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实践报告心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商务实践报告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商务实践报告心得

电子商务实践报告心得范文1

为在校学生提供创业机会

“毕业即失业”,这是目前一些大学生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很多企业招聘人才时关注的焦点,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怎样获得有效的社会实践培训,一直是大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让在校大学生锻炼其社会实践能力?卓越亚马逊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卓越亚马逊的“网络联盟”是本次“互联2008・领跑职场”竞赛的主要推广方式之一,其操作方法就是各联盟用户通过个人网站、博客、BBS 等网络资源卓越亚马逊促销信息,引导用户购买亚马逊商品,商品配送及客户服务均由亚马逊网站提供。联盟用户将从最终产生的销售额中获得丰厚的销售佣金。这对广大年轻人,特别是在校学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借助卓越亚马逊提供的平台,联盟用户没有任何公司运作成本,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诱人的创业机会。

对于本次竞赛中的佼佼者,卓越亚马逊还制定了实践性较强的培训方案。卓越亚马逊副总裁姚骁介绍:公司已选派经营团队中最优秀的5位职业经理人,组成本次特训营培训的讲师团。他们将结合卓越亚马逊的实际经营特点,及其个人职业成长的体验心得,为大学生讲授各岗位具体操作所必备的技能与技巧,并将组织“营员”参观卓越物流基地,对电子商务进行全方位参观考察,做到把企业的实际操作环节变成学校的教学环节,这也是亚马逊网上商城全球运用最核心、最成功的网上营销方式。

政企联合促双赢局面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部署,并制定了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引导和自主创业的方针,其中广大的高校毕业生是国家政策的重点扶持对象之一。

电子商务实践报告心得范文2

一是强化特色,差异发展。与会代表认为,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具有不同的使命,各院校要认真反思,通过学校、专业、教师准确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实现差异化培养。对于不同层次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有何区别,有代表通过对不同类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研究。如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周茂荣教授以武汉大学与湖北经济学院为例对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毕业生素质与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比较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万后芬教授分析了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共性与特色,她强调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提出了共同的要求,然而又具有不同的特色定位,如有的高校凸显行业与地区特征,有的则强调区位优势。

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协同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如何优化人才培养过程,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本次论坛交流、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大部分代表强调,必须根本转变经济管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经济学、管理学是致用之学,经济学管理学的人才培养更要改变学校“关门”培养的模式,探索学校与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特别注重探索多部门、多渠道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很多与会代表从实际出发介绍了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学院钟育赣教授介绍了学校基于“大类招生,三年级分专业”改革的国际化经济管理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武汉理工大学董登珍教授等以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通过成立课外学习小组,选读经典著作,交流学习心得,专题研讨科研项目申报、研究进展,加强学术交流;依托科研项目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开展拓展训练、社会调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等方式,提出了“学研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会代表强调,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我国经济学管理学教育质量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顶层设计,根据新的培养理念重构课程体系。

三是教学内容重构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要在坚持继承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作出积极贡献。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要固化学科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体系结构更为科学、优化,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实现经典理论与学科研究新成果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统一,体现创新与活力。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加快教材建设是关键与保障。高校要根据自己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选用国内外最优秀的教材,编写高质量的教材。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是决定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代表们认为,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方法应多样化。要培养国际化、创新性、复合型高级人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满堂灌式的课堂讲授方法,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东北财经大学李维安教授对研究性教学理念、特征、意义、制约因素以及研究性教学实施方法进行了系统介绍。很多代表根据经济管理类课程的不同特点提出了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诊所式教学等具体教学方法。很多代表强调,案例教学是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针对案例在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昆明理工大学段万春教授提出要加强本土化案例的编写,要深入研究中国情景下管理实践,多种渠道收集案例素材。

四是高度重视实践、实验教学。很多代表强调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不能仅限于纸上谈兵,要特别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体验和参与,高度重视实践、实验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认为“实践教学定位是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保证和深化的核心环节,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基本条件,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华中师范大学桂学文教授还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对北京邮电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具体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多模式并存”格局是必要和合理的,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包括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三创”大赛三部分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渤海大学单凤儒教授针对管理实践教学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经营管理活动难以模拟,实践考核难以结构化和程序化等难题,提出要突破“课堂讲训练、纸上练管理”的困境,建立大培养系统,进行无边界的教学,创建以情景为载体、以应用为导向的生活化渗透式实践训练模式。

