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发展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链发展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链发展分析

产业链发展分析范文1

2012年是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的特殊时期,这是因为全球经济受到美国信用等级下调和国家债务风险的双重因素影响下,而且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局面是在短期内无法彻底改变的,但是根据IDC、Garter以及iSupli等市场研究机构的相关数据显示,2012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支出率增长了近5.7%。根据这一调查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调整有着重要作用,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其它生产领域的整体发展状况,同时也要求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通过调整市场结构来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这样才能保证电子信息产业可以更好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1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产业在本质上就是研发和生产电子设备、电子元件、器件、仪器以及仪表的工业,其生产范围涵盖了广播电视设备、通信导航设备、雷达设备、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表以及电子专用设备等,所以从产业链角度可以将电子信息产业划分为终端产品、电子中间产品、配件以及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主要包含通信、计算机及外设、软件、数字视听、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LED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等产业链,所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范围广、影响大,由于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在发展中受到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影响,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开始逐渐透露出产业全球化、产品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等特点,同时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加。现阶段国际产业组织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的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同时也使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分布由梯次投资开始转向直接投资。再者,由于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开始向电子信息产品的品牌、服务以及市场份额等方向转变,核心技术和品牌服务已成为影响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所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在新时期势必要向全球化和产品区域化进行转变。国内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技术、品牌服务以及生产规模的低成本是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而随着国内市场中电子信息产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增加,是否能实现企业的规模化生产来强化生产成本控制,已成为影响电子信息产业是否可以获取市场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2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2.1生产规模化加剧

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动力,而且受到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化特征影响使其生产规模化会不断加剧,最终会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开始加入到传统制造业中,这样不仅可以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可以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也可以使我国传统制造业开始向智能化、绿色化以及服务化方向发展,使我国传统制造业在新时期可以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对实现传统制造的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等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2.2个性化、网络化、智能化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无法脱离高新技术的支撑,而高新技术的更新速度与创新速度一直相对较快,电子信息产品在新时期研发中所使用的技术种类也随之增加,同时电子信息产品在研发中受到消费个性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些因素使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在新时期开始向着个性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方向发展,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电子信息产业在新时期要不断向更细小、更精密化的集成电路发展。

2.3电子信息产品终端设备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世界各大电子产品制造商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开始对电子信息产品的智能终端进行了一些调整,这便使电子信息产业在发展中迎来了一次巨大变革,很多电子信息企业开始与计算机软件设计企业进行联合开发,虽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电子硬件设计制造领域的发展较为落后,但是随着各生产领域之间的合作不断加深使这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所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与其它行业的联合运作模式正在不断建设中。

2.4产业界限化正在逐渐减弱

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新时期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其在机械、汽车、能源、交通以及建筑等领域中的衍生电子信息产品也在不断增加,这使电子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界限化特征正在逐渐减弱,虽然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其基本特征和发展状况,但这些基本特征和发展状况对促进其在新时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所以电子信息产业在核心技术、市场需求以及国际分工等方面开始呈现新的趋势。

产业链发展分析范文2

以下是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会议演讲部分节选:

我想谈一谈现在我们进入的2014年,我们有什么可以期待。

第一,我想刚刚提到去年年底的4G牌照,确实给我们会带来移动互联网的一个新天地,一个新的发展空间,而且会有利的拉动刚刚说的信息消费这个目标,有关部门预计2014年我们国家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将会达到4.5亿部,其中支持4G的手机1.2亿,再其中是TD-LTE的手机大概会三千多万,大家想想这些手机投放到市场之后是不是会促进更换手机的热潮这样带来的消费是巨大的,当然其实4G手机不仅是终端的更换问题,在4G驱动下面移动的视频业务将会大幅发展,也会带来三网融合的实现,多屏合一三网融合会实现,因此在移动终端大屏化和视频服务高清化触动下,消费者会带来更新的体验,我们产业界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创新去提供服务。

第二,我想2014年可以期待的,就是以广义的O2O,线上和线下结合的产业经济的互联网化,会向更多产业扩散,不仅仅是金融业,互联网金融本身在新的一年里面会在更加规范化的环境下发展,我们的零售业的电商化,或者说纯电商的O2O,加上传统传统业的电商化也会促成在零售业里面竞争和合作共存的一个生态环境。这样会促进我们电商或者说互联网的商务应用能够得到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探索电子商务一种新的空间和一个领域。为支持这件事情不久以前我们互联网协会专门成立了互联网商务应用工作委员会,目的就是不仅仅是传统零售业,也包括电子商务企业能够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交流,让他们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交流中寻找新的创新模式,同时我刚刚提到在两化融合五年行动计划里面特别提出来了,工业要和互联网融合创新,这样的话就可以使以我们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形成一个新的态势,这个态势就会使我们的工业更加深入的利用互联网,特别是物联网在工业当中应用更加深入和广泛,能够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信息链的信息共享和协同集成。能够创新整个工业产业里面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生产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创新,这样使我们工业生产能够走向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也就说走向先进工业,高技术工业新的台阶,所以可以看到这一点当然不是在2014年能做,我相信2014年会跨出新的步伐,去年在行动计划框架下工信部部署了10个工业云的试点城市,这就是要来开始做工业和互联网的融合,使我们工业的企业只基于互联网云的服务,来提升自己的研发、设计、加工、销售、管理等全产业链支撑,这个在今年就会出成果。

产业链发展分析范文3

[关键词]动漫产业;产业集群;大连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8-0068-04

作者简介:王淑荣(1973-),女,汉族,辽宁大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基金项目:2011年大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项目“大连动漫产业集群培养途径问题研究”(批准号:2011DLSK401)的阶段成果。

一、大连动漫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概况

2005年6月,大连被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为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此后又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动漫游产业振兴基地”、批准为“中国青少年数字娱乐产业教育基地”,是全国惟一一个获得国家级“双授权”的动漫游产业发展基地。利用国外动漫向国内转移、国家鼓励动漫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大连市依托软件产业、人才和区位优势,规划建成大连动漫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大连动漫走廊。动漫走廊东起凌水湾,西至河口湾,全长约3公里,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是动漫游戏产业集群化发展区域,现已成为东北最大、在国内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基地。

