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导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程教导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程教导论文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1

现状科技的突飞猛进,在给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带来生活和学习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土木工程学生目前的职业道德现状,才能为更好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打下基础.

1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

认知职业道德认知,既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情况.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职业道德内容、重要性的认知情况是决定其职业道德水平的思想基础.只有在充分认识和理解职业道德内容、重要性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为大四阶段的工程实习和毕业后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调查中发现,虽然85%的大学生认为良好的职业道德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帮助,但是其对职业道德的了解情况却不容乐观,对职业道德非常了解的学生仅占13%,了解的为26%,一般了解的为40%,不知道的为21%.因此,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就显得非常重要.

2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情

感职业道德情感是指在一定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爱与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情感体验是形成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然而,在一些客观事实面前,他们既羡慕别人可以建造国家重点工程,但自己又不愿意到工作环境艰苦、远离城市的工作;既羡慕别人取得的巨大成绩,但自己又不愿意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既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不诚信现象嗤之以鼻,又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做到待人接物、诚实可靠,不采取欺诈手段.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于职业道德的正确的情感体验,而将职业道德仅仅挂在嘴边.

3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

意志职业道德意志就是指人们在履行职业道德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有没有这种坚毅果敢的职业道德意志,是衡量每个从业人员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越无为就越有害.”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已经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面对建筑业可能远离城市、家人和网络的工作条件,心生畏惧;面对建筑业可能出现的消极和腐败现象,缺少必要的抵制能力.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职业道德意志不够坚定.

4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

行为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人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从业者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客观标志.只有具备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感和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只有35%的同学有主动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2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低.

二“卓越计划”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研究

随着“卓越计划”开展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建筑企业对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才能培养出适合建筑市场要求的卓越土建工程师.

1加强家校和校企沟通

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一名卓越土建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家庭、高校和建筑企业的共同努力.高校作为连接家庭和建筑企业的中间环节,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纽带作用,加强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家庭和实习就业单位的联系.通过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实习单位的表现,及时解决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2加强与任课或实习老师的交流和沟通

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利的内部环境随着卓越土木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单纯依靠辅导员或是专任老师都很难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因为,在专业技能培养、行业动态等方面,专业老师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又存在着对大学生缺乏思想教育经验的不足;而思想政治辅导员,虽然有着很强的教育学生、指导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能力,但又缺乏对建筑行业技能、专业知识的了解,造成对学生职业道德指导针对性不足.因此,思想政治辅导员和专业老师只有加强沟通了解、取长补短,才能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利的内部环境.

3通过榜样引领作用

激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自觉履行职业道德的意识社会学家研究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具有群体模仿和认同的特性,从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过程来看这一现象尤其明显.大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模仿自己所崇拜的偶像,然后在周围人的反馈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具体措施如下:

(1)继续深入开展“十佳大学生评选”活动“.十佳大学生评选”作为展示在校大学生风采的标志性活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关注.由于这些榜样就在他们身边,使得学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2)邀请建筑企业卓越的土建工程师来院讲座.现在,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困惑,不知道毕业后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怎么才能够成长为一名卓越的土建工程师.因此,可以通过邀请建筑企业卓越的土建工程师来院讲座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一名卓越土建工程师的成长之路.

(3)邀请优秀校友来院交流.由于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软件硬件建设仍有不足之处.一小部分高考失利的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难免有些失落而自暴自弃.此时,可以邀请优秀的校友来校交流,通过他们的亲人经历,激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4)通过宣传海报、QQ群、微信、微博、校园网等方式大力提倡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宣传恪守职业道德的模范人物,使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深入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

拓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职业道德教育有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这就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即技能性.一方面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级的职业技能竞赛,如测量大赛、CAD制图大赛、手工绘图大赛、力学大赛、结构设计大赛、纸桥设计大赛等,培养学生的职业资格意识和职业荣誉感;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校立学生科研、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挑战杯创业创新计划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5大力开展职业道德类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

提高大学生培养职业道德的热情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职业道德教育课或是两课课堂的理论灌输,而是要结合学校的各项教学、实习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活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对于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面对陌生的学校和所学的专业充满了好奇和疑问,这时高校要结合新生特点,着重开展始业教育、适应与成材、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活动.让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可以尽快了解专业培养计划、目标及发展方向等;让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一定可以大有作为,从而使他们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初步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可以积极鼓励他们参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国,切实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则应结合就业形势,开展就业择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等内容的教育活动.

