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的优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职教育的优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职教育的优势

高职教育的优势范文1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结构生态环境;调适与优化

一、高职教育结构生态环境的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是指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样性的综合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地域(布局)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和人员知识结构等。任何事物的结构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环境而存在,其存在和发展都要受到外部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高职教育也不例外。高职教育的结构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整体状况,构成了结构生态环境。高职教育结构生态环境是指影响其结构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社会观念结构等。这里择要述其前三点。

(一)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指影响经济发展的主导样式、成分及其构成。如通常我们所说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新经济、知识经济等,都是就其经济结构的主导模式、成分而言的。我国现在正面临着完成农业化,发展工业化,进入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并行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大幅度的经济结构调整将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都发生根本变化,这种变化迫使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层次、科类、形式、布局)也要相应进行调整。”

(二)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一产、二产、三产的组合方式及比例关系。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2000—2002年三年的数据为例,第一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由17.1%下降到8.7%;第二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由47.4%下降到41.0%;而第三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则由35.5%上升到50.3%。“现在发达国家一产就业人口占社会总就业人口的比例都在10%左右,二产就业人口在35%左右,三产就业人口占55%左右。”对我国而言,现在正处在以第二产业为主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崛起的套合叠加阶段,正在向着以科技为先导,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方向转变,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这样的宏观生态环境对高职教育发展应该说是有利的,但必须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要加大对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使高职教育的人才产出能够跟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要。

(三)职业结构

职业结构是指职业的组合与构成形态。它构成了高职教育结构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维,对学生就业乃至教育本身产生影响,职业结构是变化更新的。有资料显示,“上海每年约有四五十个新职业产生,2004年上海又有65种新职业亮相。如美甲师、茶艺师、商务策划师、数码影像技术员……”另据统计,“工业发达国家在过去15年中有8000多个低技术职位相继消失,出现了6000多种新技术职位,其中不少是高技术职位;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工厂里,职业劳动呈智能化趋势。20世纪初有90%的人从事体力劳动,现在从事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等智力劳动的人占80%。”[6]职业结构的需求变化和更新升级,必然会对教育供给方(学校)和需求方(学生)产生影响,学校会根据职业需求状况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学生也会选择职业需求热、未来预期好的专业学习,以求得高质量的就业。

二、高职结构生态环境的状况

理想状态下的高职教育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应该是彼此作用,相互适应,良性互动的关系。但现实中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与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产业升级加快与专业调适缓慢的差异,职业变化的频繁与就业观念滞后的冲突,以及受其他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二者之间并未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相反,却使高职教育的结构与外部生态环境出现了不适应、不协调、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和矛盾,对高职教育的生态结构产生了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专业结构不适应,类型结构不丰富,层次结构不系统,布局结构不平衡。

(一)专业结构不适应

面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要求高职专业结构必须加以调整变化,才能跟进外在结构生态环境变化的需要。但总体来看,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缓慢,适应性差,跟不上外在环境结构变化的步伐。这就必然造成专业结构失调、学用错位,就业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客观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一方面,影响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外部环境结构的动态流变特性和制导引领功能,使专业设置总是处在“跟班”和“随从”的地位,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稍不留神,就会被拉下;另一方面,专业本来就是相对稳定而且具有滞后属性的,与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存在着时间差、异步差,如果再缺乏调适观念,不能有意识地调整跟进,就必然会带来专业设置落后和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二)类型结构不丰富

所谓类型结构,也称形式结构,是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职教育的构成状态。当下高职教育类型构成,主要有公办高职院校、民办高职院校、股份制高职院校、国有民营高职院校等。这些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基本上可以划分为民办与公办高职两个大类。就我国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总量来看,所占份额比例还比较低。诚如教育部有关专家指出:“现在的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仅仅是八分之七和八分之一的关系,因此,不能完全说是一个共同发展的格局。”[7]就是说,民办教育还仅仅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从在校生人数角度看,在我国整个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在校生中,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为1174万人,民办高校128万余人,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约占高校在校生总人数的10%多。而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高等学校中,私立大学(学院)占了大多数,其中日本占73%,韩国占75%,我国台湾地区占70%。通过以上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高职教育最基本的二元类型结构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民办高校只占高等教育供给中的一小部分,由此造成了类型结构生态环境的单一,不够丰富协调,这样的类型结构的环境和状况,要想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2015年高校毛入学率36%(2009年为24.2%)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大力拓展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空间。

