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思维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育儿思维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育儿思维教育

育儿思维教育范文1

 

1 创建操作环境,在操作学具中培养兴趣

 

因此,必须强化幼儿操作学具,以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因为幼儿的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又易转移,也不可能长时间坚持重复进行单一的活动,所以教师应为同一活动内容设计多种操作学具,以提高幼儿的操作兴趣,使幼儿通过多种形式、多种角度的操作,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在提供操作学具时,大多数教师都能注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幼儿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提出的操作要求应有所不同。

 

如在“按物体的高矮排序”的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水平和接受能力,对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要求能力较弱的幼儿按高矮特征给三个物体排序;要求能力一般的幼儿给四个物体排序,并按从高到矮和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要求能力强的幼儿给五个甚至更多的物体排序,并注意排序的方向性。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允许幼儿在完成自己的操作任务后,更换不同层次的材料进行活动,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又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2 创设游戏环境,在游戏中培养数感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形式,如果我们能将游戏寓于教育活动中,就能够较好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之中。游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游戏的性质可以分为个别游戏、小组游戏和集体游戏三种类型。

 

在个别游戏中,教师一般以旁观者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让幼儿在较宽松的条件下确定玩法,自定规则,积累感性经验。如:幼儿给小动物“喂饼干”游戏,他们可以根据饼干形状、大小来喂,也可以根据颜色来喂,在与材料的直接接触中,学习了多角度分类方法。在小组游戏中,教师可按照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投放含有数学因素的游戏材料,以参与者身份进行间接指导,让幼儿分组体验某一方面的数学知识,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学习,积累感性经验。

 

在教师组织的集体游戏中,游戏主题、教学要求更为明确,教师一般根据幼儿在个别游戏和小组游戏中出现的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并整理、归纳感性经验。如:小班认识“1和许多”,以兔妈妈带着小兔子去“采蘑菇”进行分与合的操作,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区别“1和许多”,并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3 营造讨论环境,发展幼儿数学思维

 

孩子是能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改变过去“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观看;教师先讲,幼儿后练;幼儿紧跟教师后面学,不能越雷池半步”等教师主宰一切的做法,取而代之的应是“教师主导,幼儿主体,活动主线,发展主旨”的新的教学模式。为落实主体地位,使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活动中应提倡民主、自主,教师应营造良好的讨论环境,让幼儿在讨论中修正、在讨论中辨析、在讨论中提高。如:大班数学活动——“等分”,活动一开始即营造讨论的环境,请幼儿观察教师头发的变化(扎两个辫子),讨论:“只有一根绸带,怎样才能扎两根小辫呢?”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边讲解边演示,使幼儿感知二等分的含义。

 

4 搭建评价环境,培养数学情感

 

新《纲要》指出,数学的评价应体现目标的多元化、方法的多样化,实行个别化的、关注儿童内在变化和情感体验的评价,由此可见教育评价的意义所在。

 

如:大班数学活动“学习7的组成”,活动开始,教师让幼儿自由探索将7个花片分成两份,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并加以记录。结果有的幼儿分得快,记录也很有规律;有的幼儿分得对,但记录结果存在重复和遗漏现象;也有的幼儿分花片和记录的速度都比较慢,导致操作无法完整完成。可见第一种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都很强;

 

第二种幼儿能理解老师的要求,各种能力发展一般;第三种幼儿年龄偏小,对数的组成有所了解,但不扎实,且容易受其它因素的干扰,如须一边分一边记录、受同伴的左右,故错误率较高。要在以前,我们会只评价作业的正确与错误,稍加讲解,巩固认识。可那次我们没那样做,而是先出示第二种幼儿的操作纸,干净、整洁、清楚的作业让幼儿一目了然,对记录的要求又加深了一次理解。

 

再让幼儿集体将前后两次作业进行比较,大家都说第二次比第一次做得好(第一次存在重复或遗漏),总结结果是这个幼儿进步了。

 

接着出示了第一种幼儿的操作纸,卷面整洁,记录的方法也有规律(甚至有的孩子用了两种方法记录,即顺序法和交换位置法),大家一看都发出了“哇”的声音,从幼儿的惊奇可见,他们对这个作业是佩服的。我乘势说:“只要细心一点,别着急,相信下次你们也能完成得这么出色。”第三种幼儿,他们由于没掌握好方法,分花片和记录的速度都较慢,却始终坚持操作或把自己的铅笔借给断了笔芯的邻座,由这些入手,表扬他们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让他们体验到另一种成功感。活动后再和他们一起纠正作业,结果大家都很乐意。