三结束语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2

多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博克认为,大学教育的核心事务是“教育目标”与“教育方法”,“真正影响教育品质的事发生在大学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情景中”。“探究式方法”作为强调基于问题、面向实际,凸显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一种学习的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教师通过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结论的一种方法。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工程教育”是指以培养未来工程师为目标,主要以工科课程为主,密切联系工程应用的教育方式,目前主要指一些工科专业。“以问题为导向”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无论是回顾旧知识点、导入新知识点、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新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还是结论的突出均以问题的形式展出,并且以问题或案例在其中穿针引线和突出教学内容及目标。

二、工程类教学的特点

工程类课程具有其固有的特点。部分工程类课程抽象性强,如“工程电磁场”,因为场是抽象看不见的,在中学介绍电场时只是口述场是如何分布的。在高校这门课程当中,由于理论更加深,所以抽象思维要求更高。例如,介绍场的概念时多举例,速度场可以看路上奔跑的汽车,高度场可以在平常出去爬山,每个人所处的海拔高度,等等。在这类课程里,多媒体演示和计算机仿真教学较为重要。部分工程类课程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如“电机学”、“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发电厂电气主接线”等。在这类课程中必须和实际工程项目多结合,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学生实地看看现场设备,看看设备的工作情况,了解实际企业的电气接线图是如何设计的。只需要初步认识,就能对理论的理解深刻很多。还有部分工程类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如“电力系统分析”,对于这类课程基本上一条线。需要教师在教学上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引导,让学生每节课都感觉有所得,才能提高学习兴趣。当然,很多工程类课程兼顾几方面的特点。

三、结合课程特点设立问题为引导

在问题的设计中,应具有针对性,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紧扣教材的中心及重点、难点。教师应该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作答、体悟,把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逐步引入。同时,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而且问题要具有层次性,在创设问题时,应尽可能设计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形成体系。另外,问题尽量能贴近现实或带点趣味性,就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例如,在“高电压技术”课程中,就需要密切联系实践。介绍电晕放电时,需要考虑电晕放电的一些工程应用,如烟囱里静电除尘的问题。又如,在介绍串联电感和并联电容内容中,在相同情况下所需电容比电感线圈的成本低得多,这就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要考虑的问题,根据书本一般只讲授电气性能的好坏,根本不考虑实际现场工程实施时的经济成本。这些都可以在问题的设立和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再如,在“工程电磁场”课程中一个十分基础且重要的知识点就是电场中的高斯通量定理,如公式E•dS=qε0。学生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公式,但是要讲清楚不容易,要求学生会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更难。那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分成若干小问题:闭合曲面积分怎么作?作多大?电场强度所求点在哪?方向是什么?等式右边的电荷量哪个地方的电荷量?为什么一个积分最后可以化为简单计算?等等。学生如果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那么高斯通量定理也就掌握了。问题的设立要兼顾课程特点。对于主线知识点十分清晰的课程,如某些课程教材可能一大章都是围绕一个知识点,以大问题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问题了解清楚了,就基本掌握这一大章了。对于知识点、概念比较杂散的课程,应该采用问题集合。学生了解了一个问题集合则掌握了一章,再通过问题集合里的小问题掌握杂散的重要概念。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思路会非常清晰,相当于知识点归类整理。教学时间和教师地位的把握。教师就好比一台晚会的主持人,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把握课堂的节奏和时间。在以上两点研究内容中,一些课程的学时数并不多,那么教学内容对于问题的合适设立是教师首先需要靠充分备课来完成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需要掌握何时何种情况下进入下一个流程、下一个问题、下一个知识点。在教学内容的讲授上应该尊重学生情感,正确地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的答案必须和教材完全一致。多媒体手段在探究式学习中的应用。一方面多媒体可辅助教师进行问题案例的显示,节省板书时间,方便合理地控制授课时间;另一方面,多媒体辅助显示授课流程,帮助教师掌握每一步教学环节的进展情况。当然,多媒体显示的流动速度性和同步性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教学研究。这样才能既让学生觉得每一节课内容充实,又不觉得进度太快,难以接受。现代大学生对于很多理论性的课堂教学缺乏兴趣,被动学习。工程教育理论性强,而且抽象,和工程项目等联系紧密,纯粹地讲授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对知识点形成的问题的求解和探索,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问题的衔接还可建立紧凑的教学环节。工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在高校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中问题的求解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结语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文章在分析我国普通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课程改革的设想和方案设计。并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划和具体措施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一、引言

