9%;认为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者45人,占84.9%。
3 讨论
3.1 传统教学法的弊端
传统技能教学采用的是示范-模仿的学习模式,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常以单项技能为轴心训练,教师进行技能分析示范后学生开始练习[2]。教学过程枯燥乏味、缺乏新意,缺乏沟通与交流,无法体会急救的紧迫感与场景感,学生处于消极被动接受状态,综合知识的应用应变能力较差,不能灵活机动地理解记忆。
3.2 多元化教学法的优点
3.2.1 利于集中注意力,增强理解和记忆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了图像、画面、声音、动作,使授课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形象,融视听于一体,动静结合,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
3.2.2 提高主动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老师根据需要选定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教学,能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剖析、讨论,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
3.2.3 增强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应变能力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们重点讲授实纲要求的理论知识和仪器操作方法,而真正遇到实际病例时,学生们无法从容应对。主要原因是在教学中忽略了患者和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紧张状态时会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认知和智力下降或信心丧失[4]。情景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通过新的体验感受到急救现场的真实情景,缩短课堂与急救现场的距离,扩大学生与急救实践的接触面,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身临其境地处于急诊应急状态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处理问题,突出了“急、快、紧”的特点。学生在情景模拟演示中,不但掌握了单项操作的技术要领,对贯穿于抢救过程中的各项操作的衔接、诊疗配合、医嘱执行、医患沟通、病例记录等要求也有了系统的认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5]。
3.2.4 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紧张状态时会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认知和智力下降或信心丧失。情景模拟教学法设定急、危、重症典型病例,营造紧张气氛,使学生在练习中树立自信,掌握技能,当再次遇到危急情况时表现出沉着冷静的良好职业心理素质。
3.2.5 提高了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情景模拟教学法要求老师掌握理论知识、熟悉临床急救特点、熟练掌握相关急救仪器应用;案例教学结合典型病例设置问题,要求老师不仅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要将临床经验上升为理论[6]。因此,老师的带教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通过多元化教学实践,带教老师的理论、技能、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对临床培训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目前,全世界各类突发事故不断发生,及时有效地现场急救对于降低创伤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作用不言而喻。通过观察发现,在院前急救培训中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娴熟的技术,而且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灵活的应变能力、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有效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刘琼,周发春,陈建斌.加强医学生院前急救医学培训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1):1061-1062.
[2]葛向煜,刘哲军,周艳芳.情景教学法在创伤急救护理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6(22):1581-1582.
[3]冯立民.《护理学理论》案例教学中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05,19(3):130.
[4]孙建玲,陶红.手术室操作模拟训练教学法的创立与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2,17(8):564.
[5]刘建华,王建英.护患沟通情景教学的探索[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1):71-73.
应急医学培训范文2
关键词 手机移动学习;就业培训;农民工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008-04
Applied Research of M-learning on Employment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Liang Ruiyi
Abstract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 current Chinese economy need to reform, but the shortage of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level migrant workers, has become a major obstacle to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Along with the emerging of the mobile learning theory and the developing of 3G mobile phone network technology, it is necessary and possible to use mobile learning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Making research on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with mobile learning has now become an important re-employment opportunity for migrant workers.