 

5 小结

 

有些幼儿往往不能一下子就达到正确的结果,他们要在操作中不断地探索,这时老师恰当的评价,不仅能解开幼儿心中的疑团,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鼓励他们在探索中成长。由此,不但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也能促进我们自身教学技术的提高。

 

编辑点评:总之,在数学活动中,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幼儿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提出的操作要求应有所不同。

育儿思维教育范文2

早期教育从字面上的理解是出生到学前的教育。在0~6岁是早期教育的黄金时期,开发大脑的潜能最重要的时期。聆听音乐是最简单的开拓大脑思维的方式,这种反射运动,让宝宝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记忆。充分发展右脑的情感,思维作用,使右脑得到锻炼,当左右脑同时锻炼时,使智力得到全面的开发和挖掘。

2早期音乐教育对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影响

长辈中流传着‘三岁看八十,七岁定终身’,这句话也表达了人们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意识。“教育的时间学”把教育大致分为三个时段教育,分别是早期胎教、0~3岁新生儿时期教育、4~7岁幼儿时期教育。早期音乐胎教当宝宝在母体中六个月时就可进行,那时候的胎儿已经有听觉能力,可以适当地放些音乐,让他们在舒适环境中成长。当大脑接收到音乐的旋律之后迅速地将其转变为想象情景,让大脑和听觉神经都得到放松,随着乐音的波动而分泌有益身体的激素,而妈妈和胎儿是一体的,当妈妈感觉愉悦时孩子自然就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就不会产生躁动的情绪,由此可见音乐胎教是必不可少的。新生儿音乐教育形式多样,因为这时候的宝宝对声音和周边事物比较好奇,声音可以引起他(她)的注意力,在睡前可以适当放些轻柔的音乐,来唤起胎教音乐的记忆,通过音乐来刺激“音乐脑”,让左右脑和谐发育。孩子再小都有欣赏音乐的天性,对于旋律都有识记的过程,在一段时间反复去听会加深孩子的记忆,她会慢慢习惯通过乐曲进行记忆,虽然孩子很小,但还是有智能的存在,通过音乐的反复来锻炼他们的记忆力是很有效的方法之一。幼儿音乐教育可以用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来完成,带着孩子在音乐中跳一跳,蹦一蹦,做游戏等,对孩子来说这些简单的动作同时锻炼了四肢协调和大脑。研究表明,莫扎特的音乐对孩子空间智能有帮助,他大部分作品的曲风很对称,风格很严谨,如他作品《双钢琴演奏D大调》适合儿童聆听,可以帮助他们的脑部理性的分析和认知的产生。儿歌一般都有欢快的旋律和美好的歌词,不仅能让孩子放松情绪还能教会她们很多道理。例如,儿歌《找朋友》当中的歌词就告诉宝宝,想和初次见面的人成为好朋友的语言用词,父母可以在教唱孩子的过程中对歌词进行表述和表演,通过爸妈的示范让孩子学会礼貌待人,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行。当孩子对音乐产生兴趣时,可以让他们接触乐器,让孩子在音乐中成长为热爱生活的人。我个人认为应该抓住孩子的幼儿时期,因为这一阶段孩子脑发育最快,对周围事物好奇心很重,这可以加大孩子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在这一时期的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去学习音乐乐器,培养音乐兴趣的同时启发他们的思维,多创造学习音乐的环境。

3早期音乐教育对于开启幼儿思维的重要性

(1)培养孩子善于聆听的习惯,让她们静心欣赏的同时去感受音乐的美。好的音乐就像是一首诗歌,用不同的旋律展现不同的场景,能把人带到一个安静的世界,让人情不自禁安静下来去细细聆听,给人们的心灵带来美感。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优点,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需要把思维意向转化为具体形象,而大脑就是转化的地方,孩子也具有辨别乐音的能力,并且会逐渐增加,所以孩子在听到音乐后随着情绪波动,会随即跟着发出自己悦耳的童声。记得马克思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倦和痛楚。”在给孩子放音乐时,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好听”,再随着年龄变化慢慢向其传达音乐中的感情和意境,鼓励孩子自己进行联想,多倾听他们的想象,让孩子喜欢运用大脑进行联想。