电子商务实践报告心得范文3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网络营销;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224-02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再创历史新高[1]。随着网民规模和网络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也快速提升,国内高校纷纷开设网络营销课程,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在高校中主要是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两个专业开设网络营销课程,由于两个专业的专业侧重点不同,对网络营销的授课重点也有所不同。笔者结合教学体会,谈一下市场营销专业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特点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生源多属于文科类,对网络技术不够熟悉,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中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较少,因此,学生在学习网络营销技术时感觉非常头疼。所以,大部分教师对网络营销的教学偏重于网络营销理论的讲授,以至于将网络营销讲成了变换了环境的市场营销。而该专业学生本身对营销理论非常熟悉,导致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本课程意义不大。教学中也有许多教师试图加大网络营销技术的讲授,但由于缺少实验实训等实践过程,学生对理论没有切身体验,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这门课的兴趣。学生学完课程后,空有一腔的理论,对现实问题无从下手,感觉学与不学没有两样。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笔者对市场营销专业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纯理论教学改成2+2模式(即理论和实验教学各占一半),在学期末增加了一周集中实训,并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理论教学探索

1.教材选择

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参考书和大量的网络资源。笔者在课程教学时同时参考使用了两类教材,一类以传统的营销理论为线索,首先进行网络营销环境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然后讲述网络市场调研、消费市场定位,进行网络营销战略规划,制定4P策略,最后是网络营销的管理和控制。另一类则完全从网络营销在实践中的运用为出发点,以网络营销的相关手段和方法为线索来说明如何开展网络营销。同时,向学生推荐大量的网络资源,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使学生既掌握相对完整的网络营销理论知识,也能够熟练使用网络营销手段开展实际工作。

2.教学设计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营销理论、营销技巧方面的知识非常熟悉,而对网络应用技术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教学重点定为网络设计、网络营销技术方面。教学中从企业对网络营销人才的要求出发,以企业营销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内容,首先介绍网络营销的基础知识、常用工具和主要方法,然后进入网络市场环境和消费者行为分析,接着讲解网络市场调研技术、网络消费者市场分析、网络营销战略规划和网络营销策略等环节,让学生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对本课程理论、方法有一定的理解。

3.教学方法

教学时,从实际案例引入,并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成功案例的成功原因,对于失败的案例提出解决方法,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实验教学探索

实验教学分为课堂内实验和课堂外实验。

1.课堂内实验

主要借助电子商务实验室进行,让学生在实验室内扮演各种角色进行B2C、B2B、C2C、网络营销等实验,熟悉网络营销的流程。在学生实验时,教师首先进行简单演示,并讲解其中的重难点,然后学生按照实验任务要求完成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现问题时,学生首先自己寻找解决的办法,实在不行教师再指导。实验成绩由平台自动记录评分,以提高学生积极性。

2.课堂外实验

由于课堂内实验时间有限,教学软件与实际影响环境相差太大,而且软件更新较慢,为了弥补教学模拟软件的不足,应充分发掘网络资源。实际上,教学软件基本实验中的项目几乎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实验环境,设计性实验也有免费资源可以利用,比如很多网站会免费提供建造一个简单的网上商店的主页空间,而且在较短的时限内免费使用,可以要求学生在此期间完成一些设计型、创新型的综合作业。

在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开通网上银行,在现有的电子商务B2C、C2C平台上,如在淘宝、易趣、拍拍、百度有啊等平台上建立以个人或小组创业形式的网上商店,从申请身份认证、网店的装修、货品的采购、网店的推广、网上的交易,到物流配送、网店的管理等一系列过程都由学生去完成。许多技巧学生可通过“淘宝大学”进行学习,教师也可进行部分指导,师生之间可以通过教学博客、公共邮箱以及QQ群等进行交流。本课程结束时,学生须提交店面地址以及网络营销实战心得,以便进行考核(将课外实验与考试成绩挂钩,可增加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实战型教学,使学生真正有机会真实地接触到网络营销实际,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通过实际的网上商店的开设、经营、管理全过程,综合运用网络营销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的商业环境中学会网络营销的基本运作,直接感受到网络营销知识的商业化应用过程。

四、实训教学探索

在本课程结束后进行一周的集中实训,从实践出发,从整体上,而不是某个单独的环节上对学生进行训练,可以使学生完整的了解网络营销运作流程,更好的学习网络营销课程。在实训中,要求学生自由组合,4人为一组,为一个现有的采用传统营销方式的企业(公司)或准备创业的新企业(公司)设计网络营销方案,也可以学生自己建立的网上小店为例,实施网络营销。学生进行角色分工模拟,以团队进行实训,实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网上调研、网络营销策划、网站建设和网站推广、成果展示等。