(二)发展模式

大连动漫产业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原创与外包并行发展,其中外包占有较大的比例。

1原创动漫

(1)原创二维或三维动漫产品

经过几年的发展探索,大连原创动漫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大连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参与设计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图像和2010年世博会场馆。近年来,大连动漫产业基地推出的一大批优秀原创动画作品,已陆续在中央电视台及国内部省市电视台播出,如《探长奇奇》《孪生公主》《淘气包马小跳》等动画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原创网络和手机游戏

网络和手机游戏是动漫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以来,大连动漫游戏企业共开发网络和手机游戏1362种,创造产值83 亿元。仅2008年,动漫走廊完成手机网游、手机单机游戏和手机动漫作品312款,成功引进移动互联网服务内容应用服务提供商,为手机游戏、互联网内容开发企业提供上线服务,为3G手机内容的开发提供必备平台。

2动漫外包

动漫外包是大连动漫产业的一大特点。利用区位优势,大连动漫走廊的动漫游外包产业日趋成熟。大连动漫走廊先后与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多个国家建立了动漫外包合作机制。大连动漫企业年出口画稿近千万张,实现产值12亿元。2009年,动漫基地有38家企业参加了日本东京国际动漫节,多家公司与日本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合同总价值达500万美元。依托全方位多层次项目外包平台,大连动漫走廊已成为中国对日、韩最大的外包产业基地。

二、构建大连动漫产业集群的必要性

(一)推动大连动漫产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性

1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大连传统上是一个工业城市,石油加工、装备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制造业是大连的支柱性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通常会由以第一产业为主,随后是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三产业,并最终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的格局。长期以来,大连市的第三产业主要还是依靠餐饮业、旅游业等传统服务业的拉动,文化产业发展明显滞后。2011年10月,在大连市的《大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中,动漫产业被纳入到重点发展的产业。大连市的产业结构特点和城市发展战略决定了动漫产业将成为未来大连市发展的产业。

2有利于促进就业

与其他产业相比,动漫产业人才缺口较大,能较集中地拉动就业。动漫产业的产业链较长,其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文学创作、动画影视制作、网络游戏设计、程序设计、企业策划、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大连市的软件外包业受到较大的冲击,原因是发包方出于成本的考虑,将相当一部分软件业务发包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随着大连软件外包业务增长趋缓,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已初露端倪。计算机软件专业与动漫产业有较大的相关性,如果能通过培训实现软件设计专业人才向动漫开发专业人才的转型,可以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3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大连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建市仅有100余年,城市文化尚处于一种无根的萌芽状态。大连在城市开放中一直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但是企业品牌建设却远远落后于国内其他沿海城市,这与大连缺乏独有的地域文化不无关系。动漫产品是一种文化产品,其易传播性、可复制性、可衍生性对于提升城市知名度、深化城市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城市的文化与内涵往往需要历史的积淀,由于大连在这方面没有太多的优势,通过动漫文化产品、借助现代媒体传播工具可以较快提升城市内涵。

(二)构建大连动漫产业集群的必要性

动漫产业集群,就是在动漫产业领域中众多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个体创意者以及相关支撑机构之间,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的地理集聚体。动漫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群体经济组织形式,在专业化分工、网络化交易和辐射化推动方面比若干单一企业具有突出的优势。

1专业化分工的需要

动漫产业的产业链条较长,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多,如果不能很好地实现专业化分工,那么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质量就很难保证。动漫产业集群是建立在集群内各主体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之上的,专业化分工使得企业在某一领域的学习经验曲线效应更为明显,从而促进集群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2网络化交易的需要

网络化是产业集群的结构性特征。动漫产业集群包含了市场调研机构、动漫生产企业、动漫营销企业、衍生品开发企业、衍生品销售企业等,与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机构、大学或研究机构、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等相关组织相关联。相关组织之间频繁地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交易、交流和互动,这种网络化的交流模式对于降低产业集群的交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3辐射化推动的需要

在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或知名动漫项目的吸引下,会促使更多的配套企业或机构在地理上形成集聚。这种外在的经济效应有助于知识的交流、创新的形成和品牌的塑造,使产业集群显示出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成为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王淑荣:大连发展动漫产业集群的背景分析与模式研究

王淑荣:大连发展动漫产业集群的背景分析与模式研究

三、大连动漫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探讨

(一)产业集群的辐射——扶持龙头企业

从国内外成功产业集群的实例来看,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起着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对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有着重要的作用。龙头企业的崛起将带动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和产业的快速膨胀。

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扶持龙头企业。一是引进龙头企业。以外联的方式引进龙头企业是迅速提高产业集群内涵的有效方式。通过招商引资和财政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著名动漫企业入驻基地,可以促进产业集约化发展,整合动漫市场的资源,形成大企业、大品牌、大发展。二是内部培育龙头企业。通过对园区内企业进行分类指导,明确企业培育“路线图”和责任制,通过政策聚焦、资源聚合、力量聚集,对有实力或有潜力的动漫企业进行重点培育,用有限的资金进行重点扶持,打造真正有影响力的规模优势动漫企业,再由这些旗舰型企业带动产业聚集,逐步实现动漫产业集群化。三是加强企业间的并购整合。鼓励企业通过兼并与收购的方式扩大规模,对其上下游企业、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集聚使综合成本降低。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整合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

(二)全方位发展产业集群——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

大连的动漫产业主要以原创动漫产品制作和外包动漫产品为主,这两类业务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其附加值偏低。要实现大连动漫产业的高附加值化,就要由单一的产业体向整个产业链延伸,使动漫逐步与商业生活接轨。国外动漫市场的先进经验表明,动漫产业商业价值较高的部分集中于动漫衍生品环节,动漫衍生品的成功则在于整个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因此,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使各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提高动漫产业附加值的关键要素。

1重视动漫制作的前期市场调研工作

尽管动漫衍生品是产生利润最丰厚的环节,但衍生品的成功必然要依托优秀的动漫作品。动漫作品本身的质量是后续商业运营的基础所在。动漫作品是一个基本的支撑点,也可是一个系数,一部动漫作品的受欢迎程度越高,该系数的值就越大,衍生收益也就越多。要创造出受欢迎的动漫作品,首先应对受众市场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调研。动漫产品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只有在成功表达受众情感、激发受众共鸣方面取得成功,才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动漫企业应该重视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完善动漫项目的论证评估体系,必要时请专业的调研机构为企业出谋划策。

