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习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习制度范文1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地位愈加凸显,在思想道德、政治素养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大学生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趋势,作为培育锻炼学生的高校自然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与压力。现如今,高校应摈弃传统的学生管理观念与管理理论,打破闭塞的管理模式的束缚,以保障学生的利益为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发挥学生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在对现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基础之上,辅以依法治国的理念,用“以法治校”取代“以德治校”,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在高校中道德和法治共存的局面,彻底完成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高校学生搭建与时俱进的工作平台与良好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
学生管理;以人为本;以法治校
1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的意义
1.1高校作为学生文化知识、品德素质建设的基地,强化其学生管理机制,实现科学管理,对学生成才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以往高校的管理模式中,高校工作者与学生的关系经常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在管理工作中就会忽略了学生的作用,习惯上就是授之以教,言听计从,墨守成规的形势。这样不仅仅会造成学生在心理上的不成熟,处理事务的经验匮乏,同时也会造成高校管理工作的固化,负担过重致使并不能贯穿教学体系的工作领域。通过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强化,管理模式的科学化,教学中人性化,工作中的平等化,促使我们可以直视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将学生管理工作的弊端与不足之处得以改善,营造一个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1.2秉承落实了高校培养人才根本任务的需要
如今的时代,“90后、00后”逐渐成了频率更高的词汇,自然被委以重任,从某一方面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大学生群体,中国社会未来的希望。然而他们身上挂着的是“叛逆”、“轻狂”、“富二代”的标签,被挂上了“不学无术”的烙印,被众人熟识的同时,几乎淹没了在他们身上所寄予的厚望。在这个时展,潮流涌进的社会,需要一种力量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认知上做更正确的引导。从高校自身而言,本身肩负着孕育社会主义新青年的使命,是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根本任务,不是义务,亦非权利。高校教育人才能够体现时代要求,与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相结合。在如今学生思想状态活跃,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策略,进行个性化培养,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的研究
2.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普遍落后,未能与时代同步。
传统的高校管理理念往往就是以教学为中心,所有的工作围绕此来进行划分,将最终的目的过于纸面化,而忽视了过程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由于教学科研是硬任务,容易量化,学生管理工作成效相对滞后,难以量化,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许多高校形成了重教学、重科研、重业务、轻学生工作的倾向。导致的后果易于显现,无外乎是教师和学生扮演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上下级的阶级划分尤其明显。在学生的思想中,习惯性地将老师视为权威者,普遍的认为所给的任务,要求便是硬性的,固定的,在过程中已经缺失了自主性和积极性。另外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因人而异,面对大学生群体思想的日新月异,硬性强调统一性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一味地用标准的理论束缚大学生思维的拓展,不仅仅造成大学生文化知识的局限,往往会使其思想道德的陈旧,政治修养的固化。
2.2管理工作团队的建设规范化,职业性有待完善,知识的专业性有待提高
现如今很多高校的管理工作人员与高校学生队伍的数量比例严重失衡,学生与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比例由原来的150:1上升到300:1,甚至更高,这往往会造成高校管理体系的过于简单,相反是事务上的繁琐,高校辅导员的负担过重,工作效率低,导致不能在生活和精神上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除此之外,部分高校中的辅导员的整体素质亟需提高。由于对选聘辅导员专业水准的门槛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在学历、岗位的认知、整体的素质上没有进行详细的考核,导致部分院校的辅导员对自己承担的责任感认识不强。总是习惯上重视学生的纪律、出勤率等,因为自身专业性知识的匮乏,未能有效地解决学生思想上、心理上的问题。辅导员团队建设不仅仅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关键环节,亦是学生中所信任,所依赖的导师。所以在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形势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应对现时代人才观、质量观要求的核心。
3如何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3.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规范职能体系,明确角色定位
建设辅导员队伍,健全管理制度,努力培训塑造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成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需要严格把控辅导员队伍的引入与建设,做到宁缺毋滥,强加专业性考核,道德标准的衡量,争取引进适应岗位需求的全能型人才。岗位培训中,加强辅导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全方位能力的提高,适应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的差异性,引导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感悟、生活态度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3.2塑造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高校管理工作面向的主要对象,也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运行建设中,要切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辅导员或教师切勿扮演“指挥官”的角色,而是辅助学生的工作,让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校园的文化建设以及在管理工作运行中,需要明确学生在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让他们可以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去,发挥自己的能力献计献策。同时应对学生给予信任以及尊重学生的自益,培养及锻炼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4总结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的建设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高校寻求改善管理的趋势,在坚持以人为本,法制道德结合寻求创新管理模式的原则下,高校学生管理建设会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为高校学生的成才提供更有利的保障。
作者:夏亮亮 单位: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时长江,黄玉霞.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内涵、途径及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0(8).