(2)音乐能帮助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声音是最能吸引孩子的,一个简单的拍手动作立马就能吸引孩子的眼球,当你跟孩子进行语言交流时她们本能的就被你吸引,注意力能集中很长一段时间。所以音乐像种无声的语言,歌词和旋律在跟孩子们进行语言的交流。当音乐传入孩子大脑的时候,这种无声的语言就被他们自然地转化为情景的语言,勾出他们丰富的想象。语言是人与外界相处最基本的方式,而语言思维的形成在音乐欣赏中就得到了启蒙,因而音乐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要重复音乐的旋律,先激发她们的兴趣,再去引导他们的想象空间,鼓励孩子大胆地去思考,说出来自己的想法,多角度去配合她们,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感受音乐内在的美。

(3)音乐能帮助孩子开发记忆力。记忆力是一种内在潜能,这是一个来回反复学习的过程,一个人的精神集中越久那么记得越牢固。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选择歌曲,以活泼欢快的音乐为主,孩子的控制力比较差所以注意力不像成年人说集中就立马集中,在教育过程中要劳逸结合不断重复,要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复习记忆。例如,用图片、歌词、画面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她们先有兴趣再进行讲解,把歌词讲说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用可爱的舞蹈动作带领孩子一起学习,让她们感觉每次的重复都是不一样的,保持她们的热情。多次学习之后当同样的音乐响起时孩子都会条件反射的给予回应,这样学习过程中的东西已经由具体的事物转变为脑子的情景,让她们不自觉地做出反应,而这一切都是在记忆理解的过程。记得实习期间去姐姐家问卷调查时,常看到她对着宝宝唱《摇篮曲》哄她入睡,事后才知道每次只要她一闹夜唱《摇篮曲》特别管用,孩子好像能透过常听的音乐了解当中透露的信息一般进入梦乡。这一发现让我证实了音乐能开发记忆力,帮助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当熟悉的声音响起会立马让孩子的注意力随之跟来,她们意识里的熟悉旋律能让她们立马平静下来,被旋律熏陶,并且对音乐做出反应,这就造成了宝宝听到音乐就安稳入睡的现象。

(4)音乐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不是具体存在的,可以间接帮助孩子对其他学科的接触。刚开始学习音乐的时候,孩子都会根据歌曲的旋律不自觉地摆动自己的肢体,跟着音乐的感情去想象一个个故事,时间久了在聆听音乐时就能陶冶自己的情操。学习音乐时不要认为自己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要全身心投入到歌曲中,不知不觉中,你的感情和理智都会被感染,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的理解形成独有的欣赏观念,不同的音乐所诠释的情感是不同的。本人在实习期间教唱学生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学生们都被旋律的热情所感染,脸上都洋溢着朝气,当时我都情不自禁地进入演唱的行列,足见音乐能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学习音乐虽然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变成下一个音乐家,在我们有能力为自己孩子创造一个美育环境的时候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试想人的一生如果没有音乐的相伴那是多么无声的世界,没有音乐我们用什么表达自己的喜悦、痛苦,一个从小聆听美好音乐成长的孩子,一定活泼开朗、热爱生活。

4结语

育儿思维教育范文3

一、音乐教育与儿童思维发展关系

音乐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也是加强德、智、体等诸多方面教育的有力途径,它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标也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许多音乐教育家对此有过精辟的阐述,例如,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说过: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养一些少数伟大、杰出的所谓‘天才’,而是希望透过音乐教育,把每一个小孩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与完美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人所应追求的目标”。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音乐应该同其它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由此看出,音乐教育应该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来进行的提高基本素质和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

音乐教育和儿童思维发展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要促进儿童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应该充分发挥音乐教育这一优势,发掘儿童的潜能,塑造儿童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在音乐教育中,进行的应该不是单纯的音乐课程教学,而是对人的培养,应创造机会让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充分体验和发现。儿童有了一定的音乐能力之后,再结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引导儿童感受和领悟音乐的情绪情感和教育内涵,这样就能促进儿童多方面的发展。当然,儿童音乐能力的形成、音乐教育的成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个个音乐教育活动中,通过音乐教材,一点一滴的培养起来的。如果老师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培养和教育计划,组织好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就一定能使音乐教育在儿童成长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二、音乐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1.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

当人们欣赏音乐时,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常常会有一种陶醉感。音乐可以使你忘却身边纷扰的世界,进入一个神仙般的世界。难怪心理学家常常呼吁,要善用美妙的音乐来调节自己的情绪,陶冶自己的性格。对于孩子来说,自出生之前开始就对音乐有好感,出生后不断发展着对音乐的喜好,3、4岁时就已初步具备欣赏音乐的能力。音乐能使孩子享受一种深深的爱,使孩子的心情充满欢乐。这种情绪会促使神经系统的发育完善,能够调节血流量和神经系统的活动功能,有利于孩子的记忆、理解、想象思维等各种能力的发展。