Key words m-learning; employment training; migrant workers
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510006
世界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中国如何走出困境,继续保持高度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势头,经济转型成为关键,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已山穷水尽,以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生产水平提高和管理创新为特征的集约型经济才能成为中国经济飞跃的又一个春天。曾经是中国企业劳动支柱的广大农民工加快就业转型,提高职业素质,成为他们继续留守城市企业,在转型大潮中继续为中国经济添砖加瓦的重要契机,而手机移动学习则为他们带来曙光。
1 中国经济转型呼唤农民工就业能力转型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带来中国老百姓生活质量的逐年提升,消费模式也因此悄然转变。国内居民收入增量的主要开支开始从满足温饱向改善精神层面的生活质量水平转变,居民对住房、汽车和电子通讯等高端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颁布,使商业成本逐渐增高,很多低成本为主的简单加工业在中国开始逐渐消失,曾经在中国制造业盛行的廉价劳动力正逐渐失去生存市场。企业要在转型大潮中找好立足点,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则成为其必需的生存之道。因此,建立健全面向自主创新的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加快对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三类人才的培养,尽快加速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提高高级技工的人员比例,则是当前经济转型对企业员工培训提出的新要求。
农民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支劳动大军,为我国改革开放作出重大贡献,但随着经济转型的出现,这批缺乏高级生产技能含量,但又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的人群,开始慢慢觉得无力继续支撑下去。随着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在找工作时面临一场素质竞争。市场对搬运工、勤杂工等“力气活”工人需求在锐减,对建筑安装、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等行业工人的需求却在上升,这些工种对农民工的素质提出明确要求,比如在文化水平方面,90%以上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20%以上的岗位需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技术水平方面,80%的岗位需要达到初级及以上的水平,81%的岗位需要熟练工人[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曾提到[2],近年来,早期阶段大量农村的廉价、低成本劳动力的无限供应情况已经不存在,换言之,就是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他还指出,西方国家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劳动力从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的转移,基于科学的技术广泛运用等。由此看见,提升农民工就业素质水平,培养农民工适应科技含量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市场正蕴藏巨大商机。
2 手机移动技术及移动学习发展为转型经济农
民工就业培训提供良好契机
2.1 中国农民工的城市生活经历为手机移动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切入
现在的农民工大多是在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后出来打工的青年农村人口,这群年轻、充满活力且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村“高知”人群,能迅速接受城市生活方式,融入城市生活当中。在与城市互动的过程中,他们的生活理念被不断改变、塑型和重新建构,他们开始学着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希望像城里人一样享受高科技给他们带来的新奇感。根据珠三角农民工消费调查显示,农民工生活开支的大半是被手机、上网、MP3等“数字化”消费占领。农民工拥有手机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在该次调查中,有64.2%的被访者都使用手机或小灵通,每月手机话费平均在100元左右[3]。同时,随着技术工种的要求逐渐增多,农民工的就业压力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意识到,如果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工资,有些教育投资和技术投资是必须的。根据珠三角农民工培训状况调查显示,有45.5%的农民工在开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时就参加了培训,开始工作后,有12.1%的人曾经自己出钱在外面参加培训班,如果他们动了换工作的念头,参加培训的比例则上升到37.7%[3]。由此可见,庞大的手机拥有量再加上越来越强的培训意识,如果再结合社会的适当引导与推广,手机移动职业培训被农民工所认同并非难事。
2.2 飞速发展的手机通信技术为农民工职业培训提供了技术支持
随着全球移动技术发展得日臻成熟,学习机、智能手机、便携电脑、PDA、MP3、MP4、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MPC)等随身携带设备随处可见,加之这些设备的配套网络服务的并行发展,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智能手机(Smartphone)是一种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还具备PDA的大部分功能的上网手机,如果结合3G通信网络的支持,智能手机将成为一个功能强大,集通话、短信、网络接入、影视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个人手持终端设备。随着行业竞争的激烈性加剧,再加上国产智能手机行业的迅猛发展,大幅降价趋势成了当前智能手机不得不面临的局面。