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卫生健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卫生健康教育

学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卫生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作用

一、高职卫生院校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学生个体能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称为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正常的自我调控能力、认知与情绪反应、积极的意志形态等方面。高职卫生院校学生正处于固定心理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其未来步入社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心理状态较好,能理性应对日常生活出现的变故。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隐患,例如,舍友之间因嫉妒或口角发生争执,出现投毒或自相残杀等悲剧;也有因家庭原因与亲人发生争执,出现谋杀亲人动机;也有因自身产生情感困惑,发生自残行为等情况。究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卫生院校学生家长让孩子继续接受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让学生无形之中形成较大的学习压力,学生的成绩一旦与预期不符,就会产生叛逆心理。另外,信息时代让高职学生足不出户就可“尽知天下变化”,学生无时无刻不在被花花世界引诱着。为满足自身需求,部分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就可能会做出违背道德与法律的事情。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卫生院校中有近10%的新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高职卫生院校新生与一般大学生比较而言,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少,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强迫症等方面。高职卫生院校学生学习成绩相对普通本科院校较差,心理问题的产生也很大程度上源于学生不能正确地对待困惑。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推手。因此,高职卫生院校不能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极为重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卫生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高职卫生院校学生个体情况较为复杂,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心智水平较低,在复杂的社会问题与个人问题面前,容易出现思想混乱情况。人生观与价值观偏差则会导致学生身心出现问题,对日常学习与生活造成负面影响。高职卫生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通过积极引导与教育,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社会属性,明白自己在未来发展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状况与人格品质,塑造一个相对完善的思维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卫生院校中可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获得心理治疗有助于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进一步融合,会使学生的心理困扰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心理状况也能得到有效改善。

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子的大爱之心。高职卫生院校专业教育能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谋生本领,但却忽略了培养其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高职卫生院校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其纳入院校整体教育规划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根据职业技术特征,依据学生的实际心理变化构建一套有特色和新意的健康教育体系,通过当前自媒体与多媒体网络渠道进行观察,耳听八方,从学生日常探讨与舆论中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与健康状况。例如,可在“5.25心理健康日”中,组织多样化的集体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分析学生的心理素质。高职卫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使心理状态达标的学生深化思想认知,使其积极加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也可使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尽早得到解脱,减轻负面因素的影响。

再次,学生的心理状况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质量。要依据当前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正确的引导策略,不断完善高职卫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以此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卫生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高效实现教育目的,帮助高职卫生院校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状态,了解自我情绪调节的要点,也是促进学生长远发展,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与抗压能力的有效举措。高职卫生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的种种作用,始终走人文关怀路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化院校管理者、年级辅导员、班主任、班干部、家长、新生及好友之间的沟通交流。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卫生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应融入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努力培养学生成为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也是企业用人标准的重要衡量尺码。高职卫生院校应将技能培训与心理健康培养相结合,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小云.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

学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这迫切需要各院校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学生提高适应大学学习环境的能力,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意志,乐观向上的个性,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的心理走向社会。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各部门群策群力、从不同角度去关爱学生,通过我们的本职工作让学生心理素质不断加强,在人性化的工作中实现各部门、各院校的科学发展目标,颇有成效。

一、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大学时期是人身心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一阶段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都将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与时代的需要。当今社会是一个日趋开放和多样化的社会,社会各阶层流动性增大,社会给予大学生更多发展的机会和选择的自由,要求大学生有更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形势下,各院校开展人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最近,我院对一千名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70%的学生感到有心理压力,10%以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不少学生在学习方法、人际交流、应付挫折、青春期心理适应、前途、理想、理财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疑虑。心理学专家认为,青少年心理活动复杂,性格不稳定,喜欢思考而不成熟,思维敏锐却常常偏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他们摆脱思想包袱,减轻心理压力,矫正不健康心理,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健康成长。反之,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就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形成心理疾病。

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纷纷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辅导员都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少辅导员都是心理健康咨询师。少数人在认识上却有一个误区,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责任,是心理辅导老师的事,与其他教职工关系不大,对于齐抓共管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缺乏认识。

