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专业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专业理论知识范文1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双语教学改革 旅游专业
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即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双语教学的特定定义是以英语为教学工具来辅助学生获取某一学科先进知识的教学模式。它旨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同时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比传统的外语语言教学更能够有效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一、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许多行业尤其是旅游业不断打破传统的时间、空间乃至文化、观念的隔离,全球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了空前高度。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拥有质优价廉的综合人力资源甚至是中高端科技管理人才优势、较高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广泛的理由资源,这一切使得中国的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外资的潜力;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国际交流也日趋频繁。这既给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无论是适应国内还是国外的外资或合资企业,掌握语言成为诸多挑战中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旅游业在对专业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对其岗位实际操作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把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在注重专业培养的同时还应全面加强英语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以培养符合全球化的旅游业人才。
二、高职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双语教学在我国尤其是高职院校尚处于萌芽阶段,因此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师生都是一个挑战。
1.学科的遴选标准不明确。当前我国高职双语学科建设才刚刚起步,尚未建立一套成熟的双语教学体系。旅游类高职院校和其他类院校一样,由于存在教材、师资、学生和教学模式等几大瓶颈,开设的双语课程比例极低,无法实现在所有专业课中高比重地开展双语教学。对于旅游类高职院校而言,应选遴选怎样的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来承接相关专业知识,如何建立一个双语与非双语课程互为支撑的完善的学科体系,已成为目前双语教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2.符合国情的专业学科双语教材匮乏。经过多年的摸索,高职旅游英语方面的教材走在了其他专业的前面。近几年出版的英语教材如旅游英语、酒店英语等打破传统理念,多以各岗位的情景对话为主,强调了在情景中的互动式教学。不足的是,这些教材涉及层面虽多,却没有将精细准确的各岗位知识贯穿每个层面,多数不能实现以旅游职业英语能力发展为本位的一种跨越,所以无法完全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
3.师资队伍专业水平或英语水平亟待提高。师资一直是高职院校双语教学实施环节中最关键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从事双语教学的老师或为专业课教师,或为经过一定专业培训的外语教师。外语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虽然经过一定的培训,但由于缺乏系统教育及任职经历等,对于专业的理解也只能是浅尝辄止;而专业课老师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清楚准确地用英语表达、解释专业内容,对于已准备好的课件只能照本宣科,在课堂的组织过程中使用英语时经常存在发音、表达等方面的错误。在此情况下,双语教学的效果实在是不尽如人意。
4.学生的英语接受能力偏低。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体不高,而且层次参差不齐,使得双语授课的难度增加,妨碍了双语授课目标的实现。同时实施双语教学的专业课学生人数众多,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根据整体学生来把握课程进度及英文讲解的比例,普遍存在英语水平高、专业基础扎实的同学在课内吃不饱,而其他同学因语言劣势无法理解授课内容导致对学习失去信心的现象。
三、双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模式探析
由于双语教学在国内高职院校开展的时间不长,目前尚无成功模式可供参考,因而在原有基础上革新、实践出一套有效可行的双语教学模式可谓势在必行。
1.确立学科的遴选标准。首先,要确立的是具有国际通用性的学科。将相关的理论、概念及全球最新的资讯通过原汁原味的英文表述传授给学生,如旅游概论、酒店概论、客源国概况和国际礼仪等科目。其次,是一些可比性强的专业学科,如旅游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等。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并结合我国国情,利用语言这一媒介来帮助学生把握国际旅游发展趋势,观察业界动态以弥补国内相关学科知识体系的不足。最后,还要考虑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如前厅服务与管理、导游业务、票务管理等。在注重实践的学科开展双语教学既能够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他们以国际化的视野来思考问题,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结合其在社会实践和实习中的实际操作,就能使他们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和优势地位。
