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学科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学科基础知识范文1
论文摘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分析目前卫生类高职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在教学活动中应围绕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来确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并给出了项目化教学的教学实例。项目化教学可以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为适应经济形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2004年我国颁布了《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以就业为导向”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出新的要求。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1]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状况是检验职业教育办得好坏的重要指标。
化学类课程如医用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是卫生类高职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要想不断发展,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具体到化学这样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应该怎么做呢?
以往化学类课程教学时往往不顾高职生的接受实际即高职学生一般来说大多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较差的客观事实,片面强调化学学科知识的系统化,致力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的教学,不能灵活处理化学与学生学习兴趣及专业课程的关系,造成学生不想学化学,学不进化学,觉得学了化学也没用的尴尬局面。
在新形势下,卫生类高职化学类课程如何教,“以就业为导向”的口号为化学类课程教学革故鼎新指明了方向,在此方针的导引下,我们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以学生完成各个项目的实践为先导,以实际操作为主线,补充相关的理论知识,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确定为一个个可操作的项目,使学生在自己思考自己动手中完成项目任务,让学生采取“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获得知识与技能。项目化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索知识过程和学习能力的训练,以此激发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多维思考、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
1 项目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1 以就业为导向,树立正确和实际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卫生类高职化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这些来指导项目任务的完成。
(2)技能目标:使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完成各个项目,训练精密细致的操作技能。
(3)职业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等素养,提高学生多维思考、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2 以就业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现项目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技能目标的培养为主线,同时实现知识目标和素质拓展目标,具体是将卫生类高职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为若干大项目单元,将每个大项目单元的实施分为以下3个阶段:前期准备、实施过程、后期评价。在大项目下面,还可根据各项目内容的需要,分设不同的二级项目。通过对卫生类高职化学课程内容的整合,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贴近专业的实际要求,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1.3 以就业为导向,选择合理的方法实施项目化教学
(1)前期准备。组织学生利用教材、参考书、图书馆和网络等收集相关资料,学习完成项目内容必备的基础知识;设计完成项目的方案及具体操作步骤;了解项目实施中可能涉及的试剂、仪器及基本操作等,进一步查阅资料熟悉相关仪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和标准操作规程,熟悉相应试剂的性质及使用注意事项,熟悉基本操作的关键点。
(2)实施过程。学生分组,每组4~8人,推荐一名组长,由组长组织先进行交流讨论,确定小组实施方案,由教师对各组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价指导后,再按组完成项目任务。
(3)后期评价。项目完成后,各小组自行总结,写出报告,汇报结果,由指导教师评价总结,完成相应项目的知识建构。
1.4 考核办法多元化,注重就业能力的考核
考核是手段不是目标,但考核方式对教学活动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为实现培养目标,卫生类高职化学课程的考核应注重平时学习过程和实际技能的考核,注意过程化,平时考核的次数要适当增多,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应适当降低。成绩考核应从传统的卷面测试向应用能力的全面评价转变,强调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的“齐抓共管”,摆脱应试学习模式的束缚,更加注重学生就业素质的考核,将就业能力综合评价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发挥其导向和激励作用。
2 项目化教学实例——溶液的酸碱性测定
2.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酸碱电离理论、质子理论及电子理论,掌握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及溶液pH的计算,熟悉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变色范围,掌握盐类水解的实质、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2)能力目标:会用酸碱指示剂及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会判定不同类型盐溶液的酸碱性。
(3)职业素质目标: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变能力,灵活学习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与协调能力。
2.2 教学过程
2.2.1 前期准备阶段
教师向学生说明该项目的主要目的、内容,将全班学生按每组4人分组,进行充分准备完成该项目必备的理论知识,如各种酸碱理论、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测定溶液酸碱性的具体方法等。要求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参加该项目相关理论知识的交流,等项目实施后再临场抽签决定本小组要交流的具体内容,到时每个组可结合前期准备及项目实施过程中获得的各方面信息进行交流。