(三)层次结构不系统

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由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等构成,形成一个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又相对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体系。但就我国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现状看,还停留在以专科高职为主的单一层次上,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还非常少,整个体系的配套性不强,专、本、研、博的层次结构系统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这样的层次结构生态环境,使我国的高职教育难逃“断头”教育的厄运。这是需要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有序推进,着力改变的。

(四)布局结构不平衡

布局结构,也称地域结构,是指高职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从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区域间布局、资源投入、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仅以区域布局看,截止2005年底,江苏、湖南、广东、山东已达到71所、68所、65所、64所,而西藏、宁夏、青海却只有2所、8所、8所。区域布局生态环境的失衡与差距之大,可见一斑。布局结构不平衡,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均衡发展。如不加以改

变,势必会成为全国教育发展的“短板”,对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将起到负面的影响。

三、高职结构生态环境的调适与优化

(一)优化专业结构

服务产业的风生水起,高新技术产业的方兴未艾,说明我们的时代正发生着深刻的产业革命。过去,是实物产品才能增加财富,现在,服务行业已超越实体经济而占据了压倒优势。因此,首先,专业设置应该跟进产业升级和转移外部生态环境的变化,瞄准产业发展趋势和走向,进入技术进步较快的产业、长期潜在需求被忽略的产业、市场短缺的行业、高智能的行业,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始终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保持同步并适度超前。这样才能在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中,执市场和教育发展之牛耳,永葆主动态势和竞争优势。其次,专业结构的调整还要从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大局出发,考虑和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专业结构问题。在专业结构的优化问题上,既要考虑办学的超前性,又要考虑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既要服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又要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第三,优化专业结构,还要立足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背景,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进行。这里最重要的是要给企业话语权,了解企业需要,倾听企业呼声,接纳企业建议,与企业共建专业。要充分利用企业在专业设置上的融入市场、“水暖自知”、熟知需要的优势和特长,与企业联动,保证专业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与企业合作,保证专业和人才的适用性和针对性;与企业互动,保证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与企业共荣,保证专业的就业率和优效性。

(二)丰富类型结构

丰富类型结构,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并存的办学模式。改变传统高等教育单一的办学体制,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模式,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及多元合作办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四十三条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大力举办民办高职教育意义良多:一是改变政府主宰高等教育的“一家独大”的办学格局,完善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二是打破政府“统包独揽”的一元化办学格局,有利于形成竞争;三是有利于改变政府独立支撑高等教育,以致规模过小、高等教育供给严重不足的局面;四是有利于解决政府单一供给的财力资金严重不足的困局,实现资源的多元和优化配置;五是有利于高等教育探索发展的路子、积累经验,在市场化环境和经营模式下走得更远。丰富高职教育的类型结构,改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民办高职盘子太小,比例失衡的状况,首先,要从源头上把关,即今后新批准成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以民办性质为主,严控公办高职院校审批。其次,政府要调整办学体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成功的企业家把投资目光转向教育产业,投资兴办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第三,实施民办教育绩效资助政策。所谓民办教育绩效资助制度就是根据民办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社会声誉的好坏等情况,政府给予不同程度的财政资助政策。才能更好地吸引和激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办教育,增加教育资源总量。

(三)完善层次结构

作为高职教育外部生态环境的经济不断发展、产业不断升级、职业不断更新和高移,必然要求完善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才能适应外部生态环境的演变需要,发挥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功能。“在台湾1974年创立工业技术学院,招收本科生;1979年设立工业技术研究所,开始招收职业技术硕士研究生;1983年又开始招收职业技术博士研究生。各种高规格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及时输出,有效促进了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陆高职教育也应该逐步放开对发展本科以上职业教育的管制,构建与经济发展需要的各层次人才相适应的层次结构体系。这样做,一可以使职业教育类型更加多样化,满足不同类型的人对教育的不同需要;二可以完善教育层次,满足人们对不同层次教育的追求;三可以更好地有利于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满足人们不同时期的教育选择。做到这一点,第一,要尽快给本科高职教育“松绑”,不要限死和冻结本科高职教育的发展路径。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的梯度需求,从严控制本科高职乃至研究生高职的准入门槛和发展数量,采用温和过渡方式逐步发展而不能“一刀切”,把门关死。否则等到大量需要本科类高层次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时,就会形成人才“断档”和“真空”,引发一哄而上的“大呼隆”发展。显然这是违背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平稳、有序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第二,要选择条件成熟的地区和院校适时举办本科高职教育。“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就经济发达地区来说,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其主导和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产生大量需求,强烈呼唤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因而可选择经济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的城市率先突破和“试点”本科高职,并按需求适度的原则择机发展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这样“点”上突破,积累经验,为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做好必要的铺垫和准备。