三、我院各部门联手,齐抓共管,打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心理教育工作有它的特殊性,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自身心理素质,他们还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学习并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这要求大学各部门日常工作要人性化,要有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1、学工处牵头,做好帮贫助困工作,让学生“长心”。贫困生常常成为学院的心理弱势群体。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自卑,我们努力做好促进贫困生个体发展工作,充分保证学生融入社会有信心。

(1)加强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管理,确保贫困生认证体系科学、完整。严格操作程序,切实做到 “公平、公正、公开”。2007年5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目前,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包括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方式。旨在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大学教育。但是,整个社会的家庭财产申报体系、个人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高校贫困生存在认证困难的问题。在这些款项的发放过程中,就要求我们建立科学的贫困生认证体系,将这些资金发放到真正贫困的大学生手中,帮助他们完成大学学业。要求辅导员深入学生,多渠道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加强学生感恩教育,让学生勇于回报社会。

(2)鼓励学生勤工助学。学院创造各种机会,提供多种岗位,并争取社会的支持。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勤工助学,能够解决大学期间的生活费用。勤工助学金是自力更生、以劳换酬,解决了贫困生生活费用问题。我院原则上保证愿意参加勤工助学的所有贫困生都有岗位,并从学习、生活、工作多方面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完成大学学业。

2、教务处负责,改进教学及管理体制,让学生“放心”。大学是因为有大师。学生学有所长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底气,对于学生是否能够安心地进行专业学习、信心十足的走向社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打造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教学质量。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核心,师资队伍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点。大学生在高校的目的是学习知识,为将来就业打下扎实基础,我院鼓励每一位教师加强学习,提升学历,要求教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教师下企业,努力打造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教学督导、教学鼓励、教学考核等一系列手段来确保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给学生提供满意的课程教学。

(2)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严格编制各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学分制管理等,努力打造精品课程;学科的开设做到学生喜爱、社会需要、岗位适用;加强技能培训,尽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双证或多证”顺利毕业。教学管理中尽力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总之,教学管理中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为学生将来就业打好基础。

3、后勤集团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让学生 “顺心”。在有的学校,“服务”变成了权力,工作人员变成了“上帝”。在体制上,有时也出现人性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我院不断改革创新,很好地为学生解决了食、住、行等问题。

(1)学生食堂管理抓成亮点。给学生提供物美价廉、安全卫生的饮食,是学生家长最为关心的事情。我院后勤集团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严把食物原料关、加工关、价格关,确保饮食卫生与安全,确保价格合理。重抓服务人员善服务态度,要求提高服务质量,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让学生吃得放心,学得安心。安排师生同餐,鼓励师生反馈意见。

(2)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化、人性化。为了便于学校管理、学生学习交流,学院都安排同系部、同年级、同专业的人在一起住宿;外来人员严格登记制度,安全检查常规化,给学生宿舍提供足够安全保证,做好防盗工作;改善住宿环境水电供应等,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家;要求每一位员工改善服务态度,做到学生有求必应,形成“学生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

因为有了人性化的食宿环境,学生们都爱自己的校园,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和生活。这样,有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为学生“养心长志”的目的。

4、图书馆确保学生书山之路的畅通,让学生“宽心”。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常常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它会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基石。“学海无涯图书馆做舟”,图书资料的借阅、网上资料的查阅常常是学生提升自己的重要方法。学院打造足够宽敞的学习平台为学生学习、科研提供方便,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1)图书馆建设节奏化。图书馆是高校学生学习、科研的重要平台。我院大力加强校园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努力改善图书馆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很多参加竞赛获奖的学生都是在图书馆日积月累的学习,从学习环境方面让学生产生心理满足感。

(2)校园网建设常规化。随着新知识、信息迅猛增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校园网建设把网络布到校园的各个角落,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寝室进入学校数字化图书馆,能够上网学习。

实践证明,学院各部门齐抓共管,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才能实现实现高校的科学发展,才能真正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打造心理健康发展的平台,我院每一位教职工员努力强化人性化的工作理念,相互合作,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家民族百年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文件,2007,(18).