2.2.2 项目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主要有2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教师预先编写的实验讲义完成相关实验,二是在此基础上,根据现成的试剂和药品对未知溶液进行酸碱性的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第一个方面的内容要求每个同学单独完成,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按组进行,各组的未知液可以不同。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和该组整体表现,给予评价、打分,并随时记录各个环节中的值得推广的经验和相对不足之处。
2.2.3 总结与交流
项目实施结束后,召集全班学生,进行各组交流,教师根据准备情况、礼仪、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方面设计交流评分标准,进行打分。等交流结束后再对整个项目从准备到实施及交流的全过程进行总结、点评,肯定做得好的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针对有待改进之处提出建议,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并评选出本次项目完成的最佳团队和最佳交流代表。
总之,我们认为,要用务实的态度来处理卫生类高职化学类课程教学改革问题。在遵循化学类课程固有特点的同时,切合社会变革、经济建设和学生从业的实际,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引导下,通过对化学类课程设置的调整、课程内容的转换、教学方法的优化以及考核方式的变革等让化学类课程为学生生活交际服务,为学习专业理论与技能服务,为毕业生职业活动服务,最终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段志坚.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技术教育,2004,(10)
化学学科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堂组织 教学 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06
1 大学课堂现状
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其中人才培养是科研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被用于教学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应用,层出不穷并得到了广泛的用。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认知纽带,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学习能力。在彼此沟通和交流过程中,从教师到学生、以及从学生到学生之间传递丰富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通过课堂教学不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发展了团队合作能力和思想道德情操。
随着高校的扩招,国际形势对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的要求,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试图总结教师在准备过程中从设定目标到课堂组织,再到课后跟踪,总结出一套基本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师可以根据这套方法进行备课和准备。但并非局限于此,可以在此基础上针对自己的授课特点进行调整。
2 组织课堂教学的目标
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对课堂教学的直接影响就是,受众的学生已与十年前大相径庭。尤其是“90后”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比以往更加迅速地获取知识,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来改变现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研究。本文以《保密史及保密制度》为例,结合现在有程序设计寄出的内容和课程材料,为培养计算机专业及非计算机专业人才奠定基础。为了能更有效的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则需要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做后盾,除了科目考试成绩以外,本文还列出以下教学目标,帮助教师掌握和评价课堂效果。
2.1 保证授课的知识到达率
知识到达率是指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希望教授的知识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比值。知识到达率越高,课堂效果越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采用多种手段保证知识到达率。
2.2 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有良好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使用“观察”的方法,还要有多种方式相结合了解学生接受程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本文第三章会列出几种方法,促进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帮助教师把握学生在课堂的隐性反馈。
2.3 创造轻松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很多老师并不重视课堂气氛的把握,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是先认可教师,再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必须通过教学气氛,让学生接受自己,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 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3.1 多媒体教学
在多媒体教学中,很多教师使用课堂上播放电影的方法,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从所周知,大学所开设的很多课程缺乏合理性、趣味性以及最重要的实用性,这时还想大家学习积极性保持一个很高的水准基本是不可能的。而面对这样的教学任务,一个有趣的老师与一个墨守成规的老师之间的差距便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电影教学是常用的方法,即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电影作品,又名“影片教学法”,始于哈佛大学。电影学习法,首先是提高学生的参与,投入程度;其次是学习结果的多样性,思考能力的训练在完全立体互动中得到体现;第三是联系实际的应用性,以及实战的操作性得到明显的提高。优势在于内容生动、易接受、易理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具实战性、更容易模仿。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第一,观点阐述:教师首先介绍电影背景,或与课程相关的思考引导话题,使学生在看电影过程中有思维导向和目的。
第二,观看电影:观看主题电影时,注意要在关键时刻打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但不要过于频繁。要言简意赅,简要讨论。
第三,开放式讨论:根据学生准备和观影情况,要求学生进行开放式讨论,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将讨论内容和表现作为评分根据。