2.选用和编撰广度和深度适中的教材。双语教材不仅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培养人才最直接、最全面的要素,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是以学生职业英语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双语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和根本保证。针对不同性质的双语教学科目应选用或编撰深度不同的校本教材。国际通用性的学科可以以引进原版教材或外籍专家编撰的教材为主,选择语言难度不大,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但同时也要注意教材的知识点必须具有国际权威性,能与国内专业知识融通。专业学科尤其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目在教材的选择和编撰上要注意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外语教师的优势,以本土化、实用性为原则,既遵循语言习得规律,又要充分体现职业岗位要求与语言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邀请业界管理人员参与教材内容的甄选,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有效地将用人单位对各岗位外语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的要求与学校传授知识的环节协调联系起来,确保编撰的教材既体现我国旅游业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又符合我国高职学生的特点。总而言之,无论何种双语教学科目,都要选择实用性和时代性强的教材,使之成为职业教学的助推器。
转贴于
3.打造一支语言过硬、专业精通的师资队伍。师资是教学的关键和保障,也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最大屏障之一。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所授课程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为深厚的外语应用能力基本功,能实现用外语备课、会话、板书、批改作业和论文等。在双语师资建设方面,当务之急是通过多种途径选拔、培训优秀的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积极培养教师骨干,努力打造一支成熟的专业双语教学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聘请外籍教师或归国留学人员承担双语教学任务。近些年,随着人才的国际流动日趋频繁,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和无限的发展空间吸引了各国外籍专家和教师;同时,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也逐年增多。他们不仅具有前沿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时俱进的国际理念,在语言方面更是驾轻就熟,没有阻碍。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必要时辅以政策扶持,充分利用现有师资,鼓励外语教师专业化,专业教师外语化。首先,要激励外语教师和专业教师自主学习,可利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双语教学竞赛、奖学助学等相关政策和活动的实施来增进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也要通过教学及相关管理部门的有序规划来开展系列培训,如国内外进修、企业挂职锻炼、名师导师制、校企合作研发、专家讲座、观摩示范、校内培训班等形式。
4.创新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是双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当前我国高职的教学模式普遍单一化,教学方法主要以一言堂为主,导致多数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双语教学急需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思维,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模式。
第一,根据专业特色开展模块教学。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的是各岗位应用型人才,针对自身的培养方案要在各阶段实施目标明确的教学。模块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应运而生的。对于旅游专业,双语教学可分成基础职业能力模块和岗位职业能力模块两部分。基础职业能力模块教学相对应的模式即课堂教学,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自学两种形式传授并加强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为岗位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岗位职业能力模块教学则采取校内模拟实训和顶岗实训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外语技能,按照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来培养学生,逐步实现校园到企业的零距离过渡。
第二,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教学法。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现有的大班教学给双语教学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采取分层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通过测试或各类评估方式将学生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量身定做一套合理的教学体系,从教学设置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当然,分层教学法需要校方克服重重困难,投入更多的师资及其他教学资源。
医学专业理论知识范文2
摘?要:目前中国的经济建设为建筑装饰设计师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作为协调职业环境中人与人关系的职业伦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理想与利益、自我实现与社会需求等众多矛盾冲突中,往往让位于现实的物质追求。本文通过分析建筑装饰设计师的职业伦理,探索在装饰专业顶岗实习中如何培养学生职业伦理的途径。
关键词 :顶岗实习?职业伦理?建筑装饰专业
课?题: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课题“建筑装饰专业顶岗实习在校企合作中培育学生职业伦理的实践研究” (编号:2013B401)主持人:杨洁。
职业伦理也称职业道德,属伦理学科的分支,广义上是研究人们在职业活动领域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狭义上则是研究各行各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而顶岗实习是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所进行的一种生产实践活动,能使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岗位达到“零距离”对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伦理、道德素养及创新精神。当前,需要探索出在建筑装饰专业顶岗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职业伦理的有效途径,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一、建筑装饰设计师的职业伦理学
