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战略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战略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 国际贸易新理论 竞争优势 创新
在如何开展对外贸易上,发展中国家大都是按照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劳动力和资源优势,这样虽然使发展中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一些贸易利益,但是也因此强化了低水平的产业结构,使一国的长期发展缺乏后劲,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在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要想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实施创新的对外贸易战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一、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进展
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区分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重相对扩大,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面对这些新情况,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即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说已难以作出有力的解释,经济学家们在“里昂惕夫之迷”的推动下,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不断探索,先后出现的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之下。该理论认为:工业品的国际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产品的差异性使得各国企业都有可能在某些工业品上有一定的垄断或垄断性力量占领部分市场,取得利润,许多工业品的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生产越多,产品的单位成本越低,因而,一国政府可以凭借出口补贴,税收优惠,以及采用各种支持和保护国内市场的贸易政策手段,使本国战略性产业迅速成长并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夺取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加拿大经济学家布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斯潘塞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首创者。
2、产业内贸易理论
20世纪70年代格鲁贝尔和劳埃德等人开创了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理论的发展。该理论不同于侧重论述产业间贸易的传统贸易理论,它侧重研究贸易双方在同一产业中既出口又进口同类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在不完全竞争产业中,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是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决定因素。即使各国具有同等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规模经济利益的存在仍能使大规模生产的国家在产品成本方面拥有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将随着生产的扩展而滚雪球般地增大,因而有可能达到专业化生产,向同类产品生产规模较少的国家出口。同时,各国产品在质量、性能、品种、规格上的种种差异有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偏好的消费者需要,从而引发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销售学家弗农于1966年首先提出,经威尔斯、赫希哲等人不断完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由于技术创新和扩散,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包括五个阶段:(1)新生期:这一阶段技术起关键作用。创新国由于技术优势生产出创新的产品,主要供应本国市场;(2)成长期:国外也开始有了对新产品的需求,刺激创新国向国外出口产品,创新国由于技术优势暂时垄断了国内和国际市场;(3)成熟期:这一阶段资本起关键作用。由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已基本定型,产品日益标准化,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所以某些资本丰富的外国企业开始模仿生产;(4)销售下降期:在这一阶段廉价劳动力起关键作用。由于产品已高度标准化,国外具有廉价劳动力优势的生产者可以大批量生产,达到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从而使创新国渐渐失去竞争的优势,出口不断下降;(5)让与期:模仿国生产持续扩大,不仅“侵占”了创新国原来的海外地盘,而且“反攻”到创新国本土,创新国国内停止生产,转而向国外直接投资。技术扩散、生产标准化和海外更低的成本优势最终使这种产品的生命周期走到了尽头,一个产业就这样从创新国转移到模仿国。而此时,创新国又把注意力投向更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以掀起一轮新的产品生命周期循环,在不断更新产品的过程中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4、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提出并完善了竞争优势理论。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学说中指出,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其根本原因在于该国的国际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源于一个相互增强的“钻石”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四个关键因素影响一国在国际市场上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这四个因素是:(1)生产要素。波特把要素区分为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熟练半熟练劳动力、债务资本等基础要素和通讯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研究设施等高级要素。波特认为高级要素对竞争优势的获得是最重要的;(2)国内需求。波特认为,高层次的国内需求有利于本国的需求走在世界需求的前列,从而建立起自己“一招先,步步先”的竞争优势;另外,扩大国内需求也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服务水平,使之在世界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3)相关的支持产业。相关的支持产业是指企业所有相关产业及供应商的竞争能力。任何行业要在国际市场上领先,必须要求其供货商和其它相关产业也是世界一流的,与之相对应,很多国家的优势产业往往表现为优势产业群,这样会产生范围经济效应;(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波特认为,不同国家有差异程度不同的企业战略和结构,这些战略和结构对于形成竞争优势也是很重要的。同时国内竞争对培养竞争优势具有特殊作用,因为剧烈的国内竞争最终迫使国内企业放眼全球,尤其当有规模经济时,国内竞争者竞相寻找外国市场以获得更大效率和更高收益。
波特指出,上述四个方面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继而产生一些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明星产业。
二、国际贸易新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启示
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为国际贸易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些理论兼容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正确结论并超越了传统理论,拥有崭新的内涵,符合当今世界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波特指出的鼓励创新、倡导竞争、发展科技的竞争优势理论,更符合当今以科技推动经济增长的时代要求,对于我国制定对外贸易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具现实意义。
1、一个国家只有将所拥有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竞争力
比较优势是由一国资源禀赋和交易条件所决定的静态优势,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条件。竞争优势则是一种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综合能力的作用结果。比较优势作为一种潜在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根据生产要素禀赋,我国一直以来具有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是,在当今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这主要是因为:(1)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往往是具有垄断优势的产品,而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并不具有垄断优势;(2)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不高,这种中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与发达国家高技术工业制成品交换的贸易条件越来越恶化;(3)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诸多壁垒的阻碍,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因此,我国要确立把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的外贸战略。
