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科学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自然的科学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自然的科学知识

大自然的科学知识范文1

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八年级上第四册:《动物的伪装自卫术》《冬虫夏草是如何长成的》《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大自然的语言》等五篇文章,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2.积累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把书“读薄”的过程,把长文“读短”的过程,都是不断筛选的过程,不断去粗取精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筛选文章信息,探索自然奥秘”。

(说明:切入阅读主题“筛选文章信息,探索自然奥秘”,同时明确了学习目标。)

二、阅读探究――我阅读

(教师提示:浏览就是扫描式的、跳跃式的阅读,在此过程中了解关键内容,按要求筛选文章信息。)

1.浏览《大自然的语言》,说说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2.浏览《奇妙的克隆》,谈谈克隆技术的好处。

(说明:意在引领学生独立按要求筛选信息,在交流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分享各自筛选信息的过程,从而让学生自主摸索筛选信息的方法。)

三、总结提升――我归纳

筛选信息的方法:第一步,确立信息范围;第二步,选取关键词句;第三步,整合提炼信息。

(说明:在学生自主归纳的基础上生成学法。)

四、学以致用

我介绍:浏览丛书《动物的伪装自卫术》和《冬虫夏草是如何长成的》,筛选文章信息、批注关键词句后完成以下练习。

想一想: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说一说:你以“ 简介”为题目介绍这些。

(说明:运用方法进行筛选信息的训练,意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自然奥秘,并能对所筛选的信息进行整合提炼后准确、概括、有条理地简要介绍,学会方法运用的同时进行了语言训练。)

我表达:朗读丛书《投入大自然的怀抱》的优美段落,从中筛选语句,表达你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参考句式:我爱大自然,因为。

(说明:再次按要求筛选信息,通过美读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自然的科学知识范文2

由此可见,教学教材中的科普类文章,只有借助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才是真正抓住了最本质的东西。

下面以《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注重激趣,领会文意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的知识有内在兴趣。因此,教师如能充分挖掘科普类说明文中的趣味因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有别样的生趣。老师将课上得有情有趣,这类文章也才会焕发其独特的魅力。

上课伊始,老师动情地描述: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石头书》里的那位叔叔吗?还记得文中爱问问题的川川与磊磊吗?那时,你才是三年级的学生,也许条件的限制让你没能见到能读懂的“石头书”。可今天的学习不一样了,老师相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一定会发现大自然这本“书”,处处写满了“文字”;举手投足之间,昂首附身之时,只要你肯留心观察,天空的每一颗星,每一片云;地上的每一颗石子都可能给你带来你原先不曾有过的发现。

学生学习的欲望在老师的引领下被激起来了,有了“我要读课文”、“我要知大意”的一份急切心情。原来,“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原来,“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

接着,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同学们,你在用心读课文时,就会认识几种大自然的文字,请你把文中讲到的几种文字标出来,把自己对每种文字的感受写在相关文字的旁边,之后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看看它们分别给我们传递了怎样的信息?两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学生只要用心读书,很快就能自己解决。兴趣盎然学生已经把握了课文的大意。

二、捕捉信息,品读文本

教材中的科普类文章,语言表达生动有趣、明白浅显,可谓篇篇“纲举目张,条理清楚”。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捕捉信息,概括文意的能力;另外,文中较多地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科学、准确、鲜明,这些都可以在老师引领下,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品味其中的奥妙。

在学生通读了《大自然的文字》一文后,我便引导他们较快地捕捉信息、把握全文。之后,提出要求:从文中介绍的的几种“大自然文字”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反复品读,组织语言,然后加入自己的体会介绍给别人。下面就是一位同学讲述的“一种文字”:

同学们,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航海或野外探险有罗盘或指南针等仪器,可以帮我们辨别方向,可是在古代,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星星写成的天书。那时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读懂了星星写的天书,我们今后也就不会有因“迷失方向”而带来的烦恼了!