建筑装饰设计师属于建筑师的范畴,工作性质与建筑师一样。他们的工作是服务于具体现实目标以及可计算经济效益的,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建筑师学会都有各自明确的建筑伦理准则,通过制定针对建筑师的伦理准则来对其进行价值评判和道德制约。在国际建协1999年北京世界建筑师大会上通过并签发的《国际建筑师协会关于建筑师实践中职业主义的推荐国际标准认同书》中,专门设置题为《关于伦理标准的推荐导则》的章节,说明建筑职业伦理已经是21世纪全球建筑师所共同关注的课题之一。
建筑装饰设计师肩负着社会和职业的双重责任,除了个人价值之外,在职业操行方面有着更深层的内涵(见上表)。由表可见,第三个层次是对装饰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较高的社会良知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优良素质。装饰设计师的社会责任除了帮助业主追求利益最大化,还应该兼顾公益,推动公共事业。要想做到这些,首先是要基于专业,这就需要他们不断得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及专业素养,以此获得人们对装饰设计师的认同。其次,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遵守专业操行,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不忘社会的责任感,坚持专业指向,而非工具,使自己成为对城市、社会、文化有用的人。
二、培养学生职业伦理的作用
1.提升核心竞争力
企业在人才招聘中需要的都是不仅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员工。职业伦理是职业人的灵魂,更是职业院校学生适应和胜任工作和成就事业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的建筑装饰专业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生源素质较差,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佳,人生的理想与信念不明确,思想上容易受到各种非健康环境的影响,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职业伦理素养,才能让企业更加信任他们,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
2.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群与社会的职业岗位群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往往注重学生技能教育的培养而轻视职业伦理教育,使得职业伦理教育常处在边缘或空置状态,这既不符合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职业岗位发展的要求。建筑装饰行业有自己特定的职业规范和技术要求,也有其职业伦理要求。对于从事装饰设计师工作岗位的人员不仅需要具有与建筑装饰相关的知识、方法、工艺和标准等构成的技术规范系统,还应包括职业岗位所需要的道德品质、人文关怀及社会责任等道德规范系统。
三、建筑装饰专业顶岗实习中培养职业伦理的途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职业伦理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统领国家文化建设、凝聚社会共识、指导个人发展的总价值观,它使得高职职业伦理教育更加有指导性和科学性。我校建筑装饰专业在顶岗实习之前都会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职业伦理的教育,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几个字就是对职业伦理教育最好的指导。
2.加强职业认同感
每种职业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在建筑装饰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紧扣装饰设计师的职业定位,先是以专业概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建筑装饰专业的培养目标、内容和特色,以及装饰设计师这个岗位的职业特征,还要让他们了解主要的就业去向。再在顶岗实习初期的岗前培训中,对入职人员的要求、岗位的特征以及职业道德伦理等进行集中培训,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解的同时,也希望他们在实习工作中能以专业为导向,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技能及职业伦理。
3.内化职业伦理精神
顶岗实习具有实习实训过程的长久性、行业的真实性、职业生活的体验性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等特性,这个时期是学生以“准职业人”迈向社会并融入社会的重要过渡期,也是将职业伦理精神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最好时期。装饰专业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能够亲身体验装饰设计师的职业活动,进而形成连续稳定的职业意识、心理和行为,最终将职业伦理精神内化为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上岗做好充分的准备。
4.推进师徒制教育
如果想利用好顶岗实习这个特殊的时期进行伦理教育,学校就应该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充分发挥专业指导老师尤其是企业师傅这个资源。在建筑装饰企业往往是利益首席设计师带助理设计师这样一种学徒制的方式进行顶岗实习。这就要求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首席设计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伦理教育,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职业道德规范,感受和领悟职业伦理内涵,增强职业道德意识,最终能在实践活动中践行职业伦理精神。
5.注重校企文化建设
在顶岗实习期间,如何克服校企文化差异的问题,这需要校企双方对学生实习这一环节达成共识,共同商讨培训计划。装饰企业多是以一个项目作为一个工作过程,所以先要制定好实训项目的规划,同时参考企业规章和标准来制定具体的实训任务,还要制定专门的考核标准,使伦理教育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就能培养出符合装饰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经常邀请企业到校开设关于职业生涯和发展的讲座,推广优秀企业文化,增加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分量,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受到关于职业素养的熏陶,促其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
参考文献:
[1]李向锋,仲德崑.建筑职业伦理的选择——AIA建筑伦理准则的百年历程及其启示[J]. 世界建筑导报, 2006(11).
[2]戴秋思.职业伦理视野下建筑师的社会责任[J].高等建筑教育, 2012(4).
[3]周春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职职业伦理教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10).
