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

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范文1

关键词:统计教学;满意度;多分有序Probit模型;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21-03

一、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分析数据并进行推断的方法论学科,其目的就是探索数据的内在规律性,使人们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其专业技术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对于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来说,其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能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因此,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应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本着“服务专业,突出应用”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经管类人才。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尽管近年来国内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教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但是,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仍不够理想,为此,以在杭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学生为例,通过统计调查探究《统计学》在经管类学生科研创新及实践中的应用状况及教学满意度,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及建议。

二、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现状分析

为探析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满意度,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等多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展开统计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521份,其中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达93.1%。在所有受访者中,男女同学的比例为36∶64,符合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性别分布特点,问卷涉及各个专业,具有普遍代表性。

(一)学生对统计教学的基本评价

1.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目标的符合度较高。调查结果显示,51.34%的人认为统计课程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基本符合,26.80%的人认为比较符合,10.10%认为很符合,只有2.89%的人认为很不符合。可知《统计学》课程设置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程度较高。

2.统计学在以后专业学习中的作用较大。在调查的群体中认为《统计学》该门课程设置基本有用、比较有用和非常有用的人数占63.30%,只有4.95%认为是基本没用的,可以认为设置《统计学》这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统计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不够强。63.09%的同学更倾向于分专业组织上课,他们认为不同专业对于统计知识的接受程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增强统计课程学习的专业针对性很有必要。但同时,学生反映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主要通过介绍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特别强调各不同专业需要掌握的共性统计理论知识,与专业的融合不够,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男女同学对《统计学》课程的难度、兴趣度及实用度等方面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50.52%的同学认为《统计学》课程基础实用,29.90%的同学认为课程难度大,24.54%的同学认为统计学枯燥无味,只有11.34%的同学选择课程是生动有趣的。由此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该课程的教学虽然是有用的,但是由于难度较大使部分学生无法接受而且上课的兴趣不大。可见,《统计学》教学需要改进以使更多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使实用性扩大。

进一步探析男女同学对统计课程的看法差异,运用假设检验对课程难度、兴趣度、实用度、基础实用度、生动及抽象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男女同学对课程难度(P值为0.018)和实用度(P值为0.002)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

5.学生对实践中巩固统计学知识的意愿较强。学生是否愿意在实践中巩固统计理论知识是实现统计学的关键。调查结果表明,80%以上的同学愿意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可见在课程教育中应增加更多的实践训练。同时,在考核方式上,绝大部分学生也愿意增加实践操作考核。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主要存在结合案例不足及缺乏趣味等问题。学生普遍反映:教材结合案例不够(39.18%)、材料缺乏趣味(38.14%)、忽略统计软件应用(37.73%)以及过于注重数学公式推导(36.49%)等问题是当前统计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2.教学内容与专业融合度不够并过于机械化。被调查者认为教学内容主要问题在于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的占57.88%,认为教学内容过于机械化的占40.82%。

3.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传统落后。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以上(68.45%)的学生认为统计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教学,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此外,统计实践教学的缺乏、师生交流过少等问题也不可轻视。

4.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过于理论化。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考试内容过于理论化(占55.05%),其次是缺少对应用技能考核(占41.65%)。由此可见学生更愿意接受实际操作性的东西,对于理论的内容认为考核中可以少出现。

(三)《统计学》在学生创新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状况

1.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认识大多限于统计描述分析,对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了解不够。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案设计(62%的同学选择了此项)、问卷设计(61.3%)、统计调查方法(49.9%)及统计图表分析(44.7%)等方法对将来用途较大,其余依次是相关回归(32.4%)、假设检验(29.9%)、参数估计(26%)、统计指数(22%)和时间序列分析(15%)等。可见,当前学生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认识大多还限于统计描述分析,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了解还不够。

2.统计调查和整理方法运用较广泛,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运用相对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曾运用过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问卷设计(70.4%的同学选择了此项)、统计调查(46.8%)、方案设计(46%)、统计图表(35.6%)及频数分析(23.8%)等最基本和最简单的方法,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除相关回归(22.8%)和假设检验(21.5%)外其余则较少。可见,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对统计知识运用的深度及广度还远不够。