三、知行合一,实践创新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是一只鸟儿的双翼,缺其一翼,鸟儿便无法飞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机会,让他们运用习得的说明方法练习说明事物。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应兼顾两个维度,即科学知识与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既有知识内容的延伸,又有语言文字的训练。

在学生对《大自然的文字》的内容,有了较充分的朗读、交流、理解后,我引导学生“要么选择老师所提供的知识,要么选择自己课外搜集的知识,学习课文叙述的方式,介绍自己喜欢的另外一种“大自然的文字”。这样的设计,既适度拓展了课文内容,又以语言训练为落脚点,做到了知识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大自然的科学知识范文3

关键词:幼儿;科学素养;培养

今时的幼儿,是明日的希望,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作为人才的培育阶段之一,也是最重要阶段的幼儿阶段,教育者一定要重视用合理有效的手段培养好幼儿的科学素养,从起点抓起,成就未来的科学人才。

1幼儿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1幼儿需要科学知识引导,不断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幼儿天生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乐于探索周围的新事物。在幼儿进行探索时,我们要辅以科学正确的方法,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科学认识习惯。例如,幼儿看见小鸡吃米以为自己也可以吃,这时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了解人和动物的差异。

1.2有益于幼儿今后的成长。诸多科学研究及实验表明,幼儿时代对一个人性格和习惯的养成极其关键。幼儿时代如果没有养成正确、科学的认识和生活学习习惯,长大后很难纠正。

1.3社会需要高科学素养的人才。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只有具备科学素养的人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若从幼儿时期抓起,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使之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必使他们在今后的发展中更适应社会,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2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实践

2.1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幼儿天生爱动,因而在动手过程中,辅以科学知识的教学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对幼儿说,游戏是快乐的,在游戏中,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能得到很大的满足,若游戏能以认识和运用科学为主旨来开展,在动手过程中领会知识,那么幼儿将会很快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

例如,在认识物体的沉浮特性中,可提供多种不同密度的材料,在之前不传授任何知识的情况下,让幼儿先自行尝试操作,看看不同的材料哪些会浮在水面,哪些会悬浮在水中,哪些会沉到水底。在他们尝试了各种材料后再告诉他们材料的沉浮性和物体的密度有关。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把材料的沉浮状态改变,让沉在水底的浮起来,让漂浮的物体沉下去,此时必然会有不同方法呈现,这不仅是科学知识的学习,更是科学思维方法的锻炼。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更是活跃了思维,展现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2.2组织科学探索活动。根据幼儿天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可组织科学类探索主题活动。活动中,要让幼儿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通过观摩和操作,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更能使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例如,在认识空气的主题活动中,可发放不同的容器、袋子、气球等,让幼儿亲手触摸感觉空气的存在;可使用肥皂泡泡,让孩子在玩中学习空气的知识,激发幼儿自主思考,答案有可能千奇百怪,但在思考的过程中也是锻炼幼儿思维方式的过程。

2.3在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对于幼儿来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也蕴含着广泛的科学知识,教学完全可以练习在日常生活展开。例如,在认识人的影子时,可与实际相结合,让幼儿观察人的影子,看看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比如影子长短和时间、人的高矮及角度的关系等。幼儿会自己,或与同伴一起摸索研究,得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结论。不管结论是什么样的表述方式,只要是经历了实践所得出来的,教师就应积极鼓励。

2.4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科学。“疑问—答案”是幼儿普遍经历的获取知识的一个过程,幼儿提出的问题可能很细小或与科学无关,但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爱找答案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向幼儿提问,让他们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学习领会科学知识。例如,在幼儿玩气球的过程中提问:为什么气球一放就飘到空中?为什么铅笔向上抛就会摔到地上?幼儿会有个思索和探究的过程,他们会把不同的东西抛一下进行实验,找出原因。最后他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气球比较轻、铅笔长长的等,然后会急切地想知道正确答案,这时教师再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幼儿既有了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也稳固地学到了科学知识。