根据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2010-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研究年度报告》[4]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1年底,智能手机均价将跌破2 000元,并逐年稳步下降,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降价趋势将会更明显,有些国产智能手机价格甚至只需要1 000元左右。智能手机用户也逐渐从高端用户向大众用户转移,在中国IT网民中,2011年打算购买智能手机的人群将高达96.5%,也即中国绝大多数的网民将通过智能手机上网,其中不乏80后的农民工群体。据《2010-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显示,智能手机呈现操作系统竞争激烈化,应用服务竞争热点化,触摸化、大屏化趋势增强,价格平民化、大众化四大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呈现将导致智能手机功能更为全面,服务更为周到,价格更为便宜,这也将进一步催生低价易用的智能手机在农民工中得以推广的前景。由此可知,全面的智能手机功能和周到的移动服务为移动学习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强的技术和服务后盾。
自2009年1月1日起,3G牌照在中国移动、电信、联通同时发放后,中国的3G手机网络发展如火如荼。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官员透露,自2009年至今后的3年内,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对于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的直接投资将达4 000亿人民币,2009年的规模为1 700亿元,到2011年中国3G用户总量将达1.5亿户[5]。在“计算机世界互联网年会暨季度评选系列活动之无线互联网的商业机遇”上,北邮教授、电信专家舒华英透露,近3年,整个通信资费下降了68%,而在2009年5月17日之后,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还会在原来基础上下调,特别是手机上网包月费方面[6]。
3G属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是由中国大陆独自制定的3G标准,该标准将智能无线、同步CDMA和软件无线电等当今国际领先技术融于其中,在频谱利用率、对业务支持灵活性、频率灵活性及成本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现今的TD-SCDMA业务可实现每秒最高2.8 M的上网速率,是普通手机上网速度的20倍。如此飞速发展的3G技术无疑又为手机移动学习在农民工培训中的应用提供便利可行的操作平台。
2.3 国外优秀移动学习研究成果为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手机移动学习提供理论支持
国外对移动教育的研究始于美国。1994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内开展了一个研究项目Wireless Andrew,后来因为广泛使用无线网络连接PDA等移动设备,而改名Handheld Andrew。该项目对教室内使用掌上电脑的各种应用进行研究。之后,在很多国家,尤其是在欧洲,展开一系列移动教育相关的项目研究,其中有2001年英国Ultrallab实验室的M-learning解困教育社会问题项目,主要用于解决存在于欧洲年轻人社会的文盲问题、缺少继续教育问题以及由于缺少信息技术而导致的不公平问题;2002年欧洲Giorgio Da Bormida负责的,用于探究如何利用先进的移动技术开展基于问题的非正式学习和工作中学习的方法的MOBILearn服务非正式学习的移动技术项目;2002年爱尔兰远程教育专家Desmond Keegan负责的“从电子学习到移动学习”(From E-learning to M-learning)和“移动学习:下一代学习”(Mobile Learn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Learning),这两个项目则分别解决了在PDA上开展移动学习课程面临的所有问题,并为3G技术引入移动学习铺平了道路。另外还有英国的移动电话项目、意大利的移动学习项目等。而在众多移动学习的研究项目中,2002年Pretoria大学的非洲农村地区的移动学习项目则是一个手机移动学习的成功范例,该项目主要通过手机短信对学习进行管理和相应的学习活动支持[7]。
3 手机移动学习培养转型农民工的策略研究
3.1 手机移动学习课程的设置策略
根据农业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制定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规定,农民工培训任务主要放在两方面,一为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二是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当前的培训重点是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等行业的职业技能[8]。为此,鉴于手机移动学习注意力分散,学习时间零散,手机屏幕不大等特点,针对农民工培训的手机移动学习课程在设置上应注意下面几点。
1)引导性培训内容应注重案例的生动呈现。引导性培训内容主要是一些生活常识、法律常识和就业常识,如果只是以枯燥的文字进行讲解说明的话,很难在容易分散学习注意力的嘈杂移动状态下引起学习者的学习欲望,为此,关于引导性培训内容,最好能设计成小故事、生动小案例或案例连环画的形式呈现,案例应与农民工的日常生活相关,最好能以农民工身边发生的事件作为案例的来源依据,从而提高农民工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认同度。
2)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应突出技能的示范呈现。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希望农民工在接受培训后能掌握一定的技能操作,从而应对未来的工作需要,为此,技能示范则成了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中的重要内容组成,因此,视频、声音、动画、图形等多媒体信息应是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中大量出现的学习信息。当然,这必须依赖移动网络的改进、带宽的提高和手机3G技术的发展。随着手机技术的继续高速发展和中国2009年3G牌照的发放等政策的出台,多媒体技术在手机网络上的运行在不久的将来并不是一件困难之事。
3)培训内容应适当加入创业能力的培养。随着早些年密集型劳动力的大量进城就业,许多大中型城市的吸纳能力日趋饱和,加之城市生活成本高,三农政策又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现状,从而引发大量农民工返乡热潮。这些农民工经过在城市生活的洗礼,思想理念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资金积累,创业愿望强烈,但广泛缺乏企业管理知识和就业发展指导。因此,在培训中加入一定的管理知识和企业发展的相关内容,相信对于振兴农村经济,解决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必然发挥重要作用。
