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教学改革方案

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文1

关键词:地方院校;教学改革;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45-03

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省市建设及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中,地方院校一直发挥着人才支撑的重要作用[1]。目前,在我国2600多所高校中,地方院校占95%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2]。自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扩招以来,地方院校承担了主要的扩招任务,本科招生规模大幅上升[3],目前,管理类本科招生规模居地方院校前列,可见,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对于我国地方院校而言具有较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4]。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推行十多年,但大多数地方院校本科生教育继续沿袭传统计划任务型教育模式,各教学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实行分工负责制,模块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导致人才培养分散化、随机性较大[5],尤其是地方院校师生比例小,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缺位,面向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不到位,尚未建立起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的新型本科教育教学模式。

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

(一)改革目标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四大功能[6]。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责,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高校的层次与水平。人才培养责任重于泰山,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高校要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更要对用人单位负责,不能让培养的学生成为社会的负担,而必须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合格人才。我国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重点任务之一是解决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不明确,全过程培养监控与管理体系不到位等问题,建立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的一种新型本科教育教学模式,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特色鲜明、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为我国区域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

(二)改革思路

本科教育是地方院校发展的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从对社会、家长、学生及用人单位负责的战略高度出发,运用逆向工程的思想方法,面向社会需求,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进行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构建了“专业引导―理论学习―创新实践”的全过程教育模式;定位专业系为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由专业系负责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优化,承担专业教学,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及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监控责任;学院级业务型领导应回归专业系参与专业研讨活动,指导和支持专业系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对专业教师、辅导员及教辅人员进行重新定位,优化以专业系为核心的教学组织运行机制;改革辅导员按年级配置的惯例,根据专业配置辅导员,通过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促进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案

(一)明确专业系的人才培养主体地位

根据现代管理人才培养需要,确立专业系为本科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专业系负责提出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承担从入学教育到毕业答辩的全过程人才教育和培养的责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各教学模块与单位的协调与沟通,实施全过程专业引导,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习实践训练,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确立以专业系为核心的组织运行机制

1.建立以专业系为核心的分工协作培养体系。以专业系为核心,建立专业系与有关院系进行教学分工协作,以及与课程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导师分工协作的一体化培养体系。专业系负责全方位人才培养;任课教师既要进行知识传授,又要关注学生学习心态、专业意识和学习引导;辅导员侧重思想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班主任侧重学习、学风引导;专业导师负责专业引导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加强协同配合和工作衔接,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完善专业系教学活动制度。明确专业系教学组织的责任与义务,进一步规范各专业教学活动计划安排和内容,要求将学生培养进程和有关问题纳入专业系日常教学研讨活动范畴,使全体教师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专业系教学活动不仅要讨论专业课教学进程及教学效果,教材选择与使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创新,课程考试改革等情况,而且应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引导、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等效果,以及学生的知识掌握、专业意识、学风考风建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探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实施方案与措施。

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文2

摘 要 伴随着高等学校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日益恶化的一个普遍现象,在当前我国的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关于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不足,尽管体育教师已经发挥了自己的最大能力,但是就当前的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还是应该改革过去的教学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新的路线。

关键词 创新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 方案 初探

一、当前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鉴于当前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状况,在进行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限制性的因素在其中。首先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高等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教学理念的落后,高等学校的教学理念不能够跟上当前高等学校发展的速度,大部分的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还是采取的过去的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尽管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已经远远地超过了这些内容。这种教学的理念最终往往导致的就是大学生难以接受现实的教学手段,影响到了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就是大学生抵制体育课程的情绪的产生。

其次就是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动权偏小,不能够将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自主的设计和完善,这种不能够自主和完善的最终结果就是导致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依附教学大纲的思维,最终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思想给抹杀在萌芽状态。另外的一个就是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往往非常重视训练,单纯的将体育教学当成了身体素质的锻炼,而没有能够让学生能够养成那种养成一种锻炼身体的良好的习惯。高等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看中的是学生的共性发展,而忽视了某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这种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手段,往往最终导致的就是学生的特长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同时这种教学的方式也不能够激发起学生自身特长的展示。