3.学生在各类实践竞赛和创新研究中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在大学参与的各类竞赛及创新研究中,运用过统计知识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城乡调查(74.7%)和企业调查(77.8%)中,而其他创新研究及竞赛(如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大学生“新苗人才”培养计划、课题研究、创业设计大赛等)中应用统计知识和方法的极少。由此需要大力度地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统计教学满意度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统计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学》教学满意度的影响,Ordered probit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似然比LR为196.86,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同时输出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教学目标、专业融合、理论课时以及实验课时因素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可见,清晰的教学目标,能够让学生明确这门课的内容和要求,了解该课程的应用情况;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合理分配,能够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当这些满意度提高时,能增加统计教学满意状况提高的概率,且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对教学满意度的影响最大,从系数来看它的提升对教学满意度等级的提高效应最为明显。而专业针对性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说明它对教学满意度状况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是影响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根据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似然比LR为263.55,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各因素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媒体、实验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训练的满意情况会影响统计教学满意度。从结果来看,这些影响因素的系数符号与数值大小与实际相符。评价一门课的重要指标就是这门课的教材内容,因此该模型下其前的估计系数最大;此外,当课程内容具体丰富、有实例、教学媒体效果良好时,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这门课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统计学》教学满意状况提高的概率。统计与生活息息相关,好的实验教学方式与实践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统计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自然会增加他们对于统计学的好感。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中的其他因素的系数较小且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因此它们的提升对教学满意度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三)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结合应用是评价一门课程教学成效的直接因素,也是课程教学满意度的重要评价尺度。根据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似然比LR的值为222.51,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意义;各因素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影响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因素有教师讲授技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统计软件应用以及课程考核方式。

现实中,老师的讲授技巧和实践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该课程的兴趣、学生听课状态以及吸收知识的情况等。面对枯燥乏味的讲课,学生可能对这门课产生厌倦甚至是反感,更可能造成他们的高缺勤率。如今的社会越来越重视创新,当然学生也希望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能力对于教学满意度的评定情况具有正影响,且影响较大。此外,课程考核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满意程度,学习认真,统计学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可能会希望通过一定的闭卷考核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而对统计学略知一二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开卷的考核方式,因此他们对于考核方式的满意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而教师理论水平以及学评教评价方式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说明其对教学满意度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于《统计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不够高,统计教学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目标的符合度较高、实用性较强,但专业针对性不够。

2.《统计学》教材结合案例不够、缺乏趣味、注重数学公式推导且忽略统计软件应用。

3.教学内容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内容过于机械化;统计教学方式则多为灌输式教学,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应用不足。

4.大部分同学对当前采用的纯粹理论考核方式表示不满意,而更倾向于实践测评。

5.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以及统计调查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帮助;70%以上的学生在城乡调查、企业调查和专业调查中能运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方法,但对其他统计知识的应用极少。

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的视角来看,教学目标、专业融合、理论课时以及实验课时的设计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所包含的因素中,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媒体、实验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训练的满意情况会影响学生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教师讲授技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统计软件应用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则是影响统计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

(二)对策建议

1.统计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创新。统计教学应避免把时间放在讲授抽象理论、数学定理等方面,增加趣味性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并根据专业需要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增强统计教学的专业契合度,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转变。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最突出的问题为灌输式教育,互动教学不足,所以即由“灌输式”转变为“互导式”教学。在统计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运用统计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课程案例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重视课程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统计业务操作技能和基本统计分析技能。

3.优化考核内容及方式。基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改革成效的督促,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应随之进行匹配,将考核方式由记忆性的闭卷笔试改为多样化的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核,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方式应采用综合考核的形式,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期末项目研究报告、上机操作和实践成绩等综合评定其学习成效。

4.构建统计实践教学平台,提升统计实践应用价值。依托学校实验中心建成全校大学生基础实验设备平台、统计建模演示与实现平台、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仿真模拟等平台,为统计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喜之.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M].第3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曾五一,肖红叶,庞皓,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

[3]袁卫,刘超.统计学教材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统计研究,2011,(9).