[2]潘玉进,《高师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

学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农村中学;卫生健康;现状;策略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开明宗义的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略显滞后,农村人口与城市人群文化素质存在差异,在接受健康教育形式上两者有所不同,农村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因此,推进学校健康教育,探索适应农村中小学卫生健康教育的策略,提高学校健康教育效果,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话题。农村中学生卫生健康策略研究:加大政府职能部门的干预力度,抓住学校主阵地,积极开展学生卫生健康教育

1.农村中学生卫生健康的现状

1.1 留守儿童比例增大,大部分是隔代管理,小部分是由亲戚朋友代管理。在寄宿制学校,且大多数留守儿童周一到周五都在学校,远离家长的关怀。

1.2 多数家庭多数学生卫生健康意识淡薄。据对我校初二年级一个拥有52名学生的班进行统计,在出生一年内按卫生部要求注射乙肝疫苗(97年前要求自费)的仅10人,不到20%。更不用说家庭对孩子良好卫生健康习惯的培养了。

1.3 多数学校未按规定设立医务室或配备校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城市普通中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和普通中学设卫生室,按学生人数600比1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学生人数不满600人的学校,可以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保健教师,开展学校卫生工作。而我们农村中小学多数学校对卫生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当部分学校重视教学基础设施、仪器设备投入,认为学校食品、饮用水卫生、传染病管理工作无足轻重,未按规定设立医务室或配备校医,不愿对卫生设施、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致使学生晨检、缺课学生随访、健康教育、传染病管理等学校卫生工作走形式 ,根本无法正常开展。

1.4 食品卫生状况让人忧心忡忡。部分学校食堂及其小卖部证件不齐全,违法经营现象比较突出,持证率低于78%。部分食堂基本卫生设施不齐,如无食品粗加工区、备餐专间,操作间无防蝇、防鼠设施,无专用洗菜池、洗肉池,或与洗碗消毒池混用,无食品冷藏设施,使用固体燃料的未设置隔墙灶。半数以上的学校就餐场所设施简陋,有的学校甚至违规向学生出售凉菜,有个别学校出售质量无保证的食品。以上问题的存在,给实施学校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1.5 学生宿舍卫生状况极差,拥挤不堪。按照《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寄宿学校学生宿舍人均居住面积应达到2.7,从检查情况看,很多学校没有达到上述标准,还是说我们农村学校吧:留守儿童的数量急剧加大,要求住宿的学生越来越多,而宿舍的改善程度并不乐观。一米左右的下铺,居然要容下两名初中学生,一间不到12的学生寝室要住12名学生,人均面积不到1,宿舍内通风设施不怎样。如果学校爆发呼吸道传染等疾病,那将很容易诱发集体感染。

1.6 对健康教育课重视不够。在农村中学,没有专职的健康教育老师,主要由体育教师兼任。发到学生手上的《健康教育》教材,也没引起师生的重视,学生对传染病防治和食品、生活饮用水等卫生知识知之甚少,就连饭前洗手的习惯都有待养成。

2.农村中学生卫生健康策略研究

对学生进行卫生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老师的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做好中学生卫生健康教育工作,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2.1 加大政府职能部门的干预力度。

2.1.1 加大培训力度。职能政府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把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列入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和教师校本培训计划,分层次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开展健康教育的水平。中小学健康教育师资以现有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和体育教师为基础,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开展知识传播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教学研究工作。

中小学校严格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配置校医和设立医务室,切实承担起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城市普通中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和普通中学设立卫生室,按学生人数600比1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学生人数不满600人的学校,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保健教师。编办给各级学校按比例核定专职卫生技术人员编制,财政对专职卫生技术人员经费予以保障,以确保学校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

2.1.2 加大教学资源开发的力度。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开发,积极开发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件、教学图文资料、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增强健康教育实施效果。

2.1.3 加大对卫生健康教育的评价和督导力度。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校应将卫生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与健实施效果作为评价重点。评价的重点包括学生健康意识的建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卫生习惯、健康行为的形成,以及学校对健康教育课程(活动)的安排、必要的资源配置、实施情况以及实际效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学校实施健康教育情况列入学校督导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2.2 抓住学校主阵地,积极开展学生卫生健康教育。学校卫生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学校管理者应以大健康观为指导,全面、统筹思考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应将学生的健康教育与学校的整个健康环境创设、健康服务提供有机结合,为学生践行健康行为提供支持,以实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标。