管理学习制度范文2
首先,形成独立人格是大学生成熟的标志。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需要经历从依附向独立转变的过程。个人行为由依赖父母、老师和朋友逐渐转向独立;思想意识逐渐成熟,能理智思考,冷静判断;人际交往中形成了人际交往圈,社会关系发展成熟。其次,形成独立人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前提。行为独立、思想独立和社会独立的大学生,有能力承担责任与义务,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进一步为社会发展有所贡献,实现个人社会价值。最后,形成独立人格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大学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大学生培养独立人格,是国家、民族独立的基础,是开拓创新能力形成的保证。社会文明与进步需要大学生形成独立人格。
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与大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相关性分析
1.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涵义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指高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特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为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而制定的系统性的制度。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从性质上可分为控制型、引导型、激励型和惩罚型。控制型管理制度指约束大学生思想行为,限制大学生活动范围的管理制度;引导型管理制度指教育人员通过引导方式,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结合自身特点及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思想行为活动的管理制度;激励型管理制度指以鼓励性的行为和措施,激发大学生的行为,以有效实现大学管理目标而制定的管理制度;惩罚型管理制度指以处罚性的行为和措施,纠正大学生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而制定的管理制度。
2.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与大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相关性分析
不同性质的管理制度,或同一性质的不同强度的管理制度,对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过程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相对应的结果。引导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能引导大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激励大学生积极进取。正面引导大学生行为、意识及社会关系的形成,既发挥出教师的导向作用,又充分尊重大学生自我意识,促使大学生形成独立行为、独立意识及独立社会关系。例如教师对学生的意识及行为引导,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等方式。激励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运用奖励性措施,充分肯定大学生自我价值,使大学生享受到成长过程中的快乐,积极参与大学生活,鼓励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例如学校开设各类科技文体竞赛的奖项、奖学金、授予称号及公开表彰等方式。控制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可能侵犯大学生的合理权利,导致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出现抵触行为。强而有力的制度是保证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基础,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约束范围过大,力度过强,会触及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的合理的权利,从而使大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是非观,对于行为与意识是否正确拥有基本辨析能力。如果强行干涉,断然完全否定大学生自我行为,会使大学生无法接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会与外部干涉产生对抗,因此会阻碍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养成。如高校禁止大学生接受外部信息冲击、禁止参加宗教组织集会、非常时期采取封楼封校措施、禁止大学生谈恋爱行为等。
控制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影响大学生独立行为能力,可能使大学生形成依附人格,造成大学生缺乏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通常大学生很少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因此管理制度本身缺乏民主性。有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过分精细化和程序化,使高校管理类似于中学时期,学生日常活动循规蹈矩。大学生受制于管理制度,处理应对日常问题时,受到管理制度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行为、意识的主导而非引导,大学生机械地依据制度执行,从而使大学生产生对制度或教师的依赖性,阻碍其成长。例如大学生把现实生活折射到小说、影视、网络、游戏等虚拟生活中,逃避现实生活带来的困难与挫折,对虚拟事物产生强依赖。惩罚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对大学生活力与创新力培养产生影响。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完善,对自己关心的新事物充满求知的渴望,学习与适应能力强。高校采取惩罚性管理措施,会打击大学生的行为积极性,过分干涉大学生日常生活,会限制大学生的创新与活力。另外,由于大学生自身性格特点鲜明,个性突出,一刀切的管理方法会限制大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如果缺少惩罚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强,无法形成自我约束力。大学生成长于过分宽松的高校环境中,即使行为意识出现错误,也不会承担相应的责任,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因此无法纠正大学生错误行为,使大学生无法形成自我约束力。同时,任已所为的环境中,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而无后顾之忧,使大学生盲目自信而无法正视自己,由于缺乏管制而无法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
三、建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几点看法
1.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由集约管理向粗放管理转变,形成外松内紧模式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应以培养独立型人才为目标,高校负责宏观原则性问题,将微观非原则性问题的管理制度建立交还给高校学生,使学生自主而平等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立过程。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大学生自主能力,培养大学生独立人格。
2.引导高校学生自我管理与教育