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范文2

一、案例启发法

案例启发法,指教师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资料,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与分析。统计学中不乏抽象的理论知识,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可能会因为难以掌握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启发法,将枯燥的统计学理论转变为通俗易懂的实践案例后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分析讨论方式总结得出的一般规律性知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一堂课上,笔者除了给学生推荐几本统计学专业教材外,还推荐了若干本富含统计案例的课后读物,如《生活中的统计学》①、《统计数字会撒谎》②、《管理统计学应用与实践》③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这些课后读物中各种案例的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统计的乐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除了在每一章讲授之前都提供相关案例资料外,还选择一些重点与难点的地方,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介绍标志变异指标的含义与作用前,笔者通过以下案例,同时结合统计图表,使学生很容易明白课程内容。

提问:从以上结果得知,该车间两个生产小组各人日产量的平均数都是70,是否可以证明甲、乙两组的各人日产量都相同呢?

回答:不能,因为甲的计数结果比较密集,而乙的比较分散,因此可以认为甲的平均数的代表性显然高于乙。

结论:描述一群变量值,除用平均数等表示其集中趋势的指标外,还需要说明其分散或变异情况,而说明变异情况的特征值就称变异指标(注:从而引出标志变异指标内容的讲解)。

当然,在应用案例启发法时,案例的选择是关键,笔者认为一个高质量的案例需要做到:内容符合教学要求、问题富有启发性、情节符合客观实际、资料有别于教材例题等。

二、项目驱动法

项目驱动法,指结合统计学理论知识与教学进度,设计项目任务,通过项目实施过程的合理设计与过程控制,使学生在项目任务的驱使下积极主动接受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将知识应用到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1]。将项目驱动法引入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改变独立学院学生厌学、畏学情绪,同时通过将统计学课程分散在各教学章节的零星实践教学内容整合到综合性的“项目”中,有利于实践教学功能的系统发挥,有利于学生实际调研能力和统计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强化技能培训的有效途径。

2009-2010学年的第一学期,笔者在温州大学瓯江学院08级财管专业4个班级的统计学教学中,进行了项目驱动法的尝试,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划分项目小组。在统计学课程开课之初,笔者就让学生分组,每组人员8-10人,一个班级大概5-6组。学生分组的依据:在遵从学生自愿原则下,照顾同寝室(方便课后交流讨论)、考虑性别搭配(方便分工合作)等细节问题。各组推荐一位“项目经理”(组长),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与管理。

2、选定统计调研项目。根据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结合统计学课程知识点的需要,笔者提出了若干贴近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生活的调研项目供学生参考,如: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大学生时间分配状况调查、大学生网络生活现状调查、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调查等。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小组成员讨论自拟感兴趣的可行的项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也建议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选择项目。

3、明确项目实施各阶段任务与要求。具体做法是:笔者在各组学生选定统计调研项目后,给出每组学生总体的任务要求;然后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每上完一章节内容,就会布置相应的任务要求,提醒督促学生按照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项目任务。在具体的任务要求中,注意既要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又要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如在介绍完第二章第二节“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内容后,笔者就提供范例,并且让各组制定相应的调查方案。而整个项目实施的流程按照统计工作的四个环节展开,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最后成果表现为统计调查报告。

4、辅助学生完成项目的具体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组组长负责组织管理,针对本组项目任务随时召集项目组成员开展研究讨论,明确组内分工,同时注意成员间协同学习、共同攻克项目“难题”。这期间,笔者注意辅助各组学生完成项目的具体实施,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及时了解项目实施进度,适时适度给以提示指导。具体方式途径可以选用EMAIL、QQ等通讯方式,做到学生有“难”、及时指导。

5、项目成果展示。在学期末的时候,选取一个课时,让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进行收获交流,笔者将和学生共同评定各组项目的完成情况。通过交流对比,让学生对自己参与完成的项目有更深刻的认识,寻找优势与不足,同时进一步激发创造激情。

目前,项目驱动法已经开展了四个学期,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学生表示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既巩固了课堂知识,也通过项目实践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自身能力。

三、练习巩固法

练习巩固法,指在讲解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尤其一些统计公式后,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笔者每一章的多媒体课件里,不乏一些“请思考”、“课堂练习”等字样,具体题型多样,有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计算题等。这些课堂练习的考核知识点都是紧密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主要是针对一些教学重点与难点,在给学生详细讲解了相关理论知识后,马上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试图通过练习在突破难点的同时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在统计学课程中也有不少概念相近和方法相似的内容,对此,笔者在讲解了几个相近或相关的概念后,会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如“请比较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与抽样调查”“,请总结归纳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与对比相对指标三者之间的异同点”等,这些练习不仅起到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归纳问题、寻找规律的能力。