2、不断进行创新,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是一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由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推知:创新国是国际贸易利益的最大获益者。这是因为:在产品的新生期和成长期,创新国以其技术优势垄断了国内和国际市场,因而可以获得大量超额垄断利润;在产品的成熟期进入所谓的“大规模生产”阶段,创新国可以获得巨额规模经济效益;在产品的销售下降期和让与期,创新国在国外投资建厂,输出其知识产权和品牌,延长其产品的生命周期,在国际市场上继续赚取利润。因此,走在创新前列,率先发动产业革命的国家会异军突起,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目前,我国工业制成品技术多是引进,自主创新较少,造成我国制成品特别是高技术产品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这是我国对外贸易产品质量提高和结构升级的障碍。所以,实施创新战略,强化本国技术创新,将是形成我国竞争优势的当务之急。
3、发展高层次的产业内贸易,是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给各贸易国带来贸易利益的同时,还加快了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企业家精神在不同国家同一行业内的传播和扩散,给同类产品生产上档次提供信息,并通过规模经济,实现不同国家在产品层次上的分工,实现产品生产的国际化,从而促进一国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一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由此可见,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是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贸易格局基本上还是建立在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而产业内贸易则较不发达,这种贸易格局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影响了我国的竞争力。因此,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同水平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是形成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4、政府在增强国际贸易竞争优势中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战略性贸易理论,对于高科技产业在关税和其他方面政府给予适度保护,将有利于顶住外国进口产品的强大冲击,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有利于培育产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性政策,还能促使企业具有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并带来外部经济。
三、中国对外贸易的新战略:创新竞争优势战略
在国际贸易理论创新不断,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条件下,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也必须适时创新。笔者认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新战略应选择创新竞争优势战略。所谓创新竞争优势战略,就是以竞争优势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发展高科技产业为手段,以追求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贸易战略。
1、积极促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经营策略创新,形成我国的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新理论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的形成又在于一国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和促进创新的机制。因此,中国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必须对制度、科技和经营管理等进行全面创新。
(1)在制度创新方面:就涉外经济管理制度而言,应由行政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为此,要完善进出口商品管理体制,使配额和许可证招标制度等符合统一、科学、公开和规范化规则;同时,建立与完善反倾销、反补贴、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法规,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就企业制度创新而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大胆创新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度的合理与完善会使分工优势更加明显,增强一国的竞争优势。
(2)在科技创新方面: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要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不断增加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积极研制和开发新产品,形成高技术投入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高收入高积累高增长高技术投入的良性循环,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防止出现由于大规模出口导致“不幸的增长”。
(3)在经营策略创新方面:要实施经营高效策略。所谓经营高效策略是指一国通过低成本高效率地向国际市场提品或服务而营造优势的一种策略,与传统的成本领先策略不同,经营高效策略不仅要求一国想方设法降低出口成本,而且特别强调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动作出反应,营造速度领先和成本领先的双重优势。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技术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提高产业内贸易指数
竞争优势理论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要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的比较利益,必须致力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全球竞争突出表现为高科技水平的竞争,由此带来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表现为世界贸易格局上就显现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知识、技术密集化。因此,在未来竞争中,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就是高科技产业,谁能在高科技产业占有一席之地,谁就能成为佼佼者。另外依据产业内贸易理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能促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同种类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是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国要想由一个贸易大国成为一个贸易强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关键。
发展高技术产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选择、有重点地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综合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扶植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要全方位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实现教育与经济的有机结合,通过加强素质教育和提倡终身教育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要建立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由此创造出适合高技术产品发展的宏观环境,以产业的发展带动高技术产品的出口。
