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科学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科学常识范文1
一、应用有效手段,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应用各种有效手段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重点难点上设疑,引起学生思考,根据化学实验即时情景设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可根据化学实验现象与己有的知识产生冲突或者学生凭己有经验很难判断确定时,切当地提出问题学生的探究欲望,很容易激发起来。
这样找准了学生的兴奋点和迷惑点,及时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内驱力,在学生探究心切的情景下展开探究活动,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另外,在进行实验探究时,教师要及时注意到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心理上的变化,更不要越俎代庖地当探究活动的主角,学生却成为旁观者。这会使学生思维被禁锢,使学生不敢有自己的思想,也不敢去尝试,逐渐丧失了探究的欲望。因为科学探究活动更注重是活动的过程和学生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二、敢于猜想,合理猜想
猜想是科学探究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科学探究活力,就是让学生先猜想,再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的正确与否。猜想的结果决定了科学探究的方向,也影响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方式。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的过程就是对头脑中己有信息与提出的问题进行对照分析处理和加工合成的过程。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不但要多鼓励学生进行猜想,还要要求学生说出猜想的依据,这样,不断促进学生猜想的合理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的能力,也带动了其他同学的猜想能力,提高全体学生的猜想水平,例如在“燃烧的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会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许多因素,如:燃烧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燃烧要有空气;燃烧要用火焰去点;燃烧的物质必须是干燥的等等。虽然其中的一些猜想并不都正确,但作为一名教师,要让学生敢想,然后能把想到的表达出来。当然在课堂上由于时间和器材的限制,对学生的猜想,适当引导把握一个“度”,对有些猜想的验证可以留给学生课外去进行,这样不但把科学探究活动扩展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也可以让学生去自由的进行探究活动。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精心设计实验,培养操作能力
在进行实验探究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己知的条件和信息,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制定来自于根据探究问题所提出的猜想,根据猜想可以明确探究活动目的,辩明探究活动的条件,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猜想与设计具体化、程序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分析该探究活动要解决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有几种解决的方法,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探究要求,选择最佳的探究方法,然后根据所选择的方法,确定实验器材,按这些方法的逻辑关系,制定出探究实验的操作步骤。
四、全面记录实验现象,学会分析归纳
实验现象是科学探究中学生获得的重要信息,是学生作出判断的重要依据。要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全面的观察,在实验操作前,对实验现象也要有一定的预测,必要时可以在进行实验探究前设计并绘制好用于记录实验的表格,以便在实验时能够简单快捷地,并全面地记录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例如:只要实验中涉及物质燃烧的现象,不外乎放热、火焰的颜色、气味、是否出现水雾、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等现象描述,有时可以通过表格中各实验步骤的不同现象,容易找出探究活动的本质的关系,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当然,要让学生认识到实验现象并不等于实验结论,实验结论是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归纳的结果,因此,实验现象的描述应该客观、真实,要如实进行记录,而不要去套搬有关资料的实验现象,探究活动不怕失败,若失败了更要认真去分析,总结失败的因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
五、发挥团队合作力量,促进自身素质的发展
初中科学常识范文2
关键词:初中数学;翻转课堂;应用教学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教学过程中采取一种机械重复的训练方式,往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考、归纳的机会少。面对以上问题,如果在教学中大胆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能很好地克服这些问题。那么,怎样利用翻转课堂进行初中数学教学呢?本文通过翻转课堂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尝试应用,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翻转课堂改变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方式
(一)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大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课外或在家以轻松的氛围中看教学资源,相比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时学生必须注意力必须十分集中,否则就会遗漏知识点或跟不上教学节奏。课外或在家学生可以自己掌握观看视频的节奏和进度,预习时掌握的知识点采取快进或跳过,没懂的知识点选择倒退反复观看,还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同时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教师和同伴交流。它具有巨大的灵活性,可以让学生提前学习或事后补课,做到课程和活动两不误。(二)学生互动学习形式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注重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有了机会与学生交谈,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实现了真正答疑解惑的目的,在批改完学生作业后,教师可以截选到部分学生出现的相同的问题,然后组织这部分学生成立辅导小组,为他们举行小型讲座,这样做很好地查漏补缺,给予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指导。同时,当教师利用参加学生互动时的机会观察到学生的能力和优势、劣势,创造空间让学生发展起互补性的协作学习小组,让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这样同龄人之间更容易交流和学习。