第四,切身经历:电影只是别人的故事,知识只有运用在自身生活中才有更深刻体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看到、学到的知识转移到学习生活中。
第五,点题升华: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电影的主题,和跟课程有关的主题思想。
3.2 参观教学
使学生能够更加对于课堂学习的知识得到巩固,通过实地参观,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能够深刻探究课堂学习的问题,通过具体例子加深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参观教学法一般由校外实训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质疑问难,做好记录,参观结束后,整理参观笔记,写出书面参观报告,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
3.3 分组讨论和辩论
组织提高保密史及保密制度的课堂教学质量可以使用分组讨论和辩论的模式。
课堂讨论有3种基本类型:
第一,用于扩大和加深保密史及保密制度的理论知识而组织的系统的专题课堂讨论。第二,就泄密窃密案例中个别主要问题或疑难问题而组织的课堂讨论。第三,日常教学中采用的带有研究性的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能使学生加深对保密史的认识和对保密制度的理解和体会,对保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有巨大的提升。
3.4 自主讲课
通过学生自主讲课,可以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同时使学生发挥自己兴趣爱好,完成课程设计要求。
学生通过自己选择自己需要讲解的部分,通过课下的自学,对内容资料的整理,以及如何能够更好地讲解给同学们听,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讲解部分的内容,通过这一过程,使讲解的同学的、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牢固,能够更好地完成课堂目的,使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更加得心应手。
4 对课堂的组织者授课教师的要求
4.1 课前备课
4.1.1 备教材
教师要完全消化教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信手拈来充分把握好对课程的讲述,用自己的语言系统的讲授给学生,对所讲授的内容要抓住重点力求将知识点全面的灌输到学生头脑中,并留下深刻印象,从而熟练地安排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
4.1.2 备学生
教师要全面、透彻地了解学生的个人差异,如其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然后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内容和组织形式,只有从学生的基本状况出发,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针,才能让教材内容与学生全面结合。学生容易接受的地方略讲,难于理解的地方要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详细讲述,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效果。
4.2 课中授课
4.2.1 因材施教
大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言简意赅,意蕴深刻,至今还显现其真理性的光辉。而这个理念放至今日,就是各行各业各个学校所提倡的“个性化教育”。在当今的大学课堂上,主体已经发生了转变,从老师变为了学生,传统的课堂注重老师的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老师总是津津乐道地向全体学生倒出自己的知识,看重的是学生课堂的鸦雀无声。而现今的课堂主体是学生,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接受的反馈。教师要因学生之材组织课堂,善于采取不同的形式达成不一样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4.2.2 课后加强
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建立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让学生对知识有直观的理解,包括下几种方式:
第一,留作业往往是教师常用的方式。结合课堂授课内容和考试内容,学生通过习题进行复习,能够夯实学生的基本功。
第二,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专业,比如针对各高校都要学习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学习多媒体和工业设计的学生的作业,可以是结合最新的设计潮流,设计一款手机或者电子产品;学习管理的同学可以联合学习法律的同学,共同创办一家IT公司等
第三,假期实习。可以安排有条件的学生利用假期,针对这些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公司进行访问和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能够了解行业最先进的技术。
5 结论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组织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要认真备课、将课堂内容讲述得言简意赅、易于理解,更要懂得如何组织课堂,针对学生特点组织教学内容,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课堂组织是本、课堂教学是源;课堂教学是根、课堂组织是叶;课堂教学是基础,课堂组织是延伸。教学就是一门艺术,每位教师都应当不断追求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建波.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12,(1):12-13.
[2]孙志岗,蒋泽清.对斯坦福MOOC的思考[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9(5).
[3]邹北骥,李建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计算机教育,2010,(24):75-78.
[4]康梅钧.大学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探析[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1).
[5]郎大鹏,高伟.浅析程序设计基础课的社会化教学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19):149-150.
作者简介:郎大鹏,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刘海波,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化学学科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二氧化碳性质;公开课;实验设计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9C0055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二氧化碳是学生继学习氧气后,又一非常重要的气体。在氧气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一般学习规律即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以及制取方法,同时,了解了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及基本用途,所以本节课着重实验部分,充分利用教师的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突破原有的实验定式,优化实验方案,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客观上缩短了课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1]。