学生首先进行网上调研,通过调研确定网络营销的项目。主要采取网上调研的方式,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信息。要求设计一份网上调查问卷,3-5个问题,搜集一手资料;通过搜索引擎等搜集二手资料,可以采用传统调研方式予以必要的补充,最终形成一份简要的调研报告。

通过调研,学生确定网络营销的项目,并进行网络营销策划。具体包括市场分析、企业简介、企业网络营销目标确定、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设计、网站规划及推广和企业网络营销费用预算等内容。其中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设计应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服务策略、个性化策略以及跨部门营销策略。

做好网络营销策划后,学生要进行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由于本课程是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并未系统学习网站建设相关知识,因此要求学生做网站、设计网页不须要太复杂,静态页面也可,主要是看页面布局、内容安排和主要功能。如果不能做出网站,能画出网站结构图也行。要求学生采用多种网络工具进行网站推广,如利用分类信息、企业黄页、供求平台、论坛等免费资源广泛信息;注册搜索引擎,采用竞价排名;使用邮件列表为客户订阅信息;制作网络广告在自己网站上,并与其他企业(组)做广告交换;与其他企业(组)网站做友情链接;在新闻组或BBS上发帖等。

实训中要求学生将流程中的每个工作环节与理论学习的各个章节的内容相对应,从而将课程内容与实践操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当学生完成整个任务流程后,也就相应地熟悉了网络营销的整套课程知识。

五、结论

在市场营销专业进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有别于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由于网络营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本人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尝试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及实训教学进行探索,使网络营销的教学方案得到了优化。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们普遍反映对网络营销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实操能力大大提高,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也显著增强。当然,其中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有待深入地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报告.省略nic.省略/.

Exploration of the network marketing course teaching in the marketing speciality

CHEN Xiao-qin

(Changjiang normal college,Chongqing 400080,China)

电子商务实践报告心得范文4

本文在总结了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在教学内容、课程安排、教学方法、教材选择、教学手段和成绩评定等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6年多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一些心得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以期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要求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关键词:

经济法;改革;课程;教材

一、经济法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对经贸类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经贸类专业知识,社会、企业需要的是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懂经贸类专业知识,懂法律,会英语和计算机的高素质复合技能型人才。而我们在毕业生的走访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淡薄,在职业生涯中遇到各种困境,无法用法律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尤其是我们经贸类的毕业生,在经贸活动中如何甄别不合法竞争行为,商务谈判过程中商讨合同条款,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尤为重要。所以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将《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经贸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经济法》该门课程涉及了众多法律知识,如:公司法、企业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证券法等众多知识,基本已经覆盖了日常生活及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经贸类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基础薄弱。经济法是一门专业性、理论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必须有法律基础和一定的法学理论知识,虽然他们在大一有开设《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公共课程,但是此门课程开设在大一的第一学期,且课时量非常少,一般为周二课时,共计32课时左右,如此少量的课时,老师只能给学生普及一些大众的法律常识问题。如此一来,高职经管类学生在没有接受系统的法理知识学习,逻辑思维训练的情况下,直接接触经济性、专业性较强的法律条款知识,理解,接受程度上有很大的偏差。

(二)涉及法律知识众多,缺乏专业针对性。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一般规定为76个课时,周4的课时量,而此课程却涵盖了劳动法、合同法、公司法、企业法、证券法、房地产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数十部法律知识,基本每部法律几乎都是蜻蜓点水而过,由于时间关系老师无法将知识进入深入,也很难拓展案例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缺乏系统性,且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基本了解。另外高职老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之外的工作也许多,没有足够的时间针对每个班级,每个专业精心准备授课。这样一来,老师们并没有把学生们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甚至于有可能浪费时间学习了他们将来职业生涯中不需要的知识。

(三)教学手段不够先进。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老师们的信息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时代已经终结,虽然老师们虽然已经逐步摆脱粉笔,黑板,但是仍然停留在单纯的使用PPT上,还没真正的利用信息化教学,“微课”、“慕课”仍然停留在报告、计划当中,没有付诸使用。并且部分年龄偏大的老教师们认为技术信息化手段对于他们而言非常吃力,排斥使用信息化教学,而部分年轻老师认为做“微课”“慕课”占用太多休闲时间。这些都给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推行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四)成绩的判定方法不够合理、科学。目前《经济法》课程的成绩给定方式仍停留在最初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模式,简单考试模块:选择、判断、案例分析,老师期末给学生划重点,背习题,就能顺利通过考试,却无法判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法律知识。