二、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课堂设计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预设教学环节,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教师精心编制好资源,并且将资源共享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校讯通平台、班级QQ群或网络个人空间与微信等便于学生学习的网路上,还可以给学生介绍名师课堂、空中课堂、在线课堂等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资源。当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教师要成为学生获取资源、处理信息、应用知识的便捷资源库。如在学习投影这节时,教师制作好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相关的定义、特征的微视频,编写好课前以定义、特征相关练习,课中以作图、应用相关测试题为主,课后以作图、应用的拔高拓展思考题为主,这些都提前共享到网络上。
(二)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前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源,灵活安排时间观看教学视频,自学所学的内容。观看视频的时候,可以依照自身的学习情况,自己设置学习进度,对视频进行暂停或回放,并做好记录,完成课前练习。经过自主学习之后,学生对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完成预习练习,初测预习效果,这个环节也可放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完成。期间老师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并且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自学,尝试完成检测性练习,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练习情况展开针对性讲解。学生在家或在课前10分钟在老师指导下阅读课本,看微视频,完成课前练习,记录不懂的问题,为老师讲解,师生、生生互动做好准备。
(三)师生互动,内化课堂知识学生自主学习后,就出现了共性的、预设性的和生成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多样的互动形式,比如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对共性的错误,教师要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要补充。此时,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同时也不能忽略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要做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而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小结、归纳、提高,由实践上升到理论。教师要将多样评价方式贯穿于课堂,及时鼓励高效地完成任务的小组,随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为了不分散学生注意力,对“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做他们的“指南针”。例如在学习投影这节时,首先学生自主学习投影的定义、画法、性质后,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自测题后出现的共性的、预设性的和生成性的问题进行解答,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由会的学生来解答,或者把问题下放到小组进行解决,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展开互动,然后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的定义、特征、画图注意事项、计算方法等,全过程教师贯穿对学生激励评价。
三、翻转课堂教师必须思考的几个问题
课堂要翻转需要很多的改变和付出,教师尤为重要,相比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翻转的教学教师要花更多的功夫,特别是翻转的初期,教师要思考怎样让学生课前有学习主动性?提供怎样的网络平台让学生去学习?准备哪些让学生利用的教育资源?课中如何设计,如何组织多变的课堂?以哪种形式去组织学生探讨交流?利用那些教学方法和工具?课后,如何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出“成果”?这些都是老师应用翻转课堂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翻转课堂的评价反馈
翻转课堂的评价机制是多元化的,教师根据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作业和自测题情况进行个人评价,课中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进行小组评价。在课后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在一堂课采取形成性与总结性相互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师还要根据综合评价情况来获取教学反馈的得失,据此为今后展开类似活动提供有益的指导意见。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必将成为未来知识学习的重要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46-51.
初中科学常识范文3
1、建立学友型师生关系
政治教师应实事求是地摒弃知识权威的陈旧本位意识,积极建立学友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开展些师生互学、角色互换活动,多给孩子们展现自我的机会,多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提出问题。罗杰斯就曾说过:“教师首先需要对人寄予深信。如果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那么,我们就会允许他有选择他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机会。” 初中生有着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对周围的事物有着特殊的敏感,甚至教师不经意的一言一行都能引起他们情绪的较大波动。因而,教师在走进课堂时应精神饱满,仪表端庄;教学时,富有激情,能运用生动的语言辅之以诚挚的情感、形象的体态、丰富的表情,这样必然会由浅入深地“感染”学生,引发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2、创设情景
一是通过媒体创设情景。运用图画、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的情景要形象、逼真,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获得如见其人、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从而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了解世界。例如在教学《关注失学儿童》时,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先是展示了希望工程“小女孩渴望学习”的宣传照片,再配以声情并茂的讲解;然后播放影片《一个都不能少》的片段。宣传照片中小女孩渴望学习的大眼睛,还有影片中山区学生简陋的学习条件以及孩子失学时的无奈情态,都深深地刺激着学生的心灵。许多同学还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眼泪,纷纷表示要帮助失学儿童和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好好学习。这样的情景设计无疑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是角色扮演进入情景。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故事、事件的情节,扮演各种社会角色,领会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体验相应觉得色的感受,练习“承担”相应角色的义务,学习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所应有的态度和所需的能力。如:在教学《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时,采用了活动《盲行游戏》。让一个同学扮演“盲人”,另一人为盲人的“拐杖”,“拐杖”用丝巾把“盲人”的眼睛蒙住,让其在原地转三圈,然后由“拐杖”带领他穿越有障碍的路线,“拐杖”不可说话,只可用肢体语言给对方暗示,完成后交换角色。
