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战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环境战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环境战略

企业环境战略范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企业的经营已经从重视经济效益最大化转变为重视经济和生态和谐发展的局面,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竞争力,所以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从重视生态经济发展为主,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这主要就是企业建立一个生态环保型企业,这个也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一)降低环境成本、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数据

企业在生态经济发模式下,重视环境成本控制,为企业的发展降低环境成本,能够充分分析企业的环境成本的产生的原因,并且通过合理的环境的成本控制的方式,才能科学合理的分析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以此为企业进行投资的时候,为管理者提供数据,因为决策时要考虑环境成本,这都与企业日常的经营过程的利润有关,所以说对企业的环境成本的有效科学的控制,能够对企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做支持。

(二)降低破环生态环境的风险

企业经营过程中重视生态环境的经营是要在社会大众的监督范围内进行的,虽然近年来,我国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也制定了相关的环保政策,加强企业对生态环保的重视,在进行企业的成本核算和预算的时候,也把环境成本放在考虑的范围内,这种对企业经营的约束,一旦企业出现破坏环境的事情发生,那么企业就会面临政府的处罚,面临巨大的环保治理花费,甚至严重的情况下经济损失严重,这给企业的生产造成污染,企业将面临停业整顿的损失,也会影响企业的成本,所以说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有利于企业避免出现经营风险,也能够降低破环环境的风险。

(三)有助于政府加强对企业环境的考核

在企业发展速度之快的影响下,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已经进一步的对企业环境污染进一步的约束,所以企业在环保问题上的花费也逐渐增多,因为不能以为的追求经济效益,企业的发展需要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减少因为环境成本问题带来的企业损失,要重视现代化企业的发展。企业加强对环境成本的控制,有利于对企业环境保护上的行?榻?行评估,从而使企业在环境绩效上的考核达标,更加有利于政府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管理。

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环境成本战略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存在落后的环境成本控制观念

我国企业的生产一直都是在重视经济利益大于重视生态环境的背景下发展的,所以企业的环境风险意识差,这也是企业内部存在的环境成本控制观念落后造成的,因为自古以来,人们的乱砍乱伐获取的经济效益很大,因此大家一时间很难改变以往的状态。企业的内部控制影响企业的生产发展,所以企业的财务部门在做成本控制战略的时候,也是没有提供环境成本的信息,所以财务部门的环境信息披露不真实,没有放在日常的工作中,他们也没有认识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所以说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不强,企业的环境成本战略控制观念落后,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落后的观念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隐含性因素。

(二)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不健全

现在企业的发展很多都已经实现现代化,但是因为企业原来没有重视环境成本的重要性,所以对于现阶段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来说,不仅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和系统,依然是传统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还仅仅停留在对“三废”的处理中,并没有在整个企业中贯穿环境成本控制,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所以说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到位,这种事后处理的方式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而且也不利于对成本的控制,会造成成本的风险,增加成本,因为没有在源头进行制止,最终待到销售以及服务的时候也会出现问题,这种问题会导致企业经营的被动情况,最终造成企业的损失。

(三)企业环境成本战略控制标准不一致,缺少监督

我国现在企业的发展一般都是企业的环境成本与企业的其他成本合并在一起,没有对环境战略成本单独重视,有的企业甚至没有单独的环境成本控制标准,因此企业的环境成本经常是失控的状态,不利于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发展。在企业内部因为不重视,所以也没有有效的监督,监督部门的作用发挥不出来,这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管理,因此对于长期发展的企业来说,环境成本控制很重要。

(四)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缺少重视环境成本的意识和责任心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所以对于环境成本控制来说,也是需要人才和企业内部团队共同合作。但是现实情况是企业内部的财务人员缺少环境成本控制的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没有有意识的进行环境成本控制,这种忽视的行为,直接导致环境成本控制无秩序,无制度,无规定,这就要求企业内部重视对财务人员的环境成本控制的责任心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工作意识,这样才能保证环境成本控制制度在企业内部的执行力度。

三、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思路

(一)增强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意识,内部实行环境控制责任制

现阶段,企业的发展应该往环保方面看齐,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在企业中增强环境成本控制意识的培养,从领导者开始,从企业的党员带头作用开始,在整个企业中营造环境成本控制的氛围,保证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的合作,要增加大家的主人翁意识,认识到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与企业的的经济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在企业的文化、宣传中融入环境成本的推广,在企业内部实行环境成本控制的责任制,这便于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也能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的、迅速的查找到原因,并且积极的应对,最终解决问题,减少企业的损失,所以说企业内部的环境成本控制意识很有必要建立。

(二)健全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系统

企业要想做好环境成本控制管理,首先就应该有环境成本控制系统,这个系统需要企业充分评估和分析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并且要分析好企业的发展实际情况,才能拥有一个完善的环境成本控制系统,做好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处理的原则,从企业生产的原材料开始考虑到环境成本控制,然后在生产产品、产品销售的环节,也是需要达到减少环境成本的目的,要选用无毒的材料,采用新能源,在发生环境污染的时候,应该积极