2重视动漫衍生品的开发和销售

动漫产业本身就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如果要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在动漫衍生品的开发上多投入,努力拓展产品的种类和领域以求得长远的发展。动漫产品的市场定位不再仅限于少年儿童,内容的多元化和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决定其拥有更广大的市场。鉴于动漫衍生品已延伸到服装、玩具、家庭装饰、音像书籍、网络游戏和食品饮料等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经营者应根据衍生品的领域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明确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选择相适应的渠道、价格和促销方式进行促销。

(三)产业集群功能的完善——依托产业园区

1建立公共需求服务平台

针对动漫企业的共性需求搭建技术服务平台、渲染平台、测试平台、动作捕捉平台、音频采集平台,视频播放平台和产品展示平台等,为动漫走廊企业出品优质产品提供技术支持;针对动漫产品生产的需要,提供特色服务,如非线性编辑系统、三维全身扫描建模系统、特技摄影棚等。由于动漫产业链较长,其整个运营过程涉及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多种类的知识产权,因此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动漫企业发展和生存的瓶颈。产业园区应针对动漫产品不同的运营阶段提供法律咨询等方面服务。

2建立多层次的营销服务平台

在成熟的动漫市场,动漫产品的大部分收益来自于衍生品的开发与销售。针对目前大连动漫产业产品链断裂、衍生品开发力度薄弱的现象,建立多层次的营销平台是推动大连动漫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环节。产业园区应通过论坛、展会、协会等形式帮助企业扩大知名度,可以与地方电视台、知名卫视、动漫频道等媒体合作帮助企业建立播出渠道,通过与各类出版集团合作建立纸媒渠道,与移动运营商和网络服务商合作建立移动互联网内容产品渠道,与传统经销商合作建立衍生品销售渠道。

3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服务平台

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大连动漫企业在行业中所占的比重超过六成,这些企业由于资金所限,在人才吸引、品牌塑造、拓展高端业务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劣势。因此,建立多元化的融资平台,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势在必行。具体的路径包括政府专项资金、发挥专项资金融资担保作用,建立中小创意企业贷款解决方案;引进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公司,为企业提供成长资金;通过股权运营上市融资等。

(四)产业集群的深化发展——发挥政府作用

1提供政策支持

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有力的政策制度进行制约和规范。政府应制定产业集群化进程规章制度,保障集群化进程顺利推进。应该对各动漫基地的职能和资源重新分配并加以详细说明,避免矛盾的产生和激化。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原创动漫。对于与民族文化、历史等紧密结合、构建独创性、民族性强的特色动漫产品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对于新办动漫企业,可依法放宽企业在注册资本、企业名称使用等方面的工商注册条件。凡经认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直接产品的动漫企业,确需进口的商品可享受免征进口关税及享受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动漫产品出口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

2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动漫产业是绿色产业,符合国家发展低碳产业、文化产业的战略方向,政府应对动漫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资金扶持应重点向原创动漫产品、大型动漫项目和重要运营环节倾斜。对原创动漫产品和大型动漫产品进行资金扶持的目的在于树立动漫品牌,而对于衍生品开发和销售等动漫产业重要运营环节进行扶持目的在于突破动漫产业发展瓶颈,打造完整的动漫产业链。

(五)产业集群的提升——塑造品牌形象

1提升动漫产品的文化内涵

动漫产品是一种文化产品,要塑造大连动漫的品牌形象,关键是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一是要合理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二是要充分挖掘大连独特的城市文化。中国的神话故事和传说资源具有很强的教育和审美意义,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将为动漫产品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和思路。大连虽然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其文化也有一些独到之处,如独特的闯关东文化、多元的建筑文化、服装文化,这些都可以成为动漫开发的资源,为塑造动漫品牌提供创作灵感。

2加快动漫产品的创新步伐动漫产业是创意型产业,产品创新是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要推动大连动漫产品创新,关键是要营造产品创新的环境。在产业集群内应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强化信息服务、产品开发、设计示范等功能,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和行业技术支撑平台,支持和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其次,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大连动漫产品在品牌建设方面存在劣势,其重要因素是动漫设计缺乏新意,后期的策划营销缺乏创意。因此,必须加强高校、社会办学机构与产业园区间的合作,通过构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动漫产业的发展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领域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鸣论动漫产业集群建设模式[J]东岳论丛,2010(5)

[2]冯静3辽宁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拓展对策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10(8)

[3]中国动漫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武汉大学,2010(5)

[4]杜海峰,刘文洁动漫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分析[J]经济论坛,2009(10)

产业链发展分析范文4

关键词: 旅游产业;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内在规律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旅游业目前正处于关键的战略提升期,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使旅游产业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就必须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只有在深刻认识和理解旅游产业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才有利于制定出适合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和产业政策,有利于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凸显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而指导和促进旅游产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运用旅游产业经济理论研究旅游产业内在规律,就是要研究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与国民经济体系内其他相关产业之间运行规律以及旅游产业内部各种产业要素的运行规律。本文着重研究旅游产业内部各产业活动要素的运行规律,即侧重于对旅游产业结构及其演进规律进行研究。

一、 旅游产业特性与旅游产业结构

1.旅游产业的形成特性

旅游产业是由绝大多数原来已经存在的独立行业围绕旅游活动重新组合起来的新的集合体,这些行业之所以成为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是因为尽管这些行业在旅游产业运行中承担的作用及各自的功能有所不同,但却都具有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共同职能(张辉,2002)。由此可以认为,旅游产业是一个以旅游活动为中心而形成的配置产业,其组成包括了为旅游活动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行业和企业。所以,旅游产业是一个依托性和关联性很强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依托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因而旅游业对其他产业存在着较强的拉动作用,同时也会受到其他产业的制约而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因此,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与其他产业相互协调才能相互促进。

2.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是一个构成复杂的综合性产业。要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旅游产业的内在规律及发展趋势,首先必须加强对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所谓旅游产业结构,是指旅游产业的构成,是旅游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及其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张辉,2002,唐留雄,2001)。旅游产业结构主要有旅游产业行业结构、空间结构、生产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产品结构等诸多方面。

