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理念范文1
1.德育理念落后,存在重共性、轻个性的倾向长期以来,学校在中考、高考的升学率压力下,再加上德育工作难以量化,对德育工作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倾向,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生学科成绩上,导致德育工作在学校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另外,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管理者、德育工作者并没有正确认识到德育的含义、特征、标准,仅仅把德育当作管制学生、训练学生、维持纪律、整齐划一的“代名词”。在许多教育者眼中,唯命是从、老实本分的学生受到赞许、认可,而有个性的孩子则被视为异类。“主流”“正确”“统一”这些标签几乎成为德育的核心目的,程序化、模式化、标准化是学生评价的基本特征,至于学生的道德认知是否端正、情感强不强烈、行为是否养成反而不重要了。这样做的做法,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造成学生依附感强,没有主见,思想僵化,缺乏创造精神。“好学生”则丧失自我,成为教师的“应声虫”,“差学生”则丧失自尊,自暴自弃。
2.德育手段僵化,片面强调灌输、限制和防范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经内化等一系列心理机制自主建构的。由此我们应认识到,受教育者只有主动接受教育,主动对自己施加教育和影响,才能实现教育目的。再加上德育不仅仅指向知识,还包括情感、态度、行为、意志、信念等更广更深层面的内容,这种主动性在德育过程中就显得更加重要。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是非观念,若适当地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去思考、认识事物,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往往更能深入人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当前的德育实践中,却存在着片面强调灌输、限制和防范的倾向,忽视学生的自我感悟、体悟及自主建构,把内涵丰富的德育工作窄化为单调的知识学习,把丰富多样的德育手段僵化为枯燥乏味的课堂说教。这种僵化、灌输式的德育方式忽视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教师的“主导”异化为“主宰”,严重影响德育目标的实现,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德育内容狭隘,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德育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一般而言,包括道德养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公民教育等多项内容,且每一项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从教材方面来看,几乎每一项都有所涉及,但在现实德育实践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德育内容却存在失衡的现象。道德养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德育中占了极大的比例,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公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在很多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由于专业师资、场所的严重缺失以及理念的落后,心理健康教育有名无实、形同虚设,这在心理危机事件频发的社会大背景下亟须改进。在现代社会,大规模的城市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主政治的迅速推进催生了新的道德观念,这些观念是处理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依据,而这些需要公民教育的培育。在这方面,很多中学还没有充分重视起来,从教材到师资,从理论到观念仍然十分匮乏与落后。
二德育工作的突围路径
中学生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造成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家庭、教育者、学生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从而达到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目标。
1.更新德育理念,突破僵化模式,倡导个性化教育青少年正处于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将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健全人格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育理念上,教育者要把学生看作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命个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要把学生视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家长或教师的附属品;要相信学生有自我成长的原始动力。在教育方法上,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不搞训斥式、灌输式、保姆式教育,提倡暗示性教育,重在引导和点化。教育者要创造自由民主的教育氛围,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与尊重。首先,要通过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记》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对喜欢篮球的同学,教师不妨参与其中,然后借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对崇拜马云的同学,可借势培养他正确的财富观。其次,要对学生有足够的理解和包容。包容过失、叛逆,引导他们大胆探索,开拓创新。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张扬学生的生命个性,多一分包容,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关爱,就会使学生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就能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人。