积极采取补救措施,消除其环境影响,树立企业的环保形象,保持企业在市场中的良好公众形象,所以说企业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好整体规划。

(三)完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标准

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是一个新的发展思路,所以企业应该依据自己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一个环境成本控制的标准,改善传统的成本控制的标准。如果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标准资料齐全,可以直接选择最好的一年标准使用;如果企业没有环境成本控制标准,可以借鉴行业中发展最好的水平,作为自己的环境成本控制标准,但是不能完全照搬,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同时企业还应该对自己的生产进行调查和分析,保证在一段时间内的成本控制结果和是否完成目?宋?准,把它作为环境成本控制的标准。

(四)完善法律制度、重视监督的权威性

企业环境战略范文2

Keyword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Strategy;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随着我国经济近三十年来持续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民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上对我国的环境保护也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政府面临更大的环保压力,不断出台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的标准,对企业环境治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污染是企业将内部治理成本推向公众,由社会承担环境管制后,企业将承担越来越多的污染治理成本,某些污染严重的企业甚至可能被关闭。在资源投入不变的条件下,企业的总产出会相应减少。环境管制越严格,产出减少越多。因此,必须协调工业增长与环境保护两者间的矛盾,在节约资源同时,尽可能多生产低污染产品和尽可能少排放污染物。面临日益严格的环境约束条件,我国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规划,将环境因素加入企业的战略规划中,实施环境战略管理,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一 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近二十年来,传统假设和波特假设是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研究的两个基本假设。传统论者以Walley和Whitehead为主要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治污成本是由于环境规制而给企业增加的额外成本,包括治污设备的购买、环境税和环境费、设备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薪水等(Walley, Whitehead 1996)。治污成本的出现会提高企业的总成本,因而减少了企业利润,影响企业生产再循环,并导致生产者和管理者的生产率下降,减少了技术更新的投资,最终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以波特假设(Porter, 1991)为主要研究前提的学者们认为,受到环境规制的企业会因为环境规制而比没有受到环境规制的企业更有优势。合理的环境规制会促进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高,新产品和新工艺会带来“创新补偿”,再者,因为污染治理与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高经常会同时发生,所以这种“创新补偿”是非常普遍的。因此,受到环境规制的企业会拥有“先动优势”(许士春,2007)。

二 企业环境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企业在面临环境规制的约束时,在不同的情况下会采取不同的环境战略,可能会采取积极配合的行为,也可能采取消极对抗的行为。影响企业环境战略选择的内部因素包括企业自身技术状况、企业战略定位等,外部因素包括规制强度、市场环境、以及竞争企业的行为等。

(1)环境技术收益

企业积极实行环境管理规制的内在驱动力是由环境保护技术带来的环保收益。如果通过技术创新而带来的环保收益低于创新成本,就会大大降低企业环保创新,实施环境管理规制的积极性。政府或相关监管部门应大力保护实行环境规制的企业,抵制劣质产品对绿色环保产品的冲击,大力改善政策监管环境,进一步引导企业实施环境规范(陈建伟,2009)。

(2)环境规制强度

政府或环境监管部门制定并实施不同强度的环境规制政策,会给企业增加不同程度的环境补偿成本。目前,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使得企业不得不将产品的环保因素纳入企业经营战略当中。当政府或监管部门实施不同的强度的环境规制政策时,企业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有所不同,有的可能会加强技术投入,降低其产品的环境污染情况,从而减少市场进入阻力;有的企业会加大环境公关力度,从而提升其产品的“绿色”知名度;有的企业,尤其是重污染企业会因为排污成本而降低排污冲动。

(3)企业环境技术实力

通常,面对环境规制,企业会因其环境保护技术能力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对于那些规模大、知名度高、市场份额大的企业而言,政府和公众对它们的关注程度较高。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企业出于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的考虑,不论其环境保护技术能力强弱,都会形成高额的环境保护机会成本。大型实力企业违规导致的损失会远大于更新技术实力的成本。而规模小的企业由于没有技术更新的比较优势,吸纳环境技术成本的能力比较弱,可能会铤而走险,逃避环境规制。

(4)消费者对产品环境性能的偏好

环保产品的市场需求会因为消费者对产品、生产过程的认知程度不同而不同。一般消费者更偏向于同类商品中的具有环保属性的产品。这种环保偏好会使得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获得超额利润,而因此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消费者的环境偏好会对环境生产企业的生产战略形成影响。

三 不同的环境管理策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不同的企业对环境管理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可以分为积极的环境战略和消极的环境战略两大类,消极的环境战略有规制应对型,积极的环境战略分为分险规避型和机会追求型。

(1)规制应对型环境战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一般中小企业会用其主营业务收益来弥补额外产生的环保成本,因此,利润的降低会使得这些企业缺乏实施环境规制的积极性,往往采取规制应对型战略。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发展和监管力度弱的原因,会放松对地方中小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导致环境规制失效。从短期看,政府的这种行为会降低中小企业内部成本,使得更多的资源能配置给生产环节,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那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但是,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从长期角度看,采取这种战略的企业将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从而退出市场(马中东,陈莹,2010)。