3、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由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全球贸易自由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的世界经济大环境中,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应按照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思路加以考虑。首先,要依据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坚持以质取胜的战略,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其次,要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一方面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再次,要重视产业内贸易理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追赶型的中国尽快成为贸易强国。
4、实行政府适度保护政策。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缺乏国际竞争优势,客观上要求实行适度贸易保护,这与传统的保护幼稚产业的理论是相吻合的。另外根据战略性贸易理论,应该对高科技产业给予适度保护和扶持,因为高科技产业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该产业的发展会推动一国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增强一国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
[2] 谢娟:“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对比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01年第4期。
创新战略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中小企业;创新;战略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中小企业创新战略模式
收录日期:2013年8月8日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的创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推动性的作用。企业根据环境状况和所属行业特点,制定适合自身的创新战略,有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进而有助于产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在企业中占据绝大多数的数量,因此研究中小企业的创新战略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制约中小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
在一般意义上,中小企业面临资金、信息、人才、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方面的问题。源于国情,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有特定的劣势。
1、外部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外部环境上,突出的问题是政策法规环境不完善。首先,国家扶持政策一直向大企业倾斜,近年来虽然有所改变,但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中小企业很少能享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其次,服务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更需要各种社会化服务,如政府、有关组织和中介机构提供的技术、人才培训、信息交流、财务审计、咨询顾问等服务。但这方面不仅服务机构数量不足,更面临缺乏专业化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水平低的问题;最后,在事实上,中小企业受到了很多不公平对待。
2、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中小企业创新活动中遇到的障碍,既有上述外部环境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有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
第一,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不少中小企业都缺乏应有的规章制度。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一般要经历从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这样几个阶段。由于受企业自身成长过程和企业资源的限制,企业在发展早期的几个阶段,内部管理不健全。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企业没有应有的工作流程,运行出现诸多混乱;内部缺乏应有的监督,少数企业甚至出现财务混乱现象,企业缺乏制度规范,“人治”色彩浓厚,经理苦于日常应付,创新作为一种长期战略,就很少被顾及了。
第二,企业经营者缺乏创新精神。由于多种原因,很多中小企业经营者缺乏创新精神,较多地关注眼前的利益。而技术创新从初期的投入直至最终实现效益一般都需要较长的周期,尤其是初始阶段只有成本投入,而无效益产出,甚至可能出现暂时的亏损。创新效益的这种不均匀分布状态使那些有短期思想的企业经营者对此望而却步。如果其只付出锐意进取的事业心,而不能合理享有创新成果带来的相应收益,则不可能持久地维持创新动力。
二、中小企业创新战略模式选择
1、成本领先创新战略。中小规模的企业一般资源都比较有限、实力也比较薄弱。这种固有的特点,一方面决定了中小企业不适宜进行多元化经营;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小企业集中全力专注于一点来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对于企业本身来说,其首要目标应该是“做强”而不是“做大”,因此,实施成本创新战略有利于中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
成本领先创新战略的实质在于将企业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某一特定的产品系列上,集中精力利用自身的优势形成精品,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选择这种集中化战略,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专注于某一特定产品来提高专业化程度,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并扩大生产产量,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最终获取经济效益的增加。同时,这种集中化的生产模式也为中小企业的管理提供了方便,大大节省了管理成本,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形成了中小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
2、差异化创新战略。中小企业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但其组织与大型企业相比,结构灵活而且比较容易接近顾客,因此中小企业可以选择差异化创新战略,通过改变落后的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或其他方面的独特性,使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众不同来吸引目标客户,建立客户忠诚,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对差异化创新战略的应用,就是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价格敏感性的下降,使中小企业避免与大企业发生正面冲突,发挥中小企业独特优势,从而在不用必须追求低成本的前提下增加利润。欲选择差异化战略的中小企业应该注意这种差异必须是独特差异化的创新,而不是模仿其他同类企业的。同时,也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即企业是否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保持住自己的经营特色,是否能够保证自己的独特性不被其他企业所模仿。
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自身机动灵活,适应性较强的优势,寻找并迅速挤占“空隙”市场,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采取市场空隙战略的中小企业首先应该建立一套高效、灵敏、准确的信息系统,因为这种战略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当发展到一定规模,具有一定的实力之后,实施市场空隙战略的中小企业就应该考虑战略转移,以便能够保持长远的经营优势,以摆脱总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被动局面。
3、依赖型创新战略。依赖型创新战略是指中小企业接受大企业的长期固定的合作,或者采取特许经营方式取得大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或品牌在特定范围内的经营权,在与其合作的同时吸取大企业的创新成果,再进行本企业的吸收、引进、创新。
随着社会分工程度不断加深,大企业为了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势必要摆脱大而全的生产体制或者销售渠道而求助于社会协作,这在客观上为中小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通过与大型企业的合作,或者特许权经营,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开市场竞争的压力,将本企业的优势与大企业的创新结合起来再进行自我创新,从而大大降低创新风险,缩小企业创新方面的成本。
主要参考文献:
[1]吴雪,胡伟清.“创新驱动”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研究[J].人民论坛,2013.4.