2.拓宽德育途径,避免空洞说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早在200多年前,现代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就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性教学”的原则,即学科教学中要贯穿道德的培养。然而,即使到现在,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几乎还是专门的品德课、政治课的专利,而且讲授法一直是德育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德育涉及的不仅是认知问题,更主要的是态度、情感、意志、行为问题,仅懂得是非对错、真假美丑不是德育的目的。因此,必须拓展德育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将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纳入到德育工作者的范畴之内,人人具有德育的职责,所有课程都具有德育功能,一草一木都要发挥德育的作用。要大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减小课堂讲授的比重,加大讨论式、研究式、考查式教学的比重;拓展教学组织形式,将班级授课、小组教学、个别辅导、现场教学结合起来;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重要作用,将电视、电影、多媒体在德育中的巨大作用发挥出来;重视校园新媒体的建设,把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建成德育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如可以鼓励学生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等,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发形成内心的道德体验,构筑健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德育理念范文2
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永远是脚踩大地,仰望星空。脚踩大地是因为教育必须扎根实践,仰望星空是因为教育必须执著于人类的理想、理想的人类,而“德育银行”的新德育理念正是为了实现道德教育的理想而在实践中的探索。“德育银行”模式希望借鉴经济形态,化灌输式德育为活动式德育,弃结果性考核为动态性激励,转学校德育为社会德育,最终实现“解放教育对象”和“提升教育对象”的双重教育使命。
德育过程要有“隐形翅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被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故而,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就是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就是德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德育内涵的基础上,在工作中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改变当前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德育的状况,淡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在充分的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的内容,实现学校德育的终极目的。因此,我们要换一种方式,给德育插上“隐形的翅膀”。
关键词 一:情景化
情境化要求学校德育的信息输出,应融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中,尽可能以自然的方式,从学习、社会实践甚至娱乐,对物质环境、精神生活甚至人文氛围,在看似自然的表面下昭示着教育的内涵,减少刻意的人为痕迹,注重创设情境和氛围以促使个体产生内在的需要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主动去实现教育的目的。
参照银行这一经济形态,学校开设了面积达100多平方米的“德育银行”服务大厅,为全体师生提供分数查询、评价录入、数据分析等服务,动态展播最新德育评价条目。同时接受各类投诉建议、收播校园各类信息、补办校服校牌、办理学生证件、提供保险咨询并提供值班服务,学生在这里如置身于真实的“银行”。“德育银行”服务大厅以其强烈的生活化形态,打破灌输式、直观性德育教育的藩篱,实现德育过程的自然化,为学校德育营造了良好的生态情境,已经成为我校德育管理的重要阵地和窗口。
关键词 二:自主化
充满时代变革气息的当下,青年学生总是热衷于探索。我们可以适应他们要求独立自主探索个人发展、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愿望,放下“为师”的架子,尽力使自己和学生处于“水乳”状态,借助不同的德育方式消除双方之间存在着的心理距离与对立情绪,同时在德育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达到教育的“自由”状态。
“德育银行”作为德育管理的一个媒介,成为引导学生自主教育、自我修正的杠杆。其运营以一个学期为周期,因此每学期初,学校会给每个学生200分的基础分,每个班级1000分的基础分。与普通银行一样,学生通过“账户余额”的多少以及“账户存取款”变动的对比,可以清楚地找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实现主动约束负面行为,从而学会克制、学会判断;同时,学生可以将参加实践活动获得的分值“存”入银行,增加自己的“信用度”,学会选择、学会坚持,逐歩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一个有发展的人,一个更自信的人,一个更快乐的人。这种以经济行为为外表的德育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使自我教育成为可能。
动态管理是德育工程的保障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优劣取决于系统诸项有机要素的作用程度。作为德育工程的实施者,光有好的材料(德育内容)是不够的,好的材料并不能保证构建出优质的工程,还取决于构建工程的工艺技术(德育的策略与方法)的好坏。从这个角度看,德育的效果和质量在于受教育者是否接受了教育的内容,表现出相应的、期望之中的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而接受与否,接受和表现的程度,取决于德育工作者所采用的策略与方法。多年的德育经验告诉我,动态管理是德育工程的保障。
关键词 一:活动化
“枯燥”“没意思”“老套”,说教式的德育常常给学生这样的印象。因此,一旦谈到德育教育,学生们总要“避如蛇蝎”,甚至以睡觉来“抗议”。如何扭转德育教育这一尴尬的局面?其实很简单,德育是“非教学性”的,其主要手段不应该是说教和灌输,而应该是熏陶。“德育银行”的做法就是开展多种多样的德育活动,把现实生活中不同价值观的冲突、社会道德困惑中的问题和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融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于社会实践。
以“德育银行”为载体,学校形成了德育活动体系,包括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常规活动如“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真情一刻、母爱永恒”摄影比赛、“看到老人摔倒要不要扶”辩论比赛等,非常规活动如针对新生开展“我的学校”活动,让学生自愿组合,进行分组调查,增强对学校的了解。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也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实行。活动化德育有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共鸣共振”,确保德育教育的落地。