(五)授课方法墨守成规。《经济法》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的特性,且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老师在课堂均注重理论教学,采取满堂灌的形式,由于授课场地、时间、师资力量等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忽略《经济法》教学中的实践这一模块。老师只能简单的传授法条,解释知识点,分析以往试题或是讲述简单案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环境下的学习非常容易遗忘,只有真正运用过得知识才能终生不忘。

(六)教材选择过于不具有适用性。市面上《经济法》教材品种繁多,既有适合本科经管教学的,也有适合高职类经管专业教学的,还有适合不同专业的针对性的教材。但是老师在选用教材的时候往往首先考虑自己沿用多年的教材,不愿意选取新教材,因为那样老师要重新熟悉书本内容,重新做课件,老师不愿意加大自己的工作量。(七)案例选取的过时性。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过企业工作经验,所以不得不从书本、其他教材选取案例,继续和学生们讲述着“小明”的故事、“张三”的纠纷,这些书本节取案例存在一定滞后性、脱节性,且因为案例的不真实性往往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

三、《经济法》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必须有专业针对性。《经济法》教材设计内容繁多,但是无外乎经济法总论、竞争法、组织法、社会保障法四个大的模块,我们老师在授课时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挑选模块重点讲授,如市场营销专业应重点讲授竞争法,教授学生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如何甄别不正当行为,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消费权益,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工商管理专业则应选取组织法模块,劳动法、公司法、企业法律,讨论公司的组建构造过程中应该如何控制法律风险,以及运营过程中法律问题;电子商务专业则建议换教材,选择《电子商务法》教材重点教授网络运营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法律制度。在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都应重点讲述的模块中也应当结合各自专业选取侧重点,如合同法是两个专业都必须掌握的重点,但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则应当重点从法律角度学习如何把控买卖合同谈判过程中的风险,及其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抗辩,及违约的赔偿及处理等问题;而工商管理的学生则应侧重劳动合同方面,如何签订劳动合同,保护劳动合法权益相关知识。

(二)案例、讨论式教学应加强。在授课前,老师必须要仔细研读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弄清楚,我们需要培养具备什么素质的学生,经管类的学生《经济法》课程的学习不在于掌握多少具体法条,而在于法律意识、观念的培养,及其与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的运用。案例讨论,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知识点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消化。

(三)加强现代信息化教学的运用。现阶段,“微课”“慕课”等各类信息化教学手段迅速发展,且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微课”可以把“低头族”碎片时间利用起来学习某一个知识点,“慕课”让学生们足不出户享受世界最优秀的教学资源,如果老师们在停滞不前,那势必会被社会淘汰,“微课”“慕课”的发展不是取代教师这个职业,而是让最优秀的教学资源得到共享,也督促我们老师们不断的学习,不断地进步,不被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

(四)提倡“双师型”教师,实行“走出去,引进来”政策。法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对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均要求很高,尤其是对社会热点法律问题的理解及处理,如果我们的教师积极地参与企业的法务活动,社会法律援助,利用假期前往律师事务所、公检法机构跟班学习,不仅能加深教师的法律理论功底,更能提升教师法务实践能力,从而获取第一手的经管类法律案例资源与学生分享。另外,我们也可以聘请律师、公司法律顾问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讲座、讨论分析、授课等多种方式互动交流、教学。

(五)成绩的判定方法应更具时代性,科学性,过程性。首先我们要摒弃简单的一卷定成绩的模式,必须把整个学习过程纳入考核,学生的出勤表现,听课情况,讨论能力,案例分析能力都应纳按照各自比例纳入考核,这样才会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另外,我们可以开展模拟法庭,通过法庭表现,对案件的称述,分析,发条的运用来判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或是采取专题小论文的方式给予学生最终的成绩,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而不是仍然停留在简单的记忆。

参考文献:

[1]吴敏等.案例教学法在财经类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2001,04.