(2)风险规避环境战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采取风险规避型环境战略的企业通过建立专门的污染治理设施,或更新改造设备来使污染排放达到环境标准。一般说来,大型企业会倾向于选择风险规避型战略。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和产量较大,相较小型企业而言,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其生产成本低,可通过增加产量来抵消建造或购置专门的污染处理设备时带来的成本增加。面对越来越严格的环境约束条件,改善企业的环保技术,利用大型企业具备的规模经济效应,不仅仅能增加产品的环保属性,还能减少产品进入市场的阻力,增强企业知名度,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最终导致企业竞争力增强。而另一方面,技术落后、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企业由于不具备规模经济效应,当实施环境规制时,单位产量增加的治污成本大于单位生产成本的增量,给企业带来绝大的财务负担,往往使有限的资源不能分配到生产和市场环节上,久而久之,企业经营愈加困难,产品竞争力因为成本上升而下降,最终退出市场。

(3)机会追求型环境战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一般发达地区的重污染大型企业会采用机会追求型战略。这些企业因为其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承受的环境诉讼风险、消费者偏好转移、市场竞争机制和股东的压力也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大型企业较大。而这些企业一般在这种市场环境下,采取积极策略,主动开发高端的新产品,利用消费者对环保需求的心里,进一步掌握市场。不仅仅可以降低该地区的污染程度,也可重塑企业形象,更可最小化废物的产生、污染的排放以及产品寿命终结时的处理成本,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 环境约束下企业的战略选择

一般来说,企业的环境战略选择与治污方法选择主要有四种关系:规制应对型――采取末端治理技术或缴纳排污费;风险规避型――更新改造设备或建立专门的污染治理设施;机会追求型――环境技术创新(马中东,陈莹,2010)。

(1)对于企业而言,消极的采取规制应对型策略对小企业在短期可能有利,从长期来讲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环境规制严格化趋势已成定局,严厉的经济性或行政处罚,对于那些采取消极策略的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骤增的环保规制成本甚至取消这些企业市场竞争的资格。但是对于小企业而言采取风险规避型策略对企业而言不是很经济,这也要求政府采取有效的中小企业环境规制政策。在对中小企业进行环境规制时不但应该提供足够的激励,还应该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制约治污能力的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同时,小企业也要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应对环境管制的要求,获得可持续发展。

(2)对于大企业而言,应该采取积极的企业环境策略。处于较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污染的大企业,或是产业中的主导企业适合采取机会追求型环境战略。这些企业把环境规制作为新的市场突破,利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技术、管理与理念创新再次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而牢牢把握和占据市场。波特假设中所描述的积极进行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的企业正是属于这种类型(张?,2005)。企业以创新来弥补规制成本,并可能获取一定的正的收益。相关的研究证实自主研发对环境技术效率提高有显著的贡献,技术改造对环境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效应,技术引进是提升环境技术效率的重要途径。

(3)合理的企业规模有利于环境技术效率的提高。规模较大的企业适合采取风险规避型环境战略,通过建立专门的污染治理设施,或更新改造设备来使污染排放达到环境标准。大企业往往具有规模和技术优势,在建造或购置专门的治污设备时,增加的治污成本容易被内部吸收,并且在实施环境规制的过程中,往往利用环境规制这个契机开发新产品,占领市场,掌握先动优势,增强企业知名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五 结论

企业环境战略范文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环境带给企业的深刻变化是:复杂、动态与不确定性。我国企业不仅受到经济体制转轨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约束,还受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这些都使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更为凸显,同时也导致了价值转移与范式转变,由此带来了产业升级、战略变革与创新等问题。战略作为协调企业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有机系统,在企业环境发生变化时必然会提出转换或变革要求,以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延伸,是实现企业战略的资金支撑和关键后盾。因此,如何根据变化了的环境调整财务战略,保持其与企业战略的动态一致,是企业财务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柔性战略观的提出