当然,练习巩固法除了在课堂中运用外,也体现在课后的作业布置中,尤其是统计学中涉及到的大量计算问题。

在笔者的统计学教学大纲里,从第三章“统计整理”开始,每一章课后都会布置相应的计算题,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

四、软件演示法

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范文3

关键词: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压力;就业能力

基金项目:2014年辽宁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辽东学院为例”阶段性成果;2015年辽东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学生就业压力状况调查与分析――以辽东学院为例”阶段性成果;通讯作者:周卉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20日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低于“211”院校的毕业生,而在就业率的专业排名中,经管类专业就业率又排在医学类、理工类专业之后。因此,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如果这种压力持续不减,就会影响其身心健康甚至退化劳动力素质。本文对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学生进行就业压力类型及原因调查分析,以期为地方本科院校制定合理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提高就业能力。

一、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类型

(一)专业型就业压力。所谓专业型就业压力,是指因专业供给大于岗位需求而形成的就业压力。根据麦可思-腾讯联合的大学生就业跟踪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普通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40%,其中,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理工类学生居多。这种情况说明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型较强的理工类专业的需求偏好更大,而对技术型较弱的经管类专业的需求量较少。面对经管类专业就业前景的不乐观、不明朗,以及对口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的市场现状,就读该类专业的大学生倍感压力。

(二)条件型就业压力。所谓条件型就业压力,是指因大学生期望的就业待遇条件高于用工单位提供的条件而形成的就业压力。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就业心理预期,经调查统计发现,大部分学生为了证明自身价值,并能够安身立命,期望得到的经济收入和待遇均高于用工单位提供的薪酬待遇标准。特别是经管类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内容相对简单,其获得的收入会低于工作岗位内容相对复杂的理工类专业。那么,同学之间的薪酬比较就会给经管类专业学生带来较大压力。

二、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压力形成的原因

(一)高校人才结构的错位培养。专业型就业压力起源于高校人才结构的错位培养,即经管类专业毕业生的供给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匹配。首先,部分高校在没有进行深入的专业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盲目设置专业招生计划,这种情况极易导致人才市场供需结构的不对等,从而使得这些专业的学生在毕业的同时就得面临失业;其次,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通常在新生入学前确定,缺乏随市场经济形势变化调整的机动性。这种规定就会导致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体系与用工单位需要的岗位技能出现偏差,从而使得毕业生在入职后所表现出的不仅专业知识单薄,而且实际操作能力也相对较弱,致使用工单位无意聘用无专业技能的经管类专业应届生。

(二)大学生求职理想与现实的偏差。条件型就业压力起源于大学生求职理想与现实的偏差,即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期望的薪酬待遇与用工单位承诺的待遇水平不对等。经统计调查发现,经管类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因受其薪酬待遇相对较低、生活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影响,人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薪酬水平相对较高的沿海大城市,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机会日益减少,人才供大于求。而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学生不能对自己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致使其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困境。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学生就业压力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校方和学生自身两个因素。对于校方而言,应在结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严格把控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两个关键环节。在专业设置上,可借鉴国外经验,由第三方专业的社会组织评价申报专业的市场需求情况,只有申报专业的相关指标达到规定标准才可招生。在课程安排上,一是聘请用工单位资深工作人员参与制定教学内容;二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保留一定的比例作为机动内容。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把关,以期提高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从而减少经管类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就业预期,以减轻其专业型就业压力。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学生而言,不能仅盯薪酬,应在择业过程中扬长避短、有的放矢,认清自我能力供给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先就业后择业,以减轻其条件型就业压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范文4

[关键词] 人口调查;PDA;数据采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117

[中图分类号] TP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208- 01

1 PDA

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是集电子记~本、便携式电脑和移动通信装置为一体的电子产品。这种手持设备集中了软件应用、电话、拍照和3G、无线网络等多种功能。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预见,PDA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就是计算、通信、网络、存储、拍照、娱乐、电子商务等多功能的融合。