电子商务实践报告心得范文5

关键词:浙商文化;高职;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邱雷鸣(1982-),男,浙江衢州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4-0030-04

随着创业作为国家战略的提出,社会各界对创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创业活跃程度不断提高,出现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众创”现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时代要求,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任何创业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与地域文化、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形成的创业文化密切相关。创业文化教育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创业文化的视角,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研究如何将富有创业文化特质的“浙商文化”融入到创业教育,为提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水平提供借鉴。

一、创业文化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业的发展史,同时创业发展的过程也是创业文化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1]。创业文化是指与创业相关的意识形态、文化氛围,它包括人们在进行创业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心理意识和行为模式,主导着人们在创业活动中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创业文化会以隐性的方式作用于人的创业意识,从而影响人的创业意愿。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指出:“人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是最能发展并超越人类自身成就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伤的能力”[2]。

由此可见,不同的创业文化会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产生重要影响。强化创业文化教育,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创业文化,是激发大学自身及其师生群体创业意识和热情,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应是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在创业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不仅是教会大学生如何获得就业渠道和商业机会的知识与技能,更应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教会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深具创造性的社会人。

纵观世界上创业教育比较成功的大学均十分重视创业文化教育,注重文化传承及创新功能。通过积极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促进创业文化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互融互通,相互促进。以美国硅谷为例,在这个之所以能成为被公认的世界上最成功的高科技园区,被全球很多创业者看成是梦想变成现实的创业圣地,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事实上,硅谷的几乎所有创业成功者都是靠创新赢得了天下,而这些成功者在总结他们成功经验时提及最多的却是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硅谷的崛起最主要靠的是勇于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平等开放的创业文化环境和氛围。又如英国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Said Business School)也把失败作为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院长彼得・图法诺(Peter Tufano)认为“首先就是要不怕失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渠道。”同时,通过与所在地牛津郡(Oxfordshire)的1500多家创业企业有各方面的联系,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创业平台和人脉支持,另一方面也促使这些创业企业的文化融入校园,为牛津大学创造良好创业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3]。

反观我国的创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对创业教育理解存在偏差,价值导向存在片面性,往往把学生参加创业教育学习取得的分数、成功创办了多少个公司,企业盈利多少、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问题等作为评价创业教育成效的标准,导致创业教育急于求成,带有明显的功利化色彩,忽略了高职教育的文化传承及创新功能,直接导致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整体水平偏低。

二、浙商文化融入高职创业教育的意义

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民间创业最活跃的省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中诞生并壮大起来了一批创业者和企业家群体,他们组成的“浙商”在实践过程中积淀起了深厚的“浙商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天然的创业属性,其中所包含的自强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和团队精神是其核心,支撑着一代又一代浙商不断开拓进取。同样的这种文化对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学习浙商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创业意识

先有意识的萌芽,才会激发行动的开展。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如何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是开展创业教育的第一步。而“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是广大浙商能够一路发展的根本所在。很多人认为浙商经商的才能是天生具有的,他们对商机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并且在创业过程中非常善于把握商机,从中赢利,事实上,善于把政治嗅觉和商业嗅觉进行有机的结合才是浙商的真正的天赋。创业活动的本质是对于机会的把握,对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来说,除了要培养他们的创业的萌芽,能够有意识地丰富自身的创业知识、提升自身事业心以及开拓创新精神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宏观形势和政策导向的教育。

(二)学习浙商文化有利于学生提高创业知识和能力

创业是一项对个人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活动。在了解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金融财务、市场营销等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交流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除了通过一定的理论课程以及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创业文化环境的熏陶。实践表明,越是创业文化环境好的地方,越能激发创业者的创业热情,除了提供良好的知识环境和信息来源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有效提升创业者的创业素质。很多浙商都是从草根起家,他们没有资金和技术,缺乏专业知识,但是他们充分利用自身所学,潜心一个领域,不断学习创新,最终成为行业领军者。

(三)学习浙商文化有利于学生培养健全的创业心理

大部分的创业者是失败的,成功是偶然的,不成功是必然的,如何经受住创业失败的打击以及创业过程中巨大的压力是每一个创业者必须经历的过程。而很多高职的学生都是经历了高考失利的打击,他们怀疑自身的能力,不敢尝试、不敢创新,对于今后的职业发展也表现得较为迷茫,这些都阻碍着高职创业教育的开展。而“想尽千法百计、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的创业历程已经成为浙商精神的最好注解,通过在高职创业教育过程中,融入浙商文化,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起“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并且通过不断学习优秀的浙商典型,帮助同学们了解艰苦的创业过程,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浙商文化融入高职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作为地处浙江的高职院校,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充分汲取“浙商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秉承校园文化重要的育人功能,开展“浙商文化”教育,重在以“浙商精神”熏陶和影响学生,通过校园环境、创业课程、学生活动、师资团队、实践基地“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建设,探索了一条将富有创业文化特质的“浙商文化”融入到高职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创建“浙商文化”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实施创业教育的有形载体,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以及创业精神的塑造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院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突出浙商文化特色,坚持“软硬并举”,软、硬环境交相辉映,让广大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中时时、处处得到浙商文化的熏陶。