高职教育的优势范文2

[关键词]旅游韩语 高职高专 教学实践 教学思考

一、明确教学目标

旅游韩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韩语语言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旅游业务知识和管理方法,具有国际视野的韩语旅游应用型人才。新时期旅游行业的发展和旅游市场的需求也明确了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应该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能力,同时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旅游业人才。

二、选定教学内容

1.选择合适的教材。旅游行业用语具有普遍性,同时旅游行业又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因此教学内容应广泛充实,注重普遍性和地域性的结合。在教材的选择上,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和本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重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教材。例如我们培养的旅游韩语人才主要在山东省就业,因此教学内容就应主要围绕山东的景观来进行针对性的实践训练。山东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五岳之尊”泰山,五镇之首“东镇沂山”,“世界文化遗产”孔子故里曲阜“三孔”,齐国故都临淄,“人间仙境”蓬莱,“道教圣地”崂山,“世界风筝都”潍坊,江北水城聊城,国际啤酒城青岛,国际葡萄酒城烟台,荣成“天尽头”,乳山“银滩”,“泉城”济南,黄河入海奇观,“仙山之祖”昆嵛山,有着女娲补天的美丽传说的峄山,以集聚水浒英雄而著名的史称“八百里水泊”的梁山泊,滕州微山湖红荷湿地,沂水地下画廊、地下大峡谷等,这些都应体现在教学内容中。淄博职业学院目前使用的《旅游韩语》课程教材是《韩语山东导游》(山东省全国导游资格考试韩语导游人员参考用书),本教材注重实用,基本内容包括韩语导游标准化服务、模拟导游沿途讲解、山东概况、各地区的观光地等,其中各地区的观光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通过学习能让学生了解山东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导入中韩文化教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验活动,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吸纳广博的中韩文化知识,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中国文化的一个主题,如建筑、民俗、饮食文化等,使自己具有某方面的专长,同时要了解韩国文化,如价值取向、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以便在今后的职业生活中能够更好的传播民族文化和进行导游服务。

三、建设师资队伍

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旅游韩语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旅游韩语师资队伍建设与现实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多数教师都是从韩语专业毕业,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旅游专业知识,更缺乏实践能力,使得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人文历史的深刻理解,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其适应专业发展要求成为旅游韩语专业的重要任务。

鉴于旅游韩语专业教师缺乏旅游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校内培养和校外引进两方面进行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培养即派教师到相关院校进行专业进修,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同时组织教师到旅游企业学习,及时了解和掌握旅游行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鼓励教师定期的去相关旅游企业进行短期实践和挂职锻炼,提高实践服务能力;校外引进即从旅游企业中引进一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管理人员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教师,从而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将会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

四、改革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

在旅游韩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单纯的“听”和进一步的“说”都不如身临其境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模拟仿真的旅游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情境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到“角色”中去,用“当事人”的角度来组织语言和处理问题。作为“导演”的教师也要掌握全局,既要发现问题又要解决问题,同时还要维持好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获得实践技能。

2.案例教学

收集旅游行业中的实际案例,通过整理归纳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从实际案例的经验和教训中学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业务能力。

五、进行校企合作

要提高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根据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实习实训计划,形成“教学―实践―反馈――提升”机制,促进课程改革,完善课程内涵。为了更好的贴近市场,为社会培养市场所需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必须与旅游行业企业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发展。通过校企合作,首先专业可以获得最新的市场信息,教学目标更加明确,课程内涵不断丰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缩短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适应期。其次,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可以摒弃教材中繁杂、陈旧的内容,克服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脱离的弊端。再次,学校可以邀请旅游行业企业从业人员担任实训兼职教师,用专业人士的从业经验和实践技能来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岗位要求。

目前,能够熟练应用韩语进行旅游行业服务的人才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主力军,旅游韩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这一类型的人才。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旅游韩语包含了语言和旅游两方面的内涵,内容覆盖面广,语言能力要求高。因此旅游韩语课程的教学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区域旅游业发展,不断的补充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雷挺,金锦花.高职高专旅游韩语教学改革初探[J].文化与教育技术,2010,(1):239.

[2]徐婷.旅游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报,2008,(1):87-90.