2 运用PDA进行人口抽样调查的优势

2.1 实现数据采集审核一体化

人口抽样调查报表中有很多限填项和跳填项,以往调查中用纸质报表进行填报的方式容易因调查员的疏忽出现漏填、错填,事后审核后需二次上门再核实,工作量往往很大。有了PDA的加入,通过在程序中嵌套预先设置限定条件,在填报过程中自动识别限填项目,极大降低了填报出错的概率,也减少了调查人员的数据审核工作。同时PDA将人口抽样调查中摸底数据及正式调查数据的收集、数据录人、审核、查询功能融于一体,有效加强了各环节间数据的匹配性,提高了调查效率。

2.2 PDA、网络平台数据无缝对接

PDA采集调查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及时上报数据,实现即录即报,方便各级调查机构及时掌握数据进度。

2.3 缩短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过调查表电子化取代了以往调查表的报表印刷、运送、分发、填报、回收、录入、打包,存档、销毁等复杂环节,大大减少人力物力负担,减轻了各个环节的工作量。

3 PDA数据采集存在的不足

3.1 软件设备存在薄弱环节

一是从节约资源的角度出发,本次调查实用的PDA设备全部使用的第三次经济普查回收的设备,虽然进行了充分的设备检修,按照1.6∶1的比例安排备用设备,但机器硬件问题仍然存在,影响了正常调查进度。

二是由于本次人口调查是首次应用PDA,应用软件也是全新开发。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调查工作,应用软件在实际应用前无法经过长期、全面的测试和反馈,这就导致了软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了报表审核条件错误,调查信息上报失败等问题。

3.2 调查人员选调、培训难

一是使用PDA填报调查表,做好数据审核和上传工作。调查指导员和调查员不仅要有一定的基本的业务知识,而且要能进行计算机和PDA终端的操作。对调查摸底,数据采集,数据上报,在业务技术处理上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选聘到理想的人员较难。熟悉调查小区情况,调查经验丰富的社区或村工作人员往往不懂计算机和智能手机操作,对PDA有一种无意识的担心。而有一定计算机基础并能进行智能手机操作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不熟悉当地情况且没有人口调查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村官。

二是调查员的培训是本次调查的另一个难点。调查员培训在以往的基础上增加了 PDA操作流程、计算机录入程序、数据审核修改、数据传输等内容。由于调查设计的调查指标众多、指标逻辑审核严密,又运用PDA调查等,使基层调查“两员”培训难度加大。

3.3 数据安全性成为隐忧

PDA调查数据遗失和泄密的风险大于传统纸质报表。PDA中采集的数据,如果备份措施不完善,没有及时上传,一旦发生设备故障、遗失、软件系统故障等,就会丢失已采集的数据,需要重新采集。另外,信息化的特征决定了PDA的应用离不开网络平台,数据的采集和上报都是通过网络进行,因此网络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4 充分发挥PDA应用的建议

4.1 完善“两员”选调、培训机制

调查指导员和调查员的选调和培训是人口统计调查的重点,也是调查质量的可靠保障。应充分利用经济普查、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等全面调查的周期,促进“两员”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手段的磨合,建立起能适应新技术手段、调查经验丰富的“两员”队伍。

4.2 完善PDA的技术保障机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PDA设备的采购,调查软件的顶层设计,应坚持从基层实际出发,周密考虑,总结试点调查的经验,不断完善调查方案,调试软件程序,保障PDA在各个调查环节的顺利实施。

4.3 完善PDA的循环利用机制

当前PDA等电子产品日新月异,统计调查手段依赖高科技设备的程度越来越高,应建立一套可靠的PDA循环利用机制,将PDA在设备存续期间应用到其他统计调查中去,提高PDA的设备利用率,避免国家财产的浪费。

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范文5

[关键词]信息素养;外语专业学生;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143-03

一、引言

科技改变生活,网络改变世界。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这也对人们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是一种涉及人文、技术、经济、法律各个方面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涵盖人们的信息意识、信息加工能力和信息的应用能力。2001年,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The CEO Forum o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报告中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和合作精神及实践能力,可见信息素养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之高。