1 实验1 比较二氧化碳与空气密度大小
图1、图2和图3是常见的比较二氧化碳与空气密度大小的方法。如图1是比较常见的教师演示实验,若倾倒二氧化碳时速度过快,造成二氧化碳刚倒入就散开了,结果造成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下面的蜡烛后熄灭,对二氧化碳密度作出错误结论[2]。如图2在铁架台上吊一平衡杠杆,两边挂两个纸袋,往其中一侧倾倒二氧化碳,杠杆发生倾斜,该实验缺乏趣味性,且稍有空气流动,就容易失败。如图3在托盘天平两侧放置两个烧杯,调节平衡,往其中一个烧杯倒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密度是1.977克/升,如托盘两边的烧杯都是50毫升规格,则向一边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引起的质量变化理论上不足0.1克,灵敏性较差,实验现象不明显。
1.1 实验仪器及用品
试管、T型玻璃管、玻璃导管、单孔塞、碳酸饮料、澄清石灰水
1.2 实验装置
如图4所示。
1.3 实验操作
(1)按照图4连接装置,在上下两个试管中均装入澄清石灰水。
(2)两根导管分别伸入石灰水,略微振荡碳酸饮料。
(3)对比观察T型管两端连接导管对应的石灰水变化情况。
1.4 实验注意事项
(1)T型玻璃管需要呈图4所示放置,可以允许气体向上或向下流动。
(2)碳酸饮料略微振荡,幅度不宜过大,避免液体进入T型玻璃管。
(3)注意连接部分的气密性。
(4)连接的导管不宜过长,否则需要的二氧化碳量较多。
1.5 实验改进的优点
(1)实验成功率高,实验现象明显,容易操作。
(2)对比实验,通过使用T型管,将无形的气体流动变成有形,学生能感知到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从下方导管流入澄清石灰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同时上下两支试管形成鲜明对比。
(3)碳酸饮料振荡直接得到二氧化碳,节省了制取、收集及储存二氧化碳的操作
2 实验2 二氧化碳溶解性测定
图5、图6都可以用来证明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如图5,往装满二氧化碳的软质塑料瓶中倒水,拧紧瓶盖,充分振荡,观察到瓶子变瘪;如图6,将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置在水中,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但这两个实验都需要预先收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备用,实验准备工作比较繁重或者当场收集二氧化碳,会造成实验时间过长。
变换思维角度,能否有节省实验准备时间、精简实验操作同时能更好地了解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实验?首先解决气体来源,选择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碳酸饮料。经查阅资料,雪碧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0.1361 mol/L[3],大约1体积水中含3体积的二氧化碳。再解决装置问题,我们从2013年普陀区中考化学质量抽查试卷中提到利用针筒将黄绿色的氯气与水混合,达到饱和状态时测定氯气的溶解性,以及付小勤老师在“初三化学若干演示实验的改进”[4]一文中多处使用针筒进行气体实验得到灵感,可以利用针筒进行该实验。
2.1 实验仪器及用品
60毫升针筒、烧杯、未开封的碳酸饮料(1瓶)、蒸馏水
2.2 实验装置及流程图
如图7所示。
2.3 实验操作
(1)用不带针头的针筒抽取20毫升水。
(2)略微振荡碳酸饮料。
(3)带上针头,从碳酸饮料瓶上方侧壁穿刺。
(4)抽取至少20毫升以上的二氧化碳气体,读数。
(5)去掉针头,用大拇指按住注射孔,充分振荡。
(6)观察针筒示数变化。
2.4 实验注意事项
(1)由于试题中图示的是气液已经混合的体系,并没有交代到底是先抽气体还是先抽水,笔者尝试用针筒先抽取二氧化碳气体,再抽取水,但发现内压过大,水很难抽取上来。
(2)注意在振荡过程中不要用力过猛,造成二氧化碳气体大量逸出;同时抽取过多的气体造成针筒内压力过大,会挤压出一部分的水;如第一次实验失败,二氧化碳的量就不够第二次实验。
(3)从侧壁插入针头,针头尽量往上,避免吸入液体,造成实验失败。
(4)抽取气体量与水的比例至少大于1,同时充分振荡,确保二氧化碳在水中达到饱和状态。
2.5 实验改进的优点
(1)使用碳酸饮料节省制取与收集二氧化碳的时间,且保证气体的用量以及纯度,整个实验从抽取水到抽取二氧化碳再到充分振荡,耗时约为3分钟左右。
(2)针筒上带有刻度,不仅可以得到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的结论,还可以精确进行读数,多次实验数据得到1体积水中最多能溶解约为0.8体积左右的二氧化碳气体,从定性认识上升到了定量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饮料及针筒就可以进行气体溶解性测定实验,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3 实验3 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制造干冰
理论上通常是将二氧化碳气体在低温高压下先液化然后固化(如图8),压缩得到干冰,条件苛刻,在学校教学无法完成;若使用市面上制干冰机制干冰需要2500元以上不等,价格昂贵;若直接购买干冰约为15元每公斤,但易升华不好保存。
3.4 实验注意事项
(1)操作中不可用手触碰灭火器的金属部位,液体二氧化碳转化气体时,整个灭火器金属部分温度非常低,易造成冻伤,在实验中需要佩戴手套进行操作。
(2)用干布缠绕住封口,可减少二氧化碳气体从袋口散逸出去,如温度达不到理想的变化,易造成实验失败。
(3)收纳袋需要预先扎好一些小孔,避免内压过大造成破裂。
(4)二氧化碳灭火器中液体二氧化碳应尽量多,一次按压可以得到较大量的气体,同时可以提供足够的低温,若灭火器中液体二氧化碳仅剩一半或更少,按压后只能观察到产生气体,收纳袋中没有白色固体形成。
查阅资料发现在二氧化碳灭火器中储存有液体二氧化碳,工作原理是打开阀门后,减压使得液体二氧化碳转化成气体,此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在喷嘴口处形成非常低的温度。可以利用这个温度,将一部分液体二氧化碳气化,另一部分受到温度的骤然下降,发生状态改变,形成固体二氧化碳。
3.1 实验仪器及用品
二氧化碳灭火器、收纳袋、干布、手套
3.2 实验装置及流程图
如图9所示。
3.3 实验操作
(1)在透明收纳袋上预先用细针扎好小孔。
(2)用收纳袋套住灭火器的喷嘴,抽紧袋口。
(3)用干布缠绕住袋口。
(4)用手握住干布部分,去掉灭火器安全锁,用力按压阀门。
(5)在收纳袋中得到未压缩的白色干冰固体(如图10所示)
3.5 实验改进的优点
(1)利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可以随时制备固体干冰,操作简单,一次按压可得到较多量的固体,利用零下温度计测定温度,可以达到零下70多度,可以保持固体状态5~6分钟左右。
(2)2公斤装的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约250元,可以制备10次左右固体,价格适中。
(3)使用透明的收纳袋代替布袋,可视性效果好,能观察到气体触碰到收纳袋壁后变成白色固体的过程。
(4)按压阀门时伴随有巨大的声响,实验效果震撼。
(5)制得的干冰放于容器中,可以接着做后续的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实验,避免了后期再次制备气体,物质得到了充分利用。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和灵魂,它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等方面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教师更应积极探索,不断优化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程杰.中学化学实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
[2]周玉枝.美好的化学实验[M].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部,2012.