二、旅游产业行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及趋势

1.产业结构层次划分

综合国内外有关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虽然对于旅游产业行业结构的划分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获得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观点是从旅游者的消费角度,对应于旅游者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将旅游产业大体划分为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旅游交通业、旅游购物业、旅游游览业和旅游娱乐业等基本产业。这些产业按照各自的职能与分工共同构造旅游产品形成旅游产业链,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基本旅游需求(在此是指狭义的旅游行业结构,广义的旅游行业结构还应包括一切为旅游需要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和部门―--作者注)。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与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层次。国内有学者按照这个理论、将旅游者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形成的6个基本产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称之为基础层次产业,包括为满足旅游者的食、宿、行等基本生理需要、使旅游活动得以发生的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和旅游交通业;第二层次包括旅游购物业,因为旅游者的购物行为具有二重性,既有为满足生理需要的购物,如购买日用消费品等,也有为纪念和欣赏的购物,这是精神层次的需要。由于这个层次的旅游消费兼有两重性,所以称之为中间层次产业;第三层次包括旅游游览业和旅游娱乐业,因为游览和娱乐有着求知和审美的特征,满足的是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同时,它们也是旅游得以发生的核心之所在,所以,称其为核心层次产业(张立生,2005)。

2.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研究

以上所划分的旅游产业的三个层次产业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相互关系,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演变规律?有学者曾对1995-2002年中国旅游外汇收入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中考察我国国际旅游总体消费中这三个层次产业的构成变化情况。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随着时间的变化,旅游者对各个层次产业消费的绝对数量都在增加,如基础产业、中间产业、核心产业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从1995年的57.9亿美元、16.40亿美元、15.87亿美元,分别增强到2002年的103.67亿美元、42.11亿美元、29.56亿美元;而同时期旅游者对各个产业消费的比重变化却呈现出不同的态势:从1995年到2002年,对基础产业的消费从72.21%下降到59.13%,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对中间产业的消费从20.47%上升到24.02%,呈缓慢上升的态势;而对核心产业的消费从7.32%增强到16.86%,呈十分迅速的上升趋势。同时,通过对国内旅游者人均旅游消费结构变化情况的考察,其演变的情况与国际旅游业结构演变态势基本相似。(张立生,2005)

促使这些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科技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首先,现代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先进技术不断地被应用到生产活动中,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不仅使人们从繁忙的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而且也使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这两个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外出旅游的愿望大大增加,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经常性消费方式。带动了旅游消费迅速增加,旅游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旅游产业三个层次的消费在绝对数量上的不断变化。

其次,旅游者在旅游产业三个层次产业消费相对量的不同变化,同样与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对于基础层次各产业而言,消费绝对量的增加应该是旅游活动普及、旅游者数量增加产生的结果。科技进步使得交通等方面的基本消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相对或绝对地降低,在旅游总体消费不断迅速增加的情况下,这种降低必然会导致该层次产业在旅游总体消费中的比重不断减少。对于核心层次产业而言,其消费相对比重的增加是由旅游者出游目的决定的:因为旅游者出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而这种满足是以旅游者对游览和娱乐的消费为实现的手段。但是,在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者在这方面的消费量是不同的:在旅游发展刚刚兴起的初期阶段,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和技术条件不太先进等因素的影响,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及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数量和旅游接待水平均受到限制,从而制约了旅游者在核心层次产业方面的消费量;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方面条件的逐渐完善,制约旅游者消费的因素在逐渐减少,旅游者在这方面的消费必然会迅速地增长,从而直接导致了核心层次产业消费的相对量迅速增加。对于中间层次而言,由于其消费的二重性,因此,旅游者对该层次产业的消费会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在绝对量上会稳步增加,而在相对量上可能会平缓地略有增加,也可能变化不大(张立生,2005)。这其中,旅游商品开发的力度和深度、科学技术在旅游商品开发、生产中的运用程度等因素,将会起到较大的推动或制约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旅游产业中三个层次产业的演变规律表述如下: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对旅游各层次产业消费的绝对量都是增加的;而对旅游各层次产业消费的相对量,即消费比重的变化却不尽相同:基础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中间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呈缓慢上升的态势,而核心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则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因此,旅游产业各层次产业消费比重变化如同人的需求层次变化一样,也呈现出由低级层次到高级层次的演变趋势。

3.发展趋势

随着旅游产业三个层次产业按照上述规律的不断演变,必然会影响旅游产业结构随着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地从低级结构模式向高级结构模式演进。其趋势为:在区域旅游发展的初始阶段,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旅游者对旅游产业更高层次产业的消费受到限制,因而基础层次产业消费的比重势必会占有较大比例,核心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则很少。而随着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不断平稳地减少,核心层次产业的比重不断快速地增加,而中间层次的产业比重缓慢地增加,到一定阶段,三层次产业的比重可能会大体相当。

三、旅游产业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趋势

1.旅游产业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旅游产业的空间结构是指旅游产业在各地区的配置状况以及在全国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不同的区域由于旅游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各种要素的分布状态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形成不同区域各不相同的空间结构。纵观我国旅游产业的空间分布,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老牌的著名旅游景区,这些地区由于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实力,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优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旅游产业比较发达,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主体。而我国中西部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旅游产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这种现状对于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同时也成为我国旅游产业进一步规模化发展、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1999年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近年又提出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这些重大战略决策必将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

按照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地域空间上也有一个演进过程: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是先从一些点上开始,然后在各点之间沿着一定的轴线发展,并且相互交织成经济网络。区域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区域空间组织结构(朱丽萌 刘镇,2001)。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集聚意义的增长极――发展条件优越的城市或城镇。而且各点之间不是孤立的,由线状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干线连接在一起,成为极点分布的轴,并相互交织形成经济网络。该理论在我国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战略思想中有着明显的印记:我国旅游业在发展初期阶段,主要是进行旅游景区的开发,形成了客源集散地加旅游景区的发展模式,即在空间上集聚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点”;随着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沿着东部沿海轴线发展,形成了东部沿海旅游带;到了本世纪初,珠三角旅游区、长三角旅游区、环渤海旅游区、西南旅游区、中部旅游区等的突破性发展,使得我国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向着较为均衡、协调的方向发展。从而清晰地印证了我国旅游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及发展趋势:旅游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变,是遵循着由“点――线――面”的规律进行的。旅游城市作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首先使地区经济极化,形成聚集经济,而后通过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向周边地区扩散,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因此,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大大加快,区域旅游的发展会形成一个新格局,就是以中心城市为主,带动区域旅游的发展格局(魏小安,2003)。通过抓旅游城市的建设,强化和完善城市的旅游功能,使城市不仅成为客流集散中心和中转地,而且城市本身成为旅游的终极目的地。依靠旅游城市的增长极作用,拉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最终形成整个旅游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 结束语

在旅游产业结构中,行业结构是最基本的结构,空间结构是行业结构的空间形式。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业结构的不断合理化、高级化又会推动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旅游系,河南省旅游发展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张辉.旅游经济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198-201.