高职教育的优势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实效性;实践与研究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如何跳出学科体系的樊篱,有效培养面向企业、行业岗位群,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首先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项目课程”,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式下实施教学;其次是加强校企合作,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真正把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和特色充分显现出来。这是提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重大策略问题。

一、提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分析

1 “技能为根、应用为本”是高职教育的课程观基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遵循学科体系的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线来贯穿教学全过程,实践已经证明,它脱离了学生未来的工作实际。老师盲目地教,学生无奈地学,到头来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教学效果甚微。这里边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有了知识,也就具备了能力”。事实上,知识与能力之间不但不等同,而且还隔着一道鸿沟。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怎么做”。高分低能、眼高手低就是最好的说明。消除这道沟,只能靠实践,靠切身的反复训练、体悟来填补。

职业教育必须抓住由学科本位的课堂中心模式向能力本位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转型。“技能为根”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本质属性,“应用为本”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岗位特征。基于此,注重职业岗位群能力培养,“技能为根、应用为本”应该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观基础,成为设计课程、实施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过去那种教师只顾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所谓“海阔凭鱼跃,几年不备课”的状况必须改变。

从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讲,它不同于普通教育,着眼点不再是学科体系的显性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更多的是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下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着眼于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不宜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否则,将背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事倍而功半,教学效果不佳。

从目前职业教育生源结构讲,按多元智能理论,这些学生虽然逻辑数理方面的智能相对弱势,但在偏重于技艺、技巧和技能方面,如:空间视觉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节奏等方面的智能则较强,是具有形象思维优势的个体。因此,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发掘其潜能,实现其人生价值,则是提高高职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2 “创新为魂、全面发展”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涵。“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作为从事生产第一线直接为社会创造效益的新一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创新的勇气”是必备的品格。他们不应该只满足于做“机器上的螺丝钉”,而要从一线技能操作者变成技术应用创新者;在智力技能和理论技术的探求积累中,从“手巧”走向“心灵”;从“规范”走向“创新”;从“有所甄别”走向勇于探求真理。就像当代技术工人的楷模――李斌、许振超一样,从操作工到知识型工人,再到专家型工人,完成了一项又一项技术革新,实现了一件又一件发明创造,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作为高职教育,要实现上述这些培养目标,还应该注重教育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沟通,有解决问题、革新创新的气魄和能力,有信息处理的判断力。这是专业技能以外的、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是内化在每个学生个体身上的潜在力。这种潜在力,是基本职业能力的纵向延伸,是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

二、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 “项目贯穿、双线并行”是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的典范。几年来,在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队伍中,学科教育的知识本位课程观已被逐渐摒弃,行动导向的课程模式逐步深入人心,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为一线教师所引用。实践证明,效果甚佳。

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设法把代表不同职业的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来,并有效转化为教学项目载体;然后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围绕这个完整的项目内容而进行教学。其主要特点是:(I)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2)学习的核心是完成一个可以使用,或者可以进一步加工的行动结果;(3)以学生的兴趣作为组织教学的起始点,并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新的题目和问题,以不断地发展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在尽可能高的程度上自行完成对“目标”的“设计”、“实施”、“评价”等工作步骤。在开展项目教学的过程中,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层级关系,把或是平行的、或是递进的、或是包容的系列任务或项目贯穿起来,这即所谓“项目贯穿”。在教学现场为了突出教学效果,往往是教师引导做A项目,而后学生自主完成B项目,达到进一步锻炼、巩固和提高的目的,这便是“双线并行”。这个项目载体,应满足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综合性、覆盖性、挑战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

项目课程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以职业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更加关注工作过程,关注工作经验和工作策略。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系统的应用知识”。项目课程在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重构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行动课程体系。学生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在成就感的驱使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增,教学实效性显著增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种“项目课程”教学中,体现了职业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体现了高职教学的职业导向性,强调学习内容在未来职业活动中的功能角色,从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为了冲破学科系统的课程体系,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做了许多有益尝试,如:课程综合化、课程模块化等。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整合课程内容,打破学科体系下的知识完整性和系统性,突出实用性,重组课程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我院机电一体专业将《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可编程控制与PLC》、《单片机》、《测试技术》等课程整合为《计算机工业控制技术》;畜牧兽医专业融“养”与“医”为一体,将《养猪》、《动物普通病》、《动物疫病》等课程整合为《养猪与猪病防治》等独立模块课程。这些工作,试图在重构课程体系方面,就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编排跳出学科体系的攀篱。表现在课程着眼点不是分散而孤立的能力点,而是关注岗位(群)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关注学生岗位适应性。在课程的重组过程中,消除了简缩式学科教育的痕迹。