化学学科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 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保证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097-03
0 引言
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是高等院校为化工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极其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同其它工科课程设计一样,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1-6]。通过课程设计,还可以消除课程学习时存在的疑惑,强化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具体言之,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1)查阅资料和使用工程手册及标准规范的能力;(2)运用工程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工程分析、设计、计算、制图和表达的能力;(4)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尽管课程设计的培养目的很明确,但是由于现实教学条件存在系列问题,再加上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自身的特殊性,很难取得上述培养目标。为了提高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一些学者目前已开展了一定的研究,曾提出一些措施来改善课程设计的质量[1-6]。然而,由于问题相对复杂,不可能彻底解决。为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本文依据常州大学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行了教学改革,以确保教学目的良好地实现。
1 课程设计主客观影响因素分析
1.1 课程学时短、基础知识薄弱
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与课程设计紧密相关的前期理论课程的学时不断地缩减,而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又纷繁复杂(如静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和化工设备设计等内容),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就常州大学而言,化工设备基础课程由2003年的56学时到后来的48学时、40学时,再到现在的32学时,学时的缩减直接导致课程讲授内容的删减、部分所授内容也不能讲深讲透,如工程材料部分和化工设备零部件部分各仅用2学时来讲解。这直接导致学生前期课程基础薄弱,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
1.2 课程设计时间短且时间安排不合适
随着理论课程学时的不断缩减,课程设计时间也在不断压缩。常州大学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学时由2003年的2周到后来的一周半,再到现在的1周。在1周即5天的时间内,学生要完成一台化工设备的设计,包括设备总体结构的设计、材料选择、强度计算、零部件选择、图纸绘制和设计说明书的编写,时间极其紧张。部分学生在这短暂的时间内,甚至连借来的设计手册和规范都来不及翻阅。另外,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往往紧随化工原理的课程设计进行,理论上讲,这是非常科学的,便于将设备的工艺设计和结构及强度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得到系统的训练。然而,弊端是由于目前课程设计的时间都非常紧张,前面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如不能按时完成,往往会影响后面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1.3 参考资料稀少且陈旧
不可否认,提供全面详细的参考资料(如各种设计手册和标准规范)对于工科学生(特别是化工设备设计相关的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质量的保证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学生规模不断的扩大和科技进步带来参考资料的不断更新,学校图书馆来不及更替和购买新资料,导致课程设计所需的参考资料(如各种设计手册和标准规范)严重短缺且陈旧。如遇到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一起开设时,更加剧了参考资料的短缺程度。旧标准和规范的使用,严重影响学生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甚至会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1.4 生师比大、教师任务重
学生规模的增加进一步扩大了生师比,教师教学任务加重,对同一个学生的关注次数减少。由于时间短促,学生之间来不及相互讨论和学习,有时同一个问题,教师需要回答数十次。教师在设计教室走一圈需要1~2小时左右。对学生关注次数的减少,直接影响了课程设计质量的好坏。
1.5 个别学生设计态度不端正、急功近利
受社会浮躁心态和就业趋势等因素的影响,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他们对课程设计抱着敷衍了事的心态,明知图纸存在质量问题仍不予修改,急于答辩。有时,甚至会出现抄袭问题,内容上文不对题。这种恶劣的学习态度严重影响了课程设计质量,给预期培养目标的实现造成困难。
必须指出的是,上述问题绝不是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独有的问题,其它课程设计(如机械设计和化工原理课程)同样存在学时短、前期基础知识薄弱、设计资料陈旧、生师比大等问题。为了克服上述弊端,必须给出应对措施。
2 课程设计质量保证措施
针对课程设计现有教学条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教学质量保证措施,详见图1。
2.1 因时制宜、合理出题
众所周知,化工设备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塔设备、管壳式换热器、反应釜、立式或卧式储罐等。尽管这些均可选为课程设计题目,但不同的设备结构复杂程度不一,计算量、绘图量和各种技术要求差别较大。因此,选题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区分。在早期,当课程设计学时为2周时,选塔设备或管壳式换热器作为设计题目;当学时缩为1.5周时,选大型卧式液化气(液化石油气、液氨、液氯等)储罐作为设计题目;目前学时减为1周时,选立式(空气、氮气、氨气等)储罐作为设计题目。而且这些题目由常州大学化工设备设计所提供,均为真实的工程设计项目,有真实的设备设计图纸。这为学生了解和掌握设备设计内涵(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择、零部件选定、技术条件撰写、图纸绘制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2 设计任务书和计划书的精心编制