最后就是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想对来说还是比较匮乏,这种匮乏主要表现在,对于体育教学的设施上,这些体育教学设施往往是很多年前建设的,由于缺少应有的管理和维护,很多的体育器材都成为了一种摆设。另外就是高等学校对于体育类书籍的不重视,在分管领导的心目中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思维的习惯,这种思维习惯主要表现在了,体育教学是锻炼身体的一个有效的手段,但是忽视了体育教学也是一种理论性的教学。其次,师资力量相对较弱,业务素质较高,但是缺额较大,年长的教师缺乏创新,年轻的教师缺乏经验,因而整体的师资的力量较落后。最后,高校在体育创新教学资源上的投入力度不够大,虽然今年来部分高校有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但是在维护费用和管理费用上投入不足,除此在之外,在其他硬软件设施上投入力度也不够大。

二、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分析

改革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需要改变过去高等学校体育创新教学的理念,只有将这种教学的理念完善起来,才能够促进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手段和措施的完善,没有理念的创新和完善进行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完全是空谈,也只有在不断进行教学理念完善的基础上才能够将体育教学的方法转变过来。其次就是需要让学生能够树立起那种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以及淡化竞技体育运动的教学观念,从主观上来引导学生定下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的思想。这种体育锻炼的思想的产生,是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才能够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树立起积极投身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去。

其次,要从改变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始,改变过去那种依靠体育课堂上面的讲解和锻炼的思想,同时还应该看到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而并非是一个教师,由于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教师的本位主义往往在教师的思想当中是根深蒂固的,教师只有改变这种理念,不断地深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融入到一起进行教学和学习,才能够使得体育教学方案的完善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另外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应该只看到学生的身体的锻炼,而更多的应该看到学生的非身体素质的方面,比如找到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积极的去鼓励学生发扬特长、培养兴趣,这样才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方案的创新和改革。创新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另外一个有效手段就是,能够在高校的校园当中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用这些文化体育活动来给高校大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完善的教学环境,能够形成良好的体育教学的氛围。刺激高校体育创新教学方案的实践,促进高校体育创新教学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进行改革高笑体育教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要改变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让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理念能够不断地完善和更新起来,让他们能够达到与时俱进的革新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要通过外部环境的改善,积极的筹建起能够给体育教学改革的外部环境,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搭建起来的时候,能够让体育教师和学生感到,进行创新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是一件顺水推舟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张建滨,胡丽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3):133-134.

[2] 黄祁平.加强大学生体育美育教育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6(2):72-73.

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文3

一直以来,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的接受度是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实践表明,在实际执行新课程改革方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一些改革方案并没有得到预计的效果。在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无法和改革方案一致,因此使教学改革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阻力。另外,由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使小学数学课程难度加大、同时也对学生和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导致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很好地接受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方案,这样就使教学质量极大地下降,从而导致数学课程实施过程中遭受挫折。因此,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接受度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对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以及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接受度差的表现

1.小学数学教师的知、行不一致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调查研究可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个人的见解,并且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在主题的选择上也能够和社会期望同步,然而,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却又重新回到了应试教育的圈圈中。虽然在培训的过程中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已经接受了新课程改革的新思路,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却不能较好地加以执行,仍然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教学。例如,新课程改革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用于讨论的自主学习时间,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有26%的小学数学教师做到了这一点。

2.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存在疑惑

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已经对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比较清楚,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却无从下手,感觉到很困惑。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大约有84%的教师在执行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疑惑。一些小学数学教师感觉新课程改革的某些理论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难点。很多问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易实施,比如,体验式教学实施方法、合作式教学实施策略、研究性教学的执行过程等。

3.小学数学教师无法转变课堂教学的角色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小学数学教师属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按照课本的内容进行教学。但是,在新课程改革方案中,教师的角色从过去的被动者转变为了主动者,从而使较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感觉到措手不及,由于在新课标下不存在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自由度,使很多教师感觉到无所适从。

除了上述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有30%的教师认为学时不足,32%的教师认为课本中的一些案例不适合新课程改革方案。

三、研究过程与和方法

1.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接受度的基本内涵

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的接受度是指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积极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学者Punch对接受度的研究表明,影响接受度的主要因素有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师本身的教学态度以及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学者Waugh提出了六种影响接受度的因素。学者李子建分析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接受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五个,分别是:课程的实用性、非金钱的成本效益、关心事项、校内支持以及校外支持。

2.问卷调查结果

笔者以本市十三所小学的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编制了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接受度的问卷,发放问卷共400份,回收问卷389份,回收率为97.25%,并且利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水平设置为α=0.02,研究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知度。