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不少学者开始关注环境、战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问题。学者阿尔里奇(1979)、钱得勒(1962)、安得鲁斯(1972)和查尔德(1972)等人认为,环境是真实的,组织与环境是相互分离的,所有构成战略态势的环境要素都独立于观察者。战略制定者必须通过扫描客观存在的环境以发现机会和威胁,并找到与这一环境事实相匹配的最佳战略方案,理性的分析过程是寻求特定环境态势下最佳战略方案的关键。为了应对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需要谋求战略变革和创新,原先用于制造业的柔性思想逐渐被应用到了企业管理中。柔性(Flexibility)是指能够对变革或新情况做出反应或适应的质量。安索夫首先(Ansoff,1965)将柔性思想用于企业战略管理,提出了柔性战略观点,认为企业柔性包括内部柔性和外部柔性。其中内部柔性(internal flexibility)是指组织快速适应环境要求的能力;外部柔性(external flexibility)则是指组织能动地影响环境的能力,它通过保护性(防御性)策略或开拓性(进取性)策略来减少组织的脆弱性。刘益、李垣等(2005)认为,柔性战略不仅仅是一种适应性战略,它更强调创造或利用变化。或者说,它是一种破坏旧的竞争优势并通过变化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战略。阿克和马什卡雷尼亚什(Aaker & Mascarenhas,1984)提出了实现柔性战略的方法(如多元化、投资于未经充分利用的资产以及减少专用性承诺等)。桑切斯(Sanchez,1995)则结合资源理论和能力理论,认为柔性战略的成功实施依赖于两方面,即企业可用资源的固有柔性(如备选资源的使用范围、资源的转换成本与转换时间)以及企业运用现有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柔性战略观是指企业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时,为了实现战略目标,通过运用、整合或创造内外部资源,对环境变化做出

的能动性反应。理解柔性战略观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柔性战略关注环境的变化

强调利用变化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而不是仅仅适应环境变化。

(二)柔性战略强调的柔性是建立在稳定性基础上的

韦克(Weick,1982)指出,绝对的柔性使组织不可能保持一致性和持续性的感觉,容易导致决策混乱。范汉姆(Van Ham等,1987)强调,对于保持一致性和组织的控制能力而言,稳定性是柔性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在强调运用柔性战略的同时,并不是要否定传统战略的刚性和计划性,它是刚性基础上的发展。

(三)柔性资源与能力是实现柔性战略的根本保证

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必须有能力发现新资源并整合、配置它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以使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四)柔性战略依赖于企业的柔性系统

企业柔性系统包括柔性的管理思想、柔性的组织和管理控制以及柔性的生产系统等,以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柔性战略观下企业财务战略思想的转变――从刚性财务转向柔性财务

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传统财务战略是建立在刚性战略思想的基础上的,认为企业在理财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制度,以保持企业理财系统的有序性和稳定性(邓明然,2005)。然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仅使企业战略观发生了变化,也对传统的、相对静态单一的刚性财务战略思想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外部环境中持续发生的、不可预测的变化要求公司财务战略能作出快速的根本性调整;另一方面,企业财务战略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特征,需要较长的动态反应时间,而且存在着很大的因果模糊性。为解决财务战略的长期稳定性与环境变化的持续不可预测性之间的矛盾,需要实现由传统的静态思维方式向动态思维方式的转化,从传统的以计划预算为主的刚性财务向刚性基础上的柔性财务转化。许多财务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王化成(1992)提出了在财务管理中必须遵循弹性原则,进行了如何保持合理弹性的研究。邓明然(2005)将柔性战略观点运用到企业财务管理中,认为以适应性为主要特征的柔性同以稳定性为主要特征的刚性同时存在于企业理财系统中,理财系统的柔性是保持理财系统动态稳定性的条件。赵华等(赵华等,2006;余海宗、何浩,2003)借助企业柔性战略思维来解决财务战略问题,正式提出了柔性财务战略观。

上述研究都从不同侧面运用了柔性思想去研究财务,解决了柔性财务战略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但却未能很好地确定财务战略的研究范围并建立相应的研究体系。与传统财务战略体系一样,柔性财务战略体系也包括理财环境分析、财务战略制定和战略目标分解、财务战略实施与控制、战略实施绩效评估四个方面,但其战略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具体表现在:

(一)对待环境的态度转变

传统财务管理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主要是从环境的适应性角度强调根据变化调整战略;而柔性背景下的财务战略更关注战略的能动性,强调根据不同的环境设计财务战略,运用企业资源和能力持续性的适应并利用环境。

(二)柔性财务战略强调战略的灵活性

在传统财务战略中,战略计划是实现战略的重要环节,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主要通过不同层次的计划来实现;而柔性战略下的财务战略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实行弹性预算,推行滚动计划法和实行分权式管理等手段,随时整合资源和提升能力,通过动态的博弈来实现战略。

(三)柔性战略观更注重价值链创新和价值管理,强调企业在整合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

三、柔性财务战略的构成要素及其整合

(一)柔性财务战略及其构成要素

柔性战略观不仅改变了企业的财务战略思想,也要求对财务战略的构成要素进行调整或变革。刘益、李垣(2005)认为,为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需要,企业战略的范围必须包括竞争的各类因素,柔性战略应该包括组织柔性、资源柔性、能力柔性、生产柔性和文化柔性等五个方面。作为战略思想的具体财务体现,财务战略应保持与企业战略的动态一致性。笔者根据上述柔性战略内涵的界定标准,认为柔性财务战略的构成要素包括财务组织柔性、财务能力柔性、财务资源柔性以及财务活动柔性四个方面:

1.财务组织柔性

财务组织柔性包括组织结构柔性和组织管理柔性。在柔性财务战略中,财务组织机制不仅要满足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还要适应环境变化,以促使企业员工不断提高素质,增强企业的财务运作能力。因此,组织结构决不可能静止不变,有效的财务组织柔性来源于组织内部的要求、组织结构的弹性、组织成员对变化的适应性与组织外部的竞争状况、组织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组织氛围和群体和谐等方面。组织管理柔性是指财务组织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及部门间沟通以适应变化或超前行动的管理制度、程序及方式方法所具有的灵活性。财务战略柔性的程度及其有效性集中体现在组织结构转换的高效益、高效率及组织创造性的提高上。

2.财务资源柔性

财务资源柔性是指企业原有财务资源的转化能力,某种财务资源的用途越宽泛,且其转化成另一种资源的难度较小、时间较短时,该财务资源的柔性就越大。如,企业内部保持较低比例的固定资产特别是专用性资产投资,通过提高企业资产的变化能力和周转速度从而提高财务资源的柔性水平。再比如,在集群内部,通过企业与集群企业的合作关系,使用转包或接受订单等方式,借助集群的生产能力虚拟出企业的生产能力,通过资源柔性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因此,财务资源柔性是财务战略成功实施的物质基础。

3.财务能力柔性

财务能力柔性是指在变化环境下企业整合旧资源、发现新资源并有效组织财务资源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邓明然(2005)认为,柔性财务能力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缓冲能力是企业理财系统具有的吸收或减少环境变化对系统影响的能力;适应能力是企业理财系统具有的随环境变化而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理财系统具有的积极影响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能力。作为财务资源的人是保证财务能力柔性的主体,财务能力柔性则体现了企业财务战略实施中的控制能力,是财务战略成功实施的管理能力保证。

4.财务活动柔性

财务活动柔性是柔性财务战略得以实施并获取成功的依托,因为企业的财务战略柔性都是柔性组织运用柔性资源和能力,通过财务活动表现出来的。财务活动柔性一般包括柔性筹资系统、柔性投资系统和柔性的营运资金管理系统以及柔性分配系统。企业只有能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并合理地投放配置和使用资金以获取最高的投资回报,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

在柔性财务战略的四大组成部分中,财务组织柔性、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是基础,财务活动柔性是整合前三种柔性基础上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柔性财务战略实际上是企业柔性战略在财务管理中的延伸,它以企业战略和财务环境分析为起点,通过财务活动的组织,利用并整合企业的财务资源、财务能力和财务组织应对环境变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与企业战略相比,柔性财务战略更多体现的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利用,而不是改变或制造环境。

(二)柔性财务战略各要素间的整合

成功的财务战略需要依赖协调过程才能使战略意图得到实现。企业应该创造出一种和谐的环境,只有当所希望的新战略相匹配的资源、能力、组织、活动等得到改变并达到彼此协调时,柔性财务战略的实施才有保证,财务活动才能顺利开展。柔性财务战略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企业选择利用每一个要素,并将其组合起来建立一个不断强化的柔性系统的过程(刘益、李垣等,2005)。在一个相对多变而复杂的非均衡环境中,柔性财务战略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具体如下(见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境、战略与企业财务组织、财务资源、财务能力之间是一个相互协调配合的体系。柔性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应根据环境的变化,在分析各要素特征的基础上对各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个动态变化的有机系统。

1.柔性财务战略的实施,总是要求企业对财务资源和能力根据环境变化与目标的要求做出相应的整合和变动。一方面,要求企业财务资源的配置从根据计划分配资源转变为注重资源本身的多用途和适应性,如,企业内部保持较低比例的固定资产特别是专用性资产投资,通过提高企业资产的变化能力和周转速度来提高财务资源的柔性水平;另一方面,要求财务能力从原来单一的规范化、秩序化的计划性管理转变为灵活、快速的集成化管理,实现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在财务战略的形成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财务资源或财务能力的单纯影响外,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互动影响,并按照新战略及其实施要求对二者进行重新整合,拓展财务战略的形成和战略目标实现的可行路径,为战略措施提供更广阔的可行区域和更合理的选择标准。

2.柔性财务战略的实施是在高度复杂化并不断变化的非均衡环境之中进行的,人作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对战略实施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因此,企业柔性财务系统中的财务机构设置以及人员素质(包括价值观和创新意识)与配备对财务系统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

3.财务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通过相应的财务活动加以落实,财务活动是实施财务战略的基础和土壤。一般来说,在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会经历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以及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等,体现出不同的财务活动特征。因此,如何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及拥有或可以整合的资源、能力和组织结构实施战略变革和创新,是财务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

4.柔性财务战略的实施在强调企业环境重要性的同时,认为企业应密切注意环境变化,保持对环境信号的敏感性,并能对其做出相应的反应,及时寻找财务机会或危机预警。任何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参与竞争的企业提供机会或威胁,而且这些变化往往更多地来自于企业本身。因此,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强调企业依据所处的环境,结合企业的财务柔性系统,对企业财务资源和能力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与变化环境的互动来扩展企业的财务战略及其实施的运用与空间,实现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