为使学生能够保质保量完成课程设计任务,题目选定后必须明确给出设计参数(如储罐的公称容积、工作温度、工作压力、安装地点、管口表等参数)、设计任务(完成施工图的绘制和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工作)和设计步骤。图纸绘制必须按照正式工程图的要求来完成,图面应包括主视图、管口方位图、节点(或局部)放大图、设计参数、技术要求特性表、管口表、明细栏、标题栏等内容;说明书应包括封面、课程设计任务、计划书、目录、正文(包括设计参数确定、强度设计、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及其它技术说明)、参考文献和结束语等部分。对于立式储罐,设计步骤分为以下几步:a.明确介质物性(密度、腐蚀性、危害程度等);b.确定设计温度、最大操作压力与设计压力;c.确定总体结构和尺寸(筒体直径和长度);d.根据工作条件和介质特性进行材料选择;e.筒体与封头的厚度设计(含压力试验强度校核);f.开孔补强结构设计及其计算;g.容器总质量分析计算;h.附件设计(包括人孔、液位计、铭牌、接管、法兰等);i.支座的选择;j.绘制装配图草图;k.绘制正式装配图;l.撰写设计说明书。设计进度安排见表1。教师根据给定的时间节点来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因此,给定详细设计任务和设计步骤对保证设计进度和设计质量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表1 设计进度安排
时间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和周五 周六 周日
步骤 步骤a-d 步骤e-f 步骤g-i 步骤j-k 步骤l 答辩
2.3 参考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正如前所述,提供准确详尽的参考资料对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和理解设计内容至关重要。有了详尽参考资料的查阅,学生对设计内容可做到有理有据、心中有数。为了避免学校图书馆资料短缺和陈旧的弊病,教师及时在网上搜集课程设计所用到的最新的标准和手册(如GB150-2011、HG20592-2009、JB/T4712-2007、TSGR0004-2009、HG/T20580(20581、20582、20583)-2011、GB/T 25198-2010、TCED41002-2000等),将其整理好转给每位学生、并指导其查阅。另外,也将常用的数据(如钢板负偏差、腐蚀裕量、焊接接头系数、容器类别判别表等重要数据)汇编成册,印发给学生,便于其查阅。学生对新标准和新手册的使用和熟悉为其将来工作涉及到真实的工程设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实际上很好地促进了课程设计培养目的实现。
2.4 及时发现错误、及时更正
课程设计时间的大大缩减,极大地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如无老师及时指导,面对所提供的手册学生将束手无策,不知如何使用,也就很难在短暂的时间内对教师所提供的资料进行逐一了解和查阅。因此,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课程设计、少走弯路和提高设计质量,从设计开始到结束,教师应尽可能留在教室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订正学生存在的错误。特别是图纸绘制开始时,教师应经常“穿梭”在设计教室,及时发现图纸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提醒以便及时更正。这对课程设计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帮助。
2.5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课程设计的积极性,保证课程设计质量,提出如下课程设计成绩评价体系,即:
课程设计成绩=平时成绩?5%+说明书成绩?5%+图面成绩?5%+答辩成绩?5%
平时成绩考虑学生的出勤率、提问问题情况和设计态度;说明书成绩考虑计算准确程度、格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全面、书写是否清晰流畅;图面成绩考虑图面整洁程度、比例是否合适、绘图是否正确和规范、明细表以及技术特性表填写的规范性和完整性;答辩成绩考虑对所绘图纸和所编写说明书的理解情况、回答问题情况。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做到公平、公正、合理评价每个学生的设计作品,杜绝抄袭现象、让每个学生能学有所获。
尽管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与其它课程设计(如机械设计和化工原理课程)具有一定的区别,如前者设计内容多样,所涉及的内容(如计算参数确定、壁厚确定、材料选择、结构设计、零部件选型、设备成型、技术要求编制等)必须按照国家标准严格进行;但同属为工科课程设计,它们也具有一定的联系,如均会涉及到工程计算和工程制图问题,它们的设计步骤和评价体系也类似。因此,上述教学质量保证措施对其它工科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保证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相关工科课程设计也可以沿着设计步骤的精心编排、参考资料的全面收集和提供、细心的指导、错误及时更正和评价体系的合理建立这条思路进行。
3 结束语
毫无疑问,学生规模的扩大、学时的缩减和设计资料的短缺,无疑对课程设计质量造成严重困扰。为了应对课程设计教学条件存在的困难和弊病、保证课程设计质量,达到课程设计开设的目的,提出上述应对措施,通过实践证明,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在说明书结束语里提到“虽然设计时间短暂,但内心充实、收获颇丰”。作为一名教师,应竭尽所能不让课程设计成为一种摆设,应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领会工程设计的内涵、能有所收获,充满自信地走向工作岗位。为了进一步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当代工程教育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让每个学生实现自我成长,这需要相关教师不断地探索、努力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江华生,陈树大.基于CDIO模式的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化工时刊,2013,27(3):56-58.