4)培训内容应注意碎片学习原则。为满足移动学习学习时间零散的特点,并降低学习者的小屏幕阅读难度,培训内容应注意简洁明了,高度概括,容易理解和记忆。一屏画面内容呈现不要太多太小,以至降低学习信息刺激强度;每个单元知识应注意内容的独立性,尽量减少零散学习内容间的学习关联度,学习单元时间也能控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容完成,比如10分钟或15分钟左右,以保证在空闲短隙或移动行为完成之前实现对一个完整知识内容的学习。
3.2 手机移动职业培训的开展策略
1)加强培训参与意识的宣传和渗透工作。手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对于农民工来讲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如何让农民工认识手机移动学习,并学会利用手机参与学习,政府宣传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手段。城市的传媒发展,使政府宣传可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可采用居委会宣传栏、普通电视和公交移动电视公益宣传节目、移动广告、企业内容宣传与培训、手机短信等方式宣传手机移动学习的优势。宣传内容既要注重手机学习理念的灌输,也要注重手机移动学习方法的使用介绍,使农民工在日常的生活间隙中就可了解手机移动学习,并掌握手机移动学习的基本方法。
2)企业应制定相应的学习激励政策。例如:对参与手机移动学习的农民工给予一定的上网资费补助或手机购买经费补助;鼓励农民工参与手机移动学习,并针对其参与培训后获得的职业技能证书类别和等级给予奖励或升职;根据手机移动学习课程的内容进行相关的员工技能竞赛,并以奖金的形式给予鼓励;等等。对于农民工参与手机移动职业培训激励政策的经费支出,企业应将其作为单位的成本资金进行规划。
3)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为农民工制定合理学习计划。由于受教育程度的局限,大部分农民工并没有很强的学习自律意识和学习计划能力,为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为农民工定制一定的学习课程内容和相应的学习进度安排,该定制可以工作任务的形式下达,并与农民工的工作绩效评定挂钩。
4)与现场实操训练结合展开。手机移动学习的弊端是无法进行技能实际操作,学习只能以知识展示的方式呈现,但是作为职业技能方面的内容,动手操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现场实操训练则是手机移动学习的重要补充。为此,手机移动学习内容应注意理解和记忆的难度控制,以保证后续练习的实效性。部分针对性比较强的工种课程,最好由企业培训部针对本企业的相关技能自行开发,这样可使农民工当天所学的知识在第二天的工作实操中进行操练和巩固。
5)政府制定相应资费优惠政策,保证学习的推广。手机移动学习在技术实现程度上并非难事,之所以现在无法得以推广,昂贵的信息使用资费是其绊脚石。农民工属于社会底层,如何让他们在经济可承受范围内进行手机移动学习,这是国家应适时考虑的问题。因此,在信息资费上,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经济政策,比如说,用于提升农民工就业水平相关的课程,建议运营商提供特殊业务资费包,营造手机移动网络服务的良性竞争环境,保证资费的合理性等。
3.3 手机移动培训的课程管理策略
1)充分利用手机的短信功能进行高效教务信息管理。充分运用通知性短信、个性化短信、定时短信、订阅定制短信等服务功能,展开培训学习的教务通知、作业辅导、学习进度提醒、课程选报、成绩查询等管理工作,而现在已在很多中小学实施的“家校路路通”工程已为该项工作的实施提供了一定借鉴。
2)采用手机集团网形式鼓励学习互动的开展。手机集团网比普通手机网络提供了更多的优惠服务,集团网内的通话可免费,短信资费和手机购买等也有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同企业农民工加入手机集团网,并在培训课程中适当加入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师之间的学习互动评价激励机制,可增强学习效果,改善手机网络学习反馈欠缺的状况。
3)应用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做好培训课程内容的工作。考虑到移动培训的碎片学习特点,同时也为了保证课程开发的高效性,培训机构应根据企业的工种需要自行开发或购置有效的移动课程内容平台,平台应具备普通网络课件与移动课件之间格式互换的功能,课程显示应能兼容各种手机的规格标准,从而保证现有学习资源的共享和最大利用率。
4 结语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9]中提出,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解决好农民工外出务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必将会极大地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工的积极性,推动城乡共同繁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切实解决好农民工的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城镇生存能力,对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事业的进程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009年1月1日,翘首以待的3G牌照开始在中国移动、电信、联通同时发放,为中国手机3G技术的发展和良竞争提供了大好环境,移动学习作为未来远程教育发展的一个主流,必然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农民工手机人群中悄然铺开。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本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吴敬琏.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转型[R].上海论坛2008年会报告,2008.
[3]杜洁,颜文雄,马勤.珠三角地区农民工调查:手机等消费掉一半生活费[EB/OL].[2006-9-11].省略.
[4]ZDC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2010-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研究年度报告[R/OL].[2010-12-29].zdc.省略.
[5]叶勇.3G拉动内需显效应 后年用户将达1.5亿[N].上海证券报,2009-4-10.
[6]张笑.北邮教授舒华英:近三年通信资费整体下降68%[N/OL].[2009-4-10].it.省略.
[7]杨俊锋,王以宁.国外有影响的移动教育研究项目比较分析[EB/OL].[2006-8-29].省略.