认真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规。按照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的工作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在全体师生中深入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强化学生的卫生意识和良好卫生习惯

2.2.1 培养全民健康意识。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教师自身的健康是优化学校健康环境的前提。学校各学科的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健康教育培养目标,使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要重点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2.2.2 创设有利健康发展的教育氛围。我们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晨会、等各种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卫生习惯的常规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养成卫生习惯,人人争做文明学生。要求学生做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不破坏绿化及设施,不损坏公物 ”等。结合季节特点、传染流行和食物中毒发生特点,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橱窗、黑板报、广播等各种阵地,做好卫生健康、预防疾病、膳食营养、心理健康、环保教育等宣传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防控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专项宣传教育。学校要通过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卫生健康教育。秋冬季为感冒、水痘、猩红热等疾病的好发季节,我校除了向学生宣传有关健康知识外,积极做好了各项预防工作。做到了一旦发现传染病,立即进行消毒、隔离治疗,并对其他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突击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及时消除校园内可能导致传染病流行和各种危险因素。

2.3 家庭、学校、社会协调一致,深入开展卫生健康教育。

2.3.1 指导家庭对学生进行卫生健康教育。农村一部分家长文化层次低、观念陈旧,只单纯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不关心成绩之外的东西,更不明确卫生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重要性。对此,学校应设法为家长创造条件,进行不定期的理论辅导和专题讲座,还可以举行家长会、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讨论会,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努力改善家庭育人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而家长要学会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子女,为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2.3.2 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共识。良好的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协调统一。健康教育是一项面向全体的系统工程,离不开三者的有效配合,必须建构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立体网络。

总之,要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的同心协作、互相支持和共同进步。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育人环境,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实现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2004.

学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4

【关键词】 口腔保健;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健康教育;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181.2 R 788 R 7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192-02

龋病、牙周疾病及其继发病给儿童健康带来很大危害。WHO已把口腔健康列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1]。学生时期是口腔疾病的高发期。中学生既处于容易患龋时期,又处于牙龈炎发病的高峰时期;学生时期也是健康观念与行为的形成期,通过健康教育促使学生获得口腔保健知识,建立口腔健康新观念,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可为保持终生的口腔健康打下牢固的基础[2]。为了解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分别于2008年2月27日和2008年6月20日对郑州市第二中学的139名学生进行了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的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郑州市第二中学为目标学校,再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按年级分层,随机选取初一到初三年级各1个班,共抽取139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初一学生47人,初二学生46名,初三学生46名;男生71名,女生68名。年龄为12~15岁。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后进行2次问卷调查,2008年2月27日发放调查问卷139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38份,有效回收率为99.3%;2008年6月20日发放调查问卷139份,收回有效问卷13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参考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设计的调查表,结合该年龄段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集中问答式方法进行调查,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后各调查1次。问卷包括3个部分:口腔保健知识12项,态度2项,口腔卫生行为5项,调查内容主要有牙釉质能否再生,龋齿病因和危害,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液和窝沟封闭的作用,饮食护牙,牙间隙的清洁,牙刷的选择和更换,定期口腔检查;刷牙出血和发现龋洞如何处理;牙膏的使用,刷牙次数、时间和方法,进食后漱口情况。

1.2.2 干预方法 由专业医师对该初中年级的班主任进行系统的口腔保健知识培训,然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3个月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2个部分:第1部分为口腔健康基础知识,包括乳牙和恒牙基本知识,牙齿的结构,龋齿和牙周病的发病机理、危害和防治,牙菌斑的形成及其在牙病发生中的作用;第2部分为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和保健态度,包括牙刷和牙膏的选择,刷牙方式、次数和时间,进食后漱口和含氟漱口液,多吃健康的食物,少吃含糖食物,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发现牙病及时就医。使用健康教育处方,采取授课为主,并结合卡通挂图、电视动画和游戏的形式定期、定时开展健康教育。

1.2.3 质量控制 对健康教育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培训结束后统一考试,合格后才能开展健康教育。每次开展健康教育时应提前通知学生,参加者要签到,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加所有健康教育课程;使用统一宣传资料,按相同进度进行健康教育。数据录入、整理和分析后进行复检,发现错误及时修改。