3、辩论
初中生虽然年龄小,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已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他们的知识、能力超乎教师的意外。为了上好辩论课,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确立辩论题,如:“父母是否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然后再确立正方和反方的同学,让同学们课后广泛收集有说服力的资料。上课时,先让正方、反方的同学集中一起发表言论,让他们各推出四位能说会道的同学上台辩论,辩论时,老师可充当主持人,也可以请政治科代表做主持人。辩论切忌走过场,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一样,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辩论课上,同学们不仅掌握了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下课时,同学们总是言犹未尽。
4、阅读、讨论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定的材料,使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认识与情感的统一。问题通过争辩,就会更加明晰。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就阅读的材料,就某一观点、某一现象发表见解、做出评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由“静听”的记忆变为热烈的“辩论”。如教学《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课中讲述依赖的危害性时引用了以下一则材料。
1983年出生的魏永康两岁就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4岁具备初中文化水平,在小学只上了二年级和六年级,1991年10月,8岁的他就跳读到了县属重点中学。13岁时,以高分考进湘潭大学物理系。在湘潭大学的4年时间里,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领略了他的超常智力,同时也感受到了他的与众不同。魏永康的学习让人们放心,但他的性格却让老师担心。在他的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没有交往,没有自立。基本的礼仪和与人交往的规则,他一点都不懂。为了安排他的大学生活,他的妈妈陪读了四年。2000年,17岁的魏永康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院,这一次妈妈不能跟在身边,永康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2003年,他不得不从中科院肄学,回到了老家。
学生阅读后,以课堂所学内容为中心,说课本、说自己、说生活,深深地为材料中的主人公惋惜,体会到自立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这个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
5、生活的体验
初中科学常识范文4
在复习中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转化章节复习
我们教师在复习过程中,不仅应该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典型的例题进行反思,而且还应该重视对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由“量”到“质”的飞跃这一转化过程。按常规的方式进行复习,通常是按照课本的顺序把学生学过的知识,如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和性质等原本地复述梳理一遍。这样做学生感到乏味又不易记忆。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复习概念时做到:
1.点面整理,让学生在复习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现在新课程的知识点教学都是分模块出现。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特点之二是“通”,融合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因此,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
2.捕捉错误,让学生在复习中治标更治本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它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第一种类型:感知粗略导致的错误。这种错误是相当普遍存在的,很多学生往往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就急于动笔,根本不静下心来进行深层次的考虑,而是大笔一挥,草草了事。这也许是他们心理不够成熟的表现吧!
第二种类型:知识混淆导致的错误。数学知识很多是相联或相似的,而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混淆,导致做题出错的现象屡见不鲜。
第三种类型:不良习惯导致的错误。如解题不规范,喜欢跳步骤、心算,认为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却不知加大了大脑的思维强度,增多了失误的机会;解题中求得结果后不去进行验证,从而常常导致错误。
3.知识拓展,让学生在复习中温故而知新
数学是一门注重知识延伸的学科。复习课的关键是要使学生在复习中把旧知识转化,并产生新鲜感,努力做到缺有所补、学有所得。教师将旧知创设在一个新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上复习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复习课上感受它与新授不同的另外一种风景,让他们感受复习课的魅力,在“趣”中巩固,在“乐”中练习。
4.分层教学,分层练习,让每一个学生在复习中各有收获
数学是一门具有弹性的学科。传统复习课,教师往往“一刀切”统一要求,或者把视线集中停留在中等或中等偏上的学生身上。这样的安排极大地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造成了“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局面。因此,更需要教师在设计复习课内容时精心选题,实施分层教学,针对性地调控练习难度,使复习内容既有统一要求,又能照顾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实际,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复习内容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
二、变化例题讲解