[2]唐晓云.中小企业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J].中国科技论坛,2012.1.
创新战略的意义范文3
2004年9月29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创新战略成立专业委员会。从2004到2013年,任期共两届:第一届由30名委员组成;2008年,更换1/3委员。组成了第二届专委会。
专业委员会的宗旨在于,从战略高度上创新,使“创新”与“战略”相融合,形成“创新战略”。从而成为专业委员会的正式命名。实际上,在各个方面、不同层次上都需要创新,即要创造出现实尚不存在、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为此。就要着力研究多种创新战略,并重在战略思想、理论和观点等,特别是在国家层次上的创新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
为了实现这一宗旨,委员会聚集了在战略高度上研究问题和难题的优秀学者。主要包括在国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的学者和在各个层次上进行管理工作的学者。可以说,这就是遵从创新精神而组织起来的科学共同体。委员会始终坚持创新精神,并在长期的学术活动中,对创新战略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战略的理论和观点。
委员会强调,一切创新皆要坚持自由、自主的创新精神,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创新均需要奇异构想、奇思妙想、非常规思维,才能形成超越常规思维方式,使知识得以增长,进而升华到更高的智慧水平;一切创新皆隐含着许多“风险”,但其中也蕴含着创新的契机;一切创新都在纠错中前进,因而应包容失败,但不宽容不创新,从而引领中国创新思想风潮。
学术活动荟萃新思想
为了贯彻委员会的宗旨,就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于学术活动上。自委员会成立以来,每年都坚持举办1次学术年会。一般地,每次会上都有7―8个学术报告,并相应地出版约含有15篇论文的选集。同时。每年还包括举行1―2次专题学术会议。2013年11月2―3日,在成都由专委会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举办了团体会员学术会议。会上有10个学术报告,与会者100多人(第一天约110人,第二天约150人),6家新闻媒体对会议作了报道。
这些会议中的大量的学术论文,再经过扩展,并组织专题组,进行系统的研究,最后形成了专著2本:
其中,《国家创新战略》丛书(1),含3篇,共15章,42.3万字。201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3000册;
而《知识创新战略》丛书(2),含3篇,共14章,33万字,2013年,科学出版社出版,3000册。
这两本专著系统地表达了这些年来研究的进展,是专委会的代表作。之所以将其称之为丛书,以利于持续地进行学术交流,并坚持下去。2013年,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将赠送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和肯尼迪政府学院学者。共24本。
荟萃新理论和新观点是专业委员会的特色。在专业委员会成立的初期,在2009年之前,即第一届任期,开展的学术活动主要集中在研究与创新相关的一系列基本概念、理论和观点。这主要包括创新的定义、创新的类别、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创新型国家、国家创新战略、创新的阻力、创新的复杂性、国际创新的态势。等等。这些研究的结果,都系统地形成的若干新理论和新观点,主要荟萃在《国家创新战略》丛书(1)之中:
首先是元创新理论。在各类纷繁的创新中,元创新(met-in-novation)乃创新之首。即指导如何创新之创新、起支配作用的创新。只有掌握了创新的普遍规律的创新,才能指导如何实现创新的高一层次的创新。相对地,在各个层次上、各个类别中,都存在着自身的元创新,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国家层次上的元创新。只有形成优化层次结构的创新系统,才能发挥其功能,使系统处于最佳状态。
其次是创新“递进原理”。在创新系统中,存在着在器物、制度和观念3个基本层次上的创新。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而且遵循“递进原理”:凡在较低层次上的创新,都要逐级地依赖于在较高层次上的创新。即在器物层次上的创新,必须依赖于在制度层次上的创新;而在制度层次上的创新又依赖于在观念层次上的创新。
第三是国家创新系统和创新型国家。许多国家都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都有其共同之处。我们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泛指在一国之内由许多创新要素相互作用从而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它是创新发展到高级阶段而出现在国家层次上的行为,以提高综合国力,从而形成了许多创新型国家(世界上约有20多个国家)。
第四是战略性创新和创新战略的复杂性。战略性创新意指整体的、长远的、根本性的和重大的创新,在理论上就有相当大的难度;而创新战略是非常规的战略。必须有新颖的系统思想、前所未有的理论指导、可能实现的目标而形成的战略,才能配称得上创新战略,这在理论上说。是更难于形成的战略。从而也是最具有意义的战略。因此,它们是复杂性科学涉及的领域。
第五是创新的阻滞力。创新是超出寻常的思想、理论和行为,往往会遇到习惯势力的阻碍。特别是来自文化深层的阻滞力,包括封建文化的遗毒、权本位的价值观等。在我国。主要表现在权力至上,包括“金字塔”式的社会层级结构、“权本位”的政府权力运作机制等;官本高于民本、人治高于法治、集中高于民主、权力高于一切的传统制度和体制;依附、服从有余而独立个性不足的人格;等等。
此外,本丛书还有一系列论述,包括创新型国家战略研究、国际创新理论的新进展、论传统与创新、儿童自主创新教育、高等教育思想创新和改革思路、科技创新的政策和制度、中华文化创新与第三种文化探索、论精神文化、对文明可持续性的另类思考,等等。
提出新理论和新观点。在2009年之后,即第2届任期。专委会的学术活动主要是继续深化国家创新战略研究,即进一步地朝着知识创新战略的方向展开和细化。专委会坚定地认为。知识创新战略应是国家创新战略的核心,因而要系统地、深入地进行研究。为此,成立了由9人组成的课题组,将历年在学术年会上的报告和论文,加以扩展。并进行了系统的再研究。最后,形成了专著《知识创新战略》丛书(2)。其中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聚集了一系列重要的新理论和新观点,进而提出了知识创新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