2.5与大自然结合进行教学。幼儿园除了固定的园内教学,还可以利用周边环境,带领幼儿走出园门,亲近大自然,在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在大自然的熏陶下进行科学教育。如,适时带幼儿进入城市公园,看看公园里的动植物及其他娱乐设施等;让幼儿体会大多数树叶秋天会变黄凋落,而有的却四季常青;鱼儿只能在水中生存,小鸟可以飞翔;摩天轮可以把人带到很高的位置等。孩子们在欣赏游玩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学到科学知识。

3结语

在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教学中,教师要多主动扮演和幼儿一起探索学习的角色,切实地了解他们的内心所想,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纠正幼儿不正确和偏移方向的思维方式。只有教师和幼儿一起发掘知识,才能很好地引导他们吸收和探索科学知识,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季红平.幼儿科学教育的机会[J].知识窗(教师版),2011,(09).

大自然的科学知识范文4

一、分析教材,挖掘环保素材

初中语文课文多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佳作,即使现在新增的科普类文章中也有直接或者间接可以用来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综合现在的教材,其选文与环保教育密切相关的课文有三类:一是具有显性特征的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及科学小品文章,如《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看云识天气》《你一定会听见的》《月亮上的足迹》《绿色蝈蝈》《化石吟》《山市》等,这些文章重在介绍科学知识、阐释科学道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体会到人类过度活动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二是具有隐性特征的环保教材,如《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圆到三味书屋》《小石潭记》《望岳》《登飞来峰》《苏州园林》《紫藤萝瀑布》《海燕》等,教师在把握这些文章文学性的同时,可通过探讨试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感受自然赋予人类的丰富多彩,使他们产生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激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教师只要认真把握教材的时代脉搏,积极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教育有机地与语文教学结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材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的良好载体。

二、利用教材辅助系统,进行环保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进行环保教育的时机外,教材的助读系统也是教学中应该重点把握和运用的环保教育好载体。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安排了很多表现自然风光和动植物的图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让在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的同时将环保的主题渗透其中。如《月亮的足迹》一课后面的月球表面图片,从那一圈圈班驳的痕迹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大自然的脆弱;在课后的一些综合性学习材料中也有对环保教育很有价值的内容。如《感受自然》后面根据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去接近大自然,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敬畏生命》搜集资料,出一期关于“人与宇宙之秘”的期刊等。

三、抓住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最重要的载体,特别对初中生更重要,在他们正确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引导他们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思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根据阅读课的特点,我们语文教师在提炼教材的同时要将环境教育有机地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避免机械地说教与课堂教学脱离。如《大自然的语言》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春天草木萌发,万物苏醒;夏天燕子翩然归来,果实孕育;秋天果实成熟,落叶纷飞;冬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教学时,就应该抓住描写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人们肆意踩踏草木,砍伐树木,乱扔垃圾,会是一幅什么景象?这就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带到环保主题上来;这样无形之中就使学生走近了环保,提高了环保意识。

在朗读课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动情地朗读教材中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通过学生反复有表情地朗读,与文章产生共鸣,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们完全可以集审美教育与环境教育于一体,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美丽的画面,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情、景跃然纸面,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春天带给我们美,感受文中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又如教学的诗词《沁园春雪》,朗读时,要读出主席的豪情万丈、居高临下、意气轩昂,表现出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这样才能领会作者选择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处,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

四、利用课外实践,开展环保教育

语文教学课外实践包括作文教学和课外活动,作文教学属于语文的运用过程,它的实质就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写作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再现他们的知识积累,抒发他们对生存环境的独特见解,达到教学目的。如通过对学生身边熟悉的花、草、树等物的观察,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语言表达对这些物的情感,从而深层次的挖掘他们心灵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

大自然的科学知识范文5

常新港的话道出了部分事实。

从哲哲两岁开始,每个周末,我都选出一天,带他去市内的景点转转。路途远的就坐公交车,近的索性骑自行车,让他坐在后座上,一路说着、笑着、看着。我甚至把北京的景点罗列出来,用两年的时间全部逛完。到他上幼儿园中班那一年,我们几乎走遍了香山、植物园、龙庆峡、动物园、天坛、国家森林公园、紫竹院和玉渊潭等所有市内自然景点。