关键词 二:过程化
摒弃结果性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是“德育银行”动态管理的又一特色。“德育银行”的评价考核细化到每一天,因此学生的“账户”数据每天都在更新。除了硬性分值,“德育银行”更注重对考核过程的反映。以备注形式,留下更加详细的信息,如加减分的缘由说明、老师的主观感受等。评价者可以充分发挥,评价内容不再是硬邦邦的条框,而是对某一事件的形象描述,内容更具体、更有人情味,从而形成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交流沟通,也为学校管理者提供更广泛的信息。
德育不仅是一个管理工具,更是传递一种人本理念;德育不只是一个对结果的奖罚,更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的动态激励。跳出德育看德育,以欣赏的角度,以多层的维度去评价学生、感动学生,才能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才能为学生创造性的成长、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分。
“开门”才是好的德育教育
“开门”德育最早源自美国。美国的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是学科教育的分支。因此,美国教育者认为德育不仅仅是品德教育,其境界更广博,应与学科教学、社会生活联合起来,形成开放式的德育姿态。延伸到我国的德育教育,开放式德育首先是网络化的,其次是社会化的。
关键词 一:网络化
在教育领域,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素养已成为一个受教育者的必备素养之一。这对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通过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进而推进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尤其是做到信息技术和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整合,是摆在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面前崭新而又紧迫的课题。借助信息技术,占领网络阵地,构建网络德育平台,是我校德育的新抓手。
“德育银行”实行全网化运作,既破除了“德育记录停留于人工记录”的传统枷锁,也打通了时间和空间对德育教育的限制。只要有互联网,德育工作者就能通过后台,用excel表格形式导出数据,并进行排序或筛选,如班级总分、学生总分、周班级总分、学期评分等,也可以直接在后台界面上进行点击排序,轻松掌握某一层次或某一类别学生群的相关信息,使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此外,班主任即使不在校内,也能借助网络平台,了解学生德育行为。
“德育银行”网上平台,实现了德育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网上交流学习的平台。“德育银行”以其独有的方式,时刻影响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使德育工作从单项传递到实现双向反馈,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信息化给学习、生活带来的变化,这一切都极大地增强了德育的吸引力。
关键词 二:社会化
对于学生品德的形成,学校的贡献率是有限的,家庭和社会往往作用更大。正因为如此,封闭的学校德育不利于学生品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学校“单打独斗”也难以形成良性的德育教育循环。学校德育教育者要重视德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重视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协同,形成多元的德育主体,让学校德育外延到社会,扩大德育的影响力。
在构建“德育银行”之时,我们就考虑到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资源力量。目前,“德育银行”的德育管理评价数据库面向师生、家长、企业,甚至向社区开放,他们根据权限大小查询到相关信息,如班主任可以查询班级所有学生的全部信息、家长可以查询自己孩子的全部信息、企业可以查询被指定学生的部分信息等。除了查询权,家长也逐渐拥有反馈评价权,可以对学生在家的德育表现进行评价和打分。这就使德育教育不再是局部的学校行为,而是立体式、网格式的社会行为,不再是学校“一枝独秀”,而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足鼎立的格局。
总之,在这个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社会里,学校德育以及精神文明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不能再死抱着原有的习惯思维不放,而应开拓创新,“刷新”德育理念,不断推出富有创造性、卓有成效的德育新载体和平台,强化德育的隐蔽、动态、开放属性。
人物简介
德育理念范文3
从人性化德育理念的“为人性”这一基本特征来看,德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学生是否掌握道德规范和道德律令,也不在于教师所传授的道德是否能够畅通无阻,更不在于单纯的德育活动过程本身,而在于作为德育对象的学生的道德发展与道德需要,也就是通过德育活动看是否促进了学生的道德发展和更好地满足了学生道德生活的实际需要,学生的德性成长和身心发展才是德育的最终意图。以激发学生道德需要为价值取向,就是要以学生道德发展和道德生活完满为根本旨归:一方面,在德育实践中我们不能任意以其他的目的和需要来代替甚至牺牲该目的,也不能把该目的作为实现其他什么目的的“附属品”,它应该永远是德育的本体性目的,是其他德育目的、价值及其功能得以顺利实现的前提与基础。惟其如此,人性化德育理念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另一方面,在德育实践中我们还要注意促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力所能及的、最大限度的道德发展和德性完满。
学生作为德育对象和德育主体,他们是一个个有思想感情的、具体而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单纯只顾及其中的一部分而背离了绝大多数的“人本观”,都是狭隘和片面的,对德育实践也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德育理念必须对每个学生都施以尊重、热爱和关怀。因此,人性化德育理念的实施必须坚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既不能以少数所谓“优等生”的发展而牺牲大多数“中等生”的发展,也不能以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而牺牲少数“优等生”的发展,而是着眼于学生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人性化德育理念的阳光和雨露,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的道德发展和德性成长。
2.以生活化和生成性德育素材为核心内容