应急医学培训范文3
论文摘要:英语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拙。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应遵循平等、同步和兴趣原则,在教学中运用比较、讲解和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增强英语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二者密不可执因此,英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离不开文化意识的培养。文化意识是人们对文化的一种自觉、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学习中领悟文化内涵、接受文化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把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就是要培养其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积极吸收异族文化的优秀成果的意识,提高文化敏感度,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一、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原则
文化意识的培养并非易事。教师在语言教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中,既不能过于夸大,也不能浅尝辄止,要把握好尺度,遵循一定的原则。
1.平等原则
在学习异族文化时,应该遵循平等原则一一~各民族文化是平等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其文化亦无优劣、好坏之分。不能因为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就认为学习英、美国家文化具有优越性。学习外语的目的是进行跨文化交流,从而了解、吸收异族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同时,学外语更要注重以我为主,学会用外语介绍和传播我国历史悠久、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外语学习者要树立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各种文化都具有合理性和独特性,都能为人类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有价值的资源,都应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吸收营养,取长补短,充实和更新自我,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兀化的新形势。我们重视学习西方文化,但不应“唯西方文化是从、西方文化是尊”。东西方文化应本着彼此尊重的原则,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与交流,相互撞击、摩擦、吸收与融合,在比较中鉴别,在互动中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分地推崇某种文化或一味地贬低某种文化,应引导学生形成文化平等意识。
2.同步原则
同步原则是指教师在利用教材中出现的文化素材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时应与教材的内容保持一致。在讲解英语文化知识时,教师会将东西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但两者的差异体现在诸多方面,教师不可能在一节或几节课的时间内解决诸多问题,更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全都讲解文化的差异性,或者把体现文化背景的文章都面面俱到地进行讲解,而应有所侧重和有所针对。比如,教材中如果涉及餐桌礼仪,教师应该把要讲解的文化定位于中、西餐餐桌上的文化习俗的异同比较,而不能把所有东西方文化习俗的差异都一股脑儿地抖搂出来。否则,教师讲得杂乱无章,学生学得也含混不清。当然,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得越多、越广越深就越好,但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兴趣、条件及时间等多种因素。
3.兴趣原则
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索的原动力。教师在讲解英语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应激发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进行探索的浓厚兴趣。通过精心设计从课文语言知识导人文化知识的过程,创设文化知识的交际实践和环境,让学生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生动有趣的真实交际环境中,从而产生并保持对它的兴趣,并在语言交际环境中得到实践和锻炼。很多经典英文歌曲、影视节目、时装、发型、运动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建英语角、英语沙龙,开展经典英文电影赏析、英语才艺展示,庆祝英语国家传统节日等都可以使学生置身于异族文化的氛围中,同时激发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既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培养其英语文化意识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匕的文化素材,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对异族文化的敏感度。
1.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方法。
首先,从东西方文化对称呼称谓、致谢答谢、招呼问候、担心关切等方面的习俗进行比较。例如:在中国,人们为了表示对他人的关心会说:
A:Hello, you look sick today.
B:Yes, I’ ve got a bad cold.
A:You’ d better go to see a doctor as soon as youcan.
这样的关心和建议在中国非常普遍并且广为接受。然而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英美国家,如此的关切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因而冷人反感。按西方文化习惯,A只需说"I do hope you’llbe feeling better soon"孽"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这类肤浅的话语以示关心即可。
又如,在英语中“teacher”仅表示职业名称,而非称呼语,更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用“Mr/Miss/Mrs+姓”来称呼老师,在大学则用学术职称或学位+姓来称呼教师,也有的教师甚至喜欢学生直呼其名,以融洽气氛。但绝对不会有"Teacher+姓”这类称n乳而汉语中的称谓比较严格,对长辈一般不可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认为对长辈不尊,而西方则显得随意一些。
其次,比较相同的词汇概念和其不同的文化内涵。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无不在词汇上得以体现。词汇语言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其语义和搭配都深深烙上了该语言文化的印迹。英语中有些词的意义与中文一致,但文化含义迥异。比如,中国人历来把“龙”视为权力、地位、尊严和吉祥的象征,被制成图腾顶礼膜拜。皇帝的身体被尊称为“龙体”,中华民族亦被称为“龙的传火,。逢年过节,人们有舞龙的习俗,以示喜庆,还有“龙飞凤舞”、“望子成龙”等颇具吉祥和褒奖的成语,这些充分说明中华民族对龙的喜爱与崇敬。而在西方文化中,“龙(dragon)”却是一种口喷毒火、身长双翼、凶残暴虐的怪兽,在俗语中还被用来指“凶狠的尤’。由此可见,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带有不同的褒贬色彩。因此,教师应在词汇教学中渗透词汇的文化内涵,通过比较,找出异同,有效地促进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提高。