1.3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利用Excel 2003将调查数据录入计算机,用VFP 6.0构建数据库,采用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过程中运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的比较 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12项内容健康教育后答题正确率均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健康教育前后中学生态度的比较 中学生口腔保健态度2项内容,健康教育后答题正确率均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 健康教育前后中学生口腔卫生行为的比较 中学生口腔卫生行为5项内容,健康教育后答题正确率均高于健康教育前,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口腔健康教育前中学生对口腔保健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就医态度优于王琳等[3]2005年的调查结果,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养成率高于冯奕文[4]2005年的调查结果。这与近些年来重视口腔卫生保健工作,积极开展口腔卫生知识宣传,推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关,尤其是对儿童和婴幼儿口腔保健的重视,从小做起,保护牙齿。

该调查结果也显示,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某些问题正确率较低。首先可能与家长自身有关。家长缺乏必要、系统、准确的口腔卫生保健知识,致使传递给儿童的信息不全面、不正确;家长对儿童口腔卫生行为监督不够,致使儿童形成不健康的口腔卫生习惯,家长应注意自身的口腔卫生态度和对儿童的影响。其次,学校口腔卫生工作不到位。学校对中学生口腔保健工作不重视,参与力量薄弱,导致口腔保健知识宣传效果不强,这也是学校口腔卫生工作需要改进的地方。

对中学生开展为期3个月的口腔健康教育后,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知晓情况、疾病就医态度和正确口腔卫生行为实践情况较健康教育前有明显改善,因此要提高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水平,改善中学生口腔保健态度和口腔卫生行为,应该重视健康教育的作用,联合多方面的力量,运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口腔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口腔保健知识[5]。在学校中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和有效刷牙指导,可提高学校儿童的口腔保健知识水平,加强儿童的口腔保健意识[6]。口腔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的口腔卫生状况[7],经过有计划地开展系列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口腔卫生保健意识,还可以纠正以前不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形成良好的自我保健行为[8]。提示口腔健康教育在学生口腔保健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口腔健康教育离不开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口腔健康教育的投入,制定正确的口腔健康教育指导方针,规范口腔健康教育的执行程序,明确口腔保健的发展方向,监督口腔保健工作的进展;另一方面各级口腔医疗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工作计划,通过与社区、学校的合作,利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推动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全方位的开展;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口腔卫生保健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与区域内医疗单位的联系,系统、全面的开展口腔健康教育。

4 参考文献

[1] 李刚,主编.口腔预防与社会医学.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1-134.

[2] 卞金有,主编.口腔预防医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1.

[3] 王琳,林居红,刘渝嘉,等.重庆市12岁儿童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的调查分析.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1):91-94.

[4] 冯奕文.健康教育对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及其知识、行为的影响.实用预防医学,2008,15(5):1 621- 1623.

[5] 卞金有.口腔预防医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9.

[6] 韩晓兰,马燕,颜雨春,等.12岁儿童口腔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8):3 557-3 559.

[7] 何冰冰.口腔健康教育对改善青少年口腔卫生状况的效果评价.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2):1 594-1 595.

[8] 武剑,阮世红,彭绩,等.深圳市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7,23(8):604-605.

学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5

德育教育认知德育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德育教育作为一种大学生教育的类型,表现高校对当代大学生不仅仅注重智育教育,同时更加重视德育教育。突出强调提高大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完善大学生的自我生存所需要的状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条件及其相关性的保障提供更完备的措施。高等学校中所倡导的德育教育是一种针对人的教育形式。主张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抒发人文关怀,此即其本质。它的培养过程包括人的塑造、人的转化、人的发展和人的完善。在当下这种德育教育为主导思想的教育模式下,认知行为训练凸显出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已经步入超现代化时代的高校教育理念已然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认知行为训练的核心精神及其赋予的理念润物细无声般悄然渗透到医疗、教育等诸多领域。这种训练方法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常用手段用以强化人类心理健康,甚或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其所蕴含的理解和精神层面的相遇等理念,不但诠释了人文关怀的德育价值,亦对传统德育的灌鸭式知识输送方式提出了反思、进行了超越。因此,高校认知德育教育突破了传统的教育形式,有望成为高校教育模式发展新时期、新阶段的领头军。