企业环境战略范文4

【关键词】 战略并购;环境成本;目标企业;估值模型

一、引言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环境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及经济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的局面。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战略并购应充分考虑环境成本,以便更准确地度量并购后协同效应的价值。目前,常用的对战略并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是综合运用现金流量折现法和实物期权理论,但该种估值方法并没有考虑环境成本,导致对目标企业估值不准确。鉴于此,本文在将环境成本融入战略并购的基础上,拟构建出基于环境成本的目标企业估值模型,以期能为我国企业战略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估值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环境成本分析

(一)环境成本的界定

对于环境成本的界定,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界定方法。根据日本国学者国部克彦(1998)的观点,按照环境成本的负担主体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由企业负担的内部环境成本和不由企业负担的外部环境成本两部分。随着国家环境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不断增强,原本不由企业承担的部分外部环境成本开始予以内部化,纳入到企业环境成本的考虑范围,所以企业环境成本的界定不仅取决于负担主体,也与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程度密切相关。

(二)环境成本的内容

环境成本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成本和环境污染成本(肖序,2002)。自然资源成本是企业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耗用自然资源后,对自然资源进行恢复等各种经济活动所支付的耗费的总和。环境污染成本是企业将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控制在环境容量范围内所发生的成本,该部分成本常以企业为防止环境污染而发生的环境保护成本计量。

(三)环境成本的计量

1.自然资源成本的计量

自然资源耗费以后,有一部分可以通过自行生长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该部分成本已纳入正常的会计核算体系并从产品成本中获得补偿;而有一部分成本却是永久性耗费,需要企业投入额外费用帮助其恢复到原来状态,即企业所要承担的自然资源成本。目前常用张亚连提出的建立在边际机会成本理论基础上的计量模型来计量,该模型表示如下:

其中:Ct1表示第t年自然资源的耗减成本;Pi为第i种自然资源恢复费用;Xi为企业各项活动对第i种自然资源的使用量;?坠i为第i种资源恢复比例。

2.环境保护成本的计量

企业生产过程本质上可以看作是由一系列前后有序的作业单元构成,每个作业单元的成本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张亚连在分析和货币化计量每个作业单元环境保护成本的基础上,整合所有的作业单元,并借助劳动价值理论,构建了目前常用的企业环境保护成本计量模型,该模型可以用下面的关系式表示:

V2=VbN(d1)-Pe-rTN(d2)

其中:Vb为标的物的现行资产价格,即目标企业价值;P为欧式看涨期权的执行价格;T为期权的到期日;r表示无风险利率;σ表示目标企业价值波动率;N(d1)和N(d2)表示标准正态变量的累积分布函数。

所以传统的战略并购目标企业估值模型为:V=V1+V2。

(二)战略并购中隐含的环境成本分析

环境成本是目标企业所包含的一项隐形成本,在主并企业并购前就一直存在。战略并购旨在通过并购获取战略性资源、追求协同效应或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达到竞争上的长期战略优势。主并企业并购目标企业后会长期拥有目标企业的所有权,并继续承担目标企业用于环境成本的支出,该部分支出常表现为企业现金流的支出,会减少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所以在战略并购中应当考虑环境成本才能准确评估出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而作出正确的并购决策。

(三)考虑环境成本后的战略并购目标企业估值模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战略并购目标企业估值模型并没有考虑隐含在并购中的环境成本,造成对目标企业价值的高估,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现代企业应建立考虑环境成本后的目标企业估值模型,并为其并购决策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基于环境成本的战略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分为三部分,即并购后目标企业自身产生的现金流、实物期权所创造的价值和目标企业环境成本支出的现金流,其计量模型为:V=V1+V2+V3。

四、基于环境成本的战略并购目标企业估值模型应用实例

经调查A公司正在在进行战略并购决策,相关资料为:

A公司是一家高科技生物制药公司,近年来发展迅速,B公司在相关领域有很多发明专利,但其产品开发能力不足。A公司为了加强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以免被市场淘汰,正在考虑是否并购B公司。

B公司股东在谈判中的要价为12 000万元,而第三方咨询公司通过评估认为,B公司目前的企业价值仅为9 500万元,A公司预计并购B公司后,对自己未来五年的净现金流影响如表1所示(资本市场对这类并购项目的资本成本率为20%):

拥有B公司后,如果追加投资,开发出的C产品在未来三年能带来净现值增加16 000万元,根据A公司的历史数据,预计其收益波动率为35%;三年后公司会追加投资28 000万,以巩固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保持持续盈利能力,当前市场上无风险利率为5%。

拥有B公司后,生产产品所耗用的自然资源为每年50万个单位,该种资源的恢复费用为0.002元/单位,恢复比例为0.2;该种产品生产要经过两道相似工序,其环境保护成本相同,其中每道增值作业环节每年的成本为10万元,每道非增值、仅为防止生态环境影响的作业环节每年的环境成本为15万元,每道工序每年的环保设备运营的环境成本为20万元。