医学专业理论知识范文3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参与和管理大型翻译项目的能力,师生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大量语料库及网络资源学习翻译软件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翻译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CAT课程;翻译教学;翻译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104-04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并迅速得到发展。西方非常提倡从建构主义角度来研究翻译专业教学,因其强调个人主体性,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和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以及学生个体对经验的建构。翻译专业硕士(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MTI)是中国近期大力发展的一个新的硕士学位。硕士阶段翻译教学是本科翻译教学的延续,对翻译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学习时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又要了解当时的行业标准。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CAT)既是MTI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学生跨入专业翻译领域的必备工具。教学中大量翻译软件、语料库和网络的使用所涉及的知识,不可能在课堂中一一说明,要求学生进行更多的合作和自主学习,这些都是对课程教学的挑战。笔者认为,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探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建构主义理论简述
目前教育理论受建构主义理论影响,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强调主体意识的活动和社会交往行为在其心理发展和学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情景创设者,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1]教师利用环境、学生的主体间性、主体间的会话等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起帮助作用。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对课堂中所学知识有效地、有意义地建构。
基拉利(Don Kiraly)认为把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引入翻译专业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他主张:在学习中应该把课堂练习慢慢地转入实践中;在课堂中应该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在课堂中应该模拟行业中的具体实践,教师作为项目的管理者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示范、鼓励和帮助;翻译专业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发展能力、得到自信和了解专业行为。基拉利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提倡主体的转移,从过去的以
教师为中心转移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即采取“变课堂为论坛”[2]教学形式。CAT是MTI的一门重要课程,其特点及培养目标证明基拉利的建构主义翻译专业教学理论对该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CAT课程的特点及其培养目标
翻译专业硕士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的口译和笔译专业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宽广的知识面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熟练的笔译或口译技能”[3]。CAT是MTI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不仅教会学生使用机器翻译辅助软件,还培养他们利用软件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大型的翻译项目中扮演各种不同角色,如一般译员、审稿、校稿、统稿和项目管理者等。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来看,在CAT翻译课堂上学生是主动学习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能够结合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个人经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中,与其他学生合作、讨论、加工信息,在实践中获取CAT翻译的知识和技巧,并在真实情境下的翻译中同化、理解这些技巧和知识,最终实现对CAT翻译知识有意义地建构。
CAT教学离不开辅助手段,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指导下的CAT课堂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两种辅助手段。
(一)软件辅助翻译
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为行业翻译提供了语料库。这是一个高效、精准的平台,在此平台上能把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查找、替换、提示等)能力与译员的经验和最终决策有机结合,以便译员准确、高效地完成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翻译记忆自动翻译以前重复过的语句或语句成分,这样翻译人员不需要翻译前面翻译过的句子,进而提高译文的一致性和工作效率。翻译记忆技术是CAT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辅助手段之一,以下重点介绍翻译记忆原理。
塔多思(Trados)是当前主流翻译软件之一。1984年Trados公司创立,它的创始人是两位德国工程师Jochen Hummel和Iko Knyphausen,他们发明了一项技术——翻译记忆技术(Translation Memory,TM)。这不仅成为Trados公司的核心技术,而且是翻译技术的重大历史突破。它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翻译效率。研究表明,翻译中重复的工作量高达30%,许多企业甚至更高。如欧盟的许多资料翻译重复率接近100%,微软的许多项目重复率也高达60%。利用曾经翻译过的资源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形成统一的翻译风格。翻译记忆技术能存储翻译资料——“记忆”,译者翻译的内容能完整地保存下来。软件还能在翻译记忆库中搜索,翻译时加载翻译记忆库,在翻译每一个句段时,系统会自动在存储的翻译单元中搜索,如发现记忆库中有与当前句段100%匹配的翻译单元,系统会自动给出译文;对于相似的句子,也会根据匹配率给出参考译文。
翻译软件平台与人工翻译相比,所得到的译文质量相同或更好,翻译效率可提高一倍以上。因为在翻译软件的辅助下工作,所有机械、重复、琐碎的部分就交给计算机完成,译者只须将精力集中在创造新译文的思考上。
医学专业理论知识范文4
【关键词】TBL;LBL;医学心理学;心理干预;教学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07-02
【Abstract】Models of team-based learning (TBL) combined with 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 were applied in teaching medical intervention of Medical Psychology Programin for clinical medical five-year system student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models could not only arouse medical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but also develop their exploratory thinking and team cooperation spirit.