2.讲解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抓住一些能够集中反映英美国家历史文化和社会特征的典型语言材料进行讲解与分析,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西方价值观念、风土人情,感受异域文化的神奇魅力。
此外,详细讲解语言材料在语法概念、句法、篇章结构上的区别。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句法及篇章结构上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在语法概念方面,英语中的性、数、人称、时、体、态等都有明确的形式标记。在句法方面,英语常常以核心句或词为中心层层展开,结构严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汉语句子大多结构松散、随意,没有特别明显的形式标记词,以意合为主。汉语句子被动句较少,反映了中国人以人为中心的思维习惯。而英语中被动句较多,体现出英语国家人们重客观、重逻辑的思维方式。在篇章结构方面,英语国家人们受其思维方式的影响,趋向于线性的直接表达方式。文章中一般开头都有主题段,每段有主题句,结尾得出结论。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结构紧凑,逻辑性强。因此,应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讲解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英语文化意识。
3.观察法
观察法重在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敏感性。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洞察力。语言不仅传达文字内容,也承载着一定的社会信息。一个人使用语言的风格常常会流露出其社会背景、文化水准、家庭出身等相关信息。因此,应培养学生在交际中抓住这些信息的能力,提高其对英语文化的敏感度。其次,通过观看影视作品中人物角色的身势语,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虽然身势语是一种非语言行为,但它可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明示态度,丰富而准确地表现出说话者的心理活动,流露出其内在的民族文化气息。世界各国由于不同的发展历史、地理空间、社会土壤和文化氛围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中国受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形成了重视伦理道德、等级制度的群体取向;而西方国家受平行或平等社会格局的影响,倾向于个人取向。所以,人们在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反映出其深厚的文化根源,体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烙印。因此,通过细致观察说话者的身势语可以透视其内在的语言文化信息,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应急医学培训范文4
关键词:口腔医学;临床技能;强化培训;实习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83-02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口腔临床工作中,绝大多数治疗是通过医生具体操作完成的。因此,一名合格的口腔医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过硬的临床技能。我院在实施毕业实习生“一对一”带教模式的过程中发现,“一对一”带教模式有利于口腔本科实习生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1],但大部分实习生存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能很快适应口腔临床医疗工作。临床实习阶段是在校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关键时期,是进一步巩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提高临床基本技能的重要环节,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认可,对学校的声誉带来很大影响。我院为缩短实习生适应临床工作的时间,缓解毕业实习生与患者之间的矛盾,减少医患纠纷,在进入毕业实习前,按照《口腔医学实习前临床技能培训计划》的要求,进行为期2周的入科前临床技能强化培训,培训结束后,按照《口腔临床技能综合考核评分表》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进入临床实习,旨在初步研究毕业实习前技能强化培训对实习生出科考试理论、技能考核成绩、一次性考研率以及用人单位评价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在我院进行生产实习的2005级和2006级的同学为研究对象,各分为三组,分别进入口内、口外和修复科实习。2005级实习生18人,2006级实习生12人(实际在我院实习的有15名,但有3名学生在我院只实习了半年,在院外实习了半年,因此未纳入统计)均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模式,即一名带教老师负责一名实习生的带教工作。所不同的是2005级同学进入临床实习前未进行技能强化培训,而2006级同学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了为期2周的技能强化培训。
2.临床技能强化培训的实施。①相关计划和评分标准的制定。根据毕业实习计划,制定《口腔医学实习前临床技能培训计划》及《口腔临床技能综合考核评分表》。②临床技能强化培训的具体操作和实习带教安排。从口腔医院高级职称人员中选取内科、外科和修复科的教师各1名,按照《口腔医学实习前临床技能培训计划》的要求,对即将进入临床科室实习的2006级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入科前临床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按照《口腔临床技能综合考核评分表》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正式进入临床实习,安排具有带教资格的高年资教师带教,按照毕业实习计划的要求,在实习结束时,按照《口腔临床技能综合考核评分表》进行临床技能考核。
3.实习质量指标的监测。
4.统计学处理。考试成绩采用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一次性考研率和用人单位良好评价率采用百分比,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二、结果
1.临床技能强化培训对实习生出科理论考试成绩的影响。
表1、表2表明,技能强化培训组口内出科理论和临床技能考试成绩明显高于未强化培训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临床技能考试成绩强化培训组高于未培训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2.不同带教模式对实习生一次性考研率和用人单位评价的影响。
由表3表明技能强化培训组的一次性考研率及毕业后用人单位评价均高于未强化培训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三、讨论