人性化德育理念是一种充满生活性和生成性的活生生的德育,其德育素材和内容的取舍也应当以生活性和生成性为基本标准。一方面,德育素材和内容应当坚持生活化。德育必须回归学生的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把生活作为德育的来源和主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感悟生命成长的道德需要,用生活滋养人,用生活教育人,让道德重归心田,让生活中的真、善、美成为学生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因为“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的品德,改善、提升社会道德的”,“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无效。”另一方面,德育素材和内容应当体现生成性。
就本质而言,德育素材和内容本身其实也就是社会道德,而社会道德决不是一种超意识的“先验”存在,而是在社会性活动与交往中不断产生并随社会性活动与交往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传统德育把社会道德仅仅当作一种静止不变的、抽象概括的观念体系,热衷于以“理想化“”成人化”甚至“政治化”的纲目形式堆砌德育知识,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灌输,其实效性偏低在所难免。德育素材和内容其实属于一个动态的范畴,它源自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生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沟通理解的德育过程之中。惟其如此,德育素材和内容才是生动鲜活的,才是充满生命活力和人性魅力的,也才能够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最佳德育效果。
3.以对话、理解、关心和体验为主要方式
传统德育过于强调道德知识的灌输,从根本上是一种“人对物”的德育方式。这种德育方式“目中无人”,不可能实现德育的本真诉求。对此,美国教育家科尔伯格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说它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是因为真正的道德包括对那些可能处于冲突中的价值做出审慎决定;说它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是因为合乎道德的教学意味着尊重儿童正发展着的推理能力和对他们所学内容的评价能力。”基于此,人本化德育理念的实施一定要采取“人对人”的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理解、关心与体验,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有道德的人。
德育理念范文4
[关键词]自然教育;班级德育
“自然教育”的理念阐述了:学校不必刻意教化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然发展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唤醒和激励学生释放自然天性,将学生还原成自然人。我作为一名班主任,一直在德育工作中践行着自然教育理念,在无痕化的“自然教育”中培养学生善良的情感与良好的德行,实现人性的自然觉醒。
一、营造怡人环境,情感交流中自然熏陶
环境造就人。班级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如同种子的萌芽需要适宜的气候环境一样,学生品德的发展需要良好的道德土壤,才能让道德之树茁壮成长。我们需要营造一种怡人的班级环境,让学生欢畅舒心地成长。“自然教育”倡导尊重自然,给学生自然生长的环境。而适宜学生成长的自然环境应当是温暖怡人的,学生心情舒畅地在自然的熏陶中悄无声息地生长。怡人的班级环境需要宽松自由的人际交往氛围以促使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自然教育”应以尊重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自由;“自然教育”没有机械教训,只有赏识鼓励;“自然教育”是情感与思想的自然交流,在交流中得以共鸣,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从而实现道德情感的提升。营造怡人的环境要求班主任要善于“亲民”,能够主动放下权威,授予学生“主体”地位,处理班级事务能与学生民主协商,不要把思想强迫灌输给学生,不要限制学生的自由。教师要和蔼可亲地关爱学生,放下身段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打成一片,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我和学生课上是师生,课后是朋友……我经常在课间和学生一起游戏,在游戏中与学生聊天谈心,或聊家常,或谈学习,或谈理想,亲密的交流在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给学生传播了正能量,让他们得到自然熏染,使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丰润了善良正义的道德情感。
二、亲历真实体验,后果尝试中自然醒悟
自然教育理念认为:对于学生偶然出现的问题不必训诫,可以采用“自然后果法”来帮助学生纠正,让他们在后果尝试中自然地感悟。“后果尝试法”是基于实践的德育手段,让学生亲历真实活动过程,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感悟,从而吸取教训、积累经验、获得品德的提升。“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实践会为你解决”——我深谙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实践体验胜过空洞的说教,有效的班级德育要远离说教式的灌输,要给学生创设实践平台,让他们在丰富的活动中尝试成功或失败,从而获得自然真实的感悟,从内在纠正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为了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我在班级管理中经常为学生创设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后果尝试中自然醒悟,自觉地自省、自纠。例如,班上有几个男生不能与其他同学和睦地相处,在一些集体性活动中更不愿意主动与同伴合作……我对他们进行过几次说理教育,但收效甚微。于是,我组织了一次“合作力量大”的主题班队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些合作性游戏,通过“两人三脚跑”、“双人顶彩球”等趣味性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亲历合作的机会,让这个男生尝试并感受合作与不合作的效果。有趣的游戏活动增强了学生的交流,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体验并感受到合作的价值,激发了学生和睦相处、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释放本源天性,自主创造中自然拔节
德育理念范文5
关键字: 潜能德育 中职 主题班会
一、潜能德育
最近几年,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中职学校德育途径与方法。在实践中注重理念创新、方法创新,逐步构建起“潜能德育”体系,即文化潜能养德、行为潜能铸德、劳动潜能砺德、活动潜能育德,创立了一系列德育活动品牌,如激情早读、阳光跑操、“一人一责”、“两个”长跑、“三规”教育、七彩社团、师生“双杯赛”、动力特训营、校园“梦想秀”等。
二、班会主题的设计