【Keywords】TBL;LBL;Medical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eaching
在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生面临着课程多,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少的现实问题,因此,部分学院会减少《医学心理学》总课时数,需要36学时以上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五年制教材往往被压缩到26甚至24学时,心理干预各论这一章节也从8学时以上被压缩到4学时,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既调动学生对该章节的学习兴趣,又能充分讲授该章节的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临床能力,成了部分教师教学的难点。本学院的心理学教研室教师经过多次的探索,认为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结合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1]这一模式适合这一特殊情况的教学,且具有教好的教学效果。
1 教学模式的开展
1.1 准备阶段:教学一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两学时的教师讲授,第二阶段为两学时的学生讨论。由于该章内容较多,故在课前需要一定的准备工作:(1)设计问题:对该章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十三节内容中的每一节均设计2-3个问题,问题涉及每种治疗方法的原理、治疗过程以及原理和过程之间的联系;(2)自主学习:把事先设计的30余个问题作为作业形式布置下去,作业布置的时间是课前两周,建议学生以书面形式完成,答案可以从书上、图书馆及网络上去寻找,并说明这些问题及答案是第二次课分组讨论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作业的答案只有最好、最系统、最具创新性之分,没有最正确之分;(3)分组:将每班学生分为3个组,每组10名左右,每组选1-2位负责人,主要负责收集事先布置的作业的答案、主持和记录第二次课讨论的内容。
1.2 LBL阶段:LBL阶段由教师完成,主要系统讲述各种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建议LBL 阶段以案例为基础,围绕案例精讲每一种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及其联系,由于时间有限,有关每一种心理疗法的历史、人物和最新进展应布置给学生作为家庭作业去阅读或寻找答案。
1.3 TBL阶段:TBL阶段为在教师的督导下由学生完成。尽管TBL阶段讨论的问题在LBL阶段教师已精讲过,但为了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独立思维的习惯,讨论前应说明教师的讲授及书上权威人物提出的每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及技能也有其缺陷,学生应在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和书上的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促进学生尽快走出绝对性认知阶段,促使其认知模式向迁移性认知、独立性认知和环境性认知阶段发展[4]。在具体操作中,每个学习小组围绕一些特定的心理治疗问题,从各个学科和不同方向共同探讨学习,对每种心理疗法的理论和技能展开广泛的讨论,总结理论与方法之间的联系,提出对每种心理疗法可能存在的缺陷及可能有效的改进方法,并探讨每种心理疗法的联系与异同,从而达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对“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的四大要求[2]。讨论结束后教师针对各小组的学习成果、汇报表现、问题解答等方面进行总结与评价,主要点评学生观点的创造性与系统性,而不是过多点评知识点的正确与否。
2 实施体会
TBL以设计好的问题为导向,避免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中问题过于分散,且TBL注重基础与临床知识的结合。因此,自2002年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sen在PBL基础上创立TBL以来,该模式在西方医学教育中逐渐被推广运用。实施TBL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有关讨论内容方面的专家,但并不需要在团队工作程序中有指导一次成功TBL会议的经验和专门技能。另外,学生在团队工作中也不需要任何特别训练,因为在此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如何协作和使工作富有成效[1]。
我们教研室教师这几年把TBL与LBL结合起来,并应用于《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总的感受是该结合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像我们这种普通院校的临床专业多为五年制,课程繁多,《医学心理学》被认为是一些边缘课程,课时因而被大加压缩,这导致教师在每一章节教学时都感觉时间紧张,特别是在教授心理干预各论时,因为该章有十三节,描述了十三种心理干预方法,而课时仅为四学时,因此讲授该章时时间更为紧张。LBL结合TBL模式则能解决因完全运用PBL或TBL教学时教学时数大量增加的问题,解决目前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部分课程时数过少的问题,又能调动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另外心理干预这一章节内容介于医学心理学理论与临床技能之间,TBL结合LBL能培养医学生初步的临床探索技能,提高以后进入临床时所需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总之,LBL结合TBL不仅因节省课时而适合于部分五年制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还因该模式在教学中一改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将枯燥的学习变成一项充满趣味和挑战的科学探索过程而适合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推广应用,该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营造了开放、自由、包容、合作的学习氛围,最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认知性学习思维的转变和发展,让学生逐步接受书本或教师的某些知识是不确定的观点,让学生明白,权威并不是全知的,知识不再视为是确定的[3],这可能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相对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谭波涛,潘丽萍,梁红,等.TBL结合LBL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126-127.
[2] 莫明树,陈代娣,李熠,等.英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1071-1072.
[3] 张婕琼.西方大学生认知结构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53.