不少学者对音乐进行过研究,发现音乐的音品、音调、节奏、旋律、音质的不同,会对人体产生镇静、镇痛、调节情绪等不同功能。人的情绪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与大脑皮层下丘脑、边缘叶都有密切关系。因此,美妙的音乐能使孩子的心境愉快。这种愉快的情绪,能够有效地改善和调整大脑皮层及边缘叶的生理功能,从而使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得更加完善。这种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比拟的,这也是那些音乐大师的作品流传于世,经久不衰的原因。

孩子的音乐活动包括唱歌、音乐欣赏、节奏乐器、音乐游戏及舞蹈等。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增强了音乐的欣赏能力,开扩了知识眼界,这不仅对一般孩子而言,就是对弱智的孩子也有着令人惊奇的效果。曾有一名“智能不足”的孩子,在学校音乐老师的培养下,从听音乐到自己参加打击乐演奏,到伴随音乐跳舞,孩子的智力因此大大提高。这不能不说明音乐在启迪孩子智能方面的重大作用。还有些家庭为孩子准备了乐器,让孩子自幼开始学习音乐。这种演奏活动,使孩子的双手更加协调。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教授阿特拉斯经过多年研究指出:“学习弹乐器的人,由于左右手指神经末梢经常运动,能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发展。”因为弹奏时,视觉、听觉、触觉及整个肌体,都必须处在协调一致的积极状态下,所以就能训练孩子的思维、注意和记忆,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实验证明,学音乐的孩子学其他课程都比较快。

育儿思维教育范文4

一、幼儿教师的语言特点

1.教师要时时刻刻用普通话和幼儿说话。因为在孩子的眼里,你就是他的榜样,你的一言一行,他都会牢记心中。

2.教师的语言必须做到口齿清晰、鲜明、准确。

3.教师的语言应当形象生动,富有感情。

4.教师的语言要用词准确,切忌词不达意。幼儿教师的语言不能单纯化,用词要求准确,符合科学性。

5.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层次比较丰富的多适应性。所谓多适应性,就是适应各种不同的幼儿。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应当定在幼儿现有思维接受能力的起点上,才能促使幼儿思维的发展。

二、教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的表达能力与幼儿的思维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由于幼儿不识字或识字不多,教师的语言更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教师的语言技能是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和自己多年的实践形成的,在幼儿园各种教育活动中能够运用自如,并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语言行为方式。幼儿教师语言技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活动、学习、情绪、情感的发展,关系到幼儿与教师的关系等。幼儿教师的语言策略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时,为达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用语言采取的手段。具体地说,幼儿教师应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与建议、愉快的表达和适时的鼓励等语言策略。

幼儿正处在思维发展的敏感期,教师在一日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对幼儿思维发展,乃至其他心理发展有更大的影响。优秀教师的语言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活动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幼儿的思考兴趣,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和思考欲望。

语言对思维,尤其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与制约作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真正发挥语言对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种形式的语言:1.“实践的语言”。即有助于引导幼儿交往表达的语言。如果没有活跃的语言实践活动,没有对交流的要求和对交流的改进,人类就不会获得把意义表现为有声或无声语言的能力。我们不应因为语言促进交流的价值司空见惯,而对此视而不见。2.“生活化的语言”。有效的信息交流、温馨愉快的交谈及体现尊重、平等的沟通方式都会丰富幼儿的语言经验,从而有助于幼儿大脑的发展。3.“规范化的语言”。这种语言能帮助幼儿掌握规则秩序。尽管人类的语言能力具有先天性,但词语知识和含义是后天学会的。幼儿有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一般就会进行什么样的模仿学习。

三、教师如何用语言引导幼儿思维的发展

1.让幼儿学会语言表达。

(1)创设有利于幼儿表达的语言环境,使幼儿有话可说。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调动幼儿有话可说的内部动机和必要条件。它体现了成人与幼儿关系上的平等,体现了成人对幼儿人格的尊重,这样才能使幼儿有话可说。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有话可说。

(2)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经验是幼儿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幼儿才会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才会有话要说。

(3)抓住生活中的各种表达机会,使幼儿有话愿说。一日生活中,幼儿随时有表达意愿和感受的时候,成人应关注幼儿的想法,满足其需要,抓住生活中各种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幼儿有话愿说。

