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教师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职教育教师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职教育教师培训

高职教育教师培训范文1

1.高职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开展重要意义

1.1高职教育师资团队学历水平偏低

纵观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其中达到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数量在专任教师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0%,有一些普通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其中硕士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还要低于50%。在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中,“优秀”等级要求:青年教师中研究生或者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需达到35%,而就我国高职教育师资团队整体学历水平而言,尚未完全达成此目标。

1.2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且缺乏实践经验

虽然由于我国及整个社会对于高职院校双师教师的重视度在逐步增强,高职院校中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及所占比例均得到了明显增加,但是依旧无法满足日常教学的需求。相关要求规定,高职院校中的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需达到80%,而达到“优秀”等级的双师教师比例则需达到70%。但是实际上,我国高职院校中,双师型及优秀双师教师的比例均未达到相关标准。而且这些双师教师自身还缺乏充实的实践经验,对于师资团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而言较为不利。

2.高职教育师资培训策略研究

2.1加强对高职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

在高职院校中从业的大部分教师来自于多种渠道,主要包括中专院校教师、高校毕业生、企业技术人员、各类兼职教师等。这些教师无论是在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专业技能操作还是教育方式上均存在着一些问题,需采用接受继续教育的方式予以完善。针对于此,需注意在全面分析高职院校实际教学需求的基础上,指导校内师资团队选用不同的继续教育方式。如对一些来自企业的教师,则需注意加强对其的素质教育,规范其教师方式。而对于一些高校毕业生,则需指导其尽可能多地进入至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增强丰富其实践工作经验。特别是对一些理科院校毕业的教师,需在丰富其实践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教师对于工科专业课程的继续学习。孙娜等人曾在对国内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真正的“双师型”队伍、全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等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师资团队建设的科学策略。希望能够做到全面整体的实现对高职教师的良好培训。

2.2职教师资在职教育及培训模式

站在长远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为了获取到最佳的师资教育效果,需注意突破原有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积极构建出极富创新性及凝聚力的全新培训模式。如可采用开放式的师资培养模式,所谓开放模式即指:1.师资培训机构的开放,实现培养机构的多元化。2.师资培养生源的开放,也就是指培训生源来源渠道的丰富多元化。3.课程及学籍管理工作的开放,即指培训课程的模块及阶段化。另外,还可从高职师资团队培养特殊性的角度上考虑,制定出几种高职院校师资培养模式,如学术交流模式、科研促进模式、双向提高模式等,以此帮助适应更多的需求。以长远目光来看,需注意加强对“双师型”教师力量的储备,充分发挥出高职师范院校师资、技术资源优势,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将高职技术师范院校作为教师培训的主要基地。房宝娟曾在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及发展的研究中,提出了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高职师资队伍培训体系等师资培训的举措。陈建国曾在同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长效机制探究中提出了短期培训与中长期教育相结合、产教研相结合、师资培训基地自身的发展等师资培训建议,希望能够以此帮助提升高职院校师资团队素质水平。

2.3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探究

现今高职院校教师职称的评审及晋升均是将普通高校标准作为参照实施的,对于高职师资特色建设而言较为不利。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需注意充分体现出现今高职教育的特点,且与高职教育性质、任务均实行有机结合,不可完全脱离实际,应能够为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服务提供助力。另外,人事及教育主管部门还需注意加强对职称评聘工作的指导,单独成立好高职院校教师职称的评定机构,依照实际教育需求来制定高职院校教师职务及任职资格的评审标准,确保其真正做到符合实际。

3.结语

高职教育教师培训范文2

【关键词】职后培训,英语教师,双师素质

英语教师职后培训是指对已经在岗的高职英语教师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知识面的拓宽、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能力的再教育。由于双师素质并不是终身属性,特别是随着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工艺、设备、标准的不断更新,高职英语教师必须在走上讲台后不断实践,才能及时把新的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入英语教学工作中。因此,建立英语教师职后培训体系,对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英语教师双师素质队伍有着重要意义。

一、英语教师双师素质职后培训策略

英语教师双师素质职后培训,是英语教师专业化的一个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我国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2000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2001年,首次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并进入实际操作阶段。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提高了教师专业标准,对于完善英语教师双师素质的建设具有政策导向作用。因此,健全和完善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职后培养制度,才能有效地促进英语教师双师素质队伍建设的水平。