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线上线下调查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驻徐高校外语专业的360名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展开调查。同时,为了弥补线上调研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遗漏现象,本研究还随机挑选笔者所在学院英语专业大一至大四8名学生进行了访谈,结合微信平台上的研究报告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讨论其深层次原因以及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目标和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是驻徐高校外语专业本科在读大学生。由于外语专业的特殊性,学习者在所有专业中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来丰富专业课学习的需求更加迫切。所以,笔者选择外语专业作为样本专业。本次调查对象全部来自于驻徐高校的外语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考虑到纸质问卷调查的不可控性,该次调查采用微信平台调查问卷方式,共有360名外语专业学生关注微信平台参加此次调研。由于外语专业的专业特殊性,因此,在性别比例上,参与问卷调查的女生要远多于男生。

2.调查目标

为了解当前外语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为外语类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提供现实依据,我们对外语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以下四大问题:

(1)当前外语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如何?(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

(2)外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是否存在差异?差异程度是多少?(性别、年纪、专业、生源地、配备电脑与否、高考科类等方面的差异性。)

(3)造成外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目前现状和差异性的原因是什么?

(4)对于解决外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存在的问题有何建议和对策?

3.调查方法

{查研究按照调查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全面调查研究(及普查)和非全面调查(分为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按照研究目的和作用,分为探索性调查、描述性调查和解释性调查;按持续时间程度和频率可分为一次性调查、经常性调查和追踪调查。本次外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调查研究的方式为普查、探索性调查及一次性调查。本项目应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分析法、线上调研(微信平台问卷调研)、线下调研(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和统计调查法,通过使用SPSS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充分掌握外语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实际发展状况。

(1)文献分析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文献分析法是一种先行的调查方法,它所提供的结论以研究资料而非现实依据的形式存在。着手项目之前,笔者在图书馆搜集和摘选相关文献,浏览指导老师推荐的网站和书目,以获得关于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在大范围的调查之后,将所得结果和资料汇总分析,从外语专业切入,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尽最大可能以较小的人力物力投入来收获较大的研究成果。

(2)线上调研

根据日本《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梁正华,张国臣,2015)及王瑞雪、张艳雷、汪志涛自编的《学习者外语信息资源利用现状及其信息素养调查问卷》(2015)的调查问卷为基础,编制外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研问卷,邀请在徐大一至大四外语专业学生在微信平台上参与调查。

(3)线下调研

根据英国格莉妮丝・布雷克韦尔的《访谈技巧》(2000),在已编制的微信平台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编制访谈提纲,展开线下调研。根据学习程度的不同,访谈了大一至大四的8名同学,并整理访谈记录。微信平台调查研究难以获得全面的调查结果,利用访谈法可以使此次调研更为全面、完善。

(4)比较研究法

在问卷调查中,针对不同性别、年级、所在省份高考科目类别、平均每月书籍阅读量等方面的调查结果对本科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比较。在走访中,比较不同年级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探寻其中的异同,以及存在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

(5)统计调查法

结合微信平台问卷调查结果与访谈结果,运用SPSS汉化版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得出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4.调查步骤

(1)问卷和访谈设计

根据调查主题,设计制定相应的问卷和访谈形式,力争从问卷和访谈中得出对本次调查研究具有实际作用和意义的结果。

(2)问卷发放和收集

在徐州四所高校的外语学院随机发放问卷并做好收集统计信息的工作;在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随机选取英语专业的八名学生进行访谈,做好相关信息的记录。

(3)统计分析结果

对问卷和访谈信息进行汇总总结,分析所采集到的相关信息,依据调查结果分析问题并试图找出相应解决方案和措施。

三、外语专业学生在提高信息素养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获取信息的方式单一、意识淡薄

针对问卷调查的第五个问题“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是什么?”,其中选择图书和报刊的占比高达55%,选择网络的比例为30%,而选择数据库的学生比例不足1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外语专业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上。同时对于网络上的信息很多学生表示很茫然,遇到问题直接百度,将百度上所谓的专业人士的片面的、仅代表个人意见的信息直接“据为己有”,根本不考究信息来源的合法性、可靠性以及信息的准确性。高校图书馆资源十分丰富,并拥有方便快捷的电子图书馆。但是,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的多数是准备毕业论文的大四学生,大一至大二学生平时基本不会带着某个研究目的或话题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学生甚至根本不具备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这些学生上网时间倒是很长,但大多花费在聊天、打电脑游戏和刷微博等休闲娱乐活动,说明对通过网络获取有用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更是对网络学习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