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迅猛发展,既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也引起了高等教育的巨大变革。通信工程作为理工科院校的一个重要专业,旨在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通信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使我们感觉到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为培养创新型、开拓型、应用型跨世纪人才,对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实验实践环节的改革势在必行。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课程改革的设想和方案设计,并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划和具体措施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通信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要以学科发展为依托,以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学与科研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整合通信技术类课程,构建适应通信科学发展的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要突出现代通信的五大技术:传输技术、复用技术、交换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

加强电路、电子系统与信号系统的基础知识,增设电子电路EDA技术等课程,突出当前电子技术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学计划应该保证必需的专业理论,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学习的基础,由终结教育演变为终身教育。在终身学习过程中造就新一代劳动者。

(二)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等教学手段

重视EDA(ElectronicDesignAutomatic,电路设计自动化)软件、ElectronicsWorkbench软件、SPICE(SimulationProgramwithIntegratedCircuitEmphasis)模拟电路仿真软件、MATLAB通信系统的分析和仿真软件等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辅助作用。把嵌入式系统的教学引入到课程体系的改革中来。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如何学习

由以讲授为主向以自学为主转变,改革填鸭式的单向灌输以及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给定学习任务、学习进度,安排自学,要求学生写自学笔记、完成作业,在习题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采用专题讲座、答疑辅导、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核心,自学能力是创造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

三、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一)实验实践教学——影响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通信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因此为了培养合格的通信专业学生,除了要讲授最新的理论知识外,还要通过大量的专业实验让学生理解、验证理论知识,了解其应用。例如对“射频电路”的教学,不能仅谈理论,必须搭配相对应的实验来验证基础理论,同时引导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综观通信专业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发展趋势,存在三大矛盾: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电子实践教学落后的矛盾;创新实践能力的高要求与传统实践教学落后的矛盾;教学多元化要求与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实践教学对国家、对学生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理论教学是对知识的传授,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技术的传授,而实习环节就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第一职业能力。

(二)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通信工程专业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大量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把工程化教育和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变革传统实验教学简单模式,构建虚拟网络仿真实验系统

通信专业实验室建设普遍存在设备采购昂贵、投资巨大、实验室设备操作复杂等问题,制约了通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了解决上述制约实践环节教学的三大矛盾,可以借鉴国内外部分高校的虚拟实验室制作方案,以某些重点课程为突破口,逐步构建通信专业的虚拟网络仿真实验系统。

2、建立网上自助教学系统

为了解决教学多元化要求与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适应目前的教学要求个性化发展和激发式教学的需要,可以引入网上自助教学的概念,逐步建立网上自助教学系统。“自助”即学生学习的自助,它不再依赖于非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而是激发学生本身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的探索和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地到网络上寻找实例进行比较并寻求解决,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地,“自助”也是教师的教学自助。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励每位任课老师建立个人网站,对自身任教的每门课程建立课程网页,最终建立网上自助教学系统,通过网络的资源和优势进行互动式教学。

四、创新能力培养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导原则

1、主动性与积极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只有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才能使创新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培养具有宽广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人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遵循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就是坚持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

3、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原则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培养其自主的意识、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又要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在个性品质中体现协作就能获得各种创造力的最大合力,产生最佳效能。这是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让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在一生当中涉足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要想在现在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就必须学会团结协作,与别人进行“信息共享”。