医学专业理论知识范文5
关键词:协同学;中高职贯通;路径对策;探索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协同学是以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有序与无序之间相互转化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强调系统功能的内在机制,优化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推动系统由无序向有序状态转化。本文试以协同学方法论为指导,基于大职教的宏观视角与内在规律,探索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一、协同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开创协同学理论先河的哈肯教授认为,事物从旧质向新质转变的动因,是事物中存在着一种协同效应规律。这个规律的基本特征:一是整体协同性。协同学认为,一种事物总是存在于某种系统之中,从而成为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任何一个子系统又自成为一个特定系统,其也包含着本系统中的子系统。在一个大系统中,尽管有着千差万别属性不同的子系统,但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作用的有机联系,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二是结构协同性。协同学认为,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不同的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效应。由此可见,协同学理论是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有机的层次关系与功能互补性的高度统一。
协同学方法论对于研究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义有二个方面:一是,重视中职与高职各子系统发展变化规律的同时,更要挖掘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二是,重视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结构的分析,根据有效的信息反馈,调整方案的结构要素,充分发挥系统结构协同功能而产生的积极效应。
二、中高职贯通的基本模式
1.体内贯通模式
体内贯通是中职与高职高专院校套办模式,指在一所中专或高职高专院校内,根据高职高专的培养要求进行直通教学,对达到教学要求的学生颁发大专或高职毕业证书。这种体内一贯制的中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可整体设计一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保证了高中文化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又兼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达到了高职高专的专业培养目标,又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体外衔接模式
体外衔接是指中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独立教育,中职毕业生必须通过升学考试择优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通过院校体外的立交桥来实现中高职贯通。由于高职生源的多元性,为了便于教学管理,高职高专院校从自身的教学条件、办学效益等实际现状出发,都是从零起点设置专业课程,从而导致了部分相关专业中职生源学生的重复学习。
三、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路径
制定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标准指导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专家领衔,组建多元化结构项目组,形成金字塔型,发挥成员的协同效应。
底部层面是来自于国际商务专业群相关领域的能工巧匠。其主要包括进出口公司、外贸生产企业、报检公司、报关公司、货运公司、国际物流公司等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业务管理者和操作人员,人数可为15人左右,职能是提供工作过程情景、业务流程描述、岗位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通用知识能力要求等,为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大量的客观数据和材料。
中部层面是从事中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的专家。其可依托上海市中职校商贸类中心组、上海市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职能是对行业企业专家提供的数据、业务资料和要求,依据工作过程与职业素质等基点进行梳理、归纳与整合。
顶部层面是职教专家。可邀请在这方面具有一定造诣的学者,介绍国际先进职教理念和方法,在理论方法上给予宏观指导。其成员约2人,职责是对课程标准研发进行宏观指导。
四、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对策
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依据协同学的方法论构建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要有利于学生适应工作变化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这就需要设计一个“宽基础、活模块、多层次”的平台+模块+层次的架构。该对策的具体要求如下:
1.宽基础要符合“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上海职业教育今后的重点任务,是要“让学生成为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知识型是指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发展型是指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还必须具备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因此,宽基础应包括通识文化课程、职业生涯拓展课程和专业的主干课程,保证中职生和高职生就业工作岗位的需求,还要兼顾到部分中职和高职学生的升学要求。
2.活模块要反映出单元模块间的独立性与关联性
通常理解是,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一线操作技术人员,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一线操作+管理工作”的人员。根据中高职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课程性质、生源特点与教学规律来设置相应模块群,确定哪些模块是属于动态性的,供不同学习要求的学生进行选择。一个单元模块既要体现它的独立性,还要关注与其他模块的协同性,其对接点应该是某个通用能力、职业能力和拓展能力。通常可在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中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二个大模块:将必修课程模块分成通识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约占总课时的65%,是中职与高职必须掌握的定向课程;选修课程为动态模块,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文化基础、职业发展规划或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约占总课时的35%。
3.多层次要确定前导与后继课程的教学要求及管理方法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具备、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过程。中高职教育是处于两个不同学历阶段的学习,反映了不同质的专业培养目标,且教育对象的文化基础与认知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每一门课程都必须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在编排上确定其前导和后继的关系,沿着通用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多条主线分层推进,使知识的提高、技能的掌握、素质的养成都能随着教学进程不断升华。
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模式可采取学分制,规定中职与高职阶段的各个总学分及各学科学分的标准。学科学分必须在各中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中得到相互认可,是中高职贯通的纽带。中职学生只要完成规定的总学分,就可获取中职学历文凭直接就业,或直升高职;高职学生只要修满规定的总学分,就可获取高职学历文凭直接就业,或进行专升本。采用学分制的管理方法,有利于中高职贯通,对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对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
1.协同中职与高职的专业培养目标