建立省级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基地是对英语教师双师素质建设的基础性投入。近年来河北省加大了教师提高学历层次的政策支持力度并逐步改善教师待遇,我省专任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2012年河北省高考报名总人数为45.93万人,报名参加普通高考的有43.13万人,参加对口招生的有2.8万人,其中普通高考文史类考生12.81万人、理工类考生22.68万人、艺术类考生6.1万人、体育类考生1.53万人。按考生类型划分,应届考生38.37万人,社会考生7.56万人。有近20万考生将会进入高职院校就读。而河北省现有3万多名高职专任教师,承担着大规模的高职教育。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较高,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双师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双师素质及专业化情况尚有不少差距。尤其英语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特别是实践研究能力明显不足。英语教师双师素质建设的最大制约点是教师的专业技能。为此,建立省级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基地成为英语教师双师素质建设职后培养的重要形式。

建立省级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基地,以期开展教师职后培训是不可或缺的。

第一、对于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英语教师来说,应当着重指导他们形成较强的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第二、对于教学水平比较低的英语教师来说,首要任务是帮助这部分教师掌握新的教育科学理论和学科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掌握英语教育教学技能,并拥有较强的英语教学实践能力,较好地胜任课堂教学。第三、对于由于历史原因产生的少数学历不达标的英语教师,应鼓励与支持这部分教师提升学历,力争短期内实现教师学历的达标。

二、加强对现有英语双师素质型教师的职业能力培训

2011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高职教育前进的方向已经指明,对于现有高职英语双师素质职业能力培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立足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以解决高职院校和英语教师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生成的问题为出发点,将英语教师的教、学、做、研融合在一起,发挥英语教师团队的集体智慧,解决学校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问题的一种教师培训形式。培训的内容围绕学校的发展和教师个体发展两方面进行。校本培训能够克服培训内容和教学实际相脱节的问题,能够加快促进英语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校本培训可以通过校内教师师徒结对,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指导等方式。以期为英语教师搭建一个终身学习、自我提升的平台,在英语教师双师素质不断提升的同时,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2.校企合作构建岗位实践平台

通过校企合作,把英语教师送到工作第一线中顶岗锻炼,提高英语教师的实践能力。英语教师五年内有相应的时间在大中型企业中工作,以更新知识结构。高职英语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不断的岗位实践中逐步完善的。英语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离不开岗位实践,岗位实践是英语教师职后培养的重要基础。第一,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选送教学能力强、德才兼备的英语教师到名校、名企进修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一是到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强的名牌高等学校脱产学习,提升英语教师的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平,或是创造条件送英语教师到英语国家的大学或高职院校脱产学习;二是利用寒暑假或节假日等业余时间,选派英语教师到省内重点高职师资培训基地进行短期培训。第二,以老带新、以优带新。师傅带徒弟是千百年来的有效学习模式,具有强大的优势,这也是高职院校培养英语教师的有效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大大缩短英语教师对行业岗位的适应期。英语教师也要通过参加专业认证课程培训、考试和教学,通过去企业实习、师徒制等方式,使其知识能力结构得到改善。

总之,河北省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后培训体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确保教师通过系统进修,真正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教师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原动力。因此,英语教师职后培训体系,对于英语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陈俊.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高职教育教师培训范文3

关键词: 新媒体 高职教育 实习实训 工匠精神

一、引言

工匠精神是一种具有传统色彩的精神系统,自2016年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蕴。工匠精神所代表的敬业态度及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渐渐成为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一种职业素质及价值取向。

工匠精神是一个完备的精神系统,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通过某一门课、某一个培训即可获得的,而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淀,需要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的培养。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快餐化生产、消费泛滥成灾,接受技能训练的技术工人在社会普遍急功近利的心态下,难以形成匠心驱动,缺失钻研琢磨的耐心。作为担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使命的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这一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最后教育阶段,深入探讨工匠精神的培育问题,既有助于彰显高职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又有助于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二、在实习实训环节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育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和专注。

实践出真知。以职业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理论教学阶段论工匠精神的培育,多是感性认知,只有在实习实训环节动手真做,才能掌握真本事真技能。

大量实践证明,在实习实训环节,认真刻苦练习的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度要远高于其他实习实训的同学。认可是实践者对职业价值的内在肯定,进而升华为热爱,是孕育工匠精神的动力之源。这种认可是一切职业素质、匠心产生和巩固的基石。缺失了对实习实训的参与和认可,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就失去了最初生发的根基。