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日常管理的主要手段。自我管理与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在行为意识成长的同时,锻炼团结协作精神,促进交流沟通,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发挥全员育人与实践育人的积极作用
管理学习制度范文3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年制;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
上世纪70年代起,管理系统在发达国家的使用情况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其系统共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包括统计、数据更新、状态报告和决策支持阶段。一直以来,国外教育发达的高校致力于研究和探索学校教务处管理模式和流程,其管理模式以“完全学分制”为主。国外教学管理电脑化与网络化的操作管理模式早于国内几十年实行,从管理上看,他们这种管理模式基本涉及到教学管理的每一个工作流程;从系统模式上看,集中存储各类数据,并分布操作,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加强信息的集成和共享,促进系统中数据间的流通,完善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的目的。根据数据显示,因为引入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的概念和方法,国外高校数字校园的应用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其中就包含教学管理系统应用的提高。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系统长期有效地运行,国外的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阶段已经较为成熟。然而,因实际情况的差异,彼此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同、方法不同,其机构管理职能也有所差异,国内只能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开发适合于中国大学教学管理的管理系统,不能完全的引用照搬。
80年代初期,苏联学年制的教学管理模式被国内部分高校所借鉴,这种制度的主要特点为:由教务处和各系部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需要统一制定各个年级的教学计划,教师根据制定好的计划进行教学,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按照教学计划学习相应课程,如果有一门不及格,就不能修读下一学年的课程,如此直到完成所有学业。
到了80年代后期,国内部分高校尝试试行学分制,在该制度中学生能较为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他们只要修满了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学分,就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这个时期,电脑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部分高校教学管理开始引入计算机操作。随后,一些具有单一面向功能的小系统(如教学计划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考试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开始出现。这些小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毕竟功能还不够强大,彼此间联系也不够紧密,难以适应规模不断扩大、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高等教育。为了让自身的教学立于不败之地,各高校都积极主动向国内外先进院校取经,根据自身的校情,寻求适合本校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部分走在前面的高校尝试向“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过渡。但由于实施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加上实行该制度的高校极少,缺乏经验,“完全学分制”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尽管如此,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并将其作为发展学校的重中之重。教学管理模式具有多样化,市场上也没有万能的教学管理软件,要找到适合本校的应用软件非常困难,而且教学管理模式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即使找到了符合本校当前的管理模式,要想进一步完善和更新今后的教学管理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当时拥有完善的 “教学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高校零星可数。
进入21世纪,国内各高校普遍采用学年学分制,更加重视科技兴校,纷纷对教育体制的进行深化改革,不断培养着一届又一届的应用性、复合型专业人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各高校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教学管理系统,例如基于SOA架构的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为了让本校处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前列,各高校都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校园信息化网络。只有走信息化的建设道路,高校教学才能跟上时代脚步,才能适应当今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近几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普及为教育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它已经悄悄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往和教育方式。为了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专业型人才,信息化的高校教育势在必行。
从起步到现在,国内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建设经历了将近二十年,期间信息化教育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而成熟的教育软件炙手可热,对于各高校来说优秀的教学管理软件正是他们最需要的。有能力的高校便自行研发教学管理系统,缺乏开发能力的则委托专业的软件公司量身定做,以购买的形式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系统。无论他们采取什么方式,都表明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建设现代化的教学管理系统,这就促进了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现代化,并大大提高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苗育忠,许其谨.试论学分制的功能和生存条件[J].现代大学教育,1988(2).
[2] 段袁德等.积极探索符合国情校情的学分制管理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0(21).
[3] 张连达.对学分制实质的认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87(3).
[4] 朱玉山.论高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制度环境[J].高等理科教育,2007(2).
[5] 关凤翱.从与学年制的比较中看学分制的利弊[J].高等农业教育,1986(4).
[6] 冯向东.推行学分制:教学制度与观念的深刻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3(11).
[7] 蔡国均.谈改学年制为学分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84(2).