中高职培养目标是二个不同层次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但其属性相同。因此,中职与高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范围的界定必须合理,既要有独立性,又要相互衔接。通常的处理方法是:中职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应注重专业技能的操作,专业理论仅仅为技能操作服务,以“宽、浅”为主,够用为度,立足点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强调的是技能的熟练;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不仅要注重“会做”,更注重“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更好”。专业理论知识要在“宽、浅”的基础上需要拓展,专业技能在娴熟的基础上强调综合业务操作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协同中职与高职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协同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不同学科的理论课程实施对接,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如《国际商务法律应用实务》课程,根据国际商务活动的过程整合有关国际国内的法律法规,不仅涵盖了《国际商法》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还充实了商检法、海关法等法律法规,并结合国际商务活动中产生的实际案例进行布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是专业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对接,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如集装箱运输实务,包含了海洋货物运输、航空货物运输、铁路货物运输的教学内容,并将其结合集装箱运输方式进行教学,整合了传统的3门课程,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益,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技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三是专业理论、实务课程与实训课程的对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国际贸易业务综合实训,将商务英语函电、外贸单证缮制与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报检报关、国际结汇等知识技能融合在一起,能增强学生对综合业务能力的提高。
3.协同中高职专业课程大纲与职业资格标准
专业课程大纲是教学的指导书,是编写专业教材的依据,而教材是课程教学的载体。因此,专业课程大纲必须融入职业资格标准,专业教材内容要与实际工作内容接轨,教材结构可采取项目引领、情景模拟、体验活动等形式,贴近实际工作过程和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使得学生能获得一张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能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4.协同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工作岗位群或职业生涯
培养方案中的选修模块要根据本专业工作岗位群所需的相关知识技能,以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等因素进行设置,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要尽量让学生通过课程的选择满足自己的就职或升学的意向。
参考文献
[1]杨小勇.浅论现代职业教育的生存价值.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0.18
医学专业理论知识范文6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者共同体” 高校 英语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60一03
[作者简介]关晶,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吉林长春130022);徐德斌,长春大学理学院副研究员(吉林长春130022)
在当今社会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从关注物质、能源生产的工业社会进入到一个更加关注知识生产与创新的知识社会。相应地,仅仅作为语言知识承载者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英语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终身学习是所有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共同任务。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学习者共同体”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意识,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此相适应,创建“学习者共同体”,改革传统教学工厂式组织形式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在“学习者共同体”中,无论专家、课程开发者,还是教师、学生,都是真正意义上平等的学习者,所有学习者都以协同性活动为中心,而不再像以往那样以某一方为中心。这将从组织层面上实现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两极教学模式的双重超越,完成教学组织形式向学习组织形式的过渡。因此,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合理应用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实践,对我国教育教学理论的完善和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对“学习者共同体”的理论解读
“学习者共同体”这一教学模式来自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提出,他强调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求和主动建构知识。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主要强调学生个体在学习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对建构主义进行了深度研究和发展,指出学生个体学习知识不仅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在社会背景下建构知识的过程。于是,他提出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认为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形成的,而是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人发展的社会源泉是他们参与的各种共同活动,这种社会性的互动可以极大地促进学习效果的完善,因为社会互动是信息传递的桥梁,知识就是在学习者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建构的。
1989年,美国学者布朗(Brown,J.S.)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基于广泛学习共同体的社会性建构,需要在丰富资源的支持下与同伴学习者、教师和学科专家等展开充分的交流。他在此基础上于1989年率先提出了“学习者共同体”(community of learners)这一概念。“学习者共同体”或译为“学习者社区”,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它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实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它是一个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平台,在学习中能发挥群体的动力作用,强调人际心理沟通与相容,反映了个体与个体之间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学习文化,是信息时代知识创生的社会基础,也是一种崭新的、培养终身学习者的学习组织形式。
二、组建“学习者共同体”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转变知识结构:变“惰性知识”为“生产性知识”
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辛,需要反复运用、不断建构和生成,在无数次实践中得到矫正和完善的过程。概念性知识就如同是一套工具,不仅在运用中被充分理解、实现其存在价值,而且还会不断得到发展和改进。人类的知识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惰性知识”和“生产性知识”。“惰性知识”是指贮存于人类大脑之中,很少或很难被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它们通常来源于书本和课堂学习;而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在头脑中也会积累很多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通常被称为“生产性知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学生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往往束手无策,这说明“惰性知识”向“生产性知识”转化的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因为难以解决而被刻意回避。这一现象在当前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教育领域中尤为突出。很多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虽然每天早起晚睡,忙于背单词、短语,但仍然无法轻松自如地用英语表达思想、沟通交流,大量从书本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不到有效应用,而成为了“惰性知识”。针对上述情况,任课教师应充分发挥“学习者共同体”的优势,努力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知识的机会,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言情境,使学生在共同参与、集体学习的过程中,激活头脑中的“惰性空间”,实现“惰性知识”向“生产性知识”的转化。
(二)转变思维模式:变单一性思维为多元化、发散性思维