4、发展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

大学教育在关注学生必备的知识积累的同时。更应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进行前瞻性教育。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以信息为载体、关注大学生的创造潜质和未来发展方向,使大学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针对目前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问题的分析,在遵从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导原则下,笔者认为通信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专业口径,建设富有创造性的课程及教材体系

目前,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过细,是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基础薄弱、缺乏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拓宽专业口径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要拓宽专业口径,就要对相关专业进行合并调整,按学科大类设置专业,并建立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

2、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素养

教师自身的创新素养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河南理工大学与其他普通高校一样,中青年教师较多,他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解决教师自身创新素养的办法有二:一是对部分教师进行培训,对其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二是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有机会外出进修,没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有机会做访问学者,参加科研,加强科技创新的实践。

3、实现教育观念转变,改进教学方法,诱发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意识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突破“教师中心与考试中心”的局面,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认真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展示教材内容的非凡魅力,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探求通信工程专业知识的强烈愿望。

4、开设研讨班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研讨班是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教学目标是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根据所研讨的课题,如何着手进行调研、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等,通过研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应成为一种良好的值得探讨的教学形式。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4

一、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改革的背景

(一) 社会方面

普通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进入高校学习的门槛越来越低,学生整体基础水平下降;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互联网的发达,为学生自主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提供了方便,也使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论文参考资料并拼接成自己的论文变得很容易。在市场经济下,社会上急功近利、学术腐败等不良风气也不可避免地侵蚀学生。

(二)学校方面

广州大学2009年以前制定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本科化”的模式仍比较突出,缺乏适合成教人才培养理念的实践环节培养模式。广州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实行一级管理模式,继续教育学院为办学实体,仅有少量的专职教师,办学规模大,专业(专业方向)杂,校外办学点多,在调用与管理本校教师资源,统一、规范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以及进行质量监控方面还不足

(三)学生方面

成人学生业余学习,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缺少论文写作基础训练;多数面临工作与家庭的压力,学习动机主要是为了获得毕业文凭,内部动力不足。为了达到顺利毕业的目标,学生往往采取的是避免失败的做法,或者是没有挑战性的任务,认真思考、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态度普遍欠缺。

(四)教师方面

指导教师来源不一,缺乏统一审核、把关,水平良莠不齐;由于多数是兼职教师指导论文,教师责任心差的不在少数。

二、多管齐下,实施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改革的举措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应用型,提高写作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高等人才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具体实施措施,是学校组织教学和管理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依据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切合实际,注重应用型、实践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2008年,为使成人高等教育更适应成人的特点和需求,学校全面修订了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在2009年版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学生写作能力欠缺、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状况,加强了课程的人文特色,专科和专升本的课程设置分别增加了《应用写作》和《大学语文》这两门公共课程,增强学生的写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力求打好论文写作的基础;在课程的总体设置上,精简理论,强化实践,不仅在实践教学平台适当增加集中实施的实践课程比例,增强实践性课程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在其它课程平台的课程,特别是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也减少理论学时,适当增加课内实践学时,力求减少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存在差距,培养学生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使撰写毕业论文有料可写,而不是盲目抄袭、拼凑。

(二)改变单一的论文写作形式,采取更为适合成人特点的多种毕业论文形式

从2009年开始,学校决定,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应充分利用成人学生丰富的社会经验,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专业开展选题工作。从写作形式上,改变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写作形式单一,非论文即设计的状况,紧密结合学生的工作实际,允许毕业论文形式采取更为适合成人特点的方案设计、实验研究、社会调查、经济分析、案例分析、读书报告等,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抄袭现象。为此,学校专门发通知说明,申报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不申报学位的学生按专业特点可选择上述毕业论文(设计)的各种写作形式,并列出29个专业建议选择写作形式一览表。

(三)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建立全面系统的质量监控体系

1. 建立规范系统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文件资料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文件资料是完成指导任务的指南与依据,为了使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有统一规范的依据,学校从2009年起逐步修订、完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的有关资料,目前已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文件,包括表格6份,撰写规范及格式模板1份,各专业撰写要求及范文19份,以及论文指导实施细则、有关通知等。这些文件资料全部分类有序地挂在网上,为学生、教师使用提供了方便。