在实习实训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专心致志。迈入社会职场前的实习实训阶段,是促使高职学生专心致志的最后阶段,也是面向岗位最直接的阶段。实习实训教学在将技术技能传授给广大学生的同时,应将对待技术和工作的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的职业素养[1]。对工作的认可和专注都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体现,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中认可,在实践时专心致志,这样的学生在被录用后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用,其积累起来的口碑也是对院校最好的宣传。

(二)有利于帮助职校学生对接企业和岗位。

职业素养重要的体现之一是工匠精神。初入职场的职院学生对企业、岗位都非常陌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适应每一个环节工作、每一道工序流程。实习实训教学为他们提供了仿真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精益求精之前,事先做到驾轻就熟。

在实训实训环节,掌握了基础的操作步骤和对企业、行业的认知后,职校生在进入企业后方能尽快实现品质追求。没有一项技艺是一朝一夕之功,熟能生巧。新媒体环境中,社会心态普遍浮躁,企业的质量文化、成本文化、管理文化等都不尽相同,对产品和服务的追求有很大差异。直接进入社会的职校生很容易被一些企业的短视行为影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非精雕细琢让产品提质升级。企业的价值观不明确甚至偏差,最终导致进入职场的年轻人缺乏自觉的引导文化。在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价值认知培养,有利于高职学生强化对岗位、对职业的认知,使得他们明确工作方法和意义,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有利于高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企业的发展。

理论最终需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高职学生除了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外,还须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源中获得成功。任何一个企业对新入职员工的基本要求是严谨负责、吃苦耐劳,具有某项技能,亦即看中每一位员工的匠人品质。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整个实习实训教学中,在高职学生心中埋下“匠心”的种子,为日后长成参天大树,提高竞争力增加砝码。

经过实习实训工匠精神培养的高职学生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除了在技术上取胜外,更要通过锻造工匠精神,在品质上取胜。把好入职关,尽可能地选择实习实训阶段业已具备工匠精神的新员工,将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秉持对工作的初心、敬畏的职场新人,不仅使得企业技艺精髓得以传承和发扬,而且使得企业重新审视生存和发展的理念,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实现提供保障,进而形成企业的卓越品质和独特精神文化。

三、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一)高职院校为深耕工匠精神提供土壤。

工匠精神,旨在培育,重在实践。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2]。德国、日本是世界制造强国,也是知名的职业教育强国,他们很早就体会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课程中将工匠精神纳入职业教育领域。

虽然我国已发出“我们需要工匠精神”的呼声,但是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尤其高职教育领域,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刚刚起步。高职院校是培养工匠人才的摇篮,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是产品提质升级的中坚力量,为深耕工匠精神提供广阔的土地。

(二)工匠精神与高职实习实训教学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契合。

高职教学的就业导向性特征突出,在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工学结合,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融入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主要面向企业、面向岗位,着重体现对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实践性特征有着更充分的体现,以岗位为参照,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互动参与。在教学组织中,可以校内与校外结合,课堂与企业结合,形式灵活多样[3]。

高职实习实训教育过程中,将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是未来高职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工匠精神不仅是一味地传承,在创新创造方面也比较重视。在现代化的高职教学过程中,创新实习实训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塑造,与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四、高职实习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围绕培养目标,改革实习实训教学体制。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正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培养。高级技师作为我国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才,理所当然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高级技工无不具有“工匠精神”,因此,高职教育必然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实训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实习实训教学中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调整教学目标的同时,着力改革实习实训教学体制,让“工匠精神”教育成为一项常规教学内容,为学生参加工作后成为高级技师打下坚实的基础。由学校骨干教师及企业技术能手等组成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结合不同专业培养要求,利用新媒体的实时交互与一对一推送特性,对学生开展个性化订制、项目化真实案例的教学,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获得国家或省技能大赛大奖的未来工匠人才。

(二)狠抓队伍建设,加强实训教师工匠精神培养。

古语云“学高为师”,在时代呼吁工匠精神的新形势下,“技高为师”成了社会赋予教师,尤其是高职教师的新要求。“大匠示人以规矩”,想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首先要具备这种精神,既是“匠人”,又有“匠心”,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一丝不苟,既是教学领域的“老工匠”,又是技能传授的“老工匠”。