所以考虑环境成本后B企业的价值为:V=V1+V2+V3=2 660.3

-269.4=2 390.9(万元);此时企业并购的协同价值=2 390.9

+9 500-12 000=-109.1(万元)

五、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进行企业战略并购时不仅要考虑目标企业本身所能创造的价值,还要考虑由于并购后产生的环境成本导致的净现金流的支出,否则会高估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而导致错误的甚至是失败的并购。

战略并购中考虑环境成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无法准确计算目标企业价值的不足,但它并没有考虑企业投入环境保护支出后所能获得的效益。环境效益评价是对环境保护的综合分析、评价和衡量。企业环境效益的评价是一个多目标的决策问题,由于项目、规划所引起的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目前还难以量化,所以本文暂未考虑。

【参考文献】

[1] 张亚连.基于价值链分析的环境成本计量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8(3):59-60.

[2] 贾明琪,武永霞.基于合创商誉的并购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5):125-128.

[3] 陈亮.环境成本内涵及计量方法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9(8):89-92.

[4] 阎晓博.战略并购中协同效应的价值及其评估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8.

[5] 肖留华.战略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企业环境战略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联盟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2-0011-01

1 引言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具体模式,即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且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则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运行模式是“资源一产品一污染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我们的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2 中小企业实现循环经济所面临的困难

2.1 中小企业缺乏循环技术创新意识

中小企业缺乏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危机感,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不够。其对循环经济的模式知之甚少,对适应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技术创新更少。利益化的趋势使得一些中小企业的领导只考虑到短期的经济效益,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循环经济下的新技术对企业带来的新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关系。使企业的循环技术创新遇到障碍,长远看也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2 中小企业难以形成循环经济的规模优势,循环技术创新能力弱

规模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大多数是依靠原始资本积累发展起来的,资金和规模小,无法建立本企业独立的研发中心,多依赖外部技术,所以在经济技术创新上难以与大企业相比。由于存在技术垄断,也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获得现成的循环技术,致使长期处于单位产值资源消耗大、能耗高、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的状态。

2.3 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进行循环技术创新的瓶颈

大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长期坚持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而且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技术创新人才、科技人才的分布不合理,约有2/3以上的技术研发力量在企业之外,其余部分也主要分布在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再加上中小企业的条件差,使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员严重短缺。具有专业特长、科研能力强和科研水平高的技术带头人以及高素质、高学历人员更难在中小企业扎根。

2.4 中小企业进行循环技术创新资金不足

中小企业缺乏循环技术改造所需资金,不能及时引进先进循环技术和工艺来改造落后工艺。循环技术创新所需资金得不到满足,导致技术创新停滞或失败,或者创断过程中出现的非预见性资金供给不及时,难以进行循环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造成项目的失败和机会的丧失。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因素较多,如:因规模小自身资信不足,银行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对中小企业惜贷。另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中小企业也很难能从政府部门得到研究开发经费,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这些都使得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的资金缺乏。

3 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策略

3.1 提升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意识

中小企业可以进行技术创新联盟获得循环技术,从而转向循环经济。联盟内企业循环经济的实现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形象。这将促使联盟内的企业加强循环技术创新意识,进而对循环技术有更多的投人。同时,也将会在技术创新联盟所在的区域产生影响,迫使更多的周边企业重视循环技术的重要性。

3.2 建立集中地循环经济利用项目

对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污染治理的边际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由于量大面广政府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谁污染谁治理”这样的经济政策对中小企业并不可行。在实践中较为可行的倒是“谁污染谁付费”。在这中间我们的政府可能要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是引导排放相同污染物的企业相对集中建设;二是引导由具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污染的集中治理解决中小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技术落后、达不到经济规模要求的难题。实践证明这种运作不仅降低了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也可以使排污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关心市场发展主业。鉴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其对市场的依赖,只要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完全有可能使相关中小企业相对集中于一定的专业区域或工业园区从而使巾小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成为可能。集中治理应是解决中小企业污染的有效途径。

3.3 通过合作联盟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问题和人才瓶颈

中小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策略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中小企业通过联盟可以使人才技术共享,是一种有效的外部学习方式。通过联盟建立专家网络和循环技术专家队伍,促进循环技术的研发工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待和保障。另外,中小企业从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上积极引进和培养循环经济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保护和尊重人才,使其在职业安全、稳定和社会保障方面,对企业有充分信任,企业要创造条件、建立好的激励机制,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建立联盟有利于降低单个中小企业循环技术研发费用。通过建立联盟,企业转向循环技术合作和相互依赖,降低单个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风险,从而降低研发费用和成本,一定程度也解决了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短缺问题。

3.4 选择适合的循环技术的新路径

在循环技术尚未完善开发的情形下,中小企业靠灵活运营,与消费者保持紧密联系取得优势。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大企业的挤压下,由于创断资金不足使得中小企业市场地位不稳固。因此,选择恰当的循坏技术创断策略以整合创新优势是决定中小企业向循环技术转型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中小企业在进行循环技术创新时,可以不在意技术领先地位的建立,技术创新主要考虑在产品满足绿色消费理念,资源循环利用以降低成本,创新策略上可采取模仿创新和技术跟随策略。