2. 统一选拔与管理指导教师,集中辅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由校本部统筹安排校本部及校外点聘请广州大学专业学院相关专业具有讲师(中级职称)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在广州大学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校外点可以自行聘请非广州大学教师担任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所聘指导教师任职资格必须先报校本部审核批准。同时严格控制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理工类专业原则上不超过7人,人文管理类专业原则上不超过10人;初次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可减少2-3人;已有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经验的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可适当增加,最多不超过15人。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论文(设计)至少3次并做好记录(指导市区内教学点学生,至少面授1次),指导形式包括面授、电话、电子邮件、书信等。指导教师必须督促学生将教师指导的主要内容如实填写在《导师工作记录表》中,同时也要妥善保存与学生联系并指导的记录,以作为进行指导的依据。有效控制了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质量。

3. 严格答辩工作

从2009年开始,为统一答辩标准,把好质量关,学校将由各专业学院自行组织的答辩活动改为由继续教育学院在校本部统一组织,同时在答辩学生较多或较远的教学点设4个校外答辩点。学校规定,成立答辩领导小组对校外答辩点的答辩工作进行检查监督,校外答辩点的答辩组长必须由广州大学派出的教师担任。对答辩的工作要求、答辩过程有关问题的指南学校都有统一的、明确到位的文字解说。通过组织严格的毕业论文集中答辩,能从中发现和纠正教师个别指导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确保学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4. 加强过程管理,规范操作模式

第一阶段,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任务分配给老师之后,要求指导老师转发国家教育部《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34号令)给所指导的学生并进行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宣传教育,强调指导老师对制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作假行为负有责任。同时向指导教师提供班主任(或主管)和学生的联系电话,要求班主任为每一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组选一组长,主要负责协助指导教师联系组内其他同学和传达有关要求,并负责收取全组同学完成的论文(设计)集中交教务科或函授部及所辖各教学点。

第二阶段,在第二学期开学初,发通知提醒教师、学生按计划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任务,督促需参加答辩的学生及早完成定稿,催促未与指导教师联系或进度慢的学生要抓紧时间。继续电话抽查,检查落实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进展情况。

第三阶段,发通知对答辩问题、论文(设计)缴交问题进行具体安排。由于成人学生业余学习的特点,加上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不全是任课教师,指导主要是通过现代通讯手段来完成,每到毕业论文(设计)资料缴交期间,指导教师如何尽快收齐学生全部论文(设计)材料再交管理部门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过去论文(设计)缴交往往会拖延时间,为此滞后成绩的录入并影响其他后续工作。从2012年开始,在强调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提交的论文(设计)资料在内容与格式上严格把关,符合规范要求才能评分和同意学生提交正式的论文(设计)资料打印件的基础上,学校将老师要交的资料与学生要交的资料分开收缴:教务科与函授部分别负责接收教师缴交的校本部与校外点论文(设计)资料;学生要交的论文(设计)资料,要求每个论文(设计)组学生组长集中收齐后就近在所属教学点提交。为了方便师生,校本部专门安排一周的值班时间接收论文(设计)资料。这样做,加快了毕业论文(设计)资料缴交的进度,也使管理部门忙而不乱、工作有序进行。

三、设想与展望

(一)在利用计算机教务系统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进行管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资料以及师生互动交流指导还有待开发。

(二)如何有效监控学生论文(设计)是否抄袭、造假等,教师指导论文(设计)的工作量是否饱满、指导是否到位还需进一步研究。

(三)班主任是联系学生与管理部门的桥梁,班主任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的辅助作用较大,应得到相应报酬并进一步有效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四)非论文形式的写作指导资料还需进一步修订、细化,使之覆盖的专业面更广。

参考文献: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5

本学期,教导处围绕学校工作计划,抓实各项教学常规,努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以“巩固、发展、深化、提高”为主题,实现了教学工作的新发展、新飞跃。

一、抓紧抓实教学常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质量立校,常规立教”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根本守则。本学期,教导处抓紧抓实教学常规,积极推进“六统一”,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