[2]唐留雄.现代旅游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26-31.

[3]张立生.旅游业部门结构演进规律及演进模式[J].经济经纬,2005,2:56-58.

产业链发展分析范文5

[关键词]信息产业;产业集群;信息产业集群;经济增长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1.14.025

[中图分类号]F062.5;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1)14-0043-04

1引言

“十二五”规划强调经济结构调整,确实有效地实施一系列措施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坚定不移地发展先进制造业,包括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无论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还是加快经济增长从资源消耗型向知识技术型转化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信息产业以及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际电联2009年2月的报告称全球范围内信息产业约占GDP的7.5%,而在GDP增量中所占比例更高[1]。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及工业增加值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2008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约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工业增加值约1.5万亿元,对全国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1.43%上升到2008年的5%[2],继续保持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先地位,由此可见信息产业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强劲引擎。纵观国际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和我国台湾省等有一共同的特征:信息产业中的相关企业大都呈“集群”方式集中布局,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极大地带动区域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信息产业集群现象,我国学者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信息产业集群现象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学者对信息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肖家祥、黎志成[3]通过实证来研究产业集群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采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武汉东湖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与武汉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徐秀红、靳文志[4]分析了天津信息产业集群的特点与优势,说明了发展信息产业集群对城市竞争力的促进作用;蓝庆新[5]对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理论进行了梳理,通过对美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轨迹的研究,提出了全球价值链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战略。文嫮、曾刚[6]从全球和地方两个视角,探讨促进集群成功升级的内部与外部的动力机制。本文借助产业集群理论分析研究产业集群中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几个因素,采用回归分析法实证分析信息产业集群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和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对促进就业的贡献,为政府制定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2产业集群与信息产业的发展

产业集群具有集聚效应,它是指经济活动集聚在相近或同一个地点,结果由于外部规模经济导致集群中的单个企业或整个集群收益增加;或者由于成本的降低等其他因素导致整个集群或集群中企业生产率的提高。

2.1信息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

产业集群具有成本优势,马歇尔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6],他认为外部经济包括3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马歇尔认为规模的外部经济是指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规模经济使企业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状态,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地理学理论继承了马歇尔的部分思想。他们把规模外部经济的三要素概括为:①劳动力储备;②专业供应商;③技术知识溢出。克鲁格曼认为,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技术的快速变化导致内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衰退,而集聚经济则通过各种形式的垂直和水平生产活动外包来实现交易成本节约,由此得出,集聚经济具有外部规模和范围经济优势。信息产业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世界各国的信息产业都呈集群形式发展,这也是由信息产业的特征所决定的。信息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主要以技术知识为基础,尤其是软件和信息服务。同时信息产业又是一个混合型产业,如计算机制造、通信等行业又具备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对于后者同样需要通过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交流与沟通形成成本优势,同时其知识密集型的特点决定了技术扩散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信息产业属于高技术产业,产业集群对脑力劳动者的资源储备也能形成一定的优势。

2.2信息产业集群的知识外溢和技术扩散优势

产业集群具有知识外溢和技术扩散优势。在信息产业等高新产业集群内,同行业的生产厂商、供应商、重要客户、支持性产业、科研机构和大学以及相关行业聚集在一起,技术合作和技术扩散程度很高。知识与技术通过人员的广泛流动扩散到集群内的其他企业中去,并且可以使这些知识技术在集群内部的频繁交流中,迅速扩散到集群中的所有相关主体中。

产业集群的知识与技术扩散优势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就是企业的衍生性。像北京的中关村、大连的高新园区等,这些地区信息产业中能够不断衍生出许多新的企业,而这些新的企业之所以能够衍生出来,关键的一点就是这些新的企业无论是创建人还是经营管理者和熟练工人都源于产业集群内部原有的各个企业,他们自身已经通过学习具备本产业发展的各种相关知识和技能。产业集群的知识外溢与技术扩散优势使得集群起到了新企业孵化器的作用,对促进企业的衍生和增加集群内资本的积累、技术的创新等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2.3信息产业集群的资源吸引与组织优势

信息产业集群的资源组织优势主要是由路径依赖引起的。所谓路径依赖,是指技术发展或制度变迁受到其初始选择的影响和制约,人们一旦确定了某种选择,就会对这种选择产生依赖性。这种选择本身也具有发展的惯性,具有自我加强的放大效应,从而不断强化这种初始选择。按照新增长理论,由于偶然、机会历史事件、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一些产业最初在某些地区集聚形成一定比较优势,这样在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各种要素将进一步向该地区集中,从而使这种集中优势进一步得到强化。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会产生资源的吸引效应,就会通过其优势将有直接联系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和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并将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甚至是不同的产业,扩大地区产业的规模。随着产业竞争力的增大,这种资源的吸引效应也会加大。这种路径依赖形成的“集群—资源吸引—集群扩张—加速资源吸引”的循环累积过程,能使企业快捷低价地获取所需资源,促进企业发展,促进集群的发展。