极为重要的战略思想,包括:其一为理性进步是知识创新的源头。只有人类才赋有理性。在本质上,人类长期执着追求的目标就是理性的要求,“求知识是人的本性”。在漫长的人类史上,人的理性能力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作为理性结晶的知识在不断地急剧膨胀和传播着。人类的知识越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就越大。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是人类进步的标尺,人类就是通过知识来看待一切的,并需要通过知识才能获得自由和解放。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知识起着巨大的作用,即作为“中介”联系自然界,又作为“中介”建立起人类的社会关系。人类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符号系统之中,即知识系统之中。
其二为知识创新的进化观念。从根本上说,人类文明史就是知识创新的历史。在考察知识创新、知识增长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知识的进化类似于生物的进化。哲学家K.R,波普尔认为,“我们知识的增长是一个十分类似于达尔文叫做‘自然选择’的过程的结果,即自然选择假说。”即是说,知识创新也存在着进化现象,实质上是知识创新模式的进化。知识生长类似于生物个体发育,知识系统的生成类似于生物系统发育。
其三为元知识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凡系统都具有等级层次性,知识系统也具有等级层次性,其中元知识是知识之高层次知识,是对知识深刻反思的产物。即是说,只有当知识系统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才能真正形成元知识,并存在多种表现形式。元知识更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因此只有掌握元知识,才能真正掌握巨大的力量,从而元知识创新就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
在国家层次上,元知识主要是治理国家的高层次知识。只有元知识创新转变成为民族的智慧、升华为精神文化,一个民族才能繁荣昌盛;只有以元知识的智慧治理国家,一个国家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其四为知识创新改变世界进程。人类社会发展史应以知识进步断限,学术发达导致社会出现了三个极盛时期:希腊极盛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北美极盛时期。尤其是,在现代和未来社会中,知识起着主宰或支配的作用。富有知识是提高精神文化的基础,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可以断定,只有知识领先的国家,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
从史实判定,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国家追究其落后的根源,就在于缺乏基于知识的发展战略;反之,若要摆脱落后状态。以至追上并超过发达国家,其最佳的战略莫过于确立起知识创新战略,即使国民继续知识化,以至高度知识化,进而上升到高级智慧水平,以致建成知识型、智慧型国家。惟其如此。别无他途。
其五为知识创新与知识自由。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基于自由创造,因为文明的进步是以创造为基础的,而创造潜力的发挥又以自由为前提。全新思想的产生有赖于“人性的自由同知识的理性相结合”。自由古老而又常新,轴心时代中国的百家争鸣、阿拉伯帝国百年翻译运动、启蒙运动中的法国百科全书、信息时代的网络自由等案例,启发我们认识“知识自由”(Intellec-tual freedom),作为活动领域,它如同政治自由、经济自由一样重要。因此,知识创新必然有知识自由,特别是自由创新的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爱因斯坦强调,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科学理论的逻辑基础,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人类精神的自由创造,是人类理智的自由发明。
其中全面性、长期性的战略目标思想有:
第一是增加国内知识总量(GDK)思想知识创新是极其复杂的精神性创造活动,始终是思维或理性的产物,必须凭借理性思维的力量,也就是说,要不停地生成新知识。
为此,专委会首先提出,我国不能限于指标GDP,而更要追求精神财富,即努力追求人均知识量和国内知识总量GDK(Gross Domestic Knowledge)的富有,特别是,元知识(me-ta-knowledge)的富有,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富强的源泉。因此,许多学者十分赞赏这一观点。
第二是更新知识创新的价值观念思想。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必须更新知识创新的价值观念。人类创造的知识构成了一个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知识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具有的价值观念也发生着演变。其中经历了知识的道德观、知识的权力观、知识的经济观;在现代时期,正在走向知识的生存观。即人类的知识创新的共同目标应走向生态文明。
第三是揭示和扩展知识的特性思想。知识创新的重要战略目标就是要揭示和扩展知识特性,对知识有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从而能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创造。这些特性包括:1.不可替代性,2.不可相加性,3.不可遗传性,4.不可剥夺性,5.不可逆性,6.非耗损性,7.不可分性,8.可共有、共用、共享性,9.无限延伸、增殖性等。
第四是充分而全面地发展人的能力的思想。要实现人类理想社会的伟大目标,就是要充分地实现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其核心内涵包括,个人的能力充分发展、组织的能力(以某种方式联系在一起的群体能力或集体能力)充分发展。以及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能力充分发展。这就是实现战略思想的体现:这样。就使人更加自由、更加平等,使人增加更多的新知识,从而形成更高的智慧水平。
第五是实现知识主义社会。知识创新的最终战略目标就是促进在人类实现知识主义社会。知识既非物质,亦非精神,是人类精神产物内容的世界,即文化现象的突现。人类创造的文化世界。即“符号系统”,就是知识系统,一直在引导着人类社会向高级阶段发展。根据知识的特性,可以判定,只有“知识”才能胜过“资本”。因此,只有以知识为支配力量的知识主义社会。才能真正高于、优于和胜过不合人意的资本主义社会。