(4)利用与同伴和成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同伴间的相互作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可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在交往中会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语言技巧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双方在交往过程中都会根据对方的态度和行为选择策略,调整语言与他人沟通,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成人应为幼儿提供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使幼儿在交往中感受语言交流带来的乐趣,切实提高语言能力。

2.幼儿教学中语言表达与非语言表达的结合。

(1)“自作讲述法”。即让幼儿在自作中讲述认识、在讲述中操作。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在幼儿认识和探索新事物时使用,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还应结合幼儿的兴趣适时地更换词组内容和背景图,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指向,并投放相关的材料进行自作讲述,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兴趣去语言区活动,使其既参与语言活动,又发挥自己的长处。

(2)“实物寻词操作法”。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各种语句都是用词汇按一定方式组成的,所以词汇练习是幼儿语言学习的内容之一。怎样使枯燥的词汇练习变成幼儿喜爱的、生动的游戏活动呢?幼儿教师可设计可操作的内容供幼儿活动。

(3)“情景激励操作法”。情景参与的形式可以让幼儿以角色的身份融进故事中,激发参与故事的强烈兴趣,发现问题时能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诱发积极思考。同时情景参与还为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提供了前提条件,如在故事《三只蝴蝶》的教学中,幼儿教师可设计故事表演这一环节,调动全体幼儿对扮演角色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语言区活动中提供一些道具和头饰,而小朋友们都会争先恐后地参与语言区的活动。

3.适时给予幼儿鼓励。

“鼓励”主要指施教者运用言语、动作、神态、情感等诸因素充分调动、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幼儿完成了任务时要及时地表扬;在幼儿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要及时地给予鼓励。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力量,诸如“嗯,真不错!”“好样的”、“好孩子,你真棒!”等语言,加上教师亲切的表情、的动作,幼儿会受到极大的鼓舞,自信心会大增强,这对幼儿的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4.教师要愉快地表达。

育儿思维教育范文5

传统的教育理念通常是把学生努力向“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进行培养,但是随着教育部新课程改革政策的实施,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成为了小学体育教学理念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特征,在体育教学中全面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而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锻炼和养成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一直是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孜孜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锻炼

创造性思维的锻炼一直是小学体育教学巾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我国开展素质教育工作中所应贯彻的核心理念。当前条件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锻炼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既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也是一次勇敢、具有前瞻性的改革。目前,在体育教学中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锻炼方法主要集中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结合人体的生理体征,注重对儿童右脑认知功能的开发。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更为注重儿童左脑的开发,因为左脑的功能在于培养我们的逻辑和综合思维能力。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创造力的大小、有无,与右脑的开发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右脑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儿童的创造能力才会得到显著的提高。而在我们的传统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更加重视分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认知功能的培养,这种在教学上的长期漠视导致了我国整体上儿童创造能力低下的现象。体育教学的优点不仅在于可以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更是因为它有助于人体右脑功能的开发。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儿童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灵敏的观察力、坚持不懈的毅力以及出色的团队配合能力,这四个“力”集中表现为右脑认知功能的开发。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当更加注重儿童右脑的开发。比如,多进行左脚带球比赛,左手打乒乓球比赛等,长期坚持下去,儿童的左脑和右脑的开发逐渐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就能进而提高儿童的创造力。

2、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结合每个儿童的身心特点。我们常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儿童生而具有创造力,只是对它的开发程度不同罢了。每个人在受到家庭氛围、教育背景、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往往会扼杀那些不同个性儿童的创造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在尊重儿童不同个性的基础上结合其不同的身心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应当多鼓励儿童针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鼓励他们大胆想、大胆做,不要害怕犯错误。

3、多开展趣味性游戏,注重学与玩的有效结合。喜欢玩耍是每个儿童的天性使然,我们不能人为地去改变它,相反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儿童的这一特征来加强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因此,广大体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探索和开展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比如:三人小组足球对抗赛,让儿童在玩耍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配合能力,即便是简单的报数游戏也有利于锻炼儿童的反应能力等,这些趣味性的游戏让儿童在玩耍之余也逐渐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好的习惯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小学时期是一个人的良好习惯、性格特征养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候,儿童的身心尚处于发育的阶段,缺乏辨别的能力,因此极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从小学时期就开始灌输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对一个人创造性思维的最终养成是十分关键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小学阶段养成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呢?