信息产业集群之所以比一般地理意义上企业集聚现象具有更高的竞争优势,根本在于信息产业集群中各个行为主体并不是相互孤立地存在着[8],而是通过区域网络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互相起到了支撑和推进作用。所以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有效的产业集群就应该是一种按最佳的方式将某一地区的各种资源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从事某种对本地区来讲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印度的人力资源在计算机软件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9]。印度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发展软件业,并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同时又不断地吸引各种资源。世界著名的IT业跨国公司不仅在印度建立分公司,而且还将研发部设在印度,因而把一些先进技术、知识也带到了印度。这样,一方面使印度的该行业的人才不断地学到新的知识,强化了其人才优势,产生放大效应;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印度软件业的发展,这样又不断地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因此形成了人才优势、资源吸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即“集群—资源吸引—集群扩张—加速资源吸引”的循环累积过程。

所以信息产业集聚对于相关的经济实体具有正的外部效应,这也是为什么IT企业在选择其经营活动的空间地点时基本选择其产业集聚地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产业都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像美国加利福尼亚的SantaClara,其面积只有加州的1%,人口只有加州的5%,而它的计算机和外部设备的生产却占整个加州的45%,半导体和其他电子设备的制造占整个加州的23%,软件占整个加州的32%。我国信息产业的相关数据也能充分说明这一点,像我国的长三角地区,一条清晰的信息产业链已经形成。刘彬(2006)用基尼系数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信息产业集聚度进行了实证分析(见表1)。长三角地区基尼系数很大,工业的空间集中度较高,且高于全国信息产业的基尼系数水平。

资料来源:参见刘彬(2006)《长三角地区IT产业集聚度研究》,《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年14期P89-90。

3信息产业集群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3.1信息时代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在经济学中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满足人民需要的商品和劳务的潜在生产能力的扩大,或者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加。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是由总体生产要素和生产率决定的,对于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还是一国生产率的提高[10],假设Y代表产量,L代表劳动量,K代表物质资本量,H代表人力资本量,N代表自然资源量,则:Y=AF(L,K,H,N)。

F()表示投入如何结合起来以生产产量的函数。A是一个反映可得到的生产技术的变量。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在各种生产资料因素投入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技术进步,A上升,这样可以用任何一个既定的投入组合生产出更多产量。

信息时代,除了信息技术的引进导致生产技术的改进、提高设备效率和多要素生产率,即上述公式中的A上升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之外,而真正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必须依靠各行业信息化来实现,这也是有些文献中提到的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还体现在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存在着前向和后向关联性。前向关联性是指信息产业的发展要依赖于其他产业对信息产业产品的需求,其他产业部门对信息产业最终产品的需求越大,信息产业的发展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其他产业的扩张,从而推动其他产业发展;后向关联性是指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依赖于其他产业的最终产品,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部门最终产品的需求越强烈,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样,信息产业就能有效地通过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相互作用,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所以由于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其他产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和需求又直接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可以证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这是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

3.2信息产业集群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3.2.1关于数据的说明

电子信息产业包括通信设备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工业、消费类电子工业、计算机产业、软件产业、电子专用设备工业、电子测量仪器工业、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工业、真空电子器件工业、电子元件工业、电子专用材料工业和光学光电子工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信息产业集群在政府有意识推动下得到长足的发展,政府通过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建立高新园区,高新园区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产生了主要集中在经济开放程度较高地区的四大信息产业集群:珠江三角洲信息产业集群、长江三角洲信息产业集群、环渤海信息产业集群和中西部信息产业集群,在2006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地区企业共有77家,占电子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的比重分别为91%和95%,以电子百强企业为骨干的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占全行业的比例均超过85%,产业的集中度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表2为以上四大信息产业集群2002-2006年的相关数据,由于中国信息产业中制造业占据主要位置和数据收集的局限,这里只列出了四大信息产业集群IT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和IT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数据。

表2中四大信息产业集群IT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之和2002-2006年均超过90%以上,而且所占比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信息产业的集聚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充分说明我们在研究信息产业集群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可以借助整个中国信息产业相关数据来研究。

3.2.2信息产业集群对GDP的直接贡献

信息产业不仅因其较高的生产效率而对其自身的产出增长起直接的作用,而且还通过其广泛的适应性和极强的渗透力促进非信息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从而对非信息产业效率的提高产生联动作用,即所谓的“外溢作用”(SpilloverEffect),所以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巨大,信息产业具有多种外溢效益,正是这种外溢利益提高了生产要素的品质,改善了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使经济活动更具有效率,加快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3.2.4四大信息产业集群对中国就业的贡献

信息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带动了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了社会就业;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也间接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表5是1998-2007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从业人数状况。

下面用Eview软件建立就业人员人数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从业人员人数之间的关系模型:

ln(Y)=10.72825+0.080951ln(X)

t值(168.1885)(7.566432)

p值(0.0000)(0.0001)

拟合系数R-squared=0.877396,DW=0.712573,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F-statistic的值:57.25089,Prob(F-statistic)的值:0.000065。说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从业人员人数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全国就业人员人数增加0.08095个百分点,二者是正相关关系。

从表5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从业人数从1998年的262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674.8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人数的比重由1998年的0.37%上升到2007年的0.88%,除了直接在IT业就职的劳动力以外,信息产业还创造了间接和引导就业人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地创造新的与信息技术职业有关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企业流程再造,信息产业的发展还能够优化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促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等非农业部门转移,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第二产业进一步向第三产业转移。

信息产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上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适应高技术的社会分工,促使部门和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促使了新的生产部门和新的劳动领域的形成,扩大了市场,促进了经济增长,从而增加了就业。我们要大力发展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扩大就业的高新技术,如计算机、通讯技术,这些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促进一个或几个行业的兴起,从而可以创造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4结论

4.1研究结论

信息产业以集群方式存在并发展,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中国也不例外。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根据信息产业本身的特点结合传统的产业集群理论分析,信息产业集群具有成本优势、知识外溢与技术扩散优势、资源吸引与组织优势。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对GDP的贡献2007年已达到5%,其对GDP增长,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GDP增加12.35219亿元,二者是正相关关系;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具有相当大的效应,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从业人员人数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全国就业人员人数增加0.08095个百分点,二者是正相关关系。

4.2对策与建议

虽然我国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就业均有一定的贡献,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潜力依然巨大。美国近几年由于经济发展滞缓,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大量减少,但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值仍然占GDP的10%以上,信息技术产业的贡献率很高,信息产业对就业的贡献也很大,仅硅谷一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域2007年就提供了1184061个就业岗位[12],年平均工资74302美元。