就现有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渠道来说,我国并没有专门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育、培训机构,大多数是在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下,引进企业的资源和技术人才,然后结合学校的师资队伍成立教学团队。然而,这种方式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仍然属于单向的浅层合作,教师不能深入学习技术,企业技术能手在教学效果上也不尽理想。未来,要不断扩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加深校企合作的层次,让高职院校教师进入企业接受培训,企业技术人员接受教师培训,双方不断补强自己的短板;在新媒体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找到真正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点,培养工匠精神,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教育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充分挖掘和利用实训课程中的“工匠精神”资源。

高职实习实训课程,面向工作岗位,培养技术技能,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实训课程中的“工匠精神”资源,把工匠的精湛技艺能力与学生的实训联系起来。

用工匠的工作精神设计实训教学的全过程,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进行教学评价,以获得最佳成果为目标培养学生用专业修身、用敬业做人的工匠精神。加强实训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总结中胜任自己的工作。学生可以走进实习实训基地或到企业现场,利用场景模拟,和一线技术工人直接接触,身临其境;也可以通^技术手段,开发课程实训APP,让学生独立或组织一个小组参与到相关行业的实操中,亲身实践,让学生能真实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培养高度凝神、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理念,树立职场人员必备的素质和水准,将匠人追求的卓越作为从业的理想与信念。

(四)营造文化氛围,熏陶学生工匠精神。

在职业教育强调“文化润校”的大背景下,让“工匠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结合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园内树立“匠人”,传播“匠心”;在实训室张贴相关行业著名的高级技师的工作照和事迹介绍;聘请行业企业的技能专家、高级技工等到校作讲座或报告,用他们的亲身体会、真实故事诠释工匠精神,教育感染学生。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新媒体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媒体以“泛在”优势,通过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吸收高职学生关注工匠知识,自觉培育工匠精神;高端技能人才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向高职学生展示职业技能水平,开展精神层面的互动沟通[4]。

五、结语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的体系。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实习实训这一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实现工匠精神的培养,成为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够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吉贵.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12(23).

[2]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6(6).

[3]贾敏.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中国培训,2016,11(22).

高职教育教师培训范文4

【关键词】高职 教师 现代教育技术 培训 思考

一、在高职院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调查研究思路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特色,设有化学工程技术、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机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自动化技术、材料工程技术、体育九个系。属于理工类院校 任课教师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理工类院校毕业的教师占据了教师队伍的主体。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上参差不齐。为进一步了解学院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研究分析当前培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健康有效发展,对全院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进行调查。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目的是为将来学院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

二、调查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访谈主要针对问卷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展开。

(一)问卷的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采取问卷调查法是最为适宜、可靠的研究方法,能够从更大范围上反映更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更有说服力。将参加培训的教师作为对象,科学地确定调查的样本。

问卷设计的目的是调查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现状的,为此,笔者着重了解以下几个方面:高职教师对教育技术及培训的认识、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状况、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以及高职教师对教育技术培训的要求。

(二)调查的对象

本次调研采用访谈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学院进行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建工系、经济贸易系、计算机系、自动化系、机械系等9个系部进行了走访。共向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发放问卷200份,经整理得到有效问卷192份。发放时照顾到男女教师、不同职称、不同专业和不同学历的差异。所采集到的样本情况如下:女教师122人,男教师78人。其中文科专业的教师67人,理工科的教师133人。本科学历56人,硕士141人,博士3人。年龄在30岁以下的27人,30-40岁之间的128人,40-50岁之间的45人。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三)调查的过程

第一阶段:编制问卷。调查之前根据理论构思,结合文献检索及相关访谈设计,借鉴他人的问卷进行加工,编制问卷。

第三阶段:正式施测。调查以系部为单位,主试发放问卷并根据规定的指导语向被试进行说明和指导,被试对问卷进行填写,无时间要求。

三、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一)高职院校教师对教育技术培训的态度

从数据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在地方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已经非常普遍了。高职教师已经明确地意识到了教育技术的重要性,85.3%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对丰富教学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思维拓展的作用,而只有 3%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没有什么作用。从调查数据来看,79.8%的教师认为自己学校的现代教育教学设备能够满足要求,因此有 88.9%的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8.8%的教师偶尔使用,只有 2.3%的教师从未使用多媒体教学。