医学生参加生产实习是临床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2]。提高实习生实践能力是口腔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核心环节[3,4]。口腔临床毕业实习是口腔医学教学计划的最后阶段,是以临床实践为主要形式,将理论联系实践,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重要环节。因此,探索一套口腔临床实践教学与管理模式对于培养高质量口腔毕业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对毕业实习生采用了“一对一”的带教模式,发现大部分实习生在进入临床后不能很快进入角色,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够接待操作比较简单的病人。为了使实习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实现实习生向医生的角色转换,我们对2006级实习生在进入临床前进行了为期2周的临床基本技能强化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并由具有带教资格的高年资医师(具有硕士学位,中级职称以上)来带教。研究发现,所有经过强化培训的实习生均能在进入临床后的1~2周内熟练接待操作简单的病人,部分实习生还能接待较为复杂的病人。在科室实习结束后的出科考试中,口内理论及临床技能、口外和修复临床技能考试成绩、一次性考研率均高于未强化培训的2005级,差异具有显著性。用人单位评价也优于未强化培训的2005级,75%的评价为“优”,25%的评价为“良”,没有评价为“差”的。这表明进入临床前的短期技能强化培训再加上高年资带教教师的“一对一”带教模式更有利于实习生向医生的角色转换,有利于快速提高实习生的临床操作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实习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出现了出科考试技能考核成绩、一次性考研率以及用人单位好评率高于未强化培训的2005级。
综上,毕业实习前的短期临床技能强化培训以及具有高学历、高年资带教教师的“一对一”带教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实习生对病人的综合处置能力,一次性考研成功率和用人单位的好评率也大大提高。今后我们将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去研究,证明结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兴容,李兰萍.“一对一”带教方式对口腔本科生实习质量影响的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40-142.
[2]韩云涛,周佳,李伟明.参与式教学法引入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28(3B):35-38.
[3]刘铁玉,林敏,刘春梅,等.在口腔医学临床实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J].大连大学学报,2005,26(6):64-65.
应急医学培训范文5
关键词: 核辐射; 医学应急; 应急救援;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national nuclear and radiation 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team, national nuclear 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team, national nuclear 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base and other platforms, 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nuclear radiation medical emergency team and techn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focuses on the medical emergency disposal of nuclear radiation. The key technologies in the process are focused on the field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medical rescue of nuclear radiation accidents.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edical emergency of nuclear radiation in China is put forward.
Keyword: Nuclear radiation; Medical emergency; Emergency rescue;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成立了辐射应急医学准备与救援网络,我国于2004年1月正式加入该组织,以便对核事故医学应急国际救援请求作出快速响应。全球众多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大国纷纷建立核应急专门机构:美国能源部医疗护理和辐射应急援助中心/培训场所[Radiation Emergency Assistance Center/Training Site,REAC/TS,由橡树岭联合大学(Oak Ridge Associated Universities,ORAU)负责日常管理]、澳大利亚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机构、法国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研究院、瑞典放射医学中心等,它们的职责包括设计医学应急计划,进行人员培训,对辐射事故受害者进行诊断、治疗,开展国际交流等。尽管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建设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伍,提升地方核事故医学应急能力,以适应国家长期能源战略规划,但现阶段国家级的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伍仅有两支,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队伍数量都与其他国家存在不小差距。
1、 核辐射医学应急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核能源这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核辐射医学应急领域研究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发展,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国内外也建立起相应的核辐射医学应急机制和应急队伍,但我国的核医学应急和应急队伍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1、 国家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及运行机制相对滞后
突发事件,尤其是核辐射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单纯依靠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支应急队伍,都很难胜任。在队伍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协调联动。
1.2、 核事故条件下人体内污染快速检测技术
对于人体不同部位的核素分布必须要建立有效的人体吸收模型才能进行有效的刻度,对应不同的探测器,由于其能量分辨率相差很大,对刻度用放射源的核素选择也有不同的要求。应急状况下,在检测流程规划时,为了减少检测时间、加快检测速度,需要合理调整测量参数。
1.3、 核电站危害因素检测关键技术
与核电站设计不同,核电站内部结构以及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情况差别巨大。必须仔细研究核电站结构,判断中子外照射、空气中放射性核素、化学物质可能出现的位置,并且判断其对职业健康的影响。
1.4 、放射性危害因素在线监测系统构建关键技术