[8] 吕向虹.论学分制内涵体系及其制度设计理念[J].高教探索,2007(2).
[9] 许鹏奎.高等院校推行学分制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2(2).
管理学习制度范文4
作为教育体系后期平台,高等院校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高端院校对于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是单一、片面的,忽视了多元化、开放式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情况。在教育改革之后,社会规范要求大学生拥有更多自由发展的机遇,注重年轻人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能力培养,因此也出现了多样性的价值观取向。而在现实教育体制中,独立学院学生存在价值观不端正、纪律性缺失、责任感不明确、道德感薄弱等弱势。反映在具体事件中,包括考试舞弊、论文抄袭、学历造假、拖欠学费贷款、社会公益心差等情况,不少学生崇尚“享乐主义”或“金钱主义”,盲目的崇拜权力和金钱,更希望能走捷径来取得成功,不肯脚踏实地工作,无形中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也削弱了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接班人的职责担当。为了能够纠正不良风气、抵制腐蚀思想侵袭,独立学院需要深入的了解学生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特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我国独立学院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二、独立学院学生价值观影响因素
在对独立学院学生价值观成因的分析中,需要注意社会、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和个人差异的多重影响因素。社会因素包括是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腐蚀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容易滋生不良思想。处在信息获取密集期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都对大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而教育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了高校扩张、教育体制、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独立学院精神文化对学生思想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要注意校园文化的积累和沉淀,让校风、校训、学校认同感对学生起到正向引导作用。同时独立学院教师的言传身教也需要抓起来,为学生提供道德榜样。家庭及个人因素,不仅仅是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有影响,这也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重视个人教育的发展,有的放矢的制定教育、培养方案,适当的引导学生思想发展,纠正偏差观念。
三、如何培养独立学院学生正确价值观导向
管理学习制度范文5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的结构
1.1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主要构成
(1)招生制度。(2)学生学习活动管理制度。(3)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制度。(4)就业制度。(5)权益保障制度。
1.2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层次
1.2.1 国家管理制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章第三十六条至四十四条的规定,涉及内容是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及义务。
(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六章第五十三条至五十九条的规定,涉及内容是学生学习活动管理、学生课外活动管理、权益保障等方面。
(3) 2005年9月1日新颁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全面论述学生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4)《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是为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管理,制订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制度。
(5)《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是为做好毕业生就业相关工作制订的就业制度。
(6)《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是为规范对国家教育考试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制订相关的考核、考试制度以及申述制度。
1.2.2 学校管理制度
(1)教学管理制度。属于这一内容的制度包括:《高职院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高职院校学分实施细则》、《高职院校学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等。
(2)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涉及的范围很广,具体而言,包括:《高职院校教室文明守则》、《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规定》、《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条例》、《高职院校学生评优评先和奖学金评定实施办法》、《高职院校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处理规定》、《高职院校学生违纪处分条例》、《高职院校学生证、校徽管理规定》、《高职院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规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高职院校学生申诉处理办法》、《高职院校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细则》以及《高职院校学生婚育管理若干规定》等。
2 新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特点
2005年9月1日起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以下简称《规定》和《准则》)正式实施。新的《规定》和《准则》,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现代大学管理理念,特别是法制和人性化管理理念,它的出台,关系着千万学子的切身利益,标志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创新的新起点。