1.依法治教,开足课程。本学期,我们能够严格执行各教学法规,严格按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合理编排课表,着力抓好课程表、作息时间表、“两操”以及体育、艺术“2+1” 活动的执行,保证教学秩序稳定正常,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有序开展。进一步加强了看课力度,加大了对课堂教学的监控力度,教导处直接督查每日课程落实情况,从管理上遏制私自调课现象。不定期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学科平时的教学情况及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力保各学科都要上足课时,保证质量。

2.查评结合,夯实常规。为了规范教学行为,我们根据教学月检查常规要求,从教师的备课、上课、听课、作业批改、检测后分析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进一步改变了教师“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学成绩,轻教法”的教学观念。本学期教学常规检查采用集中检查、互阅评比等方式,本学期,教导处在三月、四月及六月,分别进行了教育教学工作及技能学科的检查。通过检查,促使教师在提高备课质量和作业质量上下功夫。

3.监控检测,提升质量。本学期,我们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教育学生养成诚信考试的良好习惯。明确要求各教师每教完一单元,都要自主进行单元质量检测,及时做好补差工作,特别是底分段的学生的补差工作,坚持狠抓质量不放松。此外教导处还加大了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调研和抽样分析的力度,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检测制度。特别是对六年级进行了“月考”,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抓质量”氛围的形成。

4.多措并举,转化后进。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没有优质高效的课堂不行,但仅靠课堂也不行,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再加上学生中留守儿童、住读生较多,家长不能与学校共同配合做好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给学校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开学初,学校提出把目标定位在关注各班后30%学生的提高上,全面提高合格率。一是要求各任课教师对待学困生要做到“五个优先”:靠前座位安排优先、课上提问优先、课后 作业面批优先、活动参与优先、表扬鼓励优先。二是建立完善的学困生台账,分学科明确补差责任人,制订补差计划、落实补差措施,按月记载学困生转化过程,各语、数、英老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做好个性化的辅导工作,努力促使所有正常儿童能达到课程标准确立的基本要求。

二、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与低,与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教师的专业水平如果得到有效快速的提升,就会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本学期,校领导非常重视师资的培训,想尽一切办法,拓宽各种渠道,为教师的专业培训铺设一条绿色的通道。

1.切实加强“让学引思”为主题的教师校本培训。一方面是精心安排和组织了教师校本培训活动,从而引导教师真正把研究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提升质量的突破口。

2.重视教师发展需求,不断创设提升条件。只要有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学校总是统筹安排,兼顾全体教师,积极争取最大限度地安排更多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同时要求外出参培教师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将学习回来的教师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并将新理念以各种途径传达给所有教师,共同分享学习的成果,促使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李福军同志在全县音乐课竞赛中获一等奖,并代表射阳参加全市音乐课竞赛,获二等奖。

3.注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青年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也是学校的生力军,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校今后的发展。学校切实实施了“青蓝结对”工程,结对教师之间相互听课,指导备课,指导上课,指导论文写作和科研课题的研究,职责和任务分明。

三、关注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积极开展各种单项比赛活动。在本学期,教导处首先的在全校举行了“数学节”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数学热情;其次,在低、中、高各年级进行了多种单项比赛活动,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以展。这些活动充分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多种能力。第三,结合学校实际,创新性地开展了图书“跳蚤市场”活动,浓厚了学校的读书氛围。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主题教研;涵义;功能;问题;策略

主题教研是把平常教学中遇到急于解决的、大家感到困惑的问题,经过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作为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题,各教研组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学校主题教研一般有如下方式:以问题为驱动的教研方式;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方式;具有鲜明主题的教研方式;人人参与互动的教研方式;源于需要并充M期待的教研方式。

一、学校主题教研的基本功能

1.针对性强,利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因为教研主题是从教师平常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或疑难中提炼出来的,容易引发教师探索,启发大家思考,激发集体智慧;其活动目标明确,避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能消除表演、做秀的现象,有效提高教研实效性;运用科研方式开展教研,能深层次研究解决问题。