放射诊断、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和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射线种类和能量各不相同,对传感器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需要针对不同诊疗场所筛选适宜的传感器,同时还要考虑经济因素。传感器的布点和通信传输也是技术难点,需要结合放射诊疗工作场所的实际情况进行逐一确定。
2 、核医学应急关键技术
2.1、 国家核辐射突然事件卫生应急队建设及运行机制的完善
作为国家级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队伍的建设、运行机制及经验对开展全国核辐射医学应急工作具有一定的规范和引领作用。队伍建设和运行期间,队伍装备目录及配套实验室建设指标、实验室改造标准、应急队员选拔及培训指标、规范化工作流程制定以及队伍演练培训模式等多项关键技术指标都具有首创性和指导性。此外,应急预案的编制、队伍运行规范的制定、跨省演练模式、无脚本演练形式、桌面推演和网络演练方式、分级响应体系的架构、应急演练示范片的制作等多项内容在核辐射医学应急体系中均属首次。
2.2、 创新核电站危害因素检测以及核事故条件下人体内污染快速检测的关键技术
项目组对核电站的长期工作积累了长时间、大量的辐射监测数据以及丰富监测经验,为国家标准和规范的制订提供参考。同时,本项目将进行人体内放射性核素全身计数测量方法的研究,是国内标准化测量的开创性工作,为全行业开展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2.3、 职业性放射性危害因素在线监测系统构建关键技术
通过在线监测系统标准规范的制订,规范和促进放射诊疗机构在线监测系统的安装,避免因传感器选择不当、通信协议之间不能互联互通等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实现了“监管部门-技术服务机构-危害因素监测终端(放射诊疗机构)”三级在线监测和数据分析系统联动机制,实现监管部门、放射诊疗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的数据共享和预警联动。
3、 未来核辐射医学应急发展方向
要建立起核辐射医学应急卫生信息管理平台,该系统应具备以下两个特征:(1)大数据的采集:各子系统都有大量的数据需要采集、输入和分析;(2)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系统整合:由于各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采用的报告系统各不相同,需要构建一个可以兼容各系统的统一的系统。
4 、结语
重点阐述了我国核辐射医学应急的关键技术,即卫生应急队建设及运行机制、核电站危害因素检测以及核事故条件下人体内污染快速检测以及职业性放射性危害因素在线监测系统构的构建。最后,建议我国建立统一的核辐射医学应急卫生信息管理平台,以实现核辐射医学应急的协调统一管理,提高我国核辐射医学应急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群,杨小勇,马加一,等.2008—2012年田湾核电站周围环境样品中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J].江苏预防医学,2014(4):5-7.
应急医学培训范文6
一、加强卫生应急组织体系建设。积极充实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应急办事机构力量,有条件的特别是争创国家和省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区)的卫生行政部门要尽快设置有独立编制的卫生应急办公室;其余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也要积极争取,要明确专门科室,确保有专人负责卫生应急日常工作;全市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成立或明确专门的卫生应急工作管理科室。
二、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预案制定。细化落实应急预案,分类制定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规范和流程,逐步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充分发挥应急预案等在突发事件卫生处置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导基层修定预案。
三、全面加强12320工作。加强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力争纳入卫生信息化统一安排,以解决编制、经费等问题;12320卫生热线全年人工服务受理量6000件次以上;进一步拓展和完善12320卫生热线功能。
四、加强应急示范县(区)建设。积极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县(区)创建工作,清河区要健全卫生应急示范区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提高创建成果,争创国家级卫生应急示范区;其余县(区)要积极申报创建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区)。
五、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对照《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加强队伍装备和能力建设。在全市卫生系统继续开展卫生应急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应急演练活动,市第一人民医院、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急救中心分别牵头负责落实业务条线内的应急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活动,全面提升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各地各单位都要开展卫生应急培训与演练活动,采取各种形式加强能力建设。各县(区)年内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培训、演练3次以上,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培训、演练不少于1次。
六、推进卫生应急决策指挥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乡(镇)三级联网的院前急救医疗指挥调度系统,完善市级卫生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建设,拓展市、县(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急视频会议系统功能;督导有关县(区)建设卫生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
七、加强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加强人感染H7N9禽流感、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急性传染病和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工作,规范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提高风险监测、识别和管理水平,发挥风险评估在事件防范和应对方面的重要作用,做到关口前移、预防为主。
八、提升市核和辐射定点去污洗消医院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市一院市核和辐射定点去污洗消医院设施,全面提升全市核和辐射卫生应急监测预警能力与应急准备水平。
九、建成市级食品饮用水放射性污染应急监测网络实验室。强化现场和实验室卫生应急检测能力建设,启动市疾控中心市级食品和饮用水放射性监测网络实验室建设,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检测诊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