再如,我院在模具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开设的《数控加工技术》课程中,按着工作岗位群的实际情况,分别以车削岗位、铣削岗位、特殊加工岗位等来组织教学,通过完成系列典型的加工任务,形成面向实际工作生产(如车削岗位)的包含完整工作过程的岗位课程,它贯穿了数控车床操作、刀具选择、工艺设计、数控编程、加工检验等行为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体现了能力本位观念,并将“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更加关注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和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创造力,更多地是着眼于蕴含在动态行为体系中的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尽可能获取与工作过程有关的经验和策略层面的知识与能力。通过这种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学习,学生上手快,再加上顶岗实习的锻炼,学生一就业就能进入角色,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2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理想模式。我院在办学模式上非常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和探索,注重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近两年学校投资2000多万元完善校内机械技术实训中心,自动化技术实训中心、化工技术实训中心、生物技术实训中心等l 00余个实训室,为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学院的化工技术实训中心、化学品质量检测中心被命名为“全国化工示范性教学实训基地”。但是应该看到校内实训条件是有局限性的,必须走校企合作的路子。我院化工系与河北华晨药业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实施订单培养,以企业名称冠名,组建“华晨班”。每学期都安排四周时间在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综合素质训练,企业还投入一定资金作为专项培养费,形成了在校内培养与企业实训的有机整体。学生毕业时,考核合格即被企业录为正式员工。

几年来,化工系与唐山三友集团探索“2+1”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完成以基本素养与技能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第三年在企业顶岗实习一年。2007年一次性录用顶岗实习学生60人,取得了双赢的办学效果。

三、在产学研互动中彰显职业特色

高职教育的优势范文4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人格培养;潜在优势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3-0102-01

在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语文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应当说语文是各门学科中最具可塑性和人文色彩的一门学科。它既要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即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更要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特征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语文是交际工具,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载体。高职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都离不开对语文的学习。学好语文,高职生可以更好地进行思维活动,培养交际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文写作水平等。语文学科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有,是与各学科联系最强的一门学科。语文学科是我们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通过语文学习,不仅可以使高职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且对于高职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健康的人格,意义十分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高职生一生可能从事不同行业的工作,这需要知识的纵向更新和横向发展,要适应这种知识的更新与发展就需要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语文学科更重要的性质。语文学科具有显著的人文色彩,高职院校所选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吸收了中外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是进行人格教育的极为重要的素材。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高尚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哲理智慧和审美价值、真挚的思想感情等等,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徜徉在语文的世界里,综合素质将得以提高,人格素养将得以提升。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最具综合性的学科。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说得好:“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是各个学科承担的共同责任。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是民族的地质层,积淀了民族文化的精髓。语言和思想、情感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教学生学语言,也就同时在用人类的精神文明、用中华文化的乳汁哺育他们的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认识。” 可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习惯。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兴趣和习惯,语文学习便通向生活,通向社会活动,也只有这样,语文学习才会呈现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力。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道出了学语文的真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归根于能否将语文放归于生活。“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不仅是在学习汉字符号、语法规则,而且更是在浓缩自己的情感、感悟自己的生命。语文课只要与时代同呼吸、与社会共命运,在生活中将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同步前进,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个人道德感、社会责任感等素质将得到提升。

因此,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高职生的健康人格,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语文言语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更要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只有将这两者和谐统一于语文教学中,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二、课程设置上的特殊性,为人格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

与普通高中相比,高职语文教学有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不存在升学、应试的压力,在组织教学上自由度较大,这为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非常有利于教师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人格。目前,据了解,高职语文教学从教材的选用、教学大纲的设置、教学方法的使用、考评方法的选取等方面都是相对自由的。在这样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没有升学压力的优势,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把语文课上到更佳的状态。

与高中生相比,高职生摆脱了高考指挥棒的束缚,从升学考试的高压中解脱出来,但没有了全国统一考试的压力,加上专业技能学习的冲击,高职生可能对大学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不强。然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调动。此时高职院校语文教师要敢于创新,抓住高职院校宽松的语文教学环境,放开手脚将语文人格教育落到实处。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教学界一直在不断探索着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但许多美好的教学理念与设想在高考的束缚下难以实施。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正好可以利用环境的优势把这些新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由于少了很多的束缚和功利,高职语文教师可以大胆地探索、实践,积极反思、改进,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不能再禁锢在紧扣课本,所有问题都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之中,而应紧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挂钩,结合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喜欢辩论的特点,在课本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提供多种供参考与选择的答案,让学生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进而培养高职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高职语文教师有更充分的课堂时间和课外时间,引领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积淀内心修养,提高审美能力,升华思想感情等,从而提高人生的境界,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教师独特的影响力,有助于培养高职生人格