(二)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查找信息的态度不严谨

针对问题“您的自主学习时间(主要针对提升信息素养能力)”的反馈,选择“A.无”的比例竟高达77%,选择“D.每天”的受访学生不足5%,这凸显了当前学生查找信息进行自主学习的情况十分少见,往往是任课教师布置了某项作业,学生必须查找资料才能完成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这种带着功利性的信息查找,找来的资料不仅敷衍,而且很不全面,同时学生也不能充分吸收,为己所用。加之外语专业女生较多,往往倾向于了解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生活类话题,对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动态缺乏关注,更少有为了充实完善自身而自主学习。

(三)信息检索能力差

针对问卷调查的第6个问题“您最青睐的信息获取工具是?”所采集到的信息集中体现了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较差。在受访学生中仅有16名学生选择了“A.信息和文献数据库和B.RSS订阅”,其余选择主要集中在“D.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同时,笔者在走访高校图书馆时发现,图书馆配有图书检索设备,但几乎没有人使用。被访谈的英语专业的8位学生都表示只会基本的信息检索,比如说能根据书名查找资料。如今互联网快速发展,异构信息检索技术发展迅速,包括TEXT、HTML、XML、RTF、MS Office、PDF、MARC、ISO2709等处理和检索,而其中7名学生表示只会简单的WPS文字操作和表格制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高校开设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较少

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社会责任、伦理道德的培养。在信息时代,学校的责任不再局限于塑造人的品质,还应帮助大学生养成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高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基本穿插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和文件检索课等基础教学中,并没有将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提高到专业信息素养层面上来。

2.图书馆资源利用率较低

图书馆作为提升学生信息素质的“第二课堂”,理应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阵地。而调查中发现很少有同学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较少同学会因课堂老师推荐某本书而去图书馆借阅。为了深究调查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将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低作为走访目的之一,访谈了部分同学。大一两名同学表示不知道图书馆有电子资源数据库,大二一名同学表示见过有人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数据库获取信息,但自己并不会使用。虽然大一学生刚入校时,有图书馆读者协会工作人员带领学生参观图书馆,在介绍各个馆藏书籍所属类别的同时,也介绍了如何进行书籍检索,但是因为工作人员也是学生,并非专业人员,也只能进行简单介绍,在场的大学生由于时间限制,也不能每个人都进行实际操作。长此以往,图书馆资源也只能被搁置,利用率越来越低。

四、提高外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具体措施

在对外语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深入调查及访谈之后,依据对结果的分析探讨,结合自身的认识体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培养自身的信息意识

由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经常会造成“信息撞车”,信息在为己所用时,往往会被认为是拾人牙慧,同时这也体现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闭塞。外语专业学生在日常刷微博了解趣闻轶事的同时,也应该要对国内外新闻热点话题有一定的了解。高校图书馆设有报刊馆,各行业报纸定期更新,学生应利用身边的唾手可得的资源主动学习,拓宽信息获取渠道。一般来说,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主要依靠信息检索课来完成,其中授课教师起到了桥梁作用,将繁杂的信息检索知识通过图示、模拟演示和实际操作等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与此同时,学生不能一味地当嗷嗷待哺的小鸭子,而应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自觉主动地搜集相关信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信息思维,培养信息意识。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自主进行修道养德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社会、人的思维)的根本方看法,表现在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观点和方法不同;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人生的态度;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反映的是人们对价值的实质、标准的认识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的观点。正确的“三观”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在查找资料时,由于没有信息安全意R,不能全面了解并且完全具备信息道德和法律意识,因此在使用查找得到的资料时,往往意识不到知识产权的问题,“拿来主义”在此时再合适不过。在上网浏览信息时,有擅长电脑技术操作的人有恃无恐地侵犯着别人的隐私,这些都是缺乏信息道德的表现。学生在浏览和获取信息时,要谨记文明公约,将学习的有关道德法律的知识贯彻落实到生活中。

(三)建立本校的数据库,及时更新各行业相关信息与资料

笔者所在高校图书馆已购买CNKI数据库的权限,学生通过校园网可以进入中国知网下载资料,浏览学术文章。但此项权利仅限在图书馆使用,学生在宿舍区如果需要下载资料则无法使用,只能在百度上搜集到各路网友“众智”帮助下的资料,学生在时间不够充裕的情况下只能退而求其次地选择这些没有科学考证、不具有权威性的资料。如果学校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在校学生和老师就可以更加便捷地查找资料。由于数据库中纳入的都是优秀的、经过考证的、极具权威性的资料,因而避免了学生接受不正确的信息致使信息素养的形成出现偏差。