主题班会就是班主任围绕特定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性、学习积极性、心理健康性教育,促进良好班风、学风形成,推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开好主题班会的首要任务就是主题的选择与确定。在确定一学期班会主题之前,班主任要以潜能德育为指导,仔细研究学工处本学期的计划及团委活动,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针对性原则。针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高一班集体刚形成,缺乏凝聚力,学生缺乏归属感,班会主题可以围绕团结、班级建设或活动展开;二是结合专业特点,我2015年带的是空港地勤班,是典型的职业班,对学生的外在形象要求很高,我定的主题基本围绕如何提升自我形象和内在涵养。班会主题的确定就像治病,要对症下药,只有药方对路,治疗效果才好。
2.时代性原则。学生思想教育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展变化的,具有时代性特征。现在的学生与人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电话、短信、QQ、电子邮件等,他们可能知道邮局,也知道邮局可以寄信,但如何寄?不知道。当然,这只是小的方面。总之,班主任要学会什么时候唱什么曲,在哪山听哪山的歌,否则学生就会难以接受,自然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三、主题班会的组织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成功的主题班会就像一台现场直播的综合性电视节目,具有较强的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因此从班会开始到结束每一个细节,都要预先做好周密的安排。
高一主题班会班主任要亲力亲为,教学生如何做,千万不能完全放手,交给学生组织。到高二的时候,就可以适当放手。主题班会课能否实现预期教育目标,关键在于班主任的思考和策划。
开主题班会前,班主任要先召开班委会,讲清活动目的和意义,并组织大家讨论活动形式、具体内容与安排、主持人确定,以及班干部的具体分工与落实。确定主题班会的主持人很关键,控制班会场面和处理突发事件,除了班主任临场指导外,一般由主持人把握,需要主持人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所选主持人要具备带动力,能够带动全班学生的情绪,并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与应变能力。还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动员,尽量充分调动起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思考,融入班会主题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友谊,使教育事半功倍。
如何让班级全体同学参与到班会中呢?
1.在召开班委会的基础上,向全体同学说明本次主题班会的意义,并说明活动能提高能力,是潜能德育系列之一。
2.提前大概一周布置任务,让每一位同学在网络上搜集材料。班主任和班委将大家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合。如“细节决定成败”的主题班会,网上有很多这方面材料,各种活动形式都有,可以就班级情况进行删选或做出修改。我所带班级的专业是市场营销,学生提出在“细节决定成败”主题班会中用《面试》这个小品,这个小品很好,很反映主题,基本所有班级都用这个小品,放弃这个小品很可惜,但如何接地气呢?想来想去,我想到市营单招班高三技能考试要考商务礼仪,所以这个小品结束后,我提议加一个节目,叫商务礼仪展示,既对刚刚小品中出现的细节问题进行有效纠正,又很符合专业特色。
3.节目定好后,再次组织班干部召开会议,发挥班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讨论主题班会的每一个环节,包括主持人的串词,力求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刘新颖.中学主题班会推进性评价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德育理念范文6
关键词: 全纳教育 中职德育教学 有效策略
一、全纳教育的内涵
教育公平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观,全纳教育提出教育公平,不仅要注重教育起点的公平,还要注重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全纳教育倡导教育要容纳所有学生,主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在学生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强调在实现班级学生统一目标的同时,满足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体来说,全纳教育包括五个特征,第一,满足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也就是说,在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教育内容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第二,促进学生全体的积极参与性。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教育过程中要调动学生全体的积极性,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第三,学生全体以实现共同的目标为前提。全纳教育的一个教育原则是向班级所有学生提供相同课程,实现课程目标的一致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予以及时指导,对学生取得的成就予以及时肯定;第四,满足学生的特殊要求。每一个学生因为兴趣的不同,学习需求会呈现出不同特色,因此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第五,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促进不同个性、不同背景和不同兴趣学生的合作,是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重要方法。
二、中职德育课程的特点
中职德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涵盖了包括思想品德、政治理论和道德实践等在内的各方面知识。这门课程在开展过程中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这门课程通过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严谨的政治修养;第二个特征是以学生为基础,凸显生动形象的教学开展方式。学生对于事物和观念的认同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化的事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展过程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第三个特征是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中职德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衡量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准是学生的行为,也就是说需要学生将接收到的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换,只有真正转换完成的知识才能成为高尚的道德,而道德行为的转换首先需要学生的道德认同,道德认同通过简单的道德说教是不能实现的,需要学生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情绪体验,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因此,中职德育教学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四个特征是综合性。中职德育教学需要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说中职德育课程的开展需要教师综合教材的道德认知和政治素养要求,组织一定的活动促进学生形成道德行为,促进课内知识和课外实践的整合。中职学生在多年教育中不断加深自己的道德认识,形成自己的认知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思想道德认识的发展上表现出较高水平,但是在道德认同和道德行为上则表现出明显不足,表现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不一致。