一、认知德育背景概论

中国化的德育教育从传统定式转变成现今颇具现代化的模式,需要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人文关怀、人文认知、认知教育、认知德育等新话题的提出,不断适应了中国德育教育的发展,并结合认知,使德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层面起到无法比拟的作用。就其理论和实际背景来讲,认知德育的产生并长时间的存在,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它是基于人学理论为指导,以人文关怀为现实手段,以认知行为训练为推手的方法论。

1.人学理论作为传统教育向认知德育的过渡,起到交互纽带的作用

我们常说的哲学理论,包含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分支:人学理论。其中对人的哲学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分别提出什么是人的本质、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以及人应如何发展等几方面的问题。围绕这些议题,该理论以“人”为中心,主张“任何事物的出发点都应从实际的人开始”。那么,“人”即该理论的核心,以人为根本,构成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此开展认知德育教育更加符合哲学理论,更符合当今发展中的中国教育,更能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认知德育面向的是广大学生,属“人”的范畴,通过对“人”的理念的共同把握,将学生的位置摆正,以人学为理论基础,逐步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基于人学理论与高校德育教育的不可分割性,认知德育与高校德育教育的渊源性。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人文关怀的理念即囊括了认知德育与哲学论的相系性,亦成就了高校德育新范式的更迭。应指出人学理论在当代各论中依然保持着其固有的理论论据,依然起着指导高校德育教育继续发展的指明作用。

2.人文关怀的倡导体现了传统德育向认知德育转变的大环境

多年以来,中国的教育理念大都基于填鸭式的初级教育,对于学生本身的诉求、自我认知理解、接受能力都未提入教学大纲。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多受限于知识的强制、封闭的教化过程,教师讲授的权威性与不可性持续了很多年,迫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个人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行为规范。以至于忽略了学生本人对人和人性的解读,失去了本我的状态,这种许多高校所面临的糟糕的现实境遇,正逐步瓦解着学生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探索欲和发现欲。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国际化接轨,大学生逐渐意识到,他们需求的教育模式已然需要改变,他们期望能够与教师同地位,平等、公平的交流。而此种诉求即成为了阻碍传统教育、德育教育的填塞式吸纳过程。

认知行为训练,更趋向于大学生自我的能动性,更倾向于教师在与其的平等沟通中,舒缓其紧张的神经,敞开心扉的与教师交流。在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普遍现象,致使高校德育教育在其功能和价值等方面被弱化,甚至异化。这就造成了千百年来形成的充满魅力色彩的传统德育教育变成了普遍虚幻的存在于高校教育模式中的代名词,使其成为没有道德意义的冗长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与说教。从某种意义上讲,把握住了人文关怀,即是把握住了德育认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态平衡。

二、认知德育的内涵及内容涵盖下的认知行为训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认知德育之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顺化为一种理念,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教育模式,归属于在德育教育大环境下的认知行为训练。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认知行为训练正向影响着德育理念,德育理念指导着认知行为的训练。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认知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下的认知行为训练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因此,通过科学的界定,对认知德育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运用科学的方法构建大学生饱含正能量的思想意识形态,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逐步解析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最深处,以期从根源上改变其认知行为,达到大学生心理的满意状态。

1.认知德育的涵义

就德育范畴而言,认知训练的存在已不是单纯的语言学意义上的行为训练,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思维训练。认知德育指的是以中国传统德育文化为中心理念,基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理解、互相尊重、真诚交流为出发点,以话语环境为媒介,通过沟通实践而达成的心理疏导与心理完善,以构建大学生美好精神世界为努力方向的一种教育认知手段。这种训练模式有其固有的特征:平等、尊重。

认知德育的涵义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师生两方的关系属民主和等位的间性主体关系。双方需要共同提供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认真理解双方所表达内容,剖析深层次的精神状态。其次,在德育教育影响的大环境下,认知理德育亦设定了其终极目标,以视野和心灵相交合,构建无法比拟的美好精神世界。最后,认知德育的本质是认知训练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交流的一种范式,师生双方在德育理念下进行认知训练,在认知训练中完备德育教育。