(1)不同教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接受度

不同教龄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接受度的问卷结果。

问卷上的统计表

不同教龄的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接受度各有不同,其中教龄为6~10年的教师对新课程教改方案的接受度最高,主要原因在于该年龄段的小学数学教师相对于0~5年教龄的小学数学教师具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而相对于11年以上教龄的小学数学教师具有更好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教龄为15年以上的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接受度最低,主要原因在于该年龄段的小学数学教师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不容易接受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

对不同教龄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接受度的统计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0.002

(2)不同学历的教师对新课程接受度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获得不同学历的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接受度对比情况

接受度统计分析结果

专科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和硕士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具有比较显著性的差异;本科学历和硕士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相比具有较显著的差异;专科和本科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存在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硕士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接受度最大。主要原因在于硕士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不仅能够很好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而且能够提出有效的实施措施。

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教师应该不断完善新课改革的实施方案,从难度和深度进行调整,从使新课程改革方案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数学教师不同的成长阶段。同时,积极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师的培训,给他们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心理素质,从知识水平和教学态度上都更加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实际要求,从而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的适应度。

参考文献

[1] 李子健.香港小学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接受:目标为本课程与常识课的比较.课程论坛,1998(2).

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文4

一、《消防管理学》课程教学服务社区安全建设的意义

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高技能的技术型人才的任务,如何在高等院校教学模式上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突出高等人才的实用性,突出高等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老师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同国外成熟的社区学院相比,我国高职院校服务社区的功能还有很大的差距[1]。因此,高职院校的老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进行知识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教育,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服务社区安全的能力[2]。社区安全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消防安全,“消防安全,人人有责”是消防工作的方针,消防安全是跟每个社区群众息息相关的部分,加强社区消防安全工作是预防和减少火灾的有效措施,是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部分[3]。

由于社区群众的文化层次、年龄层次、职业层次等各个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消防管理一直是保障社区消防安全的重要措施。高校的《消防管理学》课程一般是从消防设备和消防相关规范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课程内容偏向于理论,教学方式也偏向于理论化教学,不能很好的体现授课对象的实践能力和课程的服务社区功能。因此,本文在进行《消防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消防管理学》课程服务社区安全建设的功能进行研究,以求合理的展开该课程,使其最大限度的服务社区安全。

二、《消防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服务社区安全建设的措施

一般院校消防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燃烧的原理、火灾的特点、灭火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灭火剂的原理和灭火范围、常见的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火灾自动报警联动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法规、火灾调查等内容,理论性非常强,有些院校由于实训材料等原因,教学方法全是课堂讲授,不能体现消防管理的实践性,在服务社区消防安全中的实际应用性不高。

针对以上方面,《消防管理学》课程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做了改进。

1.课程内容方面。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火场中人员逃生和疏散、灭火器扑救火灾的范围和操作方法、火灾自动报警联动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主要构件和动作原理、防排烟系统的主要构件、消防安全检查、危化品管理的内容,重点在于消防器材、消防设施的操作、维护和管理,以及日常消防巡查和消防检查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消防设施设备、消防检查的内容,并能够将这些内容应用到实际社区安全检查、社区初期火灾扑救、社区宣传教育中。能够及时发现并消除社区中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能够对社区的消防系统进行检测和维护,保障消防系统的正常运行,能够及时发现初期火灾并正确报告火警,能够正确使用灭火器、消火栓等社区常备消防设备扑救初期火灾,能够有效组织消防宣传教育,提高社区群众的消防意识和防火警惕性,达到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去服务社区安全的目的。

2.教学方法方面,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丰富课堂形式,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之外,还采用案例法、模拟训练法、实训法、实验法、兴趣小组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2.1案例法,比如,利用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讲解以硝化棉为例的易自燃物质的火灾特点以及扑救此类火灾宜采用的灭火物质,并说明此类危化品储存、运输时的注意事项;利用蓝极速网吧案件讲解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规范,并说明放火罪具有主观故意、直接实施放火行为、危害公共安全等特点,此外,案件中有一防火人由于未满14周岁未受到刑事处罚,这是由于放火罪对年龄的界定条件是年满14周岁的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行为人。案例法可以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2模拟训练法,比如,在消防宣传教育中,宣传对象不同时,宣传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肯定会有所不同,据此,把学生分为四组,一组进行宣传教育,其他三组扮演宣传对象,通过模拟真实的宣传教育场景,分别模拟对象为小学生、大学生、老社区居民、企业员工四种情况下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效果良好。另外,通过释放烟雾弹和打响火警铃声,模拟真实的火灾场景,组织学生在火场中快速疏散逃生,使学生熟悉火场环境,克服人在火场经常出现的从众心理、归巢心理、向明心理、恐慌心理等影响疏散逃生的心理活动,理智的进行疏散逃生。模拟训练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增强了学生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3实训法,带领学生进入郭溪街道,对社区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并提出改进措施,包括二氧化碳灭火器压力不足应该重新重装、消火栓水压不够应该维修、感烟探头不灵敏为误报禁止在附近抽烟或使用明火、楼道内乱拉电线违反相关规定有引发电气火灾的危险应该立即拆除等内容,这些整改措施大多被社区采纳。实训法增强了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