二、中职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在德育理论的教育过程中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学生道德思想的情感认同,而道德认同的实现在同伴交流中更容易实现,因此,全纳教育主张德育理论的传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强调以情境教学推动学生的同伴交流,促进道德认知的情感认同,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调动学生全体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员参与。具体来说,道德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为素材,对学生各种道德行为进行综合或者典型化凸显,通过学生的话剧表演或者PPT展示,引起学生作为旁观者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省视,与同伴对道德行为展开讨论。这样的情境教学促进道德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将理论化知识转化为生活化教学案例,这样的案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让学生领会其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同时在道德情境的创设中,要设置一些道德两难的问题,在道德两难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密切道德的是非观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客观地评价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道德两难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采用教材中的案例,而是结合网上流行的案例“媳妇和妈妈掉进水里先救哪一个”,展开讨论,在学生熟悉的道德两难理论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道德两难是一个道德难题,但是无论怎样做都是高尚的道德行为。
(二)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典型的道德行为进行讨论
德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个转化过程通过动态方式呈现和分析出来。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展开关于道德理论的讨论,让学生在同伴交流中促进学生个体的特色成长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为核心设计道德教学是突破这个难点的重要途径。包括三个环节,第一,分析本节课道德课程的主要内容,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相联系,围绕主题选择学生典型的道德行为作为课堂开展的主要案例,如爱国主义课程教学,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主要集中为在祖国遇到危难时的保家卫国,但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需要学生展开什么是爱国主义讨论,在自己的生活中怎样爱国,并举出5个例子进行讨论,教师备课案例,景点不随地乱画,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如讲礼貌、尊老爱幼、文明用语等;第二,促进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分析和讨论,对道德行为是否需要改正进行讨论,例如,在随地扔垃圾教学中,有的学生表示,垃圾不应该乱扔,有的学生说,纸片无所谓,每天都有打扫的人,而且纸能够分解,有的学生认为在没有垃圾桶的地方可以扔,这是他们的问题,有的学生表示,有的脏东西,擦鼻涕的纸,三米内没有垃圾桶就得扔,拿在手里很恶心。结合这些现象,学生展开讨论,教师通过引导确立正确的道德行为,引导的过程要循序渐进。通过关于学生道德行为的讨论,促进学生道德理论和道德行为的转化,是道德养成的关键。
(三)引导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养成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的树立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养成,这个过程需要一定规章制度的保障,规章制度是每一个中职学校都具备的,但是并没有可以执行的道德行为考核标准,同时,中职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都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中职学生具有重要的自主性,发挥中职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符合学生行为的具体道德行为考核和监督机制。在上述道德认知教育和道德行为的探讨过程后,由班级学生自主决定在一定时间内要养成的行为,并建立道德行为登记表,由学生选取道德行为监督员,负责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监督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具体来说,在班级道德行为记录表中予以登记,以一天为单位,一天中没有出现不道德行为即为10分,出现一次扣一分。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即道德不及格,学校其他奖励不得享有。本周的行为在下次道德课上进行评价总结,包括自己关于本节道德行为的疑惑或者感悟。这样就把学生的行为作为道德开展的起点、过程和重点,促进学生行为的养成和转化,集教育和评价为一体。同时,对表现不好的学生,监督员有权予以指正。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群体间的互相监督,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杰,彭淑贞.中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探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