必须采取有效的战略举措思想包括:
为了贯彻战略思想、实现战略目标,必须采取有效的战略举措。这包括采用知识创新的方法、政策和对策,建立自由开放的知识交流平台,铸造知识创新的社会大环境,依法构建全民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学术思想和理论得到了好评
创新战略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
第1章 环山计算机公司的技术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环山公司技术管理发展史
环山计算机公司的技术管理发展历史预示着企业成长。环山电子计算机公司成立了技术中心,中心集中了一批兼备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的成员。
从基本责任来看,技术中心包括研发与销售。研发部分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市场需求,依靠公司资金力量自主研发可行的电子类产品;销售部分的主要职责包括收集市场资料,进行市场分析与预测,确定部门市场方向。
现阶段技术中心内部并没有给人员明确的责任划分。一方面由于部门正处于发展时期,人员数目方面还有待补充,人力略显不足,因此并没有限定部门人员的具体工作;另一方面,技术中心本着宽松的发展机制,给予员工最广阔的发展空间,没有了严格的责任划分,员工可以接触到更多工作,学习更多技术与知识。同时去除人员约束后的工作能够集思广益,某种程度上可以带动整体的积极性,去除惰性,这样不但利于部门员工的成长,也更利于部门实力的提高。
技术中心的产品技术含量高,这一点决定了对人员素质的相对要求较高。由于部门尚处在发展建设阶段,人员流动性较大。此期间,技术中心曾多次补充新鲜血液,不断吸引各领域人才加入;每位员工都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升本专业能力的同时也熟悉了其他领域的知识。
技术中心现有人员10名,所有人员学历均为大学毕业,头脑分析能力及学习能力强,且具有创新思维。其中90%具有1年以上工作经验,部分人员具备10年以上工作经验,具有丰富的编程经验和深厚的技术实力。在人员结构方面,技术中心人员偏于年轻化,新进的大学毕业生占了多数,虽然实际经验方面会有欠缺,但是技术中心是个有活力的部门,人员极具热情工作,在热爱工作的基础上将全身心精力都投在工作上。
由于资金投入及人员方面原因,技术中心在建立促进自主创新、提高市场、销售能力的有效机制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1.2环山公司技术创新工作状况及问题分析
1.2.1环山公司技术创新现状
随着企业的扩大,技术创新不断增多,但在以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往往出现一些现象,在项目实施过程或实施后,发现与当初的设想有偏差,如果不及时纠正,项目的实施没有意义,如果纠正投入资金数额又比较大,难以收回投入。
1.2.2环山公司技术创新问题分析
我通过对最近几年实施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进行了汇总、统计,并对项目实施失败或实施后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项目进行了分析,得出一些分析结论。
1、不愿意采用最新的元器件改进产品。
2、人才缺乏,使技术创新成为无水之源。
3、重价格、忽略技术支持服务。、
4、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假冒伪劣产品肆虐横行。虽然环山公司已制订了相应的政策,但保密程度仍需加强。
第2章 环山计算机公司的技术管理工作应用方案与策略
2.1 环山公司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
企业为了生存与成长,就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针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战略尤为重要。同时,在新经济条件下,应加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1、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
(1)自主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战略是以自主创新为基本目标的战略。自主创新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最终获得市场的承认。
(2)模仿创新战略
模仿创新是企业在率先创新的示范影响和利益诱导之下,通过合法手段(如通过购买专有技术和专利许可的方式)引进技术,并在率先者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一种创新形式。
(3)合作创新战略
合作创新指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推动创新的创新组织形式。企业的合作创新能够产生共生经济。
(4)全球化创新战略
全球化创新指企业在国外设立研究升发机构,利用所在国的科学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实现创新,以此达到科技成果共享、提高生产效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2、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
(1)企业新生期及成长初期创新战略的选择 企业在新生期和成长的初期,企业创新能力一般都较弱,表现为资金缺乏、人力资源不足、试生产能力欠缺,承受创新失败风险的能力也较弱,所以一般应当先选择模仿创新。
(2)企业成长后期及成熟期创新战略的选择
在成长后期及成熟期,企业积累了一定的实力,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开展自主创新。
3、综上所述,对于环山电子计算机公司而言,正属于成长阶段,但成立四年的技术中心却是新生期,所以现阶段应采用投入少、风险小的模仿创新战略;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企业的成长后期及成熟期,应采用投入多、风险大而收益丰厚的自主创新战略。这时的企业要长得更大更强、使自己能经得起国际市场的风吹浪打,还必须重视全球化创新。同时合作创新是企业在任何时期都应积极谋求的,以使自己享受到共生经济。此外,各种创新战略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企业可配合使用多种战略,以产生最好的创新效果。
第3章 总结