1、创设激励、奖励的教学方法,激发儿童的探索欲。任何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来源于强烈的探索欲望。儿童时期由于身心还未发育成熟,对社会上的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这个时候就会激发起他们的探索欲望。而保护幼儿的探索欲最为关键的是要采取激励的教学方法。对于儿童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来完成一项给定的任务时,我们要给予奖励,比如,可以说:“你好棒,下次继续努力”,“老师看好你”,等等。而对于儿童的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虽然最终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要给予安慰和激励,比如,可以说:“没关系的,失败乃成功之母”。

2、开展情境教学方法,激发儿童的想象办。结合体育教学的优势,体育老师利用情境教学方法,借助老师极具感染力的表述激发起儿童的想象力。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把眼前的这片操场想像成大海,想象自己正在足球场上不停地奔跑着,想象进球之后的庆祝场景,等等。这些虚拟的情境不仅把死的教材变得活灵活现,而且有助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育儿思维教育范文6

一、创造性思维的定义

一般所说的创造性思维是指人类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进一步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这样的思维活动属于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一般称为创造性思维。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活跃的灵感、新颖的表达及求异性和潜在性,它与一般思维的区别在于它有新颖性、独创性及突破性。

二、幼儿语言教育现状与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在幼儿语言教学的传统教学中,如在故事教学中,常见的是教师讲,幼儿听,然后教师提几个问题,幼儿在老师指定的范围内学习词句、记忆情节。在诗歌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让幼儿一次又一次地读,直到能背诵为止。有些本来是属于创造性讲述范畴的课型,如续编故事、生活经验讲述等,也被束缚在教师所规定的范围里,因而限制了幼儿的思维。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其实幼儿自身潜藏着创造力,三至六岁的幼儿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他们的思维不受习惯的约束,是十分灵活的。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幼儿思维活动从定向性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幼儿由于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创造性思维具有自身的特点。

1.创造性活动的不稳定性。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限制,幼儿的创造能力和意志力都较弱,因此幼儿的创造活动不易持久,他们的创造愿望来得快,去得也快,常常是转瞬即逝,具有不稳定性。

2.创造性活动具有情境性。

幼儿喜欢幻想,富于想象,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常常是由创造性想象引起的,但他们的心理活动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其创造性思维较多地表现出情境性。

3.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表现出个体差异性。

由于环境、教育、遗传等不同的作用和影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是有很大差异的,比如有的擅长创编故事,有的幼儿擅长美工创作,有的善于模仿,等等,具有个别差异。

四、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丰富想象,增强创新意识。

创造需要有丰富的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幼儿教师要不断开阔幼儿的思路,促使他们活跃思维,让他们打破时空限制进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甚至幻想。幼儿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神秘,无数的“为什么”挂在了他们的嘴边。正是这种好奇心唤起了孩子的创新意识。我们一定要爱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并强化这种好奇心,使他们逐步形成敢问、好问、善问的思维品质。此外,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认真解答,还要给他们留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思考,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想象力。想象是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一种形象思维,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幼儿常常能由一个简单的形状想象出无数的象形物。借形想象符合幼儿善于想象的特点,也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形式。幼儿通常会就某一形状在自己已有的表象认识中积极“搜索”象形物并动手“发明”。因为想象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在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时,我们注重以下几方面:

(1)注重情境创设。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知识积累的状况,我们要选择一些能引起幼儿兴趣、激发热情的事物为支点,让那些感人的故事人物、如画的自然风光都成为幼儿脑海中美丽动人故事的“火种”,点燃想象的火花。

(2)注重游戏活动。幼儿阶段的游戏活动是幼儿期最有效、最省时、最廉价的想象教育。在游戏中,他们会大脑兴奋,想象力丰富。

(3)注重艺术教育的熏陶。教师要通过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美丽的色彩发展幼儿思维,打开想象的闸门。

2.营造氛围,发展创造性思维。

(1)创造环境。给幼儿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可以让幼儿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轻松学习,激活创造性思维。首先要用音乐为幼儿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幼儿生来对音乐有特殊的情感,在优美的旋律中,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内心的感受。正是这种宽松和谐的气氛,这份积极愉悦的心情,使幼儿更积极、更主动。选择合适的乐曲配上文学作品,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加强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为文学作品注入活力。其次,老师在分析教材后,要带着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这样就能得到幼儿的热烈响应,反之则无法激发幼儿的兴趣。再次,结合每次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参与墙饰的布置、描绘图画等,培养他们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