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是集外在美与内在美于一身的。许多人都是从进入课堂的第一天起就把老师当作自己模仿甚至崇拜的对象,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既有高雅端庄的仪表,又有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品格,教师是人格力量的代表。教师人格魅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人格的水平,教师人格的水平又对学生的人格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师或温柔、或果断、或沉稳、或幽默的教学风格中,学生们受到多种人格形态的感染和启发,思想情感和精神境界得到多方面的陶冶和升华,审美素养不断提高,感性与理性、情感与道德、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这样,学生健康的人格就在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臻于完善。

高职教育的优势范文5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朝向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也是职业教育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已成为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的衔接,有利于培养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视野开阔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目前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近年来,我国职教改革方向之一是铺设中高职教育“立交桥”,使中职毕业生除了就业之外还可以升学。为了使“立交桥”更通畅,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不同中、高职学制结构及其衔接模式,大致可分三大类:

(一)一贯制模式

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该模式有四年、五年和六年三种。“四年制”是指在中职课程学习一年,高职学习三年。 “五年制”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3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六年制”是指中职3年,高职3年。

(二)“3+2”套办模式

这种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二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这两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三年,完成高职大专学业。经考试合格者,颁发大专毕业文凭;未升入专科的学生,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或二年,毕业时发给中专文凭。

(三)普通模式

中、高职学校既无合作关系,也无业务往来。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中职毕业生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同时面向中职和普通高招生。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衔接问题

职业教育的招生录取考试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文化课+专业技能”的综合考评。例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在《导游业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和《旅游时事热点》等课程中有选择地进行考核,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试导游模拟现场口试的内容,全方位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最后,将文化课识考试、专业理论考试、专业技能测试的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并进行录取时。而目前的高职招生考试几乎等同于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没有突出职业教育中的“职业”二字。

(二)培养目标的衔接问题

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旅游行业培养服务型初中级人才。因此,中职学校注重对学生导游、餐厅服务、客房服务等技能的传授,整个教学围绕学生就业而进行,不同程度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倾向,有时候只是培养某一具体职业岗位的就业技能或单项服务能力;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等专门人才,专业设置更多的是针对岗位群,人才培养的面相对较宽,因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了课程等支撑体系的不衔接。而且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多院校仍是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这两者的不匹配对职业人才的培养影响很大。

(三)教学过程和课程的衔接问题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载体,但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均未对如何构建中高职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在实践中也未解决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专业课内容重复。国家和地方都没有具体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造成一些专业课程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第二,公共基础课脱节。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计算机、英语等课程,这显然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倾向有关,这实际上反映出中高职在课程结构设计指导思想上的差异。

(四)实训室建设和实训教学的衔接问题

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上和内涵上的差异,然而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中职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拥有具备一定水准模拟导游实验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形体训练室等实训场所,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少高职院校由于成立时间较少,缺乏积淀,无论教学设备上还是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甚至还不如中职学校,造成中高职实训教学的“倒挂”现象。

三、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对策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首先需要进行培养目标的定位。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在基本技能、基本专业知识及素质方面相近,但高职比中职在管理知识与能力、综合知识、创新能力、整体素质等方面要求更高。高职实质上是中职知识结构上的扩展、职业能力上的提高及专业技术上的提升。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中等职业教育应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而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包括道德、文化、心理、身体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方面

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既要具有连续性,又要体现发展性。高职院校必须研究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研究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应有的课程支撑体系,以使中高职课程更好地衔接。具体来讲,主要体系在2个方面:

1.课程设置的系统化。应将中高职的课程视为一个整体,在这个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都应服从课程设置所要实现的总体培养目标。要认真界定每一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合理安排教学实施方案,删除重复陈旧的课程内容。

2.课程设置的市场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知识储备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加强旅游策划、旅游营销和旅游电子商务等等相关课程以及会展旅游、高尔夫旅游、热带雨林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就业渠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程改革方面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阶段,建议所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都应该围绕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条主线进行归口分类。每一条主线都应将归口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模块课程”。以供不同背景的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组合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以便使学习内容在课程编排上沿主线分层推进。明确其前导和后继的关系。使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都能随着课程的教学进程,沿主线一环套一环地向上拓展和升华、过渡和接轨。