2.合作性强,利于发挥教师团队优势

由于主题教研通过一个教研主题将全学科教师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活动是集体行为,其运行过程能形成一种有效拉力,有利于促进教师由被动转向主动。由于目标一致,任务分工明确,易于形成和谐的教研群体及“同舟共济”的合作局面。

3.研究性强,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主题教研活动是将教研、科研自然结合的一种方式,利用科研形式,组织教研内容,按着科研流程完成教研任务,研究性极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反复学习、思考、实践、交流、反思和总结,既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能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业务能力与水平。

二、学校主题教研存在的问题

1.教研活动意识淡薄

有的学校领导教研意识淡薄,只管升学率,所有考核都以学生成绩为标准,不看教研成果,导致学校教研活动可有可无、可多可少。这类学校很少组织教师认真研究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导致学校团队互助工作环境缺失,教师间相互研究解决问题的氛围难以实现,很难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2.教研活动开展随意

一些学校没有制定学期或学年度教研工作计划,无教研活动方案,有的虽然开展了一些教研活动,但由于缺乏明确的研究主题,教师不明白该准备些什么、思考些什么,献课的教师不知道为什么要上这堂课,听课的教师不知道要研究解决什么问题,研讨会泛泛而谈,这种随意性、盲目性及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研活动,难以解决学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教研活动形式主义

部分学校虽然制定了教研工作计划,也有活动方案,但往往形同虚设,有的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需要;有的不按计划落实,缺乏对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工作的督促和检查;有的教研组只是为凑齐教研活动次数,很少考虑提高教研质量问题,有数量无质量。

4.教研活动方式单一

有的学校也经常开展一些教研活动,但方法简单,几乎都是听课评课,常常是听课不够投入、评课不够深入,教学与研究脱节,教师觉得没有任何收获,久而久之,会对教研活动产生厌倦情绪。

5.教研活动风气不正

一些学校上教研课的教师“逢场作戏”,听课的教师如“观看演出”,研讨零敲碎打、火力分散、蜻蜓点水,多是七嘴八舌的浅层议论,通常是优点多说,不足少说或不说,把研讨会开成评功会。

三、学校主题教研的改进策略

1.端正教研风气是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理论支撑

(1)树风正纪强化管理。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主题教研的益处,才能更好贯彻学校主题教研活动,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主题教研活动的效率和成果。只有思想顺了,才能变为实际行动,减轻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阻力,带动一个教研组、一个学校在教研方面的创新和发展。要真正落实这一点,必须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并通过一系列的组织、领导、制度化管理,奖惩分明,同时纳入年度考核、绩效工资、评职评优晋级等。

(2)养成教师良好教研意识。主题教研活动把教师摆在了重要位置,最终都要依靠教师实施,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主题教研活动的达成度。教研活动是教研组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教研组成员间的共同研究,浓厚的教研风气离不开日常的活动,应扎实搞好“研讨课例”、“同课异构”、“对话反思”、“命题研究”、“专题研究”、“公开课”等活动。这对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督促,也是一种引导,有利于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让教师养成良好的教研观念。

2.优化操作流程是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基础

操作流程能有效保障工作的规范性,主题教研活动中要开展哪些工作、怎样开展工作、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和集体的作用等都是制定操作流程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操作流程如下。

(1)筛选问题,确立主题。学校要广泛收集教师意见,把教师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进行系统整理,把带普遍性的、制约教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列出来,经过提炼,确定为学校教研主题,每个学期确定1~3个研究主题,各教研组可与学校研究主题保持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根据学科特点确定具体研究主题,如“地理课堂中乡土地理知识渗透”,“高中地理专题复习教学”,“地理习题讲评教学”,“合作学习小组建设与管理”等。

(2)学习专题,提高认识。各教研组确定主题后,让每位教师围绕主题进行学习,学习分实践前学、实践中学、实践后学三个阶段,学习方式分自学和集体学习两种。教研组长事先查找相应的理论资料,筛选对本次主题教研活动有帮助的材料,印发给组员自学,组员也要根据主题自主查寻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召开集体学习研讨会,组员交流主题学习的体会,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加深认识,明确每个人承担的相关事务,设计教师们在活动中的参与点,确保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都能够参与,有所收获,为下一步组织主题研讨课作准备。