在软环境的建设方面:(1)搭建各类浙商文化宣传载体。如在校园网站建设浙商文化专题网、在学院微信公众号建设“崇商”专题版块、在校报开辟浙商文化专栏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浙商文化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良好平台。(2)举办各类浙商文化图片展以及“魅力浙商”故事展播,每次展览(播)都因为较高的质量和鲜明的特色而受到全校师生的欢迎。

在硬环境的建设方面:制定《校园环境建设规划》,着重突出“浙商”元素,在校园景观雕塑中,设置了胡雪岩、范蠡等浙商主题人物雕塑和镶嵌“厚德崇商”校训的文化巨石;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行政楼和学生寝室等地方,张贴以浙商名人为表现内容的宣传画。

(二)开设“浙商文化”创业课程

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实施创业教育必须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积极开发浙商文化融入的创业教育必修课、选修课或专题讲座,建立创业教育课程群,形成特色鲜明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开设浙商文化必修课,普及浙商创业精神。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浙商文化概论》必修课程。该课程包括浙商的发展历程及浙商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在教学环节中不仅有理论知识的讲解,也有浙商企业的实地参访,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浙商文化及其创业精神有很好的教学效果,配套出版的校本教材《浙商文化教程》,也因其鲜明的特色被浙江省委组织部列为浙江省干部读物。

2.开设与专业密切结合的专业选修课。将浙商文化中具有的创业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解决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问题。如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网络世界中的浙商》,国际贸易专业开设《跨境贸易的浙江实践》,农产品加工与品质管理专业开设《农产品深加工与创新创业》等。

3.开设在线网络选修课。学院建立了“新浙商创业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利用最新的慕课技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创业项目选择与方案设计、淘宝创业课程、职业生涯规划等创业教育网络课程30余门,方便学生随时学习。

(三)开展“浙商文化”社团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渠道。学院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以“浙商文化”为主题的各类社团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如开展“浙商大讲堂”。邀请浙商文化的相关研究学者、专家和优秀的浙商校友、企业家前来讲课,让同学们深入了解浙商创业基因;成立以弘扬浙商精神为宗旨的学生社团――浙商文化社。组织浙商文化专题网站建设,编演范蠡话剧、风云浙商话剧,举办浙商精神图片展,举办“魅力浙商”故事展播等;举办各类创业大赛。定期举办“挑战杯”、营销案例策划大赛等。围绕“浙商文化”开展的各类社团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敬商、重商、亲商、勤商”氛围,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增强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促进了学生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四)依托“浙商”强化师资团队

专业化的师资团队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直接影响着创业教育的实施及其成效。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没有创业实践的经历,因此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只能是“纸上谈兵”的理论知识讲解,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学院采用“双结对”的办法聘请了一批热心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浙商”担任创业导师,让浙商既与创业学生结对,又与校内创业教育老师结对。通过“双结对”,不仅加强了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的指导,增强了创业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也提高了校内教师的指导水平,解决了校内教师创业经验不足的缺点,优化了专业教学和创业实践的“双导师”型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

(五)建设“浙商”创业实践基地

学院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建设实践基地,将浙商文化融入创业实践。一是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建了5000平方米“浙商创业园”和32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浙商创业园”请进了50多家“浙商”企业,为学生与新锐“浙商”近距离接触创造条件;大学生创业园每年为近30家学生自主创业企业提供滚动孵化服务。二是与娃哈哈集团、阿里巴巴、都锦生集团等共建校外浙商企业就业创业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实习等实践活动,感受企业文化,体会到创业的艰辛和喜悦。

总之,“大学的创业文化,应该为学生的创业提供一种思维的可能。我们很难说一个比赛、一节课、一场讲座就能够构建起高校的创业风味,这应该是一个整体”[4]。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把“浙商文化”这一优秀的区域文化资源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元素[5],通过打造 “五位一体”工程,形成了以“浙商文化”为主线的校园文化品牌,被省委宣传部评选为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建设单位,人才培养质量也明显提高,学生的创业诉求非常强烈,涌现出一大批成功创业者,在浙江省教育评估院的综合了月收入、职业胜任力、职业稳定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多项指标的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与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连续3年排名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5位。

参考文献:

[1]刘波,周勇.高校创业教育文化根基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19):63-66.

[2]施永川.大学创业教育应为与何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81-85.

[3]张会亮.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创业教育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8(11):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