(二)学院教育技术培训的自身状况

经过调查,笔者了解到,目前所举行的教育技术培训形式比较传统,多以集中面授为主,在集中面授模式下,79.8%的教师选择了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传统而集中面授的教学方式存在着很多弊端,推行“面授+远程+自学”的学习方式成为大家的共识。而实现这一混合学习方式的关键就在于要有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学习平台来为受训教师构建这样一个学习环境。这个平台里要包含有丰富的学习资源,简单易用的学习辅助工具,强大便利的交流交互工具,以及针对每个受训教师的个性化服务。培训目标也是由教师个体针对自身教学需求而确立的。

(三)高职学院教师对教育技术培训的要求

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目标是由教师个体针对自身教学需求而确立的。高职院校教师的起点水平、专业风格通常与其教授的学生、从事的专业有很大关联性。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其信息化信息化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对培训的需求各异。调查得知,培训的内容涉及了数码摄影基础及图片处理(36.2%)办公软件技术(89.7%)无线网络与网络安全防护(22.1%)音视频处理技术(21.5%)计算机实用操作技术(68.9%)等几个模块。根据需求的多少,让教师自由的再选择学习其他模块,从底层到高层一步一步的将知识像搭积木这样搭砌。这样既能考虑到教师的个性差异,既能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培训的内容与本职工作相吻合,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四、调查结论

根据本次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现状分析,虽然以往的培训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

意识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但是各高职院校在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方式的选择上还需要结合本校教师的实际需要,开展校本培训,来推动我国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进一步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教师培训范文5

论文摘要:培训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环节,高等职业教育的培训是围绕高技能链条式培训。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的实现需要培训为特点的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技能性的保证依赖于培训模式;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紧迫性要求以培训为主体的新教育模式;生源薄弱的文化素质决定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应该是培训模式;社会环境为培训模式为主体进入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客观依据。

在规范的学历教育中,大家始终把培训视为上不了大雅之堂的短期行为。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培养目标。用人单位对高职生岗位技能的迫切要求,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本文从培训的特点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浅谈以培训为主体是高等职业教育最佳培养模式。

一、培训及培训的特点

1.培训的概念

培训是根据岗位职务的性质、任务和职责,对从业人员进行该岗位必需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文化专业知识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为目标的短期定向集中训练。

2.培训的特点

针对性、直接性:通过岗位培训,能够促使新知识、新业务、新技能尽快地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干部职工岗位成才,直接有效地提高全部职工的素质是主要目的。培训要具有直接性,需要什么办什么,于什么学什么,学什么用什么。简言之,学就是为了用,暂时不用的不学。

迅速性、灵活性:根据企业自身的利益或社会的紧急需求,单位会毫不迟疑地安排,自办、联办、委托办都行,课堂讲授、专家报告、小组讨论、专题研讨,还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教学、微格教学等等,形式多样。学生学习白天、夜晚、双休日,分散、集中都可以;既可连续进行、一次完成,也可分阶段实施、分步完成;既可全日制学习,也可半日制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短期性、时效性:培训教育具备近期功能、近期效应。在短期内完成教育,很快走向工作岗位,立即发挥作用,产生即时效应。

实用性:培训的目标不在于学科体系完整性、系统性,学术理论性,培训更注重专业性、实用性,重点突出,追求立竿见影。在培训中,根据培训对象的具体情况,可按层次分为普及型、提高型、研修型培训,分别制订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计划。

3.培训在教育主体中被轻视的原因

我国传统的教育是一个根据特定目标,进行较系统的知识传授为主,周期较长的培养模式。然而培训则目标单一,只能够应急;缺乏系统性,失去深造的基础;短期直接,学习内容不丰富,与规范的培养教育不能相提并论。故此。培训在教育主体中历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以培训为主体是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客观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技能性和紧迫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要求以培训为主体进行教学来保证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1.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的实现需要培训为特点的教学模式

与普通高等学校以“学术”和“知识”为目标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应该是“职业”和“技能”。在这里,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拥有完成相应工作的技能,而不仅仅是拥有多少相关的书本知识。显而易见,这种标准不是由学校和老师决定的,也不是单单由政府决定,而是由行业和企业,由市场决定的。为此,职业教育的这种特点,要求必须要有针对性强、目标相对单一、直接服务于特定岗位进行教学的方式来实现,这种方式正是培训的基本特点。