[2]李政辉,李庆生,姚忠.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2,(1):47-49.
[3]董俊华,赵斌,张及瑞.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讨论[J].化工高等教育,2011,(3):17-19.
[4]蔡锐,周剑秋,武文良,等.化工原理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两门课课程设计结合的思考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0,(3):23-25.
化学学科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民族学生;基础生物化学;教学质量;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038-02
基础生物化学是农学、园艺、林学、草业等专业的基础课。其课程内容的特点是枯燥、抽象、深奥,重点、难点较多,而且基础生物化学术语过于繁杂、难懂,学生学习时普遍感到难度很大,需要记忆和理解的内容很多,使学生对该课程望而生畏。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已经成为当前生物化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塔里木大学近些年的民族学生生源占全校的40%,因此如何让他们学好这门课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问题。加之基础生物化学安排的课时有限(总学时50学时),讲课时无法面面俱到,这使得农业类专业的民族学生学习基础生物化学的难度显著增加。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现将基础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总结如下。
1要具有强烈的情感意识
民族学生本身没有汉族学生语言上的优越感,有些学生甚至还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具有强烈的情感意识,使师生间形成真诚、相互理解的人际关系与和谐、融洽的情感气氛,从而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特别要善待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应充分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和潜能,能取得多方面的成功。教师应热爱教学、热爱学生,在教学时最好面带微笑。另外,还应坚持多从正面鼓励学生,尽量帮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成功,让每位学生都能尽量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每堂课前笔者都会抽学生来回答前面学过的知识,对不能流利回答的学生,采取边引导边鼓励的方式,这就让学生产生自我价值的肯定,重新认识自己、超越自己。
2优化授课内容
基础生物化学这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结构、性质、功能、生物大分子的代谢、遗传信息的传递,且许多章节前后承接。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需参照国内其他优秀教材及国外原版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优化和调整,并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将教材内容重新加工组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适度增加反映近代科技成果的新内容。尤其是与少数民族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知识,并将平时见到的、听到的和阅读到的与基础生物化学相关的例子和最新发现都及时标记在讲稿上,以此充实和丰富课堂内容。这样可将原来繁杂的信息整理为少而精的信息,并使之相互联系紧密、主线突出、层次清晰,从而成为民族学生易懂、易记的新信息。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3.1灵活运用多媒体,增强教学效果
合理应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目前各学科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之一。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可将单一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语言和多彩的画面,其逼真的三维图像和动画效果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示生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及其化学变化过程,给予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刺激,变抽象为直观、复杂为简明、枯燥为生动,从而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1]。利用从网络下载或从国外许多经典教材中优选清晰、典型、高质量的图片或视频制作课件,使授课内容更为生动形象,内容更丰富[2]。例如PCR的原理和反应过程对初学者而言比较抽象、难懂,而在网络中检索到的视频却能形象地模拟、再现这一过程,非常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再如DNA复制、电子传递链、ATP合成机理、蛋白质的合成等。
但对于民族学生来说,往往有照抄笔记的习惯,过多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带来负面效果。因此,在实际运用时,应注意:一是扬长避短。课件中的文字不宜过多,切忌将所要讲述的内容全部放在幻灯片中,否则极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而降低教学效率。二是使用动画不宜过多。因为动画易使学生过分注意多媒体本身带来的视觉效果,使多媒体喧宾夺主,失去应有效果。三是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适量。一般,每张幻灯片的放映时间以1~2 min为宜,过频繁地切换幻灯片易使学生注意力涣散,思维跟不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与理解,从而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回顾,对所讲授内容产生的疑问不断累积,最终对学习基础生物化学失去兴趣。四是在采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对于较难理解的名词、反应过程需用板书详细说明,这对民族学生的课堂教学相当重要。
3.2运用比喻教学、联系实际,降低学习难度
对于一些抽象理论,非常有必要适当运用形象的比喻,这样可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气氛中理解抽象的理论。例如,把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比作一件产品的加工生产过程,需要有设计好的图纸、原料、运输工具、加工厂、工人等;蛋白质合成需要图纸――mRNA(作为模板)、原料――氨基酸、运输工具――tRNA、加工车间――rRNA组成的核糖体;把原料装到运输工具上需要工人,这里把氨酰――tRNA合成酶比作工人。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对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抽象理论有较具体的认识,而且对氨基酸、mRNA、tRNA、 r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功能容易掌握。同时,对于一些复杂的知识,也可以用一些简单熟悉的例子加以说明。
3.3运用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泼、开朗、热情是新疆大多数少数民族的性格特点[3],因此如何利用民族学生这些性格优势加强学习兴趣对于教学甚为重要。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而不是简单地背记已有结论。提出的问题,既包括课前布置的问题,也包括课中提出的问题。课前布置的问题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预习课本,这样上课才会思路清晰、学得快、记得牢。教师在课中提问的设计中,除了对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进行考查外,还应引导学生对新问题积极思考,思考过程往往比结论更重要,因为只有学会思考,学生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找出相关知识的内在规律,并加以抽象和概括,从而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学生不但对知识学得灵活,对问题解决得透彻,而且记忆深刻,掌握牢固。这种启发式教学法[4]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大大增强,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也得到提高,而且民族学生特别积极地参与这种教学方式。如讲到蛋白质的α-螺旋和β-折叠时,提问羊毛衫等羊毛制品在热水中洗将变长,然后在电干燥器内干燥又收缩,丝制品进行同样处理却不收缩,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学生明白原理后,还会对老师提问:家中的地毯也会有这种现象吗?又如讲到酶原和酶原激活时,给学生留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人刚饿时胃会有饥饿的感觉,而饥饿的时间较长时胃反而没有感觉了?