(1)新《规定》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强化了高校育人功能,强化了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质规范在高校学生成人成才中的作用。在具体规定中增写了学生要“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成为遵守公民道德的模范,不得参与有损大学生形象、有损社会公德活动”等道德行为方面的具体要求。
(2)新《规定》固化了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鼓励和引导高校建立并实施学分制、主辅修制等新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管理制度。如针对学分制等更加灵活的管理改革经验,新《规定》取消原来升、留、降级等具体规定。
(3)新《规定》确立了一系列依法治校、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新规则。①明确学生权利与义务。学生是公民,学校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申诉权,但也不允许违法乱纪行为通过诉讼得到变相的张扬。依法治校的不仅仅是学生,更应该是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②对学生处理和违纪处分标准更加明确清晰,对学生违纪处理程序更加规范。③取消了与目前国家基本法律不一致的特殊规定。
(4)新《规定》进一步扩大了高校依法办学的自。新《规定》在明确学校的管理职能、职责和自基础上,给予高校以教学管理自为核心的多项自,给予高校根据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特色创新管理制度,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活力,扩大学校的管理空间。总括全文,有五处直接明确为“由学校规定”,有十三处要求明确为“按学校规定”执行。
(5)新《规定》针对当前的突出问题,强化了相关管理。针对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的问题,增写考试作弊或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可予以开除学籍等规定,并细化了作弊开除学籍的种类。
3 学校制度:学校的制度建设体现高职学生管理的特殊性
新《规定》实施至今已有五年时间,它的适用范围广,具有一定的宏观性和原则性。为便于实施,有必要进行必要的细化和具体化,即制订实施细则。新《规定》将制订实施细则的权力授予各高等学校,同时要求,实施细则应当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及时向学生公布,接受学生、社会和政府的监督。
(1)对条例内容的扩展。如在新《规定》第三章第十六条中规定:“严重违反考核纪律或者作弊的,该课程考核成绩记为无效,并由学校视其违纪或者作弊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各高职院校均制订了本校的《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处理规定》,并且做了详细的处分规定,如:“发现夹带与该课程内容有关的文字材料,但未实施偷看的。给予严重警告处分,该课程作零分计,不得参加补考。”“偷看夹带资料的,给予记过处分,该课程作零分计,不得参加补考。”
(2)对时间、条件、程序等具体规定。新《规定》的许多提法是原则性的,需要可操作化。如:“学生因故不能按时入学与注册,应当向学校请假。”在高职学生管理制度中作了补充:“请假一般不得超过两周。”另外还对请假条件作出补充说明:“因故不能按期报到者,须凭原单位或街道、乡镇证明,向学校请假。”补充规定以后,使制度条例更加明确,同时减少了制度实施的随意性。
(3)在“自由裁量权”的领域自己订规章。新《规定》有许多“由学校规定”的授权性条款,授权高校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订相应的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校内规范性文件,并依此进行管理,以适应学校教育管理自身的需要。因此在部分规定中,我们就看到各高职院校的区别。如在新《规定》第三章第十二条中规定:“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以及考核不合格的课程是否重修或者补考,由学校规定。”某高职院制订的具体规定是:“ 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允许补考一次;补考后仍不及格者,必须参加该课程的重修。试验课、实践性教学环节考核不及格者,必须随下一年级或由系安排时间重修。”而另一高职院关于这方面的规定则是:“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必须参加该课程的重修。实践性教学环节考核不及格者,允许现场补考一次。”再如新《规定》第三章第三十二条中规定:“学生结业后是否可以补考、重修或者补作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以及是否颁发毕业证书,由学校规定。”某高职院制订的具体规定是:“因未获得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者,结业后一年内可向学校申请重修或重考(单独开设的试验、设计、实习等实践性课程为重修)一次,及格者可换发毕业证书。经重修仍有不及格的课程,以后不再重修,不再换发毕业证书。”另一高职院的规定是:“学科课程不及格者,结业后半年内可向学校申请重修,经重修仍不及格者,以后不再重修,不再换发毕业证书。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不及格者,不单独安排重修,直接随下一年级学生的考核要求同时安排重修,仍不及格者,不再换发毕业证书。”关于在校学习年限问题,新《规定》第三章第二十二条也授权由学校规定,因此各高职院校就把学生在校的最长年限(含休学)规定为“五年”或“六年”。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在不违反上位法(包括原则、精神、规定)的前提下,对某些具体规定作出一些调整和变通。
虽然高职院校在落实新《规定》的过程中对它进行了部分修改,但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规定还是照搬照套普通高等学校那一套,这显然不能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都是和普通高等院校不一样的,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一套学生管理制度,这需要我们学生工作管理者在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不断做出调整。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新规定出台. ,2005-03-30.
[2]卢丽君.高校管理求变:给学生更大空间.中国教育报,2004.5.
管理学习制度范文6
实验小学干部教师法制学习制度
一. 每季度领导班子专题研究一次法制工作。
二. 全校教职工人人要有法律学习笔记本,学法心得,学法时间每年不少于8天、54小时,采取集中和自学两种方式。
三. 学生学法以班为单位,每两周一次。
四. 每学期召开1-2次法制知识讲座。
五. 学生每月向家长宣传1-2条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