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范文6

关键词:市场调查与分析;技能大赛;有效融合

《市场调查与分析》是一门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从课程性质讲,它是一门方法论的具体应用课程,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综合素养的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和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目标。适应课改目标,到达培养学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目标,我系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大赛技能的培养,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一、课程与大赛目的一致性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以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熟练从事市场调研与分析业务的能力,即根据一定的调研目的,搜集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变化动态,提高企业营销决策与管理水平的能力,并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市场开拓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等。

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是中国商业统计学会和(台湾)中华应用统计学会联合举办的,旨在培养组织全国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对市场调查分析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市场调查分析专业应用能力,建立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市场统计调查数据的成果转化,更好地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服务,从而进一步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二、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与技能大赛培养目标融合性

1、知识目标的培养。《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的培养知识目标为能够利用各种渠道熟练搜集所需二手数据资料;能够根据调查目的和客观实际情况,设计调查方案;能够根据调查目的和客观实际情况,对某项调研活动进行调研方法设计;能够根据调查目的和客观实际情况,比较规范的设计调查问卷;能对一项抽样调查进行初步的抽样设计;熟练掌握企业市场调研与分析业务各种软、硬件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实地调研的技巧,基本能够进行市场调研场景的设计与管理;能将一项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初步的整理与显示;基本能够运用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市场调研数据;能够根据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结果撰写市场调研报告与制作口头汇报PPT。而技能大赛的知识目标涵盖了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的所有知识,并组织了相应的知识能力远程考试。所以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知识的考核是课程知识能力的综合提高。技能大赛的展示体现了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达到了课程与大赛的有效融合。

2、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对《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查阅资料、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能力;培养应变决策和;养成善于观测、勤于思考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能够独立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的能力。技能大赛是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总结并综合运用,提高大学生市场调查分析专业应用能力,加快市场统计调查数据的成果转化,更好地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服务。技能大赛的展示体现了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达到了课程与大赛的有效融合。本次市场调查分析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分为三个层次,市场调查分析知识赛、市场调查分析实践赛选拔赛、市场调查分析时间赛总决赛。通过知识赛的选手可以自由组成3-5人的团队参加进一步的实践赛,最终在总决赛中获奖的团队可在市场调研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撰写市场营销案例或市场营销策划书。为下一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素质目标的培养。《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正视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和作用,及时完成个人任务并配合与团队其他成员通过课程学习,促进学生的品性素质和精神素质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具备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工作能力;具有市场开拓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严谨、敬业的职业态度。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要求主要考察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考察真正体现了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市场调查与分析技能大赛对该课程的影响

1、市场调查与分析技能大赛对课程的影响。《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与的是商科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商科院校学生的核心专业技能之一。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关于要“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要求,进一步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教育与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推动作用,为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利用科学手段剖析事物洞悉规律的能力。根据既有事实进行大胆猜想,严谨的进行实际情况调查,并深刻剖析实际情况背后所蕴藏的规律是大学生在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和研究时所必须具备的核心技能之一。通过这项大赛,充分的展示了同学的知识水平和在市场调研方面的才能,提高了同学对市场调查分析的认识,培养了大家在以后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或寻求机会时的一种系统地、客观地识别、收集、分析和传播的一种思维模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事实进行大胆猜测,严谨的进行实际情况调查,并做到利用科学手段剖析事物洞悉规律的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和创新又进行了一场新的变革。考验了学生专业知识方面的理论水平。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利用科学手段剖析事物洞悉规律的能力,并进一步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教育与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推动作用。

2、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对学生影响。技能大赛是加全国性的技能大赛,不仅体现了学生较高的职业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也充分展示了我院在专业教学、技能培训、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效。通过参加此项比赛,充分展示了我院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成果,促进了我院商科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极大地推动了实践教学水平,促进我院专业教师团队与全国兄弟院校的交流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为我院与全国其他商科院校专业技能交流与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同学们搭建了展示知识、发挥创新能力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市场调查分析知识的热情,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有效促进了我院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