根据基础生物化学课程特点设计阶段性讨论课,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加强了学生对重要概念的认识,而且使基础生物化学理论与专业知识也得以衔接,大大激发了民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他们对基础生物化学学习的兴趣。另外,通过讨论也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如在讲到酶这章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前面几章学过的内容,从中能得出什么规律;讲完糖、脂、核酸代谢时再让学生进行一次阶段讨论,比较酶前面几章和后面几章的主要区别,这样可以让学生思路更清晰、更深入地掌握基础生物化学的主要轮廓,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基础生物化学的兴趣,相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3.4运用练习测试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适用于所有知识的学习过程,对于基础生物化学这门课而言尤其如此。不仅因为知识点很多,大部分需要理解记忆,而且不同章节间内容的连贯性很强,例如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之间通过共同的中间产物广泛联系,彼此间又可以互相转变,而这些内容更是“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这一章的基础。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对此,一方面,在每节课结束前4~5 min,就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几道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复习,每一章讲完后适当地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再次巩固课堂知识,而且每次作业笔者都严格地批阅并且给出成绩,民族学生对练习测试普遍反映良好。通过这种方式既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助于适时评估教师的教学效率,以便于及时进行调整。
4结语
总之,在民族的基础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充实与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民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保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合格人才。
5参考文献
[1] 吴虹.对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11(4):120.
[2] 陈勇.活跃课堂气氛,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2):121.
[3] 刘秀峰,韩春英.新疆高校健美操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7):98-101.
化学学科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模块化;教学模式
1 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别进行,理论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习教师更关心实际操作训练,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存在着理论学习比较抽象,不利于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习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新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则是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做”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模块式教学模式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师生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自主构建者,积极行动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和控制者,而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推动者。它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迫切的学习愿望,高昂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学习态度。通过主动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行动,让学生在真实或方阵的职业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将专业理论知识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重构,逐步形成职业能力。它也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估等教学要素进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生掌握了知识,具备了职业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模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加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突出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实践来构建知识。
3 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
3.1 职业分析 确定构成建筑工程行业的各种工作岗位,按复杂程度说明行业范围内的具体工作——去建筑企业进行咨询。
3.2 工作分析 说明从事建筑工程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并将每一综合能力内的专项能力排出顺序——挑选从事土建工作的优秀人员进行。
3.3 专项能力分析 描述每一专项能力所要求最终达到的水平,即能力标准。写出实现的要求、步骤、工具、知识、技能、态度和安全措施,并对每一专项能力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排出顺序——可由所涉及的土建岗位的优秀工作人员进行。
3.4 教学分析 在专项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划分教学单元或模块(一组专项能力),将每一模块内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按顺序排列,将每个模块排出顺序并认定核心课程,写出课程大纲——可由教学专家与专业教师进行。
3.5 教学设计与开发 设计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内容组织、基本环境、开发模块课程课件和学习指南。以工作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3.6 教学实施 包括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在模块化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负责按各个工作任务提供学习资源,编制模块化课程的学习指南,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给学生注入“做”的信心,在所要求的工作习惯、态度、能力上起示范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边做边学,按学习指南的要求完成学习后先按考核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认为达到要求后再由教师、现场专家考核评定。
4 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
4.1 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 模块化课程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结构,具有相对独立和便于灵活组装等特点,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前提下,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将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等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形成综合化课程。
4.2 实现课程教学真实化 模块化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开发的,必须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场景及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只有实现课程教学真实化,才能培养学生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4.3 实现课程评价企业化 每个一级模块课程教学结束时,学生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其评价是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与教师共同完成的,这就有效缩小了课程教学与生产现状及职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毕业生岗位适应性与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