(3)教学实践,交流反思。主题教研活动主要通过个体活动与集体活动有机结合,专题研究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来实现,分以下两部分:一是教学实践。个体活动要求每个组员事先围绕专题独立备好课,在集体备课时,每个组员先谈自己是怎样围绕主题进行设计的,然后大家针对执教教师的设计,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补充、修改,最后围绕主题研究,把共同认可的方案写成教案。之后,执教教师把共同设计的教案用来上课展示,全体教研组人员进行听课。二是交流反思。课后,执教教师围绕专题再说课,谈教学过程的得与失。组员对执教教师的上课过程作详细记录,每一堂研究课都要音。讨论时不讲虚话、套话、围绕专题,人人发表意见。评课后,教师根据自己的上课体会、听课评课后的认识,进行反思分析,形成案例、经验总结等文本资料。交流研讨时,组员间交流自己撰写的案例、论文、经验总结等成果。对每个人的成果,组员要发表意见,在讨论中形成教研组统一的意见,作为教研组专题研究成果,并在全校进行展示交流,优秀论文可推荐发表,良好的经验可在区县及全市推广。

3.强化考核评价是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保障

(1)重视对教研组的监管与考核。学校领导要重视过程管理,加强对各教研组活动的监管、检查与考核。学校领导亲自参与教研活动,倾听组员讨论,与组员共同围绕主题探讨教学活动。每次教研活动结束,教导处、科研室应联合检查流程手册的填写情况,每个主题研究必须有以下资料:①所有组员的备课教案;②所有组员设计思路的交流记录;③围绕专题讨论形成的集体教案;④执教人员的两次说课;⑤执教教师上课的详细课堂实录;⑥课后组织的评课讨论记录;⑦组员的案例、教研组的案例。学期结束,根据各教研组的活动质量、流程手册的记录、研究成果的情况,评选出优秀教研组,并根据教科研管理条例给予奖励。

(2)注重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主题教研质量如何,关键要看教研活动是否全员参与,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全组教师的创造潜能。评价目的就是要了解教师参与主题研究的情况。评价方式可采用“自评互评组长总评”的三级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主要为:①参与度(包括教学设计思路交流,听课、评课的意见发表,反思交流与案例、总结、认识的交流,根据自我表现分A、B、C三等)。②主题研究过程(包括参考了哪些资料,与其他组员研究了什么问题,在集体研讨时提出过什么问题,收集过什么资料)。③主题研究成效(包括在研究过程中教研组采纳了你的几条有价值的问题与建议,你取得了什么专题研究成果等)。评价中,不仅关注组员人人参与研究的过程,关注参与的量,还关注组员参与主题研究的质,加大主题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强化教研组长意识是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关键

教研活动中实施主题研究,组长是关键。学校一定要选用好教研组长,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培训,帮助教研组长树立四项意识。

(1)科研意识。重视与开展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深化课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仅仅凭经验上课,而不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教学就不会有长进,缺乏科研的教学就缺少含金量。组长有强烈的科研意识,才能带领组员进行专题研究。

(2)管理意识。组长要有强烈的管理意识。每次活动应定时、定人、定内容,围绕组内主题进行研究,当组员讨论“跑位”时,组长要及时调控,确保单位时间内产生最高效益。

(3) 指导意识。教研组长是学校科研骨干,应深入课堂听组员的课,帮助组员解决专题研究中碰到的问题。在教师总结经验、案例分析时,要耐心细致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进行指导,使教师有能力自己总结研究成果,获得成功,体验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科研意识。

(4)成果意识。进行主题研究的目的是提炼经验,总结、应用成果,提高教学效益。对于组内的主题研究,组长要带领组员善于捕捉、发现、总结研究成果。活动后,不但有教师个体成果,而且要有教研组集体研究成果,并及时通过各种途径予以展示、交流、推广。把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紧密结合是提高教研活动质量、加强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也是开展校本培训、实施优质教师工程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87-89.

[2] 董文起.如何开展校本主题教研[J].教学与管理,2006(1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