2.4实验法,组织学生使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和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对铁桶内燃烧的汽油进行火灾扑救,并要求学生在使用灭火器之前检查灭火器的铭牌和压力,确保灭火器处于可有效工作范围,加强了学生对灭火器检查内容的掌握,锻炼了学生操作灭火器的能力。

2.5视频演示法,通过flash动画和视频演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的动作原理,讲解其中主要的构件及其作用,带领学生到实训室观摩实际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防排烟系统,要求学生画出其动作顺序图,并注明主要构件的作用和动作机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6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形成一个兴趣小组,在节假日之前进入郭溪街道的社区,采用海报、灭火器演示、防火小贴士等多种形式对社区群众进行消防宣传教育,在11月9日全国消防日,组织开展消防展览,包括常见消防标识展示、危化品标识展示、灭火器使用展示、火灾自动报警联动系统展示等内容,参观群众还可以参与到灭火器的使用、消防知识问答等活动。

三、《消防管理学》课程服务社区安全建设的困难和展望

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文5

关键词:安全专业;师资建设;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杨春海(1977-),男,甘肃高台人,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讲师;袁荣鑫(1962-),男,江苏常熟人,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江苏 常熟 2155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81-02

当前我国工业安全生产状况总体基本稳定,但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工业企业的种类和规模的快速扩张,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并有一股上升的势头,仅从媒体的报道来看,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1-3]

此类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有思想认识的欠缺,有专业技术的缺失,同时也有管理层面的松懈,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专业安全技术人才的现状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不匹配。

随着工业企业技术和管理的不断发展,安全事故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经济特点,即发生事故的类型都与当地工业企业的种类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石油、化工行业企业集中的地域,频发事故一般多为火灾爆炸、泄露中毒、高温烫伤等事故,制造业集中的地区,频发事故多为粉尘危害、噪声污染、人机安全事故等。

无论何种事故,对安全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迫切程度也有明显的地域经济特点。但是,对于我国培养安全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来说,安全专业的分布特色,还无法完全满足地方对安全技术人才的需求要求,特别是对于地方院校的新建安全专业,这个问题就更为突出。

一、我国高等院校安全专业的学科设置情况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础。[4]安全专业的学科建设也不例外,不仅要培养适合目前市场迫切需要的人才,更要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出发,统筹学校未来的发展定位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

我国安全专业学科的设置,经历了一个从“立足学校特色专业”向“大安全”方向发展的一个过程,其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安全科学领域对“大安全”方向发展的极力推崇,但是是不是所有发展安全科学专业的院校都要奔着这个目标去挤这个“独木桥”?笔者并非完全赞同。

从其他专业的发展规律来看,一个专业乃至学校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大多是从刚开始一个学科甚至是一个学科的一个方向逐步拓宽,逐步发展,再拓宽,再发展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都是从一个“点”,逐步壮大,最后形成能够在全国有影响的院校,安全专业也不例外。[5]在地方院校新建安全专业初期,无论是对专业的理解、师资力量、资源积累,还是社会的认可和支持都还不完备。一般大多情况下是依据某些特色专业,以此基础为依托,建立相应特色专业的安全学科,例如,依托机械专业建立安全专业,一般在专业设置的基础课大多为机械安全,依托化工专业的安全专业,一般的专业基础课大多为化工安全课程,矿业工程建立的安全专业课,大多以矿业安全课为专业基础,这是安全专业建设初期的通用做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比较务实,走得都比较“稳”,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逐步转向了向“大”而“全”发展的方向,最后都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其原有特色安全专业有一定程度的淡化,但是最高端的学术研究、学术成果依然是在原有特色专业的基础之上。