针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本文总结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对策和建议如下:

(1)像我国台湾地区的新竹科技园信息产业集群,除了在基础设施和风险投资方面做好工作外,最重要的是利用美籍华人建立硅谷和新竹的紧密联系,因此,我国要重视人才的作用,用优惠政策吸引海外相关专业的留学归国人员,让他们把一些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理念带回中国,同时还要大力发展IT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政府要创造良好合理的制度环境,使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与合作格局,同时,与其他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等建立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网络,构建信息产业集群网络系统。要积极引进外资企业,特别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把引进外资与发展本土企业、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并形成自己的开发能力相结合。

(3)信息产业是以科研、开发为先导的高投入、高风险型的新兴产业,资金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要健全风险投资机制。班加罗尔地区就聚集着各类金融机构,如印度工业信贷投资公司、印度工业发展银行、班加罗尔证券交易所等,这些金融机构充分满足了班加罗尔产业集群企业日益增长的投融资需求。

(4)现在发达国家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复苏缓慢,势必影响到我国信息产业的出口额。一些依赖外包业务的企业应设法开发国内市场,同时,要发展中国IT服务业,在这方面,中国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优势条件,首先,在信息产业规模上,中国比印度的大得多,在IT硬件制造方面已经领先于印度,中国国内企业和家庭IT数字化程度高,对各类应用软件和相关IT服务的需求增长迅猛。其次,中国IT人才的工资水平有比较优势,中国每年有大量的IT人才毕业走上工资岗位。最后,中国各级政府和重点企业将不断采购国产IT产品和服务,中国数亿个家庭对IT产品及服务的需求规模巨大,为中国整个IT行业提供了持久的发展空间。

产业链发展分析范文6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各个产业都站在了转型发展的风口,也催生了泛娱乐产业的萌芽,拥抱大时代。本文以BAT为例,认为泛娱乐产业将呈现出业内业外企业跨界或大融合的景象,且各个涉入泛娱乐产业的企业将全面布局其网状产业链发展战略,而未来是否将会是互动共创,和谐共赢还需要业内企业的不断探索。

关键词 互联网+;泛娱乐;发展趋势

2011年腾讯提出打造以明星IP为核心的“泛娱乐”产业,这个陌生的概念在腾讯实践三年之后的2014年,被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的行业报告收录并重点提及,而今年,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时,泛娱乐遇到了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与机会,被业界公认为2015年互联网发展趋势之一。

所谓“泛娱乐”是指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多领域共生,打造明星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的粉丝经济,其核心是IP,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角色或者其他任何大量用户喜爱的事物。“互联网+”基础之上将形成万物相连的互动社会生态圈,这种高度无间断互动的特性正契合了娱乐产业的发展需求,泛娱乐产业作为一种粉丝经济新形态,是互联网时代催生的新兴经济形态,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将迎来蓬勃发展。

一、“互联网+”是泛娱乐产业发展的助推剂

(一)“互联网+”的政策性优势催生了泛娱乐产业的萌芽

“互联网+”是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被政府列为我国经济发展重大方向的一项举国政策,政府明确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政策的春风随即带来了互联网企业跨界各行业,传统行业主动嫁接或融入互联网的趋势。

泛娱乐产业的萌芽虽然是在四年之前,腾讯提出要打造明星IP为主的泛娱乐产业,但其真正大面积发芽是在此次政策性的引导之后,3月两会刚过,互联网企业的巨头阿里巴巴立即宣布推出新业务阿里巴巴文学,加上其先后投资的光线传媒、天天动听、虾米音乐、声盟、华数传媒、阿里影视和优酷土豆,欲打造涵盖电影、电视、游戏、音乐、文学、教育、电商为一体的家庭数字娱乐生态。阿里巴巴的转型并不是这次政策红利下唯一的例子,但阿里涉入文学,打通文化产业上游的内容生产这个环节的做法堪称其步入泛娱乐产业布局的开端。

同时,泛娱乐的始祖腾讯,因其在互联网娱乐业无可撼动的庞大用户优势、多年游戏方面的经验与娱乐基因,也趁着政策东风提出要在腾讯游戏的基础上,推出腾讯动漫、腾讯文学、“腾讯电影+”,共建四大实体业务平台。而除了BAr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企业,一些传统媒体如芒果传媒以及中型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开始向泛娱乐产业领域延伸。

(二)“互联网+”的特性使其成为泛娱乐产业发展的助推剂

“互联网+”是基于传统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涌现的互联网新形态,即万物互联网时代。不管是物质还是虚拟的,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而交织在一起,因而“互联网+”呈现出比互联网时代更加明显的高度连接、互动,而感知用户需求、增强用户参与度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边界的不断销蚀也是其鲜明特征。

泛娱乐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其文化产业特性及其产品性质决定了生产者要更多地与消费者沟通交流,甚至是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交通也很重要, “互联网+”的特性能让这些交流便利很多,消费者能感受到完全不同的体验。粉丝经济的本质使得泛娱乐产业对于粉丝的黏性与互动程度要求高,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科技浪潮很大程度模糊了生活与娱乐的界限,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融合将进一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随需”的娱乐要求,使泛娱乐产业蓬勃发展。

另外“互联网+”能实现泛娱乐产业同——IP价值开发的效率以及内容生产效率,要实现某个明星IP的一站式多线开发,可以由某个平台如腾讯文学统领,让这部明星IP的图书出版、动漫画、电影、页游手游、舞台剧、周边商品在不同领域的开发商手中同时开工、协调运作。

一 “互联网+”时代泛娱乐产业发展新业态

(一)跨界或大融合,泛娱乐产业地盘新格局

腾讯从社交领域拓展到文学影视,百度从搜索引擎延伸到百度文学,并整合纵横中文网、熊猫看书、百度书城等网络文学品牌,阿里巴巴从电商巨头推出阿里巴巴文学,并重金打造阿里影视,这些互联网公司因为技术方面的优势已经站在“互联网+”时代的风口,跨界到娱乐或者是与娱乐产业的公司融合,面对泛娱乐产业,互联网公司不再是“搅局者”的角色,而是整个文化产业的地盘强势分割者与引导者。正如华夏电影常务副总黄群飞所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已在风口,最有可能成为中国未来六大传媒帝国。