经过对中环电子计算机公司的技术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研究,我们看到公司与国内外电子信息企业的差距,对公司的定位、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已取得一定效果的基础,不断发展这是下一步继续研究的方向。
以下几点是我针对环山计算机公司的发展就技术管理及技术创新的几点看法:
1、技术中心应拓宽资金来源,形成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2、大力加强对技术创新人才的投入强度。
3、加强与企业周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与交流。
4、将技术队伍推向市场,增加企业营销活力。
5、技术中心可介入采购部门,增强企业应变能力,降低产品成本。
6、推动技术创新,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保持企业长久兴盛。
创新战略的意义范文5
1.开放式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
1.1开放式创新开放度
Chesbrough2003年首次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思维模式,其研究发现很多高科技行业企业已经转变创新模式,由传统的封闭式创新转变成开放式创新。企业采用开放式创新模式进行创新,企业边界不再封闭,在研发、生产、营销等环节中企业所需的资源既可以从组织内部获得,也可以从外部获取,创新思想的开放是企业能否正确认识开放式创新的关键所在。
1.2技术创新绩效
Hagedoorn和Cloodt将企业绩效分为发明绩效、技术绩效、创新绩效。发明的绩效是指企业在开发新设备、新产品、新工艺和新体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创意、草案、模型等方面的成就。技术的绩效是指与R&D投入相对应的R&D产出的成果。创新绩效是指从概念化的创意到将创新引人市场这一完整过程所达到的成就。
2.实证研究
2.1变量度量
本文所涉及的变量包括解释变量-技术创新的开放度和被解释变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2.2开放度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相关分析
对开放广度、开放深度和创新绩效进行相关分析,利用SPSS软件计算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
开放广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11,在0.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开放广度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开放深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78,在0.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开放深度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2.2.3开放度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
(1)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开放度对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
解释变量创新绩效创新绩效
常数-2.2253(3.034)
开放广度0.4776**(2.006)
开放广度**2-0.0255(-1.420)
开放深度0.5316***(4.653)
开放深度**2-0.3387**(-2.964)
(2)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开放度对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
解释变量创新绩效创新绩效
常数-1.4479***(-6.099)
开放广度0.2317***(7.445)
开放深度0.5351***(6.151)
开放深度**20.0439(0.504)
3.总结和政策建议
3.1总结
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能显著促进研究成果的成功,不同产业的企业所实施的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不同。对于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开放度对创新绩效呈倒U型的二次型曲线相关关系。企业开放度增加,创新绩效会随着开放的提高而提高;而过度开放对创新绩效存在负面影响,开放度到达某一阈值后,开放度的增加会致使创新绩效下降。对于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开放度的增加会一直促进企业创新绩效。
3.2政策建议
(1)要着力提高企业经营者对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的理解。
通过大学、战略管理咨询公司和科研机构等,向企业经营者宣讲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使企业经营者理解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并知道怎样构建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
(2)技术创新的政策应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资。
提高企业对外部技术的吸收能力,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要与吸收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
创新战略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知识产权;战略;创新
2014年年底沧州市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创新之城、产业之城、文化之城、生态之城、好人之城“五城”建设,开启了绿色崛起的“沧州模式”。沧州“五城”建设,首先是“创新之城”建设。创新是突破城市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是一个城市保持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解决沧州经济实力‘大而不强’的关键所在”。“创新之城”建设是推进“五城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动力引擎,是沧州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根本之策。