(四)教学管理方面

高职教育需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以有效解决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建议改变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实行完全学分制。学校根据生源知识结构特点,对于专业课、文化课、技能课的学分要求要体现一定的差异。普高生源专业基础知识薄弱而文化基础较扎实,而中职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较好。因此,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的学分要高于中职生源,文化课的学分要低于中职生源。这样,可以使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学习得到加强,文化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职生源文化基础得到强化,专业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这样便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最终目标。

(五)学生管理方面

从中职已经升入高职的学生来看, 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出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能力差,综合素质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要求不严、疏于管理造成的。究其原因, 中职从领导到教师大多认为:中职生只要学会一技之长,将来找个就业门路。学校没有必要严格管理, 狠抓教学质量,有些中职学校还认为自己只是“3+2”的中转站, 最终学生质量与自己关系不大。要解决此问题, 关键是中职学校要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在中职形成的不良习惯, 会直接影响高职阶段的学习,影响学生就业, 反过来影响中职的招生。中职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坚持职业定向、能力本位的同时, 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文化基础教学, 提升人文精神。

四、结语

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要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中职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初、中级专业劳动人才,一部分中职毕业生要通过就业,走向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另一部分要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学习。为此,中职要把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初、中级技术人才和为高职输送合格生源作为中职的两大培养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要以中职为基础,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在不干扰和影响中职教育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赢得就业优势为重要目标的办学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衔接,才能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做到中高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颜敏,孙斐.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与策略[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27)3。

[2]付传思.中、高职衔接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4期。

[3]方艳.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内客与途径分析,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3)。

[4]苏志刚,陈蓉,任君庆.中高职衔接的理论思考[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3)。

本文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支持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对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Hnjm201119)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高职教育的优势范文6

【论文关键词】兼职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创新;校企合作

2008年,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提出“基础性课程以具有专业背景的校内专任教师主讲为主;实践性课程主要由企业、行业技术技能骨干担任的校外兼职教师讲授为主”的指导意见;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的要求。

教育部的文件已经明确地指出了兼职教师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给出了近期应达到的指标。大量聘请兼职教师已成为一种趋势,是师资力量结构性短缺的现实要求,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成为进一步扩大高职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背景下,对兼职教师管理的研究意义更加突显。

一、兼职教师的重要作用

1.缓解师资数量不足,优化师资结构。虽然教师数量不足已经不再成为困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难题,但是“双师素质”教师缺乏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而大量实践实训课程需要具有行业、企业等一线工作经验且懂得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师来讲授,而具有相应经历的兼职教师正是不二人选。他们的加盟有助于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2.促进专业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高职教育是为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专业设置也会按照区域经济结构而适时调整,但是灵活的专业设置和固有师资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聘请兼职教师是适应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最好办法。兼职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及时地传授给学生,给学生一种直观感受的同时可以使学生真正接触到行业企业工作现实,这对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实现与未来从事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大有好处。

3.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兼职教师起点一般都较高,聘任程序相对简单,而如果要在专任教师中培养,则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和资金投入;兼职教师不受编制限制,使用方便,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人才资源的巨大作用,提高办学效益;高职院校办学成本较高,而国家财政支持有限,出于办学成本的考虑,聘请兼职教师学校只需支付课时费用,一定的补助费用等,相比较于专任教师固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其运行成本很低。

二、兼职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引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兼职教师的引进一直以来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流程,多数兼职教师都是通过经人介绍的途径引进的;兼职教师身份及来源比较复杂,有其他兄弟院校的教师,有刚刚退休返聘的老教师,有在读的研究生,也有无固定工作辗转于各高职院校的“专职兼课教师”,但是恰恰来自企业一线的行家里手、能工巧匠少之又少。

2.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聘请兼职教师主要是为了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而目前的状况则有违这个初衷,部分兼职教师只是承担基础课或是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还有一些院校没有将兼职教师纳入专业建设团队之中,没有发挥兼职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编写中应发挥的作用。

3.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兼职教师来自企业一线,掌握了最前沿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他们的弱势在于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方法、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的培训,掌控课堂、合理安排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高职院校针对兼职教师的培训相比于专职教师而言,可以说是空白,出于成本、时间等综合原因的考虑,少有学校愿意为兼职教师安排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

4.督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校里专门负责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部门多数针对本校专职教师实施教学督导,而兼职教师的教学监控工作则交由系部负责,缺乏整体调控。系部碍于人情或是兼职教师缺乏等情况,很难客观公正地给出评价,久而久之势必导致兼职教师松懈、倦怠、不思进取等消极反应,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5.考核及奖惩存在的问题。针对兼职教师的考核制度不完善,督导结果流于形式,没有和兼职教师是否续聘、课酬标准等挂钩,很难激发兼职教师群体间、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间的良性竞争。