企业环境战略范文6

关键词:发展循环经济战略意义自我调适持续经营能力持续盈利能力绿色贸易壁垒

Abstract:Enterprisesnotonlytakepartinsocioeconomicactivities,butalsodamagethequalityoftheenvironment,socompanieshavetobearthenecessaryenvironmentalresponsibility.Environmentalresponsibilityshouldbetransferredexternalinternalizing,butshouldadoptthecirculareconomicproduction.Inthispaper,thedevelopmentofcirculareconomyarestrategicinitiativesofselfadjustmentforenterprises,toadapttoenvironmentalchanges,aresustainedviabilityofthestrategicselection,sustainedprofitabilityandenhancetheirowncompetitivestrategicinitiatives,itisastrategicchoiceacrossthegreentradebarriers,andsoonforenterprisedevelopmentreference.

Keywords:DevelopmentCirculareconomyStrategicsignificanceSelfadjustmentSustainedviabilitySustainedprofitabilityThegreentradebarriers

企业既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环境质量的损害者,因此企业除承担起经济角色外还必须负担必要的环境责任。企业的环境责任不应仅仅是将其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更应该构筑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循环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加深的结果。然而,企业并未普遍、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循环经济至今还没有成为企业行为的自觉选择。企业循环经济行为要由被迫走向自觉,有赖于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的正确认识。循环经济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自我调适,适应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

企业是环境的产物。现代企业是人类社会技术变革和制度变迁的结果,而这些变化也与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所谓适者生存,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具有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重责任。按照传统的生产过程末端治理范式,企业几乎只有经济责任,而且主要是为产权所有者谋取利益。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而且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只有同时承担起这三方面责任的企业,才算得上是优秀企业。

不同产业虽然资源消耗量和废物排放量差别很大,但毫无例外都要承担环境责任。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都从末端治理逐渐向天人循环范式转变。现在的环保工作,已经从一般性管理工作,变为企业核心业务和战略决策的一部分。

我国采取“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措施,实行了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损失赔偿制度。企业在强大的环保约束面前,大都采取末端治理方式处理三废问题,虽然取得一定的环保效果,但也产生以下问题:一是环境监管部门监督成本过高;二是环保设施初始投资大,治理成本高;三是治理技术难度大,“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产生,是企业自我调适,适应环境变化的治本措施。

2.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获得持续经营能力的战略选择

企业是产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又是污染物的直接排放者。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造成和加深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威胁着企业自身的生存,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只有树立循环经济观念,进行制度和技术创新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缓解上述矛盾,获得持续经营能力。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三个基本层次;一是企业内部循环。企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延长产业链条,减少物料使用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价值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藕合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三是企业与社会之间循环。

通过建立废物回收再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这三个层次的典型代表分别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和德国的双轨制回收系统。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三个层次的物质循环,可以达到既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凸显成本领先优势,使企业在取得巨大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的同时,获得持续经营能力。

3.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获得持续盈利能力、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战略举措

企业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被视为生产函数,企业必须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原材料和能源是企业投入的主要构成部分。在生产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成本不仅取决于投入要素的数量,而且取决于投入要素的价格。随着资源尤其是非再生资源日益短缺,资源价格不断攀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日益受制于资源投入产出率。

我国经济虽然保持了多年持续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方式落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低回报,我国自然资源支持体系也已经无法持续地发挥有效作用。

近几年,南方多个省市拉闸限电,石油、铜等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进口大幅度增长,资源约束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很低,浪费严重。迅速膨胀的资源需求,拉动了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我国自03年起经历了粮食、煤炭等的涨价,使企业产品成本不断增加,企业盈利空间日益缩小。为了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不得不增加其出口产品的定价权。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若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经济模式,就会逐渐失去持续盈利能力并逐渐丧失自身的竞争优势。

事实上,在强大的资源约束面前,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并非仅有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无经济效益,并非仅有成本支出而无利润贡献。据统计,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1%,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使企业获得持续盈利能力和提升企业自身竞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战略选择

随着世界环保运动的深入开展,人们对产品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在“禽流感”疫情发生之后,人们选择产品的标准正由传统的“物美价廉”向“环保、无污染、无公害”方面转化。与此同时,发达国家还在资源、环境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设置了目前难以达到的技术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以节能为主要目的能效标准、标识已成为新的非关税壁垒。这对我国出口产品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数百个品种、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4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环境标志而面临市场准入问题。我国每年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因“绿色壁垒”被禁止。这些情形表明,自觉实践循环经济,塑造绿色企业形象,已成为我国企业跨越“绿色壁垒”并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张新芝、刘凯.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2)

[2]崔铁宁、刘双喜.生态农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趋势[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3)

[3]汪怀建、周跃龙、黄锦.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循环经济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1)

[4]孙彦泉.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农业[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