2.高等职业教育技能性的保证依赖于培训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高”重点在于职业技能的高上,高级技丁“重在技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科知识为体系,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要求宽泛,周期较长。然而职业教育的技能性要求实用、快速,突出重点,立竿见影,培训模式具备了所有满足这些需求的特点。培训本质上就是个体求学需要与教学供给的双向交流活动,社会、企业、学生有什么求学需要,学校就有什么教学供给,这样才能使学生愿学,教师会教,教学相长,效应合成。既能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又能完善教学机制。

3.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紧迫性要求以培训为主体的新教育模式

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相当数量的高素质劳动者给予补充。从实际出发,按需施教,供给文化,培育新人,就是各类培训的新思路。职业教育培训的教和学的关系,与市场的需要和供给关系有十分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应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把培训模式引入进来,与培养模式相结合,以培训为主体,形成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模式。培训模式正好是适应了这种需求。

4.生源薄弱的文化素质决定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应该是培训模式

进入职业技术院校学习的学生,高考成绩处在最后录取分数段,他们的文化素质基础相对较差,尤其是在学习态度方面。与其让他们学习一些比较抽象且不实用的知识,倒不如让他们学一些实实在在的有用技能。技能培训强调“做”,而不过分强调“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当面向受教育群体,既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缩写本,也不仅仅是“证书”教育,而应从接受教育群体的自身特点和培训需求出发,以满足他们的培训需求为宗旨。以传统的学科知识为主线,进行较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对这部分文化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讲,不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5.社会环境为培训模式为主体进入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客观依据

在高等职业教育起步阶段,刚开始引进培训方法时,大家总的感觉是,这种培训方式虽好,但似乎不太适合中国的国情。因为当时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技工学校教学体系,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培训教材。学员的招生与分配,都是按计划进行。那时也很少听说有什么工人下岗和失业的。因此,在规范的高等专科教育的大雅之堂,技能培训并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为满足高技能劳动市场的需要,给高等职业教育大胆改革实验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客观依据。

三、职业教育是用培训连接的培养模式

1.培训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环节

未来的培训教育必然是灵活多样、小型短期的短期培训,使“巨人”教材相形见细,而小题大义的讲座却机动灵活,随缘适应。所以把编写具有学科体系的系列专题纳入教学体系是明见之举。培训模式强调“做”,而不过分强调“知”。每个学习单元开始,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并有大量插图,最后又有学习检查。这些都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每个学习单元包括一个特定的技能或知识,学员不会因内容庞杂、互相干扰而影响学习效果。每个学习单元包括一个特定技能的详细工作步骤,能使学生以最佳的方式掌握此项技能。这就是职业教育理应显示的教学特点,然而,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一次性的短期培训班,它是把特定工作岗位技能分解为一个个培训环节的培养过程。

培训总的出发点在于用最短的时间和最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学到某项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培训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教材应是基于对某个工种、任务和技能的深刻分析,严格按照工作规范,开发成不同的培训模块,形成一个像积木一样可进行不同组合的教学形式。与传统的培训模式相比较,它具有教学灵活,应用性、针对性强的特点。它强调学以致用,避免了传统培训方式学与用脱节的弊病。培训的教材采用学习单元形式,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既适宜组织教学,也适于学生自学。

2.高等职业教育的培训是围绕高技能的链条式培训

高职教育教师培训范文6

关键词:事业单位 职工教育培训 效果

综合普遍的认识,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概念可以概括为事业单位为开展工作及培育人才的需要,采用各种方式对职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的管理活动,其目标是使职工不断更新知识、开拓技能,改进员工的动机、态度和行为,使其适应新的工作要求,更好地胜任现任工作或担负更高级别的职务,从而促进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一、职工教育培训的目的

为了提高职工的政治、道德、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提高职工的工作质量和效果,推动单位发展。

二、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1.有助于职工适应环境的变化,促进单位发展。事业单位所处的环境在激烈地变化。原来合格的职工,如果不经常培训,变成不合格的职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通过培训,提升其素质,进而增强事业单位的竞争力,使事业单位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促进单位的发展。

2.对各部门间的相互沟通和协调有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满足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每个员工都有一种追求自身发展的欲望,而这种欲望的实现离不开各部门及职工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如果职工对这种欲望不满足,最终导致职工流失,尤其是优秀的职工,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加强烈。因此通教育培训,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职工对本部门及兄弟部门的职责的认识,以及各部门职工之间更好的沟通。