形成这种发展规律有其必然的原因:

第一,对安全学科的本征认识不清,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安全学科起步较晚,各专业建设负责人只能从本身擅长的知识结构和对安全科学的认知来制定学科建设规划。

第二,学科建设队伍在不断的建设过程中加深对安全学科的理解和认知,然后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强化。在此过程中,无论是横向科研项目还是纵向科研项目,“半路出家”的教师获得几率相对较小,这就给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带来一定阻力。

第三,在试图不断拓宽学科专业方向的过程中简单化增加了学科方向的课程设置,而相应学科方向的师资队伍力量的转向相对滞后,使大多“半路出家”的教师授课压力加大,同时也使学生课程量负担过重,在短期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第四,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由于专业建设在原有特色基础上拓宽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还是学校配套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场地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这就给拓展初期的专业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

第五,目前发行的教材没有跟上“大安全”的时代要求。由于安全科学专业起步较晚,教材起初都带有相当的特色专业特点,这就使得“大安全”专业建设的要求和意愿很难被满足。

第六,用人单位的需求还是以特色安全专业为主,使得学校培养愿望与就业用人单位的人才意愿产生了错位,造成了学生就业的困惑,目前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工科院校毕业生的特点

工科专业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毕业后均工作于各种工业生产的第一线,其工作环境大多存在有粉尘、噪音、振动、易燃、易爆、高温、高压、腐蚀等危险源。据统计,我国约有5O万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职业危害的人数超过2500万人,职业病的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和新增病人数量居世界首位。每年因工伤事故直接损失数十亿元,职业病的损失近百亿,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上千亿元。

因此,无论是对自身职业卫生保护来说,还是对企业、社会和国家而言,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和较高的安全理念,无疑意义重大。

虽然大多数企业工厂都配有专职的安全人员,由于我国安全建设领域的不足,很多的专职安全人员受自身素质所限或者是受到客观条件和历史因素的限制,很难将安全隐患降低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如果工作在第一线的人员具有较高的危险源辨别能力和安全技术知识,就可以及时发现第一现场的安全隐患,将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避免很多事故的发生。

此外,工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基层锻炼成长,一部分可能会进入企业工厂的领导岗位,如果具备了较高的安全管理素质和安全隐患意识,那么必定会改善整个企业、整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严峻的安全形势,为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职业卫生环境以及国际声誉作出极大的贡献。

三、地方工科院校新建安全专业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根据现有实际情况如师资、实验室条件、地方资源,稳扎稳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优势资源,首先建设出特色的安全专业方向。

二是加大师资建设力度,及早做好长远规划,包括师资力量配置、师资的进修培养等。

三是平衡好“特色安全”和“大安全”的关系。在学科建设中,不能简单地把培养适应所有行业的安全人才作为目标,否则往往会使培养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多而不精,感觉什么东西都能干,结果做每一样事情都费力[6],无法满足企业用人期望值。

四是建好学科团队是关键。学科带头人要具备站在学科前沿带领一个群体不断取得学术成果的能力和水平,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保持稳定发展,在学术上要有成就,在工作作风上要刻苦、认真,管理上要科学民主,团队成员之间团结、奋进,积极进取,就会为一个学科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高水平的师资梯队,就有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也就有了取得高水平成果的必要条件。

五是认真做好学科培养方案的论证,这一点尤为重要。培养方案的形成,关系到教师教学科研的重心,关系到学生对安全专业的“认识特色”,培养方案制定得好,可以使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就业机会都得到很好的提高,尽可能减少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弯路。

六是重视实践环节。特别是初建专业,本来实践环节就非常薄弱,如果不重视实践教学,培养的学生都“眼高手低”,只是掌握了一些“死”的感念和理论而已,毕业后很难胜任实际工作,更谈不上创新,同时也会限制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可行性的几点建议

1.建立合理的学科队伍

学科队伍承担着学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改革的实验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学科生存的基础。一个合理的学科队伍,应该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有鲜明且有优势的特色,符合学校学科规划目标(往往以服务地域经济发展为目的),同时具有前瞻性的目光和巨大的凝聚力;能及时加强对外交流,掌握学科前沿和行业方向。在合适的阶段适时进行进修培养,便可以健康茁壮成长,培育出令人喜爱的果实。