后来,带哲哲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因为那里的荷塘、未名湖也很美丽动人。半年下来,几乎走遍了北京所有的高校,尽管有些学校留给他的印象并不深,他也并没有完全明白我给他讲的跟建筑、景点有关的故事。

再长大一点儿,每年的暑假,我和妻子带着他去外地游玩。青岛的海滩、阳朔的梯田、北戴河的沙滩,他都很喜欢。看着他忘我地陶醉于海滨、山野,我感觉一颗童心在疯长。

也许,童年的自然体验并不能带来一个好成绩,也不能在报考国外大学时加分,但我知道,自然缺失的潜在危险不可小视。试想,一代没有或鲜有自然体验的孩子长大后,他们听到沙漠化、泥石流、野生动物濒危这些字眼不会心疼,看到长流水、长明灯懒得伸手关上,喜欢选择方便的一次性用品、过度包装的商品……那将是多么可怕的未来。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大自然不仅在智育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丰富儿童精神生活方面也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在大自然中,孩子得到的不仅是快乐,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发展,大自然是孩子天然受教育的场所。

而且,孩子是属于大自然的。他们在大自然中嬉戏、玩耍,给童年的生活抹上了绚丽多彩的一笔。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中,有小伙伴在草地上奔跑嬉戏的身影,有孩子们在沙堆泥块里忘我堆砌的场景,也有他们望着蓝天上的白云发呆,沿着小溪到森林里探险的经历。这一切,都将成为他们一生中最珍贵的童年记忆。

大自然也是最好的老师。所谓行万里路,胜似读万卷书。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能让儿童开阔眼界,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观、包罗万象的科学知识是大自然为孩子健康成长而准备的营养品。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不仅可以健壮孩子的身体,而且可以扩展孩子的眼界,让孩子学到无穷无尽的知识。

那些奇妙美丽的自然环境,那些千姿百态的形、声、色等自然景观,无疑为孩子的教育提供真实的、鲜明的、活生生的丰富物质条件,在对大自然的广泛接触和不断观察与探索中,孩子获得的是直接而具体的经验,会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探索、思考的积极性,在他们的心里埋下科学的种子。

大自然的科学知识范文6

【关键词】 生物教学;环保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83-02

人类生存离不开环境,环境养育了人类。人们为了让环境更好地为自己服务,便不断地改造环境,扩大对环境资源的利用。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面对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挑战,环境保护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把保护环境立为一项基本国策。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越来越关注,环境科学知识将成为每一个人知识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因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是教育面临的时代任务。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就成为每一个生物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时代重任。

1 生物教学中环保意识教育的目标

《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有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提出要活跃中小学校环保教育,推进绿色学校建设,这不仅是因为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掌握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教育能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1]、;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提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

具体而言,在实际教学中应围绕五个目标来展开:(1)意识目标:使学生获得对待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意识。(2)知识目标:使学生获得对待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多种经验和基本理解。(3)技能目标:使学生获得识别和解决环境问题所需要的技能。(4)态度目标:使学生获得科学的环境价值观,绝不能发展经济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培养学生具有参与保护环境和提高环境质量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责任感。(5)参与目标:要为学生提供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解决环境问题的工作,并且能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行动。其中意识目标既是环保教育的基础目标,又与态度目标、参与目标等密切联系,相辅相成。

2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途径

2.1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环保意识

课堂是教师的第一阵地,我们要抓住这一阵地,紧密结合教材,关心身边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理解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 结合教材内容,挖掘环保素材

目前中学生物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生态环境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同时,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倡导环保行为,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初中生物构建了“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就是以生态环境为主线,串联生物科学知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将“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等列入教学内容[1]。高中生物中,新陈代谢、生物与环境、生态平衡、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环保内容,作为生物教师应不断的挖掘教材中涉及的环保内容,适时地渗透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为了不让环境污染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