复习课例题的选择,应是最有代表性和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习题。应能突出重点,反映大纲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例如,在复次函数的内容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题: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0,0)与(-1,-1),开口向上,且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2。求它的解析式。因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由题意画图后,不难看出(-1,-1)是顶点,所以可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式y=a(x-h)2+k,再求得它的解析式(解法略)。在数学中我对例题作了变化,把题例中的条件“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2改成4,求解析式。变化后,由题意画图可知(-1,-1)不再是抛物线的顶点,但从图中看出,图像除了经过已知条件的两个点外,还经过一点(-4,0),所以可用y=a(x-x1)(x-x2)的形式求出它的解析式。再对例题进行变化,把题目中的“开口向上”这一条件去掉,求解析式。再次变化后,此题可有两种情况①开口向上;②开口向下;所有有两个结论。由于条件的不断变化,使学生不能再套用原题的解题思路,从而改变了学生机械的模仿性,学会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了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在运动中寻找规律的目的。从而在知识的纵横联系中,提高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三、优化解题思路
一题多解有利于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可以优化学生思维,因此要将一题多解作为一种解题的方法去训练学生。在数学复习时,我不仅注意解题的多样性,还重视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解题思路和方法,提炼出最佳解法,从而达到优化复习过程,优化解题思路的目的。如; 已知m是方程x2-3x+1=0的一个根,求分式m2-2m+的值我先指导学生把m代入已知方程变形得(1)m2=3m-1,(2)m2+1=3m,把(1)代入所求分式中得再通分得最后把(2)代入上式就求出了分式的值为2。而学生们都是求出的值为两个无理数,再代入所求分式计算就很复杂了。可见在复习的过程中加强对解题思路优化的分析和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和思维发展,能为学生培养严谨、创新的学风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做好习题归类
初中科学常识范文5
一、“尝试活动”可使数学课堂更具“魅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关系的辩证过程。首先,在教师和学生的头脑中,从始至终应有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这种目标不是形式上的读目标、看目标,而应是学生从教师根据教材,结合教学目标设计的“尝试活动”,通过尝试、探究,最终解决问题,掌握知识,达到目标,是一种思想上的最终融合与统一。在教学中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自觉掌握知识的前提因素。教师的作用不能仅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先进的、实用的学习方法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故教师在备课时应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而就目前教学的现状来看仍存在不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讲例题,学生依样做习题,这便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既造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不充分,同时也挫伤了学生自由探索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是不利的。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人们只有通过练习解决问题和努力发现,方能学会发现新的探究方法……”。他提倡“发现学习”,重视培养学生发现的态度和方法。在通过多年数学教学实践,我发现在数学课堂中精心设计“尝试活动”,它恰好可避免以上出现的不良现象,而又与布鲁纳所提倡的观点相吻合,因为“尝试活动”过程便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是学习方法掌握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这种方法还弥补了讲授法的不足,使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更具“魅力”。
二、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尝试活动”
教师通过“尝试活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共同参与下的“重新发现真理”的过程。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认识过程,当然,这需要教师深研教材,精心设计,因为要设计出一个效果好的尝试活动很不容易,设计时既要考虑新课改对教材的新的要求,还要考虑所面对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当然,一旦设计出了效果很好的尝试问题组,于教师、学生都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一种理性上的升华。诚然,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探索、追求、检验、改进,才能不断提炼出一个个成熟的尝试活动方案。
尝试活动的设计,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从教材实际出发,还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同时要注意尝试点的选择,尝试问题的提法都要把握适度,不能太难,否则,有可能将学生引入误区,反而影响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倘若问题太易,学生的思维不能得以充分激发,也不会有预想的效果。故在设计尝试活动时通常应注意以下几个功能:
⒈迁移功能――使学生通过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⒉铺垫功能――使问题的探索由易到难,层层推进;
⒊转换功能――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改变以概念出场的模式,采用新的形式吸引学生,激发思维;
⒋延伸功能――使学生通过尝试获得新知识,并能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当然,数学课中的“尝试活动”的设计也不可局限于以上几种功能。“尝试活动”本身也是一种有待探讨的教学方法,无特定的模式。
尝试活动常用的设计思想有:验证观察、变式分层、分类归纳等。
三、“尝试活动”的过程
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知识的“尝试活动”,应由教师主导组织,事先从教材出发,选择好尝试点,设计尝试过程。进入课堂,向学生提出某个数学问题,然后依次出示一组分解性的尝试题,指导学生独立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学生在解决尝试题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或适时点拨,让学生一步一步通过归纳、演绎,直到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
让学生参与探究知识的“尝试活动”大体可概括为四个阶段:
⒈提出问题――向学生提出某个数学问题;
⒉探究猜想――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须通过观察、思考、试验、归纳、类比、概括等活动,使之一般化、抽象化,形成猜想或假设;