2.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

有了合理的学科队伍,必定会发挥每个师资的力量和优势,因此,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就显得顺理成章。值得注意的是培养方案应根据学科队伍的发展、学科前沿和行业动态以及地域经济特点及时进行修正。

3.重视课程实验

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应多开实验项目,实验设备尽可能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因为由于技术的发展,往往实际生产第一线的设备相对比较先进,因此需要实验课程的实验仪器能紧跟时代的发展;同时,试验过程中尽可能缩小分组人数,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

4.重视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实习尽量选择具有普遍安全问题的工厂(单位)和地域经济特色的企业单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可有针对性将一些科研问题作为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提高毕业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要以特色为依托并逐步向外拓宽

这个过程不可急躁,但又不可不做,逐步加强安全专业学科与其他专业学科的交叉,只有这样安全工程专业才能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途。

6.加强学生素养能力的培养

安全学科内涵丰富,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运用基础知识进行不断自学进化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极强的责任心,因为学校最终的目的是培养社会认可的高质量人才。人才的内涵包括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还包括能力素养的培养,因而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一个特殊的新建热门专业,在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的专业建设初期,这一点尤其要注意,这涉及到一个专业面对社会考验能否满意通过的问题,也涉及到学科建设长远的发展前景问题。

7.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与力量

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探索建立长效、良性的与企业互惠发展机制。充分利用社会、政府、研究所、企业、公司等资源与技术,全方位促进学科的积极建设和健康发展,特别是加强校企合作,可以达到互惠互利,既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又为学科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近期三起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的通报[Z].2012-10-15.

[2]殷文韬,傅贵,袁沙沙,等.2001—2012年我国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特征及发生规律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141-147.

[3]李亚斌,邓永军.企业安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大众标准化,

2003,(3):40-41.

[4]李晓群.学科建设的要素及原则[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

(9):39-40.

学校教学改革方案范文6

【关键词】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双模式;教学改革

A Probe into Teaching Reform in the Civil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Dual Mode”

ZHANG Yan BAO En-he ZHOU Yue-e

(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China)

【Abstract】A new round of “technical and academic”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is imperative. Civil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needs to rethink the positioning if it wants to survive and develop. This article treats the upcoming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as the background, to civil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course as the object. Based on the understand of existing problems, some suggestions of teaching reform are proposed. It provides the reference to civil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dual mod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Civil engineering;Undergraduate;Dual mode;Teaching reform

0 前言

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在这种形势下,实践性较强的土木工程专业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对该本科专业重新定位,寻找技能与学术的平衡点,提出合理的改革方案有待思考。为此,本文围绕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双模式”教学改革,从培养内涵、存在问题、改革建议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实现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与即将到来的高考改革的对接,为相关改革方案的提出以及高校应对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

1 土木工程本科“双模式”培养内涵

高等学校的发展更多地取决于外部环境和外部因素的制约,由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多样化[1]。即将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正是顺应了这一高校发展的理念,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专业性更精、适用性更强。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工科专业,目前该专业本科的教学主要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其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就当前开设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例,理论教学课时为48课时,而实验教学课时仅为8课时。这就造成教学偏重理论,技能传授普遍欠缺的局面。此外,专门设置的学生实习环节也多偏重于参观、讲解实习,真正让学生投入到生产一线亲自参与技能应用的机会很少,即使有这种机会,由于生产单位的要求及实习时间限制等多方面因素,学生也很难对专业技能的核心技术、关键方法理解掌握。这有悖于“双模式”要求“技能型、学术型”齐步走的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双模式”培养思想,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与实践简单结合的层面上,而是把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度,适当的调整理论与实践的比重。技能型人才除对主要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以外,更注重对专业技能的培训,偏重于“学、产”;而学术型人才更注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为了防止理论脱离实践以及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弊端,可以让学生尽早投入到工程问题的科学研究当中,解决工程中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偏重于“学、研”。而不是像现在的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实践环节与教学环节掺杂在一起,技能与学术不是很明确,学生略有实践动手能力却不是很精,学生略有科学思维,但是理论功底不是很深厚,对科学问题的思考深度不够。

2 土木工程本科“双模式”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指导思想不适合

目前我国多数本科院校实行的是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教育,这种教育偏重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对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泛专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视不够[2]。也有少部分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高校侧重于应用性人才培养,使得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成为薄弱环节[3]。随着“双模式”高考方案的提出,上述两种指导思想下的培养模式都是不可取的,尤其是以第一类指导思想为基础的大多数高校面临着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