“学习者共同体”不仅为激活学习者概念性知识创造了条件,还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互相学习的平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是外部世界在认识主体意识中的反映,因而具有主观性、社会性和可传达性的特征。世界上不存在超越于认识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知识,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任何问题都不存在唯一的、完全正确的答案。通常情况下,人们是以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来解释或建构现实,由于每个人的社会经验和认识环境各不相同,没有任何两个人的知识建构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解释和处理方式。由于每个人的认识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组建“学习者共同体”,可以在学习者之间搭建一个有效沟通的平台,使他们在参与合作、协商对话的过程中,了解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拓展思维空间,变“单一性思维”为“多元化、发散性思维”,他知识的建构更加科学、系统。
(三)转变教育观念:变课堂学习为终身学习
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和生成的认识过程。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拓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学习型社会,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者。“学习者共同体”对于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为教育者提供了一种开放式的、鼓励创新的全新教育理念和学习文化。在“共同体”中,教师要在心理上完成角色转化,不再以知识拥有者自居,而应该以自己热爱学习的态度、善于学习的能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带动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师生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互动学习的热情,引领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要组建真正的“学习者共同体”,学生也同样面临着角色的转换。信息化时代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了相似的信息平台,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拥有对知识的垄断权。在这样的形势下,每个人都是知识的吸纳者和学习者。社会要发展,学习者就必须树立超越前人的勇气和信心。学生要勤于钻研,拓宽自己的学习视野,在学术问题上积极探索、兼收并蓄,既要在人格上尊重教师,也要敢于质疑、挑战权威。“学习者共同体”无疑为这种超越和挑战提供了极佳的土壤。
三、“学习者共同体”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主导思想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结构等实际情况来制定学习任务,设计教学情境,规划教学环节;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互动建构英语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第二,以精心设计学习情境为出发点。学习情境是“学习者共同体”实现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探求知识建构和师生相互交流讨论的重要场地,因此,要尽可能多地利用一切资源(书籍、报刊、Internet资源等)创设学习情境,以最大的效力帮助学生实现对英语知识的建构。第三,以协作学习为载体。通过包括师生、专家等在内的礼会性因素的共同参与,使学生既有自己对英语知识建构的心得,也有其他个体或群体对英语知识的体会,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操作程序
第一步,提供吸引学生学习英语的背景知识,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用生动形象、鲜活可靠的信息手段(如录像、PPT等)向学生展示该知识点学习前的背景知识,加深学生对学习该知识点重要性的认识和认同。
第二步,鼓励学生围绕该知识点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考虑学生能力不同、性别搭配、人数不定的问题,将学生分组进行“学习者共同体学习”;其次,让学生自主选择与教学任务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要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探析该知识点的深层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精心布置教学情境。教师可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采用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赛、语音语调比赛等符合教学任务的新型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完美融合中进行讨论学习。同时,让学生参与教学情景设计,师生共同讨论学习该知识点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四步,同专家合作并应用网络技术,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对于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同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进行网上交流学习,通过网络资源、图书等独立解决问题。
第五步,总结不足,继续发展。教师要对学生在分组讨论、发言及与专家学者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改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三)教学效果
1.提出有吸引力的英语知识点背景知识,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英语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组织者”的角色,使学生自主完成“对外来知识的加工和抽象以及对内在知识的重组和具体化”。
2.鼓励学生选择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可以创造“学习者其同体”载体,促进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合作、帮助、提高,在共享集体心得的同时,完善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不足,在学习英语知识点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今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使用多媒体进行英语知识点的学习非常重要,它促进了高校教学关系的深刻变革,加深了对原有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推进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存储,推动该知识点在教学情景中转移。并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在应用网络技术查找资料时,通过论坛或E—mail方式能与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交流,可以将相关英语知识点学习得更透彻、更深入,解决方案也更完善、更合理。
3.精心设计教学背景,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实现学生英语语言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可以充分体现“学习者共同体”的本义——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平等,即学生是主体,教师者辅助。
4.同专家合作,可以弥补教师和学生自身思维、仪器使用、方法、学识、眼界等的局限性,增长才干,积累相关知识。在同国内外各界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交流时,实际上已经形成“网络共同体”,它是“学习者共同体”英语教学模式的延伸,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在同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交流中,师生都可以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有利于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
5.通过不断的总结分析,可以发现“学习者共同体”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并通过修改完善来提升“学习者共同体”的效果,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合作互动、应用语言知识的平台,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注意事项
我们要清楚地知道,学生不是只简单地对英语知识进行输入、存储,而是对新旧知识的相互融合和建构;英语教师不只是英语知识的呈现者和主导者,而是与学生一起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不再是知识建构的组织者、垄断者而是促进者、支持者;英语知识教授不再是单向地从教师传向学生,而是双向地在师生之间进行互动、协调的传递。因此,英语教师在制定学习任务时,要尽可能地使学习任务服务于现实世界,避免空洞无实;在设计学习情境时,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各抒己见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效果跟踪时,要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现实世界中得到检验,从而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