一、知识产权战略在“创新之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产权战略是通过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安排和统一谋划。知识产权战略在“创新之城”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激励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需要一定人力财力的支出,企业创新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要收回成本,更是要获得利润的回报。知识产权制度通过赋予创新主体以一定期限的垄断权,允许其排他的独占的实施其新技术,或者通过有偿许可或转让的方式让他人实施其新技术,从而让企业追求利润的目标变为现实。知识产权制度的这种安排与设计会极大地激励企业创新,当然也会激励其他类型的主体投入到研发创新中,从而在全市形成一个创新的良性循环和氛围。
(二)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创新的效率
科学家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创新亦如此,也总是在前人的创新成果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创新。专利权制度既授予了特定创新主体一定期限的垄断权,同时又对他们的新技术进行了公开。这样对于其他人而言,就可以及时地了解最新的技术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创造,避免了重复研究,提高了创新的效率。
(三)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创新成果的转化
创新不是为了“装点门面”。束之高阁的创新也毫无意义。只有把创新付诸实施,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体现创新的价值,实现创新的目标。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通过一系列的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如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和转让制度,在知识产品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之间搭建一个法律的平台,促使创新成果技术得到最大的利用和实施,既给合作的双方带来高额的利润回报,又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有利于营造创新的环境
在全市营造创新的环境主要是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及时有效保护创新成果来实现的。知识产权制度不但授予权利主体垄断权,同时又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制裁与打击。这样的制度设计既可以打消知识产权主体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专心实施新技术和进行更深层次的创新,又可以打消其他企业一心想仿制的念头,从而把精力转移到自己搞研发创新上来。最后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创新的氛围,营造了创新的环境。
二、在“创新之城”建设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路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市知识产权意识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沧州搞好“创新之城”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这就首先需要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市营造一种重视知识产权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提高人们的知识产权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可以分三个层面进行。首先在市领导和相关的公职人员阶层展开,通过专门的知识产权培训,提高各级领导的知识产权意识,就可以影响沧州市的一系列和知识产权有关的决策决议。其次针对企业的领导展开,使他们懂得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认识到只有创新才是让企业保持良性发展的关键。最后面向社会公众展开,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树立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在全市营造崇尚创新尊重知识产权的环境。
(二)强化政府职能,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提供便利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是政府可以为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提供各种帮助和服务。构建强大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这个信息平台便利大家获取最新的技术,既避免了重复研究降低了研发成本,又加速了创新技术的流转实现了利润最大化。这是实现专利技术供求信息对称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建立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为创新主体提供法律咨询,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在专利申请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缩短有效申请的时间,提高申请的效率。全面提高知识产权的执法水平,坚决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为权利主体充分实施知识产权保驾护航。
(三)建立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政府公共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