(2)联系身边环境,进行教学渗透

在生物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寻找鲜活事例,加大对环境保护有关知识的讲解力度,是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3]。例如,根据学校旁一条小河因受严重污染,使鱼类剧减的实际,在《细菌》一章中,从河中取回河水、河泥样品,进行生物、化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组织学生讨论鱼类死亡的原因,是由于工业废水及养殖场粪便等废物的大量排放,造成藻类生物过度繁殖,而死亡尸体的分解,消耗水中大量氧气,鱼类因缺氧而难以生存。通过以上联系身边的生活环境,唤醒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又如,不少学生旅游时常见在树上刻字的现象,在讲授《茎的辅导作用》一节时,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做法对树生长的影响,从而既加深学生对筛管输导作用的理解,又培养其爱护花草数木的意识。另外,还可以适当地介绍当地鸟类的锐减及鼠害增加,青蛙的减少及虫害增多,城区经常的“雾天”,硫酸铜浸泡的“绿棕叶”等一些实例使学生对环保知识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既生动又能激发兴趣,从而使学生了解到目前我国的环保状况,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

(3) 讨论时事热点,加强环保渗透

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相关学科动态,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唤起环保意识。如有新闻报道,新疆因其丰富的光热资源,使棉花种植成为其农业支柱作物,但近年棉蚜的大面积爆发导致减产40%。简单的介绍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防治新疆棉蚜爆发?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得出:对棉蚜可采用农药喷洒、转入抗虫基因、引入天敌等防治方法,并进一步深入分析这些措施的利弊。由于大量喷施农药不但达不到及时治理的目的,还污染了环境,也使得生态系统中其它物种受到极大的破坏,农药治理不足取;而抗虫棉对此棉蚜没有作用;选用引入天敌的方法,在防止环境污染的同时,又保护了包括棉蚜等昆虫在内的生物多样性,对新疆地区特殊而又脆弱的生态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科研工作者正是应用食物链原理,引入棉蚜的天敌――瓢虫,采用生态棉技术,即在棉田中间套种苜蓿(瓢虫栖息地),使棉蚜降到最小安全值,既降低了成本又增产,达到了“生产、环保”双赢的效果。学生在讨论中参与热情极高,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掌握了学科发展动态,真正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理解了人类通过努力可以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2 开展实践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在利用好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的同时,应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充分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有利于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1)进行环保活动,增强环保意识

为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世界有关组织及我国规定了许多相关的环保活动及纪念日,如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7日“世界卫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还有“爱鸟周”、“土地资源保护宣传月”等,我们可结合环保纪念日等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召开主题班会(如模拟召开“国际保护生物圈”研讨会)、举办环保论坛、或开设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环保动态,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4]。

(2)利用研究性学习,提高环境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参与程度很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从身边的环境问题中选择合适的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使学生亲身实践和努力获得环境知识,是提高环保意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如高中生物第二册第九章第二节研究性课题“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可以让学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当地治理环境污染的实践活动:(1)走访当地的环境部门,了解当地的污染源,主要污染物以及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2)观察当地的湖泊、池塘或河流的污染状况,以及是否对生物产生了不利影响。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指出当地的污染源和主要的污染物,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应当采取的防治措施;并向当地的环境保护部门提交一份该地区进一步防治环境污染的书面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在实践活动中获取资料,分析环保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组织参观考察,强化环保意识

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让学生走向大自然,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如利用寒暑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农业生态示范区、当地自然保护区、名胜风景区,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从而进一步强化环保意识。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正是为了促进学生了解环境问题,获得环境知识,并在直接或间接参与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行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建立环保新观念――环境资源观念、环境价值观念、环境道德观念,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尊重自然的固有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魏秀华.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的几点做法.生物学通报,2002,37(3):40.

[4] 潘紫千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强化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生物学通报,2000,35(7):30.

Strengthens in the biological teaching the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