3.是提高人才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今,先进的事业单位管理者都已认识到了提高人才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性,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培养职工的团队精神。职工教育培训就是培养职工团队精神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培训,使事业单位职工逐步纠正了对事业单位制度认识的误区,增强了职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事业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职工为事业单位积极创造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职工教育培训的现状

1.对教育培训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阻碍事业单位和职工个人发展的最大阻力。尽管我们都认识到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但只停留在口头上。主要表现是单位领导不重视,甚至认为是在浪费时间与钱财,是“赔钱的买卖”,是“花架子工程”。部分职工认识不到培训学习的重要性,忽视单位上组织的培训学习,“出工不出力”。

2.培训目的不明确。目前,事业单位组织的培训不少,各级部门每年都会下达一定量的指标,并列入各部门的年度考核体系中。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培训常常是走走过场,弄个形式,开个会读些文件。这样的培训主旨不明确,流于形式,其效果可想而之。

3.培训内容单一,不全面。单位组织的绝大部分培训存在培训内容统一,没进行有系统的、全面的、分岗位的培训学习,有的职工认为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发挥作用,甚至认为没学到什么知识技能。

4.不重视培训效果。在培训日常管理中,比较简单粗放,强调自我管理的多,落实监督检查的少,注重培训规模、不注重培训质量和效果,满足于办了多少班举行了多少次培训,一种量上的扩张,是当一种任务去完成。忽视衡量培训效果的评价考核制度的建立,从而无法有效控制培训过程出现的各种降低培训效果的状况,进而使学习培训与工作能力的提重“脱节”,导致职工从思想上不重视,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培训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四、职工教育培训现状的对策

1.转变对教育培训的认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从领导开始真正重视起来,领导干部要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培训学习的热潮中,调动职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2.培训的方式要创新。在培训方式上,要体现出层次性、多样性,要拉开梯度,采用不同性质的、不同水平的培训。紧密联系单位实际,采取灵活、生动、活泼,易于被职工接受的、能够形成双方良性互动的培训方式,使职工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把培训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3.要确保培训的质量,注重培训效果。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加强培训管理制度,对每位参与的职工都要建立出勤记录,同时,还要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在培训过程中要有测试题、写体会、做交流、写总结。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培训结束后,按一定比例评选出优秀学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五、针对如何提高培训效果提出几点意见

1.创新培训理念。首先我们必须转变职工培训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观念,而要树立起职工培训是一种投资行为,这种投资是可以获得长期综合收益的行为,其重要性比看得见的设备等投资更为重要。其次是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事业单位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就要一手抓硬件,一手抓软件。硬件主要指的是,单位教育培训机构要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器材。软件方面,首先要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有完整的培训资料及相关的图书方便培训人员借阅学习。

2.根据培训对象和工作要求,设计合理、有效的培训内容。职工培训要根据单位实际工作和职工的要求进行,就是按照职工实际在工作中的完成各项任务情况和表现与单位确定的标准和期望表现即培训需求,采用何种培训方式开展培训。可采用日程观察、下发培训课程建议的征询问卷调查、分层次座谈、会议调查等方式了解职工需求,寻找薄弱环节确定,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计划和培训方式内容,从而提高培训的时效和实用性。

3.确定合理的培训目标。确定培训目标是提高培训效果的重要环节。在职工培训开始时应该向职工说明本次培训的目标,并使他们了解到目标的达成能给他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哪些积极变化,如绩效提高、加薪、物质奖励等,为受训职工的培训提供一个努力方向。实践证明,当面对单目标时,职工表现出来的动力和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要远远高于面对多个目标时。因为在单目标的情况下,职工的压力更小,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践新技能、吸收新知识和自我激励,自我的积极暗示也比多目标时更强,学习的效果也明显。

4.培训教师影响培训效果。一个好的培训师可以大大提高受训者的学习速度和效率,反之亦然。培训老师可选理论知识较丰富的专业人员,他们能为职工带来全新的理念,也可以邀请本单位的业务尖子、技术能手为职工授课,他们的优势是对本单位业务、技术情况非常熟悉,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容易与培训对象沟通,针对性强,可以说他们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宝贵的工作经验,而且还可起到激励作用,为其他职工树立榜样,取长补短。本单位职工任教师以授课的方式相互学习,可以促使团队精神自然形成,同时也为职工巩固知识、展示才能、锻炼能力搭建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