2.认知的人文关怀内涵与大学生心理状态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多元文化的变革,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亦从最初的简单、单纯,逐渐步入复杂、不可预测的状态,人文关怀渗透到大学生德育教育视野,为了能够培养出心理状态健康、健全的大学生,通过人文关怀,实现关注学生个人合理发展的大目标,全面促进高校认知德育的发展,形成一种新形势的德育教育。因此,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审视大学认知德育,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掘认知德育固有的人文内涵。

三、高校德育教育视野下的认知行为训练的构建

高校德育教育作为一种普遍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是教育理念的核心。认知德育概念的提出是教育理念的延伸,它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一种创新手段,正逐渐完备,在彰显传统德育的价值内核基础上,充分发掘其本身的特点与优势,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推手作用。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德育模式的发展,贯穿人文关怀理念,构建适合大学生心境发展的富有中国教育特色的认知德育,将成为未来几年内,我国德育教育理念的新走向。

1.人本化理念的提出

高校德育教育是在一定的实践为基础指导下开展的,其内涵下的认知德育不但要体现人文化关怀,更应适应人本化的改变。人是客观事物实现的主体,必须要融入人文化关怀的理念,努力做到对学生的教育、引导、鞭策,并从人本化的角度尊重他、理解他、帮助他。“以人为本”不仅要体现在德育教育层面,而且要体现认知德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监管与修复上。传统理念对大学生人本化的认知缺失,忽略了大学生自我、自主的本意,导致德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上的时效性匮乏。因此,就当代大学生认知德育的人本化理念提出,显得尤为重要,而必然形成。

2.伙伴化关系的维系

高校师生关系往往局限于传统的教、授模式,注重学生的应试,而非学生的认知,这种极大压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已经没有了其发展的空间,亟须一种新的模式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开拓新的路径。在认知德育的背后,更强调学生与教师的伙伴化关系,因此更能发挥其在当代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优势,游刃有余地维系着师生间多重的伙伴关系。德育教育正在演变成互补流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努力,进行批判性思考,追求双方的人性化。

3.认知训练的场域化

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之间交流必须有其特定的场景,其中必须包括舒适的外环境、安静的内环境及相关保障制度。这几个方面共生出另一个新的词汇“情境共同体”。认知德育在融入了人文关怀后,更体现了心系学生,重视学生自我体验的提法。因此,情境共同体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更合乎学生本人的隐私保护权益,学生更愿意接收。这种互动固有的场域,是认知德育彰显其人文关怀的必然诉求。

4.人性化的训练模式

认知德育教育中,如何使用方法,使用什么方法至关重要。教师从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疏导,在德育的范畴内它所涉及的行为学、方法学手段都应满布人性化的元素概念,由于提出德育教育必须顺应人文关怀理念,必然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务必注重大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而人性化的认知训练符合人们存在于这个社会上的生活交往习性,符合教育模式发展的规律。教师对学生及人性的尊重,有利于教育主体在愉悦、放松的情境下实现理解、沟通、交流与反馈。从学生的个性差异、思维差异、行为差异等视角出发,开展更平等的交流与对话。

四、结语

德育教育是中国千百年来传统教育的精髓,是中华儿女最应永志不忘的美德。从哲学及其人学理论的基本维度上讲,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治学终极目标,是高校教育价值的最终实现。培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合格大学生不仅应是业务能力超群,更应是具有符合当代时展的健康心理的群体,认知德育以人文化关怀为主线,彰显着一种新兴的指导大学生心理的重要方式与方法,这也是提高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传统德育逐渐淡化的教育趋势下,认知德育已经开始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为了提高大学生对认知德育的乐观性自我接受,对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的心理辅导模式的认可,建立这种教育模式的良好口碑,使之成为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保障。因此,认知德育将是这个时代教育模式的呼唤,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必然之途。

参考文献:

\[1\]钱广荣.“加强和改进”的关键是要创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17-18.

\[2\]黎云羲.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07,22(8):160-161.

\[3\]郑红波,孙红艳等.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64-66.