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界企业接触并渗入娱乐产业,以粉丝经济拉动投资效益也逐渐成为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新模式之一,集丰富信息流、资金流于一身使现代互联网企业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以及用户信息数据,促使他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用户需求,为他们在娱乐产业的地盘攻城略地抢得先机。

泛娱乐产业曾经的掌舵者——传统媒体的觉醒与自救也是“互联网+”时代泛娱乐产业的一大看点,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首,提出要在风口上做有温度、感知用户需求的全媒体广播,把粉丝需求放在第一位,人性化而个陛化的广播内容对于连接和聚集粉丝情感具有以往笼统的内容所达不到的效果;浙报传媒集团也提出要全力扩大互联网用户规模,加速拓展数字娱乐和智慧服务平台。

(二)打造全价值链,泛娱乐产业发展新生态

程武说, “对互动娱乐而言,泛娱乐就是互联网,泛娱乐代表着游戏、动漫、文学、影视等多领域的连接与共生。”可见,对于泛娱乐产业来说,自由连接,共融共生,形成网状价值链生态圈是泛娱乐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横向看泛娱乐产业链,本是基于游戏而生发,往前溯源便有了文学与动漫,往后延伸出现了电视、电影,而文学与动漫处于上游,是原生的创意性的,电视、电影是位于产业链的末端,属于衍生的、下游的,上游产业的开发对于用户与粉丝的聚集以及忠诚度的培养无可替代,而电影、电视的进一步开发能让IP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并反过来影响产业链前端的动漫与游戏等环节,上下游共生,打通产业链,使每一个环节上每一个产业都不再孤立发展,打造“同一明星IP,多种文化创意产品体验的创新业态”,所以横向产业链的完整是决定整个泛娱乐产业兴衰的关键。

而纵向发展泛娱乐产业链则更多在于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泛娱乐文化创意产品的制造与传播,衍生品的制作、推广与营销,为横向产业链的良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宣传造势,使各个环节的工作顺利进行并尽量使各环节产品的价值增值,从产业功能的分工角度来看,这些涉及技术集成、策划以及市场营销的环节,能有效推动各个环节的链接。

以IP为核心,全平台、全价值链的全线开发与利用,让每一个环节无缝连接并互动共融,形成一条长效的互动娱乐生态链,是未来泛娱乐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拥抱大时代,BAT率先布局泛娱乐产业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拥抱“互联网+”大时代的来临,率先布局泛娱乐产业战略,是BAT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在娱乐产业领域跑马圈地的最佳证明,也是泛娱乐产业成为新时代极具发展潜力的显现。BAT在互联网领域发展多年,聚集的大规模用户、数据以及庞大流量,技术优势以及资金等,再加上高瞻远瞩的战略性布局,似乎足以让他们在以粉丝经济为关键的泛娱乐产业时代赢得一片天地。

作为泛娱乐战略的布道师,腾讯集团副总裁规划了腾讯泛娱乐的路线图,在动漫、文学、影视等领域建构垂直生态;搭建跨领域生态体系;搭建所有人包括主创者、用户共创的生态体系。这是一幅以三条主线同时并进的路线图,囊括了泛娱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甚至是内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这样的细节,因此腾讯的布局是一种全局性的架构,意欲占一方领地而引领风向的做法。

百度不甘示弱,迅速成立百度文学,并宣布打造泛娱乐化产业链,同时整合旗下贴吧、书城、百度音乐、百度影音等各种资源,以求对原创网络文学进行推广、版权授权,并拿下原创作品改编成影视、游戏后的推广与运营全程。

而阿里巴巴作为电商巨头,把文化中国变成阿里影视,并在世界读书日推出阿里巴巴文学,结合之前投资的一系列音乐、游戏以及影视平台,阿里巴巴摇身一变成为了家庭数字娱乐内容生态圈的第一个打造者。

继BAT的风头之后,蓝港、华夏影视、奥飞动漫等科技、媒体以及游戏等企业纷纷涌入泛娱乐产业,竞争与机遇并存的时代,谁主宰泛娱乐产业的领地并不仅仅只看布局,更要看行动。

三、“互联网+”时代泛娱乐产业发展判断与思考

移动互联网的高歌猛进, “互联网+”的到来,很多产业形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娱乐产业发展到今天,出现了泛娱乐产业,这既是时代前进的步伐,也是娱乐产业将成为娱乐帝国的演变。泛娱乐产业的这种趋势不仅能刺激内容创意市场的发展,也将进一步吞噬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界限,达到一种无边界的互动共创的状态。

泛娱乐产业的核心是明星IP的创造与经营,在这个优质内容愈发稀缺的年代,注重明星IP是内容为王,重视保护知识产权的表现,这意味着文化创意产品经过多年的无秩序市场将慢慢走上正轨,内容生产者也能够得到应有的报偿,可以期待未来内容市场的繁荣发展。

泛娱乐产业是基于互联网基础之上的文化创意产业,又是一种依赖粉丝黏度支撑的经济,产业内的企业都是扮演内容生产者的角色,所以粉丝的爱好,用户的需求是不容忽视的制胜重要因子。 “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万物相连以及无间断互动,让用户可以直接参与内容的生产,让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进入无边界共创的状态,同时粉丝对产业链各个环节经营的反馈信息,也可以让产品的生产与推广能抓准消费者的消费点,使每个产品都能在带来利润的同时,也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对泛娱乐产业未来看好的同时,也应该冷静思考互联网市场的风险、无序与杂糅,内容产品的鱼龙混杂,创意不被重视又常被模仿的现状等等,而以BAT牵头引领泛娱乐产业的发展,是否会造成文化产业市场的单一或者明星IP的盲目开发,都需要泛娱乐产业业内的企业能跟着大时代的风,且行且探索。

参与文献

①泛娱乐[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632110.htm

②刑华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整合及其发展路径探析[J].经济管理,2009(2)

③腾讯游戏,腾讯互娱关于“泛娱乐”的那些事[EB/OL].凤凰网,2015-3-28

④王建利,竞赛泛娱乐产业链,BAT谁领?[EB/OL]慧聪广电网,2015-5-5