三、引入分类管理思想,力求制度创新

针对兼职教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用分类管理思想,将兼职教师分为客座教授、授课型兼职教师、实践指导教师三大类,有针对性地在上述过程中实施管理,使之更具实效性。

(一)兼职教师的分类

1.客座教授。客座教授大多为某一行业的领军人物,如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等。他们的特点是对于行业信息有着系统全面地认识,可以对专业发展提出宏观层面的意见和建议。

2.授课型兼职教师。这类兼职教师多为企业的中层领导者或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他们往往是一个企业的中坚力量,掌握着核心的技术。他们的特点是既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适合教授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课程,并可以参与到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等工作中。根据聘期、授课时长、参与教学紧密程度等因素又可将此类兼职教师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两类。

3.实践指导教师。“兼职教师指学校正式聘任的,已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的校外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及能工巧匠。”实践指导教师正是此定义中所说的技师及能工巧匠。他们大多来自企业生产第一线,有着丰富的生产运行经验,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实习实训。

(二)实施分类管理

1.引进聘用的分类管理。把好“入口关”是做好兼职教师管理的第一步,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兼职教师人才信息库,根据信息库中的职称、学历、从业经历等信息对人员进行分类,以确定聘用类型。客座教授因其行业知名度很高,多数无须经过过多的考察即可聘用;授课型兼职教师重点应考察其知识理论体系和实践技能是否达到课程要求;而实训指导教师则应重点考核实操技能。  2.任务分配的分类管理。所谓任务的分配就是指兼职教师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类型。客座教授作为对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起重要推进作用的人员,主要负责为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咨询与建议;指导并参与学校学科专业建设;通过讲座等形式介绍本学科学术前沿动态;同时,通过客座教授的社会影响力,可以更好地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帮助学校争取办学资源。授课型兼职教师主要承担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工作,同时可以参与到课程改革、教学计划制定、教材编写、课题研究等工作中去,他们的加盟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工作所需,真正做到因岗施教。实训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实习、实训、实操课程的指导工作,他们娴熟精湛的技术可以给予学生最直观的现场教育。

3.学习培训的分类管理。高职院校对于兼职教师采取的大多是“拿来主义”,重使用轻培训,对于兼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缺乏规划。根据分类管理的思想,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兼职教师开设不同形式、内容的培训。客座教授的培训形式大多以介绍为主,主要让他们了解学校的总体情况,包括专业设置情况、校企合作情况、今后发展方向等,以便使其更好地根据学校现状,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工作。授课型兼职教师的培训重点则是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等教学基础功的学习,通过培训可以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增强互动、活跃课堂,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训指导教师的培训多以专业介绍为主,使他们明晰教学目标,在实训过程中突出重点,提高实训课程的实效性。

4.教学督导的分类管理。应将兼职教师纳入专职教师督导考核体系一并统一管理,但根据兼职教师的类型,考核方式和内容也应有所区别,督导的重点应是授课型兼职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授课型兼职教师应重点督导其教学常规执行情况,如是否按时上课、课程安排是否合理、批改作业是否认真、学生评价如何、成绩的横纵向比较如何等等。实训指导教师的督导重点则是学生最终掌握技能的程度,这是检验他们教学是否合格的最好标准。督导检查应留有痕迹,最好的方法是建立兼职教师业绩档案,记录兼职教师的督导检查情况、整改情况,一方面对于其自身是个借鉴,同时也是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料,并可作为兼职教师续聘、解聘等的依据。

5.考核激励的分类管理。好的激励政策的制定对于管理效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考核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兼职教师激励政策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和投身教育的热情。客座教授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他们最注重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同行及业内的认可,所以学校可以通过授予各类荣誉、情感激励等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授课型兼职教师注重通过兼职工作获得更多提升自己水平以及参与科研攻关的机会,以便作为日后自己进一步发展的资历,所以学校可以通过给予参加课题研究、教材编写、参与课改等方式激励他们,增强其工作成就感。实训指导教师多为企业中的技术工人,对于他们的激励我们应实行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为辅的策略,对实训效果好的兼职教师给予高于平均课酬标准的特殊补贴,以激励其更好地投入工作。

四、依托校企合作,打造专兼交流平台

实现兼职教师有效管理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充分依托校企合作这个桥梁纽带,打造专兼职教师共同发展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