\[4\]Wei-Chin Hwang,Jeffrey J.Wood,Keh-Ming Lin and Freda Cheung.Congnitive-Behaviroal Therapy With Chinese Americans:Research,Theory,and Clinical Practice\[J\].Cong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2006,(13):293-303.

\[5\]王晋.心理健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J\].理论前沿,2008,(7):28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学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6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厌学情绪严重

部分学生上中职学校并非自己愿意,而是迫于家长压力做出的无奈选择。他们大多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低下,学习方法有问题。到中职后也不思进取,成绩在班级总是倒数,很少品尝过学习成功的喜悦,加之长时间受到家长的埋怨、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感受到的只是失败、压抑和乏味,认为自己就是学不好的“差生”,从而丧失了努力学习的热情,精神颓废、厌恶学习、混时度日。

(二)自卑感强

有的中职生自信心缺乏,担心自己升学无望,求职无门,因而自卑自贱,自暴自弃,对前途迷失,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不愿意付出努力,不寻求改变现状的办法。这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扭曲,成为行为失控的导火线。

(三)约束力差

有些中职生自制力不强,自我约束力极差,他们上课坐不定、听讲不专心。有的是非观念差,认为迟到、逃课更能凸显个性,管不住自己,成为“迟到大王”或“逃课大王”。有些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猜疑,行为偏激,易冲动,一点小摩擦就会动手打人,喜欢打群架、拉帮结派、搞哥们义气,最终酿成大失误。

(四)网瘾严重

中职生课业负担相对轻一些,闲暇时间无所事事就会去上网。虚拟的世界,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自由、人人平等的空间和无拘无束自我施展的平台。这些正是他们所渴望的,因而趋之若鹜,沉溺其中,不分昼夜地在网吧里浪费青春,成为“网吧少年”。

(五)逆反心理重

由于以前不良的家庭教育、不恰当的教学方法、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唯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方式等,都使部分中职生在思想上产生了的片面、固执、偏激情绪。他们认识能力欠缺,看问题不成熟,在接受批评教育时,很容易把正常的教育看成是“故意找茬”“和自己过不去”,有时会故意和老师唱反调、对着干,把自己放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对立面上,成为家长头疼、老师厌恶的“刺头”学生。面对这些问题,职业学校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解决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举措

(一)重视心育教育,明确努力方向

学校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分管校长为组长,教导处、政教处主任为副组长,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对学生有计划、按步骤、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的厌学和自卑情绪,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文化课和专业能力的把脉测试,根据测试成绩、个人意愿、兴趣爱好划分专业业和班级。按照“文化课够用,专业课从优、技能课从精”的原则,注重专业课和技能训练,降低文化课难度,让学生能适应正常的学习进度,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二)了解学生心态,进行心理辅导

针对学生约束力差、网瘾严重、逆反等心理问题,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问题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可以发放调查问卷、开座谈会、通过心理咨询详细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渴望解决的心理问题,学习中的负担与压力等等。然后把问题归类梳理,针对问题,运用说服、榜样、道德评价等方法对症下药,进行正面疏导,对症下药。其次,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让学生懂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开心结,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心理需求和难点问题,重拾学习信心,新燃成功希望,迈出成功第一步。

(三)进行人生规划,构建平等对话平台

学生入校后,就要开展理想信念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让学生看到学习技能的前景,感到成才的希望。可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观看专题片、进行技能实践活动等形式,介绍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成果、高考模式,使学生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当前的就业前景、往届生成才经历,算好自己的经济账、时间账、人生账,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同时,教师要多进行平等的对话,善意的表扬,鼓励他们要看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才干,以积极、健康、平和的心态应对学习生活。

(四)开展各种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各种兴趣活动,转移学生的兴趣。

中职生正处在智力发展的高峰时期,对许多问题都感兴趣。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兴趣活动,转移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在参与活动中对学生的一些积极行为给予肯定,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淡化,对爱好和特长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针对性地把他们兴趣扭转到学习专业和技能上来。

2.在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

针对学生共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有的放矢,为学生提供服务;利用广播、橱窗、刊物、班会课等途径广泛宣传,增长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个别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单独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还可以培养一批学生骨干,让他们参与心理咨询活动,效果会更好。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