⒊证明结论――通过回顾已掌握的概念和知识,求解出问题的结论,这样便可获得新的概念、知识,丰富了原有的知识体系;
⒋新的概念和知识的应用。
四、“尝试活动”的效果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尝试活动”,运用“尝试教学法”的实践中,我逐渐领略了它的基本要素,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建立在引导全体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发现它至少有以下一些效果:
⒈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探究与尝试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活动,首先,它使全体学生面临新的问题挑战,能很快进入问题情境。在各自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尝试探索结论时,它便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增强学生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能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⒉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由于一开始学生便在教师设计的尝试问题中进入问题情境,然后学生以探究数学知识进而掌握理解数学知识,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而且掌握了一整套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将来遇到类似问题便能迎刃而解、游刃有余。
⒊有利于记忆和运用。因这种掌握知识的过程是由学生本身参与的,掌握知识的印象也就比直接“灌输”的更深刻,理解也更加透彻,经久不忘,在遇到新的问题情境时,能灵活运用。显然,这种尝试探索的方法优于传统的验证法。
初中科学常识范文6
一、正确确定思品教学活动化目标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由于教师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实施的教学未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与思品教学活动化目标的确定有关。
首先,目标要有针对性。有成效的活动应有意识、有目的,教师必须正确了解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真实内心及行为表现,从而使教学目标更现实,更有针对性。
其次,目标要有发展性。即活动目标的提出应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为了使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至少应该确定学生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教师要使活动目标落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就如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实。这样的目标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要学会创造性的处理教材
教学是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是教材的再创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提高解读教材、分析教材、整合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根据教材需要合理、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教材;既要充分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功能,又不能简单地重复教材,而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超越教材。
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有教育作用。中学生自己所处生活和学习环境是思品活动化的极好素材,充实教材内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学习第八册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学生已经初步懂得和了解了网络学习和交往知识。但是,网上交往与现实交往一样,有精彩也有无奈。遵守网络交往的规则,我们就能走出荒原,走向景色旖旎的地方。然而,如何选择网络阅读?怎样进行网络阅读和交往?我在网络教室组织的教学活动有:交流阅读体会,比一比读好文章与读不良文章的不同后果;学生推荐好文章,说说理由;制作阅读卡片等,指导阅读应该讲究一定的方法;让学生上网阅读,学会进入正确操作怎样挑选合适的文章来阅读及下载名言佳句。关于交往让学生现身说法谈谈自己交网友的体会和遇到的困惑,最后学生一定能得出结论:谨防网络交往陷阱。这样,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由“纸上谈兵”走向“实际演练”,学生就有了更多自主活动的机会,拓宽了选择阅读的途径,培养了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善于抓住这些来自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道德需要、思想困惑,以及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原本“纯而又纯”的书本教学“鲜活”起来。
三、灵活选择活动化教学方法
思品课的教学宗旨,是通过“教”和“学”的活动,把思想道德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需要,从而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模式上大胆创新,选择最佳活动化的教学方法,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更多地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增加课的开放性、实践性、活动性、自主性。
(一)注重学生的实践性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活动化思品教学要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打破传统教学时空方面的限制,可在教室外进行教学,进行调查、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
如第九册第四课《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中的一节关于保护环境,要求学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我国环境的现状,以及如何实施保护环境,可让学生广泛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先了解这方面的有关知识和存在的严重问题。教师可引领学生在校内外实地考察调查,首先要求学生观察校园内学生破坏环境的行为,如随意丢弃废纸果壳等,然后到校外调查走访,由于双沟工业区的钢铁厂较多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学生很容易形成结论和共识,这样学生对我国目前的环境现状及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调查走访讨论质疑,学生就会主动地行动起来,如不再随意丢弃废纸,能亲自捡拾废纸,到校内外宣讲我国环境现状及环境污染的危害。学生最后清醒地认识到,切实保护环境,不仅要注重当前的发展,而且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这些教法应该说比在课堂上的空洞说教有效地多,“后劲”更足,更有利于学生认知明理并内化为行为。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